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助产专业
专业代码: 6302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1.教育类型:普通全日制专科(高职)
2.学历层次:大专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
2.学制:全日制三年
(四)就业范围与职业岗位
1.就业范围
根据对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工作的调查分析,护理学系助产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各级医疗卫生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临床护理和母婴保健工作。
2.职业岗位
(1)医院临床助产士
(2)医院临床护士
(3)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
(4)各级妇幼保健院保健员二、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公民修养和职业素质,掌握助产及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助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快适应临床和社区第一线需要的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二)规格要求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
掌握助产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具备护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本专业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医学专业外文资料;
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及进行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的能力。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熟练规范的助产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正常及异常新生儿处理的操
作能力;
具有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和初步处理护理能力;
具有对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
具有对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
具有安全意识、法律意识。
3.职业岗位素质要求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护理及助产事业;
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的护理、助产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较高的护士、助产人文修养;
具有热爱助产事业的道德情操。
(三)毕业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B 级合格;;实习成绩合格;技能考核成绩合格;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学生完成教学方案规定的
课程、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证书、高级育婴师资格证;德、智、体审查合格者。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围绕助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采用“三化合一”即“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
场化”、“素质教育全程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
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
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 ,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
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
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
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
体化”为核心,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加强人文、体现冈Iz 、强化实踐,实现“三强一高” (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和综
合素质高)人才培养定位,并将行业背景融人教育之中,实现校内专业教育与行业
实际需求接轨。
(二)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将素质培养标
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按照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强
人文素质培养,将素质培养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课外活动:护士节系列活动等)
量化,纳入课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考、有学分,确保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做到全
方位,全过程的素质培养。并利用假期安排到教学、实习医院门诊产前检查室、妇科
检查室、计划生育指导中心等单位参观和社会实践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
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
突出:基础课专业性,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职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坚持“教、学、做”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
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多证书”式职业教育与社会依法执业接
轨。考试模式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执业考
试的通过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占领了先机。同时加强职业技
能训练和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推行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模拟实训(产房、病房、检查室、手术室)、仿真训练等的综合训练。实训室开放,
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使学生早期接触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又保证了实训课开出率、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同时到医院产
房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及罷,为顶岗实习
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完成了大
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同时,
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
持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
统一。
四、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