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起于思考,思考起于怀疑。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具备自己的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怀疑是对现实的审视,是对已有知识的挑战,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正是因为怀疑,才有了探索的勇气,才有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怀疑一直充当着推动认知进步的角色。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传统信念的质疑,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离经叛道,再到今天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追问,怀疑都是探索和发现的前提。
没有怀疑就没有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怀疑使人免于盲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总是离不开他人的指引和帮助。
盲从他人的想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只有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
世界上有太多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怀疑恰恰是在这些固有观念面前撕破表面,探寻真相的途径。
怀疑让我们拥有求真的品质。
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揭开面纱。
怀疑让我们具有求知若渴的态度,使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有怀疑,我们才会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更快地跨越思维的重重障碍,走向深层次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对真理的尊重,是对世界的尊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们对待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态度。
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思考,那么我们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如果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而不质疑,那么我们就成了思维的跟随者。
怀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唤醒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拥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怀疑能够使我们在面对知识时更加谨慎。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只有怀疑和质疑,我们才能够辨析真假,理顺思维,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好的怀疑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增加必要的质疑和疑虑,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审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哪个名人说的?
明代学者陈献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对事物的)疑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
陈献章《论学书》)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这就要看研究者的“眼力”了。
课堂提问如灯塔
课堂提问如灯塔灯塔是导航用的,课堂提问要如灯塔。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指引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提问有哪些方法?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有的放矢——注意目的时机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但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来提问,尤其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求知欲望时,提问的效果最好。
为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制造这种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求知状态。
课堂提问切忌盲目随意,或心血来潮地“满堂问”,或不看情况、不管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盲目提问会适得其反,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反而造成学生思维紊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使课堂提问浮于表面。
二、富有感情——注意态度和反馈提问如同讲授,一样需要富有激情,平淡的提问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对于某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也会有优劣之分,教师应当注视着学生,仔细倾听、听完学生的答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充满热情。
三、准确——注意提问范围提问必然涉及问题的范围,问题范围可大可小,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会牵扯到许多知识点,所以在提问时对提问范围的界定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特别是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却对知识结构没有系统的认识,这时更需要教师在问题当中讲清范围条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得出准确的答案。
四、具体——注意提问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就会得出多种答案,教师要想把学生“提问引导”到设计的思路上来,就必须提出“具体”的问题(这里的“具体”指的是从事物的某一方面入手来提问,即提问要具有指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作者:温珂红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古人云:学贵有思,思始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
质疑问思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都是教师“满堂问”。
因而要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必须优化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思维创新数学导师同波利亚提出过:“数学的兴趣本身就在于解决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意味着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即时可及的目的。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就是围绕着新知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质疑,以问导学,以问启思。
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中,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 问题设疑,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因为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通过思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
1.1 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
例如,在学习“幂函数”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讲述幂函数,而是将其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函数知识相结合,提出这样的问题:y=x-1,y=x,y=x2 这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回答,这几个函数底数相同,而指数不同。
在此基础上引出幂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函数,底数是自变量x,指数是常量a,即y=xa ,这样的函数叫幂函数。
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化解幂函数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已知经过引导与思考,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设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所以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有效的学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提问运用得当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尤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问题设置更要体现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及艺术性,通过有激发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
以下是笔者结合北师大实验教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的点滴体会。
充分考虑“学生意识”充分考虑“学生意识”,即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呢,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案例一:七年级第二章“台球桌面上的角”教材中问题情景,具一定抽象性和理想性(忽略实际问题中的接触面,材料的弹性等因素),又由于初一学生打台球的经历不多,这个问题情景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近段时间,在科学课上,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学画光路图,“科学的光路图”中形成的角隐含着余角和补角关系,于是我从学生意识出发,以“科学的光路图”作为问题情景,课题“台球桌面上的角”改为“光路图中的角”如下设置问题(1)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马上兴奋地叫:“这是平面镜”,自然联想到画法线,标出直角,同时好奇地问:数学老师怎么讲到光路图,形成强列的好奇心)(2)师顺势设置问题:若现有一条入射光线AD与平面镜所形成的较小夹角∠ADE=70°,画出反射光线DB。
(学生很快的完成光路图,猜测并期待着谜底的揭晓)(3)师:在这个光路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知识?说出图中与∠ABE有关系的角。
生:∠ADE+∠ADB=110°,∠ADE+∠ADC=90°,∠ADE+∠ADF=180°,∠ADE=∠FDB……【这时学生体会到两角和为90°或180°的特殊性,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水到渠成自然得到,】为了更加形象地区分两个概念,师可设问:俗话说“人如其名”,具这种关系的角称为,你能否找到余角和补角与图形形象联系?生积极思考后,形象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精彩课堂源自质疑
1 . 对课题质疑。题 目是文章的眼睛 , 围绕课题质疑 , 可训练
学生的审题 能力 , 按一定的思路 阅读课文 。 如教学《 “ 精彩极 了”
的天性 , 教 师要 善于利用他们 的这种心理特 点 , 给他们创设 情 境, 鼓励他 们大胆质疑 , 使学生具有 “ 海 阔凭鱼跃 ” 那样 良好 的
知识和感受 。
但有些 问题 比较散乱 , 有些 问题 也不是通过一节课 的学 习
唯书 、 不唯师 , 就必然会源 于文本 而又高于文本 , 凭借 文本而又
超越文本。当学生对 文章 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 阶段 时 , 教 师要适时启发 , 提供更多 的机遇 , 让 学生进行探究质疑 、 联想质
懂的, 疑问 自然生成。 在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时 , 可 以从课题或关 键语句 、 语段引导质疑。
漪曾说过 : “ 教学过程实质上 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 、 质
疑、 解疑, 再生疑 , 再质疑 , 再 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 、 步步推 进 的过程 中, 学生掌握 了知识 , 获得 了能力 。 ” 好奇 、 好胜是学生
故事情节 、 时代背景及字 、 词、 句等表层 的质疑 。 因为是初读 , 所 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 为肤 浅 , 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 书就能
解决 。随着疑问的解决 , 学生所获得 的主要是 以感 知为基础 的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 , 将新 旧知识进行 比较 、 区别 、 迁移产生 的是联想质 疑 , 从而生成的主要是 以运用为 主旨的新情境 和新 方法。 此时 , 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 的质疑 , 如果学生能不
质疑作用
质疑,让课堂更精彩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
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
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
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
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在教学《刘胡兰》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
学生纷纷提问:‚刘胡兰真的不怕死吗?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吗?‛‚刘胡兰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刘胡兰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敌人还要杀她?‛‚‘叛徒’、‘威胁’、‘收买’、‘钢铁铸成’等词是什么意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
质疑与反思
五质疑与反思“质疑”指提出问题,“反思”指回过头来进一步思考问题。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斯多德则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
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习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他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朱棣文在学习和研究中是一个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学者。
他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也许你会奇怪地问,既然是追求真理,应该是用虔诚的态度才对呀,怎么能用怀疑的态度呢?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在前进。
“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他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敢于破除迷信、怀疑谬误、向错误的东西挑战的精神。
当然,科学的怀疑并非怀疑一切,而是抓住新的事实来怀疑旧的观点。
由怀疑发现问题,由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这是爆发新思想的导火索,也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20世纪初,有人断言,向地球的远方发射电磁波完全不可能,因为电磁波穿过空气就会一去不复返。
然而意大利的爱尔莫•马可尼却不相信这一点。
1901年,他终于成功地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使英美两国建立起电讯联系。
这一创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质疑能力的重要作用。
朱棣文说:“在学习中要永远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创见,这样才有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朱棣文提出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其实,真正的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据报道,在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中,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学贵在疑 疑贵在思
学贵在疑疑贵在思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高尔基说过“怀疑是进步的阶梯”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
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很多人的成功就是从质疑开始的,最著名的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
很多人都会被苹果砸到,但是为什么只有牛顿一个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在被苹果砸到的时候多问了一个为什么。
不会怀疑的人不会思考,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一个不会怀疑的民族,只会慢慢退化,因为没有怀疑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怀疑更是学习上的推动器,因为有了怀疑,人们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利用知识,只是一味地读死书的人,永远也学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怀疑是创新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释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消化,是当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举措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注意的事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问题意识;意义;举措施;注意事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求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疑问、探疑和释疑,从而促使人依靠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学者陈宪章也有名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求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现代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反映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标尺。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盲目遵从知识定论的状况,敢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对教师给出的结论或教材给定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发现的知识疑点,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探寻问题的结论,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依靠自身能动性与主体性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涉及较为广泛的教材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者:危云红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23期我国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无法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的意义,从而无法合理、有效地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会陷入到迷茫当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接下来,本文就着重分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高中的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自然科学研究性质的课程,在理论讲解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实验,所以,该门学科学习的过程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从而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1 利用化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高中学生的思维由于从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模式,唯唯诺诺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一丝质疑的心理。
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与化学有关的小故事或生活小常识,以此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比如,红薯(俗称的地瓜)放置时间久了,比新鲜的更甜,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其中就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
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去探究,结合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探究,得出久置的红薯更甜是因为其中的水分不断蒸发以及其中的淀粉与水产生水解反应,生成了糖,由此导致久置红薯更甜的结论。
这样,不仅使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学习变得充满趣味,还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相连,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古人教会我们学习方法的格言
古人教会我们学习方法的格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布鲁纳指出:“油画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
本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
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_7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
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
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结合我们语文组的微型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我设计我的教学:首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纷纷发言:“闰土长得是什么样的?”课文中写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课题为什么不用《我和闰土》?闰土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之后,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次引导学生提问。
①抓住课文的重点的问句未提问。
②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提问。
③利用标点符号的发问。
④结合课文后的习题来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预习后,纷纷提了问题。
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不由地生成了“质疑”。
课上我们让学生尝试背诵《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时,一生将“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背诵成反从他的胯下溜走了”学生很快的发现他背错了,于是另一生马上质疑“这里能不能用”“溜”代替“逃”字?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前马上一亮,这就是学生的一种质疑能力的体现。
这近两个月以来,我对他们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总算有了收获。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缺憾:课上第一节课时,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朗读不够。
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致使课堂的效果不好。
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够。
而这些不足都是我今后的教学路上的进攻方向。
无论是成功的课,还是缺憾的课,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我们都是在不但的取其长,补其短的过程中学习,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小学生观点质疑文章
小学生观点质疑文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他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
在此我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谈谈我在实际操作中尝试着运用的一些方法:一、树立自信,营造宽松、民主、自主的课题环境,为质疑奠定基础和平台。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营造宽松、民主、自主的质疑问难环境。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思、敢想、敢问的习惯。
生疑对学生来说,即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有可能获得新知。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
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
《怀疑与学问》分层作业(学生版)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学问》分层作业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__(A.凶险B.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譬.如国难.(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______(dí)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发问、常常怀疑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______(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______(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启(dí)(2)(mò)守(3)停(zhì)(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张素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以求最后弄懂。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质疑的一些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景,促使学生正确地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2、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
对一些本质矛盾隐蔽得较深的问题,教师可精心设计质疑的情境,让矛盾暴露地明显一些,促使学生质疑。
3、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点出发来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范围,对于超出“中考纲要”的内容也要尽力予以解答,对于一部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差较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不够,等将来再解决。
4、要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
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质疑的动机和能力水平。
二、如何进行质疑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教给学生这些基本方法,学生才能尽快地提高其质疑能力。
下面就介绍一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质疑方法。
1、联系实际引发质疑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了质疑。
2、追因求果进行质疑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物理习题做错时更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原因是什么?发现某物理现象也要经常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斑纹?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威力……”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
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
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过类似的现象,但由于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
3、逆向思考提出质疑这是与通常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
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这种质疑方法,往往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4.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
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
如讲参照物前可以这样引出课题:“在一个黑夜里,小明和小亮在元路灯的长直公路上做了一个实验,小明在离小亮数百米处把信号灯打亮并高高举起,要小亮判断:他是站着不动还是正在行走?是迎小亮而来还是离小亮而去?小亮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却总是搞不清是什么结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
5.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
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
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爱因斯但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想得开心,开心地想。
也可以模拟理想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理想情境、理想作用、理想体系。
还可以在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结论假设、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
让学生猜想在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减少一些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多设计小实验等等。
7、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质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所以教师要有高度容忍精神,尊重学生提出古怪问题,别出心裁的念头,不反对猜测,不讥笑课堂中说错的学生,可以通过说“你再好好想一想”、“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很多同学还未想到这一点呢!”等来引导学生自悟或避免尴尬,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权威性的说法提出质疑。
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
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
课上通过对课前预习提出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全程参与释疑、解疑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8、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对于勇于标新立异的,且有可取思路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初二教到“运动和力”一节时,先做一个实验,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有的学生通过实验认为: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
且联想到一只足球,不用力踢它,能飞向空中吗?教室里的课桌椅,不用力推它,它能动吗?因此其他同学对此也同样认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怎么能动起来呢?但也有个别同学提出疑问,那么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两种意见看来都有道理。
那么到底哪种正确呢?彼此都“相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
这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请注意!刚才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在质疑中,通过争论和分析,正确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上这种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与分析基础上的设计,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灵感”的闪现。
教师当即给予大力的肯定与表扬。
质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
总之,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
的确,真正的物理学习,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固定结论,会做多少物理题,而在于是否理解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内涵和本质。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提倡“质疑法”学习,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激发他们持久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信息交流,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流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