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语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朱媛媛 仓山小学》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语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朱媛媛 仓山小学》优秀教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浅谈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朱媛媛福州市仓山小学【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中年级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四年级阅读教学为例,就如何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以及积极释疑的能力,提出了几点培养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质疑能力【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的这句话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觉得,教师要不仅要提供学生提问的途径,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会质疑、释疑。

一、学起于思——课前预习,引出疑问一般在教学之前,教师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作业。

除了基础的生字词读写,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层次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本篇预习的课文存在着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预习本子上。

当教师批改检查之后,对认真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以及表扬、鼓励,用来激发学生质疑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如何提问题。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有重点关键的问题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解答,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可以下课解答。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作者:杨宏志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48期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释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消化,是当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举措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注意的事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问题意识;意义;举措施;注意事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求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疑问、探疑和释疑,从而促使人依靠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学者陈宪章也有名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求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现代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反映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标尺。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盲目遵从知识定论的状况,敢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对教师给出的结论或教材给定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发现的知识疑点,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探寻问题的结论,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依靠自身能动性与主体性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涉及较为广泛的教材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宁鸿彬“三·三原则”教学的启示

宁鸿彬“三·三原则”教学的启示

宁鸿彬“三•三原则”教学的启示&学教育2。

18。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哥内容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

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 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中践行“三•三原则”,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教学理念创造出极佳的教学效果,取得了巨大的教学成就。

本文通过展现“三原 则”在教学过程中实的,教师在教教学中应重学生的和疑问,学生不成熟的看法,并以恰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解决,到理解的的。

关键词%宁鸿彬三•三原则创造培养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已经日 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

中国的富强要靠教育撑起来,要靠教师创造劳动生产率。

而 要搞好教育,需要做许多事,其中 做根本的,还是要教师把课上好,把学生都教会。

教师所教的学生 在未来的社会条件下,究竟怎样 做人,怎样立身处世,能不能用自 己的双手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 也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在所 的教育。

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工作的 广大教师,社会教育科学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

他们当中 的许多人把一辈子的都用来为国培育,造人才,了富的经 。

师 是样 大的教师。

教育事业,[,在创 ,不 在教学践中教学,创造出了独 的教学 教学 。

他 教学 ,在发展学生创造性 把世教育 教学 中的究,取 了性 展。

其中他 的不许为 ,被 为 教学。

在 的课程中,学生做学 的主人,为重要。

,研究、学 教学 ,教育 ,学生做学 的人,有重要 。

三不迷信”,让学生敢想在教学 上,师向学生提出的 :即不(不古人,不名家,不教师),(上课随时质疑,发表与教材不同见,提出与 师不同观点)许”(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见)。

种宽松自由的氛围,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创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起于思考,思考起于怀疑。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具备自己的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怀疑是对现实的审视,是对已有知识的挑战,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正是因为怀疑,才有了探索的勇气,才有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怀疑一直充当着推动认知进步的角色。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传统信念的质疑,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离经叛道,再到今天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追问,怀疑都是探索和发现的前提。

没有怀疑就没有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怀疑使人免于盲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总是离不开他人的指引和帮助。

盲从他人的想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只有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

世界上有太多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怀疑恰恰是在这些固有观念面前撕破表面,探寻真相的途径。

怀疑让我们拥有求真的品质。

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揭开面纱。

怀疑让我们具有求知若渴的态度,使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有怀疑,我们才会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更快地跨越思维的重重障碍,走向深层次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对真理的尊重,是对世界的尊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们对待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态度。

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思考,那么我们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如果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而不质疑,那么我们就成了思维的跟随者。

怀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唤醒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拥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怀疑能够使我们在面对知识时更加谨慎。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只有怀疑和质疑,我们才能够辨析真假,理顺思维,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好的怀疑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增加必要的质疑和疑虑,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审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张素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以求最后弄懂。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质疑的一些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景,促使学生正确地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2、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质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鸟儿飞过天空,流下一道美丽的痕迹,你可曾看见?暮色漫过原野,晚风的歌声在轻轻流淌,你可曾听见?疑问划过脑海,留下一个个不解的弥团,你可曾提问;黑夜中,只要你抬起头,星光月色能照亮你幽幽梦想;学习中,只要你敢于问,智慧的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一、启发——提出问题牛津英语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

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让学生“会问”,以问引问。

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的策略。

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

如:在牛津5a教材中学到了some和any的用法,我在教授两者之间的区别时首先出示一个肯定句there are some flowers in the garden.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个句子改成疑问句或否定句吗?学生很快就改出来are there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re aren’t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说出这三个句子的区别呢?学生很自然的就提出同样是表示一些,为什么第一句用some,而第二、三句用any呢?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作者:温珂红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古人云:学贵有思,思始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

质疑问思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都是教师“满堂问”。

因而要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必须优化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思维创新数学导师同波利亚提出过:“数学的兴趣本身就在于解决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意味着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即时可及的目的。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就是围绕着新知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质疑,以问导学,以问启思。

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中,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 问题设疑,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因为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通过思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

1.1 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

例如,在学习“幂函数”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讲述幂函数,而是将其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函数知识相结合,提出这样的问题:y=x-1,y=x,y=x2 这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回答,这几个函数底数相同,而指数不同。

在此基础上引出幂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函数,底数是自变量x,指数是常量a,即y=xa ,这样的函数叫幂函数。

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化解幂函数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已知经过引导与思考,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利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创造问题提出的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并通过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大的服务。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质疑“高级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那它为什么在外面,不在里面,那样不是更不容易受伤害吗?”这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神经调节”一课时提出的问题。

也许作为教师,我们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作为学生,他们不仅想过而且还提了出来。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意思是: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

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应声虫”,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猎枪,而不是面包”。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1.要建立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的意思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的意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意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中国人的教育向来是讲究道法自然。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而对于“思源于疑”,现在许多人往往解释为:思维从怀疑开始,怀疑产生了学问,这也就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乎没有什么毛病。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实际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如果要真正地弄清“思源于疑”的含义,那么首先应该弄明白:“思源于疑”是什么意思。

读《史记》,最让我佩服司马迁的一点,是他毫无顾忌地去翻阅秦朝以前的文献资料,从他翻阅到的那些典籍中,你很难找到一部直接描写怀疑的论著。

这大概和司马迁本人经历与遭遇有关。

为什么说“思源于疑”呢?因为只有在怀疑中,人才能产生自由创造的灵感。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怀疑是一个富翁,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你的腰包;假设是一个穷光蛋,你就不可能赚到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有所创新,想有所发明创造,没有“怀疑”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当年怀疑精神十足的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的真理告诉雅典人,却被人认为是疯子。

那时候的雅典民主制度虽已成型,却仍处在动荡之中。

反对苏格拉底的人觉得,他活在一个狂妄的时代,却充满了谬见。

苏格拉底并没有因此而沉默,相反,他决定上山去见人民,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他走进城门时,有人高喊着:“苏格拉底回来了!”看热闹的人围成了一圈,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是个疯子!”“我看他不像是疯子,而是个骗子。

”“他是神圣的哲学家!”人群中发出了惊呼。

苏格拉底面对这些情景,微笑着转身离去。

人群散去后,苏格拉底心中暗想:这些人多么愚蠢啊!要用他们的见解去指导社会吗?其实,他们看到的都是表象。

苏格拉底知道,他所想的是有一天会证明给他们看的。

不管别人怎样说,不管舆论压力多大,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后来,他终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了他的学说,从而使雅典民主制度得到确立。

这就是“思源于疑”的原始含义。

它告诉我们,只有善于怀疑的人,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而固执己见、迷信权威的人,只会成为科学的绊脚石。

谈科学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

谈科学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

谈科学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即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表达、科学态度,认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驱动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实验提升科学实验能力,以交流汇报促进科学表达,以评价激发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科学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养途径:1.提炼核心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驱动思维的最有效载体,科学思维建立在科学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很多幼儿怀着“好玩”的心态对待科学知识,怀着“看表演”的心态看待科学实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在科学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更没有自主探究的发现。

要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核心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让科学课洋溢、闪烁思维与智慧之光。

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善于设计核心问题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2.开展实验操作,提升科学实验素养。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科学知识的发现与论证都需要科学实验的支撑。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设计、开展、总结全过程,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3.组织交流汇报,培养科学表达能力。

科学表达是以规范的科学语言来阐述科学思考与科学观点,体现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理解与感受,强化学生的自主化表达,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下进行科学学习汇报、总结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对话氛围,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4.落实生本评价,激发积极科学态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动力,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学评价方式,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进行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释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消化,是当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举措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注意的事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问题意识;意义;举措施;注意事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求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疑问、探疑和释疑,从而促使人依靠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学者陈宪章也有名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求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现代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反映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标尺。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盲目遵从知识定论的状况,敢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对教师给出的结论或教材给定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发现的知识疑点,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探寻问题的结论,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依靠自身能动性与主体性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涉及较为广泛的教材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1、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鲁迅2、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谚语3、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培根4、怀疑是知识之钥。

谚语5、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戴布劳格利6、思则睿,睿则圣。

周敦颐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郑耕老9、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孙中山10、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唐寅11、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1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15、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16、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欧阳修17、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尼泊尔谚语18、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19、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史美尔斯20、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21、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22、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23、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雪莱24、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25、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海森堡56、假设始终先于知识。

洪堡27、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28、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29、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盐铁论》3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从学生问题入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从学生问题入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有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穿,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种有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我们的4A智慧课堂,就智慧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时,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也是从学生问题入手的探究解疑,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取创新的欲望。

4A智慧课堂,就从学生问题入手而言,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路在何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4A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刚刚让学生开始提问时的各种囧象:“老师,这葫芦能吃吗?〞“李白为什么是唐朝的?〞“青蛙是怎么掉到井里的?〞“黄山的石头是从哪来的?〞“仙桃石的名字是谁起的呢?仙桃没见过,能叫毛桃石吗?〞……面对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让人无言以对,有时让人恼羞成怒,有时也让人一时语塞不能答复。

一时间,办公室里全被这些问题充满着,笑声、埋怨声、叹气声此起彼伏,老师们纷纷抱怨:这还是课堂吗?这课到底怎么上嘛?……望向窗外,我陷入深思:翘首以盼,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学生不会提问,学生提的问题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备课组长如实说,老师们也纷纷点头认可。

可是怎么办呢?痛定思痛,今天下午,我们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于是乎,老师们冥思苦想,时而挠挠头皮,时而翻翻手中的书,时而抬起头深呼吸一口,呆呆地看一会屋顶,但又很快冷静下来,继续皱着眉,继续转着笔,慢慢挪动走上那艰难的、长满荆棘不见光明的梦想的蜀道。

一阵单独思考过后,大家分小组开始了剧烈地讨论,五分钟、十分钟……思维不停地碰撞着,便有了耀眼的火花:一、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于语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又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

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

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

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

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李政道教授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对返乡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十分有帮助。

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

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经过研究,我发现其实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如何引导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平时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1、加强师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玉瑶小学:倪福和【内容摘要】质疑是一种意识,质疑是一种能力,质疑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最大提高,最终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关键词】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自主学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

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孩子懂事以后,总喜欢提出诸如“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有没有天外来客”等成年人都难以解答清楚的问题,而进入学校后,这种可贵的“好问”特色怎么逐渐没有了?课堂上,高年级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远不如低年级?思量再三,我们终于明白:症结在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箍圈里徘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被谈化,所谓“高分低能”亦由此而生。

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推动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疑”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李顺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为此,教学时应把“疑”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激疑、导疑、探疑、释疑、解疑中获取新知,学会学习。

一、创设情境一激疑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身临其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创设这样情境:(多媒体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小猪高兴地接到了一个任务,去算一算给客人的饮料够不够。

可是到了那里,小猪却哇哇大叫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共33个客人,每人一瓶够吗?图显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另外,还有一箱。

先让学生帮小猪算一算(质疑):若一箱是12瓶装的矿泉水,够分吗?若一箱是24瓶装的矿泉水,够不够分?这样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导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构建渴望学习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有利于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气氛。

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融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之中,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设置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兴趣、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因而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有什么秘密?老师已经掌握了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一定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从而产生秘密在什么地方的“悬念”。

三、自学自悟—探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学生自学课本,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但学生自学时,往往只看例题,很难吃准教材重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学生预习前,教师必须给予恰当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疑。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同概括并引导思考:(1)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2)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0除外?(3)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4)与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边自学边思考,进而探究问题,掌握知识。

四、尝试练习—释疑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问题,学习新知。

尝试练习既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先复习一位数乘法:14x5=?,再将它改为14x35=?,进而再引导到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另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问两位数乘多位数怎样计算?你能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复习题进行比较并自己解释,总结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这样通过尝试练习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充实且扩大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五、交流讨论——述疑
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

因此,在学生通过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动手操作以及独立思考之后,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各自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讨论中让学生说算理、讲思路、述方法,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可操之过急,包办代替。

通过学生交流讨论这一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评价能力与协作精神。

六、实际应用——解疑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为了表彰优秀学生与进步生,林老师到文具店买一种钢笔奖给学生。

其中一个文具店给出买十送一的优惠,另一个文具店买十支按九折优惠。

同样的一种钢笔,标价为5元,林老师要买22支,请大家做参谋:林老师应在哪一个文具店买比较合算?“学以致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尾延伸—存疑
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甚至破绽等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去学习。

为此,在教学中应做到不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更要让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特别是课尾,教师应有意识地适当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生疑,去挖掘更深层的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

所以,在课堂总结后,要留有一点时间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反思: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或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中去。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等等。

这样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