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详细教案剖析

合集下载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我们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它的内容、思想、意象、语言、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封建时代,作为六经之首,《诗经》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两汉以降,直到清末,有谁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谁不知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有谁不知道“生男弄璋,生女弄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只是明显的几个例子,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再者,《诗经》所创造的典型意象,例如“杨柳依依”表惜别之情,“彼黍离离”寓亡国之痛,“松柏丸丸”像栋梁材质,“华如桃李”肖娇艳女子,后世诗文随处可见。古人总结《诗》有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说的是诗的体制,后三者说的是艺术手法。《诗经》所用的艺术手法,当然不只是赋(直陈)、(比喻)、兴(关照)三者,但光这三者,已经影响了中国诗文创作两三千年。至于《诗》的语言,早已成为了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这只要举一些常用的成语就可以了: 痛心疾首、无声无臭、投桃报李、宜室宜家、高山仰止、小心翼翼……都是《诗》中成句。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经七月教学设计方案

诗经七月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诗经》七月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分析《诗经》七月,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经》七月。

(2)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经》七月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经》七月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经》七月所反映的古代农耕生活。

(2)把握《诗经》七月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经》七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

3. 品析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各组讨论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4. 分析与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七月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结合古代农耕生活,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经》七月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诗经》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经》七月。

(2)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诗经》七月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经》七月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诗经·豳风·七月》赏析

《诗经·豳风·七月》赏析

《诗经·豳风·七月》赏析《豳风·七月》是一首信息量非常大的农事诗,全诗共有八章,每章仅各有十一句,每句由四字组成。

且这首诗歌基本上是按一年时序依次叙事,类似民歌中的四季调或是二月歌。

在详谈这首诗歌之前,先讲述一下我对这首诗歌的每章所展示情节的理解,俗称“翻译”。

七月七月开始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天气渐渐转凉,九月时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

十一月北风呼啸,大地上的草木发出沙沙声响,十二月时天气就变得十分凛冽,寒气袭人。

可农民没有好衣也没有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就要开始修锄犁,二月就要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为领主监工的农官见了十分高兴。

七月开始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天气渐渐转凉,九月时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

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黄鹂儿婉转的唱着动听的歌。

姑娘们提着很深的竹筐,彼此相伴,一边顺着小路走,一边伸手采摘鲜嫩的桑叶。

春天的白日渐渐变长,来采摘白蒿的妇女有很多。

姑娘们的心中好伤悲,唯恐随富贵公子嫁到他乡去。

七月开始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天气渐渐转凉,八月就要开始收割芦苇。

三月时修剪桑树枝,去取来锋利的带有方孔的斧头,砍掉长的特别高或者特别长的桑枝条。

用绳子拉住鲜嫩的桑枝。

七月里伯劳鸟不停鸣叫,八月就要开始把麻织。

染丝颜色有黑又有黄,我的色彩十分鲜亮,要把它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时远志开了花穗,五月知了声声鸣叫。

八月到田间忙着收获庄稼,十月树上叶子片片飘落。

十一月时去上山猎貉,猎取到的狐狸皮毛好,就把它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里,猎人聚集在一起,继续操练打猎的功夫。

打猎时打到小野猪就归自己,猎到大猪就要献王公。

五月里螽斯到处乱蹦鸣叫,六月里纺织娘振动翅膀。

七月时螽斯待在田野里,八月就都跑到屋檐下。

九月螽斯们都又跑进门口,十月里都纷纷钻进我的床底下。

堵塞住鼠洞用来熏老鼠,封好北边的窗户并糊好门缝以此抵御寒风。

怜叹的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才迁入这屋把身安。

诗经 七月 教案

诗经 七月 教案

诗经七月教案教案标题:诗经《七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 掌握《七月》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七月》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七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会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

教学准备:1. 诗经《七月》的原文和翻译。

2. 与《七月》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

3.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七月的特点和氛围。

2. 提问学生对于《诗经》和古代诗歌的了解,引导他们思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讲解:1. 介绍《七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解释诗歌中所描述的七月景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七月》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原文和翻译,理解每句话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七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自然的赞美、对季节变迁的思考等。

4. 比较《七月》与其他诗经中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七月》在整个《诗经》中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与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七月》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关于七月的诗歌,鼓励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经》或其他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理解,强调《七月》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引用《七月》的内容,拓展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诗经中《七月》的赏析七月【概要】这是一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最古老最详尽的描述西周农奴们全年辛勤劳动过程和贫穷生活情况的叙事长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释】01、火:大火星,每年夏历五、六月的黄昏出现在正南方,七月以后开始偏西而下行,所以叫“流”。

02、授衣:指把做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完成。

授,交付、给予。

03、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即夏历十一月。

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十二月、正月、二月。

04、觱发(BiBo):大风触物声05、栗烈:凛冽,天寒风冷状06、褐:粗布衣07、卒岁:到年终,渡过寒冬残岁08、于:修理,整修09、耜(Si):翻土的农具,犁的一种10、举趾:举足,此指下田耕作11、妇子:妻子儿女12、馌(Ye):送饭,因为忙于农事,所以和妇子一起劳动,饭只能在田间地头吃。

诗经豳风七月剖析

诗经豳风七月剖析
• 21、毛传:乘,升也。郑笺:乘,治也。十月 定星将中,急当治野庐之屋(即百姓自己的房 屋)。此三句意为:我们赶快修理自己的住屋, 否则,一到春初,又要下田播种谷物了。
• 22、冲:《说文》:“涌摇也。读若动。” 即水动摇的样子。冲:通道也。今简化字同 音省并为一。文中用为凿冰之声。按:古代 冬藏冰之用,主要用于夏天丧祭之用。古人 下葬要选好日子,停尸时间长,夏天易腐烂, 置冰则可久放。若今之冰柜功能也。
今义
• 该诗是叙述农民全年劳动的诗。从“女心伤 悲,殆及公子同归”中,可见劳动之不安全。 从“田畯至喜”,“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嗟我妇子,曰 为改岁,入此室处”,“采茶新樗,食我农 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等记载可 见,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家的,小部分为自 己,说明周代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是很惊人的。
寿无疆
•!
• 5、“春日”句:北大:夏历二月。按下文 “春日迟迟”当为三月。“载”与“载歌 载舞”同。属动词词头。《尔雅》:“载 ,始也”。载与哉通。
• 《诗集传》:“治蚕之女感时而伤悲。盖 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连姻公 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务。故其许嫁之 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 也。其风俗之厚,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爰 如此。此皆曲为之说。”
• 6、萑苇、条、皆用为动词。毛传:“预蓄 萑苇,可以为曲也。”(曲即蚕箔)。又: “ 斨,方銎也。”远,枝远也。扬,条扬 也。角而束之曰猗。女柔,荑桑也。朱熹云 :小桑也(即柔桑)。
• 7、“七月”句:鸣贝鸟,即伯劳鸣叫(主 谓倒置)。载绩: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 。按此“载”与下文均为动词词头。孔,副 词,极其,甚。阳,本义日光也。引申为鲜 明、明亮。
• 《诗经》中此类用例甚多。如:“于”字: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以采蘩,于 沼于沚”。“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雄 雉于飞”。 “君子于役”。

《诗经·七月》详解

《诗经·七月》详解

《诗经·七月》详解《诗经·七月》详解《七月》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

豳在今陕西省彬县一带地方。

这首诗篇幅较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奴隶的生活状况,可以看作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缩影。

为了便于掌握这首诗,首先要了解它在写法上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农夫”也就是农业奴隶一家一年到头的牛马般的劳动。

但是它把一年中各种劳务基本按照不同季节分叙在八章诗中,有点像后来《四季调》、《十二月调》一类民歌的写法。

所以它的每一宗叙事都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时序性事物,后部分才是劳务内容。

前部分可视为引起,后部分可视为本题。

另外前部分时序性事物又往往从较远的时序咏起,一点点过渡到劳务的季节上来,了解了这种写法上的特点,诗就容易读了。

第一章叙述了两件事。

前六句是一件事,讲寒冬腊月没有衣穿。

从七月咏起。

“七月流火”,“火”是星名,也称大火,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

夏历七月黄昏的时候,它出现在偏西的天空上,随着夜深,逐渐下沉,“流”就是形容逐渐下沉的样子。

次句说到“九月授衣”。

“授衣”是指奴隶主把做冬衣的衣料交给女奴隶们,九月开始给奴隶主贵族缝制冬衣了。

下面才过渡到本题要讲的寒冬季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周朝的历法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一之日”指周历的正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

“二之日”和下文的“三之日”、“四之日”都可以顺此下推。

“觱发”,是形容寒风猛烈,“栗烈”犹如说“凛冽”,形容冷气逼人,两句都是说天气极冷。

可是“无衣无褐”,怎么过冬呢?不能不发出深深地慨叹了。

“褐”指粗布衣服,“卒岁”,是到年底的意思。

这首诗的后五句又是一件事,讲开春下田劳作。

“三之日于耜”,“于”是做和干的意思,这里指修理,“耜”是农具,夏历正月开始修治农具。

“四之日举趾”,夏历二月便下田耕作了。

“举趾”指到田里进行农事耕作。

“同我妇子”是说连女人、孩子一起,“磕彼南亩”,是说临时到田里做饭吃。

“馌”是送饭之意,这里引伸为临时在那里做饭的意思。

诗歌《七月》赏析(5篇)

诗歌《七月》赏析(5篇)

诗歌《七月》赏析(5篇)第一篇:诗歌《七月》赏析【赏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

全诗八章:第一章总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作布帛衣料的过程;第四章写秋收后为奴隶主猎取野兽;第五章写奴隶为自己修补破屋过冬;第六章写奴隶主与奴隶的生活天壤之别;第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替奴隶主日夜干活;第八章写寒冬为奴隶主储冰防暑和准备年终宴会。

这首诗虽不象《伐檀》、《硕鼠》那样有强烈的反抗性,但其中两种生活的对比是鲜明的。

我们可以看到,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受到奴隶主恶少糟蹋的危险。

而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却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连御寒的粗布衣也捞不到一件,终岁饥寒。

奴隶主呢?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

从鲜明的生活对比中,诗人控诉了奴隶社会的罪恶,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酷、荒淫的丑恶本质。

这是当时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宛如一幅农事速写连环画,每幅画面虽寥寥数笔,环境,人物却无一不生动。

诗人有着较高的艺术技巧,他首先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其次是分类直叙其事,一件件、一桩桩,如泣如诉,不作夸张渲染,真实感极强;第三是叙事中写景,画面以素描的方法构成,并与人物的心情相融合。

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正月里修耒头,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

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

古代汉语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古代汉语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教学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汉语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七月》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诗经·七月》的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七月》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深入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述《诗经》的分类和特点。

二、课文分析1. 介绍《诗经·七月》的背景。

2. 分析《诗经·七月》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a. 结构特点:以月份为线索,描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作和生活。

b. 修辞手法:运用比兴、夸张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农夫的辛勤劳动和丰收喜悦。

c.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中的生僻字词。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阅读古代汉语诗歌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提出问题:如何深入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a. 比兴手法:如“七月流火,八月蟋蟀在堂”等,形象地描绘了季节变化。

b. 夸张手法: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等,生动地表现了农夫的辛勤劳作。

2. 分析《诗经·七月》中的生僻字词。

a. 举例说明生僻字词在诗中的运用。

b. 引导学生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中的比兴手法和夸张手法。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诗经 豳风七月》优秀教案

《诗经 豳风七月》优秀教案

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是《》中的一首诗。

是一首的民歌。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七月》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诗经·七月》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分析《诗经·七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经·七月》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诗经·七月》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诗经·七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1. 《诗经·七月》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意义。

2. 对《诗经·七月》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七月》原文、翻译、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七月》,了解其背景和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七月》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二、课文讲解1. 朗读《诗经·七月》,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韵律美和语言特色。

2.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如“七月流火”、“载玄载黄”、“载玄载黄”等。

3. 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4.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诗经·七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

三、讨论与交流1. 分组讨论:《诗经·七月》中哪些诗句最能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诗经·七月》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学生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背景、手法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诗经·七月》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背景、艺术手法、情感体验等。

2. 选取《诗经·七月》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七月》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诗经豳风七月.ppt剖析

诗经豳风七月.ppt剖析

• 译文:
• • • • • • • •
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 九月份就该发寒衣。 十一月份风呼呼响, 十二月份寒风刺骨。 没有衣服没有粗布衫, 怎么挨到年底! 一月份修理农具, 二月份下田耕地。
• 和我的妻子鸣女一起劳动, • 忙得把饭带到田间地头, • 农官看到满心欢喜。 • 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 • 九月份就该发寒衣。

• • • • • • • • • •
我染的大红色最鲜艳, 给那公子哥儿做衣裳。 四月份远志开花, 五月份蝉呜叫。 八月份收获, 十月份落下枝叶。 十一月份捕貉子, 取出狐狸皮,给公子做皮衣。 合会众人,谈论种田狩猎的事情。 把小的猎物自己留下,大的交给统治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容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经济管理 职场励志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会员,立省24元:扫二维码下载 AndroidiPhoneiPad扫描二维码下载 支持Android / iPhone / iPad 文档信息举报文档1124281072贡献于2012-11-13 5.0分(1人评价) 暂无用户评价我要评价캧*总体评价:请帮我们完善下面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 丰富度: 阅读体验:点击标签,留下你对这篇文档的印象五个以上用户留下相同印象即可显示在页面中。最新专业适合入门内容过时好多错误文不对题 确认提交 大家印象:还没有用户留下印象呢,点击“我要评价”留下您的印象吧。 贡献者等级:初试锋芒 二级 格式:doc 关键词:暂无 1/2相关文档推荐七月翻译 3页1财富值翻译试卷2008年7月 5页免费2007年7月-自考段落翻译和... 2页免费2011年7月自考翻译试题及答... 12页2财富值2011年7月英语自考本科翻译... 6页免费N2听力原文翻译2010年7月 8页1财富值2010年7月N1阅读理解 文章... 1页1财富值7月20日翻译测试答案及解析... 2页免费· 7月26日翻译测试答案及解... 暂无评价2页免费翻译——21世纪报(7月~8月... 19页5财富值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诗经.七月》全文 译文 4页免费浙江省2003年7月机电一体化... 3页1财富值E-R图 5页免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 16页免,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七月的翻译230人阅读隐藏>> 七月份天气渐渐转凉,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凛冽,十 二月寒气逼人。粗布衣裳都没有,寒冬腊月怎能熬到头 ? 正月里修好

诗经·豳风·七月剖析

诗经·豳风·七月剖析



授衣:郭沫若: ‚古时对于农民应该有一定 的制服,就如现今发军服一样。‛(《青铜时代》
第116页)

[清]马瑞辰:‚凡言‘授衣’者,皆授使为 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 妇功成,丝麻之事完毕,始可为衣,非谓九 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毛诗传笺通释》卷
十六)。


觱發:風寒貌;一說‚寒風觸物聲‛。 [清]钱大昕:‚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 唇。‛(《十驾斋养心录》卷五) 马瑞辰:‚《传》‘于耜,始修耒耜也’,瑞 辰按:于耜与举趾相对成文,于犹为也。‛

三家詩:漢初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
嬰傳詩,被立於學官,分別稱《魯詩》、 《齊詩》、《韓詩》。

《毛詩》:解說,稱《毛傳》 《毛詩》興而三家詩廢。

東漢鄭玄為《毛詩》作《箋》,即對《毛傳》 進行補充和訂正。 唐孔穎達為《毛傳》《鄭箋》作疏解,称 《孔疏》,因其被確立為官方規範化的解說, 故亦稱《正義》。


‚食‛讀去聲,不讀該字的常用音,是謂‚讀破‛,往 往改變了詞性.這裏是給人食物吃的意思。 本章繼續訴說農夫的辛酸,側重說吃的很差。 七章 場圃:《鄭箋》:‚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之, 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爲場。‛ 禾:粟,五穀之首,故常以其代指所有莊稼。 重或作穜、穋或作稑,爲品種不同的谷物。 上:通‚尚‛,還要到貴族老爺家中去操執事功。 晝爾:爾,詞綴,白天。亟:副词,急。 末句意味着農夫一年到頭勞作繁忙,周而複始,永無 止境。 朱熹《詩集傳》引呂氏曰:‚此章終始農事,以極憂 勤艱難之意‛。

《七月》创作时代与作者: 《毛诗序》:‚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 稷先公风化之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毛传》:‚周公遭变故者,管蔡流言,辟居 东都。‛ [清]方玉润:‚《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 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 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 (《诗经原始》卷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它的内容、思想、意象、语言、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封建时代,作为六经之首,《诗经》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两汉以降,直到清末,有谁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谁不知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有谁不知道“生男弄璋,生女弄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只是明显的几个例子,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再者,《诗经》所创造的典型意象,例如“杨柳依依”表惜别之情,“彼黍离离”寓亡国之痛,“松柏丸丸”像栋梁材质,“华如桃李”肖娇艳女子,后世诗文随处可见。古人总结《诗》有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说的是诗的体制,后三者说的是艺术手法。《诗经》所用的艺术手法,当然不只是赋(直陈)、(比喻)、兴(关照)三者,但光这三者,已经影响了中国诗文创作两三千年。至于《诗》的语言,早已成为了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这只要举一些常用的成语就可以了: 痛心疾首、无声无臭、投桃报李、宜室宜家、高山仰止、小心翼翼……都是《诗》中成句。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陈振寰:关于《诗Biblioteka 》(节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选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三百多篇。大约在春秋中期以后(公元前550年左右),跟我们现在所见《诗经》近似的本子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当时,人们只管它叫《诗》,也叫“诗三百”。孔子教书,《诗》是最重要的教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到战国时期,《诗》成了儒家的经典,《庄子》已经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六经”的说法。(《天运》)《荀子·劝学》也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但当时还没有把“诗”跟“经”两个词直接地合在一起。《诗》被正式地尊为经书,是汉武帝时候的事。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经赞》),专门设立了博士官传授《诗》、《礼》等儒家经典。文景之世,有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传今文(汉隶)《诗》学,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诗》类著述,首列“《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从此“诗”跟“经”就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印入了人们的脑海里。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三、有关《诗经》
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四、有关《七月》
《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跟三家时期同时,还有据说是秦汉之间的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毛诗》是用战国篆文书写的,河间献王很推崇它,但终西汉之世,《毛诗》也没能立于学官。到了东汉,由于《毛诗》的讲解,诗义符合儒家学说,注释又接近《尔雅》,深受当时经学大师们的推重,郑重、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师都提倡《毛诗》,尤其是郑玄《毛诗传笺》问世以后,《毛诗》渐成独霸的势头。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以次散佚,至今只有清人从古籍中辑录的佚文,使我们能了解三家的大略。虽然宋代以后,很多人在批评毛、郑说解的错误,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都还是毛诗的传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最为普及的是南宋朱熹在《毛传》、《郑笺》基础上间采三家诗说,并吸纳其他几家成果写成的《诗集传》。
《诗经·七月》教案
附课后练习答案和翻译
一、教学要求
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了解《诗经》的大致内容、分类和主要思想;
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
体会《七月》的内涵,感受其中蕴藏的乡土气息。
二、学习要点
细读《七月》,了解我国上古时期季节、物象、农事的变化,并从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难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现存本《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目无文的《笙诗》。其中《风》分15部分,分属于15个地区(有的是地区,如周南、召南;有的确是诸侯国,如郑、卫、齐、秦;有的是京畿地带,如王),通常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两大部分,都是周京和京畿地区的歌诗,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另有6篇笙诗,总目80),《大雅》31篇。《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三部分,共40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