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课件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根据经度 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时区。每 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在不同的时区,人们会根据当 地时间来安排生活和工作。
03
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动物的活动模式
鸟类
许多鸟类在白天活动,寻找食物和建 造巢穴。它们在夜间休息,以减少能 量消耗并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
昆虫
哺乳动物
一些哺乳动物在夜间活动,如猫头鹰 、夜行性蝙蝠等。它们利用夜色的掩 护来捕食或避开捕食者。
观察月亮与星星
总结词
观察月亮与星星是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另一种方式,通过观 察月亮和星星的位置变化,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昼夜的交替 规律。
详细描述
在观察月亮与星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望远镜或肉眼来 观察月亮和星星的位置。通过记录月亮和星星的位置变化, 学生可以发现月亮和星星的升起和落下的规律,从而加深对 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农业
昼夜交替对农业有重要影响。农 民根据季节和日照时间来种植和 收获作物。昼夜的长短也影响植
物的生长和成熟。
工作和休息
人类的生活习惯与昼夜交替密切 相关。大多数人在白天工作,晚 上休息。这是人类生物钟和内分
泌系统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交通和安全
昼夜交替对交通安全也有影响。 夜间能见度较低,增加了交通事 故的风险。因此,夜间需要更加
本课总结
01
02
03
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昼夜交替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简单理解
04
实验操作与观察的要点
学习反馈
01
02
03
04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 观察结果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 评和指导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 习过程和方法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用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概念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3. 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实际天空,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 昼夜交替的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纸板等)3. 观察记录表4. 教学课件一、引言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昼夜交替的概念1. 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时而处于阳光照射,时而处于阳光无法照射的状态,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1. 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同步性: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地球公转的速度相匹配,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
四、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1. 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实践体验:students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going outside and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light and darkness.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和原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科学课程的设计目标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日夜交替的原理;•掌握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直射线的影响;•发现并探究一些日常现象的原因,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放映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的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入本课程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2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和规律的特点。
3. 明确日夜交替的原理(20分钟)关于日夜交替的原理,老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日夜交替的原因,让学生探究日夜交替和自转、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4. 了解太阳的直射线和影响(20分钟)讲解太阳的直射线是什么,以及它的影响。
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太阳直射线在夏季、冬季的不同情况,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线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5. 探究日常现象的原因(20分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一些日常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阳台东侧的植物比西侧的植物更茂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针对问题的能力。
6. 课堂检测(15分钟)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让学生打标签或小测试等方式进行检测。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课件PPT设计通过科学课件PPT,可以更清晰、简洁和直观地显示本次课程的内容,以及科学实验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源。
PPT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学原理,通过多彩的图表、动画以及视频,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所致。
2.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3.知道昼夜交替的影响,如生物的作息、农作的选择等。
4.能够通过课堂中的实验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原因。
2.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影响。
2.通过课堂实验和图表的方式,更好地带领学生理解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PPT课件。
2.实验器材:一个球体、一盏手电筒。
3.材料: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环节引出问题:“为什么有昼夜交替的现象?”5.2 发现现象1.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5.3 知识讲解1.讲解昼夜交替的概念和原因。
2.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5.4 实验环节1.实验:让学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球体代表地球,使学生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
2.观察和记录球体在向阳光方向旋转的同时,与手电筒的位置关系。
5.5 知识巩固1.提问:昼夜交替是什么?地球自转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昼夜交替对生物和农作物有哪些影响?2.观看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昼夜交替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1.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所致。
2.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3.知道昼夜交替的影响,如生物的作息、农作的选择等。
4.通过课堂中的实验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七、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组织小组制作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海报,要求含有相关的知识和实验照片。
以上就是本次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9《昼夜交替》 课件(15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
9《昼夜交替》课件(15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3.9昼夜交替认识昼夜交替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夜色逐渐消退;傍晚,太阳慢慢落下,夜幕悄悄降临,昼夜交替,周而复始。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只三足金乌,于是就把金乌出来时看作是白天,休息时看作是夜晚。
金乌说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夜晚。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一一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模拟昼夜现象1.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
2.观察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3.在地球仪上找一找,哪些国家和中国一样正处于白天,哪些国家正处于夜晚?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模拟昼夜交替现象1.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的西安慢慢从白天进入夜晚。
4.继续转动地球仪,让西安慢慢从夜晚进入白天。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当西安处于清晨时,哪些地方正处于傍晚呢?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为什么地球要自西向东转?探究地球自转方向日出东方,太阳升上太空。
在旷野或海边,我们可以欣赏到这壮丽的景象。
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太阳东升西落,位置在太空不断变化。
探究地球自转方向模拟地球自转1.坐在转椅上,限制左右侧视野。
2.另一位同学逆时针转动椅子。
你发现周围物体有什么变化?https:///help/help_extract.php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昼夜交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知识部分。
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1500字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学科、年级、课时学科:科学年级:小学五年级课时:1课时二、课程标准与要求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科学的第2课,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和运动,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能够形象地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和运动。
(2)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
(3)学生能够形象地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提问。
(2)学生能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3)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
(2)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太阳运动的基本规律;(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的理解和运用;(2)对昼夜交替的过程形象描述。
五、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阳光下的伏案写作业是怎样的?”,让学生感受温暖阳光的力量,引起学生探究太阳位置与昼夜交替的兴趣。
2. PPT演示法:介绍太阳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 图片呈现法:通过图片展示太阳的移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和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Part1:问题导入1. 用书本的角度支撑起一张纸,让学生感受支撑力量。
2. 问学生:“阳光下的伏案写作业是怎样的?”引起学生思考太阳的力量和位置。
Part2:新课导入1. 展示图片,介绍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位置和运动规律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引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介绍昼夜交替的过程、现象及其原因,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的规律和生活中的应用。
Part3:课堂实践1. 提供实验材料和器材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最新
3.通过观察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
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4.探讨交流:实验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5.小结:太阳围绕地球转一周,比地球自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
球自转的结果。
6.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认为“地球围绕太
阳转”正确结论的人。
7.教师演示:当太阳照射地球时,地球上被太阳
5.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形成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来验
证。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
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
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
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具
学具
投影仪、地球仪
板书
设计
3.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昼夜
作业
设计
1.上网查一查北京时间8:00,美国的纽约是几时?德国的的柏林是几时?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是几时?加拿大的渥太华是几时?埃及的开罗是几时?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你们知道这
昼夜交替第1课时
第( 一)单元 第_3课
课题
3.昼夜交替
作课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的进步。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昼夜交替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地球仪、白板等。
3. 课前调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一天的昼夜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调查的昼夜变化情况,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过程。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及影响。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变化的情况,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昼夜交替》精品教学课件.
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 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狗没有较固定的睡眠时间
凌五晨点四 左点右,,牵艳牛丽花的吹蔷起薇了绽紫开色了的笑小脸喇;点叭;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昼夜交替
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昼夜现象对动物有哪些影响?
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狗没有较固定的睡眠时间
昼夜现象对动物有哪些影响? 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
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 这种影响动、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 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 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动、 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猫眼在明、暗环境中的变化。
强光下瞳孔缩小
较强光瞳孔适中
弱光下瞳孔扩大
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狗没有较固定的睡眠时间
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摹拟实验;2、能采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通过摹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目标教学法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一:通过摹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浮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5、你能设计一个摹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2)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3)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摹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梯形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梯形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现象,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将其与昼夜交替的现象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预习课本内容,准备教学课件PPT。
2.准备实物模型,如地球仪或柱状物体。
3.准备图片、动画或视频素材,以便生动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引入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天都有昼夜交替的现象?2.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呈现昼夜交替的现象(1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PPT,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图片或动画。
2.让学生描述图片或动画中地球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步骤三:介绍地球的自转(1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PPT,展示地球的自转的原理和过程的图片或动画。
2.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式和速度。
3.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不同部分交替面对太阳,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步骤四:介绍地球的公转(1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PPT,展示地球的公转的原理和过程的图片或动画。
2.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式和速度。
3.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原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季节的长度和日照强度不同。
步骤五: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5分钟)1.让学生回答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什么?”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自转和公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15分钟)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昼夜交替相关的练习题。
2.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步骤七:拓展延伸(15分钟)1.使用实物模型或教学课件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9《昼夜交替》 课件(11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9《昼夜交替》课件(11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
五年级下
第三单元宇宙
3.9昼夜交替
白天的大唐芙蓉园和夜晚有什么不同? 光线 昼与夜
昼夜现象的探索历程
地心说
古希腊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日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认为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交替现 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昼夜交替现象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完善科学认知。 7、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一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周期:24小时 方向:自西向东
(3)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认识的历程
.多媒体演示昼夜现象的探索历程。
.出示“地心说”和“日心说”,组织学生讨论,用模拟示意图表示日心说和地心说,解释太阳对于昼夜形成的因素。
.通过以上科学史的学习,你认为:昼夜变化到底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还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认识进程的图片、文字或视频,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进 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 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8760个小时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0
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与昼夜交 替发生一次的时间吻合。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案例教学设计
循环
昼夜交替现象
关于昼夜交替,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为什么会别模拟什么?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他们是怎么运动?
假说:对未知事物的原因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轻声讨论,控制音量 ●尽可能多的写出假说 ●需要帮助举手示意 ●时间:10分钟
2.查找资料: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
提出假说
模拟实验,检验假说是否成立
有无昼夜、 是否交替、 昼夜交替能否形成
用“√”或“×”
温馨提示: 1.使用仪器时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大头钉位置 3.需要帮助举手示意 4.模拟时间:9分钟
提出假说
模拟实验
汇报时间
提出假说
模拟实验
组内小结
全班交流
作业拓展: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现 象的最大可能性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五年级学生是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对于天文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本节课通过制作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并能说明一年有四季的原因;3.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4.了解地球公转对温度、日照时间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2.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想象、推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2.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
难点分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地球公转对温度、日照时间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模块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模块1.地球自转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自转方向,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是什么,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的昼夜差异。
2.地球公转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公转和公转方向,让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3.昼夜交替教师通过PPT展示昼夜交替的原理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原因,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4.温度、日照时间的变化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温度、日照时间的变化是如何与地球公转相关联的,促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实验模块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地球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总结模块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展示PPT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学生作业1.观察家附近的太阳强度和位置,记录观测时间、太阳位置及强度,并尝试推断一下此时位于地球的哪个位置上。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八、教学拓展:1. 地球其他现象:介绍地球其他相关现象,如四季变化、地球磁场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教学设计:导入新: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
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
那么,在下一时刻,A?。
那么B点呢?(和A一样)。
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
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
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三、晨昏线的判读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
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