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972d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2.png)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简介《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以叙述兰亭晚宴的盛况为主题。
这篇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经典之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兰亭集序》,设计了以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艺术价值。
2. 研究书法艺术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 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并讲解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 分析《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讨论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书法艺术基本概念和技巧- 解释书法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
- 教授基本书法笔画的练,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画技巧。
第三课:欣赏与评价《兰亭集序》- 学生观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并讨论其艺术特点和美感。
-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引导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课:写作与表达-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来表达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 提供写作素材和指导,帮助学生撰写一篇有关《兰亭集序》的文章或评论。
教学方法与评估- 通过讲授、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 结合观看真实书法作品和练书写,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技巧。
- 通过讨论和写作评价,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论通过这份优秀教案,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兰亭集序》这一经典书法作品,并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2886c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b.png)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41763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3.png)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9ce45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a.png)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学问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学问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解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其次自然段所谈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终归结于毁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妙的时间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妙时间,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妙的生活,多让人伤心,至此,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现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像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美丽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行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c253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e.png)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ad02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5.png)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f62d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5.png)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教案15篇
![《兰亭集序》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cb71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f.png)
《兰亭集序》教案15篇《兰亭集序》教案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1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
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
《〈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⑴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
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4f0a5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e.png)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一个碑帖,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奠基之作。
这篇碑帖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兰亭集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一份针对《兰亭集序》的教案,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分析《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
4.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包括《兰亭集序》的原文、翻译、赏析等内容。
2.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书法教具齐全。
三、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兴趣。
可以引用逸闻趣事或引用名人评价等方式开场。
2.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15分钟)讲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包括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等。
介绍《兰亭集序》之所以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奠基之作的原因,强调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0分钟)分析《兰亭集序》的内容,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把握文意。
重点讲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色,包括运笔技法、结体结构、章法等。
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兰亭集序》进行赏析,对其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4.分析《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20分钟)讨论《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包括对后世书法家的启迪、对书法规范的影响等。
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或名人评价进行引导。
5.练习与应用(20分钟)让学生模仿《兰亭集序》的字体进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可以布置写字作业,对学生的书法水平进行提高。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提高书法水平。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175d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8.png)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1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教案五篇
![《兰亭集序》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5c9d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1.png)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兰亭集序》集体备课材料
![《兰亭集序》集体备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68df3dcfc789eb172dc885.png)
《兰亭集序》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悲”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非常学案》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3.研习第1自然段,体会探究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作者介绍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学习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他的行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有关王羲之的典故—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309af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6.png)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兰亭集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0e66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c.png)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一、借题发挥,立意高远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叙兰亭修事,因修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
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
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
先交代修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
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
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者“放浪形骸之外”。
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5063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4.png)
《兰亭集序》教案关于《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设计说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
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详见拙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
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因言释文”)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
(“因文悟言”)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
B.后之览者,亦。
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a4a54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7.png)
《兰亭集序》教学材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兰亭集序》,使学生能够:1.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的背景和价值;2. 分析《兰亭集序》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3. 领会《兰亭集序》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 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 解读《兰亭集序》的结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3. 分析《兰亭集序》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4. 进行教师引导下的课文鉴赏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 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兰亭集序》教材;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王羲之的作品和相关的历史背景;4. 学生准备好的课前阅读材料和书写工具。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介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解读《兰亭集序》(20分钟)1. 分析《兰亭集序》的结构,简要解读每一部分的内容;2. 重点讲解《兰亭集序》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3. 辅助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作品和相关的历史背景。
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鼓励学生就《兰亭集序》中的表达方式、情感和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课文鉴赏(20分钟)1.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意把握诗词的韵律和意境;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王羲之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结与延伸(10分钟)总结今天研究的内容,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王羲之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表现将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教学后续在课后,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王羲之的经典作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0379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4.png)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
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
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
(完整)《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完整)《兰亭集序》备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6e893e3f18583d0486459d4.png)
兰亭集序【备课资料】一、立意深远,文笔清新—-《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其艺术特色如下:1。
用笔简约,格调淡雅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
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
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间,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
在第二段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达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
手法多样,逸趣无穷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第二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三、四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出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2f43c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f.png)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通用1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的确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神舟六号已经升空,英雄们已经凯旋归回。
大家都很感觉很高兴,中国的很多贫困学生更是感到兴奋。
为什么他们也那么兴奋?因为,我们国家将又有一批款项投入到希望工程中来!钱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从神州6号中来。
原来,这次随着神州6号一起升空和返回的的还有一幅国画。
这幅国画可谓书法、画艺双绝!它是由毛笔书法和泼墨山水画两部分组成。
现在这件艺术品即将用来拍卖,所得到的款项都将全部用来资助希望工程,专家们估计这件作品价值将上千万!!为什么这次选择的是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了一下就不难其中的原因了!“物以稀为贵”,书法和山水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在世界这么多的国度中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选择国画也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
相比中国的山水画一直受到西方油画挑战的状况,中国毛笔书法的表现更是优异!我国书法有着比山水画更加悠久的历史,在这么的一段遥远漫长的历史中,明星、巨星更是璀璨纷呈。
问:有哪位同学可以罗列出几位这样的人物?答:……(导出王曦之,再导出《兰亭集序》)。
(若无,则如下继续)……问:其实还有一些大人物居然让你们给忽略了,有哪位可以补充一下?答:王曦之……(继续追问,导出他的作品兰亭序)(若无,则如下继续)……提醒:其实他就是王----曦----之(语气停顿,缓慢,起到提示作用)问:有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王曦之的有关作品?答:……(导出兰亭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人物,一起欣赏的作品。
实用的《兰亭集序》教案四篇
![实用的《兰亭集序》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7c647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3.png)
《兰亭集序》教案实用的《兰亭集序》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建议】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A.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备课资料】
一、立意深远,文笔清新
——《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其艺术特色如下:
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
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
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间,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
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
在第二段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达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第二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三、四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出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
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
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
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3.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还因其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深沉。
本文分四段,前两段写“乐”,第三段写“痛”,第四段写“悲”。
文章前两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
最后以“信可乐也”作结。
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
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
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
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探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
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
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
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类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
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代代相痛,永无休止。
这样,“乐——痛——悲”遥相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
二、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生命情感探微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阴谋政治时期,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
千年以来,《兰亭集序》令无数文人雅士感慨系之、痛伤于怀。
正由于此,人们亦对这篇流露至性真情的千古美文产生了误解,说文章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而忽视了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表现的挚爱、眷恋生命的坦诚直率之情在那个时代及其所处阶层中的难能可贵。
为了逃避阴谋政治的高压,士人中兴起了清谈之风。
到了王羲之生活的东晋王朝,朝政腐败,外患不息,统治者束手无策,上流社会悲观绝望情绪弥漫,士族“清谈派”们谈玄说理,但对老庄哲学、佛学理论并无新的发展,而更多的是故弄玄虚、逞口舌之能的诡辩之术而已。
佛学的“色空”思想和老庄的“无为”哲学成了当时名士们面对日益危蹙的国势时局束手无策、软弱无能且不思进取的借口。
因而矫情做作成了士族清谈者们畸形人格的主要表现。
兰亭集会上的名士,包括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绝大部分是清谈派。
王羲之是士族中的
一员,但他不是纯粹的清谈派。
他在政治上主张有所为,曾亲口对谢安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但谢安深不以为然。
特别是在对待生命死亡问题上,王羲之反感清谈派们的矫情做作,他在经历了多次亲人亡故的痛苦之后,深深地体会到人面对死亡难以“忘情”。
因而王羲之借给集会诗集作序的机会,以他对生命眷恋挚爱的至性真情,给清谈派们以不轻不重的回击,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不随流俗的独立人格与斗争精神。
文章开篇,作者先简叙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及与会人员。
接下来便详述集会之乐: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带来的山水景色之乐;有“列坐”于“流觞曲水”之旁“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带来的人文情怀之乐;有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神通宇宙的心志之乐。
逸少开篇写集会之乐,其意深也。
快乐是情感的一种,当日的集会之乐是逸少与群贤们共同享有的。
逸少因景而乐,自然是天性真情的流露,而鼓吹“太上忘情”的清谈名士们一旦“乐”,就是对他们“忘情”理论的自我否定。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与其说逸少是在写集会之乐,还不如说逸少在以名士们的集会之乐来否定他们鼓吹的“太上忘情”的荒诞理论,来表明自己对生命人生的至性真情的观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确切地说,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认识是质朴坦诚的,同时也是深刻的。
接下来他谈的更为具体透彻。
他认为,人不是绝对的个体,必须得与人“相与”,并且人生是短暂的,如同“俯仰之间”。
人的性格脾气各异,志向情趣不同,但不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者,都必会有所追求,要彻底“无为”确实也难!并且“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追求过程顺利,所求一时得以满足,因之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便会使人“不知老之将至”,忘乎所以!就是对曾经的追求已经厌倦,“情随事迁”,也会因此而产生无限的感慨。
更何况面对生命的死亡,孰能无动于衷?因而逸少借古人之口大声呼喊:“‘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同时,逸少也对清谈派们猛烈批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为王羲之坦诚不随流俗的人生观而喝彩,为他面对生命死亡,流露眷恋不舍的至性真情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