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名句。
能够分析并评价太史公的自序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通过合作学习,分析并讨论太史公自序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史公自序》,了解太史公的生平事迹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太史公自序》中的名句的理解和背诵。
太史公自序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史记》的学习,引出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并讨论太史公自序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对太史公自序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太史公的生平事迹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太史公自序的名句默写和理解练习。
6. 课堂小结:对太史公自序的学习进行小结,强调名句的记忆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和讨论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课堂讲解的提问和回答,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2. 参考资料:关于太史公的生平事迹和评价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教学资料。
六、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太史公自序》,了解太史公的生平背景。
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史记》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的独特性。
3.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太史公自序,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悟。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共同探讨太史公自序的深层含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太史公自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背景、意义及作者的生平经历。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成语的解释。
2. 太史公自序在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太史公自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成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心得,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太史公自序的价值。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太史公自序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史记》中的其他篇章进行预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字词、句子的理解,以及对太史公自序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所体现的精神内涵的感悟,以及对文学和祖国的热爱情感的培养。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太史公自序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注释和译文,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参考。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本篇文章将针对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太史公自序》一文进行深度解析,并提供详细的教学计划,力求帮助教师制定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背景《太史公自序》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的前言,内容包括作者的构思、创作经历、写作目的等。
其文笔优美、用词精炼,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该文还揭示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于理解汉代历史、史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学思想,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价值。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学素养,加深对汉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观念,引导学生探究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让学生就“历史”一词进行思考,了解历史的概念、作用和价值,引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动力。
2. 学习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文学特点和史学思想,从历史文学角度进行解析,介绍司马迁生平和史学事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史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3. 反思引导学生针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创作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从史学研究方法、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素养。
4. 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注重历史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讨论法: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2. 实践法:通过阅读原文、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史学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问题导向法:带领学生产生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教学方法:朗读,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什么能完成这部宏伟的历史著作?他创作《史记》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学习了《太史公自序》,我们就知道这方面的知识了。
二、学习课文1-3段(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节,逐节解决字词句1、重点词语命南正重以司天司:掌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当……相以传剑论显显:显扬昌为秦主铁官主:主管王卬於殷王:名词作动词,封为王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至于夏商至于:到。
古今异义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掌管司马氏去周适晋去:离开适:前往,到……去遂拔,因而守之拔:攻占守:做(郡)守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作动词,坑杀无泽为汉市长市长:管理市场的长官。
古今异义2、概括本段内容司马迁自叙家世3、问题探讨: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司马迁说自己的祖上有史官、有军事家、有经济学家,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司马迁说自己的祖上曾做史官,以此欲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世典历史的史官外,司马迁祖先中还有一些军事家。
《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角度把握准确,叙述有序,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受到了作为军事家的那些先祖的影响。
《史记》中还有两篇涉及经济问题的文章--《货殖列传》、《平准书》,司马迁能写出这样的篇章,应该说与先祖的经济工作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太史公自序》教学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教案《太史公自序》教学教案教学设想江苏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共有8个专题。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旨在了解司马迁;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第三专题“不虚美不隐恶”,旨在了解作者写史的态度;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旨在了解作者的人格思想;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旨在了解其刻画人物的艺术;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第七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旨在了解《史记》的影响;第八专题“研究《史记”,旨在指导研究性活动。
关于选修课如何上,是不是把选修的教材当着必修课文来教,这是老师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确实有教师把选修教材当着必修的来教,这样的话,事实上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上课的效果肯定不好。
其实选修本来是根据学生的喜好,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比如我们扬州地区,是一刀切,高二必修五学完,便是统一使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写作》,对学生来说,并非兴趣选修了,要统一考试的。
本人以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教学中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
所以本人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以说是《〈史记〉选读》的导引,只选了《太史公自序》一篇文章,另将在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报任安书》列为存目。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叙其家世生平及《史记》创作的文章,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这里采用的是节选,内容本身很难懂,好在全文都配有译文。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在学习过《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产生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等。
4、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流畅朗读第1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史记〉选读》的学习。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太史公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3.理解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二、课前准备1.从资料中获得有关《史记》的背景知识(相关文献或网络搜索)2.阅读《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言学生们先和老师一起讨论史记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提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让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
步骤二:太史公自序1.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太史公自序,以此来引导学生建议阅读的方式和注意点。
2.老师简单说一下太史公的生平和成就。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太史公的看法。
3.太史公在自序中谈到了他编纂《史记》时的初心和目的。
这对于理解《史记》的价值和功用非常重要。
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类似的著作和文献,帮助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
4.太史公在自序中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
老师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去分析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让学生要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细节。
步骤三:讨论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太史公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巨著的原因、编纂《史记》的主要目的、叙事技巧以及太史公在史料收集方面的贡献。
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结论和想法。
步骤四:总结讲解在这一节课结束之后,让老师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太史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教学评价在本课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和讨论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教师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加强对于史料的理解和判断本节课是一堂关于太史公和《史记》的历史课。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古代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方法;4.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方法;2.分析《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意义;3.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过程1.引入先放一张《太史公自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认识这本书和书的作者。
然后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导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主题,提出《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讨论。
3.知识讲解1.《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意义;2.古代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方法;3.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4.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讨论并解读《太史公自序》;2.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了解;3.让学生运用以下知识点对《太史公自序》进行分析和理解:作者、时代背景、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价值与意义等方面。
5.课堂总结回顾整个课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评价这个教案设计的优缺点。
最后,让学生总结《太史公自序》的意义和价值,并探讨一下《太史公自序》与我们当代社会的联系。
四、课后延伸1.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比如《史记》等等;2.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历史文献翻译练习,加强自己的汉语阅读和翻译能力;3.让学生结合当代事件,探讨当代事件与历史文献的联系和对比通过本次课程,我们了解到《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意义,学习了古代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方法,以及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价值和意义得以深入了解,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文献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在课后延伸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以深入了解历史文献,并结合当代社会进行探讨和对比。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2.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讲解与探讨教学过程: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史记>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解析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坚持真实记录历史的勇气和决心。
理解太史公自序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选段2.2 教学重点:重点解读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重点分析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他的历史记载方法。
体会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选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读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3.5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
4.2 理解与解读:评估学生对选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4.3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选文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司马迁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资料。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参考书籍和阅读材料。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知识和司马迁的生平。
准备课堂讲解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领会太史公自序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并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3. 讲解并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 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4. 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对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时代背景、《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实践,讨论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史公自序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4.2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3. 阅读技巧讲解与练习: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进行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练习。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够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习司马迁坚持真理、笔伐暴政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了理想而奋斗、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文学的力量,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敬。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引出《太史公自序》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通过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了理想而奋斗、忍辱负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谈谈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_太史公自序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太史公自序》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太史公自序》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学情分析
本班为理科班,学生对文史知识了解相对较为贫乏,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重点难点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太史公自序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3)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的史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念。
(2)领会自序中表现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直、坚韧的人生态度。
(3)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太史公的人物形象,领会其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史公自序》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太史公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太史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太史公的形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史公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
3.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
分析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中的隐含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节选文本。
2.2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文中司马迁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重点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难点:难理解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个人遭遇与历史观的关联。
难掌握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司马迁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司马迁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教师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对《太史公自序》的全篇阅读。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的效果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6.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6.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以加深对司马迁写作风格和历史观点的理解。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巅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篇幅宏大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巨著。
全书通篇叙述了我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如《太公自序》就是史记的一篇自序,在当时记录中所留下的印记和描述带给了我们非常深远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史记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
了解传统经书《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理解《太公自序》的意义,掌握《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
能力目标:将《太公自序》与《史记》结合,逐步锻炼学生应对古典文献、古汉语的阅读、解读和书写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哪些重大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讲解及阅读教师可依次讲解《史记》的特点、《太公自序》的意义、司马迁分写《史记》的人生经历等,并将《太公自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
然后,教师再全文逐段讲解、解析(例如“履先人之志”、“复以书传之”等等),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进入古典文献的阅读、解读和书写的状态。
三、推广及答疑为了加深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推广活动,如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太公字画比赛,或奖励学生制作太公自序小广告等。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答疑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将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程度带入到更高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 阅读《史记选读》中史记的其他文章,理解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和功用。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分析。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太史公其人及其作品《史记》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节选)2.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历史、文化知识。
(3)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太史公(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介绍《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气势。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讲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关于《太史公自序》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太史公及其作品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