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以下是一份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的笔记,供您参考:
一、生字生词
1. 重点掌握的生字:
隔膜
娱乐
怂恿
相安无事
怅然
懒惰
消耗
若有若无
蜷伏
悲鸣
2. 其他生词:
忧郁:忧愁苦闷。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逃跑。

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微妙、不太真切。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贬义:任意妄为;中性:随心
所欲;褒义:勇于创新,敢想敢干。

二、段落分析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我”对前两只猫的喜爱和第三只猫的厌恶。

2. 第二部分(3-10段):详细描述第三只猫被“我”误解和厌恶的过程,
以及“我”对它的愧疚和悔恨。

3. 第三部分(11-14段):描述“我”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黄色芙蓉鸟后,第三只猫对鸟的觊觎和“我”对它的惩罚,以及最终“我”对它的愧疚和悔恨。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同情和悲愤的情感,呼吁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弱小生命。

同时,也反思了人类对动物的歧视和残忍行为,呼吁人们要尊重动物、保护动物。

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课猫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猫》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猫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全文共有四个部分:1. 猫的外貌特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外貌,描绘了猫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四肢等各个部位的特点。

2. 猫的生活习性:作者通过观察猫的日常行为,描述了猫的懒散、好奇、独立等特点。

3. 猫与人类的关系: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猫的故事,表达了人与猫之间的感情。

4. 猫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将其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自由、独立、神秘等品质。

二、生字词1. 蜷缩:弯曲身体,缩成一团的样子。

2. 慵懒:懒惰,不愿意动弹。

3. 矫健: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4. 敏捷:动作迅速,反应灵敏。

5. 神秘:难以捉摸,使人感到神奇莫测。

6. 无拘无束:没有约束,自由自在。

7. 独立:不依赖他人,自主行事。

8. 忠诚:对主人忠实,尽心尽力。

9. 狡猾:诡计多端,不易被识破。

10. 温柔: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三、课文赏析1. 语言优美: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猫的身体矫健有力”,“猫的动作敏捷”等,使得猫的形象栩栩如生。

2.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同时,作者还通过讲述自己与猫的故事,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3. 寓意深刻:课文通过对猫的描绘,将其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自由、独立、神秘等品质。

这使得课文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猫的散文,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寓意性。

四、课堂活动1.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宠物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3. 模仿课文中的描绘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郑振铎《猫》课文研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郑振铎《猫》课文研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找寻吃鸟真凶——郑振铎《猫》课文研读教读《猫》,我们不免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并未亲见黑猫咬第一只黄鸟,为何“我看见一只黑猫飞速地逃过天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就“开始感觉我是错了”?莫非不行能出现花白猫咬死第一只黄鸟,而这只黑猫有时经过咬死第二只黄鸟,即两个凶手的状况吗?也就是说“我没有判断理解,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可以说话辩诉的动物” ,这样为花白猫漂白洗冤是否是有点果断了呢?一推测凶手是第三只猫即花白猫的原因:一、花白猫“仿佛也特别注意,经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视着” ,而且“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视着了” ,有作案动机,很强的吃鸟欲念。

二、“我”的潜意识,“必定是它”;妻的潜意识坐实与悲伤,无疑火上加油。

因此“我”失掉理智。

三、最重要的是,张婶“哑口无言,不可以有什么话来辩白” 。

注意,“哑口无言”后是“不可以有什么话来辩白” ,说明张婶是想辩白的,但没有原因,更说明凶犯是花白猫无疑。

四、猫的表象“它躺在天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宁,嘴里仿佛还在吃着什么”,这给了我吃鸟的臆想——“它必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细细一读,不难发现,“我”把猫看作凶手全部是“先入为主”思想在作乱。

带着“不喜爱它” 的有色眼镜,带着“必定是猫” 的主观臆想,因此对鸟儿的“凝视”有了戒心,以为是“心生恶意” ,猫的全部行为都是罪证。

在这类男女主人强盛的心理背景下,即便有其余建议的渠道也被打杀了,与其说张婶是“不可以有什么话来辩白”,不如说是根本不给她“辩白”的时机。

于是,惨剧发生了,猫自然伤得不轻,因此声音是“悲楚地” “咪呜”。

其时,“我”是有时机挽救“受伤”的“良知”的。

由于“两个月后” “我们的猫”才“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

两个月时间“我”或许有时见到它,但它远远地逃着大家,不再愿相信“人”这类动物,因此逃在“屋脊”上,因此最终死掉,因此给“我” “更悲伤得多”的自责与怨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的第一篇文章。

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猫》是一篇需要精读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老舍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境界。

本文分两课时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背诵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在背诵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课文讲解

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课文讲解

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猫》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讲解:
一、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郑振铎,他是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细腻入微的风格著称,这篇《猫》就是他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文章内容
引入对象
文章开篇就引入了猫这个对象,通过描述猫的外貌和习性,让读者对猫有了初步的了解。

叙事
接着,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养猫的经历,展现了猫的可爱和淘气。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抒情
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他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结
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强调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呼吁人们要善待动物,珍爱生命。

三、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引入对象,再叙事抒情,最后总结全文。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语言生动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猫的外貌和习性,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猫。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猫拟人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和叙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四、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呼吁人们要善待动物,珍爱生命。

通过描述自己养猫的经历和感受,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关注动物福利,保护生态环境。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

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

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中考真题] (德阳中考)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 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考点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作用: ① 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
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② 在中间:承上启下;做铺垫,埋伏笔等。 ③ 在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参考答案] 开头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中间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结尾句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了文意。
返回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 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前两只猫 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三只猫的亡失, 知识分子的自省
16 猫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 文的行文线索。标题简洁、醒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
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 结构。(难点)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 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 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 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 立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 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 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 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 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 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一回, 方才寻到。 三妹常 指它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我回家吃午饭, 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
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 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捉了下 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抱到一只很 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
【品味】 “查问个好几次”,体现了家人喜欢这只小猫的程度,它比第一只猫更可爱, 并给家人带来快乐。 画线句子说明第二只小猫能给家人作贡献了,是捉鼠的好手。 【段析】介绍第二只猫的来历、颜色、性情,比第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 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品味】 第一只猫的来历。 由画线句子可知:猫生病了。 第一只猫病死了,三妹难过, “我”也感到酸辛,表明了家人对猫的感情。 【段析】第一部分: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 略写 ) 。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 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 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 “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因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 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 “他们看见了, 为什么不 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然.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品味】 “我”预感到小猫的丢失。 张妈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猫的可爱。 “我”的“怅然”“愤恨”“诅骂”更能说明“我”对这只猫的感情。 【段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6课猫(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6课猫(学生版+解析)
例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问题回答法。
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 简洁概括法。 人+事+结果
考法:下面语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第三只猫是不招人喜欢的?结合选文概括。
(五)、写第二只小猫捉住老鼠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说明第二只小猫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一再写其讨人喜欢,是为下文蓄势。
(六)、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参考示例:
小标题:(1)买鸟、(2)凝望、(3)被疑、(4)蒙冤、(5)受罚、(6)真相。
(四)、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二)、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参考答案:“酸辛”一词既有难过,又有惋惜之情。
2.“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参考答案:“居然”一词表达出“我”的惊喜之情。
3.写猫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对鸟笼“凝望着”,有什么作用?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答题技巧:

初一语文上册第16课猫批注

初一语文上册第16课猫批注

初一语文上册第16课《猫》的批注1.主题思想:本文以作者养猫的经历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描述猫的外貌、性格、生活习性等特征,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故事,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生命的珍贵。

2.重点词句:(1)“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失去猫的痛苦之情。

(2)“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它就死在过道里。

”“蜷伏”和“死”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小猫的无助和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和怜爱。

(3)“它似乎很理解我的怨苦,往往在这时送上一两声极低微的叫唤,表示同情。

”这句话中的“理解”、“同情”等词语表现了小猫的灵性和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3.写作特点:(1)运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猫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猫的特征和性格。

(2)情感真挚:文章中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失去猫的痛苦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3)语言朴实自然: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养猫的经历,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4.重点段落:(1)第一段:“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丢失了……找了两天,也不见影子,大家都很伤心。

”这段话交代了作者养猫的背景和原因,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失去猫的痛苦之情。

(2)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这只猫的吃饭……它就望着父亲的嘴,仿着那动作去喝。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小猫模仿主人喝茶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小猫的聪明和可爱。

(3)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段话总结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失去猫的痛苦之情,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上是对《猫》这篇课文的批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上《猫》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猫》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猫》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猫》创作于1925年,是作者早期的文学作品。

受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作者已经建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对待不会说话的猫也应该如此。

本文正是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二、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一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我们是少年》《山中杂记》《中国俗文学史》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消耗hào:(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忧郁yù:忧伤,愁闷。

懒惰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xiáng:从容不迫,稳重。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chàng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quán伏: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惩戒chéng jiè:通过惩罚使人警戒。

悲楚chǔ: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表示断定的话。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畏罪潜qián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二、主题概述本文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难免犯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4):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悔恨、自责。

四、鉴赏品读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16、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选材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

(打一动物)谜底:猫。

(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明确: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一、背景介绍《猫》是郑振铎于1925年11月7日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社会背景动荡的年代,正值军阀段祺瑞执政,政治环境黑暗,社会思想复杂。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他的内心对国家出路充满困惑和彷徨。

这篇文章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二、主旨概括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一家先后养的三只小猫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映射出人生哲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感和对弱者的同情与自省。

三、结构分析《猫》一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开篇总领:文章开头即总领全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既简洁明了地点明了三只猫的结局,也为全文定下了忧伤的感情基调。

2.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详细叙述了养三只猫的故事。

每个故事遵循“得猫——养猫——丢猫”的结构,逐步推进情感的变化。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生病而死,作者和家人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更活泼有趣,因太过活泼而被路人捉走,家人为此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长相不好,被冷落,最终被误解打死,作者深感内疚和自责。

3.结尾收束: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既深化了主题,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四、内容分析1.形象描写:•猫的描写:作者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使得三只猫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如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的活泼过度,第三只猫的忧郁和瘦弱。

•人的描写:文中“我”及家人的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来,尤其是“我”的内心活动,既体现了对猫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

2.情节设计:•铺垫与伏笔:前文两只猫的描写为第三只猫的出场做了铺垫,尤其是第三只猫不被喜爱、被人误解的情节,都是通过之前的描写进行逐步推进的。

•巧合与误解:猫盯着鸟笼看,三妹误以为它吃了鸟,导致最后的悲剧。

这一系列巧合与误解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片面性。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猫-【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猫-【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在蔚蓝色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这一种生命,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生命。

人类,应与大自然共享生命之美。

本单元的文章就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其中有的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质朴情感,有的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单元概览课题作者核心内容主要特点阅读策略单元尾猫郑振铎通过对三只猫的描写,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抓住细节,描写逼真学习默读,并学做摘录,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了动物们的调皮可爱语言生动,诙谐幽默狼蒲松龄叙述了屠户战胜狼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阅读16猫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猫”,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全文都是围绕“猫”展开的。

2.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五四时期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3.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

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本文正是作者这一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逗(dòu)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怅.然(chàng) 凝.望(níng) 倚.着(yǐ)妄.下断语(wàng) 虐.待(nüè) 惩.戒(chéng)(chèn)相称(sǎn)松散称散(chēng)称呼(sàn)散心2.字形辨识嘱(zhǔ)叮嘱街(jiē)街道属(shǔ)归属衔(xián)衔着瞩(zhǔ)瞩目衍(yǎn)衍生缕(lǚ)一缕详(xiáng)安详屡(Iǚ)屡次祥(xiáng)吉祥褛(Iǚ)褴褛佯(yáng)佯装3.词语释义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笔记《猫》是七年级上册16课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课文笔记:一、知识点:1.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猫的描述,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写作手法:文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猫的行为赋予人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猫的性格和行为。

3.修辞手法: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4.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分别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猫,包括大猫、小猫和小猫小狗。

二、课文笔记:1.本文主要描述了三只猫,分别是大猫、小猫和小猫小狗。

每只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格,作者通过描述它们的形态、动作和神态,展现了它们的可爱之处。

2.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猫的行为和性格特点,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与猫相关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这些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描述猫的行为和性格特点,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5.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猫这种动物,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三、写作背景:在创作《猫》时,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从微小的角度,捕捉了“猫”这样一个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对待猫,通过“我”和猫的故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虐者的憎恨。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写作风格:作者写作风格以细腻、自然、真挚著称。

他的文章大多以生活中的细节为切入点,通过描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揭示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

他的笔下常流露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强权者的抗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他的作品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现了他对故乡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在《猫》这篇课文中,郑振铎运用了朴实的语言、流畅的笔调、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课文解析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品味】
第一只猫的来历。

由画线句子可知:猫生病了。

第一只猫病死了,三妹难过,“我”也感到酸辛,表明了家人对猫的感情。

【段析】第一部分: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略写)。

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

立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
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有一次,居然抱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

【品味】
“查问个好几次”,体现了家人喜欢这只小猫的程度,它比第一只猫更可爱,并给家人带来快乐。

画线句子说明第二只小猫能给家人作贡献了,是捉鼠的好手。

【段析】介绍第二只猫的来历、颜色、性情,比第一只猫更可爱,给家人带来欢乐。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

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因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
..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地,愤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品味】
“我”预感到小猫的丢失。

张妈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猫的可爱。

“我”的“怅然”“愤恨”“诅骂”更能说明“我”对这只猫的感情。

【段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