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猫》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猫课件新人教版

(2)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只填序号)
A. 妄下断语 B. 畏罪潜逃 C. 怅然若失
“我”喜爱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因此对于它们的亡
失__C__。而第三只猫肥胖、忧郁、懒惰,因此“我”
在芙蓉鸟遇害时____A___,冤枉这只猫是____B___。 返回
2.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 了解“贝努”这样的近地小行星的特性和轨迹,对于 研究行星防御至关重要。 B. 现在很多国内大中小学都已经推广了轮滑阻拦项目。 C. 围绕打造创新高地,集聚数字产业新动力这一主题, 论坛举办了闭门座谈会。 D. 因为艺术作品布置在树木和花草之间,与自然相互映 衬,所以市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欣赏艺术作品。
_梅__花__的__香__气__不__像__梨__花__、__水__仙__花__那__样__浓__烈__袭__人__,__梅__香__若__有__若___ _无__,__清__逸__幽__雅__,__是__那__么__婉__约__和__内__敛__。__特__立__独__行__的__梅__花__那__冰___ _肌__玉__骨__的__韵__致__,__高__标__清__雅__的__风__貌__,__横__斜__疏__美__的__仙__姿__,__傲__岸___ _坚__贞__的__风__骨__,__迎__风__斗__雪__的__意__志__,__铸__成__了__华__夏__民__族__的__心__魂__,___ _成__为__中__华__民__族__代__代__相__传__的__品__格__和__精__神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A 项,谜底是“猪”;B 项,谜底是“公鸡”;
C 项,谜底是“牛”。
(2)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 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 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猫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写作中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情感体验与表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实践和体会。
-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不理解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教师应详细讲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对情感的处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分析“猫在阳光下慵懒地打哈欠”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猫的行为特点、人与猫的互动等。
举例说明:
-在讲解词汇的精准运用时,可以选取“猫在阳光下慵懒地打哈欠”这句话,解释“慵懒”一词的含义,并让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替换,比较不同词汇带来的表达效果。
-在分析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时,可以聚焦“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这一比喻句,让学生理解比喻的用法和效果,并尝试仿写。
-在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宠物相处的经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写作练习中尝试融入情感。
2.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XXX(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XXX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内心也感着一缕的酸辛,不幸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罗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17.猫【授课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学习任务二
2.第二只猫亡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 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 不同。
②这是逗猫的场景,朗读时关注动词“扑”“抢”,语气轻快 灵动,语速稍快,体现出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和主人对它的喜爱。
③“看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暖暖地”语速缓慢, 重读“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学习任务一
(1)第一只猫: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②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 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 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 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猫,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很多家庭中都养过。 很多作家也有养猫的爱好,人与猫朝夕相处,养着养着便生 发出诸多的情感,他们往往诉诸笔端,比如老舍、夏丏尊、 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除此以外,还 有一位作家叫郑振铎,他用笔描绘出了不只一只猫的鲜明形 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的《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语言文字内部,从字里行间 体会了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态度,并思 考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对于前两只猫,“我” 和家人甚是喜爱,对于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 作者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描写身边的 人或小动物。(200字左右)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 “阅读突破”中的“课内建构”的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词语解释
•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
况的感觉。 •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 若无其事: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 叮嘱:再三嘱咐。 •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整体感知
7、【散文化抒情】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其 强烈的情感流露在朴实的语言中,为极具感染力。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 应,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对猫的无限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
化运动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
事》,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 等。有《郑振铎文集》。
背景介绍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 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 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 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 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 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整体感知
第三只 ”小可怜“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 怜的小猫。
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 妹的足下。
它伏着不去。
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 胖胖的。
整体感知
5、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 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将关爱动物的情感态度内化为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举例说明:
-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拟人修辞的理解,教师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在描绘猫时的生动效果,如“它不是简单地走,而是跳跃着前进,每一步都像是在跳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动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内容与文章关联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给出讨论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一文的描绘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掌握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与情感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对动物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创作个性化作文;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6.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关爱动物主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2】内容上,既是对前两次养猫经历的 总结,又为第三次养猫做铺垫;
【3】情感上,体现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 感伤、难过的心情。
来历
4、
填 写
第一只 猫(1-2段)
从隔 壁要 来
表 第二只 格 猫(3-
舅舅 家送
14段) 的
第三只猫 ( 15-34
段)
蜷伏 在家 门口
9、写小猫捉住老鼠这个 细节有什么作用?
说明第二只小猫 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 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 一再写其讨人喜欢, 是为下文蓄势。
10、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 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 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 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 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 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 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 只猫的故事。
诅zǔ骂
红绫líng
屋wū脊jǐ
忧yōu郁yù
凝níng望wàngFra bibliotek畏wèi罪潜qián逃
相称chèn
多音字
áo 煎熬
zhēng 挣扎
熬 āo 熬白菜
挣 zhèng 挣钱
lóng 鸟笼 笼
lǒng 笼罩
chèn 称职 称
chēng 称赞
学习词语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7 猫

拓展延伸,理解主题
▪ 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 说:———。”
▪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 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 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 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要关爱生 活中的“可怜猫”!
走了。 ▪ 第三只猫:流浪到家的猫被主人怀疑吃了
鸟,被棒打,最终冤死。
说特点
▪ 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
▪ 第一只:很活泼。 ▪ 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 ▪ 第三只: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
悟真情
▪ 我们一家人对这三只猫态度、感情 有什么不同?
▪ 第一只:喜爱 一缕的酸辛。 ▪ 第二只:宠爱 怅然、愤恨 好久不养猫。
▪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 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 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 才能避免不幸。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 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 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 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 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 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 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 情。
第三只:不太喜欢 若有若无 自责、难 过 永不养猫)
读写作方法
▪ 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只猫的故事?三个故事 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 我喜欢或讨厌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
▪从
因为 看出来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17张PPT)

性情 地位 结局
活泼 很受喜爱
不为大家所喜欢, 很受家人宠爱 若有若无
病死
丢失
死亡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 “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 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第1句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 受,但不至于太伤心,为下文第二只猫的到来做 铺垫。 第2句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程度加深,起着总结上文 的作用,为下面被动收养流浪猫做铺垫。 第3句程度更深,态度也坚决,呼应开头,开拓文 意,总结全文。
深层探究 7.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 的人生道理?
你家养过猫么?它给你的印象如何?
猫,是月光下的独行者,专注机警; 猫,是阳光间的休闲者,悠然自得; 猫,是桠枝上的穿梭者,轻捷灵敏。
16.猫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 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 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 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 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
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它们,才能感 受到生命之美;判断问题不要主观臆断,依靠自 己的强势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及无辜。
8.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他是一个善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人, 有自我剖析的精神,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 生命的人。
语言品析 见课本P96【积累拓展】四。
深层探究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 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 猫的遭遇是什么?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并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设想:本课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边读边做圈点勾画,训练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更”和“不”深入品读,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两只猫的不同情感态度,并为后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
通过活动二抓住“冤枉”一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圈画批注“我”冤枉第三只猫的词语或句子,重点朗读关键段落,感受作者内疚自责悔恨的情感。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学习作者宝贵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了解情感波澜,把握文章结构。
2.揣摩细节描写,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悔恨心情,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悔恨心情,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运用: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一家人,他们都非常喜欢猫,可是后来却发誓永不养猫,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探究竟。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文章主要情节: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活动一:根据相关段落,圈点勾画重要信息,思考:全家人最喜欢哪只猫?最不喜欢哪只猫?1.按照下面的格式来说:全家人最(不)喜欢___,是因为它___,从文中_____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别抓住“更”和“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两只猫的两种不同情感态度,并为后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
)2.学生默读,品味所圈点勾画的词句,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猫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率真可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猫 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 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 去寻找谜底吧。
第三页,共三十五页。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 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 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 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 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第二只小猫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
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 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跑” “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 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精读细研
案件转折
过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的真凶: 黑猫
案件的性质:冤案 案件结果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
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4.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 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写第一次养猫的情景,突出描写小猫的活泼可爱。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更活泼,更 可爱。
第三部分(14—34):写第三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不讨人喜欢,最 后受到冤枉死去。
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一、背景介绍《猫》是郑振铎于1925年11月7日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社会背景动荡的年代,正值军阀段祺瑞执政,政治环境黑暗,社会思想复杂。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他的内心对国家出路充满困惑和彷徨。
这篇文章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二、主旨概括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一家先后养的三只小猫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映射出人生哲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感和对弱者的同情与自省。
三、结构分析《猫》一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开篇总领:文章开头即总领全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既简洁明了地点明了三只猫的结局,也为全文定下了忧伤的感情基调。
2.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详细叙述了养三只猫的故事。
每个故事遵循“得猫——养猫——丢猫”的结构,逐步推进情感的变化。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生病而死,作者和家人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更活泼有趣,因太过活泼而被路人捉走,家人为此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长相不好,被冷落,最终被误解打死,作者深感内疚和自责。
3.结尾收束: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既深化了主题,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四、内容分析1.形象描写:•猫的描写:作者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使得三只猫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如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的活泼过度,第三只猫的忧郁和瘦弱。
•人的描写:文中“我”及家人的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来,尤其是“我”的内心活动,既体现了对猫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
2.情节设计:•铺垫与伏笔:前文两只猫的描写为第三只猫的出场做了铺垫,尤其是第三只猫不被喜爱、被人误解的情节,都是通过之前的描写进行逐步推进的。
•巧合与误解:猫盯着鸟笼看,三妹误以为它吃了鸟,导致最后的悲剧。
这一系列巧合与误解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探究
2.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最令你难忘的语句或
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一说它为什么令你难忘。
局部探究
3. 轻声朗读 15 ~ 34 段。思考这段文字为什么会如 此打动人心?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
猫的遭遇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灵。作者的语言感染了我们。
局部探究
4. 这一部分哪些细节刺痛了你的心灵,给了你强烈 的感受呢?边读边画出令你生发感触的句子,并在旁边写 下你的品读感受。
总结拓展
请就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
人生启示或心灵感言。
作业设计
借鉴本文对猫的描写,描写你所喜欢的一种动物。
板书设计
喜爱——痛惜 讨厌——痛悔
平等对待 生命
谢谢观看!
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文意:文 章作者通过写三次养猫经 历,表达了人生感悟:要 同情弱小,对人对事要平 等,公正,仁爱。
局部探究
《猫》
局部探究
1.读了“我”与三只小猫的故事,你最希望与哪只 小猫结缘?用一句话说说原因。
我们看到了三只或活泼可爱或乖巧可人或天性忧郁的小猫。养 猫的往事就像一幅幅画面,虽然呈现的悲喜色彩不一,但却同样令 我们回味。
猫
新课导入
《新生的小猫》
整体感知
《郑振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消耗(hào)
怂恿(sǒnɡ yǒnɡ)
污涩(sè)
相称(chèn)
怅然(chàng)
惩戒(chénɡ)
蜷伏(quán)
妄下断语(wànɡ)
虐待(nüè)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毫无生意:毫无生气,没有精神。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