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介绍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13 13 13 2 5 19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117914741025秦汉三国东汉两晋南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魏蜀吴西晋40 103 105 65 22 43 15613141180438 352 365 1024一说48 道32国341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备注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多少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一、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为了保持统治,各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官僚制为主,国家的管理和决策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吏手中。
官吏由文化高雅的世族担任,他们在政治经验和文化修养方面具备很高的素养,管理国家机器的能力颇为出色。
此外,魏晋时期还推崇“才干”而非门第,尽量利用能人异士,使朝廷机构不断完善。
但是,尽管魏晋时期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很高,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阴郁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也成为魏晋政治制度的短板,这个制度在魏晋时期内并未起到特别明显的良好效果。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恶化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内斗迭起,政治制度几乎瘫痪。
政府的权力被诸侯领主们夺走,皇室失去了统治的实际权力。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沦为了吵吵闹闹的政治游戏。
尽管南北朝各朝政府均以册封诸侯和尊重地方勢力为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形势,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不如预料。
二、文化变迁南北魏小说《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形和统治集权的削弱,官方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动荡,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相对宽松,文化交流活跃,孔教的文化倾向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此时,使用田野般的语言、反映农民利益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这也彻底打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方式。
此时,正式文、异体文、双音泽文、竹帛书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文艺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创造和发展。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关联。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涵义: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 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
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 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不利于选拔人
(1)过程:
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 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
足”。
(2)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4.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知识梳理
一、政治
1、中央官职:三省制萌芽: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中朝官员地 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成尚书台,牵制三公。 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 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 省制。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引自《宋书》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2、材料二中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第一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
5、诸葛亮治蜀 (1)政治:限制豪强,任人唯才,整肃吏治,和抚夷戎 (2)经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3)平定南中
6、孙吴开发东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
二、西晋的统一
1、时间:(1)265年,司马炎自立,国号晋,定都洛阳。 (2)279年,灭吴,统一南北。 (注:西晋的两大特色)——魏晋南北朝中唯一统一时期 ——大量游牧部落内迁 )
社会矛盾
魏晋南北朝
四、北魏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 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
封建化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 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任命官吏。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③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④讲汉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语。 ⑤行汉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 族封建统治模式
移风易俗
魏晋南北朝
四、北魏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历史作用
2、八王之乱——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
3、西晋灭亡: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 原因(1)贵族官僚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 (2)分封宗室导致争权夺利
魏晋南北朝
三、东晋和南朝
1、东晋(1)317年,司马睿,都城:建康(南京) (2)政策:立足江南,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 抵御北方的匈奴、鲜卑等进攻 (3)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魏晋南北朝
五、北朝更迭
东魏 1、534年北魏 西魏 北周(宇文觉) 北齐(高洋)
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解析
• 2.2.西晋户调式 • 依据官员的级别限定编户和田亩(p.89) • 旨在限制门阀豪强的势力。 • 效果不佳,却反使其正值化
3.中心地方关系
• 3.1.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 分封皇族27人为国王;委任王以都督等重要职务 • 初衷:以皇族贵族对抗其他贵族 • 结果:“八王之乱”,分裂和王朝灭亡 • 3.2.中心与地方的竞争 • 门阀与豪强威逼中心 • 地方割据,中心地方权力竞争 • 思索题: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分裂的缘由有哪些?
第四讲,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 治制度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2.九品中正制与户调式 3.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4.中心机构:三省制度的出现 5.地方行政区划 6.军事制度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 东汉在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门阀豪强的作 用下灭亡,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替线索
南朝
蜀
东晋
宋齐梁 陈
魏
西晋
东魏 北齐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分裂
短暂统一 再分裂
北朝 长期分裂对峙
三 国 鼎 立 图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此后两年刘备、孙权 先后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西 晋 统 一 图
266年,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史称西晋 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 思索题:
• 君主制与治乱兴衰的循环出现之间是否有 必定联系?假如有,是什么联系?
4.中心机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制的出现
• 4.1.三公九卿的名誉化
• 4.2.三省制的出现
• 中书省:从皇帝的文学侍从演化而来;职责:拟定诏书 (中书省在帮助皇帝立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
点总结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1)政治上:①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交融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
②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劳动力损失极大。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民族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4)各民族经济生活交流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13 13 13 2 5 19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117914741025秦汉三国东汉两晋南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魏蜀吴西晋40 103 105 65 22 43 15613141180438 352 365 1024一说48 道32国341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备注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制度
我国古代有三大朝代,分别是魏晋南北朝。
其中,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是独具特色的,给古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主要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即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其余的权力则分散在贵族、官员和士兵等多个分类中。
皇帝拥有唯一的最高权力,其他权力则分散在贵族、官员和士兵等多个分类中。
封建制度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使得魏晋南北朝可以稳定地统治古代社会,为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经济为主,以农业和制造业为基础。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开始发展贸易经济,实行税收制度,以及改革金钱制度等,使得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得以稳定发展。
最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制度主要是以儒家为主,讲求“仁义礼智信”,重视“教义”,重视礼仪,崇尚研究,强调自觉遵守法律,提倡文明礼仪,不断探索和发展古代文化。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对古代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且也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一、政治制度1、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以各地的诸侯割据为主,主要以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代表。
在此期间,每个政权之间都是互相竞争,互相攻击的,总体上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
其中,曹操创立的魏国,是在北方传统中央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发展而成的。
曹操将自己定为魏王,同时又称大将军、丞相等,并以这些官职来组织一支由中央和地方选出的官僚队伍。
他还规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官员任用制度,这些举措对于魏国的政治建设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比之下,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以山地诸侯的自治作为基础的。
蜀汉的政治制度比较灵活,政府设立了诸侯、刺史、太守等职务,并规定了各级职务任期、轮换等细节,为政府的运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此外,蜀汉政府还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吸纳各族人民为政府效力。
孙权的吴国是以江南地区的地方势力为基础,历经多年的经营和发展,成功将其统一。
孙权建立了一整套的行政管理、军事组织、人才培养机制等,政治制度相对魏国更加灵活和有效。
吴国武将在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各地招募大批少年儿童,并对他们进行广泛的教育和训练,形成了一支足以媲美北方的精锐军队。
2、三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三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发展和变革,但总体上,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在三国诸侯划分的版图中,封建领主或者称为诸侯,是统治土地的最高层级。
诸侯可以掌控本土的官职、赋税和军事力量等,而普通农民则往往无法参与到政治制度中来。
不过,在三国时期,较为典型的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和均田制为基础的。
井田制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即由部落首领或者君主,将土地整平后分给各个农民,责成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同时要求其将土地的一部分供给政府。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介绍
两晋三省制的意义:晋朝开始让三省成为执政主体,尤其 是首创门下省,侍中、黄门侍郎作为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开 始具有执政权力,与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的 关系、作用相仿,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 推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起 到重要的承接中转作用。
逐渐确立并完善的“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期察举制实际上已经崩溃,已经不能实现为国家选 拔人才的母的,所以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的用人原则。210 年,曹操所下《求贤令》指 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即使那些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可选用。 意义:1.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为曹操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为其巩固自身统治并最终统一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2.之后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实际上是 对“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沿袭。影响了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的变革。 3.对于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任人唯贤” 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对于岗位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也不 利于一个集体甚至是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
(220-265)
(221-263)
(222-280)
(265-317)
(317-420)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57-589)
(386-534)
(534-550)
(535-556)
(550-577)
(557-581)
魏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 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 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 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 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 “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 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 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 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 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 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 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 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
第一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①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 前的繁荣景象。 ②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 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③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④ 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
四、北魏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① 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② 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
四、北魏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冯太后主持,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第一 重点是创建 实行三长制 阶段 新制
推行租调制
孝文帝主持, 第二 重点是汉化 阶段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讲 政权更替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董卓之乱 2、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3、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是政治根源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三大集团都重视和发展经济,形成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 赤壁之战削弱的曹操的力量 (2)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2、八王之乱——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
3、西晋灭亡: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 原因(1)贵族官僚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 (2)分封宗室导致争权夺利
魏晋南北朝
三、东晋和南朝
1、东晋(1)317年,司马睿,都城:建康(南京) (2)政策:立足江南,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 抵御北方的匈奴、鲜卑等进攻 (3)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
一、政治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分为北朝和南朝两种。
北朝是指420年到581年间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北魏是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的代表,它采取宗法制度,封建的皇权制度形成,官僚制度逐渐完备,民族统一和地方独立并存等特点。
南朝是指420年到589年间的南宋、斯人、刘宋、南齐、梁和陈六个朝代。
南朝政治制度相对宽松,文化、经济、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政治上常常陷入内争斗和军阀割据。
北朝政治制度中,皇帝权力十分强大,对于政治决策具有绝对的决策权。
开始时采用了分国制度,在北魏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在政治上实行了严格的功绩制度,把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相对完备,官吏选拔以科举考试制为主,有许多官员是通过殷勤效力得到别人的举荐而进入官场的。
宗法制度下,宗室家族的力量也相当强大,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官职和大量的土地,也成为皇帝权力的重要制衡力量。
南朝政治制度相对宽松,皇帝权力相对弱化,但也极为封建。
南朝时期地方官的职位可以由地方民众推选产生。
由于南方地域比较宽广,政治制度的宽松也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
南朝的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特点,南齐比较注重文化、教育,荐用进士;梁、陈朝重视政治、德性方面的考察,较少考虑文化资历。
二、政治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其中,晋朝时期是政治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向地方割据的时代转型,到了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的格局也已经确立。
1. 晋代政治转型晋朝时期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
晋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士族集团已经不再具有显而易见的统治地位,朝廷更多地依赖于豪强、土地豪强的组织而建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20—589年)(1)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的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
(2)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
北魏推行均田制。
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4)三国当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问题探究:东吴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三国时期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江南建都且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政权,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手工业,发展交通事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问题探究:三国时期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交战双方为袁绍与曹操,最终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晋朝政治制度
晋朝政治制度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东晋存在于公元317年至420年,而西晋则存在于公元265年至316年。
以下是对晋朝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
1. 东晋政治制度:
- 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他废除了西晋末年的僭位皇帝,自立为帝,建立了东晋。
- 东晋时期实行的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封建制度,官僚体系主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等。
- 东晋时期,政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它的政治体制相对比较混乱,社会动荡,分权割据,形成了一些类似封建国家的小政权。
2. 西晋政治制度:
- 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他废黜三公而设立九卿,确立了以司马氏家族为核心的专制体制。
- 西晋时期,政权相对较为稳定,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制度。
九卿制度作为中央官制的基石,设置了九个卿 各类官员)来协助君主进行管理。
- 西晋时期,虽然中央集权比较强大,但也出现了一些豪族势力,如王济之乱等,这表明在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势力依然存在。
总体而言,东晋和西晋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都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采用了类似的封建政治体制,但实际上由于社会动荡、内乱等原因,政权变迁频繁,政治制度并不十分稳定。
西晋相对于东晋来说,政权更为稳定,中央集权更强大,但在地方势力的影响下,也存在一
定的动荡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没有明确取代自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但是曹操进 行了较大的改革: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恢复了汉武帝中期 前由丞相主持国家行政日程工作制度开始,权力就实际上从皇帝转到丞相, 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采取复古的立场,不仅在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中书尚书制 度被削弱,甚至连三公都废除。在丞相主导下建立自己的官僚体制。
承上启下的两晋政治制度
1.三省制雏形初现: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 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 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由于地处 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 书分到部分权力,共同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 2.三公九卿制余波未消: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 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当时一些权臣,大多以三公录尚 书事、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3.监察制度的变迁: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直接由皇帝控制。 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御史台架构完整, 属官分为监察司法的治书侍御史、维持朝殿威权的殿中侍御史和监 督官吏是否渎职的侍御史。 4.关于分封制度:晋朝的分封制度沿袭前代五等制基础,首创了郡 王、郡公、郡侯封爵,最早封名号王。
1.主要内容。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 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 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 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 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 “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 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 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 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 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 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 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 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
两晋三省制的意义:晋朝开始让三省成为执政主体,尤其 是首创门下省,侍中、黄门侍郎作为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开 始具有执政权力,与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的 关系、作用相仿,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 推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起 到重要的承接中转作用。
逐渐确立并完善的“九品中正制”
2.评析: ①.九品中正制既是汉代选官制度的延续, 也是对曹魏政权用 人政策的继承, 因此“是察举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 形式”。 ②.这一制度强调人才的访问与评议体系的构建,注重对于实才 的选拔,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末察举制的弊端, 对不拘一格 选拔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③.但是, 作为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延续, 九品中正制仍然将官员 选任的基础建立在“中正官”个人的道德考量上。 ④.同时, 这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门阀士族的统治, 所以实行不 久即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 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 掌握的机构。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 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 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 北朝政区承袭西晋与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 级制 。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 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
东汉末期察举制实际上已经崩溃,已经不能实现为国家选 拔人才的母的,所以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的用人原则。210 年,曹操所下《求贤令》指 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即使那些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可选用。 意义:1.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为曹操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为其巩固自身统治并最终统一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2.之后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实际上是 对“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沿袭。影响了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的变革。 3.对于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任人唯贤” 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对于岗位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也不 利于一个集体甚至是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
(220-265)
(221-263)
(222-280)
(265-317)
(317-4502-557)
(557-589)
(557-589)
(386-534)
(534-550)
(535-556)
(550-577)
(557-581)
魏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