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重点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果一个学生思路广阔、能随机应变,我们说他的思维具有( )。

A.灵活性B.敏捷性C.深刻性D.独创性
2.在思维的( ),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

A.言语前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具体形象思维阶段D.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3.“主句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词”,这句话属于( )。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性概括D.理性概括
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
5.老师在讲惯性时,不仅举出固体的惯性现象,也举出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让学
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防止学生产生“只有固体才有惯性”的错误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运用了( )的作用。

A.比较B.正例和反例C.言语直观D.变式
9.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像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实物直观
1O.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
11.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这属于( )。

A.理性概括B.感性概括C.形象直观D.言语直观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理性概括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
B.理性概括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C.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
D.通过理性概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

二、填空题
1.( )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 )和( )的过程。

3.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 ),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4.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处于由( )向( )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 )也在显著发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5.( )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或( )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6.( )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7.一般而言,( )的教学效果优于( )。

8.运用( )、差异律、( )、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9.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

15.人们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2.简述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简述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4.联系实际,简述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

2.试论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

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其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表现为思路广阔、能随机应变。

因此,答案为A。

2.B
解析: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

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

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

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

因此,答案为B。

3.C
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从内容上看,感性概括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

这种概括是根据比较和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只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主句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词”这句话正属于这种概括。

因此,答案为C。

4.C
解析: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因此,
答案为C。

5.D
解析: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题目中的老师正是运用了变式的作用。

因此,答案为D。

解析: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因此,答案为A。

9.D
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因此,答案为D。

10.A
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例如,在史地教学中,有关历史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有关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

因此,答案为A。

11.B
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就是一种感性概括。

因此,答案为B。

12.B
解析: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

认为理性概括是自发的过程是错误的。

因此,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感知
2.组织;解释
3.思维的知觉
10.理解知识
11.分析;综合
1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3.深刻性;稳定性
14.理性概括
15.思维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答: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

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言语前思维阶段
儿童在未掌握言语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产生于言语之前。

当儿童与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时,同一动作经常导致同一结果,使儿童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和关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意味着思维开始萌芽。

(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

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

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

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

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性和行动性。

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

个体借助于辩证概念的支持,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

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的方面。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2.简述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

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去孤立、静止、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

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

在辩证思维活动中,人们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静态,也反映事物的动态;既承认事物本身的同一性,又承认同一性存在于事物的差异和对立之中。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划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常规性思维。

但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

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的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

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

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美的思维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

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3.简述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2)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特征区别开来,才能比较它们的异同。

只有通过比较,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才能进行抽象,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进行区分;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活动的正确方向,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完成概括。

比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

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

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概括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思维过程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是通过思维过程中的概括动作实现的,一般把这整个过程简称为概括过程。

.联系实际,简述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答: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各自内容及优缺点如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①实物直观的优点: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②实物直观的缺点: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

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2)模像直观
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

①模像直观的优点: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

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②模像直观的缺点: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像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①言语直观的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

②言语直观的缺点: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四、论述题
1.试论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

答: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有多种途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这一结论只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

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

②词与形象的配合。

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
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其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①运用强度律。

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

②运用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
术。

③运用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

也就是说,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

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④运用组合律。

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

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一般说来,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即先对整体对象有了初步的、一般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而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达到对观察对象的确切、细致、全面的认识。

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科学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被掌握,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2.试论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

答:要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必须充分运用以下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

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

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容易发生错误。

一种情况是把一类事物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

另一种情况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辨认事物或进行归类时,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把应该包括的对象未包括进去或把不应该包括的对象包括进来了。

为了充分发挥变式应有的积极作用,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

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较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①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②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2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都是教学上常用的比较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领会阶段,首先应进行同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促进概括,明确概念与规则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异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使相似、相近、相关的概念和规则分化出来。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一般来说,有两种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指导法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详细规定的学习程序接受知识,学生则应该接受教师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

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原理和原则,学会如何学习。

有效的教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

对于容易的材料,教师可少指导,甚至不指导;对于复杂的材料,则非指导不可,否则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即使在讨论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着边际,回答的方式也未必中肯,但经过这一阶段之后,至少他们可先澄清所讨论的原则中包含的概念。

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现学生对原理中某一概念尚缺乏了解,就必须设法补足,再继续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导,但不宜代替学生匆匆作结。

简言之,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