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讲义,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五章抒情作品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顾名思义,抒情作品是重在抒发作者情感的作品。
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偶抒情作品,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小品文属于抒情散文。
(二)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一)情感的特点(1)人类情感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情感。
(2)人类情感是高度复杂的,不仅表现在情感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情感内容上。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抒情作品可以借助种种手段,通过种种途径,行之有效的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一)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广义的和狭义的情感: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表现在: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
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表现为喜悦的情绪,愤怒的情绪,焦急的情绪等。
可见,情绪与情感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二)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艺术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关系是什么?艺术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渊明逸致图》
•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 2、内涵
•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1、广义的情感与狭义的情感
•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
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
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
“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
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
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1、人类的情感是无处不在且非常复杂的。其复
情感。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三 抒发情感即转移情感
• “移情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早把“移情”作
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
•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 即把主观的
情感投射于物 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 约翰·罗斯金(英)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抒
情
作
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屈原
《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抒情”意
指“表达情思”。
•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第五章-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抒情散文
2.散文结构、形式上的诗意特征。以古典诗词的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法创造意境,结构上布局精巧、 “曲径通幽”、“疏密有致” 。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作家简介:诗人型的散文家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主要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 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九部,其中《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海市》写于 1956-1962年,正是“复兴美文” 时期的“诗化散文” 。
二、“拿散文当诗写”是杨朔散文的一 个重要特征,其诗意主要表现为:
二、《社稷坛抒情》赏析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 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 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
本文充分显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特点。由于社 稷坛是祭地的,所以作者首先扣住土地联想,想到古 代帝王祭地的仪式,想到劳动者,想到土壤的形成等 等。又由于社稷坛中央是五色土,进而想到五行,想 到中国的思想文化。而后从五色土的紧紧拼合,想到 了国土的统一。本文的趣味性正是源于知识与知识的 自然衔接。当然,本文真正灵魂是在思想而不在趣味。 遥接万代的联想说到底是为了“穿过历史的隧洞,回 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将抒情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是秦 牧散文的重要特点。其散文是杂文与随笔的 调合,重知识性,兼以趣味性,思想性,以 知识性去生发趣味性,以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往往围绕的事物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中外 杂谈,从中贯穿着知识、趣味,但落脚点在 现实,即对社会主义生活的感受、理解,所 以他的散文有明显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 名篇有《社稷坛抒情》、《花城》、《土 地》、《古战场春晓》等,其散文结构是博 而能一,滚雪球式的。
作为抒情母题的离情别绪--《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举隅
( 白 :送 友人 入 蜀》 李 《 ) 景 色 中 , 中有美 , 险 而表层 的清 朗掩饰 不 住前 路 难行 、 升沉 已定 的伤感 以及 对命 运 的无奈 。 到 了柳 永笔 下 , 是把 伤感 推 向 了极 致 : 更 执 手相 看 泪眼 , 更无语 凝 咽 。 ( 雨霖铃 》 《 ) 在 此 之 前 , 别 离 直 接 用 “ 眼 ” “ 咽 ” 状 对 泪 、凝 来 写 , 乎并 不 多见 。 似 最具 英雄 气 概 的《 易水 歌》 《 下歌 》 “ 萧 萧 和 垓 :风 兮 易水寒 , 壮士 一 去 兮不 复 还 。 “ 拔 山 兮 气 盖 世 , ”力 时不 利兮 骓不 逝 。骓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 兮虞 兮 奈 若 虞 何 !一 悲 壮 , ” 一惨 烈 , 那 壮 是 悲 中 之 壮 , 烈 是惨 但 那 中之 烈 , 基调 仍 与上述 无 异 。 其 当然 , 绝非所有 的离别诗都 一概 伤感 低沉 。比如 :
一1l0j一一作力抒惰母题的离惰别绪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举隅四川教育学院丁贻谋一心灵的共振古往今来在诗歌海洋里那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华章中抒发离情别绪者确乎拥有着极大的篇幅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1 l
0 j
~
|
一一 ~ —
山 从 人 面起 , 傍 马 头 生 。 云 芳树 笼秦 栈 , 流绕 蜀城 。 春 升 沉 应 已 定 , 必 问君 平 。 不
石 尤风 即送 逆 风 、 打头 风 。传 说 尤 郎经 商 久 不 归, 妻石 氏盼 郎成疾 , 危 时 怨 当初 未 能 力 阻乃 夫 , 临 死后 当变打 头风 , 以助 当地妇 女阻 其 夫外 出经 商 。 商 人难道 真 的不识 别 滋味 ?看来 这 里折 射 出重 本抑 末 的社会 价 值取 向 。 即便 只是文 士间 的 个 人 酬 唱 , 客骚 人 的借 题 迁 发挥 , 非 昔 比的帝 王心 曲 , 离 情 别 绪 则 是 “ 聚 今 但 喜 不喜 散 ” 的华夏 儿女 共 同心理 特征 和共 通情 感 , 一 是 种心 灵共 振 , 以能 传诵 至今 以至 永远 。 所 二 、 调是伤 感 基 古代 离别 诗 , 在情 感 质地 上大 都写 得缠 绵悱 恻 , 而在情 感 基调 上则 是伤 感低 沉 。 银 烛吐 清烟 , 樽对 绮 筵。 金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五章
一、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 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 设。。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 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 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 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 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文化大 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 成了“四人帮”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 含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婉,可谓雅俗共赏。 表现了捍卫真理, 刚正不阿的精神。
•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人 1909年8月21日出生,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历史学家、革命者、民盟领导人。任北京市 副市长(1949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前)期间, 为首都文教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被揪斗、毒打, 并被“四人帮”投入监狱,1969年10月10日 被迫害致死。他的文章史料详实,阐述严密, 大多弘扬民族传统找到美德,以促进新时代 的道德建设
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抗大。 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的一个贫苦 家庭。他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 优秀作家。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 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 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 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 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二)吴伯箫(1906.3.13- • 他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 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 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 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 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 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 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 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 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 《白天与黑夜》。 1931年大 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 学毕业。 后任中国社会科学 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 《烟尘集》、《北极星》等。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简)
第四节 南朝散文 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是南朝最杰出的写景小 品之一,如画如诗,引人入胜: 一、南朝散文创作的骈偶化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二、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与刘宋骈文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 三、孔稚珪、吴均等与齐梁骈文 此文语言的精美生动,善于刻画。 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峰高山,皆生寒树,负势 (一)孔稚珪《北山移文》与齐代骈文 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起笔四句,意境清明高远,写出人心的澄虚、自 (二)吴均《与宋元思书》与梁代骈文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由。后文摹写水之清澈急猛,山之高峻奇伟,环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境之幽深秀美,无不如在眼前。尤其以动势描绘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 静山,将心理感觉移注在客体上,给读者的印象 交映,有时见日。 更为深刻。
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 体例 “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 内容 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第五节 北朝散文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一)创作缘起 (二)《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及内容
体例 总之,《洛阳伽蓝记》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内容 在散文、传记、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中, 都有一定的价值。
第五节 北朝散文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记叙寺庙的兴废,反映北魏政治的兴衰,是 (一)创作缘起 本书的中心内容; (二)《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及内容 写景状物; 体例 写日常的人物活动,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
内容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如卷四《法云寺》条如下一节,用不同人物自身 第五节 北朝散文 的富有特征的言语行动两相对照,文笔简洁隽永, 幽默多趣 :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 (一)创作缘起 莫不称力而去。唯融(章武王元融)与陈留侯李 (二)《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及内容 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
06现代文学史-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冯志)
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1920;郭沫若《女神》1921;湖畔诗人《湖畔》1922;汪静之《蕙的风》1922;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冰心《繁星》《春水》1923;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冯至《昨日之歌》1925 一、白话诗运动(一)“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1.新诗的主张: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2.诗的经验主义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二)胡适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
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外国文学史:第五章 第二节 歌德
(一)内容
两个赌赛:天上、人间 天上赌赛:
魔鬼靡菲斯特:人本性堕落,极易步入歧途。 上帝:人在前进时难免会误入歧途,但最终必能找到真理。
点明主题:人能否克服内外矛盾,去实现人生理想。
老年学者
浮士德身处阴暗的书斋 中,钻研书本知识,年 过半百,幡然悔悟,所 学的知识竟毫无用处。
浮士德的困惑
原 野 青 葱 〄 土 壤 膏 腴 〃
却 可 以 自 由 活 动 而 居 住 。
二、创作简况
歌德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 1、诗歌。 抒情诗歌、叙事谣曲、哲理诗。 抒情诗歌:《野地小玫瑰》《迷娘曲》《五月之歌》 等。 《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 恩格斯评价为“市民的牧歌”,作者反对大革命带 来的混乱,歌颂宗法式的田园生活。
悲剧结局:
①国中乐园不可信。 ②建园手段不可取。
董 问 樵 译 本
才 配 有 自 由 与 生 活 的 享 受 〃
人 必 须 每 天 每 日 去 争 取 生 活 与 自 由 〄
这 是 智 慧 的 最 后 结 论 :
不 错 〃 我 对 这 种 思 想 拳 拳 服 膺 〄
只 要 人 民 同 心 协 力 即 可 把 缺 口 填 满 。
三、《少年维特的烦恼》
艺术特色: 1、书信体小说。 2、以情动人。 3、对优美纯净的大自 然的描写。
1774年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
三、《少年维特的烦恼》
影响:维特热。维特 式的衣着——长靴、 青色燕尾服、黄色背 心和裤子,维特式的 多愁善感,维特式的 自杀姿势,全都风行 一时。以致于歌德在 再版序言中写了首劝 戒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 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 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 不要步我后尘!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三)结构富于跳跃性
诗人在创作时,尽量减少诗中关联性的词
语,不仅包括一些必要的修饰性或连接性 的词语,甚至也包括必不可少的主语,用 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手段,来增大诗句之间 推进的跨度,以最简约的语言,来传达最 丰富的内涵。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4、化虚为实
讲究虚实转换。这里的“虚”指抽象的概 讲究虚实转换。这里的“
念,“ 念,“实”指具体形象。 所谓虚实转换就是在诗歌写作中,用一定 的方法把具体形象和抽象概念联系 起来, 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这主 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运动比喻转换: a.运动比喻转换:
①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 ——舒婷《还乡》 ——舒婷《还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课后习题
概念1.抒情作品是指简要地变现、传达作者以感情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是指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3.狭义的情感仅指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4.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5.抒情原则是作者在抒发感情、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遵循的原则。
6.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7.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很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四种。
8.意象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
9.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
10.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它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
典故能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相互照应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借助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美句,寥寥数语即可达到非常效果。
11.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实际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抒情作品不必处处合乎逻辑,因而常常具有悖论的性质。
12.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3.抒情母题是指某种抒情传统中机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想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4.联想群原型意象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想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
15.文体的美学内涵16.抒情诗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抒情作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五章抒情作品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词解释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1. 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 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1.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 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3.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1.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多伯瑞第五章的读后感
多伯瑞第五章的读后感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多伯瑞》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
第五章__20年代的诗歌
2、后期“新月”派
(二)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2 、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 审美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 (一)中国象征诗派兴起的原因
1、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之中,有些知 识青年觉醒了之后无路可走,陷入了感伤、颓废 的泥沼中。
• 诗集《旧梦》
• 最好的诗作是歌谣 体的白话诗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俞平伯(1900—1990)
• 《冬夜》
•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
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暮
• 敲罢了三声晚钟, 把银的波底容, 黛的山底色, 都销融得黯淡了, 在这冷冷的清梵音中。 暗云层叠, 明霞剩有一缕; 但湖光已染上金色了。 一缕的霞,可爱哪! 更可爱的,只这一缕哪! 太阳倦了, 自有暮云遮着; 山倦了, 自有暮烟凝着; 人倦了呢? 我倦了呢?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相隔一层纸》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 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刘大白(1880---1932)
第五章:20年代的新诗
“诗怪”
(1)意象选择:习惯用“寒夜”、“枯骨”、“残 月”、“落叶”、“荒野”等 。 ( 2 )抒写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 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3)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 联想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 情境。
《文学概论(一)》第五章
第五章 抒情作品第五章 抒情作品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依据"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类:【高频选择题-2008单选】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抒情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
抒情作品是重在抒发作者情感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抒情作品。
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首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高频选择】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分类的代表人物:1、亚里士多德史诗一叙事作品;悲剧、喜剧一戏剧作品;酒神颂、管箫乐和竖琴乐一抒情作品2、黑格尔:叙事诗—客观性的文学,抒情诗—主观性的文学,戏剧—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3、雨果:原始时代一抒情诗时代:用牧歌来歌颂理想古代一叙事诗时代:赞美部落和民族之间战争和英雄近代—戏剧时代:人间与天堂、肉体与灵魂、丑恶与美好、凶残与善良相互对立【1010单选】“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A:史诗类、悲剧类、喜剧类B: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C: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D:写实类、浪漫类、象征类【1604单选】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A:“二分法”的产物B:“三分法”的产物C:“四分法”的产物D:“五分法”的产物【1410、1110、1010单选】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A:丰厚的积累B:合理的想象C:卓越的技巧D:真实的情感【1010单选】“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C)A:史诗类、悲剧类、喜剧类B: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C: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D:写实类、浪漫类、象征类【1604单选】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B)A:“二分法”的产物B:“三分法”的产物C:“四分法”的产物D:“五分法”的产物【1410、1110、1010单选】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D)A:丰厚的积累B:合理的想象C:卓越的技巧D:真实的情感【0901、0701多选】西方提倡文学作品三分法的理论家有(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歌德E:雨果【0710多选】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这就意味着()A:重情感而轻想象B: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惟一因素C:优秀的抒情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D: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E:情感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0901、0701多选】西方提倡文学作品三分法的理论家有(BCE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歌德E:雨果【0710多选】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这就意味着(CDE)A:重情感而轻想象B: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惟一因素C :优秀的抒情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D: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E:情感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例1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抒情作品(本章着重讲解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与传统,抒情作品在题材与结构、意象与主题以及文体方面的基本特征等。
)【名词术语】抒情作品;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情感论;传达论;移情论;语法策略;修辞策略(含意象,隐喻,典故,悖论);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小时,读李白的《静夜思》,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
长大了,读一首小曲:“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块泥,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淳。
”倾诉男女间炽热之情。
故抒情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脱离了情感,抒情作品就无从谈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内涵: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人类的情感不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高度复杂的。
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情感的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情感的内容上。
抒情作品可以借助种种途径,行之有效地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且,抒情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色彩斑斓、多种多样的。
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百年孤独的悲叹);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表达了乡村生活所特有的情趣。
(P245)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含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关系)1、情感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⑴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对客观现实和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次对审美情感作出阐释的是美国学者贝尔,他认为,艺术欣赏所引发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情感,而是艺术形式引发的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既是内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
⑵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如上海的老太太看越剧《红楼梦》泪湿手绢还要再看。
⑶如何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一词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内心感受;②对这种感受的认识和理解。
因而内心的个人情感要转化为社会情感、公共情感,才能够为公众共同分享。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所谓“表现”就是宣泄或展示)。
其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故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罗齐、科林伍德。
克罗齐把艺术归结为直觉,把直觉归结为(情感)表现;科林伍德进一步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在科林伍德看来,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不是传达情感、不是煽动情感、不是描述情感,只有通过表现,情感才能统一和固定下来,才能成为艺术的情感。
可见,“表现”与“情感”是互动性的。
一方面,情感是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化的,另方面,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
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其代表人物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传达论”的内涵是:①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不是思想、意识、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②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自然呈现)情感。
“传达”艺术家强调使别人了解、分享自己的情感。
③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3、抒发情感就是“转移”情感(“移情”)或“投射”情感。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的约翰·罗斯金。
他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P255)其直接结果是“拟人化”的形成。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二、抒情的原则:1、不同的文学运动、流派、思潮遵循不同的抒情原则。
⑴17世纪古典主义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认为抒发情感并非宣泄情感。
抒情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控制。
⑵19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济慈。
其核心内容是倚重情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直抒胸臆。
⑶象征主义(狭义)的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认为诗是一种以文字制造“诗境”的机器。
如《交感》(P259):诗人心灵与隐秘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
2、抒情的一般原则:⑴诚挚性原则。
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⑵独特性原则。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传达了某种感情,却没有提起那种情感的名称。
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诗无一“愁”字,却把离别的伤感细腻真挚地表现了出来。
⑶感染性原则。
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臧克家的《三代》用简练的文笔,概括了农民的命运:“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把三代人的境况,融入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经历,凝练、集中、概括,极富感染力。
读来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声”指声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乐、舞本为一家。
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如运用双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叠韵(聊逍遥以相羊)、叠音(杨柳依依)、象声(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构造和谐的音调。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物象、情境、事件),艾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
宋代范晞文强调情景不可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沈义父主张“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清代王夫之提出“情景遇合”、“妙合无垠”;王国维则把“情景遇合”转化为“意与境浑”,认为,在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四、抒情的策略1、语法策略:是指从语法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或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或使用方位名词、副词来代替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或用动词造成拟人或通感的效果。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2、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其中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较为重要的四种:⑴意象可粗略地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⑵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婚姻”(P267);以山、水喻愁。
⑶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九处用典(P269);毛泽东的《蝶恋花·我失骄阳君失柳》。
⑷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
五、抒情的传统1、中西抒情传统的差异: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在中国人看来,诗歌以抒情为本位,而抒情诗则以情感为本体。
它影响到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形态与内容。
西方的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故把史诗、悲剧划入“诗”的范畴、把悲剧作家称为“诗人”。
即便是公认的抒情诗,也充斥着过多的哲理性、思辨性议论。
2、两种文学传统存在如此差异并非偶然。
⑴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
⑵西方的文学成就常以戏剧为标准,中国的文学成就常以诗歌为尺度。
⑶戏剧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诗歌对中国文学的熏陶既深且烈。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通常篇幅短小。
这就要求诗人选取相当熟悉而普遍的景致、人物、事件,以恰当的显现表现恰当的主题。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宇宙灵音中静与动的变化)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闺怨情怀)2、结构特征:具有相当的跳跃性。
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跳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
如远上寒山…去年今日此门中…北国风光…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的生成。
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
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
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杨柳与惜别等。
两者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是因为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原型意象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相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故而形成抒情母题。
3、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伤春与悲秋(“春天”、“秋日”),离情与别绪(“杨柳”),思乡与怀远(秋声、虫鸣、鸟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