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
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 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 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 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 属性。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
②抒情也是一种三社会个交流主; 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①抒情内容的含义; ②抒情话语的含义; 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博喻、隐喻和借喻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司空图) (二)倒装与岐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抒情角色的含义; (二)抒情角色的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则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精选推荐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如果说叙事性作品侧重于从客观外部世界入手以反映人类生活的话,那么抒情性作品则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
”这自然带来了抒情性作品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抒情的现实依据、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第一节抒情的现实依据本节主要从情感经验、多种动机以及作者与抒情主人公这三方面来讲。
抒情性作品区别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前者的题材属性是人生经验激起的人的主观的感受、心理的情绪、生命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成分。
这些成分统称为情感经验。
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抒情主人公指作品中作家为表现情感所借助的抒情角色。
一、情感经验情感经验与人的世界经验关系极为密切,也是现实中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这种人的情感经验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时,它便体现着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质的规定性,因而情感经验自然地成为抒情性作品的抒情内容和现实依据。
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内心世界,而抒情性作品正是以情感为表现目的和表现对象的作品,揭示内在人生为其根本目的,传达情感是其本质特征。
抒情性作品通过表现形形色色的内在人生,反映出人类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时代精神,并带领我们去感受、去认识人类的心路历程,洞察人类灵魂的历史和主体存在的奥秘,使读者为之愉悦、受之感染。
抒情性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在人生为其表现的对象和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内在人生归根结底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反映和价值判断,这就使抒情具有了某种客观性的品格。
文学概论第四编
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主要有诗歌、小说、 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四大类。在此之外,随着现 代电子传媒的出现,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泛文学类 型,如各种网络小说、博客散文等等。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第一·文学类型的概念与不同划分原则 一、文学类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二、文学类型的不同划分原则 1、从文学作品反映对象的特点来划分:再现型、表现型; 2、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来划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 3、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发展史划分: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黑格尔) 三、教科书的划分 1、原则: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2、类型: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
西方: 现实型:司汤达——巴尔扎克——左拉——托尔斯泰等; 理想型:雨果——乔治· 桑——席勒——雪莱——湖畔诗派; 象征型:波特莱尔——马拉美等——后期象征主义。
中国: 现实型:晚清谴责小说 理想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学都处于剧烈地变革之中,各种类 型的文学都有;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3、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A、三种文学类型仍然在独立的发展自己的某些特征, 如德国的新浪漫主义,英美的现实主义,德法等 国的后期象征主义; 举例:沃克· 曼《战争风云》、萧洛霍夫《静静的顿 河》——现实型 霍夫曼《骏马山庄》——理想型 叶芝、瓦莱里、艾略特等人的象征型诗歌 B、三种文学类型之间的互相渗透,多向转发和演变,如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文学等,要么兼容了现实型 与象征型的特点,要么兼容了浪漫型与象征型的特点,或者兼 容了现实型和理想型的特点。 举例: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尤金· 奥尼尔《毛猿》中的表现性与象征性因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
托马斯· 曼
高尔斯华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
奥斯特洛夫斯基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文学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学习要点
➢ 1、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 ➢ 2、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 ➢ 3、名词解释:象征型文学 ➢ 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5、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 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文学的关系?
3、韵律性:主要由节奏和韵律两大因素构成—— A、节奏:由诗歌语言声音有规律的变化因素构成的。 音步—停顿:节奏建立在相对有规律的音步基础上。 举例:杜甫《草堂绝句》的音步结构 现代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 这是/一池/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B、韵律:指由词的声韵有机组织所形成的声音结构。包 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声韵的差异性组合,二是同一韵母 的有规律的重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_OK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 中国画具有“散点透视”的特点,追 求抒情写意,与抒情诗相近 。
21
莱辛
❖ 莱辛(Lessing ,1729—1781) ❖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
个重要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 作《拉奥孔》或称《论诗与 画的界限》一书,不同意温 克尔曼不区分诗画而将古希 腊艺术特征全都概括为“高 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 认为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 中那样怒吼,是出于造型艺 术对于美的要求,而古希腊 诗中仍有对激烈情感的表现。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 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 境界全出矣。
17
“陌生化”与“境界全出”
❖ 书中所举的例子,重点不在抒情(表现 情感),而在于对事物的真切感知。
❖ “陌生化”与“境界全出”是要求作品 写出事物真切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写出某一事物与整体存在者的关系。
11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1985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渊明逸致图》
4
二、抒情与现实
这里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抒之情的根源问题。
❖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 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 对现实的情感化反映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 情偏而暗。”(邵雍:《观物外篇十二》)这里 说的就是情感化反映的主观性。
第十二章_抒情性作品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 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 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 的象征功能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声与情 景与情
声与情
1、诗与乐 《诗经》中的风、雅、颂 。 古希腊中的抒情诗。
2、声调与情调
平仄关系、押韵、格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李瑛:‚表现明朗、强烈、激昂、雄壮的感情的,通常 多用较为洪亮的如中东、江阳、人辰、怀来等韵;表现 轻快、欢畅、风趣内容的通常采用发花、遥条等韵;表 现悲痛、哀怨、凝重的感情的,通常则选用较为低沉、 迫促的韵部,一七、由求等,它们收音不很响亮,便于 倾吐哀婉和沉痛的心绪,抒发追怀的深情……‛
夏天,没有风 像夜一样温热的柏油 粘住了所有星星
砰砰,砰砰„„ 我们相信 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 也没有肮脏的脚印
我们相信 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 走向黎明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 (1945) “废墟文学”代表(与 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形 成对比)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明朝 中叶市民阶层的兴起、个性解 放思想的萌芽有密切关系。 张庚对戏曲文学的特征概括为 ‚融汇著叙事和抒情的成 份……叙事只是手段,抒情才 是目的,叙事只是为抒情服 务‛。
四、抒情与宣泄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目录分析
第1章文学理论 的性质和形态
第2章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 理论建设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文学活动的 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3章文学作为活 动
第5章社会主义时 期的文学活动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文学接受过 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复习
真题
第版
名校
典型
真题
文学
笔记
教材
文学理论 复习
第章
教程
题 习题 笔记
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
答: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 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 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12
(四)缘情设景。是指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 某一景物,在诗人或词人笔下,这一景物也含有 某种感情的色彩。如杜甫《春望》
(五)情景交融。诗词或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 或通过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暗示感情,或化景物 成情思。如屈原《涉江》
二、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它强调画 面层和声音层的象征功能,强调呈现情感 运动的形式。
诗人为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常对普通话 语系统的改造,甚至打破已有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极为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结构要素: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由于情感常常要通过声音和画面表现 出来,所以,抒情性作品的具体结构 往往交织着两组关系:声音与情感即 声与情,画面与情感即景与情。
景与情
景与情是抒情性作品中常见的一组关系形 态。景就是景色或景物,而情就是情感。在 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是应当形成完满融合 的,通过这种完满融合达到抒情的目的。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 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张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代言人抒情角色。抒情人不是作为自 我而是作为他人的代言人出现,以代言人 身份去抒情。这里需要抒情人设身处地地 假想他人的境遇和情感,并且加以表现。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学概论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什克洛夫斯基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 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 “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
1、抒情诗,有颂诗、哀诗、情诗、田园诗、 山 水诗等。李煜《虞美人》 2、散文,特别是散文诗。如鲁迅《野草》。 3、戏剧和小说, “诗化小说” 。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关汉卿《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 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 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堪贤庸枉做天! 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辛弃疾
14
2、反常化
反常化的抒情话语使我们重新感受 熟悉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 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 艺术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 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 就理应延长。”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自我充分地吸收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与 个性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感受世界、认识世 界和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 2、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3、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 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如:北岛的《回答》就与 文革后苏醒的人道主义的 崛起有着重要联系。
2020/10/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一、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感受方面的不同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理事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看,古代是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期。
在古代文学类型浑然混合的总体状态下,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已初步形成。
近代是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期。
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是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型文学得以深化。
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形态,使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得以突出、强化、演变。
二、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性、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本节概述: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考试大纲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考试大纲“文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参考书目: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一、课程性质和考试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文艺学学科,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传授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与接受四大基本板块。
让考生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爱好。
最终能够使考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全面掌握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考生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基本能力,为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和深入掌握中西文化知识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2考试要求: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方针,阐明当代中国文艺建设的方针,自觉促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互动性,积极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察、分析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把学得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能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实践中去。
二、考试基本内容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重点:要求考生经由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概念,概括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
难点:文学理论的品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二、文学反映论三、艺术生产论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五、艺术交往论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重点: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课后答案(第十到十六章)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基本概念: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7、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8、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入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答: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
由此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两者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地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活动。
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一般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相对。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抒情指偏重于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抒情指“表达情思”。
2、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区别:抒情性作品偏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它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诗,特别是抒情诗,是抒情性作品最主要的体裁,最典型的形态;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以抒情见长;一般而言,戏剧文学以叙事为主,但中国的戏曲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小说是叙事性作品的主要体裁,但有些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被称为“抒情小说”,这种小说兼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双重品格。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当然,分类总是相对的,在叙事性作品中可能有抒情因素,在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评价。
情感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其特殊性在于:①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往往反映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与时代精神。
②抒情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反映具有强烈地主观色彩。
③抒情反映具有主体的评价性。
④抒情不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协调一致的审美世界,由此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
文学概论考题
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A. 康德∙ B. 黑格尔∙ C. 席勒∙ D. 斯宾塞答案A 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A. 文采∙ B. 情感∙ C. 观众∙ D. 文化答案C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 A. 文学积累∙ B. 文学创作∙ C. 文学鉴赏∙ D. 文学批评∙ E.答案B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A. 物质实践活动∙ B. 精神活动∙ C. 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D. 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E.答案B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A. 布洛∙ B. 英加登∙ C. 荣格∙ D. 弗洛伊德∙ E.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散文∙ E.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 立普斯∙ B. 克罗齐∙ C. 弗洛伊德∙ D. 布洛答案D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A. 席勒∙ B. 莎士比亚∙ C. 荣格∙ D. 弗洛伊德答案C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9.(4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 俄国形式主义∙ B. 新批评∙ C. 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A. “表现”说∙ B. “实用”说∙ C. “再现”说∙ D. “客观”说∙ E.答案B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11.(4分)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A. 王维∙ B. 李白∙ C. 司空图∙ D. 王昌龄∙ E.答案D 解析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三节意境12.(4分)“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 A. 风格相似性的表现∙ B. 风格独创性的表现∙ C. 风格替代性的表现∙ D. 风格一致性的表现∙ E.答案B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一节文学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13.(4分)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 抒情性小说∙ B. 抒情诗∙ C. 抒情散文∙ D. 诗歌答案B 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14.(4分)席勒将诗区分为∙ A. 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 B.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C. 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 D. 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 E.纠错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5.(4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说是由()提出来的.∙ A. 严羽∙ B. 刘勰∙ C. 孔子∙ D. 孟子答案D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二、判断1.(4分)形式美是美的一个范畴.∙∙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三节形式创造2.(4分)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二节情感评价3.(4分)口头批评不属于现实化的文学批评∙∙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4.(4分)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5.(4分)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6.(4分)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答案正确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文学消费不仅是简单地对其物质载体的使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享用,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播、接受和再创造活动∙∙答案正确解析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8.(4分)创作中的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形.∙∙答案正确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9.(4分)文学批评模式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由特定理论背景产生的批评视角、读解方式和行文风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唯一的方法∙∙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10.(4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在()年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 同构的形式。”
——苏珊· 朗格:《艺术问题》
苏珊· 朗格
nger, 1895 —1985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明朝中叶市民阶层的 兴起、个性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密切关系。
四、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 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 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 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 们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 近
莱辛
莱辛(Lessing ,1729—1781)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 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 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 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 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矣。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声与情 景与情
声与情
诗与乐同源 声调与情调 平仄关系、押韵、格律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 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 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 的象征功能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方东树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பைடு நூலகம்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二、抒情角色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男性作者采用女子 口吻代言抒情的作品。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 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与情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 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景与情
真与幻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 逻辑的真实。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 非有二道。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 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 他,诚焉耳。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陆机:诗缘情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 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 于再现客观世界; 抒情偏于表现情感,叙事偏于讲故事; 分类只是相对的,叙事作品中可能有抒情因 素,抒情作品中可能有叙事因素。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散文。 也有些小说和戏曲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 现实生活的特殊反映方式。 首先,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再次,抒情具有评价性。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与叙事相 比,心灵更加自由!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自我:个性,独一无二 社会: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文学创作是一种 社会生产;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