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国家领导机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世界汉语教学》

1、正确理解“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含义是有广狭之分的:狭义: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广义:对外国人或外族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教学“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最核心最本质意义,就是教师传授汉语知识汉语交际技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与教学相关的6个基本问题:

谁(Who)教与学的主体;

什么(What)教与学的内容;

怎样(How)教与学的方法;

何时(When)学习者年龄,关键期;

哪里(Where)学习环境;

为什么(Why)学习动机

3、学科

(1)学科的三个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

教什么:选择哪些语言点教给学习者,需要教给学习者哪些语言点。

怎么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何学: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顺序、过程和规律。根据学习规律安排教学顺序。

(2)学科的四个层面(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具论)

本体论: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学

认识论: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心理学

方法论: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学

工具论: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研究——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前三个层面与前面的三个基本问题基本是重叠的。

4、基础学科

一、语言学

二、心理学

(1)研究内容: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和特征;研究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等。

(2)记忆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信息经过初步加工达到短时记忆水平,但信息量有限,保持时间短,必须经过再加工,达到长时记忆水平。

(3)迁移和概括

迁移指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是负迁移。与儿童相比,成人更易受第一语言的干扰。要利用正迁移,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概括指由特殊事例推论出规律、规则或结论,概括过度叫泛化。很多错误都可归因于泛化。(4)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

在诸多动机中,学习动机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加拿大学者提出有两种典型的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5)态度是构成动机的因素之一,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

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态度指为目标努力时表现出来的持久性。态度包含三个方面:对目的语社会和人的态度;对正在进行的语言学习的态度;对一般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

态度有优劣之分:积极(自觉主动),一般(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消极(当成负担)。(1)态度与动机是决定学习者达到的语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动机或态度的影响与能力倾向的影响无关。

(3)某些情况下,融入性动机有效;另一些情况下,工具型动机有效。

(4)动机的类型和水平,往往受到学习者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教育学

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过去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近几十年来,观念转变,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四、神经生理学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临界期)2-6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敏感期,6-13岁是语言学习的巩固期。通常认为1-14、15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

五、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策。

1、价值取向

2、语言交际

3、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以非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交际。体势语是非语言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并非全部。

5、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1、母语一般指本国或本民族的通用语言,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2、外语指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3、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也就是儿童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狭义: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使用的第一语言外的语言。广义:除第一语言外的语言。

5、目的语指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也叫目标语。范围广泛,可包括母语、外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指的是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学习者(外国人,国内少数民族)把汉语作为目的语来学习和掌握。

6、学习指学习者有意识地接受某种语言的正规教学,以获得所学语言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从而能够掌握并运用这种语言的活动。

7、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从周围环境中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人的许多能力都是自然习得的。“语言习得”就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典型例子。

6、先天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先天论特别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的能力,是决定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先天论虽然并不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但环境只起到提供具体语言材料,触发语言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相对说来这一作用是次要的。

7、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主要观点: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是,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语言学习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种,语言的发展受认知能力发展的制约,是儿童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8、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对比

对比类型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小孩子和成年人习得第一语言的对比;

第二种、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和学习第二语言的对比;

第三种、小孩子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对比;

第四种、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联系。

(3)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4)语法习得有一定的顺序。

(5)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类推泛化回避简化等)。

(6)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儿童和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存在差异。儿童的发音器官肌肉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可以习得地道的发音,大脑未固定化,短时记忆能力强,长时记忆能力差,接受能力强,智力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推理能力差,不善抽象思维,自我意识不强,自尊心不易受到伤害,学习的主动性强。成年人的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不易学到地道的发音,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自我意识强,自尊心易受到伤害。

(2)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的起点是零,没有任何语言,通过LAD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进而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进而认识它。

(3)学习的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儿童身处自然语言环境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接触自然语言,语言环境单纯,没有语言干扰问题。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多在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语言环境比较复杂。

儿童的学习,语言没有经过提炼,没有学习计划,成年人的学习,语言经过提炼,有教学计划。学习效果上,成年人优于儿童。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自天然的动力,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多种多样,且具有可变性。目的明确且强烈时,学习动力强,一旦受到挫折,动力容易受损,缺乏儿童天然的动力。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不是“教”的,而是自然习得的。输入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的语言,输入的方式重内容而轻形式。第二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学习成功与否与老师的输入方法有很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