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的法脉与台湾佛教的四大法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涌泉寺与台湾佛教法脉之渊源

内容提要:福州鼓山涌泉寺位于福州市东南之鼓山,自唐开山以来,香火绵延不绝,灯焰相续,从神晏兴盛国师至圆瑛法师已历132代。千年来高僧辈出,从临济宗雪峰神晏开山至曹洞宗无异元来、永觉元贤中兴,乃至清代延续到台湾,开山建寺、传弘佛法,形成了今天鼓山与台湾同根同祖、同宗同源,有着共同使命和共同的法脉。

关键词:涌泉寺曹洞宗寿昌系鼓山系台湾佛教

前言

涌泉寺位于福建福州市东南郊鼓山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处,占地25亩。唐末,州人于山庐墓,制满折庐,有泉涌出,故得名涌泉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重建寺宇,并请名僧雪峰义存之法嗣神晏来山住持。其后,宋真宗又赐额“涌泉禅院”。宋时寺中香火极盛,景德初年,知州谢泌有诗曰:“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叙述当时佛寺之盛。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改称禅院为寺。永觉元贤、为霖道霈皆曾驻锡于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现在主要建筑多为清末及民国初年所建。寺中建筑,随山势布局,得天然形胜,楼阁高低错落,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列为福州清末五大丛林之一,有“闽刹之冠”的美称。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续藏等,还有明清两代本寺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7500多册,尚存明清经版万余方,以及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675册。涌泉寺佛历代高僧辈出,清朝末年,慈禧听政,方丈妙莲被尊为“国师”,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住持虚云、圆瑛,皆担任过中国佛教会名誉会长、会长。寺门上横匾“涌泉寺”三字,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御笔”。涌泉寺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有着密切关系,涌泉寺僧人在台湾开创多处道场,交往十分频繁,仅今天天王殿、大雄宝殿便有六副对联为清代台湾同胞所献,法堂的“宝珞庄严”匾额即是清代台湾知府庆保、福州知府庆林兄弟所献,足以证明清朝福建、台湾两岸的人民及信众的交往程度与不可分割的亲情。

鼓山原有华严寺,据传此地原为一积水潭,潭中有毒龙。每作风雨,损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年),灵峤诵《华严经》逐之,郡守裴胄奏请立寺,赐名“华严”,会昌法难时毁。此为鼓山开山之初也。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原为威武军福州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被封为闽王,领五洲,治所设于福州。)1,“奏立鼓山涌泉寺,具百戏、香花诣雪峰,请师住持,乃奏赐紫衣号定慧大师,”2后加号为“广辩圆觉兴盛国师”。从第一代神晏国师至第六十代

1《旧五代史》卷134。

简翁文定禅师,鼓山的法系皆为临济宗。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月遭回禄之灾直至明天启七年(1627年)前一蹶不振,寺院荒芜。待明天启七年博山无异禅师入主鼓山,曹洞开启了中兴鼓山的新篇章。

一、寿昌法系与鼓山涌泉寺

明朝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幻休常润继少林法席,蕴空常忠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继,连绵兴盛,成为明代中叶以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常忠(1514-1588年),字蕴空,建昌府(今属江西省抚州地区)常氏子。少时习儒,稍长致力研究姚江良知之学。后出游于镇江鹤林得季善和尚劝引,皈依佛法,于高度寺剃度出家。一年后,转至少林参学。投小山禅师,久受钳锤。继随小山禅师改住北京宗镜寺,服勤三载,深得玄理,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其后南下,返回建昌。起初在一僻静处静修,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廪山结茅习禅,长达二十余年。期间,不与闲人接触,独与罗汝芳、邓元锡二人交谈性命之学。“间拈《金刚》、《圆觉》,发挥宗门大意,及举向上事,剖决良知,扫除知解,皆超出情见。”3常忠有感于“当嘉隆间,宇内宗风,多以传习为究竟”,因而“疾时矫弊,志欲匡扶大法,而力未迨,以故终身韬晦。”4至隆庆年间(1567――1572)慧经投至门下,始说法传徒、倾心调教,尽囊而付,使无明慧经成为继其之后的一代宗师。慧经(1548--1618),字无明,崇仁(今属江西省)裴氏子。少时聪慧,十七岁弃笔墨,二十一岁偶读《金刚经》,如获故物,由是决志出家。不久,来到廪山礼常忠禅师,执侍三载,知教外别传之旨。于是转往峨峰(今江西省黎川县)结庐潜修三载。一日,闻僧问:“如何是道?”答曰:“大好山”,因而疑情顿发。八月中的一天因掘石忽裂而大悟,作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数日返回廪山,将此偈呈常忠,遂得薙发受具足戒,许入室,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即外出游学,礼少林祖塔,登五台山得遇瑞峰禅师,获器重。又于京都访达观等老宿。南还,入宝方寺(今在江西省南城县,系曹山本寂禅师卓锡别院),数年之中,苦心经营,重建禅堂、天王殿等。继入住新城寿昌寺(今在江西省黎川县),住锡十多年,百废俱兴,雄姿再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圆寂于寿昌寺内,塔葬寺侧山旁。在主持寿昌寺的十余年时间中,法席广开,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寿昌元谧、鼓山元贤等,皆为明末著名的曹洞宗师,继而形成寿昌一系。

曹洞宗寿昌法系的无异元来禅师正是中兴鼓山涌泉寺的一代宗师。无异元来禅师,舒城(今属安徽)沙氏子。少时习儒,十六岁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瓦棺寺听讲《法华经》而向佛。后到五台山,投静安通和尚出家,习修天台止观。五年后,慕名至峨峰(今江西省黎川县)拟参慧经禅师,见其貌似农人,遂未停留便去福建白云峰潜修三年,初得证悟。返寿昌寺,受慧经之嘱,苦参深究“看藏身没踪迹”之话头,后见人上树而大悟,得印可,授以心法,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此后,受师命为首座。次年,至鹅湖寺(今江西省铅山县)访袾宏和尚弟子超华心和尚,受“菩萨毗尼”。期间,三次请益于袾宏和尚,获赠“演畅真乘”之嘱。后,隐居于信州(今江西省上饶)西岩祖印院。万历三十年(1602年),

3《建昌廪山忠公碑》。

主博山能仁禅寺(今江西省广丰县)法席。入院之初,见故德韶国师道场荒废日久,于是“诛茅为屋,仅足容膝,而禅律并行,蹶然兴起。5至寺院大体恢复之时,又改往福建,先后住建州(今福建建阳)董岩、仰山。天启七年(1627年)。入主福州鼓山涌泉寺,此时的涌泉寺,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月遭回禄之灾以来,仍破败不堪。元来领众奋力振兴,苦心经营至初具规模,元来将其交徒住持,自己改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天界寺。元来主张”禅教融通”。认为“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6宗与教非水火不容,两者之间“宗乃教之纲,教乃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其次,元来在教诲学人认真参禅的同时,主张融会禅净。在他看来,“禅、净无二,非别立标帜”。因为“说净土亦得,说禅亦得;说净土即禅;禅即净土亦得”。而初进者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元来以其独到的禅修,奋力振兴祖庭,声名大振。其门徒甚众,如长庆道独、古航道舟等皆成为明末清初的曹洞宗大师,弘法于赣、粤、闽等处,后人成为慧经禅师寿昌一支的博山法系。

二、鼓山系的形成

曹洞宗寿昌系慧经禅师门下另一高徒元贤,获印可后相继主法于广丰博山、福州鼓山等处,于以鼓山时间犹长。其门下法嗣甚众,代相传承,史称之为“鼓山系”。其杰出的代表人物首推永觉元贤与为霖道霈。元贤(1578-1657),字永觉,建阳(今属福建),蔡氏子。少时习儒,犹喜程朱之学。二十五岁借读于山寺,闻诵《法华经》而为之新奇,视为有别程朱之说的一大事。于是进而习《楞严》、《法华》、《圆觉》三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决意弃儒向佛,至董岩报恩寺(今福建省福清市)依慧经禅师习禅。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慧经剃度出家。次年,慧经圆寂后,元贤往博山依止元来禅师三年,受具足戒。四十六岁闭关三载,深入经藏。后应请入主鼓山涌泉寺。元贤入主鼓山,见涌泉禅寺满目凄凉,永觉元贤在《重修鼓山涌泉寺禅寺记》中记载“余之來茲山也,在崇禎之甲戌,其時寺中猶半草莽,有大殿巋然中立者,宮保曹公學佺重闢草所建也。殿之傍為齋堂,堂之後為客寮、為香積、為庫司,則皆眾僧建之以延博山者。殿之後為法堂,堂之右為方丈,則僧弘曉之力也。方丈之前為禪堂,乃以西庵改為之,狹陋不足以居廣眾。余時徘徊四顧,凜然有弗勝之懼。”7可见当时的涌泉禅寺百废待兴,永觉也深感任务之艰巨。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开堂说法。一生说法三十余载,盛名远扬,道席常盛。得度若干人,其中尤以为霖道霈为最。元贤以儒入释,得法后,广弘曹洞宗。素怀“刚强傲骨救禅“之愿,为后人留下不少著作,其中5《卍续藏》第125册第388页,《无异元来和尚广录》。

6《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