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技法分析[论文]
丁善德与《快乐的节日》
丁善德与《快乐的节日》(一)丁善德简介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钢琴家。
在1911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昆山,他从小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在日常娱乐的过程中,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如锣鼓、二胡、琵琶的使用。
这样的童年经历为丁善德后续创作出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音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丁善德17岁的时候,凭借自身的勤学苦练,他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丁善德主修琵琶专业。
其导师为平湖派名家朱英教授。
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琵琶专业一年后,丁善德将学习重心由琵琶转为钢琴,在查哈罗夫教授名下进修。
在丁善德36岁的时候,获得了去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机会,在巴黎音乐两年之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丁善德怀着热切的期盼回到自己的祖国,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一职。
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职期间,丁善德先后出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以及第四届副主席职位,后荣升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职位。
丁善德曾多次代表我国音乐家出国访问,并多次担任国际钢琴演奏比赛评委职务。
丁善德所作钢琴曲题材较为广泛,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时期为例,在这一时期,丁善德先后创作过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曲《新疆舞曲》,合唱曲目《黄浦江颂》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其实在1958年以红军长征为题材所创作的长征交响曲更是享誉海外,被评为新中国交响曲开山之作。
(二)《快乐的节日》创作背景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1953年创作完成了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是,全曲由五个小曲组成,它们分别为:丁善德在创作《快乐的节日》期间,我国社会主义进程刚刚起步,我国人民普遍怀有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全民生产精神。
且受到1951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在当时我国的文化发展处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状态,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曲家们创作激情达到了空前盛况,优秀钢琴作品层出不穷,为人称道。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在创作中加入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因而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元素表现,这样的特色于我国所特有的审美元素相互契合,最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快乐的节日》艺术特征分析
《快乐的节日》艺术特征分析(一)创作特征分析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在建国初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具有强烈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儿童钢琴组曲。
在该钢琴组曲之中,作曲家丁善德通过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方音乐的巧妙结合。
通过作品节拍力度和节奏的巧妙变化,将儿童在郊游时玩耍嬉戏的场景进行了音乐语言的写实表现。
组曲快乐的节日整体呈现出了新中国最初成立之时,文艺环境乐观轻松的状态。
在符合西洋音乐创作特色的同时,具备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该作品为后续的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具有强烈参考价值的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因此该作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儿童钢琴学习练习曲中的典范作品。
作品《郊外去》的创作具有着强烈的动感和对比性,6/8拍应用,使得该作品具有浓烈的律动感,与此同时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针对于分解琵音和大二度叠音进行了重点添加,这也是丁善德老师希望通过此曲的练习进行的主要训练。
而作品《扑蝴蝶》创作织体则应用到了双手和弦以及音程的交替,在该乐曲之中,节拍与节奏的重音较为复杂,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表现抓捕蝴蝶诗情张的场景。
在作品《跳绳》之中,作者通过跳音和连音的应用,针对跳绳动作进行了大量的模仿,而儿童顽皮的天性则通过装饰音的加入集中展现。
作品捉迷藏与作品《跳绳》相仿,也有着连音和跳音的集中体现,但与《跳绳》不同的是,该作品的节拍强弱处理较之前作而言更为细腻,模仿了儿童在进行互动游戏之时的心理变化。
而快乐的节日中最后一首作品《节日舞》是整部作品的结束曲。
作者在创作词首乐曲时,音乐语言更加欢快流畅,表现了节日中的儿童欢聚一堂嬉戏打闹的热烈场景。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钢琴练习曲目,《快乐的节日》之中的每一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技术内涵表达。
作曲家丁善德在进行这部钢琴曲的创作时,本着希望将新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状态展示给世界的同时,也希望儿童根据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钢琴的系统学习,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丁善德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丁善德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快乐的节日》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所作的一首儿童钢琴组曲,它包含了多个小曲子,每个小曲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这首组曲自面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儿童与钢琴爱好者们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一首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不仅能让儿童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听辨能力和乐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同时,这首曲子的演奏也有一定难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促进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曲子,比如从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开始,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音乐元素中,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在演奏方面,演奏者要把握好节奏和速度,掌握好旋律和情感的表达,从而能够将曲子演绎得更加生动优美。
此外,在演奏中也要注意时间的分割和情感的转折,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快乐的节日》这首儿童钢琴组曲不仅是一首良好的音乐作品,也是一种音乐教育和培养乐感的工具,它能够引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得到无尽的乐趣和启发。
钢琴曲《节日舞》的民族风格特征及教学研究
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教学研究
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教学研究论文摘要丁善德,(1911—1995)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
作为一位作曲家,他那亲切动人的艺术歌曲,生意盎然的钢琴曲和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所称道。
而钢琴音乐是他从事音乐创作的基础,要写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是他音乐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丁善德的钢琴创作无论在他自己一生的创作旅程中,还是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丁善德创作的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进行教学研究,它是第一部以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为题材的钢琴组曲。
作品由几首内容和曲式都相对独立的乐曲构成,每首乐曲都自成一格,可单独演奏也可以组曲的形式予以综合的展示,它由五首乐曲组成,标题分别为《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组曲的艺术内容是节日里儿童们的生活场景。
表现儿童们的天真、愉快、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情以及他们玩耍、嬉戏的种种形象。
全曲五个乐章没有情节上的联系,但在明朗、活泼、流畅、轻快的形象上得到了艺术的统一。
这部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曲家追求钢琴民族化的力作,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是为数不多的成功地实现了艺术内容、民族风格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之一。
本文简要回顾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由来、及其意义,从旋律写作、和声与织体方面诠释了创作技法,在演奏方面探讨了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为演奏与教学时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快乐的节日组曲丁善德特色第一部风格AbstractDingShanden911.1995)iSafamouscontemporaryComposer,pianist,musicaleducationist.musicalactiristinourcountry.Asacomposer,hismovingsongs,vitalpianomusicandmagnificantsymphonichavebeenhighlyCommandedbySOmanymusicfans.Withthepianomusicasthebasicforhismusicalcreation,composingoutthemusicwithdistinetiveChinesenationalfeatureshasbeenhisfundamentalstarting—pointandhismaintarget,Dingshande’Spianomusichasbeenofspecialsignificancenotonlyduringhisownlife.10ngcreativecareerbutalsoduring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pianomusic.ThispaperaimsatthestudyofDingShande’spianosuiteHappyHoliday,whichhasbeenthefirstpianosuitewiththehappy1ifeofnewChina’SChildrenasthetheme.111eworksiScomposedofseveralmusics.thecontentandformsofwhicharecomparativelyindependent.WithaCanbeperformednespectivelyandsynstyleofitsornll,eachmusictheticallyaswell.HappyHolidayConsistsoffivemusics,GoingOuting,CatchingButterfly,RopeSkipping,HideandSeekingandHolidayDancing.TheartisticcontentofthissuiteisChildren’SlivingsceneinholidayinwhichChildren’Snaivety,joy,livelinersandtheirplayinghavebeenfullyrepresented.Lrrelevanttoeachother’Splotasthesemusicsare,thebright,lively,fluentandbriskimagesinthemhavereachedperfectartisticunification.Thisworks,withrichChinesefeatures,isthemasterpieceoftheChinesecomposersin1950’S,whohadbeenpersuingpianonationalization,anditisoneoftheChinesepianosoloswhichhassuccessfullyunifiedtheartisticcontent,nationalstyleandartisticskills.Thispaperhasbrieflyreviewedthebackgroundoftimes,originandsignificanceoftheCreation,interpretedthecreativetechniquesfromtheperspectiveofmelody,harmonyandarrangement,exploredtheskillsandstylesfromtheperspectiveofperforlnanceand,also,offeredmanyreferencableevidencesfortheothers,intheirperformanceandteaching,toexactlycomprehendandgraspthespiritualessenceandtheslytisticfeaturesofnationalmusic.Keywords:HappyHolidayPianoSuiteDingShandeCharacteristicthefirstpianosuiteStyle绪言自20世纪以来,受到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儿童教育在观念更新,目标确立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
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要点分析
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要点分析(一)《郊外去》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一首作品为《郊外去》,该作品描述了新中国儿童满怀对大自然的热爱组队去郊外旅行的欢乐场景。
在作品的开篇,丁善德跟用简洁洗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晴朗爽利的清晨,少年儿童们怀着满心的欢喜,在洋溢的春光之下,穿越村庄、山岗及草地的场景。
作品《郊外去》采取了完全再现三段式结构,在作品之中有引子部分的出现。
全曲采取C大调,以6/8拍的节奏进行,旋律明快轻巧,曲风欢快活泼。
《郊外曲》的主题开始于一个短小的分解和弦,伴随其后的便是乐曲音域的逐渐提高,在此基础上音响也随之增强。
音乐主题整体听来犹如春日和煦的阳光,滋润着从冬眠中醒来的时间万物,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塑造出了完美的画面。
与此同时,在该作品的主题之中,主三和弦的分解凸显了中国风格的音乐元素。
紧随其后,随着音乐的变化,音乐画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乘着和煦的春光,孩子们快乐的踏上了春游的旅程。
在这一部分,半分解式的和弦伴奏,加入了“跳音”,仿佛孩子们蹦蹦跳跳的细碎脚步。
而高声部装饰音的引入则象征着山林之中的溪流水声以及鸟儿的歌唱。
而在作品的B段,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通过C大调主和弦的琵音进行了表达。
请随其后交织的旋律象征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争论及追逐。
在该段落的中部,通过左右手交替演奏所带来的音效,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与孩子们之间亲密的互动。
紧随其后的尾声部分,如同孩子们在夕阳之下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二)《扑蝴蝶》组曲《快乐的节日》中《扑蝴蝶》一曲,针对孩子们抓捕蝴蝶时的心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全曲的旋律之中都有蝴蝶在微风中摇摆的形象表达出现。
《扑蝴蝶》呈现出单二部曲式,以D大调作为主旋律表现,该乐曲节奏轻快灵活,整体呈现出较为强烈的随意性,是具有一定的现代元素体现托卡塔式小曲。
在乐曲的第一段主题之中,和弦以及双音的混搭持续进行,在该乐曲的第二乐句之中,灵活多变的节奏便已开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在该乐曲的第三乐句之中,情感色彩以及和声的巧妙变换使得蝴蝶飞舞的动势在欣赏者脑海中呈现出了具体的印象。
研究论文:试探究丁善德钢琴音乐中转调与变和弦
音乐论文试探究丁善德钢琴音乐中转调与变和弦一、丁善德钢琴音乐中转调(一)调性的转换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和声中,调性的转换还有调性的布局都有着明显的规定。
根据勋伯格的和声理论,传统作品中一般和调性关系比较强,可以定义这是直接近关系,也可以定义为间接近关系几种类型。
在19世纪之前,在这些音乐作品中,很多时候都在强调音乐间关系。
尤其是在音乐的连接上,一般都会有属调、下属调、上属调以及一些下中音小调等等,这些音调在逐渐的融合。
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和声中,这是一种调性关系。
丁善德进行音乐创作时,吸收了功能和声理论组织音响。
另外,也充分的考虑到调性问题,使得颜色搭配更加合理。
一般在主音转变过程中,这个调性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能够满足布局原则需求。
这样的调性一般都会保持着倾向特点,又可以将法国印象派的音乐美展现出来,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基于主音大小调之间的体系,相互渗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丁善德在进行音乐创作中,已经越来越成熟。
逐渐从第一度发展到第二度,在发展到第三度,这是一种强烈的调性转化,在音乐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色彩。
而且,该调性手法在钢琴作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这是表现作曲家个性的有效形式。
在《快乐的节日》中,调性的变化非常明显,从C 调开始转变逐渐下降到中音大调,大调在逐渐降低到A 调,而且最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游离。
接着开始逐渐降低D 调、A调等等,这些调的改变对于转化音乐韵律有着影响。
音乐主题不断变化过程中,可以在主题中将色彩展现出来,使得调性逐渐得到扩展,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功能上的连续性,又可以使得音乐具备浪漫色彩。
在音乐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音乐的形象展现出来,还具备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直接调性对峙一般而言,在使用主音大小调时一般都直接展现在调性对峙上,这样可以使得音乐在缺失功能前提下,可以使得色彩不断转化。
这是浪漫和印象派之间的融合,也是钢琴作曲最高境界表现,这些表现体现出了音乐布局特点。
在进入钢琴《第二新疆舞曲》中,作曲家更加广泛的使用该表现形式。
丁善德《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教学研究
丁善德《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教学研究钢琴教育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钢琴的学习,儿童能够培养音乐素养、培养耳朵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艺术表达能力。
在儿童钢琴曲目中,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该作品的教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概述《快乐的节日》是丁善德创作的儿童钢琴组曲,该曲包含了五个小节目,分别是《生日派对》、《圣诞欢乐曲》、《复活节快乐曲》、《万圣节小巫师》和《儿童节快乐曲》。
每个小节目都以鲜明的主题和活泼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组曲以其愉快的氛围和易学易演奏的特点,适合儿童进行学习和表演。
二、《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的学习方法1. 正确认识每个小节目的风格特点在学习《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时,首先要了解每个小节目的风格特点。
通过仔细研究乐谱和听取原曲录音,理解每个小节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演奏的细节和动态变化。
2. 分段练习技巧和手指协调性钢琴组曲通常由多个小节目组成,每个小节目的难度和技巧要求都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曲子分段练习,克服难点和技巧问题。
对于小节目的手指协调性问题,可以采用分解和弹断续奏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注重节奏感和细腻的表现力《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以其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而闻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节奏感,准确地掌握曲子的速度和节奏,并在演奏中注重细腻的表现力,准确表达曲子中的情感变化和维度感。
三、《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的教学意义1. 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和审美素养《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以其轻快愉悦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方式,能够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曲子,儿童能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儿童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钢琴演奏需要手指的高度灵活性和协调性。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技法分析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技法分析作者:李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演奏技法(歌唱性的连奏、跳音的奏法及托卡塔的弹奏方法)进行综合性、全方面的分析研究,融入个人的独特视角与全面理解,发掘其深层的艺术价值与教学意义。
关键词: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教学;歌唱性;培养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97-01《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是我国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1953年时创作的,全曲由五个小曲组成,标题分别为:《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
这部组曲取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生动逼真的体现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快乐好动、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
这部作品更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展望。
虽然该组曲中每首小曲的技术课题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即歌唱性的连奏、跳音的奏法及托卡塔的弹奏方法(单音织体、双音织体以及和弦织体)。
本文仅就组曲中涉及部分演奏技法为切入点,针对钢琴教学中此类技巧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广大钢琴爱好者在弹奏技巧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建议。
一、《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歌唱性连奏《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主要描写儿童兴高采烈地去郊外远足的情景,生动体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天性。
组曲中仅有两处使用歌唱性旋律的写法:《郊外去》的引子(1—5小节)使用双手交替弹奏分解和弦的手法,音乐流畅优美,曲调自然亲切。
左右手的旋律衔接要自然而不着痕迹,如同一只手弹出,要有连绵不断的感觉。
每小节的3、4拍不要加重音,声音均匀统一,手腕动作要协调,左右手此起彼伏的动作与六个音的先后出现达成默契的配合。
A段主题(7—15小节)共有两句,旋律呈现波浪式的大幅度线条,第二句在低八度音区完全重复前句的音乐材料。
丁善德钢琴曲《节日舞》的可听性与可弹性
起 到填充 伴奏 的
音组 的不 断 向上翻 滚 中将情 绪推 向最 全 曲在 激越 热烈 的音 乐中辉 煌 2 和弦 双音 的弹奏
1 朗 朗 上 口的旋 律 。 《节 日 舞 》 的 主 题 用 c 宫 七 声 调 式 浑 然 天成 旋 律纯 朴 活 泼
朗 朗 上 口 又 是 那样 亲切 自然
仿 佛 是 传 唱 已
久的 童谣
能 随 口哼 唱而 出 。旋 律的 节奏 疏 密有 致
俏 皮
的十 六分 音符 和 平稳 的八 分音 符组 合 仿 佛 表现 了 少年 儿 童 在 上学 路上 欢歌 笑话 时 而平 和的 行走 时而 嘻 戏蹦 跳
藏 风 格 与 艺术挂 完 美统 一 , 成为 中 国钢 苹作 品 中 可听 性 与可 弹性 皆具 备的 精 品之 一 本正 从 上 各 万 自进 行 阐 述 ,H 期 为此 曲 的教 学 与 漓奏 献一 L之 力 。
关键词 :丁善声 织体
塥性
丁 善 德是 我 国 老 一 辈 的音 乐 家 钢 琴 家 音 乐 教 育 家 音 乐理论 家 钢 琴 曲 《节 日舞》 选 自丁 善德 所 作的 儿 童组 曲 《 乐的 节 日》 是 其 中第 五首 。《 乐 的节 日》 是 快 快
而丰 富 的 民族 性和 声 又增 强 了音 乐 的色 彩 性和 民 族风 格 。
他们 嬉戏玩 耍 扑蝴 蜷 跳绳
或 跳 起 欢 快 的 舞 蹈 在 兴 高 采 烈 中 度 过 了 热 闹 快 乐 的 节 日 。 这 套 组 曲 不 仅 开 创 了 我 国 组 曲 写 作 的 先 河 更 以 其 鲜 明 的 音 乐 形 象 和 清 朗 的 色 调 反 映 出 当 时 朝 气 蓬 勃 的 时 代 气 息 《 日 舞 》 作 为 全 曲 的 高 潮 段 表 现 了 孩 子 们 兴 高 采 节
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的训练研究之三
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的训练研究之三作者:陈曦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6期摘要:钢琴名曲《跳绳》选自丁善德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三首。
《快乐的节日》它是第一部以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为题材的钢琴组曲。
是50年代中国作曲家追求钢琴民族化的尝试,很有中国特色。
也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实现了艺术内容、民族风格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中国钢琴独奏曲行列里的。
组曲是由几首内容和曲式都相对独立的乐曲构成,每首乐曲都自成一格,可单独演奏亦可以组曲的形式予以综合的展示。
本文从和声织体特色分析及旋律写作方面诠释了创作技法,在演奏方面探讨了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为演奏与教学时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与风格特征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快乐的节日》组曲丁善德风格第一部绪言丁善德的钢琴曲都具有形象鲜明、富于想象、勇于探索、时代气息浓郁的可贵特点,为民族钢琴创作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这种不用现成曲调素材,又富民族气质的作品,在我国钢琴文献中并不多见。
为了发展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立足于中国音乐传统和钢琴音乐特点,笔者选取了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三首《跳绳》从曲体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通过理论的分析探寻作品创作的艺术内涵。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时代气息浓郁的民族气质的作品在钢琴演奏与教学方面探寻一些规律。
《跳绳》跳绳是《儿童组曲》第三首,乐曲刻画儿童集体跳绳时的欢快形象和活泼愉快的心情,带有几分天真的稚气。
该曲为优美轻盈的小快板。
这首作品采用了4/8、5/8、2/4拍三种节拍形式,它们在乐曲中相互交替。
乐曲是带有引子的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如下:一、《跳绳》的创作技法1、旋律分析引子的旋律建立在主调属音上,形成一个十四小节的不稳定“段落”,给A段的调性(G宫调式)作了较为扎实的铺垫,使全曲第一主题乐思的呈现非常自然顺畅。
引子的节拍很有特点,4/8、5/8、2/4三种节拍形式,它们在乐曲中相互交替。
钢琴《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之《郊外去》《扑蝴蝶》《跳绳》
乐 曲调 为主 要素 材创 作钢 琴 音乐 作 品 ,如丁 善德 的 《 第 一 新疆 舞 曲》 、周 广仁 的 《 陕北 民歌 主题 变 奏 曲》等 许 多脍 炙人 口的钢 琴 作品。 《 儿童 组 曲—— 快 乐 的节 日》这 部作 品最 大 的特 点便 是 整 个 作 品都 没有 引 用现 成 的传 统 曲调 ,为 了表 现特 定 题材 ,作 曲家 独 立 创作 出音乐 主题 及 相应 的织 体 , 同样使 作 品具 有鲜 明的 民族 风 格 。 丁善 德 先 生 把 音 乐 内容 、 民族 风 格 与 演 奏 敏捷 的 蝴蝶 可 不那 么容 易 就能 扑得 着 的, 它忽 此忽 彼 ,你 以为扑 到 了 ,可是 , 它却 在你 头 上飞 呢 , 你在 扑过 去 ,一 次 、两 次 、三 次 ……蝴 蝶 还 是远 飞而 去 ,飞 到你
够 不着 的地 方 。 乐 曲开 始 呈 示 的 J k d , 节 是 全 曲的 主 题 , 音 乐 一 开 始就 奠 定 了 乐 曲的整 个气 氛 ,刻 画 了一 个蝴 蝶 上下 翻 飞 ,孩子 们 来 回扑蝴
进行 的 两个 旋律 交 织在 一起 ,表 现 的 是一 群孩 子 七嘴 八 舌 ,欢笑 嬉 闹的场 景 。连 音和 跳 音相 互 交替 , 活泼 多变 ,活像 一群 调 皮 的 段第2 4 d , 节 是左 右 手 交替 演 奏 活泼 的舞蹈 节奏 的双音 , 丁 善德 先 生 是 我 国著 名 的作 曲家 、 音 乐 教 育 家 、 钢 琴 演 奏 孩 子 。B 家 。在 他 近 半个世 纪 的创 作 生涯 中 ,从 1 9 4 5 年的 《 春之 旅 组 曲》 带 有 复调 风 格 ,模 仿 林 中小 鸟 欢 快 的 叫 声 , 与孩 子们 的欢 笑 声 段 的c 部 分转 入 G 大 到1 9 9 2 年的 《 中国 民歌 钢琴 三 首》 ,其 中有 1 8 首都 是钢 琴 音乐 。 交 织在 一起 。活 泼 、 欢快 的意 境跃 然 眼 前 。B 部 分 ,欢 笑 玩 耍 的场 面 又 被 推进 了小 高 潮 。之 后 渐渐 他 不 断吸 收现 代 音 乐元 素 ,不 断探 索钢 琴作 品的 民族风 格 、 时代 调 ,重 复c 感 及 美感 。创 作 的 《 儿 童组 曲— — 快乐 的节 日》乐 曲清 新优 美 , 平 息 的欢 笑 声进 入 再现 部 分 。 再 现段 A 虽然 是 完 全 再现 第 一 段 , 通 过对 节 日里 儿 童欢 跃 、多 彩生 活 的描 绘 ,反 映 出朝气 蓬勃 的社 但 是 所表 现 的场 景 、意 境有 所 不 同。演 奏 再现 段 时 ,要注 意 表现 会 精神 风貌 ,成为我 国钢 琴 文献 中少有 的珍 品之 一 。 儿童 们排 着 队 、牵着 手 ,迎 着 大 自然美 丽 的 风光 ,继 续 向郊 外前 行 的场景 ,是 欢笑 的 、开心 的 、明亮 的 。 创 作 背景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表(2009届)
√
√
√
郭克俭
教授
95
个人声乐作品演唱录像与演唱分析报告
设计
√
√
√
郭克俭
教授
96
关于中国流行歌曲演唱与发展历史的研究
论文
√
√
√
郭克俭
教授
97
关于某地或某时段声乐文化发展历史轨迹的研究
论文
√
√
√
郭克俭
教授
98
关于某地民歌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
社会实际
√
√
郭克俭
教授
99
关于某地民间歌舞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
社会实际
论文
√
√
√
万和荣
讲师
135
再谈“以字行腔”
论文
√
√
√
万和荣
讲师
136
创立高师声乐教学多种课型交叉新模式
论文
√
√
√
万和荣
讲师
137
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运用
论文
√
√
√
卢睿琦
副教授
138
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与发展
论文
√
√
√
卢睿琦
副教授
139
婺剧音乐的艺术特征
论文
√
√
√
卢睿琦
副教授
140
“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比较分析
论文
√
√
√
郭克俭
教授
92
关于某歌唱家演唱艺术研究(如郭兰英、王昆、吴雁泽、杨鸿基、彭丽媛等)
论文
√
√
√
郭克俭
教授
93
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的创作技法与演奏解析
钢琴 组 曲 快乐 的节 日 的
创作 技法 与 演奏解 析
贾俊 萍
( 呼伦 贝 尔学 院音 乐学院 内蒙古 海拉 尔 0 2 1 0 0 8 )
摘 要:本文对丁善德钢琴组曲 快乐的节 日》的创作技法与演奏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使
演奏者对该作品的结构布局 、 主题与发展 , 以及音乐意境 的表现等方面有 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
协奏 曲》 ( 作于 1 9 8 6 ) 、 双簧管与钢琴 《 双簧管奏 鸣曲 》以及 《 c大调钢琴三重奏 》等 。 组 曲是西洋最古老的器乐套曲 , 有着统一的
价值 ,堪称为儿童钢琴学习中的 “ 典范之作” 。 二 、组 曲 《 快 乐 的 节 日》创 作 技法 分 析 ( 一) 第一首 《 郊外去 》 1 . 乐 曲 的结 构 第一首 《 郊外去 》 , 乐 曲结构为带引子的、完
感 ,音乐造成一种不稳定性 ,使得 B段的 出现格 外的新鲜 。描绘孩子们三五成群 ,你追我赶 ,蹦 蹦跳跳地 向郊外走去 。连续上行的旋律一 浪高 出
一
( 二) 第二首 《 扑蝴蝶 》
1 . 乐曲的结构 《 扑蝴蝶 》描绘孩们在郊外追逐 蝴蝶时的
生动 画 面 。音 乐 开始 旋律 右 手采 用 和 弦断 奏手 法 ,
民族音调于 1 9 5 3 年创作出这首经典 的儿童钢琴组 曲—— 《 快乐的节 日》 。 将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的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4 — 1 6
引子与 A段部分旋律优美 ,用 中速向上 的分 解和弦柔和音 响 ,在 大三和弦 的分解和弦 中增 加
了 Ⅵ级 与 Ⅱ级 音 ,突 出 了鲜 明 的 民族 调式 风 格 。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全国硕士论文中国钢琴组曲研究述评
上图清晰可见,2009—2016年相关硕士论文研究数相 对稳定与缓慢增长,2015—2016年的研究数增长幅度陡增, 2016年仅一年时间产出的硕士论文研究数就达到16篇,这 与201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两个权威 出版社相继发行的两套中国钢琴乐谱,一是《中国钢琴独 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二是《百花争艳•中
继1915年赵元任先生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 《和平进行曲》,也就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钢琴曲诞 生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中国民歌、民间乐曲等 改编成钢琴音乐,或是创作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使中西文化相互兼容于一门乐器中,让更多爱乐者在学习 钢琴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养分,解读 中国音乐中承载和表达的中国故事、文化情感和身份认同。 而由多首小曲连为一体构成画卷式或小说集式的组曲,这 种创作体裁一直深受作曲家们的喜爱与青睐,各个时期均 有不同的经典作品不断产出与传播。回溯音乐发展历史, 组曲作为舶来体裁兴起于欧洲国家,起初多用于器乐作品, 组曲中的不同小曲也多为对比性体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 展,到了现代社会,组曲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形式,既 有对比性的小曲组合,也有独立但统一于一个主题的小曲 组合,而这一形式发展到21世纪,变化更是层出不穷,根 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格差异,又产生出 不同类型的组曲,而流播与发展到中国这片文化底蕴丰厚 的土地上,又让组曲这一体裁散发出与其它音乐体裁截然 不同的艺术表达。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全国研究生期刊论文 进行耙梳整理获知,在21世纪以前,以中国钢琴组曲作为 选题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仅有2篇,没有硕士论文的研究 成果,直到1999年推出高校扩招教育改革政策后,音乐类 研究生的入学比例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可 以接受更高、 更深层次的研究生学历教育深造。 也就是从 这一时期开始,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也就逐步趋于系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范元绩【期刊名称】《琴童》【年(卷),期】2009(000)007【总页数】2页(P20,19)【关键词】《快乐的节日》;组曲;儿童;音乐生涯;打击乐器;丁善德;琵琶;零花钱【作者】范元绩【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20。
拳曲Ⅳ蓼镯一、丁善德的童年及其音乐生涯丁善德1911 年11月出生于江苏昆山,从小就特别喜爱音乐, 6 岁时母亲花费8块大洋,买了一套正规的中国锣鼓打击乐器供他学习、玩耍,不久他对琵琶特别感兴趣,而且自己从零花钱里攒了7个铜板,专门去听评弹艺人的“大套琵琶” 。
母亲为了满足儿子,便又给他买了一把琵琶,并带他拜师学艺。
进中学后,他已经学会了二胡、笛子、风琴、昆曲等,总之,吹拉弹唱无所不能。
后来学校组织了一个国乐小组,公推丁善德为组长。
经常性地排练和演出,小小的国乐组把学校的文艺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1928年, 17岁的丁善德以琵琶专业考取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同时,随黄自学作曲。
第二年,丁善德被钢琴深深吸引,并以顽强的毅力,将钢琴练到了主修的水平。
在上海音专学习期间,他连续6年获得优等生奖学金。
1937年丁善德和陈又新在上海合办‘ ‘ 上海音乐馆”,并在母校任教。
10 年后丁善德远赴法国音乐学院深造,跟布朗热、加隆等名师学作曲。
1949 年回国,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
1956 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连续任职39 年,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1995 年逝世。
二、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新中国成立,人们心中充满喜悦,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那时的孩子更加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比起他们的长辈,真是遇上了最幸福的时代。
丁善德深受感染,便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音乐中他以一颗童真的心和纯熟的手法,描绘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和活泼的天性。
1.郊外去本曲是标准的ABA 单三部曲式, C 大调使得演奏读谱容易些,虽然是6/8 节拍,但应该按一小节两拍的节律弹奏,所以速度不能太慢,要显得动感而活跃。
丁善德《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研究与教学
丁善德《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研究与教学随着我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儿童钢琴音乐作为中国钢琴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了音乐家们广泛关注的对象,在进行不断摸索和创作的同时也为我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丁善德创作的《快乐的节日》是继《牧童短笛》之后又一部达到高艺术水准的中国儿童钢琴曲,在我国民族钢琴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中西音乐元素的结合没有一丝违和感。
从儿童生活经验入手,用音乐元素来表达,生动形象并富有趣味性。
现今,虽许多中国作曲家都创作了题材不一、风格迥异的儿童钢琴作品,他们极大的影响着我国钢琴艺术之路的发展,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从近年来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再次,因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缓,儿童钢琴教育就更为“年轻化”,许多教育理念都是由国外借鉴过来,不符合我国儿童音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情趣。
就此,笔者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为研究对象,以学习钢琴的儿童群体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法、教学研究法以及作品与演奏分析,提出了现今儿童钢琴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及价值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对该作品中每一首标题曲的创作与演奏进行分析,由此把握作品风格及内涵。
第三部分,首先说明该作品作为儿童学习的教学价值。
其次,在谱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多年钢琴演奏经验及探索,重点诠释了该组曲中在演奏与教学时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剖析。
第四部分,针对儿童钢琴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更深入的体验。
第五部分,通过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对我国儿童音乐创作与教学的启示,最后对论述的内容做出归纳与总结。
本文具有研究思路的系统性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力求全面分析其作品的创作特色、音乐风格、技术难点,并探讨其作为儿童钢琴教学的价值。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创作特征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创作特征
张锦方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0(0)10
【摘要】丁善德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作曲家,其1934年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我国钢琴创作在探索民族性技法过程中划时代的作品。
而1953年建国初期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更是开创了我国组曲写作的先河。
对于这套组曲的研究,大多是在及技法上如何演奏,或是情景、意境的描写,在创作技术上的研究也是各曲分开的。
本文是把组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的布局,统一的创作思路进行研究,这对今后我国民族性组曲的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总页数】2页(P18-19)
【关键词】组曲;民族化;调性;技法
【作者】张锦方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学院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技法分析 [J], 李莹;
2.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教学研究——《扑蝴蝶》 [J], 高亮;李莹
3.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捉迷藏》教学浅析 [J], 李吴萍
4.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教学研究——《扑蝴蝶》 [J], 高亮;李莹
5.丁善德儿童组曲的教学价值与技术难点剖析——以《快乐的节日》为例 [J], 祝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演奏技法分析
摘要:本文以《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演奏技法(歌唱性的连奏、跳音的奏法及托卡塔的弹奏方法)进行综合性、全方面的分析研究,融入个人的独特视角与全面理解,发掘其深层的艺术价值与教学意义。
关键词: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教学;歌唱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97-01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是我国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1953年时创作的,全曲由五个小曲组成,标题分别为:《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
这部组曲取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生动逼真的体现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快乐好动、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
这部作品更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展望。
虽然该组曲中每首小曲的技术课题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即歌唱性的连奏、跳音的奏法及托卡塔的弹奏方法(单音织体、双音织体以及和弦织体)。
本文仅就组曲中涉及部分演奏技法为切入点,针对钢琴教学中此类技巧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广大钢琴爱好者在弹奏技巧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建议。
一、《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歌唱性连奏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主要描写儿童兴高采烈地去郊外远
足的情景,生动体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天性。
组曲中仅有两处使用歌唱性旋律的写法:
《郊外去》的引子(1—5小节)使用双手交替弹奏分解和弦的手法,音乐流畅优美,曲调自然亲切。
左右手的旋律衔接要自然而不着痕迹,如同一只手弹出,要有连绵不断的感觉。
每小节的3、4拍不要加重音,声音均匀统一,手腕动作要协调,左右手此起彼伏的动作与六个音的先后出现达成默契的配合。
a段主题(7—15小节)共有两句,旋律呈现波浪式的大幅度线条,第二句在低八度音区完全重复前句的音乐材料。
左手“落提式”的连跳音并没有破坏旋律的歌唱性,反倒使主题旋律显得流畅而不失活泼。
两手在弹奏方法上略有不同,连线的起音双手同时提腕落下,指尖站稳。
弹第二个音时,左手是跳音,用指尖轻轻带起即可,无需抬指,这样就与右手的连音形成对比,使音乐富有动感。
《捉迷藏》中段(29—51小节)的抒情音调,采用了歌唱性的连奏,表现出儿童寻找隐藏的同伴时的自信。
弹奏时要舒缓从容,强弱的过渡要平稳自然,富有表现力。
初学时可先单独练习右手的单音旋律,速度放慢,细心体会旋律的走向。
在弹奏时,运用重量转移的方法,将力量传递到指尖,在手腕的带动下将弹奏重心自然地转移到下一触键手指。
不要一个音使用一个力量,而要使音乐向前流动,一气呵成。
指尖和掌关节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动用积极的内控力贴键练习,慢触键,动作的幅度要小。
左手的跨度较大,有些甚至超过了八度,练习时可贴着琴键弹奏,靠手腕横向带动手指,
才能保证长线条句子的完整性,弹出流畅、连贯的低音旋律。
二、《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跳音奏法
在《跳绳》、《扑蝴蝶》中,出现许多由跳音构成的具有动力性的旋律,以此来表现活泼诙谐的情趣。
一是单音的跳音奏法。
《跳绳》的大部分段落由单音跳音完成,弹奏时要求音色统一,声音清晰且富有弹性,以勾画出孩子们跳绳时的各种姿态。
虽是单音的跳音,但弹奏时要先固定好手型,使手掌内部具有一定的支撑感。
力量集中于指尖,避免声音松散,由手腕抖动进行快速击键,动作灵巧一气呵成。
远距离跳音的弹奏要求指尖有方向性,如同“蛇信”般主动发力,手指落键必须准确无误。
二是双音、和弦的跳音奏法。
弹奏双音、和弦的跳音时,要使手掌如鹰爪般保持一定的张力,指尖紧绷、手腕放松,触键具有一定的深度且弹奏得整齐干净。
下键速度要快,声音才能坚定且富有穿透力。
指尖要把隐伏的旋律勾勒出来,注意倾听旋律所在的高音声部,内声部可弹的稍弱且保持一定的厚度。
因旋律所在的高音声部往往是由较为软弱的4、5指演奏,在练习双音、和弦前,可单独使用谱面标注的指法练习旋律声部,直至4、5指弹奏得清晰有力。
此时,才可以进行双音或和弦的练习。
三、《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托卡塔
在托卡塔的发展和衍变过程中,对其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体裁:“托卡塔是一种快速的同音重复、具有敲击性效果的钢琴曲。
”
二是作为技巧:“键盘或拨弦器乐曲中一段表现技巧的即兴创作。
”托卡塔作为一种古老的西方写作技巧,如今被广泛地运用于许多中国作品之中。
经作曲家的巧妙设计,融入富有民族风味的中国语汇,使中国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正是借鉴了这样的风格来描绘儿童奔跑、嬉戏、游玩的活泼场面。
《扑蝴蝶》全曲的写作手法与《节日舞》的中段类似,都是采用钢琴托卡塔式的写作创作而成。
两手要以轻快的柱式和弦交替弹奏,既要保证足够的轻巧快速,也要保证和弦每个音的整齐。
如果仅仅在这个乐曲上简单的对这些难点进行反复练习,很快会使弹奏者的审美产生疲劳,也会使初学者对这个技术点产生一个心理上的障碍,每当弹奏到这里的时候总会有个“心结”。
所以,需要引入一些辅助练习作为练习的补充。
例如《哈农钢琴练指法》中断奏的三度音和六度音练习、连贯三度音阶、或者将其稍稍改动,将同时弹奏的双音变成双手快速交替弹奏,都能起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第一段和弦与双音的快速交替进行,将自然的节拍重音与特定的重音交错出现,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扑蝴蝶时聚精会神的神态。
此处的难点就在于和弦和双音快速的交替进行。
既要保证足够的轻巧快速,也要保证和弦的整齐统一。
这对于初学者是一个不容易克服的困难。
手腕很容易在快速的交替弹奏变变的僵硬,造成弹奏的力度控制失准。
交替的弹奏双音,可以分为用非常强的力度弹奏和正常力度或把音量控制的非常弱的情况下弹奏两种状态。
在弹奏开始的部分,双手需要交叠在一起弹奏,这时候手腕的运
动空间变的很狭小,手腕的灵活弹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就需要初学者在平常对于此技术的练习中,应该有这样一种状态的练习。
在双手交叠情况下,进行震音类型的练习。
第二段采用了单音的快速重复,配合节奏重音展现出孩子们紧张专注的神情和蝴蝶变幻莫测的形象。
同音反复即轮指,基本要求是音色统一,时值均匀,当然,在各种音乐作品中应该有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
轮指是使用不同的手指轮换弹奏同一音符,指法必须严格按照书上标注的,不可随意更改。
此曲中涉及的轮指部分均为四音一组,手腕略抬高,利用手腕的自然下落重力弹出第一个音,其余三音依靠松弛的手腕弹性奏出,快速离键、避免浑浊。
《节日舞》主要表现的是喜庆、热烈的节日场面。
为了营造一种隆重热烈、喜庆祥和的音响突出强有力的节奏脉搏,这些段落的演奏需要以力度强和速度快的触键方式来体现。
大力度的弹奏和弦交替和正常力度、小力度弹奏所用的技术不一样。
大力度下的弹奏手腕已经不能承受手臂所发出的力量了,此时手腕应该处于“锁”定的状态,弹奏的力量靠小臂的挥动而完成。
而长音和弱音的弹奏,则需要手腕积极的配合,产生一触即发的轻巧弹力,小臂轻微的随动,手指牢固支撑,下键深度统一,并且需要手腕弹性的积极配合,手型在触键时保持坚固的支撑状态。
四、结语
作为一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用其毕生的精力进行中国音乐风格作品创作。
他将西方传统的音乐创
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运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力图创作出富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宝库。
其作品音乐形象活泼鲜明、富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情怀。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通过对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研究,其一是重新学习,重新认识其作品价值所在,并从中吸收其创作中的创新手法,以及应用于钢琴教学的现实意义。
其二是加深学生对民族调式的中国钢琴音乐的了解,推动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钢琴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秦乐乐.试论丁善德钢琴小品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
艺.2009,(05).
[3]赵亚君.论钢琴教学中歌唱性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05,(2).
[4]李丹.钢琴教学中歌唱性的培养[j].中央音乐学院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