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摘要: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管理人口的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封建社会,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目标。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方案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户籍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户籍制度是根据居住地和出生地两个因素划分人口的所在地,并将人口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
虽然户籍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待遇差异。
城市户籍享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资源,而农村户籍则面临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发展。
现行户籍制度对于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有着严格的限制,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妨碍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户籍制度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的划分,将城乡居民都纳入同一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现有的社会资源不平等,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和优化城市发展。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吸引更多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减缓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也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三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改革方案。
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取消城市和农村的划分。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的二元划分,实现全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差别。
其次,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让更多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和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
第三,建立健全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鼓励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
我国自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1994 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
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
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
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
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
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 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
对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
对农 民工户籍 制度改革的思考
— —
以农 村义务教育为例
吴佳琦
( 佳木 斯大 学 社 会科 学 部 ,黑龙 江 佳木 斯 1 5 4 0 0 7) 摘 要 :中 国户籍 制度 的 问题 是 由于 在户 籍 制度 上 附加 了各 种各 样 的行 政 的 、经济 的 、福 利 的管 理行 为 ,人 为地 制 造 出了各 种 差异 和 不平 等 、不
一
全 国妇联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在2 o l o  ̄全国第六次人 口普查数据 中抽取 1 2 6 万人 口样本量进行 了分析 和推断 ,并进行实地 调研 等方式 形成报告 ,报告 中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 8 岁以下 。报告指 出, 自 2 0 0 5 年 以来 ,学龄前 留守儿童( 0 — 5 岁) 规模快速膨胀 ,达2 3 4 2 万, 在农村 留守 儿童中占3 8 . 3 7 %,比2 0 0 5 年增加 了7 5 7 万 ;义务 教育阶段留守儿童 为 2 9 4 8 万 ,比2 0 0 5 年减少3 1 5 万 ,其中2 o o 6  ̄ b 学( 6 - l l 岁) 和初中( 1 2 - 1 4  ̄) 学龄 阶段儿童 占到3 2 . . 0 1 %和 1 6 . 3 %;大龄留守儿童( 1 5 — 1 7 岁) 规模 达8 1 3 万, ̄2 0 0 5 年减少了1 9 9 万 。全部农村 留守儿童中 , 男孩 占到5 4 . 0 8 %, 女孩 占 ̄ 1 ] 4 5 . 9 2 %。数 据显示 , 农 村 留守儿 童集 中在 四川 、河南 、安 徽 、湖南等中西部劳务输 出大省 ,其 中四川 、河南的 留守儿童规模最 大, 分 别占到全国的1 1 . 3 4 % 和1 0 . 7 3 %。
公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丰 十 会上各种资源将重新配制 ,人 口流动在我国已形成规模,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对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云南警官学 院学报 J o u mM o f Y u n n a n P o l i c e O f i f c e r Ac a d e m y
总第 1 0 1 期 S u m1 0 1
对现 行 户籍 制 度 改革 的 几 点 思 考
、
三明市 户籍 管 理制 度改 革 的现状
三 明市 公 安 机 关 为 适 应 三 明 加 快 发 展 的需 要 ,大 力改革 户 籍 管 理 制 度 ,早 在 2 0 0 2年 ,就 由市 政 府 批 转 了市 公 安 局 《 关 于 深 化 户 籍 管 理
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 了二元户籍制 ,并先后 于 2 0 0 3年 、2 0 0 7年 、2 0 0 8年 、2 0 0 9年 、2 0 1 0 年 、2 0 1 1年 和 2 0 1 2年相 继 出 台实施 了一 系列 深 化 户籍 制度 改 革 的便 民利 民服务 举措 ,进 一 步放
户 籍 管 理 制 度 作 为 一 项 国 家 的基 本 公 共 政 策 , 自新 中 国成 立 后 ,经 历 了若 干 的 发 展 阶 段 。 1 9 5 0年 8 月制定 的 《 关于特种人 口管理 的暂行 规定》 ,成 为 当代 户籍 管 理制 度 的起 点 。1 9 5 6年 2月 ,国务 院规 定全 国的户 口登 记 管 理 和 人 口资 料 的 统 计 汇 总 业 务 由公 安 部 门 统 一 归 口管 理 。 1 9 5 6年 在 全 国首 次 户 口工 作 会 议 上 ,明确 了 户 口管 理 工作 的三 项基 本功 能 :证 明公 民身 份 ,统 计人 口数字 ,发 现和 防止 反革 命 和各种 犯 罪分 子 活 动 。1 9 5 8年 1月 ,公 布 实 施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户 口登 记 条 例 》 ,户 口登 记 成 为 经 常 性 制 度 , 城 乡二 元体 系也 应 运 而 生 。在 此 后 的半 个 世 纪 , 伴 随着 经济 体 制 的剧 烈 改革 ,户 口管 理制 度也 发 生 了 变化 。近 些年来 ,随着 经济 发展 和改 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户籍 管理 工作 中的一些 问题 也 逐渐 暴 露 出来 ,对 户籍 管理 制度 进行 调 整和有 益 的探 索是 十分 必要 的。
我国户籍法律制度及其改革的思考
就是在泪罗江畔举 行的古老龙舟赛 ,对每年第一名 的奖励就 是给一个“ 农转非” 指标 , 口被 当作高于一切 的奖品。 户 没有身 份的平等 , 就不能建构真正和谐 的社会秩序 。 这些依 附在户
口上的特权性质 , 不符合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 , 而且与市场经 济要求处处相悖。
在 4 %以上 , 0 而我 国仅为 2 .%, 99 相差甚远 。
4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的原 因之一 .
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之一 , 是内需不足 , 尤其在经济危
机 中, 动内需成为经济发展 的保证 。 启 有关 部门采取 了一系列
力公平就业 的机会被“ 合法化 ” 地剥夺 。 虽然 , 国的户籍法律 我 制度在逐步走 向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 了统筹城 乡发展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 , 国家重点 向城市倾斜 , 严格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流动 , 由于工业与农业 的剪刀差 , 农村与城市 的发展 差距逐渐拉大 , 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 以来 , 城 尽管
制 度 的 改革 。
关键词 : 户籍法律 制度 ; 路径依赖 ; 弊端 ; 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编 号 :6 3 2 1 2 1 )6 0 8 — 3 D 3. 4 A 17 — 9 X(0 02 — 16 0
一
、
问题 的提 出
护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生成和发展 ,与现实社会愈来愈不 相适应 , 其弊端亦暴露无余。 由于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权利和 保障的差别 ,农村居民享有城市社会 资源 的可能和农村劳动
摘
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 , 国家重点向城市倾斜 , 乡二元结构逐 步形成 。 目前 , 乡二元经济结构 已经越 来越 城 城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 02年第 5期 ( 第 8期 ) 总 9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NGXIS OCI C C AL S 娅 KS NO . 2 0 5, 0 2
( u l i l, O,9 C mu t e N 8 ) av y
样 呢?
有 专家 算 了笔 帐 : 一 , 第 不会 影 响这些 人 自己的 生 活 。第 二 , 会影 响 城市 居 民的 工作 和生 活 。第 三 , 1 不 这 亿人 进 城将 会 把他 们在 农村 的 责 任 田交 出 , 意 味着 农 村 可 以增 加 1 8 这 / 的耕 地 , 以增 加 18的 收入 。不仅 如此 , 可 以提 高 中国农 可 / 还 业生 产 的规 模经 营 。如 果 按 照 边 际效 益 扩 大 的原 理 计 算 , 留 在 农村 的人 的 收 入有 可能增 加 15 / 。第 四 , 放这 1 亿人 进入 城 市 , 大 大促进 中 国劳动 分工 的发 展 , 之上 升到一 个 新的 水 将 使 平。第 五 , 放这 1亿人 进 入 城 市 , 以 扩 大 城市 消 费 , 一 步 可 进 增加 中 国经 济 的 活力 。第六 , 放这 1 亿人 进 入城市 , 中国的 城 市化 可 以从 19 99年 的 3 4 提高 到 3 . %。 中 国经 济 将 会 0.% 84
户 口定义 是“ 户和 人 口的总 称 。户 有 户主 , 内每 一 成 住 户 员称 为一 口。 司马迁 在 《 记 》 第 一 次 把 户 与 口联 用 , 可 ” 史 里 就
以 这 样 解 释 。 解 放 后 , 中 国 的 每 个 家 庭 都 有 一 册 户 口 簿 的 当
WT O后 , 全球 一 体化 向纵 深 发展 , 国的 改 革要 进 一步 加快 , 中 中国现 行的 户籍 制度 在 限制 人 口流动 的 同 时 , 也限 制 了 中 国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及对策思考
、
墙”已经打开 了一个大缺 口, 民可以自由地到城市 与我国以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相适应 的。在供 农 做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他们的身份不能改 给不足而人 口众多的中国 ,户籍制度的出台确实有着 变 ,进城农民得不到 “ 国民待遇” 。 行政管理上的必然性 和方便,也可 以说与计划经济下 20 年,国家计委表示,在未来五年里,国家将 供给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有关。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 01 改革户籍制度,并在东部有条件的省市或经济发达地 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和社会各项人事与保障制度改革深
收 稿 日期 :2 0 — o — 2 o2 4 9
作者简介 :袁
宁 ( 9 6 _ ,男 ,河南新 乡人 ,中南 财经 政法 大学 行政 管 理专 业研 究生 ;游 浩寰 ( 9 7 ) 17 - ) 17 一 ,女 ,广 西桂 林
人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行 政 管 理 专 业 研 究 生 。 38
维普资讯
第 l 4卷第 4期
20 0 2年 8 月
广 东 行政 学 院学 报
J u n o a g o g I siue o u l m iita in o r M fGu n d n n t t fP b i Ad n sr t t c o
的步伐,还会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带来重大变化。因此 ,
在城乡间构 筑了 一道 “ 高墙” 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 , 正确认识我国现行户籍制度 的弊端及如何针对这些弊 种经济 、 两种社会、两种人群、两种生活方式。“ 城市 端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户口”和 “ 农村户 口”是两种不同身份。改革 以来 , 户籍制度的弊端 由于票证制度与 “ 户粮挂钩”政 策的取消,这堵 “ 高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我国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u n lo h n iP l isa d L w n t u e frAd nsr tr o r a fS a x oi c n a I si t o mi it o s t t a
S pt 2 0 e ., 0 9
时期 。户籍制度 改革的最终 目标是人 的全 面发展 , 当前 户籍 法律 制度 改革 的 方 向和主 线应 该是尽
快修改完善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规 定, 从而剥 离掉附着在 户口本背后的那些政治、 经济、 文化 利益 , 实现城 乡居 民的事 实平等 。
[ 关键词 ] 户籍制度 ; 制度 改革 ; 口流动 人 [ 中图分 类号 ]D 3 [ F4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7 62—10 (09 0 0 2 0 50 20 )3— 0 5— 3
利 。而迁徙 自由 、 业 自由和居 住 自由则 是 最为 基 择 础性 的权 利 。从 法学 的视 角 而 言 , 籍制 度通 过 剥 户 夺“ 居住迁 徙 自由” 这一公 民的基本 权利 , 观上 强 客 化 了中国的城乡二 元结构 。迁 徙 自由作 为公 民人 身
良好 的市场经 济秩序 , 然要 求 劳动 力 的 自由 必 流动 , 以便 为市场主体提供 充分 、 高质 的人才 。新 中 国成立之初 , 的农 民涌 向城镇 , 国家根本无 力 大量 但 负担 由此带 来 的就 业 、 房 、 品供 应 等 方 面 的压 住 食 力, 为了保 证 刚 刚建 立 起 来 的年 轻 共 和 国 的稳 定 , 15 98年 1月 9 日, 国颁 布 施行 了《 我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户 口登记 条例》 。此条 例对农 民进 入城 镇 作 出 了 约束性限制并 明确 区分 为农 业户 口与非农业户 口两 种 不 同的户籍 。城 乡二元 户 籍制 度从 此 建立 , 民 农 被 紧紧地捆绑在 土地 上 , 以此 作 为维 系社 会稳 定 与
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二元转向一元
户籍制 度改革 的思考
— —
二 元 转 向一 元
谭 秋霜
我 国 的户籍 制度 从 2 O 世纪 5 O 年 代形 成 ,从体 制 上稳 定
2 . 教 育 。 文 化 软 实 力 是 一 国 综 合 国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了城 乡 二 元 结 构 , 限制 了城 乡 人 员 流 动 。8 0年代 以来 ,长 分 , 而 教 育 则 是 提 高 文 化 软 实 力 的重 要 途 径 。 但 是 现 在 期的城 乡 二元 体制 使我 国城 乡 发展 不协 调 ,差距 扩大 ,危 害 的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却 是 不 平 等 的 , 一 些 教 育 质 量 好 、 师 资
f l  ̄ 好 的效果 。 馆 舍 短缺 、没 有 技 术 支 持 以及 较 低 的 人 员 素 质 等严 重 阻碍 达 N,
了 对 其 的 改 革 步 伐 。 因此 ,有 关 单 位 要 想 打 破 这 一 局 面 , 就 必 须 利 用 现有 的 资金 进 行 推 陈 出新 ,使 得 图书 馆 的 收藏 参 考 文献 : 变 得 专 而 精 ,对 具有 特 色 的文 献 资料 进 行 集 中地 投 入 ,促 【 1 ] 李小青.浅谈高校 图书馆管理创新 [ J 】 . 四川工程职业
时也 是 阻碍 社会 保 障体制 改 革 的绊 脚石 。户籍 将 中 国的社 会
以便 促 进 管 理 的 特 色 化 和服 务 的 创 新 化 。但 是 在 对 图书 馆 平 、网络 化 水平等 多个部 分进 行 。只有 积 极对 服 务的 观念 进
进 行 建 设 改革 的过 程 中 ,仍 然 存 在 很 多 问题 , 限制 和 阻碍 行转 变 ,抛 弃 陈 旧落 后 的管理 和服 务 观念 ,进 一 步深 化服 务 了 图书馆 管理 的 创新 和 发 展 。第 一 ,缺 乏 足够 的建 设 资金 、 的 新观 念 ,才 能打造 出一个适 合 社会 发展 的图书馆 服 务体 系
2024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4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参与2024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
在这个重要的会议上,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和意见。
作为我国长期以来制度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户籍制度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改革户籍制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2024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改革是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试错、总结经验,逐步深化的。
过去几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可行的改革路径。
2024年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要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新,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破解难题的关键,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权益放在首位。
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期待。
要通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分析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改革的公正性、民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第三,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引领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保证。
我们要在改革过程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此外,改革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改革的智能化水平。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改革工具和手段。
我们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户籍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户籍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改革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是否应该取消户籍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户籍制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户籍制度。
首先,取消户籍制度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权利,导致了城市的人口过度集中和农村的人口过度减少。
取消户籍制度可以让人们自由选择居住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取消户籍制度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和权益,这种不公平现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平等权利的规定。
取消户籍制度可以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和权益,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此外,取消户籍制度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低效率。
取消户籍制度可以让人才和资源自由流动,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
首先,户籍制度是国家管理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控制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导致人口过度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城市的过度拥挤,对城市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户籍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权利。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不公平分配,使得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此外,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导致社会治安问题的加剧。
人口的自由流动可能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取消户籍制度虽然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但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因此,应该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兼顾国家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合理和平衡的解决方案。
名人名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习之,乃能忍。
户籍法律制度改革思考——天津人口发展特点的启示
关键词 户籍制度
改革
法律制度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0 9 (0 90 —5 - 10 .5 2 0 )60 00 2 2
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 天津市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逐年上
中图分类号 : 9 2 D 2. 1
天津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启示
一
、
近年 来 天津 市经 济 社会 呈现 又 好又 快 的 发展 势 头 , 海 新区 也进 升 , 村 户 籍人 口 比重 会 进 一 步加 快 减 少 。二 是 老龄 化 进 程 加 快 , 滨 农 带
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同时, 天津市人 口总量也呈现快 来劳动力不足 。 天津市是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 老年
方 为 独 生子 女 的可 以生育 两 个 子 女 。受 该 政 策 影 响 , 预测 天 津 市 出
这是建 国后第一个户 口管理行政法规。15 9 8年 1月第一届全 国人大 常委会通过了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户口登记条例》( 下称 《 口登记条 户
例 》 , 为 我 国第 一 部 户 口管理 的法 律 。此 后 , 由 国 务院 及 公 安 等 )成 虽
近年最高点。 全市增加了 4 O万人, 增长速度为 37%; . 2 其中外来常住 会发展 目标, 必须有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支撑, 而面临人才不足
人 口增加了 3 万人, 2 增长速度达 2 . %。 3 2 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 和各地人才竞争形势 , 0 现行户籍法律制度 的弊端及对天津经济的制约
实行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 这项法律制度不仅加剧 了城乡差别, 阻碍了人 口资源的 自由流动, 甚至危害了社会稳定, 至今 已 难 以为继 . 当前 , 内许 多城 市人 口状 况都发 生 了新 变化 , 些变化要 求我们 必须 加快进 行 户籍 法律 制度改革 , 占户籍 国 而这 抢
调整户籍管理制度
调整户籍管理制度首先,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着户籍歧视问题。
根据我国《户籍法》规定,户籍分为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不同类型的户籍在社会福利、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
农业户籍的居民在城市中往往被排斥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之外,限制其在城市中的发展和生活。
这种户籍歧视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其次,户籍管理制度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够便利。
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采用“白猫黑猫”的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居民划分开来,限制了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
许多流动人口在外地工作、生活时常常遇到户口转移、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这种制度上的障碍限制了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着对家庭关系的传统依赖。
在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家庭关系是确定户籍归属的主要依据。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破裂、分散,传统的家庭依赖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这种依赖家庭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未成年人、贫困人口、残疾人群等群体的权益无法获得有效保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调整和改进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可以考虑取消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划分,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
在这个统一的户籍制度下,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不因户籍归属而受到歧视。
其次,可以通过建立流动人口的“一窗式”服务机制,便利流动人口的办理手续,提高他们在外地的生活便利性。
第三,可以建立独立于家庭关系的户籍认定机制,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对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建立起更加公平、便捷、灵活的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4年新型户籍制度[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2024年新型户籍制度2024年新型户籍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的重大变革。
传统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流动自由,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户籍歧视、限制人口流入、城市贫困化等。
而新型户籍制度的出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口流动、建设更加公平、包容的城市社会。
首先,新型户籍制度将打破传统户籍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强关联。
传统户籍制度中,户籍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紧密相连,使得农民工等外来人口流入城市时,在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遇到困难。
而新型户籍制度将逐步取消这种歧视性待遇,使得户籍不再成为限制人口流动的瓶颈。
这一将提升城市社会的包容性,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
其次,新型户籍制度将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传统户籍制度下,由于户籍限制了人口流动,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于一线城市及少数发达地区,而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新型户籍制度的出台,将促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新一线城市延伸,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新型户籍制度也将提升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再次,新型户籍制度将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传统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受到较大限制,导致城市因缺乏劳动力而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而新型户籍制度的出台,将有助于吸引人才流入城市,增加人口规模和素质,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这对于推动城市化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最后,新型户籍制度也将激发人们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意识。
传统户籍制度下,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同度较高,认为只有拥有大学文凭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而新型户籍制度的,将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价值,鼓励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和发展。
人们将更加关注实用性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2024年新型户籍制度的出台将带来诸多变革。
它将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动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激发人们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意识。
路径依赖下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思考
在 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和构建丰 会 主义和谐礼会 的大背 景下 , 十 中国 城市化 建设 中城乡之 间的差 别及城 乡分割的发展模式再次成为全丰 会 十 关注 的焦点之 一 , 而这 一社会发展格 局的制度 基础—— 中国户籍制度 也成 为丰 会大众 讨论 的热 点。关 于现 行户籍制度 的利弊及 改革策略 , 十 从 中 央 到 地 方 , 理 论 界 到 实 践 部 门 部 已进 行 了深 层 次 、 角 度 的 研 从 多 究 。社 会各界 希望通过户籍 改革这一 契机 , 健全 我国各项基 本制度 的 建设 , 促进 经济社会的和谐 、 健康发展 。中国户籍制度该如何改革?如 何突破 原有路 径?本文试 图从 路径依 赖的视角 , 探讨产生于计 划体制 的户籍 制度何 以在 2 世 纪仍具有强大 的生命 力 、 1 路径依 赖发生的原 因 以及在探索户籍制 度改革新路径 时要把握 的注意事项 。 路径依赖理论及 我国户 籍制度的历 史变迁分析 ( ) 一 路径依赖理论 制 度 变 迁 是一 个适 应 性 学 习 的 过 程 , 有 路 径 依 赖 性 。 具 路 径依 赖 ( a ee d ne 理 论是 1 9 年 诺 贝尔 经济 学奖 获得 pt dp n ec ) h 93 背 , 圉 经 济 学 家 道 格 托 斯 ・ ,, u l sC N A ) 技 术 变 迁 领 域 引 荚 潇  ̄( ga . o h 从 Do s 入 经 济 学 领 域 并 明 确 提 出 的 。 该 理 沦认 为 , 度 变 迁 过 程 存 在 着 自我 制 强化 , 即在 制 度 选 择 过 程 中 , 始 选 择 对 制 度 变 迁 的 轨 迹 具 有 相 强 的 初 影响 力和制 约力 , 人们一 旦确定 了一种选择 , 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 性, 这种 选择本 身也具有 发展的惯性 , 具有 自我积 累的放大效应 , 从而 不断强 化这种初 始选择 。 路径依赖 理论 的一个 核心 的概念 是历史事 件, 包括在 动态 发展中的事件和环境 , 尤其 指那 些被遗忘和忽略的微小 事件和偶发事 件 , 它们不再仅仅是 “ 不可避 免的确定结果的时间载体 ” , 而是影 响结果 的重要原凶 , 也就是说 , 它们 是促 使制度变迁初始条件形 成的重要 因素 。所以 , 在研究我 国户籍制度 的路径 依赖和改革时 , 必须 认真考察一系列历史 变革事件 。 中闰是个人 口大国 , 中国户籍制度 的改革 和创新 既是必然趋势 , 又 是逐步渐进 的演变过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 , 已的规律性 ; 有 作为发展 过 程 , 有 它 的 阶 段 性 。分 析 新 中 国 成 立 以来 中 国 户 籍 制 度 变 迁 的 历 又 程不难 发现 , 中国户籍制度 的建立 和发展具有路径依 赖 的规律 性 。2 1 世 纪 中 国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和 现 代 化 、 市 化 建 设 已成 为 一 个 重 城 要课题 , 这种 背景下 , 在 认识 中 国户 籍制度 的历 史变迁 和路 径依 赖规 律, 为我 国户籍 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寻找新 的路径 ,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现文: 誊义。 ( ) 国户 籍 制 度 的历 史 变 迁 二 我 我 圈户籍制度 的创立和发 展 , 根据对 人 口迁移 流动限制 的松紧程 度 ,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可 第一阶段 , 也就是 15 年 以前 , 98 是人 口 自由迁徙 的阶段 。 1 5 年 7月 公 安 部 为 了 加 强 对 城 市 户 口进 行 管 理 , 布 实 施 了 《 91 颁 城 市户 口管理暂行 条例》 9 3 4 , 。1 5 年 月 国务 院发布 了《 为准备普选 进行 全国人 口凋查登记 的指示》 全 国人 [调查登记 办法 》 和《 】 两项制度 , 并存 农 村 建 立 了简单 的农 村 户 口登 记制 度, 确保 『 了解 全 困 的人 口数 停确 字。 15 年 宪法 的第 9 条第 二款 明文规定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公 民有 94 O “ 迁 徙 白南。说 明新 中国刚成立时 , 国的户籍性质 没有城 市 与乡镇 、 ” 我 非 农 与农 的区别 , 民具有 自由迁 徙的权利 。15 年 6 , 公 95 月 国务院为了掌 握 全 国人 口状况及 变动情况 , 并进一步 为国家计划经 济体制 的运行提 供 准确 的人 口数据 , 出《 于建立经 常户 口登记制 度的指 示》 并于 发 关 , 15 2 9 6年 月将全 国户籍管理工作 和人 口资料的统计汇 总业 务统一移交 到公安机关 。至此 , 国初步确立 了“ 我 户警一体 ” 的户籍 管理形式 , 乡 城 的户 口管理丁作和组织机构得 到了统一 。15 年全国首次户 口T作会 96 议 明确 了户 口管理 的i大基本功能 : 明公 民身份 、 证 便利 公民行使权利 和履行 义务 ; 统计 人 口数 字 , 为国家经 济 、 化 、 文 国防建设提 供人 口资 料; 发现和防止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 , 密切配合斗争 。 这 一 阶 段 的户 籍 制 度 设 计 的 功 能 是 最 基 本 的社 会 管 理— — 人 口登 记和人 口统计 , 虽然 附带着 较浓 厚的政 治色彩 , 但其充 分体现 了 14 99 年《 共同纲领》 15 和 94年的宪法 的精神 , 对公民的居住 和迁徙 没有提 出 任 何限制 , 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 自由。 第二阶段 ,9 8 一17 年 , 口迁移控制 阶段 。 15 年 98 人 1 5 年我 国第一个户 籍管理法规— —《 98 中华 人民共和 国户 口登记 条例》以下简称 《 ( 条例》正式颁布 , 标志着我 国户籍 制度开 始由 自南 ) 这 迁 徙转 向迁 移流动控制转 变。 条例》 《 明确规 定,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公民都 应 当依照 条例 的规定 履行 以户 为单位 的户 口登记制度 。 条例》 《 还对常 住 户 口登 记 、 住 人 口登 记 、 生 登 记 、 亡 登 记 、 移 登 记 、 更 登 记 暂 出 死 迁 变 以及法律责 任等户籍 管理事项 均作 了详 细规 定 , 将户籍 管理正式 纳入 了法制轨道 。正式确 立 了户 口迁 移审批制度 和凭证落户 制度 , 次以 首 法 规形式 限制农村人 口迁往城镇 。至此 , 二元户籍制度 开始 以立 法形 式 正式 确 定 下 来 。 ” 第 i阶段 ,9 8 17 年以后 , 是人 口迁移流动逐步松动 的阶段 。 随着我 国计划经 济体制 向市 场经济体制 的转型 , 户籍制度严 格限 制 人 口迁 移 流 动 的 特 征 开 始 发 生 转 变 。 从 18 9 0年 9 , 安 部 、 食 月 公 粮 部、 国家人事局联合颁 布的《 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 的农村 家属迁 往 城镇 由国家供应粮食 问题 规定》 并以此开始打破户籍 制度 的指标 控 ,
治安管理中的户口管理制度
治安管理中的户口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治安管理中的户口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户口管理制度是国家管理人口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健全的户口管理制度是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户口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户口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依法对人口进行登记管理、统计和信息录入的一项制度。
户口是国家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身份识别和统计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管理功能。
户口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对人口的准确统计,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户口管理制度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治安管理的基础。
只有有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管理工作,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户口管理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户口管理制度,可以准确统计人口信息,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户口管理制度还能够促进公民权益的保障,保障公民享有基本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二、我国户口管理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我国的户口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就有对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制度。
现代我国户口管理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已经开始通过户籍簿等方式对人口进行登记管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政府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现代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的户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类型,以及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地域类型,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户口管理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的户口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口迁移和转移不便。
由于户口管理制度的束缚,很多人因为迁移、工作等原因需要转移户口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户口管理的信息不够实时。
部分地区的户口管理信息录入和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影响了社会管理的科学性。
此外,户籍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不够高,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完善户口管理制度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户口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对我国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思考
国公 民凭 借身份证和暂住证照样可 以 自由迁徙 、 选择居所 。
对 15 9 8年《 口登记条 例》 户 做历史 的考察 , 们应该 承 我
了 公 民 的迁 徙 自 由 , 致 了公 民 之 间 的 不 平 等 。本 文 试 图 阐 导
是 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 人权之 一 。人权作 为一 种应然 的权
利 , 为 一 种 要 求 被 法 律 、 会 和 国家 平 等 尊 重 的正 当 理 由 , 作 社 其 存 在 与 否 , 不 以实 在 法 是 否 承认 为条 件 。人 权 并 不 是 一 并
意居 留城市都可 以办理 暂住 证。同常住户 口一样 , 暂住 证也 是确认和保护公 民合法 居留的法律文书 。它虽有期 限, 但可 以多次延期 , 长期使用 , 因此 不构 成对迁 徙 自由的限制 。事 实上 , 民的迁徙作为 一种事 实 , 公 可以通过 户籍 登记进 行法 律确认 , 也可 以通过 暂住证来 确认 。即使没 有户籍 登记 , 中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公安部公布 的《 于城镇 暂住人 口管 理 的暂行规定 》 关 在落
实寄住证制度和暂住证 制度 的同 时并 没有要 求公 安部 门对
居 留 城 市 的理 由进 行 实 质 审 查 。也 就 是说 , 地 公 民 只 要 愿 外
度改革问题。因为它预设 了一种 可能性 , 即把劳 动就业 、 社 会保障 、 接受教育 、 转业安置 、 至选举权 利等方面的不平 等 甚 都归咎于户籍制度本身 , 人错误 地认 为我国户籍制度是造 使 成城乡之 间、 城市居民之间不平等的根源 。
是否应该取消户籍制度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户籍制度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户籍制度。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农村户籍人口的平均收入仅为城市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正是户籍制度造成的结果。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流动和选择。
根据户籍制度的规定,人们只能在自己户籍所在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而无法在其他地方获得同等的待遇。
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也使得城市的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最后,取消户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人们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这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取消户籍制度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名人名句,康有为曾经说过,“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大弊病,应该及早改革。
”这句话正是对户籍制度的深刻批评,也是对取消户籍制度的呼吁。
经典案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最受户籍制度限制的一群人。
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却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就是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的一个典型案例。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
首先,户籍制度是国家管理人口的一种有效手段。
户籍制度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的基本信息,有利于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将会给国家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户籍制度是国家社会福利和资源分配的基础。
根据户籍制度,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进行资源分配,保障每个地区的基本生活水平。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将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最后,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对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影响。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引发大量农民进城,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能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经说过,“户口簿是国家的一件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
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于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于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壹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关联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管理改革第一章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1.1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壹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于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壹体化体制。
1.2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于很多缺陷城乡结构是壹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于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于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联系显著增强,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见:于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
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3亿,城镇人口为5.28亿,农村人口为8.25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于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39.2%;农村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60.8%.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见,我国劳动力将呈进壹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于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32.6%;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67.4%.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之上.于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壹半,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见,农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而农村非农产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则稳定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壹直维持较高水平,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于城乡收入结构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增幅减缓,而城镇居民收增幅加快,城乡收入呈加速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差距为2.57倍,于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3.21倍,比1978年扩大了0.64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加上这壹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壹差距远远高于同期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国家.于地区城乡差异方面,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异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非常大,东部沿海地区则呈明显缩小趋势.而西部和中部相比,其城镇人均收高于中部,但农村人均收水平低于中部,因而西部城乡差距要远大于中部地区.上述几个方面表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城镇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关联政策落实到位,这些均有力的推进了城乡结构向着壹体化改革的速度。
第二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壹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利益起到了根本保护和发展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
可是,当前城乡利益二元结构的问题很突出。
2.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和之配套的户籍制度这种利益的二元化突出地表当下工农业三个“剪刀差”上。
壹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昀农产品、高价卖出工业产品和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税收、农村储蓄,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二是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
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农村土地,从农民手里转移了大量的“土地剪刀差”。
三是城乡劳动力价格剪刀差。
城乡居民劳动就业同工不同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9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农民工工资20多年增幅有限。
2.2民工潮及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对户籍制度的冲击城乡居民利益的核心是收人问题。
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差距为2.37:1;农村改革首先使广大农民得益。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到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差距B缩小到l.71:l,接近世界多数国家1.5:1的水平。
1985年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起来:1985年l.86:1,1990年2.20:l,19鲇年2.7l:l,2000年2.79:1,2005年3.22:1.200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人为414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差距已扩大为3.33:l。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性的补贴。
城乡居民收人的实际差距可能已达到5—6:1。
同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乡居民分成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俩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业户口的人不能随便向城市迁移户口。
户籍制度实质上是限制农民自由进凡城市的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于土地上。
2007年我国农业产值已缩小到仅占GDP的117%。
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依然占垒国壹半。
2.3我国现有的身份证制度比较完善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2006年覆盖面最大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70%左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也达到70%之上;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层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6%、购买商业医疗僳险占5.6%。
相比之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仍处于初建阶段.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占中国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几乎和社会保障制度无缘。
第三章户籍制度改革的阻碍3.1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排斥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的长效保障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20年,农民^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壹番,届时农民人均纯收人将达到约1万元。
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靠单壹或简单的几种方法,需要建立能够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努力使农民做到:第壹.产出要高技。
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教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产品生产。
于边际效应的界限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第二.卖出要优价.,就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三,收入要多元。
就是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多管齐下。
从地里增收,从运营增收,从打工增收。
从财产增收,从直补增收,从集体增收,从减灾增收,从保险增收。
3.2关联制度不配套加大改革难度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尽快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壹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于城乡之问均衡配置,生产要素于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杜会发展融合。
”第壹,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地方政府于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目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壹考虑。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于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要逐步建立城乡统壹的公共服务制度。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瘸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建立城乡统壹的人力资源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于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使于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综上所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实施覆盖城乡的科学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2、把“三个集中”作为城乡发展壹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集中”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运营集中和农民向城镇集中。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运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
和此同时,第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这壹改革以“仍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于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第二,积极促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融入城市转变为市民。
成均市政府发布《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变的意见》指出,通过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突破,让农民具有进城的保障,让进城务工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迁徙。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
成均率先于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壹体化;实施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实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