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对我国户籍制度及其改革的若干思考
了 了之 了。
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这个条例 颁布的初衷是提供人口资料 , 保障社会治安。但它实际上和
人民公社制度、 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 统购统销制度结合在一起, 共同维持着城乡二元结构, 标志 着我国传统户籍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具备法律效应的条文, 国家以它特有的行政权力将人明确区分为农业户 口与非农
是我国户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也是政府第一次对自主 性流入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正式肯定和认可。据统计 , 在
18- 18 年间, 94 98 全国约有 50 0 万农村人口以自理口粮的方 式拿到了非农业户口, 但他们却没有享受到城里人所享受的
而可贵的户口自由迁移时期后 ,于 15 98年 1 9日 月 经第一
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二元的, 城乡分割的。 三 、 国现 行户 籍 制度 的弊端 分析 我 尽管现行的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曾经起过 极大的作用 , 但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随着市场经济
密联系在一起的, 城镇地位越高, 得到“ 蓝印户口” 的条件越 高, 户口所带来的收益一般也相应越高。办理“ 蓝印户口” , 必
动要素流动的需要, 我国的一些城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 的严格控制城乡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进行了若干改革的
尝试 , 其中最为突出的、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的改革举措
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将城镇和农村隔离开来 , 直至今天
19 年 8 公安部发出《 92 月, 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
户口制度的通知》 之后, 在全国各地试点并推行的“ 蓝印户 口” 是在深入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形势 下, 我国户籍改革的一大举措, 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蓝印 “
延安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延安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2010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等,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以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实现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的奋斗目标。
我们对我市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基本状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21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7万人,城镇化率为48.34%;全市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达到55.7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5%,其中,我市流向外省及我省其他市8.25万人,外省及我省其他市流入人口10.07万人,加上我市居民在本市境内流动37.45万人,有47.52万流动人口在我市城镇管护子女上学、打工、经商做生意和居住生活,绝大多数符合我市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2010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到2011年底全市接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5.58万人,已办理进城落户手续的主要是失地农民、城中村农民、投亲靠友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部分农民工,自愿进城落户人员基本上全覆盖。
我市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进展不快、效果不理想,主要问题是:1.农村居民不愿意以“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换取城镇户口。
怕失去承包地是农村居民不愿意进城落户的首要原因。
不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具有就业、粮食生产和增加收入的保障功能。
有了土地,农民春种秋收,就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对进城落户心存疑虑。
大多数农民工由于缺乏一技之长进城后不得不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劳动,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定,担心一旦在城市失业,有低保也无法维持城市生活;担心无钱买房、房屋租赁费太高,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无法承受。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摘要: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管理人口的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封建社会,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目标。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方案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户籍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户籍制度是根据居住地和出生地两个因素划分人口的所在地,并将人口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
虽然户籍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待遇差异。
城市户籍享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资源,而农村户籍则面临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发展。
现行户籍制度对于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有着严格的限制,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妨碍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户籍制度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的划分,将城乡居民都纳入同一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现有的社会资源不平等,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和优化城市发展。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吸引更多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减缓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也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三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改革方案。
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取消城市和农村的划分。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的二元划分,实现全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差别。
其次,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让更多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和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
第三,建立健全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鼓励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
我国自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1994 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
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
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
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
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
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 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
认识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误区——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
廖
于:认识 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 的相关误 区
项 农 村 权 益 即 林 地 使 用 权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农 村 各 项 补 贴 ,居 民转 户 后 就 业 、社 保 、住 房 、教 育 、 医疗 纳 入 城 镇 保 障 体 系 ,实 现 转 户 进 城 后 “ 件 五
重 两极分 化和大 量城市贫 民窟等 社会 问题 , 我们 不 能重蹈覆 辙 。 是 , 但 随着 城 市 户 籍 的逐 步 放 开 ,
以重庆 户籍 制度 改革 为视 角
廖 于
( 庆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治 安 管 理 系 , 重 庆 重 4 13 ) 0 3 1
摘 要 :在新 形势 下,党 中央、 国务院对重庆 市 改革发 展提 出了更 高要 求。加快 重庆 市统筹城 乡发展 ,深化 户籍制度 改革 是 实施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需要 ,是 为全 国统筹城 乡改 革 提供 示范 的需要 。文章 以重庆户 籍制度 改革为视 角 ,对 户籍 制度 改革 中存 度 改 革 政 策 出 台 背 景 障 三 个 核 心 配 套 办 法 。7 月 2 目 , 重庆 市 召 开
当 前 , 国 内 外 媒 体 广 泛 关 注 的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 在 缩 小城 乡 差 异 、 加 快 城 市 化 进 程 等 方 面 , 具 有 现 实 的 紧 迫 性 和 深 远 的 意 义 。 锦 涛 总 书 记 胡 在 21 0 O年 中央 经 济 工 作 会 议 上 要 求 : 要 将 一 部 “ 分 有 条 件 的 农 民 工 及 其 新 生 代 转 户 为 城 市 居 民。 ”重 庆 作 为 全 国 城 乡 统 筹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 , 然 会 将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作 为 实 现 城 乡 统 筹 发 必 展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 事 实 上 ,早 在 2 0 0 7年 , 重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对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云南警官学 院学报 J o u mM o f Y u n n a n P o l i c e O f i f c e r Ac a d e m y
总第 1 0 1 期 S u m1 0 1
对现 行 户籍 制 度 改革 的 几 点 思 考
、
三明市 户籍 管 理制 度改 革 的现状
三 明市 公 安 机 关 为 适 应 三 明 加 快 发 展 的需 要 ,大 力改革 户 籍 管 理 制 度 ,早 在 2 0 0 2年 ,就 由市 政 府 批 转 了市 公 安 局 《 关 于 深 化 户 籍 管 理
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 了二元户籍制 ,并先后 于 2 0 0 3年 、2 0 0 7年 、2 0 0 8年 、2 0 0 9年 、2 0 1 0 年 、2 0 1 1年 和 2 0 1 2年相 继 出 台实施 了一 系列 深 化 户籍 制度 改 革 的便 民利 民服务 举措 ,进 一 步放
户 籍 管 理 制 度 作 为 一 项 国 家 的基 本 公 共 政 策 , 自新 中 国成 立 后 ,经 历 了若 干 的 发 展 阶 段 。 1 9 5 0年 8 月制定 的 《 关于特种人 口管理 的暂行 规定》 ,成 为 当代 户籍 管 理制 度 的起 点 。1 9 5 6年 2月 ,国务 院规 定全 国的户 口登 记 管 理 和 人 口资 料 的 统 计 汇 总 业 务 由公 安 部 门 统 一 归 口管 理 。 1 9 5 6年 在 全 国首 次 户 口工 作 会 议 上 ,明确 了 户 口管 理 工作 的三 项基 本功 能 :证 明公 民身 份 ,统 计人 口数字 ,发 现和 防止 反革 命 和各种 犯 罪分 子 活 动 。1 9 5 8年 1月 ,公 布 实 施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户 口登 记 条 例 》 ,户 口登 记 成 为 经 常 性 制 度 , 城 乡二 元体 系也 应 运 而 生 。在 此 后 的半 个 世 纪 , 伴 随着 经济 体 制 的剧 烈 改革 ,户 口管 理制 度也 发 生 了 变化 。近 些年来 ,随着 经济 发展 和改 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户籍 管理 工作 中的一些 问题 也 逐渐 暴 露 出来 ,对 户籍 管理 制度 进行 调 整和有 益 的探 索是 十分 必要 的。
我国户籍法律制度及其改革的思考
就是在泪罗江畔举 行的古老龙舟赛 ,对每年第一名 的奖励就 是给一个“ 农转非” 指标 , 口被 当作高于一切 的奖品。 户 没有身 份的平等 , 就不能建构真正和谐 的社会秩序 。 这些依 附在户
口上的特权性质 , 不符合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 , 而且与市场经 济要求处处相悖。
在 4 %以上 , 0 而我 国仅为 2 .%, 99 相差甚远 。
4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的原 因之一 .
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之一 , 是内需不足 , 尤其在经济危
机 中, 动内需成为经济发展 的保证 。 启 有关 部门采取 了一系列
力公平就业 的机会被“ 合法化 ” 地剥夺 。 虽然 , 国的户籍法律 我 制度在逐步走 向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 了统筹城 乡发展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 , 国家重点 向城市倾斜 , 严格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流动 , 由于工业与农业 的剪刀差 , 农村与城市 的发展 差距逐渐拉大 , 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 以来 , 城 尽管
制 度 的 改革 。
关键词 : 户籍法律 制度 ; 路径依赖 ; 弊端 ; 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编 号 :6 3 2 1 2 1 )6 0 8 — 3 D 3. 4 A 17 — 9 X(0 02 — 16 0
一
、
问题 的提 出
护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生成和发展 ,与现实社会愈来愈不 相适应 , 其弊端亦暴露无余。 由于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权利和 保障的差别 ,农村居民享有城市社会 资源 的可能和农村劳动
摘
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 , 国家重点向城市倾斜 , 乡二元结构逐 步形成 。 目前 , 乡二元经济结构 已经越 来越 城 城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 02年第 5期 ( 第 8期 ) 总 9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NGXIS OCI C C AL S 娅 KS NO . 2 0 5, 0 2
( u l i l, O,9 C mu t e N 8 ) av y
样 呢?
有 专家 算 了笔 帐 : 一 , 第 不会 影 响这些 人 自己的 生 活 。第 二 , 会影 响 城市 居 民的 工作 和生 活 。第 三 , 1 不 这 亿人 进 城将 会 把他 们在 农村 的 责 任 田交 出 , 意 味着 农 村 可 以增 加 1 8 这 / 的耕 地 , 以增 加 18的 收入 。不仅 如此 , 可 以提 高 中国农 可 / 还 业生 产 的规 模经 营 。如 果 按 照 边 际效 益 扩 大 的原 理 计 算 , 留 在 农村 的人 的 收 入有 可能增 加 15 / 。第 四 , 放这 1 亿人 进入 城 市 , 大 大促进 中 国劳动 分工 的发 展 , 之上 升到一 个 新的 水 将 使 平。第 五 , 放这 1亿人 进 入 城 市 , 以 扩 大 城市 消 费 , 一 步 可 进 增加 中 国经 济 的 活力 。第六 , 放这 1 亿人 进 入城市 , 中国的 城 市化 可 以从 19 99年 的 3 4 提高 到 3 . %。 中 国经 济 将 会 0.% 84
户 口定义 是“ 户和 人 口的总 称 。户 有 户主 , 内每 一 成 住 户 员称 为一 口。 司马迁 在 《 记 》 第 一 次 把 户 与 口联 用 , 可 ” 史 里 就
以 这 样 解 释 。 解 放 后 , 中 国 的 每 个 家 庭 都 有 一 册 户 口 簿 的 当
WT O后 , 全球 一 体化 向纵 深 发展 , 国的 改 革要 进 一步 加快 , 中 中国现 行的 户籍 制度 在 限制 人 口流动 的 同 时 , 也限 制 了 中 国
户籍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探讨
户籍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探讨【摘要】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在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依次论述了户籍制度对教育公平、就业机会分配、社会福利分配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户籍制度的存在对社会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指出户籍制度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户籍制度问题的关注,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户籍制度、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医疗资源、影响、结论1. 引言1.1 引言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制度,对社会公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户籍制度,人们被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两类,这种区分不仅在经济上存在差异,更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上造成了不公平。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户籍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制度,通过户口登记来确定个人的居住地和公民身份,以此来规范人口流动和社会管理。
在中国,户籍制度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市户籍通常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就业机会,而农村户籍则面临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在我国,户籍制度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户籍往往代表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而农村户籍的人群则往往面临着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也挑战着社会公平的核心理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如何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公平问题,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户籍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2 户籍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户籍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籍管理和学区划分上。
浅谈户籍制度
( 户 口迁移制度 。我 国户 口登记 制度 实行在常住地 登记 户 口的 二) 原则 。公 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 , 将户 口迁移到现住地 , 应 即进行 户 1迁 : 3
移。 ( 居 民身份证 制度 。为 1 岁以上 的公民颁发身份证 ,6周岁 三) 6周 1
以下的公民可 自 申 身份证 。 愿 领 但貌似 简单 的制度却有着 附加 的特征 , 这些特征正是其本质 :
“ 编户齐 民” 再到宋代的“ 甲制 ”展现 了我 国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的丰富 内涵和 , 保 ,
户籍制度的发达
人 口与赋役是联系 在一起 的,所 以政府千方百计将 人 口控制在特 定 的地域范 围中, 限制其 流动, 甚至把任意离 开户 口所在 地视为一种犯
制农村人 口流入城市提供 了详细 的制度安排。 二、 户籍制 的本质 我国现 行的户 籍管理制度主要 由三部分组成: ( 户口 一) 登记制度 。规定城 市和农村人 口实行常住 、 暂住、 出生、 死
从世界范 围看 , 国历代政 府对户 口管理 的重视程度 是最高 , 我 它通 过体系完备 的社 区组织 、 行政网络克服 了人 口分 散居 住的特 点, 建立起
2 身份 性质 。记载公 民的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 . 以及年龄 、 身高 、 血型 等详情; 从何处迁来 , 是何职业等等 。 3遗 传性质 。一般情况下 , . 农业 户的子女必然是农业户 , 非农业户
秩序, 特别是治安秩 序的稳定具有 重要意义 特 别是宋代 以后 出现保 甲 制, 赋予 了户籍管 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 能。各种 行政单位、 各种 身
份 的人都要被编 入其 中, 形成一个遍布各地 、 各行 业将各种职业者联 系 并束缚在一起 的社会 治安网络 ,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 治基础 的重要
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
我 国现 行 户 籍 制度 简 述
所 谓 户 籍 制 度 , 指 按 户 逐 人 记 载 公 民基 本 身 份 信 息 、 是 自然 变 动 、 移 变 动 和 身 份 变 动 等 迁 内容 的一系列法律 规范 。我 国户籍制度历史悠 久 , 不仅对 推 动 中国社会 和经 济 的发展 起 了重 要作 用 , 而且 有些制 度和做法 曾被亚洲 一些 国家所 吸收和采用 。中国的户籍制度 , 伴随着社 会 的变迁 , 在继承 和改革 中发 展 。解 放后 , 国于 15 我 9 8年制 订 了《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户 口登 记 条 例》 这是现行 户籍制度 的主要 法律规范 。根据 《 , 条例》 规定 , 国对 在 中 国境 内居 住 的公 民实 我 行 常住 、 暂住 、 出生 、 死亡 、 入 、 出、 迁 迁 变更更 正七项登记制 度 。对每一项登记 制度又有较 为详 细的登记 内容和具体规 定要求 。如 : 常住人 口身份登 记 的 内容 多达 3 O多项 , 中“ 其 户别 ” 登记 ( 即户 口性质 ) 广大 民众最 反感 , 是农业户 口和非农业 户 口的区别 , , 正 曾制造 了多少人 间悲 剧 。 因受篇 幅限制 , 此处不能对 其他登记制 度的内容 加 以详 细说 明 。七 项登记 制 度是一 个 关 系密 切, 互相制 约的统一整体 , 缺少其 中一项登记制 度 , 均不 能及 时准确 地 反映全 国乃 至各 地 区人 口情况 以及公 民的基本身份情况 。户籍制度 的主要 功能是 为公 民提 供有 效 的身份 证 明 , 登记 统计人 口信息 , 为国家各项行政管 理和社会公共 事业 提供人 口依 据 。户籍 制度 的作用 已被 实 践所证 明 , 倘若没有 这套制度 , 难想象 , 很 国家 的各项 活动 以及公 民的 日常 生活 是否 能够 正常 进行。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一、引言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
从最早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1. 从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其发展过程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早期的户籍登记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涵盖了更多的人口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
2. 户籍制度逐渐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也逐渐完善。
例如,唐朝时期实行“籍坊制”,将户籍与地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更加严格,不仅规定了人口的居住地和职业,还对迁移、婚嫁等行为进行了规定。
三、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户籍制度逐渐完善。
2. 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推动户籍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朝时期的“籍坊制”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而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则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
3. 人口流动的增加: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户籍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户籍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四、结语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的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户籍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构想
0 3 4 .t 。 8 2 7h ml
.
5 — 0
媒 体 ,特别 是 去年 的全 国第六 次人 口普 查 ,又再 一次地 掀起 了一 股户 籍制 度改革 的热 议 。如 《 时评天 下 》:“ 改革 户籍 制度 ,人 口普 查将 劳 民伤 财 ” ;《 一财 经 》 人 口普 查 :流动 人 口激 增倒 逼户籍 不 第 :“ 改革 提速 ” ;《 国经济 学教 育科研 》 :“ 口普 查暴 露中 国户籍 制度 弊端 ” ;《 中 人 华盛 顿 邮报 》 :“ 第六 次人 口普查 或启 动 中 国户 籍改 革 ”等 各种 文 章、评 论 、呼声 充斥 我们 的耳 目和视野 。但 时 隔一年 ,我 国 的户 籍 改革仍 然毫 无重 大进 展 ,户 籍 制度 改革 究竟难 在 哪里 ?应 当如何规 划我 国户 籍制度 ?笔者经 过 一番 调查 了解 ,并 经过 反复研 究 思考 ,决 定着重 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进行 分析 。
他们 享 受不到针 对 当地居 民的社会 福利 ,子 女无法 就近入 学 ,没有 医疗 保险 。许 多人结 婚还要 回到户 口所 在地 办理 结婚证 ,出 国也 要 回到户 口所在 地公 安机 关办理 护照 。④ 凡此种 种表 明 ,改革 二元户 籍 制度 已经 迫在眉 睫 。 自第 五次 人 口普查 以来 ,国 内专家 学者们 对现 有制度 弊端 的分 析早 就见诸 于 各大
常 户 口登记 制度 的指 示 》等 文件 ,已经开 始实 行户 籍登 记 ,但 由于还没 有像 后期那 么严 格规 范 的户 籍 制 度 , 因此 公 民迁徙 比较 自由。第 二阶段 ,15—98年 ,属 严格 控制 期 。1 5 年 1月 ,以 《 9 817 98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户 口登 记条 例 》为标 志 ,我 国政 府开 始对 人 口自由流动 实行严 格 限制和政 府 管制 。第一 次 明 确 将居 民区分为 “ 业户 口”和 “ 农 非农 业户 口”两种 不 同户籍 。 17 95年 ,宪法正 式取 消 了有 关迁 徙 自 由 的规 定 ,此后 一直 没有恢 复 。此 间 2 0余年 ,严 格实 行城 乡 “ 二元 制 ”户籍 管理模 式 ,城 乡之 间的户 籍 迁移 城市 向乡 村 比较容 易 ,农 村户 口向城 市迁移 几乎 是不 可能 的 。两 种户 籍制度 实质 上体 现 的是 两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建 立 城 乡统 一 的 户 籍 登记 管 理 帝 度 是 大势 所 趋 , 在 眉 睫 。“ 庆 模 式 户 籍 制 度 改革 是 勇敢 而 有 益 的探 索 . 优 点 有 】 迫 重 有
愿 放 弃 农 村 土 地 进 城 。农 民 担 心 的是 “ 城 后 , 城 里 生 活 不 下 进 在
去怎么办?”
第 四 , 利 于促 进 农 村 生产 力 发 展 , 荣 农 村 经 济 。我 国 人 有 繁
多地少 , 在改 革 开 放初 期 , 村 土 地 下 户 , 决 了 农 民 的温 饱 问 农 解 题 。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展 。 有 的 粗 放 型 经 营 模 式 导 致 资 源 利 但 原
2 重 庆户籍 制 度改革 的积 极意 义
第 一 、 利 于 维 护 农 民工 的合 法 权 益 . 有 惠及 民 生 。原 有 的 户
林权地的弹性退出机制 。 以合 理 的 过 渡 期 保 障农 民合 法 权 益 。 重庆 这次户籍改 革秉承 “ 筹规 划 、 统 自愿 有 偿 、 极 稳 妥 、 积
农 民也 可 凭 使 用 权 获 得 相 应赔 偿 。
户籍改革 , 争到 22 力 0 0年 , 市 非 农 业 人 口从 目前 的 2 %上 升 全 8
至 6 %一 0 。 意 味 着 有 近 10 O 7% 这 00万 农 民将 转 为 市 民 。这 次 户 籍 改 革 确 立 的关 键 点 是 , 过建 立 转 户农 民宅 基 地 、 包 地 和 通 承
全面取消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思考
姓名:方健学号:652081701073 学院:化工学院全面取消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思考“高考户籍制”是中国高考区别于世界各国大学招考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其历史原型可追溯至科举时代的“科举户籍制”;至民国及新中国初期,即已实行一种基本的高考户籍制。
在大规模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常态特征的背景下,这一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高考户籍制问题的本质在于分省定额录取,户籍并非其真正根源,因此当前不应通过“一刀切”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将之彻底终结,改革应根据各省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人口流动现象日益频繁。
20世纪90 年代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高考制度一方面面临着高考移民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诉求全面爆发,并且对于高考制度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高考移民问题的挑战与异地高考问题的冲击,都是缘于高考制度与户籍紧密捆绑的制度设计。
近五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减缓的态势,然而异地高考却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教育问题。
因为,尽管自2013年开始,黑龙江、安徽、山东、福建、四川以及海南、贵州等十余省份异地高考政策明显松动,但京、津、沪、粤以及海南、新疆、青海等省市异地高考并未呈现实质性松绑,相反某些省份的政策呈现“内卷化”,即一种收紧趋势。
显然,京、津、沪、粤以及海南、新疆、青海等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究竟何去何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的高考户籍制,亦即高考与户籍紧密捆绑、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以及录取的制度规定,是中国高考区别于世界各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不少学者曾直接论及“高考户籍制度”这一概念,媒体也常以“高考户籍制度”指称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
高考户籍制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种独特产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将大学入学考试与户籍进行如此紧密、严格的捆绑。
在目前教育学界以及网络传媒界,有时以“高考户籍制度”、“高考户籍限制”来指称这一概念。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 析城镇化 进程 中 户籍 制度存在 的 问题及 对策
◎文/ 李倩
我 国 现 行 的 户 籍 制 度 形成 于 2 0世 纪 益 的尝试 , 但 改革 的困难 之 大 , 程 度 之复 杂 ,
特征 , 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 , 城市与农
以中 国 村 必须 逐 步融 为一 体 , 5 O年代 , 到2 O世 纪 8 O年 代基 本定 型 , 并一 还 是 引 发 了不 少问题 的 出现 。 因此 , 最 终 实现 城 乡有 机 融 找 出问题 的根 源所 合 。 当前 , 直实行至今。 户籍制度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社 城 镇 化 高速 发展 为背 景 , 我 国 已进 入 了城 乡一 体 化发 展 的 在, 有 针 对 性地 探 索 解 决 问题 的 方法 , 对于 探 索现 行户 籍制 度 改革 的路径 不无 益处 。
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 会 结构 深刻 变动 、利 益 格局 深 刻调 整 、 思 的社 会管 理创 新 。然而 , 随 着 中 国城镇 化 的
、
城镇化进 程 中现 行 户籍制 度 想观 念深 刻 变化 , 都 强 烈呼 唤着 城 乡一体 化
快速推进 ,城 乡社会管理问题也 日益突出,
现 有 的二 元 社 会 结构 成 为 社 会 管理 创 新 的
存在 的问题
( 一) 二 元 户 籍 管理 制度 阻碍 城 乡 一体 化协 调发 展 是 一种 全 新的 社会 形态 。 城 乡一体 化是 城市
中国现行 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将 城 乡一体 化是 现代 社 会发 展 的趋势 , 也 最大障碍。 身份与资源权利相结合, 人 为强化 了身份价
下, 国民经济正朝着 复苏态势发展 , 石化行
对我国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思考
国公 民凭 借身份证和暂住证照样可 以 自由迁徙 、 选择居所 。
对 15 9 8年《 口登记条 例》 户 做历史 的考察 , 们应该 承 我
了 公 民 的迁 徙 自 由 , 致 了公 民 之 间 的 不 平 等 。本 文 试 图 阐 导
是 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 人权之 一 。人权作 为一 种应然 的权
利 , 为 一 种 要 求 被 法 律 、 会 和 国家 平 等 尊 重 的正 当 理 由 , 作 社 其 存 在 与 否 , 不 以实 在 法 是 否 承认 为条 件 。人 权 并 不 是 一 并
意居 留城市都可 以办理 暂住 证。同常住户 口一样 , 暂住 证也 是确认和保护公 民合法 居留的法律文书 。它虽有期 限, 但可 以多次延期 , 长期使用 , 因此 不构 成对迁 徙 自由的限制 。事 实上 , 民的迁徙作为 一种事 实 , 公 可以通过 户籍 登记进 行法 律确认 , 也可 以通过 暂住证来 确认 。即使没 有户籍 登记 , 中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公安部公布 的《 于城镇 暂住人 口管 理 的暂行规定 》 关 在落
实寄住证制度和暂住证 制度 的同 时并 没有要 求公 安部 门对
居 留 城 市 的理 由进 行 实 质 审 查 。也 就 是说 , 地 公 民 只 要 愿 外
度改革问题。因为它预设 了一种 可能性 , 即把劳 动就业 、 社 会保障 、 接受教育 、 转业安置 、 至选举权 利等方面的不平 等 甚 都归咎于户籍制度本身 , 人错误 地认 为我国户籍制度是造 使 成城乡之 间、 城市居民之间不平等的根源 。
认识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误区——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
土 地退 出 和利 用 、 口迁 移 、 会 保 障三 个 核 心 户 社 配套办 法 。7 8日, 庆市 召开 全市户 籍改革 工 月2 重 作会议 , 市长 黄 奇 帆 作 了 动员 部 署 , 志 着 重 庆 标 市户 籍制度 改革 工作全 面启 动 。
收稿 日期 :2 1 — 0 0 0 1 1—5
— —
以重庆 户籍制度改革为视 角
廖 于
( 重庆 警 官职业 学院 ,重庆 4 13 ) 0 3 1
摘
要 :在新 形势 下 。党 中央、 国务 院对 重庆 市改革发展提 出 了更 高要 求。加 快 重庆 市统筹城 乡
发展 ,深化 户籍 制度 改革 ,是 实施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 需要 ,是 为全 国统筹城 乡改革提 供 示 范 的需要 。 以重 庆 户籍制度 改革 为视 角 。对 户籍制 度改革 中存在 的认 识误 区进 行解读 ,对改革 过程 中出现的城 市 承栽 力问题 、 劳动 力梯度 转移 问题 、新农村建设 问题进行 思考与分析 。
项重 要 内容 。事实上 , 早在2 0 年 . 庆就在 九 07 重
龙坡 区开始 了户籍 改革试验 。重 庆走 的是一条 以 民生 为 导向 、 内需 为 主动力 的经 济快 速 扩 张的 发
的户籍制度 改革政策体 系。 庆户籍制度 改革不仅 重 仅解决 了农 民工 的户籍 问题 , 是通 过地票解 决 了 更
当 前 ,国 内外 媒 体 广 泛 关 注 的户 籍 制 度 改 革, 在缩 小 城 乡差异 、 快城 市 化进 程 等方 面 。 加 具
有现 实 的紧迫性 和深远 的意义 。胡锦 涛总 书记在
重 庆户籍 制度 改革 于2 1 年 上半 年启动 , 00 在8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摘要:现行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情境下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对户籍改革提出了挑战,本文就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户籍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改革;现状;改革措施一、户籍制度简介及其发展历史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所辖区域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并进行管理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
规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等7项内容的户口登记制度。
二是户口迁移制度。
我国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公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即进行户口迁移。
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
为16周岁以上的公民颁发身份证,16周岁以下的公民可自愿申领身份证。
这套制度直接肇始于1958年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在各地方不断有序推进。
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由限制逐渐变得宽松。
到2001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宣布城乡居民粮油关系与户口脱钩。
在中央,全面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在地方,各地的改革也颇具开创性且富有成效。
很多地方实行“绿卡户籍制”,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还普遍实行了“蓝印户口”,以吸引人才和资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2003年,全国各地区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居民户口”的改革措施。
南关派出所现有常住人口22368人(明确登记的),而且近几年来一直徘徊这一数字左右,上下幅度不大,迁入人口略低于迁出人口和死亡注销人口,总体呈减少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摘要:户籍制度是指按户逐人记载公民基本身份信息、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身份变动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焦点仍然是不平等的二元户口结构,但是复杂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使得户籍二元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在具体的改革方向上,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
户籍制度最后的改革指导思想应是建立在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框架下逐步进行的渐进式的变革。
关键词:户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模式导致户籍制度问题复杂性原因的简析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户籍制度问题自建国之初就以复杂的形态存在,并延续至今。
而当今特殊的国情之下,户籍制度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原因的简析如下:1、我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多元化体制,而在政治体制上由封建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上述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体现了我国国情在转型期的复杂性。
中国户籍制度并未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保持一致。
2、中国属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难保持均衡。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政府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辽阔的地域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人口的分布复杂化,由于各区域的发展很难保持均衡,出现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在近些年户口改革的推动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致使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3、中国的户籍制度被赋予社会功能。
户籍制度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制度。
但在特殊的社会因素影响下,被赋予了其他的社会功能,如社会保障。
被赋予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身份的不平等,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自由迁徙,导致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户籍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明确户籍制度的目的是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切忌空谈为户籍制度改革而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成为一种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实现的工具。
从工具论的角度去阐释户籍制度改革,将更有助于揭示户籍制度背后复杂的问题。
要找准户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必须从户籍制度的服务对象着手。
我国之所以迫切地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现代平等精神觉醒的需要。
(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西方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但首先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未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这样一对天然的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更迅猛的发展。
尤其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延续到了今天之后,更大地束缚了农民, 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进而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
现代工业文明的优越性无数次证明,一个农民在城市工业体系里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所创造的价值。
(二)宪政平等精神和人权觉醒的需要。
受现代西方平等正义思潮的影响,平等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并逐渐被写入各国宪法。
中国从宪法修订到普通的老百姓都逐渐接受这种思想,但二元户籍制度却导致权力差异,造成城市和农村极大的不平等。
人们向往平等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这种人权的觉醒和人性的解放促使农村人口想城市涌入,不断的刺激着现行的户籍制度。
因此我们要从这二点着手,去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所在,去探讨切实可行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法。
三、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行制度的弊端所在,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新中国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曾支持了中国工业化的最初起步,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
国家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程度地掌握了社会资源,在“一穷二白”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同时,这一制度也使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凝固状态,抑制了社会有机的活力。
这一制度实行城乡人口的二元管理,控制了城市人口膨胀,具有保护城市的功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的严重迟滞,并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人口贫困化,城乡差距拉大,以及“户籍崇拜”等一系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的弊端开始全面显现出来,有悖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制度性障碍。
当前,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拆除城乡户籍藩篱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涉及4方主体,即是城镇、农村、市民、农民。
城镇在这个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在保障城市人口容纳量的最大限度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的鼓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因为城镇是工业化带的价值最直接的受益者。
农村在这样一个体系改革中往往无能为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同时缺乏足够的经济产业链无法自身独立发展,严重依赖简单的人口输出和土地出售使得农村成为受害者, 不能持久有序的发展。
市民这个时候往往成为了这个一个体系改革的阻碍者,由于市民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一系列权利的同时将极力排挤农村人口融入城镇以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而农民往往是这个体系改革的最大推动者同时也是最大的付出者,在融入城镇的过程中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
作为普通的百姓可能会出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对宪法平等精神的尊重,去书写一部部移民史,但却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损害了个人权益的合法保障。
因而能够对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四、当前各级政府的试点改革反映着中央政府的态度从近几年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央政府在考虑各种要素时的心态变化。
我认为中央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主要的是基于二方面考虑。
(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改变,所以中央政府要稳定执政根基——稳定并发展农村,这一直是其艰巨的任务。
因此中央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出台一些政策并投入一定比例资金去建设农村,减少农民负担;(二)中国是一个正在向工业化转型的国家。
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完成城镇化,因此中央政府必须鼓励人口的转移与流动以完成工业化。
我国必须维持各地域人口的平衡,即在稳定农村的大前提下进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使城镇不堪重负。
反之,这个过程也不能过于缓慢,会导致中国工业化的脚步被无限制的减缓。
中央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行了当下阶段的户籍政策,通过地方政府逐步解冻现有的户籍制度,使地方政府有利可寻进而突破现行二元户籍制度。
地方政府对于松口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态度往往更加积极,因为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他们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在他们认为城镇有足够承受的范围能力,将加大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人口流通的限制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我认为当前中央之所以迟迟不发文公布正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是由于爆发式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去推动改革,同时兼顾农村均衡发展,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五、建立新的发展模型,城市圈模型发展模式最后,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宜过快的向一元化结构改革。
应该逐步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城市圈化得发展。
理由如下:1、中国农村基础薄弱,不宜农村单独发展2、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无法将其释放到工业体系,中国难以迅速发展3、中国城镇承受能力有限,大量人口流动到城镇将给中国城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城镇为主体构建的城市圈进行发展,构建一个梯度发展的模型。
用大城市带动中型城市发展,用中型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用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
资源也逐步实行分级配置,在满足上一级的需求下,依次向下传递,并鼓励人口合理流动,即逐步融入周边体系中,而非群体性集体性的涌向大中城市。
通过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用高效的生产力带动周边逐步发展,而我们正是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对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指导,为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的富强,我们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更多的贡献。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