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理性与的金融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综述
大量的nderreaction)和反 ( 应过度 (overreaction)。反应不足是指在较短的时间间
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世纪 60 年 20
M 建立了M iller M定理 开创了 金融学, , 公司 成
代Sharp 和Lintner 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 , , 价模型(CAPM 20 世纪 7。 )0 年代, 基于无套利 原理罗斯(Ross)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 理论(APT)0 20 世纪70 年代Fama 对有效市场 ( 假说俘 H) 进行了正式表述, M Black, Scholes 和 M t on 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 OPM 至此现代 er ( )。 ,
场影响是正面或是负面等等主观判断。 人们在 市场中总是宁愿接受客观风险的影响而不愿 "portfolio selection",建立了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接受自己决策而带来的风险。 3 )过度自信旧verconfidence ) 大 量 研 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 诞生。 ,M 此后,odigliani 和
模型从这两种偏差出发, 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 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
假说的。
现。第一, 人们在对不确定事物进行判断和估 计时通常会设定一个初始值, 然后根据反 馈信 息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实验心理学表明, 这种修正往往是不完全的, 人们的观念仍倾向 于初始值。第二, 行为人不仅不依据新信息对 他初始信念进行修正, 反而将新信息错误理解 为对他的原有信念的进一步证明, 进而强化他 对原有信念的信心。例如, 人们会对新信息进 行选择性识别, 或对新信息进行有利于维护原
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 架, 展了预期效用函数理论。A~ 和 Debreu
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 发展并完 善了一般均衡理论, 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从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倾向,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方法论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尤其是关于人们决策行为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中,行为金融学主要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其中,认知心理学关注人们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限制,实验心理学则通过实验证据揭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倾向。

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构建和分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理性决策者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风险时,能够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质疑了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情绪、心理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二、主要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决策心理学:研究人们决策的认知过程、心理偏差和风险态度。

其中,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模型。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的不对称行为。

期望效用理论则主要研究人们决策时对效用的感知与评估。

2. 资产定价:研究资本市场中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征。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基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认为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公允价值。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会导致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偏离,并产生价格泡沫和过度买卖等现象。

3. 市场行为: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动机、交易行为和市场交易的影响因素。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市场中的股票或资产的决策和操作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不稳定和非理性。

4.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绪倾向来评估风险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决策。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

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形成了研究行为金融的热潮,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

行为金融定义的讨论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城,虽然己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

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就是“思路开放式金融研究”(open-minded 'finance),只要是对现实世界关注,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可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就可以认为是研究行为金融。

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先人类如何解释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

Olsen(1998)声称“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试图去定义‘理性’的行为或者把决策打上偏差或错误的标记;行为金融学是寻求理解并预测进行市场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含义”。

Statman(1999)则认为金融学从来就未离开过心理学,一切行为均是基于心理考虑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不同在于对心理、行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Sheinn(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

Russell (2000)对行为金融是这样定义的:(1)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

(2)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3)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是如何在判断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的。

从上述行为金融学家定义的行为金融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行为金融研究考虑到了人的不完全理性的本性,其研究需要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其研究对象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

行为金融的发展历史通常把行为金融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行为金融研究。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标准金融学理论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则相反,他们认为投资者首先是人,具备人应有的人性,因此他们的投资决策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驱动,认知偏差是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由于一些心理或精神因素影响,人们的决断会偏离理性模式,因此投资者并非理性投资机器。

理解自己的行为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因为只有当你明白自己的投资心理模式时,你才会知道如何构建回报和风险目标,如何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如何面对不同投资结果,以及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在理解市场行为方面是很有用的,了解行为金融学有助于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涉及理论:有效市场假设; 行为金融学; 前景理论; 后悔与得意; 控制感与信息判断差异; 以点概面(representativeness); 锚定心理(reference points); 偏好熟悉的、高质量的以及易获取信息的标的; 缺乏自控力; 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小样本偏好; 过度自信;乐观; 赢资(house money)效应,草绳效应(snake bite),还本心理(try to break even),以及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马后炮倾向(hindsight bias); 概率感差(poor probability calibration); 投资者短视(investor myopia and high frequency performance monitoring);适应性市场假设。

一、有效市场假设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及时反应各方信息。

EMH是由Eugene Fama在1960年代初提出的。

按照有效程度,EMH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 弱有效市场假设(weak EMH)认为当前证券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历史公开可得信息。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学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决策,市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的诸多现象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领域,试图更真实地描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但在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逐渐崭露头角。

1985 年,德邦特和塞勒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在发展过程中,行为金融学逐渐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分支,如认知偏差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羊群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概念(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决策。

代表性偏差则是指投资者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典型案例进行判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

锚定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即使后续有新的信息出现,也难以改变最初的判断。

(二)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由于受到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启发式方法进行决策,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可能导致决策偏差。

(三)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模仿他人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Sinoss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Sinoss

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苟宇刘菲菲刘正王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610074)摘要: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

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

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

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

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

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期望理论。

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

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滋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小公司现象、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反应过度和羊群行为等等。

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异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完美的”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的估计是无偏的,满足贝叶斯过程。

因为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从而金融学的研究焦点开始从“市场”研究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共同的心理预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教授Burrel和Bauman(1951年)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在对投资者的决策研究仅仅依赖于化的模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投资者的某些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学Slovic(1972)教授从行为学角度研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

随后,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分别讨论了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的大量“异象”被发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ppt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ppt

Froot and Dabora 1999
Kaul, Mehrotra and Morck2000 Lamont and Thaler 2002 Wurgler, J., Zhuravskaya, 2002
理论解释
基本面风险
Barberis 和 Thaler( 2003)
— 很难找到两种有定价差异的完美替代物
vs. highest value of prospects
final wealth vs. change in wealth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 from reference point – Kink at the origin: Concave vs. concave/convex – Steeper for losses than for gains
π (0) =0, π (1) =1 π (p)>p for small p
π (p)<p for all 0<p<1
thus, π (p)+π (1-p)<1
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MA)
对信息处理的三种方式 – a minimal account (examine only the difference) – Sunk cost effect
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权重方程 the weighting function
π is an increasing function of p
π (0) =0, π (1) =1 π (p)>p for small p
π (p)<p for all 0<p<1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展现其发展现状、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

随着金融市场异象的发现,如过度交易、羊群效应等,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到了80年代,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预期理论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大量的学者开始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1. 心理偏差: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心理偏差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价格。

2. 有限理性: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金融问题时,往往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3. 群体行为: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如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使得市场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调查法通过收集投资者的实际交易数据,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特征;实证分析法则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金融市场分析、资产定价、投资策略等。

在金融市场分析中,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解释市场异象和价格波动;在资产定价中,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资产价格;在投资策略中,基于行为金融理论设计的投资策略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

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展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揭示了市场异象、解释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等。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不断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旨在揭示金融市场异常和非理性现象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探讨,为读者带来更加深入的经济学视角。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金融理论主要依赖公式化的数学模型和理性预期假设进行分析。

但是,这些理论常常无法解释诸如股市崩盘、泡沫破裂等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异常现象。

于是,经济学家们开始探寻非理性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这便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1.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由于人类认知局限或情感因素导致的,与理性决策相悖的决策倾向。

比如,代表性启发、过度自信、固定偏见等都是常见的决策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买入某股票或过度卖出某股票,从而导致股市出现异常波动。

2. 群体决策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常常会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现象在股市中十分常见,当某个股票的价格开始上涨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跟进买入,形成市场热潮;相反,当某个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则倾向于抛售,形成市场恐慌。

3.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是指投资者心理状态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这种波动主要包括两种情绪:贪婪和恐惧。

当股市上涨时,投资者会变得贪婪,更倾向于买入;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则会变得恐惧,更倾向于卖出。

三、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1. 教育投资者通过教育投资者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决策偏差和情绪影响,并从中采取控制和调整措施。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决策更加有利于长期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2.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更好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措施,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合适的调节手段减少投资者的情绪波动,限制群体决策的影响,以稳定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ory and application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02班陈希2003.11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陈希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内容提要:近期的实证金融文献综述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原则,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围绕一系列对理性投资者在有效市场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挑战展开研究。

认知心理学和套利限制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

对新为金融研究的迅速升温源于传统理论框架在众多实证中的解释力匮乏。

本文含四部分,一是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架构;三是行为金融学的现有缺陷及发展前景;四是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本文的特色在于:1.对标准金融理论受到挑战的各方面的归纳。

2. 对行为金融学理论架构的独特构造。

3.归纳了行为金融学的不足与前景。

4.较全面地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非理性心理学市场效率Abstract:Recent literature in empirical finance is surveyed in its relation to underlying behavioral principles, principles which come primarily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Behavioral finance encompasses research that drops 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s of 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with rational investors in efficient markets. The two building blocks of behavioral finance are cognitive psychology (how people think) and the limits to arbitrage (when markets will be inefficient).The growth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has been fueled by the 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to explain many empirical patterns,This article contains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talks about challenges that modern finance faces and the boon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 second mainly say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behavioral finance and its outlook.The last part deals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Key words:Behavioral finance irrationality psychology market efficiency一、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Haugen(1999)将金融理论的发展划为三阶段:旧金融学(old finance)、现代金融学(modern finance)以及新金融学(new finance)。

行为金融理论(ppt)

行为金融理论(ppt)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在头脑中为不同的资金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这些 账户进行独立的评估和决策。
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为什么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对特 定资产或投资组合的过度关注或忽视。
心理账户理论还解释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来源的资金时,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 偏好和投资行为。
代表性启发理论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心理的关系
4 详细描述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心理的关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方法
传统金融学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 法,而行为金融学则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 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实验、案例和实地 研究。
实践应用
传统金融学强调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而行为金融学则更注重投资者 心理和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 加实际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建议。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
02
惯性策略
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导致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继续表现良好,
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惯性策略。
03
成本平均策略
投资者对风险的反应过度,导致在市场下跌时大量抛售股票,而在市场
上涨时又未能及时买入。因此,成本平均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在长期内
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常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如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等。这些偏差可 能导致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投资决策。例如,某投资者在市场上涨时过于自信,可能 过度买入,而在市场下跌时又过于恐慌,可能过度卖出。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早期阶段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维普资讯
金融在线
行 为 金 融 学 理 论 综 述
许 亚芬 唐湘筠
( 南京大学经济 系,江 苏 南京 2 0 3 1 9) 0
摘要: 为金融 学的研 究主要集 中于金 融市场 中大量存 在的 “ 行 反常现 象” 质疑 传统金融 学理论认 为投 资者 ,
们厌恶主观或模 糊不确 定性甚于厌 恶客观 不确 定性 ,这
析 :是科 学还 是 幻想 ?》 ,更加 明确 地批 评 了金 融学 科片面依靠模型 的治学态度 ,并指 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 结合应 是今 后金 融学发 展 的方 向 。1 9年心 理 学家 7 9 D n e a n m n和 A o e T e s y a i lK h e a m s v r k 发表 了题为 《 预期 理论 :风 险状态 下 的决策分 析》 的文章 ,提 出了人类 风险 决策过 程 的心理学 理论 ,称 为预期理 论 。
②过 度 自信 :在行 为者 当 中,不论是理 性行 为者
还是非理性行Βιβλιοθήκη 者,他们都 自认 为是掌握 了一定信息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 区别和联系
定专业 知识 的 ,因而面对 投资 决策 的时候 ,往 往过
( 关于投资者是否是完全理性① 1 ) :传统金 融理论把
投资者设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 ,认 为投资者是理
1 . 行为金融理论 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及相关研究成果 1 )
认知心理学有很多 的文献描述了心理在其行为决策
中 的作用 ,我们仅 就 以下几 个 方面进 行分 析 :
实验方法 》一文 ,率先 提 出了用实 验来讨 论理论 的必 要性:随后的 1 6 9 7年 ,B u a a m n发表 了 《 科学投 资分

理性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评析

理性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评析

理性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评析论文报告标题1:理性金融理论的发展与评析要点:理性金融理论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产生理性泡沫理性金融理论指出市场主体是理性的,能够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来做出经济决策,市场价格会反映真实价值。

然而,理性金融理论忽略了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如羊群效应、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价格波动和产生理性泡沫。

因此,理性金融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标题2: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评析要点:行为金融理论可解释股市异常波动,提出了投资者行为情绪行为金融理论考虑到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于解释股市异常波动和多样性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投资者的情绪对于市场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强调了心理财富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同时提到了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等行为特征。

但是,行为金融理论尚需要继续完善和丰富。

标题3:理性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比较要点:理性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不同特点及优缺点比较理性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对于市场中的非理性因素的考虑上存在差异。

理性金融理论假设市场主体是理性的,价格能够反映真实价值;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投资者的情绪行为会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预期。

理性金融理论强调信息的价值,而行为金融理论则将情感因素纳入到投资者的决策中。

两种理论在实践中都存在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考虑。

标题4:行为金融理论案例分析1:Dotcom泡沫事件要点:Dotcom泡沫事件中投资者过度自信,造成了市场的异常波动。

2000年,美国Nasdaq指数出现了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上涨,但随后价格迅速下跌,导致互联网公司大量破产和失业。

这次事件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典型案例之一。

投资者过度自信,认为互联网公司将会成为主导力量,从而在市场中大量购买互联网公司的股票,造成了市场上的异常波动。

标题5:理性金融理论案例分析1:2008年金融危机要点:2008金融危机中理性金融理论的局限性体现为忽略了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两个相近的领域,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和金融决策的心理因素。

行为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例如心理偏见、注意力焦点、社会规范等,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消费、投资、储蓄、贷款和退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将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金融市场和投资决策中,研究人类在股票、债券、商品、房地产等领域中的投资行为。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投资者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避免投资中的错误决策;金融从业者可以根据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设计更好的投资产品和服务;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控市场,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进行金融决策;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避免受到各种行为偏差的影响。

总而言之,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活和金融领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 1 -。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深入研究,探索并归纳出了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金融市场中的投资理论、投资方式以及投资人行为的区别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融入到金融学的研究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主要是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一、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联系(一)金融研究理论相同传统金融学的研究理论主要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研究依据,有效市场假说表现为在金融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会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而改变,而相关信息并不能在同一时间传递给金融市场中的每个投资者,价格的变化没有任何的经济规律,而是进行随机的、无秩序的变化。

传统金融学提出了理想的市场行为理论,并通过运用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参考,但并不能解释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特殊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理论在传统金融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金融市场中各个投资者的行为中,通过分析投资人的心理变化,对其特殊投资行为进行深入了解[1]。

(二)风险管理理论相同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是以传统资产组合理论为研究基础,传统的资产组合理论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预期投资收益率和预期风险。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并未完全脱离传统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其缺陷和不足进行有效补充,例如,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会理性地选择风险和收益适宜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但是面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时,部分投资者也会为了赢得更多的收益而甘愿承担较高的风险,显现出了投资者非理性的一面。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综述

No6 .
D c2 0 e .0 8
行 为 金 融 学 理论 研 究综 述
赵 洪丹 . 丁志 国 2
(. 1吉林 师 范大 学 经 济学 院 , 吉林 四平 ,3 0 0 16 0 ;
2 吉林 大学 数 量经济研 究中心 , . 吉林 长 春 ,3 0 2 10 1 )
[ 摘 要 ] 行 为金 融学 理 论 以其 开创 性 的视 角 重 新 审视 金 融 市 场 的投 资 行 为 , 传 统 金 融 学 理 论 提 出 了前 所 对
n n e 发 表 的 “ ot l ee t n 一 文 标 志 着 现 代 金 ac” P r oi S lci ” f o o 融 学 理 论 的 开 端 。 Mak w t 借 助 于 统 计 技 术 发 展 的 ro i z 均值一 差模 型研究 了投资 者 的最优 投 资决策 问题 。 方 此 后 的 3 年 里 , 论 创 新 不 断 涌 现 , 融 学 理 论 得 0 理 金 到 了 空 前 的 发 展 。 同 样 在 2 世 纪 5 年 代 。 0 0
中在 投 资 者 心 理 、 场 异 象 和 模 型 构建 方 面 。 市
[ 关键 词 ] 行 为 金 融 ; 论 框 架 ; 象 理 异 [ 图 分类 号 ] F 3 中 80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6 42 0 )6 0 3- 4 0 7 5 7 (0 8 0 — 0 3- 0
题 的研 究 提 出 了著 名 的 “ MM 定 理 ” 奠 定 了 现 代 公 ,
司 财 务 理 论 的 基 础 。 S a p ( 9 4) L n n r 1 6 ) h r e 1 6 , ite ( 9 5 和
Blc ( 9 2) 资 产 组 合 理 论 的 相 关 假 设 前 提 下 , ak 17 在 在

金融市场的金融行为与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的金融行为与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的金融行为与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或媒介,是各种金融资产买卖的场所。

在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以特定的行为与策略进行交易,这些行为与策略构成了金融市场的金融行为。

而行为金融学则致力于研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行为与行为金融学在深度分析了金融市场活动的基础上,提供了有关金融决策行为的新视角。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自利的,并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利益风险。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人类在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先入为主效应、过度自信和亲戚效应等。

这些心理因素使得市场参与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产生非理性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泡沫、投资错误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发生。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乐观或悲观情绪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

这种情绪传染现象在投资决策中尤为突出。

市场参与者往往容易受到媒体报道、社交圈子和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群体行为效应。

除了情绪因素外,行为金融学还强调了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偏差。

例如,过度自信是投资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之一,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并低估风险。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投资错误和市场异常的出现。

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框架下,研究者试图理解和解决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问题。

他们通过改变策略、引导参与者的行为或提供更有效的市场监管来尝试缓解市场失灵现象。

同时,行为金融学强调教育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试图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理财能力和金融素养。

总的来说,金融市场的金融行为与行为金融学密切相关。

金融行为是金融市场的实质,而行为金融学则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研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行为金融学旨在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减少市场失灵的风险。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第一篇: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

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

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

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O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

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

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

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

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

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

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

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理性与金融——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转载)作者:郭燕来源:新浪财经发布日期:01-06 16:52【摘要】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当中,传统理论所假设的完全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有效的均衡市场并不能被实践所检验为真。

因而探求人类的行为、理性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金融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点。

中国华尔街网:经济学似乎与理性、严谨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长久以来,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基石,并统领了经济学内部的各个学科。

围绕理性人始终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预设,金融学形成了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组成的抽象的理论框架。

但是,这些理想的模型似乎在越来越多的现实检验中出现问题,1977年,罗尔(Roll)发现,统计数据与模型的冲突显示作为标准金融学基石的CAPM可能是无法验证的。

之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学术界的有效市场假说(EMH),也被指出了许多统计异常现象。

同时,标准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β系数,显示出其与股票投资收益仅有不明显的联系。

1992年,作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奠基人之一的E·法玛(Eugene Fama)甚至撤回了对CAPM的支持。

这些无疑把现代金融学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经典的、数量经济基础上的严谨体系如果不是错误的,也至少是很不完善的。

金融学面临着一旁是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支持的模型、另一旁是没有理论解释的实证数据的局面,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来研究金融活动当中人们决策行为的“行为金融学”便成为了学界的关注点。

其实,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并不是晚近的事情,在主流金融学的兴起、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科学当中重要分支的行为学早已渗入金融学当中,只是一直在边缘位置上若隐若现。

早在1951年,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O.K.Burell)教授就发表了“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率先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随后的1967年,来自俄勒冈大学的巴曼(Ba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还是幻想?”,更加明确地批评了金融学科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并指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学发展的方向。

追随他们理论的金融学家也陆续有一些研究问世,但都是散见的,没有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行为金融学真正迎来其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上述的主流金融学模型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ainiel 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所创立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行为金融学终于成为了金融学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投向了卡尼曼,这种战略目光充分彰示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位置。

本文即是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分析范式、研究方法及其解释力度进行的一次梳理,并且期望探讨关于行为、理性与金融之间的若干问题。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对传统理论的前提性反思金融学所研究的市场运行状况、行为者的市场活动、证券的价格确定其实都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上,因而,无论行为金融学,还是主流金融学,都围绕着人类的决策在构建模型。

但是,主流金融学所代表的传统理论当中,把行为人预设为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这样的理性人不仅具备理性,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可以运用理性,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恰恰就在这最基础的预设上,与主流金融学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了前提性反思。

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

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这一点,应该说,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当中,早已被广泛谈及,从十八世纪哲学家休谟开始对人类理性力量的怀疑,发展到二十世纪社会学家福柯对人类理性的彻底颠覆,许多学科使用“理性”这个词汇已经变得异常谨慎。

而在经济学内部,也并非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进展没有回应,在行为金融学正式兴起之前,制度经济学就旗帜鲜明地开始严格界定人类的理性,认为由于人类先天的心智结构以及后天的知识储备、信息获得使得人类的理性是不完备的。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场上,时常会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是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而往往是投资人的情绪、感受的变化。

这种理性之外的行为是造成现在证券市场上“过度反应”现象的重要原因,我这里使用“理性之外”,而不是“无理性”,这两者有所不同,因为理性之外的行为未必都是无理性的,这一点下文当中会有所论述。

其次,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

真实的金融市场当中,往往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客观障碍,局限了行为人的理性最大化的行为。

比如信息的收集与消化受到行为人用于投资的精力与时间的限制,同样的,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和投资成本也会局限其理性决策的现实运用。

第三,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会导致放弃使用理性行为。

现实中的人并非像传统理论所预设的一成不变和感情中立,社会化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利他主义、公益责任、行为定势、偏见歧视以及其他观念导引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献血志愿者、绿色组织成员、就餐时给服务生小费等等,就是偏离了严格的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计量,但是这类行为虽然是理性之外的,但却不是无理性的。

同时,可以看到,我们对理性的判断,有两种,其一是经济学上的,另一种则是社会学上的。

经济学上不是理性的行为在社会学上则未必亦然。

感情丰富的人类所采取的行为并非都是纯粹经济动机、完全进行经济效用最大化算计的。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经济人”到了行为金融学中已经比较接近制度学派所倡导的“社会人”的理念了,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综合以上论述,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并以此为根据来展开解释金融活动中与理性选择理论相悖的地方。

这在根本前提上与主流的金融学理论不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否定主流金融学理论,而是在接受其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取向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把原先被传统理论抽象掉的有血有肉的人性回复到金融分析当中。

二、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范式行为金融学发展到今日,累积了许多独特的分析范式,但是,仍旧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不同的行为金融学家发表的理论比较分散,所以在这里的梳理不可避免有所遗漏,但卡尼曼的预期理论将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一)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预期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主要针对解释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它是由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共同在1979年提出来的,并在其后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修正。

其主要理念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类具有根据成本收益采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提出,由于有限理性、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完全像主流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因而未来的决策存在着不确定性。

具体的讲,预期理论包含以下一些颇具信服力的论断:1.决策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

投资者投资时判断效用的依据并不像传统理论中所论述的是最终的财富水平,而是总会以自己身处的位置和衡量标准来判断行为的收益与损失,也就是选取一个决策参考点,以此点来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卡曼尼和特维尔斯基的研究指出,在参考点上,人们更重视预期与结果的差距而不是结果本身。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决策参考点,至关重要。

也正由于决策参考点的存在,使得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由预期所带来的行为也不可能与理性选择理论完全相符,所以很多时候,非理性的行为偏离了传统金融模型。

2.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在决策参考点进行心理算计的时候,行为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预期损失的估值会比预期收益高出两倍,因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称作损失规避,它不同于新古典理论关于偏好的假定,从而解释了人们决策和行为与数量模型的偏差。

在这里,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还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其一是取代了传统效用理论中效用函数的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其二则是利用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转换成的决策权数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由于损失规避的特征,效用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新古典模型则表现为效用函数所有点都是凹的)。

从而,人们在已经亏损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个风险厌恶者。

实验表明,在上一轮赌局中遭受损失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

3.非贝叶斯法则的预期。

概率论中的贝叶斯法则指的是当分析样本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认为,行为人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作预期的时候,经常会体现出非贝叶斯法则,或是对其他概率理论的违背。

通常是把小样本中的概率分布当作总体的概率分布,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对小概率加权太重,犯了“小数法则偏差”。

如果在十个被试当中,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掌握高尔夫球的初学要领,那么人们可能会形成一种观念:一般情况下,在高尔夫学习者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学会。

这就是一种非贝叶斯法则的预期。

4.框架效应(framing)。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研究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时注意到行为选择与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面对决策时,不仅考虑行为的预期效用,也会受到问题的框架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问题以何种的方式呈现在行为人面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

面对同样预期效用的确定性收益与风险性收益,如果行为方案是收益的,行为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即呈现出一种风险规避;然而,面对同样预期效用的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损失,如果方案是代表损失的,行为人会选择风险损失,即呈现一种风险爱好。

预期理论除了以上几个核心内容,还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围绕预期理论的其他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