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教科书选用制度

合集下载

香港中一英语教材

香港中一英语教材

香港中一英语教材
香港中一英语教材是指香港中学一年级所使用的英语教材。

香港中学的学制通常为6年,其中前3年被称为“中一”至“中三”,后3年被称为“中四”至“中六”。

在中学阶段,英语是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中一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一般来说,香港中一英语教材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知识和练习。

教材通常会结合实际生活和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和完成任务等方式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同时,教材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供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如小说、故事、新闻等。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中一英语教材的版本和内容可能因学校而异,因为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教材。

因此,具体的教材内容和难度可能存在差异。

教科书选用制度

教科书选用制度

教科书选用制度一、主管单位负责制主管单位负责制是指在教科书选用过程中,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单位负责制定选用标准和程序,并组织开展选用工作。

主管单位负责制旨在确保教科书选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保障选用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出版社参与在教科书选用过程中,出版社可参与提供教科书样章或简介,为学校提供全面的出版物信息。

这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各版本教科书的特色和质量,为选用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同时,鼓励出版社在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方面积极创新,提高教科书的质量和水平。

三、学校自主选用学校在教科书选用过程中拥有自主权,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和学生需求,自主选择适合的教科书版本。

在选用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教科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确保选用教材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符合。

四、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是教科书选用的重要环节。

在专家评审中,专家组成员应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能够对教科书的内容、结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专家评审旨在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提高教科书选用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五、公示与监督在教科书选用过程中,应建立公示与监督机制。

具体包括:1.公示:学校应在选定教科书后,将选用结果进行公示,以便师生了解选用情况。

同时,学校还应公示专家评审意见等相关信息。

2.监督: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单位应对教科书选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选用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如发现违规行为或不当选用情况,监督部门可要求重新审查或纠正。

六、反馈与调整为提高教科书选用的质量和效果,应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

具体包括:1.反馈:学校在选用过程中或选用后,可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收集师生对选用教科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将为今后的教科书选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2.调整: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可对教科书进行调整和更新。

这有助于提高教科书的质量和适应性,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

评香港版《中国语文》教材

评香港版《中国语文》教材

评香港版《中国语文》教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香港中学的各科教材都不是统编的,而是由香港教育署制定统一的《课程纲要》和《课本编纂指引》,各出版社据以编出各具特色的教材,供各校自由选用。

90年代初,香港伟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语文》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包括10册学生课本以及配套的教师用书和学生习作簿。

笔者收集了这套书的部分课本及教师用书若干册。

仔细研读这几册书,深感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语文教科书质量,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很有借鉴价值。

一、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语文教育界长期争论而又始终未能完全取得一致看法的问题。

有人统计,80年代以来出版的46部有关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专著中关于教学原则的表述竟达23种之多,分歧的核心主要在对上述三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上。

80年代以来,强调中学教学应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看法似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侧重点也大多集中在如何建立语文知识教学体系和如何建立语文能力培养系列两个方面。

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虽然在大纲中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同志重视不够,措施也欠得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独生子女教育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仅应注重他们的知识能力和身体素质,更应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问题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脱离课文教学,不应牵强附会、采取贴标签的办法,也不应对思想品德教育作过于狭隘的理解。

在这方面,香港的这套教材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两种版本香港教科书的问题设计和史料应用之比较

两种版本香港教科书的问题设计和史料应用之比较

两种版本香港教科书的问题设计和史料应用之比较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

比较几种版本的香港教科书中“洋务运动”一节,就会发现其中正文部分都是大部趋同,大体是由背景,正文,结果,失败原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写,虽然有些细节之不同,但是真正体现编者良苦用心的,还是教科书的辅助课文部分。

编者在写撰写教科书正文的时候,都是在带着镣铐跳舞的,课标规定了总体内容,指引规定了方向,会考的指挥棒也使编者不敢逾越雷池。

但是课文辅助系统却给了编者以较大的发挥空间,从几个版本的辅助系统看来,大致包含这样几个部分,图片,表格,引言,教育站(练习)等等。

仔细阅读这几个部分,有些训练出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有些仍旧平淡无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毫无作用。

现举香港两种版本的教科书中前言练习编排之不同,和一则史料两种不同的用法为例进行说明:l、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的中三年级教科书:58页—63页小标题:课前准备黑体字给出问题:为什么反对修筑铁路?细阅下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今天,铁路在中国非常普遍,也是十分便捷的交通工具。

但原来当铁路在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次引入中国时,国民曾竭力反对修筑铁路,并列出了以下一些反对的理由1、铁路吵闹声,打扰坟墓中死者的安宁。

2、修筑铁路必拆毁庐墓,使死者尸骨暴露。

3、铁路完成,原有贩夫走卒均因而失业,必会相聚为盗。

4、穷乡僻壤必因铁路而染夷风、崇邪教,败坏风俗。

5、铁路使敌人运兵方便,无异为敌人施“缩地术”。

(2) .从上述事例中,你认为要在当时中国推行一些创新的改革,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为什么?2、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的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54页—59页课前预习:细阅课丈后,试填下表:洋务运动:背景:1对外战争——2西洋器械3——倡导;主持人物:l——2——3——4——;失败原因:1没有良好的——配合2任用——, ——风气盛行3——和——反对上述填空都是正文大字部分内容,可以原文照抄。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差异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两个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细致分析,我们试图揭示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编写风格、教育目标设定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两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期望能为两岸四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双方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借鉴与融合。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背景及教育目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具体内容进行逐章逐节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法总结两地教科书结构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的异同,更在于为两岸四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实证依据。

通过比较两地教科书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推动双方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增进两岸四地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大陆和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概述大陆和香港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在整体设计和内容呈现上,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大陆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通常包括课文、识字写字、词语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识字写字部分则侧重于汉字的教学,通过系统的笔画、笔顺、部首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

词语积累部分则通过词语的讲解和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词汇应用能力。

阅读理解部分通过各种阅读材料的呈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香港教科书的出版和使用

香港教科书的出版和使用

作者: 雨平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出版参考
页码: 13-13页
摘要:香港的小学与初中,共9年为义务教育.儿童从6岁到15岁,都要入学.这是香港法律规定的.香港学制,小学为6年,中学为5年.中学3年为初中,2年为高中.2年高中实际是进入大学与专科的预科. 香港的中小学课本,与内地情况不相同,课本由各出版社出版,送交有关当局审定,审定后认可作为教科书,再由各学校选用. 据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香港风情》杂志(1997.1)许中儒先生文章介绍,全香港有中小学校1100间,学生有100万人.据统计,学生一年平均每人书本费,小学生为1000港元,中学生为2000港元. 香港一学年的课本共达15亿港元.香港提倡使用旧课本,学生用后收回再用.旧课本使用约5亿港元,新课本约10亿港元.。

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1

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1

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学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粤教函(2015)134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境外原版教材(含教参、参考资料、外文图书、讲义等)的选用管理,落实高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主体责任,确保选用教材的意识形态正确性、思想先进性、理论实用性和知识前沿性,坚决抵制传播错误观点和危险思潮的教材,提高教材选用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境外原版教材包括:境外出版的教材(包括外文版和中文版、编译版),外国作者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教材(包括外文版和中文版)及中外合作编写的教材。

第二章选用原则第三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通过选择优秀教材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第四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正确导向的原则:政治思想观点正确,没有原则性和价值导向错误;(二)适用原则: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三)选优原则:选用社会公认的、具有较好口碑的境外原版教材,加强教材引进审核,确保境外原版教材质量。

第三章管理机构第五条学校成立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党办、宣传部、各院部负责人任成员。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

第六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一)对境外原版教材的选用管理进行决策;(二)指导制订学校境外原版教材使用管理办法;(三)审批境外原版教材选用、订购计划;(四)指导境外原版教材的教学效果研究和评估工作;(五)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七条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任务:(一)组织教材选用、订购计划申报工作;(二)组建境外原版教材选用审核专家小组,负责拟选用境外原版教材内容和质量审核工作;(三)对境外原版教材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四)监督境外原版教材的供应和实际使用情况。

香港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编排特征与启示

香港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编排特征与启示

香港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编排特征与启示谢益民【摘要】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也是中国香港地区新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一套香港新学制高中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科书具有以下编排特征:数学史内容选择多元化;将史料融入数学探究课题;以“螺旋上升”形式安排重要史料;“历史地图”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整合数学史融入课程的多种设计模式,这能为中国内地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史内容设置、呈现手段以及设计模式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期刊名称】《数学教育学报》【年(卷),期】2013(022)002【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数学教科书;数学史;编排特征【作者】谢益民【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3.3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在引发学习动机、为数学增添“人情味”、了解数学思想发展过程以及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研究一直致力于数学史知识的史学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使数学史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服务.中国香港地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制度已有五十多年,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史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1],现行新学制仍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置于重要地位,新课程指引[2]强调“学生应欣赏数学中的美学及文化”、“课程亦包括个别数学课题的发展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数学如何从前人的努力中演变出来”以及“欣赏数学的精确性、美感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上所发挥的作用”,等等.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因长期受西方思潮和传统文化的浸染,数学课程具备兼收并蓄的特征,目前香港各版本高中数学教科书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数学史料,这些数学史料在内容选择、内容分布、呈现方式及内容设计等编排方面颇具特色.这里以香港新学制新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新思维》(必修部分)[3]为例介绍并分析“数学史融入数学教科书”的编排经验,以期能为中国内地数学教科书编写提供有益借鉴.1 教科书内容体系教科书《数学新思维》(必修部分)分为A、B、C、D、E五册,共22章,教学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度量、图形与空间”和“数据处理”3个学习范畴,其中A、B两册主要涉及“数与代数”范畴,C、D两册主要涉及“度量、图形与空间”范畴,E册主要涉及“数据处理”范畴.每章末都设有“探究天地”单元,附设在教科书的每一章后面,但不作为一节,共有22个探究单元;每册末还安排一个进阶学习单元“数学的进一步应用”,附设在每册教科书最后,但不作为一章,共5个单元,涉及9个探究专题.各册具体教学内容如表1.表1 各分册的教学内容分册学习范畴教学内容A册一元二次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二);函数和函数的图像;续多项式;数学的进一步应用(斐波那契数列)B册数与代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学(一);三角学(二);续方程;数学的进一步应用(数学游戏——注水问题;三次方程)C册变分;圆的基本性质(一);圆的基本性质(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求和法;数学的进一步应用(托勒密定理;塞瓦定理;金钱的时间价值)D册度量、图形与空间轨迹;直线和圆的方程;不等式;线性规划;续函数图像;数学的进一步应用(使曲线变成直线;与现实生活情境有关的图像)E册数据处理排列与组合;概率;离差的量度;统计的应用及误用;数学的进一步应用(密码学)2 数学史融入教科书的编排特征数学史融入教科书的编排是以文字、图像、图表等为基础,并根据数学史元素和特定数学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的一种组织构造性设计,具有外部、内部特征,数学史内容选择、内容分布及呈现方式属于外部编排特征;而数学史内容设计却体现了内部编排特征,并表现出显性与隐性的特质.2.1 教科书注重数学史内容多元化以知识点为单位,这套教科书中共有33处数学史内容,具体内容如表2.从整体来看,每册教科书都编排了数学史内容,体现出一定的广度与连贯性,但数学史内容主要集中在A、B两册,共有22处,占数学史知识点总数的66.7%,而这两册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说明在香港高中教科书中“数与代数”方面的数学史内容比较受重视,这应与香港高中数学课程必修部分注重“数与代数”内容的学习分不开的.所选数学史的类型主要有数学家的生平介绍及其成果、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经典方法、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料以及经典数学问题等,例如,A册安排了“韦达生平介绍及其定理”,欧拉首创虚数单位i等;B册穿插了“塔塔利亚和费罗的数学比赛”;C册重温了“高斯等差数列快捷求和法”;D册介绍了“线性规划的发展”;E册引用了“跳舞人字条里所蕴含的密码学问题”.表2 各分册中的数学史内容分册学习范畴数学史内容A册古代巴比伦人与方程解法;黄金比介绍;韦达及韦达定理;艺术作品中的“黄金比”;希伯索斯与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数系的发展;欧拉首创虚数单位i;秦九韶对零的处理;邦贝利与复数运算;巴比伦楔形文字数字;玛雅族位值制数字;莱布尼兹提出函数概念;欧拉提出函数记号;斐波那契数列(涉及“黄金比”)B册数与代数对数函数的发展;昔日的计算工具(对数尺、对数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测量高度;欧几里得及《几何原本》;海伦及海伦公式;塔塔利亚和费罗的数学比赛;卡尔达诺与哈里奥特关于三次方程解法的一致性C册太极图;毕氏定理;高斯等差数列快捷求和法;托勒密及托勒密定理(涉及“黄金比”);塞瓦及塞瓦定理与其逆定理D册度量、图形与空间伽利略及旋轮线;丹茨格及线性规划E册数据处理基斯顿·卡曼首次使用阶乘符号n!;正态分布首先由德·摩根提出;辛普森悖论;密码学的故事及密码学中的频数分析法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关涉12个国度(如表3),这些国家先后共被提及31次,但仅出现4次亚洲国家,中国仅两次,出现频率高的国度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域,出现25次,占国家总频数的80.6%,可见该教材比较注重欧洲圈的数学史渗透,这可能源于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另外,数学史内容不是站在数学角度以史论史,而是广涉艺术、哲学、测量学、军事学等6个学科领域(如表3),例如探索太极图背后的哲理、从军事学视角了解线性规划等,这就将数学史从多角度融入到数学教科书中.所选主题的史料关涉多个国度,广泛融合多个学科领域,注重数学史的跨学科联系,体现出内容及学科领域的多元化特色.2.2 教科书将数学史料融入数学探究课题数学史内容全部分布在相应“内容章节”、“探究天地(如图1a)”、“数学的进一步应用(如图1b)”,因“探究天地”与“数学的进一步应用”单元不作为“节”与“章”,故在此视作两个独立部分与“内容章节”区分,如表4.表3 各分册数学史关涉国度与学科及频数类别分布及频数国度中国(2);印度(2);巴比伦(3);埃及(2);希腊(8);意大利(5);法国(3);德国(2);瑞士(1);英国(1);美国(1);墨西哥(玛雅族)(1)学科艺术(3);哲学(2);测量学(1);军事学(1);逻辑学(1);推理小说(1)图1 教材图示表4 各分册的数学史分布与呈现方式及频数分布呈现方式及频数引言以章为单位,共4处.以文字、图片(人物肖像、历史图案等)呈现为主,以史料为背景引出探究性课题.正文以节为单位,共11处,其中整节以史为主线的有两处,旁注共7处.史料融入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人物肖像、历史地图等)呈现为主.例题以个为单位,共一处.由例题引出数学史料,仅有文字.内容章节习题无探究天地共3处.以文字、图片(人物肖像、数学图案)呈现,以史料为背景引出探究性问题.数学的进一步应用以专题为单位,共5处.以文字、图片(人物肖像、历史图案、数学图案等)呈现,以史料为背景设置探究性专题.“内容章节”分为引言(如图1c)、正文、例题与习题.引言部分以数学史为背景安排了关于“二次方程”、“黄金比”、“测量”、与“太极图”共4个探究性课题.正文部分是数学史分布的主阵地,共涉及20处,占数学史总数的60.6%,其中以节为单位,分布在各节的有11处;整节以史为主线的有两处;旁注共7处.值得一提的是,“数系”与“对数函数的发展”这两节内容整节以史为主要线索展开数学探究活动,辅以案例、例题阐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疑惑.在例题与习题里很少或没有涉及数学史内容,不失为一大遗憾.此外,数学史内容分布在“探究天地”与“数学的进一步应用”的探究活动中,“探究天地”共设22个探究单元,其中 3个探究单元以数学史作为背景引出或展开,占探究单元总数的13.6%;“数学的进一步应用”共设有9个探究性专题(如表 1),其中斐波那契数列、三次方程、托勒密定理、塞瓦定理与密码学5个探究性专题以数学史为背景展开,占探究性专题总数的55.5%,以史为载体的探究活动更富有文化味与人情味,对学生更有亲和力,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乐趣.2.3 教科书以“螺旋上升”形式编排重要史料内容该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排并非某处教学内容的点缀,而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将不同课题内容相互关联.例如A册第二章引言部分是关于“黄金比”的探究性问题,本章末的“探究天地”继续探索“黄金比在艺术中的应用”,A册与 C册的“数学的进一步应用”单元分别编排“斐波那契数列”与“托勒密定理”,而且都涉及“黄金比”,这体现了该教科书中数学史分布的衔接性与统整性.以此为基础,完全可以再衍生出关于“黄金比”的更深入的探究专题,这为师生用好教科书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显然这种数学史编排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也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和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错误.2.4 教科书运用“历史地图”的独特呈现方式通过表4,可以看出教科书中的数学史除在一处仅以文字叙述之外,其它均以文字、图片配合呈现为主,图片主要有人物肖像、历史图案、数学图案与历史地图等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数系”一节末配以一幅世界地图阐述数系的发展史(如图1d)”,这种呈现方式似乎将数系的曲折发展过程演绎成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历史故事.在数学教科书中以文字、图片呈现数学史内容是公认的呈现方式,而“历史地图”似乎是历史教科书的专利,但该套高中数学教科书以“历史地图”的方式在一幅世界地图上生动再现数系的曲折发展历程,这可能比任何其它方式都更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数系及其发展历程的图式.2.5 教科书融合多种数学史内容设计模式该套教科书没有阅读材料式的数学史内容编排,数学史内容均融合到各个章节以及相应探究专题中,体现出“数学史融入教学内容”、“数学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以史料为背景引出探究课题”3种设计模式.第一种设计模式以学习内容为主线,把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欣赏数学的美感及文化感的同时并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这是隐性融入的取向,如“高斯等差数列快捷求和方法”将数学思想方法完全融入教学内容.后两种设计模式蕴含“学习内容引出数学史”和“数学史引出学习内容”的理念,是数学史引领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境遇中,对相关知识点形成历史性理解,具有显性融入的特质,例如“对数函数的发展”是“数学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的模式,由对数相关学习内容引出数学史.涉及数学史的“引言”、“探究天地”及“数学的进一步应用”是“以史料为背景引出探究课题”的模式,以数学史作为背景内容引出学习内容.3 香港经验对中国内地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随着HPM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就数学史与数学学习之关联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其中“历史发生原理”[4]认为个体数学理解的发展遵循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顺序,这是运用数学史于数学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历史发生原理”在纵向维度提供一个衡量现行知识编排合理性的标准,同时也为设置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课程提供了指导;在横向维度上又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历史元素设计教学的方法.香港高中教科书融入数学史的编排中不乏践行了“历史发生原理”的理念,其有益经验能为中国内地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首先,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选择要注重多元化.多元化不仅要尊重内容及学科领域多元化,也要尊重文化多元化,这样学生自然会看到数学世界多姿多彩的一面.内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主要集中在数学家生平、历史名题等内容的介绍,内容及学科领域多元化显然体现还不够.数学史料的内容及学科领域多元化并非将所有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数学史编入教科书,而是要本着学生能接受并能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的原则,针对教科书中不同内容来选取与其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并将发散的多领域多学科的搜索聚敛到数学学科的核心本位,即以数学为中心辐射其它领域,而其实课题与课题间在历史上显然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个中之脉络是最自然的联系.文化多元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老是讲中国数学比西方数学早多少年”[5]的争论易引发文化沙文主义(chauvinism)和狭隘民族主义,数学史料来源既要照顾民族感情,又要有国际胸怀,如“勾股定理”与“毕氏定理”、“杨辉三角”与“帕斯卡三角”可以同时在教科书中加以标注,以照顾不同的文化情怀.其次,教科书中数学史呈现手段应强调多样化.在呈现途径上,内地教科书中数学史在“阅读材料”和旁注中呈现居多,如某套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数学史的有关内容共有22处,这些数学史内容分别出现在正文、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其中阅读材料占 63.64%[6].在呈现方式上,内地高中教科书中数学史主要以文字呈现,如某套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中的数学史 73%以纯文字给出,以纯图片形式给出的没有[7],显然香港高中教科书中数学史“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值得借鉴.但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图”、“文”以及“图文组合”都可以多样化,呈现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化,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历史上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不少教学的情境中融入数学史的目的除了在数学加点“人味”并让学生懂点数学史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思考与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所以数学史融入数学教科书是可以全方位、多样化渗透.最后,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设计要兼顾多模式.虽然目前内地现行高中教科书收录了部分数学史材料,但形式比较单一[8],数学史融入方式大都采用“附加式”,基本是“阅读材料式”的设计模式仍占主流,有些数学史料未作教育形态的加工,知识性与学术性太强,这种有“阅读材料之嫌”的数学史易被忽视,这就很难为教师研制教学案例、开展课堂教学提供直接的、有效的素材,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9].想探讨某些数学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又或想设计一些专题活动、想丰富教学话题等,数学史均能提供尚佳的素材,甚至能为数学较佳的学生设计增润活动[10],所以需要兼顾多种设计模式将数学史料进行教育形态的转化,尤其要注重隐性融入模式的开发,“不提数学史,但用数学史”[11],使数学史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有效地融入教科书.另外,港版教科书中用数学史引出探究课题的设计范式无疑值得借鉴,这也刚好契合了中国内地高中数学新课标推崇的三大新增版块之一“数学探究”的理念.总之,无论香港还是内地,数学史在新数学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数学史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学习内容,已进入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位置,在教科书中也占一席之地.当前数学史走入数学课堂的焦点已不在于理论层面的“应然性”探讨,而在于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实然性”操作.尽管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国际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多种融入模式对开展HPM实践都有很好的、甚至是直接的参考和借鉴价值[12~17],但最紧迫的是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发展出一套从中国的数学传统出发并融合国外数学文化,且适合国人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科书的可操作模式,其中究竟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数学史料形态加工与转化成教育形态并融入数学课程内容,这些都值得研究者们持续关注.致谢:文章撰写过程中承蒙导师宋乃庆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杨新荣博士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黄毅英.从课程看回融入数学史[J].HPM通讯,2007,10(2,3):3-7.[2]课程发展议会.数学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Z].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考试及评核局,2007.[3]洪进华,朱永倡,麦国彰,等.数学新思维(A-E册)[M].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4]Harper E. Ghosts of Diophantus [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87, 18(1):75-90.[5]张奠宙.数学教育争鸣十题[J].数学教育学报,1995,4(3):1-7.[6]罗新兵,魏金英,刘阳,等.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以北师大版数学必修教材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1):30-33.[7]刘云,朱维宗.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86-89.[8]张小明,汪晓勤.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89-92.[9]罗新兵,刘阳,安德利亚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20-23.[10]黄毅英.把数学史引进数学教学真是那么困难吗[J].HPM通讯,2005,8(10):1-9.[11]李红婷.课改新视域:数学史走进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9):51-54.[12]朱凤琴,徐伯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模式的国际研究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3):22-25.[13]王宽明,夏小刚.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18(6):82-85.[14]伏春玲,冯秀芳,董建德.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教育学报,2011,18(6):89-92.[15]李红梅.数学文化教育中教师的缄默知识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11,18(3):19-21.[16]陈克胜,代钦.融入还是包容——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数学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1,18(5):90-92.[17]戴风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74-76.。

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

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

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作者:谢艺泉教科书选用制度是伴随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是公共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涉及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发行以及供应、选择、使用等各个环节和方面。

世界各国在竞争与交流合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共同推进了世界教科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正处在革新的时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研究,从他们的教科书选用制度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发行制度1.美国各州及地方学区分别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多样化导致教学目标要求的高低差异很大。

因此,美国各教科书出版社在调查、分析各州、各学区需要教科书的情况后进行教科书的编写。

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多由出版商自行负责。

美国教科书的审查批准权在各州的地方政府。

新教科书的审定一般由州教育行政机构委任专门委员会负责。

审定合格的教科书则经由州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编制成教科书目录表并公布于众。

美国有23个州对小学教科书实行“多级批准制度”,另外18个州对中学教科书实行此制。

而加利福尼亚州对小学教科书实行“基本批准制度”,即指定一至两种全州范围内必须使用的教科书,其他则由学校或教师个人决定。

2.德国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教科书管理有着严格的制度。

各州中小学学科教学大纲制订后,各出版社或对编写教科书有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着手编写,相互之间进行竞争。

全德国共有100多家出版社负责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教科书由出版社自行销售或交给书商书店推销。

德国各州的文化教育部负责对教科书进行审查,出版商将教科书送审,同时需交付—定的审查费和手续费。

州文化教育部聘请专家审查,经审查合格的教科书才能登载目录。

未经批准的教科书要说明理由,并将审查意见通知出版商,出版商不得公布审查意见。

3.英国原本无统一的课程标准,而以“统考”来控制课程,规范教科书。

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定了国家课程大纲,1989年正式执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体系的传陈与创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体系的传陈与创新

3.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香港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1一、緒論在香港,《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簡稱指引)把教科書觀念拓寬為靈活多采的學習材料和範例2,又強調單元是一種有效的課程組織3,並提出一些編選教材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落實課改的精神,課程發展處規劃了「中一至中三學習單元架構示例(2000-01)」(簡稱單元架構示例)4的編選體系,供教科書編者及教師參考。

傳統教材觀的改變,直接影響教科書的編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處理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的編選體系?這些編選體系發展與承傳的關係又如何?實有待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探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香港二十世紀五十年以來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情況;研究結果供教科書編選者參考,以便建構科學的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落實課改的精神。

研究的範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問題,對象包括課程綱要有關教材編選及相應教科書中編者的話和課文目錄等部份。

簡單來說是以1956年、1961年的中文中學國文教科書;1956年、1967年、1971年的英文中學國文教科書(1971年還有課程綱要);1975年、1978年、1990年的中國語文課程綱要及教科書;和2002年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及教科書為研究對象。

研究的方法是先根據系統論、學科論、能力結構論、認知論及課程論等來建構一個科學的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

然後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每套教科書的編輯說明及課文目錄來歸納它的編選體系。

最後利用科學的編選體系來評論這個時期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關係。

二、理論依據編選體系就是把知識和技能排列成便於教學的「序」,這是教材的組織,用現在的話說,有人稱之爲系統,有人稱之爲體系5。

它強調「教材內容安排的序列、各部分的組「教科書的編選體系」是指教科書中教材的組織,按學科論、認知成搭配以及內在聯繫」6。

心理及課程論等排列成一個合理的教學序列。

两岸三地语文教科书改革调查(3)

两岸三地语文教科书改革调查(3)

两岸三地语文教科书改革调查(3)导读:香港:自由选择金庸、鲁迅香港政府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两份语文教材参考目录,只具参考性,并无约束力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浩发自香港金庸和鲁迅,到底谁的作品更应该入选语文教科书?这样的话题,在内地大热,但在选材自由的香港语文教学中,却未必能成为话题。

金庸作品早就出现香港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卓一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尽管优秀作品非常丰富,但真正适合成为中学生语文教材的也并不多见,因此教育局推出了融合集体智慧的参考文章和书籍范围,包揽各种各样不同年代的题材。

本报记者翻看初中参考文章目录,发现其中既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一件小事》、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风下》等经典现代文学作品,也有三毛的《石头记》、刘墉的《你自己决定吧》等当代作品。

高中的参考文章,涉猎范围更加丰富:从鲁迅的《孔乙己》、《呐喊》自序,到张爱玲的《谈音乐》、季羡林的《二月兰》,甚至还有卡夫卡的《蜕变》。

至于在参考书籍名单中,初中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扩大知识面的内容,比如《史记故事》、《中国诗歌宝库》等,还有《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中外名著。

此外,蔡志忠的系列漫画,以及三毛翻译的阿根廷漫画《娃娃看天下》也现身其中。

高中版则既有《阿Q正传》、《巴黎圣母院》等名作,也有《文化苦旅》、《康熙大帝》、《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我们仨》等当代畅销书籍。

而在参考文章和参考书籍的名单中,武侠小说的名字并不少见。

“金庸先生的作品当然有,从参考文章到参考书籍中都列入了他的部分作品。

”卓一卿说。

比如初中参考文章中选择了《射雕英雄传》第8回、30回节选,初中参考书籍选择了《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高中参考书籍中选择了《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

针对包罗万象的香港语文参考文章及书籍,卓一卿解释说,无论是参考文章还是参考书籍,并没有对各类题材比重的严格规定,也不会要求各种版本教科书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必须达到怎样的比例。

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的比较研究_李彦群

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的比较研究_李彦群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香港具有和 台湾的相似的社会制度和身份认同。殖民地身 份是香港摆脱不掉的梦魇,即使在回归大陆之 后 ,虽 然 政 治 上 归 属 大 陆 ,但 是 部 分 民 众 一 直 没有完成“去殖民地化”的 身 份 建 构 ,心 理 上 “一直没有实现这一身份属性的文化心理转 变”[2]。在国际上,与香港有相似经历的,且同属 于 中 华 文 化 圈 的 ,只 有 台 湾 ,他 们 属 于 找 不 到 根的“亚细亚的孤儿”。因此,启思版注重台湾 作 者 的 作 品 ,即 和 台 湾 有 同 病 相 怜 ,惺 惺 相 惜 之感,选取的作品相对多一些。这种孤儿心态 导致虽然生存于国际化的社会中,其文化的视 野却是狭隘的,所以启思版更多关注重视本土 作者和台湾作者。
科学家或者科普作家 19 12.2% 6 4.8%
领导人
2 1.3% - -
学生
--
1 0.8%
教科书编写者 - -
1 0.8%
教师
--
7 5.6%
其他(不详) 5 3.2% 8 6.4%
合计
155 100% 125 100%
可以看出,人教版和启思版语文教科书都呈 现 出 的“ 文 选 ”型 特 点 ,即 选 择 权 威 性 的 、为 人 们 所公认的作家和编辑的作品。两个版本的选文 作 者 的 主 体 均 是 作 家 ,比 例 较 为 接 近 ,显 示 出 选 择理念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更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选取了当代较有影响的 科普作家或者科学家的作品,这一比例达到 12.2%,远高于启思版的 4.8%。此外,启思版语文 教科书更具平民化的色彩,凡是符合其编写理念 的文章均可入选,并不以作者的名望和地位为依 据。如选择了 7 位中学教师的作品,还有一篇是 民国期间高二学生的作文,还有 2 篇选文,其作 者的名字不详,直接转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的 《语文》教科书。

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

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

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作者] 倪文锦[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倪文锦)一、比较目的:通过比较沪港台三地的高中语文教材,集中各地的成功经验,探索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的新思路,促使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

二、比较对象:上海高级中学课本语文(H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香港中国语文(中四、中五),香港启思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台湾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国立编译馆”(1985年)三、比较项目:(一)教材编审制度上海教材实行的是编审分开的招标和审查制度,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对教材编写进行公开招标,中标单位组织有关编写人员根据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组织编写,由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报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然后由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供学校选择使用。

香港教材也采用审查制,但与上海不同的是,教材由各出版社组织人员根据香港教育署颁布的“中文科课程纲要”编撰,然后送交教育署审查,批准后印刷,供学校和教师选用。

但教材的精读篇目由教育署规定,教材编写人员只能自主选编略读教材及课外读物。

台湾教材实行的是统编制,即一个课程标准,一本教材。

较之沪、港的“一纲多本”来,它比较呆板,无法开展教材之间的竞争。

(二)教材编选标准(原则)上海: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

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取材多样,适合教学。

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

语言文字要规范。

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特点,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文总量适当,各类文字的比例合理,以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课文占总量的20—30%。

香港:教材(精读)是配合本科教学目标而选取的。

选取的标准:文章的意识健康,写作技巧熟练,语文运用能配合学生的程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同时兼顾文白、古今、韵散的比例,以及各种体裁、作法的配合,能照顾多方面的需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教科书问题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教科书问题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教
科书问题的决议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公布日期】1996.05.25
•【文号】
•【施行日期】1996.05.25
•【效力等级】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新闻出版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
关于教科书问题的决议
(1996年5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
行政区
筹备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使用的教科书符合“一国两制”的原则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并保持香港现行教科书出版、发行制度的连续性和教育方面的平衡过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现行教科书一般可继续使用,有关内容应与基本法的规定相一致。

出版社和学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事实,调整教科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材。

香港基础教育教材管理:编写·评审·选用·监察

香港基础教育教材管理:编写·评审·选用·监察

香港基础教育教材管理:编写评审选用监察蔡静婷;李志甜;马早明【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年(卷),期】2024()5【摘要】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对于教材的质量以及整体教育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我国的特区,香港地区对于基础教育教材的编写、评审、选用、监察等进行了专门的制度设计,在基础教育教材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且独特的经验。

在教材编写方面,各出版社根据香港教育局发布的《优质课本基本原则》、课程及评估指引等指南,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教材。

在教材评审方面,香港教育局于内部设立由局内和局外评审员共同组成的课本委员会,负责评审接受送审科目的教科书。

在教材选用方面,香港学校和教师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教学专业判断遴选适用的教材。

就教材监察而言,出版社所出版的教科书由香港教育局进行监督,而校本教材设计则属于学校的职权范围,由学校管理层主要负责。

总的来看,在自由市场机制下,香港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徘徊于控制与自由之间,出版社和学校具有主体地位,教育局处于主导地位。

为构建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香港基础教育教材制度仍需不断进行提升与完善。

【总页数】10页(P25-34)【作者】蔡静婷;李志甜;马早明【作者单位】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1【相关文献】1.论中职英语教材选用与校本教材编写之策略2.护理本科生选用双语教材的情况及对教材编写模式的启示3.加强我院教材编写与选用管理的思考4.以质量为本,加强教材编写和选用管理5.德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编写·审定·选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历程、逻辑及价值取向

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历程、逻辑及价值取向

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历程、逻辑及价值取向
夏雪景;马早明
【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2
【摘要】课程教材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重要政治历史事件时间为界,结合政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有限管理、强化管理、回归调整和全面规范四个时期。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香港现行课程教材政策的基本逻辑:在政策目标上,持续强化国家安全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政策主体上,致力于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在政策路径上,巩固特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在政策工具上,丰富教材治理工具,发挥工具的协同效应。

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体现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重以人为本和树立开放教材观的价值取向。

【总页数】15页(P60-74)
【作者】夏雪景;马早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4
【相关文献】
1.百年乡村教师政策演进:历程、逻辑与取向
2.中国消费政策演进历程、逻辑和取向
3.香港中小学课程教材政策变革探析
4.中小学教材使用监测指标体系的价值取
向和1研制思路--以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监测指标研制为例5.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前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8份政策文本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教育局订电子教科书遴选准则

香港教育局订电子教科书遴选准则

香港教育局订电子教科书遴选准则
佚名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
【年(卷),期】2012()13
【摘要】据香港媒体报道,为打破书商垄断教科书市场,政府积极推行电子教科书市场。

在6月25日举行的开拓计划简报会上,由负责计划的督导委员会主席兼教育局副秘书长陈嘉琪主讲,约有三百多名书商及非营利机构代表出席。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电子教科书;教育局;香港;遴选;非营利机构;媒体报道;副秘书长;委员会【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313
【相关文献】
1.论香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对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遴选的影响——从首席法官遴选程序的改革争议切入 [J], 张淑钿
2.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关于内地审计准则与香港审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 [J],
3.香港、台湾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知识结构比较研究*--以台湾翰林数学和香港牛津出版社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J], 王奋平
4.科学性、准确性是历史教科书的生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订误 [J], 全志聚
5.香港教育局申拨5000万元拓展电子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地區教科書選用制度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教授黃顯華導言不論在中、西方,教科書均為一重要的教學媒體。

雖然現代的發展有不少利用收音機、影片、電視、電腦輔助教學等方式,但文字的工作仍具威力。

在美國,教科書在課程建立了一個有力的功能,Tyson-Berstein (1988)稱:「按各科之實際,教科書已成為各公立學校實際的課程。

同時,也是控制教師的機制。

」香港亦有相似的說法,馮以浤、陳建英(1984)說:「學生在學校的求知過程中,除了教師的講授外,教科書對學生的認知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本質素優良的教科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可以加強他們對課程內容的了解。

」邵瑞珍等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曾說:「教材作為一種最普通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媒體,在傳播知識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學校教育中,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頁421)。

、學報中,重視教科書之言論隨處可見(馮以浤、陳建英,1984;Britton, Gulgoz, & Glynn, 1993; Glynn, Andre, Britton, & Bruce, 1986; Mayer, 1987)黃顯華等(1995:頁663-664引Weinbrenner, 1992)指出教科書的研究可分三類:一、過程取向研究:這是和教科書整體生命歷程有關,其間又可分為六個階段,即發展、批准、市場、採用、應用、和報消。

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研究目標、角度和方法。

二、產品取向研究:教科書被視為教學媒介和視覺溝通工具。

一向以來,有關研究都是以此為研究範疇,常用的方法是內容分析法。

有關這方面的文獻不少,部分可見於黃顯華(1999,附錄一p40)。

三、接受取向研究:此類研究可說是學校和教學分析的一部分,教科書被視為獨立的影響師生教學的社化因素。

此類研究目的在了解公眾對某類教科書的反應、溝通與闡釋。

本文的性質主要屬於過程取向研究,重點在發展、批准和採用,但亦有產品取向研究性質。

本文首先介紹香港教育署每年頒布的「學校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須知」。

隨著展示教育署提供的編寫教科書基本原則,並從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社會學兩個角度審視上述的基本原則,最後以教育改革最近趨勢和教科書選用制度的關係總結全文。

壹、學校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須知香港教育署每年都有向學校發出「學校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須知」,請各校校長交學校全體教師傳閱,以作參考。

這份須知的內容包括:一、重申教育署以往向各校發出有關選用課本和學習材料的要點。

此外,這份須知亦提示各校不應容許出版商的捐贈影響課本的選擇,並要提供充足的資料,以便家長在購買課本和學習材料時,能作出適當的選擇。

二、為方便學校選擇合適的課本和學習材料,各級的「推薦書目表」已載於課程發展議會的網頁內。

該網頁的網址是:.hk,網上的有關資料會按月更新。

三、各校可參考「推薦書目表」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

學校亦可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採用「推薦書目表」以外的課本及學習材料。

教育署鼓勵學校使用校本教學材料,教師可運用其專業知識,自行編訂/挑選此等材料。

教育署過往曾以不同形式通告各學校如何選用課本和學習材料,現摘錄「學校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須知」的要點如下:一、學校應設立科目/主要學習範疇課本委員會評選每年的課本及學習材料委員會直接向校長及校董會負責。

科目/主要學習範疇課本委員會的成員應申報在挑選課本及學習材料的過程中可能引發的任何利益衝突,或盡可能避免與該等利益衝突有任何關連。

二、評選課本及學習材料的有關準則及程序(一)評選工作應針對所選用的課本/學習材料是否適切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

此外,亦須考慮教師能否按其專業知識調適課本內容,以達到教學/學習目標。

(二)如委員會認為適用的課本多於一冊,便應按照優先次序臚列建議書目。

學校如有充分理由不選用委員會推薦的課本,校長應詳錄備案,日後如遇到指稱選擇有欠公允或不當時,可作證明之用。

(三)營辦多於一所學校的辦學團體應容許屬下學校按需要選擇課本,而不應硬性規定使用同一套課本。

每所學校均應採用載於上文第1段的正式程序,挑選最適宜該校學生使用的課本,而個別校董會則應擔當監察角色。

(四)倘學校認為有必要更換課本或學習材料,該委員會宜考慮為有關科目/主要學習範疇預先訂定評選課本的準則。

各委員亦宜蒐集所有有關的課本或學習材料的資料,以作出適當的評選。

此外,委員會的決議和意見,亦須妥善記錄在案。

(五)學校頻密更換課本及學習材料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

有鑑於此,學校只宜在現行使用的課本或學習材料不再適合學生使用的情況下,始作出更換。

倘學校認為有需要更換課本/學習材料,則應遵照下列原則辦理:1.參考教育署的「推薦書目表」「推薦書目表」內的課本及學習材料是按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各科課程綱要而編寫,其涵蓋的範圍、內容、次序、練習、語文、圖解和格式均經教育署課程發展處課程資源組下之課本評審組屬下的各科課本評審小組(有關組織簡介可見附錄一)審閱和接受。

因此,各校可參考「推薦書目表」一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

該「推薦書目表」現已在課程發展議會的網頁上展示(網址:.hk)。

學校亦可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採用「推薦書目表」以外的課本及學習材料。

本署鼓勵學校使用校本教學材料,教師可運用其專業知識,自行編訂/挑選此等材料。

2.須考慮課本及學習材料的價格和重量倘有多於一套質素相若的課本或學習材料可供選擇,應小心衡量其價格和印製質素,是否物有所值。

為減輕學童的負重,應優先考慮重量較輕的課本。

3.須考慮字體和紙質為避免學生視力過勞,教師在選擇課本時,應關注課本的字體和紙質。

課本的字體應使用不少於十二號之字體印刷。

紙質方面,應優先考慮淡黃色及不反光的書紙,因其較全白色或平滑反光的書紙好。

4.採用新系列的課本或學習材料宜逐步推行如學校擬更換另一系列的課本或學習材料,應從最低年級起,逐級更換、按部推行。

除了為配合新課程的推行,或改用母語教學等原因外,學校不應在同一時間為所有班級改用新系列的課本或學習材料。

5.參考有關的報告消費者委員會每年就課本及有關事宜發表的調查報告是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三、須考慮出版商提供的捐贈(一)學校不應容許出版商的捐贈或任何形式的利益影響課本的選擇,以免學校須向出版商有所回報。

(二)學校只可接受出版商供教師使用的課本贈閱本和教師手冊,及輔助教師使用課本的教學資源,例如掛圖、高映片、錄音帶、電腦軟件。

(三)學校不應收取出版商提供的任何捐贈或利益,包括:1.免費教具,例如高映機、電視、電腦硬件;2.購置器材或教具的津貼;和3.其他類別的捐贈,例如獎學金、獎品、贊助學校廣告或活動。

如學校認為有必要接受捐贈,必須具備充份理據,並記錄在案,及得到校董會的批准。

(四)基於增加透明度和問責的原則,學校需設置捐贈冊,以記錄(2)及(3)段所述的一切捐贈或利益,包括捐贈者、項目、數量及收受日期。

該捐贈冊必須公開或在互聯網上展示,讓家長及公眾人士查閱。

四、須考慮家長/學生的消費權益(一)編製書單1.學校應在學期結束前向家長派發下學年的書單,或在新生入學時向家長派發。

該書單應載有書名、版次、編著者、出版社和價格等項目。

2.書單上應註明書單編訂日期,及清楚說明報價只供家長參考之用。

同時,學校應通知學生及家長可隨意到任何書局購買該等課本。

3.由於「重印兼訂正」的課本並不是新版課本,學校應在書單上有關課本旁邊清楚註明「舊版課本仍可沿用」的字句。

(二)印製書單如選擇由書商代印製書單,學校必須確保:1.家長清楚知道他們絕對有權向任何書商購買課本,而無須向印製書單的書商購買課本;及2.書單上的資料都是最新和準確的。

(三)售賣課本如學校選擇售賣課本給家長/學生,必須遵照下列守則:1.學校的校監、校董、教職員或其他僱員在售賣課本之前,應避免有任何利益衝突。

在無可避免有利益糾葛的情況下,必須主動申報利益,並需獲得校董會書面批准,而該等資料必須公開。

有關家長及學生對此等利益均有知情權。

2.學校對課本一切銷售情況必須保留正確的帳目記錄。

學校如與書商或其他供應商有所協定,而所獲得的折扣或整筆回佣並非立即轉移或回饋於學生身上,則必須將其列入學校帳目收入之內。

3.學校在未獲得校董會的書面批准前,不得為了方便家長/學生或獲得特別折扣而在校內售賣課本;4.學校應讓家長/學生清楚知道校方與書商/供應商的有關安排,及知道他們有權不向校方購買課本。

(四)課本的供應和買賣為保障家長/學生的權益,學校可告知家長下列要點:1.倘不能在市面上買到書單所列的課本,則可直接向有關出版社查詢;及2.如在購買課本或學習材料時遇有疑難,可與消費者委員會聯絡。

(五)責任承擔學校的校董會、校長及教職員均有責任確保本通告的措施得以切實執行。

如有關人等未能按本通告的要求申報利益衝突,及未經校董會同意而收受捐贈或其他形式的利益,將會對學校管理層的誠信及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並須為其不當行為負責。

貳、編寫教科書基本原則引言下列基本原則是教育署提供的編寫課本的依據。

這些原則適用於各級各科,對課本編寫工作至為重要。

課程發展處亦會按需要,因應新的發展和不同的課程,另行發出指引。

課本及課程綱要編寫各科目範圍的課本,都應闡明課程四要素(包括目標、內容、教與學的策略、評估/評鑑),以協助學生的學習為目的。

因此,在編寫課本時,應確切地體現課程發展議會就有關科目課程綱要的宗旨和目標,而所採用的教學策略,亦應與課程綱要內的建議配合一致,並照顧不同學生的能力和學習方式。

至於課本內容,雖然各出版商可自行編排先後次序,但須合乎教與學的效益。

內容一、涵蓋範圍課本必須能夠涵蓋課程發展議會訂定的各科課程綱要的內容、學習目標和重點。

課本內所附的其他資料,應可作為背景資料或增潤項目,而課本內的資料/數據,則應切合課題,而且準確無誤。

二、組織編排課本能否協助學生學習,主要取決於內容的組織和編排是否恰當。

在概念的發展方面,新的概念應建基於舊的概念,並且要因應需要,在適當的學習階段和時段提出。

概念必須準確精簡,見解要前後一致。

此外,課本的結構必須清晰明確,並以章節、標題、大綱、序言和總結劃分。

以助學生掌握課本內的概念、處理資料和應用有關的技能。

三、語文運用課本編寫應使用準確而恰當的文字,而語言的深淺程度,須配合有關讀的語文能力。

課本內文不宜中、英夾雜(例如在某一英文用語後加上中文翻譯,或在中文用語後加上英文翻譯)。

四、客觀中肯課本內容必須從多個角度探討事物,並提出中肯的觀點。

切忌偏頗,例如以偏概全、虛構失實、零碎不全或欠連貫性等。

課本內容和圖表,不應帶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對種族、性別及弱能的歧視,亦不宜帶有排斥性和過於模式化的見解。

五、學習活動各項學習活動、課業或練習都是課本的一部分,形式方面宜多元化、有意義、難度適中、層次分明、循序漸進,並且提供學生接觸社會和有關生活的機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