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吸收管和吸收液
a.根据标准方法选择相应的吸收管,并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的要求,应进行气密性的检查。
b.吸收液应进行预试验,空白本底值须满足测定方法的要求。
(3)固体吸附剂管
a.根据检测方法选择相应的固体吸附剂管,应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17061)的要求。
3.2检测评价部门负责接受和评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合同(委托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审核检测与评价报告。
3.3检测部门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实施过程中各环节质量控制、编制检测与评价报告。
3.4实验室负责对采集的样品实施实验室检验、出具检验结果。
b.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后超限倍数,任何一项超过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不符合时应列出不符合项。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不符合时应指出不符合指标,列出具体数据,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当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不符合时,列出具体数据,并指明工作岗位、采样地点和时间段,给出超标倍数。
(1)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浓度未超出最高容许浓度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具体数据,指明岗位、操作地点和操作时间段,并给出超标倍数。
(2)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时,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并参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计算。
4.2.2采样仪器
(1)采样仪器设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采样仪器设备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要求,如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型采样设备,高温场所应选用耐高温采样设备等。
(3)采样仪器性能参数应满足样品采集的要求。根据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采样时间、采样流量选择合适的采样器。
g.组织计划:主要包括检测与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4.2实施准备阶段
4.2.1项目负责人应依据检测与评价方案向检验室提交现场检测及样品交接通知单。
(1)现场检测人员负责现场采样、检测仪器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
(2)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样品收集器、化学试剂及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
b.固体吸附剂管应进行空白本底值和解吸效率测定,测定结果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
(4)采样容器(采样罐、采样袋、注射器等)
a.采样容器应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的要求,并进行气密性检测。
b.采样罐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清洗;采样袋应采用氮气或空气进行清洗,经检测本底值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注射器应采用洗涤剂进行清洗;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规范、有序,出具检测与评价报告公正、客观、全面、准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委托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全过程。
3职责
3.1技术管理层主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负责批准业务合同(委托协议)、实施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检测与评价报告。
(1)根据实施方案,在正常生产情况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现场检测,避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a.根据年、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当天的生产量、设备运行情况。
b.异常天气和环境情况不宜进行现场检测。
(2)在进行有毒物质现场检测时,应同时测定检测地点的温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风速。
4工作程序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流程见附图。
4.1接收客户委托和方案制定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企业委托、评价并签订检测与评价工作合同、收集企业技术资料、开展现场调查、编制检测与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4.1.1明确检测与评价范围:
技术管理层根据企业委托要求,应在委托协议或合同中应注明检测与评价的范围,包括:
a.粉尘样品一般可不做空白对照样品。
b.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滤料进行有毒物质样品采集,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制备空白对照样品,每种化合物一般为1-3个。
c.采用采气罐进行样品的采集,不用制备空白对照样品。
d.采气袋和注射器应在样品采集前,用氮气或清洁空气充满收集器带至现场,并随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
b.异常天气和环境情况不宜进行样品采集,如大风或雨雪天气时,敞开式工作场所不宜进行样品采集;当湿度>80%时,不宜使用硅胶管进行长时间样品采集。
(3)滤料的装卸和吸收液的转移工作,应在相对洁净的环境进行。
(4)在采集样品的同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随机抽取样品收集器,制备空白对照样品,并在采样记录单上记录地点、样品编号和时间,与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部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或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3)若属于部分委托应列出具体工作场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详细目录。
4.1.2资料收集:
检测评价负责人根据检测与评价范围,确定项目负责人收集委托单位下列技术资料:
(1)工厂的组成和工厂总平面布置图;
(9)样品的转移、运输和储存
a.滤料样品采集后,应在洁净的环境中用镊子从采样夹中取出,受尘面向内对折二次后,用衬纸包好后放入专用的容器中。
b.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采样容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封闭,放置在洁净的容器中,注射器应将进气口垂直朝下放置。
c.无泵型样品采集器必须按相应的规定密闭保存。
4.3.2现场检测
a.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数据异常,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数据的取舍。
b.接触浓度未超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c.接触浓度存在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不符合的具体数据,指明岗位,并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3)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源自文库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4)采样仪器应处于良好的状态,电量应充足,辅助部件(连接管、充电器、干燥瓶、采样头等)应齐备。
(5)采样仪器流量测定应在相对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测定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必须串联与采样器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6)无泵型采样器包装或外观应完好。
4.2.3样品收集器
(1)滤料和滤料盒
a.样品采集时应根据检测标准方法选择相应的滤料。如:
(2)各车间劳动定员、工作班制、工种或岗位划分、各工种或岗位的工作性质(固定式或流动性等)和工作活动范围;
(3)生产工艺流程(图)、原辅材料(名称、成分、年和日用量)、产品(名称、成分、年
和日产量)、车间生产设备(名称、数量、参数)、设备布局(图);
(4)工程防护设施(名称、数量、参数);
(5)个体防护用品(名称、技术参数、更换周期);
4.2.4检测仪器
(1)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检测仪器设备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要求,如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型检测设备,高温场所应选用耐高温检测设备等。
(3)检测仪器性能参数应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
(4)仪器应处于良好可工作状态,电量应充足,辅助部件应齐备。
4.1.4.4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地点和检测对象应按照相应的规范确定。
4.1.4.5检测与评价方案主要包括:
a.概述:简述检测与评价任务由来、检测与评价目的等。
b.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c.检测与评价的范围及内容、检测方法、评价方法。
d.检测与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地点、生产产品与规模、运行的时间等)。
4.1.4编制检测与评价方案
4.1.4.1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物理因素检测方法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4.1.4.2实施方案应包括:检测与评价的范围、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采集时机、样品数量、现场检测方法、检测时间、检测地点等相关内容。
4.1.4.3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确定样品采集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
检测与评价工作实施阶段包括样品的采集、现场检测、样品交接和实验室检测几个部分。
4.3.1样品采集
(1)现场样品采集应符合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
(2)根据实施方案,在正常的生产情况和环境条件下进行样品采集,避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a.根据年、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样品采集,并记录当天的生产量。
(3)实验室样品检测应按照有关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
4.4检测结果处理与结果评价阶段
对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评估时,应考虑个体防护用品对有害因素的防护作用。
4.4.1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
或超限倍数时,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并参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的计算。
a.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均未超过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5)检测仪器设备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校正或校准。如噪声应使用标准声源进行校正;化学毒物测定仪应采用标准气进行校正。
4.2.5现场检测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现场工作人员应根据现场生产状况和职业病危害情况,配备必要的、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衣帽、口罩、眼镜、手套、劳保鞋、耳塞等)。
4.3检测与评价工作的实施阶段
(6)各类职业卫生管理资料。
附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流程
委
托
和
方
案
制
定
阶
段
准
备
阶
段
检
测
检
验
阶
段
报
告
编
制
及
评
审
阶
段
4.1.3现场调查:
4.1.3.1现场调查人员由样品采集、现场检测和结果评价等人员组成,应在委托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现场调查。
4.1.3.2通过现场调查核实和补充收集的资料,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物理因素、有害物质);明确有害物质存在状态、产生和扩散规律、环境条件等,接触有害物质的工种或岗位;当有害物质难以确定时,应进行预采样和定性分析;明确物理因素存在的工作地点,接触的工种或岗位。
(3)在现场检测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信息;
(4)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应根据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定》进行。
4.3.3样品交接和实验室检测
(1)样品交接时应注明样品性质、数量和检测指标。
(2)样品检测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进行;暂无标准方法的,可按照国内外公认的或委托单位认可的测定方法进行检测。
粉尘测定,应使用测尘滤膜;
粉尘分散度测定,应使用过氯乙烯滤膜;
金属气溶胶类检测,应使用微孔滤膜(优选醋酸纤维微孔滤膜)。
b.称量法使用的测尘滤膜应在样品采集前后将滤膜置于干燥器中24小时后称量,并记录。采集有毒物质的滤料应检测其空白本底值,检测结果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
c.测尘滤膜夹和盒使用前后应保持清洁,尽可能做到一个样品一套采样夹和盒,重复使用的采样夹和盒应进行清洗。
e.职业卫生调查内容:在分析有关技术资料(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料、生产设备及设备布局、劳动定员及岗位分工、生产班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等调查内容。
f.检测方案: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检测频次及样品数量等。
(5)在现场样品采集的同时,应同时测定样品采集地点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风速。
(6)在样品采集期间,要对采样仪器设备进行检查;
(7)在样品采集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信息。
(8)对有破损和污染的样品应去除,必要时重新进行采集。
a.根据标准方法选择相应的吸收管,并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的要求,应进行气密性的检查。
b.吸收液应进行预试验,空白本底值须满足测定方法的要求。
(3)固体吸附剂管
a.根据检测方法选择相应的固体吸附剂管,应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17061)的要求。
3.2检测评价部门负责接受和评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合同(委托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审核检测与评价报告。
3.3检测部门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实施过程中各环节质量控制、编制检测与评价报告。
3.4实验室负责对采集的样品实施实验室检验、出具检验结果。
b.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后超限倍数,任何一项超过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不符合时应列出不符合项。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不符合时应指出不符合指标,列出具体数据,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当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不符合时,列出具体数据,并指明工作岗位、采样地点和时间段,给出超标倍数。
(1)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浓度未超出最高容许浓度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具体数据,指明岗位、操作地点和操作时间段,并给出超标倍数。
(2)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时,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并参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计算。
4.2.2采样仪器
(1)采样仪器设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采样仪器设备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要求,如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型采样设备,高温场所应选用耐高温采样设备等。
(3)采样仪器性能参数应满足样品采集的要求。根据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采样时间、采样流量选择合适的采样器。
g.组织计划:主要包括检测与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4.2实施准备阶段
4.2.1项目负责人应依据检测与评价方案向检验室提交现场检测及样品交接通知单。
(1)现场检测人员负责现场采样、检测仪器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
(2)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样品收集器、化学试剂及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
b.固体吸附剂管应进行空白本底值和解吸效率测定,测定结果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
(4)采样容器(采样罐、采样袋、注射器等)
a.采样容器应符合《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的要求,并进行气密性检测。
b.采样罐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清洗;采样袋应采用氮气或空气进行清洗,经检测本底值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注射器应采用洗涤剂进行清洗;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规范、有序,出具检测与评价报告公正、客观、全面、准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委托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全过程。
3职责
3.1技术管理层主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负责批准业务合同(委托协议)、实施方案(包括现场调查、检测和样品采集)、检测与评价报告。
(1)根据实施方案,在正常生产情况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现场检测,避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a.根据年、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当天的生产量、设备运行情况。
b.异常天气和环境情况不宜进行现场检测。
(2)在进行有毒物质现场检测时,应同时测定检测地点的温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风速。
4工作程序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流程见附图。
4.1接收客户委托和方案制定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企业委托、评价并签订检测与评价工作合同、收集企业技术资料、开展现场调查、编制检测与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4.1.1明确检测与评价范围:
技术管理层根据企业委托要求,应在委托协议或合同中应注明检测与评价的范围,包括:
a.粉尘样品一般可不做空白对照样品。
b.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滤料进行有毒物质样品采集,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制备空白对照样品,每种化合物一般为1-3个。
c.采用采气罐进行样品的采集,不用制备空白对照样品。
d.采气袋和注射器应在样品采集前,用氮气或清洁空气充满收集器带至现场,并随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
b.异常天气和环境情况不宜进行样品采集,如大风或雨雪天气时,敞开式工作场所不宜进行样品采集;当湿度>80%时,不宜使用硅胶管进行长时间样品采集。
(3)滤料的装卸和吸收液的转移工作,应在相对洁净的环境进行。
(4)在采集样品的同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随机抽取样品收集器,制备空白对照样品,并在采样记录单上记录地点、样品编号和时间,与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部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或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3)若属于部分委托应列出具体工作场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详细目录。
4.1.2资料收集:
检测评价负责人根据检测与评价范围,确定项目负责人收集委托单位下列技术资料:
(1)工厂的组成和工厂总平面布置图;
(9)样品的转移、运输和储存
a.滤料样品采集后,应在洁净的环境中用镊子从采样夹中取出,受尘面向内对折二次后,用衬纸包好后放入专用的容器中。
b.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采样容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封闭,放置在洁净的容器中,注射器应将进气口垂直朝下放置。
c.无泵型样品采集器必须按相应的规定密闭保存。
4.3.2现场检测
a.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数据异常,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数据的取舍。
b.接触浓度未超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c.接触浓度存在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不符合的具体数据,指明岗位,并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3)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源自文库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4)采样仪器应处于良好的状态,电量应充足,辅助部件(连接管、充电器、干燥瓶、采样头等)应齐备。
(5)采样仪器流量测定应在相对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测定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必须串联与采样器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6)无泵型采样器包装或外观应完好。
4.2.3样品收集器
(1)滤料和滤料盒
a.样品采集时应根据检测标准方法选择相应的滤料。如:
(2)各车间劳动定员、工作班制、工种或岗位划分、各工种或岗位的工作性质(固定式或流动性等)和工作活动范围;
(3)生产工艺流程(图)、原辅材料(名称、成分、年和日用量)、产品(名称、成分、年
和日产量)、车间生产设备(名称、数量、参数)、设备布局(图);
(4)工程防护设施(名称、数量、参数);
(5)个体防护用品(名称、技术参数、更换周期);
4.2.4检测仪器
(1)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检测仪器设备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要求,如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型检测设备,高温场所应选用耐高温检测设备等。
(3)检测仪器性能参数应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
(4)仪器应处于良好可工作状态,电量应充足,辅助部件应齐备。
4.1.4.4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地点和检测对象应按照相应的规范确定。
4.1.4.5检测与评价方案主要包括:
a.概述:简述检测与评价任务由来、检测与评价目的等。
b.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c.检测与评价的范围及内容、检测方法、评价方法。
d.检测与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地点、生产产品与规模、运行的时间等)。
4.1.4编制检测与评价方案
4.1.4.1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物理因素检测方法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4.1.4.2实施方案应包括:检测与评价的范围、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采集时机、样品数量、现场检测方法、检测时间、检测地点等相关内容。
4.1.4.3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确定样品采集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
检测与评价工作实施阶段包括样品的采集、现场检测、样品交接和实验室检测几个部分。
4.3.1样品采集
(1)现场样品采集应符合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
(2)根据实施方案,在正常的生产情况和环境条件下进行样品采集,避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a.根据年、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样品采集,并记录当天的生产量。
(3)实验室样品检测应按照有关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
4.4检测结果处理与结果评价阶段
对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评估时,应考虑个体防护用品对有害因素的防护作用。
4.4.1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
或超限倍数时,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和样品采集体积,计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并参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的计算。
a.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或超限倍数,均未超过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5)检测仪器设备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校正或校准。如噪声应使用标准声源进行校正;化学毒物测定仪应采用标准气进行校正。
4.2.5现场检测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现场工作人员应根据现场生产状况和职业病危害情况,配备必要的、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衣帽、口罩、眼镜、手套、劳保鞋、耳塞等)。
4.3检测与评价工作的实施阶段
(6)各类职业卫生管理资料。
附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流程
委
托
和
方
案
制
定
阶
段
准
备
阶
段
检
测
检
验
阶
段
报
告
编
制
及
评
审
阶
段
4.1.3现场调查:
4.1.3.1现场调查人员由样品采集、现场检测和结果评价等人员组成,应在委托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现场调查。
4.1.3.2通过现场调查核实和补充收集的资料,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物理因素、有害物质);明确有害物质存在状态、产生和扩散规律、环境条件等,接触有害物质的工种或岗位;当有害物质难以确定时,应进行预采样和定性分析;明确物理因素存在的工作地点,接触的工种或岗位。
(3)在现场检测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信息;
(4)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应根据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定》进行。
4.3.3样品交接和实验室检测
(1)样品交接时应注明样品性质、数量和检测指标。
(2)样品检测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进行;暂无标准方法的,可按照国内外公认的或委托单位认可的测定方法进行检测。
粉尘测定,应使用测尘滤膜;
粉尘分散度测定,应使用过氯乙烯滤膜;
金属气溶胶类检测,应使用微孔滤膜(优选醋酸纤维微孔滤膜)。
b.称量法使用的测尘滤膜应在样品采集前后将滤膜置于干燥器中24小时后称量,并记录。采集有毒物质的滤料应检测其空白本底值,检测结果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
c.测尘滤膜夹和盒使用前后应保持清洁,尽可能做到一个样品一套采样夹和盒,重复使用的采样夹和盒应进行清洗。
e.职业卫生调查内容:在分析有关技术资料(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料、生产设备及设备布局、劳动定员及岗位分工、生产班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等调查内容。
f.检测方案: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检测频次及样品数量等。
(5)在现场样品采集的同时,应同时测定样品采集地点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风速。
(6)在样品采集期间,要对采样仪器设备进行检查;
(7)在样品采集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信息。
(8)对有破损和污染的样品应去除,必要时重新进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