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症解读
代谢综合症

总 结
患病率高,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已有流行趋势 重在预防:生活方式改善 多学科协同作战
谢谢大家!
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诊断标准
腹型肥胖,同时具备以下4条中的2条 高甘油三酯血症 HDL胆固醇降低 男性 女性 高血压 空腹血糖 >1.7mmol/L <1.03mmol/L <1.29mmol/L >130/85mmHg >5.6mmol/L
WHO诊断标准
患者必须具备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同时 具备以下至少2条
-20
-30 -40 -50 -52%
Moser & Herbert J Am Coll Cardiol 1996 Collins R et al Lancet 1990
-38%
风险降低 (%)
调脂治疗
TG升高:贝特类 胆固醇升高:他汀类,依折麦布,PSK9 抑制剂
每1%的非HDL-C下降伴随着约1%的CHD相对风险 下降
高胰岛素钳夹试验 间歇采样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HOMA- IR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中国北京房山区调查 不容乐观
男性19.1% 女性16.4% 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血管事件:出血、缺血卒中 周围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眼底动 脉硬化等 肾衰竭
吸烟的危害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益处 ®
调 整 平均SBP 降低 (范围)
5 - 20mmHg
减重10 kg(BMI 18.5-24.9)
采纳DASH饮食方案
减少钠盐摄入 钠<2.4g
8 - 14mmHg
代谢综合征中西医治疗

尿酸检测
评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疾病 风险。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中作用和价值
超声检查
评估内脏脂肪含量,发现脂肪肝 等病变。
X线检查
了解骨骼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 致代谢异常的疾病。
CT/MRI检查
更精确地评估脂肪含量及分布, 发现潜在病变。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和调整策略
针对高血糖
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 素治疗,根据血糖变化
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指标。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戒烟限酒 等措施,是代谢综合征治疗的基础。
中医非药物疗法
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可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和生活质量。
03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与治疗原 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舌脉等 信息,进行辨证分型,确定证型。
根据治法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
治法确立
依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法,如 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补肾填精等。
经典方剂选用依据及作用机制
经典方剂
如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二陈汤等,具有疏肝、补 肾、化痰等功效。
选用依据
根据患者的证型和临床表 现,选用相应的经典方剂 进行治疗。
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胰岛素抵抗是 代谢综合征发病的核心环节,可导致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 乱。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 、高血糖等。这些症状可单独或同时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调整剂量。
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 MS)2006-1-20

几点说明: 1.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为MS诊断的主要组成成分; 2.诊断标准中未包含胰岛素抵抗判断指标;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将BMI的分割点降至25.0kg/m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三)其他MS诊断标准的比较
(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的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四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超重和(或)肥胖BMI≥25.0(kg/m2); 2.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及或2hPG≥7.8mmol/L (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 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血 HDL-c<0.19mmol/L (35mg/dl)(男)或<1.0mmol/L(39mg/dl)(女)。
代谢综合征( MS)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 的诊断和治疗: 的诊断和治疗:理解与思考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周迎生
一、代谢综合征概念的形成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三、诊断标准的演变 四、MS的干预 MS的干预
一、代谢综合征概念的形成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高血压(Hypertension) 中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 血脂紊乱(Dyslipidemia) 高血糖(Hyperglycemia) 先后发生,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很高
贾伟平等.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7): 534-538
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简称MetS)是一组代谢性疾病的综合症候群,其特点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异常血脂。
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代谢综合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代谢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下面将详细介绍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首先,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腹部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异常血脂和胰岛素抵抗。
腹部肥胖是代谢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其诊断标准是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其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
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6.1mmol/L或者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mmol/L。
异常血脂的诊断标准是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男性)/<1.29mmol/L(女性)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mmol/L。
最后,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2.7。
其次,代谢综合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上述多个方面的标准,通常采用国际标准和亚洲标准进行诊断。
国际标准将上述各项指标中的任意三项作为诊断代谢综合症的标准,而亚洲标准则将腰围作为必备指标,即腰围≥90cm为男性,≥80cm为女性。
此外,代谢综合症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再次,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是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得出的,对于个体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其次,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是静态的,不能反映患者的动态变化,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最后,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仅仅是一个诊断工具,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仅依靠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解析

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解析代谢综合症是指一组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相关的代谢紊乱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了解其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功能异常以及慢性低级炎症等几个方面解析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一、胰岛素抵抗在健康人体内,胰岛素由胰腺产生并释放入血液中。
它作为一个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能够促使肌肉、脂肪和其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身上,存在着对胰岛素的抵抗现象。
1.1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多态性和表达异常与胰岛素抵抗以及代谢综合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的突变或表达量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1.2肥胖肥胖被认为是导致代谢综合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积累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如TNF-α、IL-6等,这些因子不仅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还会导致慢性低级炎症反应。
二、脂肪细胞功能异常脂肪组织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储存能量、产生激素和释放脂酸等功能。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中,脂肪组织功能异常与其发生机制有着密切联系。
2.1过度积累的脂肪酸代谢综合症患者常伴随着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升高。
过多的脂肪酸进入肌肉和其他组织后,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2.2脂肪分化异常正常情况下,脂肪细胞在胚胎期间会经历分化过程,并成熟为脂肪细胞。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中,这个分化过程可能出现异常。
未完全分化的脂肪细胞会变得不稳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等物质。
三、慢性低级炎症慢性低级炎症是代谢综合症发生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脂肪组织增加和功能异常,促发慢性低级炎症反应的因子也不断增加。
3.1白介素-6(IL-6)IL-6是一种关键的促发因子,在代谢综合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代谢综合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代谢综合症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对于代谢综合症比较陌生吧,代谢综合症最容易导致我们出现的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的疾病和糖尿病,所以我们身体一旦出现了代谢综合
相信大家肯定对于代谢综合症比较陌生吧,代谢综合症最容易导致我们出现的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的疾病和糖尿病,所以我们身体一旦出现了代谢综合症,一定要积极的去治疗才行,下文我们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代谢综合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让大家了解这种疾病。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可见糖尿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③可造成多种疾病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
④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代谢综合症,我们知道代谢综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代谢综合症

炎性反应
慢性炎性反应在IR和MS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导致血 小板聚集,还可以抑制炎性反应。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MS患者心血管疾 病风险,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改善IR,降 低血糖,但易引起消化道出血。
展望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与内源性大 麻素受体Ⅰ拮抗剂利莫那班治疗大多数合 并有MS的超重或肥胖者对照实验显示2年 后利莫那班组体重明显下降:P<0. 001
DREAM研究还证实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和 糖耐量转变正常者比安慰剂组增加了 67% (P<0.0001)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罗格列酮 安慰剂 30.30% 50.50%
糖尿病转归进展实验(ADOPT)对4360例 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双盲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或格 列本脲单一药物治疗。平均4年后发现,单 药治疗失败率在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 列本脲组分别为15%、21%、34%,罗格列 酮治疗失败率较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分别 降低32%和6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 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除降压作用 外,还可以减轻IR、改善血脂异常、抗炎 和降低微量白蛋白等,并且可以延缓或防 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ADA和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建议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首选ACEI或ARB 作为基础治疗药物。 荟萃分析显示在涉及66000例患者的6个 ACEI和5个ARB研究显示,该两类药物治 疗高血压均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发生危险。
他汀类药物可以使LDL-C显著降低,还可 以改善内皮功能,减轻或解除炎性反应, 改善IR等。 辛伐他汀可以使LDL-C水平下降37%,冠心 病事件相对危险降低40%
代谢综合症

防治措施
建立健康治疗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并达标
适当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胰岛素赠敏剂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不了生活
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疗法 合理膳食 运动疗法 适量运动
保持吃动平衡,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规律生活方式和习惯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糖耐量减低(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
现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指一类非糖尿病性 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 糖尿病的诊断值。 IGT 和IFG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 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明其调节受 损。是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发生心血 管病的危险标志。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
1.中心性肥胖 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
体重指数24为成人超重的界限,28为肥胖的 界限。 2.血TG ≥1.69mmol/L 3.HDL-C男性<1.04mmol/L,女性< 1.30mmol/L 4.空腹血糖(FPG) ≥6.1mmol/L 5.高血压,血压≥130/85mmHg
代谢综合症
1.葡萄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 2.胰岛素抵抗 3.血压≥140/90mmHg
4.甘油三酯(TG) ≥1.69mmol/L(或)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男性<1.04mmol/L, 女性< 1.30mmol/L 5.中心性肥胖:腰围(wc)>85cm,女性腰围)> 80cm;体重指数(BMI) ≥28 6.微量白蛋白尿: 肌酐、微球蛋白[肾功项目]
量,表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退。 临床发现约5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IR,有肥胖、 血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与糖耐量减退同时并存的四联症患 者中最为明显。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是代谢综合症的重要中心环节,中心性肥胖通过影响胰岛素 的敏感性参与IR的形成和发展。 不良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是主 要的环境因素。 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代谢综合症

胰岛素抵抗(HOMA) (葡萄糖摄取位于人群最 低的25%)
代谢综合征
微量白蛋白尿 UAE 20 µg/ min 甘油三酯 & HDL-C 1.7 mmol/l < 0.9 mmol/l
Alberti & Zimmet WHO 1998 Diabetic Medicine.
血压 140/90 mmHg
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和过量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 是当今饮食的突出问题
不怕饥饿:就怕过饱
人类的进化
1900 2002
?
With Apologies to Stephen Jay Gould
超重及肥胖的危害-代谢综合征
肥胖
不 良 生 活 方 式
不良饮食习惯
中风
高血压 心肌梗塞
缺乏运动
高血脂
心理压力
易患人群: 老年人:脂质代谢能力降低;对糖耐量减低 高血脂家族史人 肥胖人 吸烟人 甲减 糖尿病人
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mmol/l 总胆固醇(TC)>5.7 甘油三脂(TG)>1.7 (HDL-C)<0.9(男)1.0(女) ?? (LDL-C)>3.6
美国诊断标准分四型: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遗传因素致高血 压的重要原因, 这种遗传的胰岛素抵抗
在后代亲属产生高血压可能需要其他辅
助的遗传或环境因子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状态 高血压遗传因素可向第一、二代子女遗传
或不遗传高血压,但毫不例外地遗传了胰岛
危害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 (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 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 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 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 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 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代谢综合症

化形成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个体发 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提高2倍。
高胰岛素血症发生与心血管疾病之前,也先于某些 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如糖尿病。
2、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这种关联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两者具有共同的 致病因素。 3、脂代谢异常
8、离子异常 钠-锂反转运增加:钠-锂反转运增加与胰岛 素抵抗存在一定关系。 钙、镁离子异常:有研究提示,有胰岛素
抵抗个体,其脂肪细胞的钙浓度增高;相
反,胰岛素抵抗病人血循环总镁离子水平 降低。
9、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 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
岛素抵抗。
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 的一个早期阶段。 胰岛素抵抗为继发性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病
一、前言
1、定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流行病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存在腹部肥胖、 粥样硬化性血管异常(甘油三酯升高、小而密的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 升高、胰岛素抵抗以及栓塞和炎性反应状态,学者们将
其称为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 症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它的直接后果
10、冠心病: 有研究发现,49%的冠心病人存在糖耐量异
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除可通过影响其 它危险因素来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以外,还可 能通过以下环节起作用,增加PAI-1的浓度, 影 响纤溶功能;增加脂质沉积,刺激血管产
生多种生长因子,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影
响粥样斑块的组成。
代谢综合症MS和脂质和糖代谢紊

1. 血清或血浆浊度试验 2. TC测定 3. TG测定 4. HDL-C测定(有条件时能够测定HDL-C亚型) 5. LDL-C测定(直接测定或用Friedeward公式计算) 6. apoA和apoB测定 7. Lp(a)测定 8. 脂蛋白电泳及有关旳酶和受体等
■上海两个小区20~75岁年龄旳中国人,分别采用WHO定义及NCEPATPⅢ旳诊疗原则调查显示,其MS旳患病率分别为17.14%和 10.95%;
■沈阳地域2 014例体检人员,应用IDF、CDS和NCEP-ATPⅢ旳诊疗原 则,调查成果:IDF、CDS、NCEP-ATPⅢ旳诊疗原则MS患病率分 别为20.8%、11.5%、10.2%,3种诊疗原则对MS旳诊疗能力有差别 性;IDF原则诊疗旳患病率最高。
(PCOS)
● 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MS 诊疗原则 -1
MS 诊疗原则比较混乱:
● 1999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1999年 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 EGIR ● 2023年 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
ATPⅢ ● 2023年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
MS 诊疗原则 - 2
●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 连续低度炎症反应及血液凝溶系统异常
MS临床特征-3
MS还可有下列临床体现:
● 高纤溶酶原激活克制物
( PA I - 1 )
● 高C-反应蛋白
(CRP)
● 脂肪肝
(fatter liver)
●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h-fibrinogen)
● 多囊卵巢综合症
B-GLU T2DM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旳临床检验
代谢综合症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
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 TP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
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
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ATP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
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的并发症认识糖尿病脂肪肝等风险

脂肪肝的预防措施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肝脏负担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脏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的治疗和管理
饮食控制:减少脂肪摄入,增 加蔬菜和水果摄入
视网膜病变风险
代谢综合征患 者更容易患视
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可 能导致视力下
降甚至失明
控制血糖、血 压和血脂可以 降低视网 Nhomakorabea病变风险
定期进行眼科 检查有助于早 期发现和治疗
视网膜病变
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6
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
合理饮食:均衡膳食, 控制热量摄入,减少糖 分和盐分的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 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的结合: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将药物治疗 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和评估:对患者 的病情进行定期监测和评 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保持病情的稳定和控制 。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运动锻炼:增加有氧运动,提 高身体代谢率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使用 降脂药物或保肝药物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 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其他并发症风险
5
心血管疾病风险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 加
代谢综合征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血 管疾病筛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血管 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分 钟的有氧运动
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病名,依据其发病和临床表现,参考“肥胖”,“腹满",“积聚",“消渴”,“胸痹”,“眩晕"等病症进行轮治。
其发病常与先天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有关,概述代谢综合征与脾、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以痰浊瘀滞为其病机核心,本虚标实,治疗应以固本去邪为法进行调理。
症状体征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生活指导及中西医治疗:1、减轻体重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
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
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饮食调节:减低脂肪摄入,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散步、跳舞等。
●减肥药物:如西布曲明、奥利司他等。
2、减轻胰岛素抵抗3、改善血脂紊乱4、降低血压5、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结合临床分为常见几种类型: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逍遥丸加减。
痰湿壅滞型:形体肥胖,面垢浊,头晕或头如包裹状或耳鸣.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痰热内盛型:形体肥胖,面赤烦躁,口干苦不欲饮,喜冷食,舌红苔黄厚燥,脉弦数。
温胆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形体肥胖,或头刺痛或头晕,舌淡有瘀点、瘀斑或舌青紫苔厚腻,脉弦涩。
三子养亲汤加减。
中国老年人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复杂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治疗。未来可以加强内科 、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提高老年人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效果的建议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严 重程度、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 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评估方法与指标
01
02
03
身体测量
包括身高、体重、腰围、 臀围、血压等指标,用于 评估患者的肥胖程度和血 压状况。
生化检查
包括血糖、血脂、胰岛素 等指标,用于评估家族史 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患 者的代谢综合征风险进行 综合评估。
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特殊性
04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降糖药物
磺脲类药物
01
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用药物有格列本
脲、格列吡嗪等。
双胍类药物
02
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
糖,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03
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
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等。
通过扩张微血管、改善组织灌注来辅助治疗代谢综合征相关并发症,常用药物 有胰激肽原酶、前列地尔等。
05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药物副作用及相互作用
药物副作用
老年人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中,常见药物副作用包括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肝损 害等。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成人代谢综合征防控健康教育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总结本次专家共识成果意义
1 2 3
强调代谢综合征防控重要性
专家共识明确了代谢综合征的定义、诊断标准、 危害及防控策略,提高了公众对代谢综合征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提供科学指导
共识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和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多方面 的建议。
促进多学科合作
共识的达成促进了多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视 角和思路。
宣传手段有限,覆盖面不足
传统宣传手段如讲座、宣传册等受时间、地点限制,难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偏远 地区和基层群众。
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不完善
目前从事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且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导致师 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创新宣传手段,拓宽传播渠道
利用新媒体平台
积极运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新 媒体平台,开展在线健康教育课 程、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 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 成工作合力。
落实经费保障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健 康教育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 展。
建立评估机制
定期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06 总结与展望:构建全民参 与代谢综合征防控格局
长期跟踪管理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长期的健康跟踪管 理,及时发现并控制代谢综合征的发 展。
个性化指导方案
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加强 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根据中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如孕妇、肥胖者)定制化方案
认识代谢综合症

認識代謝綜合症
張佩斯,註冊營養師
何謂「代謝綜合症」﹖
「代謝綜合症」是累積多個高風險致病因素的一個統稱。
因素包括中央肥胖、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血壓及血糖過高。
患有「代謝綜合症」的人士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分別高出三倍及五倍。
如何診斷「代謝綜合症」﹖
「代謝綜合症」的治療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
⏹節制攝取熱量
⏹三低一高(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原則
⏹恆常適量的運動
⏹體重需下降5-10%
⏹戒煙、酗酒
(二)藥物治療:
⏹醫生考慮透過藥物來控制高血壓或高血糖
想接受「代謝綜合症」初步評估?
—被評估為高危人士可以優惠價港幣20元(原價港幣200元)到靈實白普理寶林社區健康發展中心進行跟進檢查,包括空腹血糖及全血脂測試。
—查詢電話:2623-5517或2701-34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T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 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 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 准。这些患者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 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 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即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
代谢综合症与肾脏疾病
有调查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者有胰岛素 抵抗达47%,尿毒症中达80%。 胰岛素抵抗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相 平行
代谢综合症与脂代谢紊乱
高甘油三酯血症 ( TG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 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增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增高 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增高
药物
ą-糖甘酶抑制剂 ●使葡萄糖的吸收减少 ●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
阿卡波糖,商品名为拜糖平,倍欣。剂 量为每片50mg。 α-糖甘酶抑制的服药时间非常重要,应 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
药物
二甲双胍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减少肝糖原异生和肝糖的输出 ●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代谢综合症的治疗
综合治疗,减轻胰岛素抵抗。 运动 饮食 药物
运动
根据病人的喜好以及现有的身体
状况进行调整。建议进行有氧运 动,也可以考虑中等强度的有阻 抗运动。
饮食
控制总热量 膳食结构合理: ●多吃豆制品和少量饮葡萄酒(一天不超过100毫 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大量饮酒极易由于热能过剩而肥胖,同时肝内 合成甘油三酯量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分泌也增多 ●增加膳食可溶性纤维含量 ●减少蔗糖和食盐的摄入
低密度脂蛋白是坏胆固醇,它的增高是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胆固醇,它的升高有 利于促进外周组织移除胆固醇,从而防 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被认为是抗动脉 粥样硬化因子。 循证医学证实总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元凶,是“主犯”,甘油三酯是 “从犯”,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含量是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
1995年Stern提出“共同土壤学说”,
他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疾病的共 同土壤即共同的危险因素,故又称 为“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1997年将这一组症候群称之为“代 谢综合症”。现也被称为“Reaven 综合征”.
流行病学
美国成人中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为
22.7%。 我国上海成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 示: 1: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为9.1% 2: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患病率分 别是21.6%和29.6%。
小结
中心性肥胖 运动减少 微量白蛋白尿
胰岛素
纤维蛋白原 PAI-1(纤溶 酶原激活剂抑制 因子1)
胰岛素抵抗
LDL TG HDL
BP
IGT 糖尿病
代谢综合症,奏响“死亡之曲”|
135-6-543-0-268 135/85:血压 6:血糖 543:正常人5、一个病4、两个以上3 0:吸烟 268:腰围 女2尺6(86), 男2尺8(93)
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脂肪(主要 是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 是主要能量来源;类脂,是生物膜的基 本成分,主要是胆固醇。 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 度胆固醇两种 摄入胆固醇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中风,脑卒
冠状动脉病变↑-----血中甘油三酯↑ 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越高,极低密度 脂蛋白的生成也就越多。这种“坏蛋白” 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 同时,甘油三酯含量的增高还会导致血 液粘稠度的增加,以及血凝倾向的加强, 从而促使血栓及动脉硬化的形成。
A B C D
激素浓度
胰岛素抵抗发生的机理
细胞水平的缺陷 受体与分子水平的缺陷 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即其胰岛素受体 的合成障碍,受体减少。 受体为与胰岛素的结合有问题 钥匙------锁眼
代谢综合症与2型糖尿病
外周组织摄取和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受损 肝脏产生和输出葡萄糖增多 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减弱,血浆 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可以诱导氧化 应激和炎症反应,并导致血管舒张功能 受损。
治疗目标
体重指数(mg/m2) 男<25,女<24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空腹 4.4~6.1 非空腹 4.4~8.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2 血压(mmHg) <130/80 胆固醇(mmol/L) <4.5 甘油三酯(mmol/L) <1.7 高密度脂蛋白(mmol/L) >1.0 低密度脂蛋白(mmol/L) <2.5
肥胖
中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估计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达到2亿和 9000多万。 (2004年)
脑血管病
现有600万人,我国每年新增150---200万 人,致残率75%,世界死亡谱第三位, 中国二位
血液变-----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症
高血压
肥胖 糖尿病(IGT 糖耐量异常)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症与高血压
可能机制: ●高胰岛素使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 加 ●血管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增高 ●胰岛素使交感神经活性增高 ●其他:刺激生长因子 ,酶活性改变 据统计有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 抗,高血压高发于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中。
代谢综合症与心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高血压、胰岛素抵抗、 肥胖和脂代谢不正常,免疫和分子 生物学介导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出 现冠心病和脑梗塞等其他动脉粥样 硬化性血管病。
简史
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
1988年Reaven 将肥胖症、2型糖尿病(或IGT糖耐 量减低)、脂代谢异常、高血压、 高胰岛素血症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 的现象 ,称为“X综合症”。 Reaven还注意到多数糖尿病患者在 发病之初,胰岛素不是分泌不足, 而是分泌亢进,用胰岛素抵抗来解释 这种现象。
药物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 酮)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肝糖的生成和输出减少 ●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降低血脂
药物
其他: 降脂:吉非罗齐、非诺贝特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 降压: 降粘:
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良好的降胆固醇作用, 而且还有稳定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 用。 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一定要在睡前服 用,因为肝脏合成胆固醇最活跃的时间 在睡前2—4个小时。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主要功能 是运输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 正常的极低密度脂蛋白没有致动脉 硬化作用,像乳糜微粒一样也不是冠心 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极低密度脂蛋白代 谢产生的中密度脂蛋白具有致动脉硬化 作用。
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可 以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导致血 管舒张功能受损。
代谢综合症的判定
WHO 1999年 1.糖耐量减低(IGT)或空腹血糖异常(IFG)或 糖尿病 2.胰岛素抵抗(由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 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4位 点)
3.血压≥140/90mmHg 4.TG≥1.7mmol/L(150mg/dL)和(或)HDL-C: 男<0.9mmol/L(35mg/dL) 女< 1.0mmol/L(39mg/dL) 5.中心性肥胖:WHR 男>0.90;女>0.85和 (或)BMI>30kg/m2 6.微量白蛋白尿
代谢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
徐水县中医院 薛捍臣
高血压
中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但高血压的知晓 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 高血压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 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 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
糖尿病
患病率急剧增加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 家为印度、中国、美国
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 回肝脏代谢 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 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 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浆HDL中游 离胆固醇的浓度,降低组织胆固醇的沉 积。 保护性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LDL
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脏及小肠運送胆 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至有需要的細胞及組 织,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 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 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 “坏的胆固醇”。
总结
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
血流变异常 代谢综合症
谢谢
2009-4-3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 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 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 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 久之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会逐步衰竭,导 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生。
胰岛素剂量反应曲线
对 激 素 的 反 应
10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