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 B
3.(对惯性的理解)关于物体的惯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越难停下来,说明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向前倾,拐弯时人会往外甩,而汽车匀速前进时, 车上的人感觉平稳,说明突然减速和拐弯时人有惯性,匀速运动时没有惯性 C.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越难改变的物体,其惯性一定越大 D.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运动的火车上,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后, 发现落回原处,这是因为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向后偏些,但因时 间太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解析 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故 A 正确;虽然是 借助想象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其结果是可信的,故 B 错误;伽 利略由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的原因,故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AD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B.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 的原因 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在不受力时才 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只是反映惯性大小的,因此也叫惯性定律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4)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A)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运动 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 量有关。 (B)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 非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逻辑推理和定量计算的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设计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即力的改变瞬间引起加速度的改变。

•准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正确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牛顿第二定律的动画演示、实例分析、实验视频等。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打点计时器、纸带、砝码、弹簧秤等,用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用于板书关键概念和解题步骤。

•学生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或实验器材演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培养实验能力。

•讨论法:针对复杂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播放一段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速度的变化,提问:“是什么力量导致了汽车速度的变化?”引出力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进而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新课教学1.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强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需要力的作用。

•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_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课前案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实验目的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全面正确地认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原理1.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根据事实经验,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加速度还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有关,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2.控制变量法:加速度a和质量m、受力F都有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种先控制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再控制另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三、实验器材砝码,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导线,夹子,小盘,天平,小车,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复写纸,刻度尺.课中案探究一、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分别为M0、m0,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1将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不系绳).图13.平衡摩擦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板,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不挂重物的小车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将重物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及此时所挂重物的重力m 0g.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所挂重物的重力,重复步骤4,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小车从同一位置释放,并记录好重物的重力m 1g 、m 2g…以及计算出相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格1. 表格1 物体的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次数加速度a/(m·s -2)小车受力F/N1 2 3 4 5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7.继续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6,多做几次实验,在每次得到的纸带上标上号码. 8.计算出每次实验所得纸带的加速度值及小车与砝码的总质量填入表格2.表格2 物体受到的外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次数加速度a/(m·s -2)小车与砝码总质量M/kg小车与砝码总质量的倒数1M/kg -11 2 3 4 51.分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依据表格1,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外力F 为横坐标,作出a -F 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图22.分析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依据表格2,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M 或1M 为横坐标作出a -M 或a -1M 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据图象可以得出结论.3.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探究三、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用所挂重物的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所挂重物的重力,存在系统误差.所挂重物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越小,误差越小;反之误差越大. 2.因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偶然误差 (1)质量的测量误差.(2)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的误差(读数误差). (3)绳或纸带与木板不平行造成的误差.(4)平衡摩擦力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平衡过度使小车合外力偏大,平衡不够使小车的合外力偏小,此时要注意匀速运动是恰好平衡摩擦力的标志. 四、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3.各纸带上的加速度a ,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5.释放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图3探究四、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的理解典例1:如图4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图4(1)电源________;(2)电磁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3)滑轮位置________;(4)小车位置________;(5)长木板__________________.典例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 5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图5(1)由刻度尺读出两个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x,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图中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可以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1和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Δt2,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1=________,滑块经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2=________,则滑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a=_______________.(均用上述字母表示)(2)在本次实验中,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滑块的质量总共做了6组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后.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m/g a/m·s-2250 2.02300 1.65350 1.33 400 1.25 500 1.00 8000.63(3) 课后案达标检测1.(多选)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a 与力F 、质量M 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连接沙桶和小车的轻绳应和长木板保持平行B .将电火花计时器接在6 V 的交流电源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C .在探究a 与质量M 的关系时,作出a -1M 图象能更直观地判断二者间的关系D .轻绳对小车的拉力一定等于砝码和沙桶的总重力2.(多选)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形成图甲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B .形成图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C .形成图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D .形成图丁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3.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 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 与小车质量M 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图1图2A .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 .按图示装好实验器材C .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 .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 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的质量E .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 值,重复上述实验F .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 .作a -M 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 与M 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 ______改为__ ______.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两个实验图象a 、b ,描述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图线是________,描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图线是________.5.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5中未画出).图3图4图5(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力传感器的示数,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2)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挡光板的宽度L,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为S.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t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实验要验证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具备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和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 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质点的教学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我们对质点概念的形成,以及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

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也只能是有所认识,要求不能太高。

教科书对质点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有以下考虑:①物理概念、规律是对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

②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分析困难的原因,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流水、瀑布,羽毛下落……·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

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同时,要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图1.1-4加以分析。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单选题1、蹦极是新兴的一项户外休闲活动。

如图,蹦极者站在约40米高的塔顶,把一端固定在塔顶的长橡皮绳另一端绑住身体,然后两臂伸开,从塔顶自由落下。

当人体下落一段距离后,橡皮绳被拉紧,当到达最低点时橡皮绳再次弹起,人被拉起,随后又落下,这样反复多次,这就是蹦极的全过程。

若空气阻力不计,橡皮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橡皮绳弹力与人体重力相等位置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从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则关于人体运动的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合外力F与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C以向上为正方向,从最低点开始向上运动,合力F向上,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加,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上升,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下,速度减小,到达原长位置后继续上升到达最高点再返回到原长位置,此阶段加速度为g,速度均匀减小再均匀增大,之后加速度减小,方向向下,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下降,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上,速度减小直至到达最低点;故选C。

2、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答案:C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A和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μ(m A+m B)gm A+m B=μg然后隔离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AB=m B a=μm B g大小不变;物体B做速度方向向左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右,摩擦力向右,C正确,AB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一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6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在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A.0B.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C.大小为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D.大小为2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答案:D木板撤去前,小球处于平衡态,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N sin60°=0N cos60°-G=0木板A、B突然撤去后,支持力消失,重力和拉力不变,合力等于支持力N,方向与N反向,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a=N m解得a=2g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故选D。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并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2、难点: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4、易错点:力和运动关系实际应用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75问题与练习第4题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2、难点: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3、疑点:为什么要作a-1/m图像4、易错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2、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方法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理解G=mg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认识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正比性、同体性、瞬时性和矢量性)3、疑点: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4、易错点:受力分析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82 动力学方法测量质量P82 问题与练习1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计算第四节力学单位制一、教学要求:1、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以加速度a 为纵轴、质量 M 为横轴,根据
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可以得到如图甲
所示的一条图线,由图线只能看出质量 M 增
大时加速度a 减小,无法定量得到两者关系。
1
若以a 为纵轴, 为横轴,可以得到如图乙的
M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据此可以判断出 a 与 M
成反比。
(
3)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先接通电源后
3
2.
【变式1】如图所示,
A、
B 两小球分别连
等,
B 球 受 力 平 衡,
aB =0,
A 球所受合力为
定在倾角为30
°的光滑斜面顶端.
A、
B 两小球
都不为零
图所示,细线烧断后瞬间,弹簧弹力与原来相
mgs
i
nθ+kx =2mgs
i
nθ=maA ,解 得 aA =
2gs
i
nθ,故 AD 错误,
BC 正确.
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三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
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
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
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
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
是对超重失重概念、定义的理解,此类知识点
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另一种则是
三 牛顿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对超重失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计
位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全面分析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全面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的内容。

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而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研究单个物体或系统的运动,为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3)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现象的解释,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操作实验,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树立踏实、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明确“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一、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但印象并不深刻。

尽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规律的理解很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定律来弥补已有的缺陷。

2.能力方面: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好奇、积极且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探究方法。

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感兴趣,因此应多设计各种实验及探究活动以激发其兴趣二、教法与学法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通过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思维。

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经历物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中的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中的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4.6 超重和失重(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中的第六节内容,本节课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章知识应用一个典型例子。

对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这还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而且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科学思维: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实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

难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相结合。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物块、铁架台、三脚架、电子秤、力传感器等。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袋子倒放,水为何不会流出思考问1、利用智慧课堂平板,随机选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提问,回顾旧知2、利用智慧平板,实物展台功能,实验展示,把实验场景投屏到学生平板上,清晰直观思考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超重和失重现象?2、电梯运行,分为几个阶段?匀速运行时,有超重和失重吗?1、智慧平板,抢答功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直观形象观察读数,根据传感器所给出的图像,完成表格。

学生答题,利用平板拍照上传1、传感器读数依(或悬线)学生相互讨论,抢答学生认真答题本节课是我校和兄弟学校,联合举办的智慧课堂教学开放日的一节展示课。

课前通过平板推送预习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作业反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课上,通过观看视频:太空新旅天宫课堂王亚平太空展示与水有关的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自由落体运动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4 抛体运动的规律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1、电荷库仑定律2、电场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电流和电源5、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磁场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2、电流的磁场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5、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交变电流4、变压器5、高压输电6、自感现象涡流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光谱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信息化社会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2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1、分子及其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3、固体和液体4、气体第二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1、能量守恒定律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机的工作原理4、热力学第二定律5、有序、无序和熵6、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核能1、放射性的发现2、原子核的结构3、放射性的衰变4、裂变和聚变5、核能的利用第四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热机的发展和应用2、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3、新能源的开发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1 第一章电场直流电路1、电场2、电源3、多用电表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5、电容器第二章磁场1、磁场磁性材料2、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3、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动势3、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四章交变电流电机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2、变压器3、三相交变电流第五章电磁波通信技术1、电磁场电磁波2、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3、电视移动电话4、电磁波谱第六章集成电路传感器1、晶体管2、集成电路3、电子计算机4、传感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2 第一章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平动和传动3、力矩和力偶4、力矩的平衡条件5、刚体平衡的条件6、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二章材料与结构1、物体的形变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3、常见承重结构第三章机械与传动装置1、常见的传动装置2、能自锁的传动装置3、液压传动4、常用机构5、机械第四章热机1、热机原理热机效率2、活塞式内燃机3、蒸汽轮机燃气轮机4、喷气发动机第五章制冷机1、制冷机的原理2、电冰箱3、空调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3 第一章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折射率2、全反射光导纤维3、棱镜和透镜4、透镜成像规律5、透镜成像公式第二章常用光学仪器1、眼睛2、显微镜和望远镜3、照相机第三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机械波的稍微和干涉2、光的干涉3、光的衍射4、光的偏振第四章光源与激光1、光源2、常用照明光源3、激光4、激光的应用第五章放射性与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2、原子核衰变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4、射线的探测和防护第六章核能与反应堆技术1、核反应和核能2、核列变和裂变反应堆3、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电容器与电容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恒定电流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电阻定律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0 简单的逻辑电路第三章磁场1 磁现象和磁场2 磁感应强度3 几种常见的磁场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1 划时代的发现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 楞次定律5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6 互感和自感7 涡流第五章交变电流1 交变电流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 变压器5 电能的输送第六章传感器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 传感器的应用(一)3 传感器的应用(二)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3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分子的热运动3 分子间的作用力4 温度的温标5 内能第八章气体1 气体的等温变化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1 固体2 液体3 饱和汽和饱和汽压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第十章热力学定律1 功和内能2 热和内能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 热力学第二定律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1 简谐运动2 简谐运动的描述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 单摆5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机械波1 波的形成和传播2 波的图象3 波长、频率和波速4 波的反射和折射5 波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多普勒效应第十三章光1 光的折射2 光的干涉3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4 光的颜色色散5 光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全反射8 激光第十四章电磁波1 电磁波的发现2 电磁振荡3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5 电磁波谱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1 相对论诞生2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4 广义相对论简介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 动量守恒定律(一)3 动量守恒定律(二)4 碰撞5 反冲运动火箭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的第二定律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4 概率波5 不确定的关系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 电子的发现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 氢原子光谱4 玻尔的原子模型5 激光第十九章原子核1 原子核的组成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 探测射线的方法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5 核力与结合能6 重核的裂变7 核聚变8 粒子和宇宙。

高中物理必修一参赛说课稿:第四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参赛说课稿:第四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学程序五、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章是在前面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可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因此,它被称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并使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进而令人信服的表明,天上和人间服从同样的力学。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石。

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并能做出初步评述。

2)能看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体会定律深刻的思想性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性。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的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从v-t图求a,发现a不随t而变,从而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
——求斜直线方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程。 ——从匀速直线运动中的x=vt相当于v-t图线下的“面积”获得启发, 遵循“无限分割、化变为恒”的方法,求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程。
五 编写理念
探究实验共同特点
实验:探究加速度 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 探究意识
重视实验

信息技术



质点动力学模块教材分析
3内容标准 2内容标准
4逻辑线索 5编写理念
1课程目标
6三大建议
教 材 分 析
说建议—— 本模块的教学建议
六 教学建议
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简单


具体

复杂
中 物
抽象

现象
本质
定性
定量
标量
矢量
状态
过程
六 教学建议
充分挖掘、利用教 材资源,进行探究 合作
参考系

坐标系



物体



质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空间
变化量
位置X
位移ΔX
位置随时间变化率
速度V
变化量
速度变化量Δ V
平均速度Δ x/ Δt
瞬时速度
运动学
速度 随时 间变 化率
加速度a= Δ V/ Δt
变化量
时刻t
时间Δt
力学
时间
四 质点动力学模块逻辑线索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 2011.4

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WORD教案6

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WORD教案6

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WORD教案6展示课教案安庆市石化一中胡志诚二00八年十二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一课时:理论探究部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物理两年的学习,科学探究思想必定差不多对学生产生了专门深的阻碍,在高中时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探究的本质。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是由它所受的力决定的,而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又与物体自身的质量有关,因此,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是自然而又十分必要的。

关于实验的差不多思路:能够先结合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会和一些小常识动身,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因为这与实验数据的处理直截了当相关。

正比、反比的关系用图象进行数据处理比较直观,而且有利于减小误差的阻碍,因此本实验用图象方法处理数据。

基于简单、方便的原则,考虑用打点计时器成本不高,其配备比较普遍,我们打算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动手进行实验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但实验中要注意排除摩擦力的阻碍。

由于探究的是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比例关系,教科书上的第二套方案的实验设计专门有启发性,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实验前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

本节内容专门多,考虑到学生的同意状态,我们打算探究工作分步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论探究部分,第二课时为操作探究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明白得实验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3.经历假设与猜想、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讨论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1.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明白用操纵变量法进行实验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理想实验
★教学难点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加速度与力的探究
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教学方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

4.3 牛顿第二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4.4 力学单位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
知道单位制的作用,即清楚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关系,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单位制的作用,即清楚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关系,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教学难点
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推导物理量的单位。

4.5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