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课件.
《土壤有效氮测测定》课件
大气沉降也是土壤有效氮的来 源之一,主要来自工业排放、
汽车尾气和农业活动等。
土壤有效氮的作用
土壤有效氮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 营养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 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效氮的含量过低会导致植物生 长缓慢、黄化、落花落果等现象,而 含量过高则可能导致植物过度生长、 倒伏、病虫害增多等问题。
测定其含量。
能够测定土壤中有机氮的含 量。
操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 高的实验技能。
化学发光法
原理
步骤
优点
缺点
利用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激 发发光物质发出荧光,通过测 量荧光强度来测定氮含量。
称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入一定 浓度的发光剂和氧化剂,在适 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保持一定 时间,使发光物质充分发光。 然后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测定 氮含量。
因此,在测定土壤有效氮时,需要了解并考虑土壤的 pH值,以便更准确地测定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的有 机化合物,对土壤有效氮的测
定结果有显著影响。
土壤有机质能够通过吸附和固 定作用,将氮保持在土壤中,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此外,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会 释放出氮,增加土壤有效氮的 含量。
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用范 围广。
操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高 的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
03
土壤有效氮测定的影响因 素
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pH值对土壤中氮的吸附和释放有重要影响,进而 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测定结果。
在碱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氮结合,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在酸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铝离子和氢离子会与氮结合,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提高作物产量。
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重金属部分(共30张PPT)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质量控制要求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Thank You !
定四。、重金原属分理析:质是量控基制态原子(一般蒸汽状态)吸收
、视消解情况,可再补加硝酸,氢氟酸,高氯酸,重复以上消解过程。
、合取下适坩埚的稍特冷,定加入频硝率酸,的温热辐溶射解可而溶性被残激渣,发转移至至高50m能L容态量瓶,中,用纯水定容,摇匀,保存于聚乙烯瓶中。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三、重金属分析方法
三、重金属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简称ICP-MS,通常叫ICP质谱,可分析地球上 几乎所有的元素。
ICP-MS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测试技术。它以将ICP的高温 (8000K)电离特性与四极杆质谱计的灵敏快速扫描的优点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型 的最强有力的元素分析境监测 技术要求
-----重金属部分
201280年185年月5月
目录
一、2018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二、重金属分析前处理方法
三、重金属分析方法
四、重金属分析质量控制
一、2018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一、2018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使用表2分析测试方法进行样品测试,优先使用推荐方法; 土壤pH值、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和有机测试项目所使用方法须通过CMA资质认定。
火三焰、原 重子金原吸属收分子光析荧谱方法法光(光FA谱AS)法(AFS)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
土壤采样ppt课件
.
样品记录
样品采集时,将现
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 采样编号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做详细
采样地点 经度、维度
的记录。样品采集完后袋 采样层次
内外均应附标签,标明采 特征描述
采样深度
样编号。名称。采样深度、 检测项目
采样地点、日期、采集人, 采样日期
采样人员
并填写采样记录。
土壤样品标签
2020/5/26
.
注意事项
土壤采样
报告内容
1
技术标准
2
采样器具准备
3
监测因子的选择
4
监测点位布设
5
样品采集
6
数据记录
.
土壤采样是指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包括采样的布设和取样技 术。采剖面土样,应在剖面观察记载结束后进行。在采样前应先将 剖面整修、清理,削去最表层的浮土,然后再按层次自上而下逐层 从中心典型部位取样。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 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选 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 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2020/5/26
.
取样方法
铁锹、铁铲直接样。 采样筒取样 土钻取样 挖坑剖面取样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 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取样 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铲 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 下铲取土;微量元素则需要用不锈钢或木制 取土器采样。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 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 自行选择测定。
湖南美.鑫隆生态环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 /T14550—1993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T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5—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7—199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8—1997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40—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KI —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1—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 /T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7172—1987)NY /T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7173—1987)NY /T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9834—1988) NY /T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9837—1988)NY /T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12298—1990)NY /T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原GB12297一1990)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到达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防止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展比拟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那么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展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那么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局部〔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根底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承受的绝对偏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示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经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运输与保存等。
一、采样准备1. 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2. 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3. 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 采样器具准备(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5)采样用车辆。
5. 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污染监测 ppt课件
PPT课件
1
(一) 土壤矿物质
1.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约占土壤固体部 分总重量的90%以上,它还是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源, 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PPT课件
2
(一) 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经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仍 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 次生矿物质:大多是由原生物质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 质。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 次生矿物质中的简单盐类呈水溶性,易被淋失。
采 样 方 法 : ① 采 样 筒 取 样 ; ② 土 钻 取 样 ; ③ 挖 坑 取 样 。
PPT课件
28
4、采样时间
为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可随时采集样品进行测定。如需 同时掌握在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受污染状况,可依季节变化 或作物收获期采集。一年中在同一地点采样两次进行对照。
PPT课件
29
5、采样量
PPT课件 11
四、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矿物质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爆发后的火 山灰等 人为污染源--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污泥、 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固体废弃堆放或填埋、大气沉降等
PPT课件
12
土壤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重金属、硫化物、氟化物、农药等 生物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 放射性污染--90锶、137铯等
品采集时,要格外注意样品的合理代表性,最好能在采样前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选择出 一 定 量 的 采 样 单 元 , 合 理 布 设 采 样 点 。
PPT课件
22
2
、
采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土壤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其对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制定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探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一、土壤采样土壤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关系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土壤采样时,需严格遵守以下规范:1.1 采样点选择:根据监测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采样点。
要求采样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以充分反映监测区域内土壤环境的综合情况。
1.2 采样工具选择: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监测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避免出现交叉污染和样品混合现象,保证采样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1.3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和采样层次。
一般情况下,采样深度不得小于30厘米,同时需留意不同土层的分界。
采样时,需避开农田道路、堆肥、农药残留区域等可能造成采样偏差的位置。
1.4 采样前后处理:采样前应清理采样工具,避免因残留样品而导致采样污染。
采样后将样品进行封装,并严格做好样品标识,以避免样品混淆和信息丢失。
二、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土壤环境监测的核心环节。
为了保证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如下规程:2.1 分析技术准备:在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前,需要仔细查阅标准操作流程和方法,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根据监测指标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2.2 质量控制: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准品的合理使用、样品平行测定、实验室环境及仪器设备的校准等环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3 数据分析与报告:将所得数据进行合理整理和分析,补充标注样品背景信息。
在撰写监测报告时,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规程和要求进行,确保报告的准确全面。
报告中必须注明出入境固体质量的监测结论、标准与方法。
最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污染监测》PPT课件
2021/9/18
19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
五、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 2、 磨碎与过筛
• 风干后的土样用玻璃棒碾碎后,过筛以除去2mm以上的沙 砾石和植物残体,用四分法反复弃取多余样品,最后存留 足够的数量。如进行中金属分析的项目保留100克,用玛 瑙研钵继续研细,待全部通过0.16mm的筛孔为止。过筛后 的样品充分搅匀、装瓶、贴上标签备用。
2021/9/18
20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
六、一般分析方法
• 预处理:溶解(测金属时)、萃取(测有机物) • 过滤——消解——提取——分析 • 消解:HNO3-H2SO4, HNO3-HClO4 • 结果:mg/kg (干土)
2021/9/18
21
输移 土壤是植物和某些动物直接赖以生存的地 作用 方,是营养物的主要供应地
净化 作用
2021/9/18
存在各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数以亿 万计,能使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
4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一节 土壤组成与污染源
二、土壤污染
• 1、土壤污染及其特点 土壤污染: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害 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不断积累,当其 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 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或植物)的正常生长 和发育,甚至某些污染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 质量,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15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
四、土壤样品采集
3、土壤样品采集深度和采样量 (1)深度
• 一般:耕层下15-20cm • 已知污染深度:沿剖面层次分层取样(表面、腐殖质、
土壤环境调查与分析-PPT课件
非金属无机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 、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规定
必测项目:《土壤环境质量》规定的11项 选择必测项目: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 影响范围广、毒性较重的污染物 选择项目: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因污 染导致改变的土壤形状指标和农业生态环境指标 后两类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水分、 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物油、苯并(a)芘、 全盐量
五、监测方法
常用方法 重量法 容量法 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原子萤光 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 发射光谱法 气相色谱法 测土壤水分 浸出物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测定, 如Ca2+、Mg2+、Cl-、SO42- 重金属如Cu、Cd、Cr、Pb、 Hg、Zn等
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汞等农药
六、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污染面积超标率(%)
污染物分担率(%)
=
超标点面积之和 = 100 监测总面积
某项污染物指数 100 各项污染物指数之和
2.评价方法 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评价为主 在纵向、横向比较时,利用综合评价指数 土壤污染分级——以p综为依据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混合样品 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种植一般农作 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对于 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 土壤。每个土壤单元设 3~7 个采样区,单个采样 区可以是自然分割的一个田块,也可以由多个田块 所构成,其范围以 200m×200m 左右为宜。将 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 制成混合样。混合样量往往较大,需要用四分法弃 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袋。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概述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壤质量以及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样与处理(1)采样方法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第一步,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划定网格采样、随机采样以及人工设置采样点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人为因素对土壤样品的污染。
(2)采样地点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尽可能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壤利用方式。
(3)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应符合监测目的和要求,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采样设备有不锈钢土壤钻和土壤取样器等,应保持设备的清洁、无锈蚀和无污染。
(4)采样时间采样时间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极端天气和短期内的强降雨,以降低资料的误差。
三、样品分析与检测(1)样品保存样品在采样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无法及时送检,需将样品密封并储存于低温环境中,以防止样品中微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
(2)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应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来选择,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氮磷钾含量分析等。
(3)仪器设备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与解读(1)质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应包括标准曲线的建立、质控样品的加入、复检和验证等。
(2)数据有效性评估对于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估,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评估,同时考虑是否满足监测目的。
(3)数据解读基于有效且可靠的监测数据,结合土壤环境研究和监测目的,进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2布点与样品数容量2.2布点方法2.2.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5.2.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2.2.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3基础样品数量2.3.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示例:某地土壤多氯联苯(PCB)的浓度范围0~13mg/kg,若95%置信度时平均值与真值的绝对偏差为1.5 mg/kg,s为3.25 mg/kg,初选自由度为10,则N=(2.23)23.25)2/(1.5)2=23因为23比初选的10大得多,重新选择自由度查t值计算得:N=(2.069)2(3.25)2/(1.5)2=2020个土壤样品数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匀(0~13 mg/kg),要降低采样的样品数,就得牺牲监测结果的置信度(如从95%降低到90%),或放宽监测结果的置信距(如从1.5 mg/kg 增加到2.0 mg/kg)。
5.3.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可变为:N=t2CV2/m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CV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可取50%。
2.4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3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3.1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3.1.1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的划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一般以土类为主,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以土类和成土母质母岩类型为主,省级以下或条件许可或特别工作需要的壤环境背景值监测可划分到亚类或土属。
3.1.2样品数量各采样单元中的样品数量应符合“5.3基础样品数量”要求。
3.1.3网格布点网格间距L按下式计算:L=(A/N)1/2式中:L为网格间距;A为采样单元面积;N为采样点数(同“5.3样品数量”)。
A和L的量纲要相匹配,如A的单位是km2则L的单位就为km。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网格间距,适当调整网格的起始经纬度,避开过多网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样品更具代表3.1.4野外选点首先采样点的自然景观应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
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不设采样点;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选择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的地作为采样点,以使样品点尽可能少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3.1.5采样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
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测(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必要时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
剖面的规格一般长1.5m,宽0.8m,深1.2m。
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
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20 cm、心土层50 cm、底土层100 cm左右样。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层、P犁底层、C母质层(或G潜育层、W潴育层)分层采样(图6-1对P层太薄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A、W层)。
对A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按A层5~20 cm、A/B 层60~90 cm、B层100~200 cm采集土壤。
草甸土和潮土一般在A层5~20 cm、C1层(或B层)50 cm、C2层100~120 cm处采样。
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1kg左右,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采样的同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系在袋口,标签上标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
采样结束,需逐项检查采样记录、样袋标签和土壤样品,如有缺项和错误,及时补齐更正。
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现场,并在采样示意图上标出采样地点,避免下次在相同处采集剖面样。
3.2农田土壤采样3.2.1监测单元土壤环境监测单元按土壤主要接纳污染物途径可划分为:(1)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2)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3)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4)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5)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6)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污染物主要来自上述两种以上途径)。
监测单元划分要参考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型、行政区划等要素的差异,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地缩小。
3.2.2布点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监测单元。
部门专项农业产品生产土壤环境监测布点按其专项监测要求进行。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点,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离污染源的距离远于其它点);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采用均匀布点;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采用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
3.2.3样品采集3.2.3.1剖面样特定的调查研究监测需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时采集土壤剖面样,采样方法同3.1.5。
3.2.3.2混合样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采0~20cm,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