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版必修1素材 文本助读 第19课南朝诗两首
2012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2012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733cad981c758f5f71f671f.png)
(6)衾枕昧.节候 昧:形容词作动词,昏暗
(7)褰.开.暂窥临 褰开: 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8)举目眺岖.嵚. 岖嵚: 山势险峻的样子 (9)初景革绪.风. 绪风: 残余的寒风 (10)无闷征.在今 征: 验证,证明 (11)灞涘.望长安 涘: 水边
(12)白日丽.飞甍 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色彩明丽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美文评点]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 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 世求仙的思想情绪。此诗可谓匠心独运。欲写江屿之秀媚 神奇,先写江南胜景历览之倦,一抑一扬,对比鲜明。然 后又一笔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遥想昆仑山仙 人姿容,神会古代安期生道术,进一步烘托和神化了孤屿 的幽丽神奇。如此前皴后染,虚实交错,不仅突出了孤屿 之美、之奇,也有效地寄寓了自己孤傲不遇的主观情感。 结构绵密而意脉一贯,情景相生而物我融一。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 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 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 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 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二、永明诗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 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 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 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 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萧衍、沈 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 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 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 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 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83df4eddb7360b4c2e3f64e8.png)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赏佳句。
1.词类活用 (1)薄霄愧云浮: 意动用法,“觉得……惭愧” (2)祁祁伤豳歌: 使动用法,“使……悲伤” (3)萋萋感楚吟: 使动用法,“使……感伤” (4)白日丽飞甍:___使__动__用__法__,__“__使__…__…__明__丽__”______
答案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答案
(3)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再度变化,具体有何表现? 答案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 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排遣,新 鲜之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 与“不归”的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 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今天照 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有德的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 身上得到证明,诗人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答案
《登池上楼》
重点突破
1.把握情感
(1)诗开头四句在全诗中的地位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诗人将“我”与“物”
连接在一起,“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 “我”欲隐居山川又
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
意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欲隐居却乏此高致。接着用“进德
基础积累
答案
2.特殊句式 (1)谁能鬒不变: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应__为__“__谁__能__不__变__鬒__”__。 (2)无闷征在今:_介__词__结__构__后__置__句__,__应__为__“__无__闷__在__今__征__”__。__
粤教版-语文-高一-4.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4.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2474b6a28ea81c759f57886.png)
4.19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和谢脁生平;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朗读《登池上楼》,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
2.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
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本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在刘宋王朝官居高位,他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
在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环境中,谢朓目睹了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到诬陷,36岁就死在狱中。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而谢朓则使山水诗发展起来,因此他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眺则是“小谢”。
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谢眺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丽,李白曾写诗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是谢眺,“清发”就是赞美他清新秀丽的诗风。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又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感,成就很高。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
2.进行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涘、甍、霰、鬒②节奏把握:二一二3.结合指导,再读一遍。
三、题目解析提问:从《登三山还望京邑》,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明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个题目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事情和望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提示:可从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入手)2.明确:叙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回望京邑)写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紧扣“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抒情: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9南朝诗两首PPT优质课件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9南朝诗两首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bfcbc26edb6f1afe001f5b.png)
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 而不以财富自诩于人。
【品悟】谦恭是儒家、道家共同遵守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 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 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 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 崭新的题材领域。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 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 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 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 了一代诗风。
2.永明诗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 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 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 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 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15)泪下如流霰. (16)谁能鬒.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 (2)使动用法,使……
惭愧 (3)惭愧 (4)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5) 追求禄位 (6)形容词作动词,昏暗 (7)揭开帷帘,打开 窗子 (8)山势险峻的样子 (9)残余的寒风 (10)验证,证 明
代表作品有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 《江妃赋》。
【精品】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1素材文本助读第19课南朝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高考
![【精品】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1素材文本助读第19课南朝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ac414ab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c.png)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谢灵运和谢朓在南朝诗坛上并称“大小谢”,二人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别有情趣。
谢灵运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虽然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但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谢朓的山水诗消除玄言诗的影响,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对于仕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2)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
父亲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2.背景探寻(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
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
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登池上楼》鉴赏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抱负。
三组对比连用,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9课《南朝诗两首》ppt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9课《南朝诗两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e5d0e7f524ccbff021843a.png)
2. 第十三至第十六句写了诗人登楼及所 见所闻,其中佳句“池塘生春草,圆柳 变鸣禽”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020/2/16
提示: 作者终日卧床,甚至连外界节气的
变化也不知晓了,当他姑且撑起久病初 愈的身体揭开门帷登楼一望,此时寒冬 已过,初春的太阳赶走了残冬的冷风, 暖意融融,诗人侧耳倾听那池水的波声, 举目远眺高峻的山峦,一幅生动的春之 美景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一个“生”, 一个“变”,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 了动感,同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 欣喜、新鲜之感准确、生动、传神的反 映了出来。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 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
2020/2/16
3. 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 的再度变化,具体有何表现?
2020/2/16
提示: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 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派 遣,新鲜之感激起 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
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 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 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今天照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 有德的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身上得到证明, 作者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2020/2/16
对比: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有 什么异同?
• 提示: 《登池上楼》融情于景,把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完全融到对初春万物复苏的美景之 中。如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 很好的力证。而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则是以美景写哀情,他眼中的景色越是美好, 那么,他心中的眷恋就会越是炽热,他也就越 是悲伤。
2020/2/16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69d5f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0.png)
19 南朝诗两首本课话题——乡愁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句话能够代表很多游子的心声。
杜甫有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漂泊的羁旅行人谁不会为思乡而流泪?谁能不说家乡好?谢朓也概莫能外,离别愁思蓬勃而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春节,是个喜庆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团聚的日子,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也在这一天回到了家乡。
浩浩荡荡的返乡浪潮或许延迟了人们归家的脚步,但却阻挡不了人们那颗迫切的归家之心。
家乡,犹如一块磁石,时时刻刻吸引着游子的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吸引着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
这古老的吸引力,不因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而转变,也不因外乡的生活环境优越而消逝。
对每一个游子而言,它都像慈母手中的那根线,不断牵引着他们的心。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唐)李白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家乡。
——(唐)柳宗元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潜.虬( ) 徇.禄( ) 卧疴.( )衾.枕( ) 褰.开( ) 岖嵚.( )祁.祁( ) 豳.歌( ) 灞涘.( )飞甍.( ) 流霰.( )【答案】qián xùn kēqīn qiān qīn qíbīn sìménɡxià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薄⎩⎪⎨⎪⎧薄.霄愧云浮()厚古薄.今()儿已薄.禄相()如履薄.冰()(2)方⎩⎪⎨⎪⎧去矣方.滞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助画方.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3)许⎩⎪⎨⎪⎧佳期怅何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时人莫之许.也()潭中鱼可百许.头()(4)易⎩⎪⎨⎪⎧索居易.永久()故以羊易.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5)景⎩⎪⎨⎪⎧初景.革绪风()良辰美景.奈何天()赢粮而景.从()【答案】(1)动词,靠近动词,看不起,轻视形容词,微薄的形容词,与“厚”相对(2)副词,将要名词,土地方圆名词,方法,计策名词,方向(3)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同意,赞同数词,表约数(4)形容词,简洁动词,交换、调换动词,轻视,轻慢(5)名词,阳光名词,景色名词,通“影”,影子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白日丽.飞甍 ( )(2)飞鸿响.远音 ( )(3)衾枕昧.节候 ( )(4)潜虬媚.幽姿 ( )(5)薄霄愧.云浮 ( )(6)杂英满.芳甸 ( )【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颜色明丽(2)形容词作动词发出声音(3)形容词作动词分不清(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媚(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惭愧(6)形容词作动词开满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池塘..生春草古义:今义:蓄水的坑。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a5dfd9c2b160b4e767fcfd1.png)
二、背景展示 (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 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 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 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 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Ⅲ 读美文 ·会赏析
阅读山水 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 我心中就不禁会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 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 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 我更怀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
(选自高考作文《寻觅古典诗歌之美》)
2.课外素材 寒风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
2月2日清晨6时多,寒风阵阵,户外温度不足10摄氏度,平时十分繁忙的 街道显得格外静谧,但样返乡的“摩托大军”的身影。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头戴头盔,身穿雨衣, 戴着手套,脚上还裹着塑料袋御寒,炽热的亲情让他们执着地冒着严寒 骑行数百公里回家过年。 在国道206线玉湖段,记者看到“摩托大军”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路途的艰 辛、回家的兴奋全都写在他们脸上,而摩托车后座用薄膜紧紧包裹着的 行囊,装满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 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译文:_潜__游__的__虬__龙__怜__惜__美__好__的__姿__态__,__高__飞__的__鸿__鸟__发__出__悠__远__的__鸣__声__。_ (2)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译文:_倾__耳__聆__听__海__上__汹__涌__的__波__涛__,__放__眼__眺__望__险__峻__的__山__峰__。__ (3)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译文:_夕__阳__使__飞__耸__的__屋__脊__色__彩__明__丽__,__京__城__的__屋__宇__高__低__不__齐__,__历__历__可__见__。_
同步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南朝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同步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南朝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f42f7b0b4e767f5bcfce23.png)
19 南朝诗两首一、读准字音潜.虬( ) 徇.禄( ) 卧疴.( )衾.枕( ) 褰.开( ) 岖嵚.( )祁.祁( ) 豳.歌( ) 灞涘.( )飞甍.( ) 流霰.( )[答案] qián xùn kē qīn qiān qīnqí bīn sì mén ɡ xiàn 二、一词多义(1)薄⎩⎨⎧薄.霄愧云浮( )厚古薄.今 ( )儿已薄.禄相 ( )如履薄.冰 ( )(2)方⎩⎨⎧去矣方.滞淫(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助画方.略 (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3)许⎩⎨⎧佳期怅何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时人莫之许.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4)易⎩⎨⎧索居易.永久( )故以羊易.之 (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5)景⎩⎨⎧初景.革绪风()良辰美景.奈何天 ( )赢粮而景.从 ( )[答案](1)动词,靠近动词,看不起,轻视形容词,微薄的形容词,与“厚”相对(2)副词,将要名词,土地方圆名词,方法,计策名词,方向(3)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同意,赞同数词,表约数(4)形容词,容易动词,交换、调换动词,轻视,轻慢(5)名词,阳光名词,景色名词,通“影”,影子三、词类活用(1)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飞鸿响.远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2)形容词作动词发出声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惭愧(4)形容词作动词开满四、古今异义(1)池塘..生春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蓄水的坑。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word课件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word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a856173968011ca30091bb.png)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二、教学重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三、教学难点古体诗的展开思路四、教学过程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意境幽深、明丽、孤峭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言富丽精美有“有句无篇”之病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特点:清新、流丽情景交融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1)字音虬qiu2栖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绮qi3霰xian4鬒zhen32)词汇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3)佳句集锦?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3.登池上楼1)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写作特点分析?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3)提问:?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87e2ac59a98271fe900ef91f.png)
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名句时,我心中就不禁会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 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 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 的滚滚东逝之水,我更怀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
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让 我既阅读诗书,又让我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 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 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
诚如放舟桂林山水,一派空濛,境界博大,意象无穷,心胸旷远空阔, 好 似 与 天 地 共 久 远 , 所 见 之 水 “ 无 波 ”“ 无 脉 ” , 所 看 之 山 “ 无 峰”“无顶”,实际的不高不远之山与不阔不远之水,在感觉中成了 高远之山与阔远之水,使每个人感受到了空阔无边、高远无限的美丽 意境。许多人以攀越名山大川为乐事,在我看来,人生重要的是坚强 无畏地征服眼前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境,并且把抗争奋进的过程当作 一种乐趣。当日复一日的逾越已成为一种生命本色,那么“一览众山 小”的巍峨和“似水年华”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另一种攀登和摆设罢 了。空闲时,忘情山水吧。
二、背景回放 山水之间寄情志
《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 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 (422)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 这首诗应是写在 423 年的初春。
登山远眺思故乡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 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 三峰,南北相连。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207bf06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c.png)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首诗是诗人于春天傍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 建康(即今南京)时所作。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 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3.备用知识 (1)山水田园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田园 诗虽然与山水诗并称,但是它们并不是两类相同的题材,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主要是描 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它起源于东晋陶潜,成熟于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山水诗则是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 水时的心情、感受的诗歌。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的产生。 山水诗是从南朝刘宋时的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脁继之,到唐代完全成熟,名家辈出。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找寻生活的情趣, 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答案: (4)残留 (5)孤单
4.名句默写 (1)池塘生春草, (2)余霞散成绮, (3)
。 。 ,杂英满芳甸。
答案: (1)园柳变鸣禽 (2)澄江静如练 (3)喧鸟覆春洲
一、整体把握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动 、 静
登
池
上
楼
一
、
(
1—
8)
:
言
坎
坷
人
生
声
明
冷
、 、 、
色 暗 暖
二 、 ( 9— 16) : 绘 登 楼 美 景
参考答案:《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本 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 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 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
2015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课余撷珍19《南朝诗两首》
![2015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课余撷珍19《南朝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60261ee502d276a200292e7c.png)
课余撷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登高望远心地宽——《南朝诗两首》谢灵运登楼远眺,排解心中苦闷,谢眺登乡国愁思。
他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刻,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得到片刻的自由空间。
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到贬斥,但他们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登高远望,寄情山水,才能处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风雨,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另一处高峰发起挑战。
【素材运用】山水如同人的灵魂,不管我们是背着沉重的人生行囊,还是春风得意缓步徐行,山水总牵系着纷乱的心,平息着浮躁的心,抚慰着破碎的心。
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因看出当政者“惟以文义接见”,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后,终于寻觅到保持洁身自好的一种手段——寄情山水。
他带着矛盾的心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造物者的馈赠,与山水相接,尽情歌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诗画如一的佳境在他的笔下,终升华为一种性灵、理想……他的超脱离不开山水,他的艺术成就也离不开山水!【相关话题】 1.洁身自好 2.从容 3.超脱美文品读泊方叶一直喜欢泊的意境。
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
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
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
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
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
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南朝诗两首
谢灵运和谢朓在南朝诗坛上并称“大小谢”,二人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别有情趣。
谢灵运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虽然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但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谢朓的山水诗消除玄言诗的影响,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对于仕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1)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2)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
父亲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2.背景探寻
(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
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
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登池上楼》鉴赏
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
向。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抱负。
三组对比连用,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其中第一句暗用《易经·乾卦》和《渐卦》中潜龙与飞鸿的意象,类似于比兴手法。
“徇禄反穷海”一句交代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接下来“衾枕昧节候”八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
这八句对仗工整,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糅和听看感官的感受,写出了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是一幅生动的早春的图景。
传世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
“生”字似信手拈来,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因而这一句常用来引证谢诗的风格。
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
虽然结句勉励之志尚在,然而这种遁世无闷的人生哲学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全诗层次分明,描写工细,然而不免有人工雕琢之感。
他旨在从外物远累的角落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而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似陶诗之自然天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
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
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的清澈,“练”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通过对比,一个是天上的云彩,一个是地上的小河,一个五彩斑斓,一个犹如白练,真是景色美妙绝伦。
更兼小鸟在小洲上鸣叫,落花铺满了小甸。
如此美景诗人怎忍离去,不知何日能再故地重游。
同时更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015·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类文品悟
老爹
读前提示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老爹”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1)第①段的对比叙述和写作主题有关系吗?
①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
②老爹是做杠秤的。
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
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③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
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
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④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
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
⑤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
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⑥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
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
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
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开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3)第⑦段刻画蒋叔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合适吗?
⑦蒋叔笑笑说:
“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
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
嗬,想起来了,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⑧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吧!”
⑨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
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
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
老爹问:“要多少杆秤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
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
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4)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⑩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
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⑪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
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
诗词赏析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小谢:谢朓。
问题小思:
李白的这首诗作,句句皆为流传的千古名句,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准确地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此诗。
答:
学完《南朝诗两首》后,你发现文本中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点击文本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
运用示例
晚饭后漫步,徜徉于江边。
极目眺望,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江面;江水静静地流向远方。
触景生情,脑海中顿时跳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心中暗叹谢朓的写景之绝、用词之妙;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高考作文《寻觅古典诗歌之美》)
附“文外悦读”——问题提示
类文品悟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没有提到命题中的关键词语“智慧”,但在叙述描写之中却处处彰显了老爹的“智慧”。
体现在:开店经营诚信为本(原则),知道蒋叔真相不干涉别人生意(本分),蒋叔遇难后主动相助(善良),名副其人(正直)。
(1)和写作主题没关系,主要是交代人物身份。
(2)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爹的愁苦、无奈。
(3)合适。
符合上文中交代的人物性格特征;言为心声,采用语言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4)侧面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老爹的信任,彰显了经商诚信的智慧。
诗词赏析
诗意解读: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人生的忧愁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