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临床思维
《发热的临床思维》课件
REPORTING
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 的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 状,如咳嗽、流涕、腹痛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 反应、内分泌失调、应激反应等 ,通常不伴随感染症状。
不同病因发热的鉴别
01
02
03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咳嗽、流涕、喉咙 痛等症状,通常病程较短 。
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提高 发热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REPORTING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一名5岁男孩,高热、咳嗽、咽 痛2岁女孩,低热、皮疹、关 节疼痛,血沉加快,抗O阳性。
病例3
一名1岁男孩,高热、惊厥、呕 吐、腹泻,脑脊液检查异常。
病例分析思路
病例1分析思路
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根据临床表 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词:全面总结
详细描述:发热的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升高、 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诊断发热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沉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如中 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对于长期发热的患
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PART 02
《发热的临床思维》 ppt课件
REPORTING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鉴别诊断 • 发热的治疗与预防 • 发热的病例分析 • 发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录
PART 01
发热概述
REPORTING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明确阐述
发热的临床思维路
(二)体格检查重点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
2.淋巴结检查 3.头颈部检查
4.心脏检查
5.肺部检杏
6.腹部检查
7.四肢与神经系统检查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必须要做的检查(1)血液检查 ,(2)尿液检查 ,
(3)放射学检查 2.应选择做的检查 (1)(1)疑有败血症应做血培 养,必要时做骨髓培养 (2)疑为结核病应做PPD试 验 (3)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做嗜异性凝集 试验。 (4)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5)疑为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 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做骨髓穿刺涂片检 查 (6)疑为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应做淋巴 结穿刺、活检及印片,必要时加做免疫组化检查。 (7)疑为结缔组织病,应做免疫学检查
第五步 是否为肿瘤性发热
引起发热的血液系统肿瘤有急性白血病、恶
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其他发热的实 体瘤有肾癌、肝癌、肺癌等。骨髓涂片对白 血病有确诊价值,淋巴结活检对诊断淋巴瘤 至关重要。血液、骨髓或淋巴结活检找到异 常组织细胞或巨多核组织细胞有助于恶性组 织细胞病的诊断,胸、腹部CT扫描是筛检其 他实体瘤的重要手段。
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 上按 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 等度热(38.1~39℃)、高热(39.1~ 41℃) 及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思维必要前提
(一)
4.是否伴有寒战 5.发热的伴随症状
第四步 是否为结缔组织病发热
结缔组织病发热是第二位常见发热原因,约
占15%一18%,常见疾病有SLE、类风湿性 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 血管炎。疑为SLE者,应查ANA、抗dDNA抗 体等;疑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应查抗RNP 抗体;疑为类湿性关节炎,应查RF;疑为风 湿热,应查ESR、ASO等。
发热临床思维
(6)寄生虫:常见得引起发热得有疟原虫、旋毛虫、溶组 织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等
。
2、非传染性发热 (1)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
炎、风湿热、Still病。 (2)肿瘤:如肝癌、肾癌、结肠癌、肺癌。 (3)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急性溶血。 (4)无菌性炎症: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
心肌梗死。
(5)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危象、嗜 铬细胞瘤危象、急性痛风。
(6)变态反应:如药物热。 (7)中枢神经性高热:如中暑、中风。
发热得诊断
• 根据口表体温得高低可分为 • 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温为36、3~37、2
°C,肛温36、5~37、7°C,腋温36~37 °C。 • 低热:体温37、3~38 °C • 中等度发热:38、1~39°C • 高热:39、1~41°C • 超高热:41°C以上 • 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过38、5 °C而未明
发热常见症状与体征(三)
7、发热伴有明显出血倾向: • (1)流行性出血热:特点为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痛(三
痛),面红、颈红、胸部红(三红),醉酒貌,出血倾向,肾脏 损害等。 • (2)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伴有出血倾向,同时有寒战、明 显肌肉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 (3)血液系统疾病:高热伴有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 肿大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 增生症、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4)发热、四肢皮肤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关节痛、腹 痛、血尿考虑过敏性紫癜。
(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 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 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临床 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 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 发热。
发热患者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思维及临床路径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临床 数据进行分析,辅助医生 进行病原体诊断,提高诊 断效率。
发热患者病原学诊断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病原体发现与鉴定
01
随着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需要加强新型病原体发现与鉴定
技术的研究。
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研发
02
针对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研发更快速、更准确的检测方法,
THANKS。
实验室检查
总结词
实验室检查是发热患者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尿液等标本的检测,有助于发现异常指标,为病因 诊断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测项目。通过这些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 数、血小板计数、尿蛋白等情况,从而判断患者的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此外,对于部分疑似传染病的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特殊的病原学检测,如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
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方法在发热 患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05
典型案例分享
案例一: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诊断过程
总结词
复杂、多学科合作、综合评估
详细描述
该患者长期发热,病因不明,涉及多学科合作,通过全面检查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病因并制定治疗 方案。
案例二:急性发热伴感染中毒症状的诊断思路
提高诊断效率。
个性化诊疗方案的研究
03
针对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研究个性化诊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提高发热患者病原学诊断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源,推动发热患者 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强化临床医生培训
发热的临床思维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反
应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唇
性脑膜炎等
疱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体温及其波动
正常体温:正常人体温:口表(舌下)36.3℃ ~37.2℃,肛表(肛
测法)36.5℃ ~37.7℃ ,腋表(腋测法)36℃ ~37℃。
体温变异:
— 24小时内下午>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
<1℃ —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稍高于正常 —高温作业,体温也稍升高 —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相对低于青壮年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慢性移行性红斑、皮下 结节等
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
4.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 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肿大:
发热的临床思维
定义 程度之分 时间之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热
发热机制:
(1)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源性 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物。外缘性 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 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原虫等;无菌性炎 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体内致热产物主要包括抗原 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发热疾病的临床思维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第三步:
诊断性治疗
适应证
• 通过治疗印证未能证实的假设诊断 • 患者病情严重,不能延误治疗
应用原则
• 所选药物作用范围应集中 • 疗程宜充足
风险
降低诊断性培养的检出率 改变感染形式而非治愈 治疗副反应
- 激素可降低免疫学试验阳性率 - 激素可诱发感染而无炎症征象
特别提示
诊断性治疗
不能单纯根据治疗结果来肯定或排除所怀疑的疾病 就诊断价值而言,一般否定的意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 治疗方案要求:①药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
分析
• 该患老年男性,有糖尿病史,自己拔牙后流血不多,未处 理,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入血的细菌可凝集血小板形成血 栓,最终导致牙源性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脓毒血症、能在 无心脏瓣膜病变基础上发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右侧肢 体曲屈,肌张力增高考虑是由脓毒性脑栓塞引起的。
• 这是一例高热+栓塞,需要病史加分析 1,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瓣膜可能受损,心脏也可能出 现退行性变 2,有糖尿病史多年——容易感染 3,一周拔牙——短暂菌血症 4,寒战高热+偏瘫(提示败血症,有血栓造成栓塞)—-定位 于心内膜
• 初步诊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脑栓塞。 需要的辅助检查: 1,血培养是明确致病原的最主要的手段, 血培养阳性(2次以上同一病原菌)。 2,超声心动图(二维多普勒技术,食管超声)检查 心内膜损害证据。 3,心电图、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头部MRI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
第1讲发热待查的临床思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 热(Fever)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 动超过1.2 ℃
颈部血管B超提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提示大动脉炎 右颈部深静脉穿刺地方有直径>2mm的毛囊炎样丘
疹,顶上有黑色结痂
第24页/共97页
追问病史
三年前有结节性红斑,以四肢末端为主,当劳累时复发,以四肢末端为主 近年患者近2~3年有龟头溃疡病史
白塞病
第25页/共97页
全面的体检是重要手段
患者,女性,82岁,发热1月余,白细胞 2.0*10E9/L,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疗效不佳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第21页/共97页
病史是关键
有一病人反复发热5年伴肝脾明显肿大
➢ 追问病史:5年前的工作:养奶牛10年
全科病人发热近2月,从余杭转来
➢追问病史:卖羊肉串的
在越南做生意,近1周畏寒、高热
➢白细胞正常,CRP增高
20年前有IgA肾病,发热第三天入院, CRP大于200mg/L,是 感染吗?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见于大叶肺炎、斑 疹伤寒及伤寒
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重症肺结核及 化脓性炎症等
见于疟疾、急性肾 盂肾炎、胆道感染、 淋巴瘤等
第15页/共97页
主要热型(2)
波状热
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发热的临床思维
发热的临床思维由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发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C)、高热(39.1~41。
C)及超高热(41C以上)。
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
当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OU)。
先主要讨论高热的临床思维: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疗肿史,现已愈合的皮肤切割伤或疗肿一般不引起病人注意,但常作为细菌入侵门户,是诊断败血症,尤其是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如蚊虫叮咬可引起乙型脑炎、疟疾等;1个月内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
2.热度及热型病人是否测量过体温,每天最高和最低体温是多少,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为高热及对热型的判断。
3.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双峰热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4.是否伴有寒战高热前先有怕冷、恶寒及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等。
传染病过程中每次寒战是病原体入侵血流的信号。
5.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伴明显中毒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发热伴行性消瘦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若长期发热而一・般情况尚好,见于早期淋巴痛、变应性亚败血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
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寸: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猩红热、药物疹;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发热待查的临床思维(俞云松2016-8-3)东阳)
准确测量体温、了解体温变化
发热的分类
发热分类
程度之分: 低热(<=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时间之分: 短程发热:1个月内
中程热:1-3个月 长程热:>3个月
主要热型形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球菌 金黄色葡菌球菌(腐生)
上呼吸道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酿脓链球菌
下呼吸道(社区)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军团菌 支原体,衣原体
下呼吸道(院内)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脑膜炎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流感嗜血杆菌 B组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李斯特菌
病人是否发热?
Yes
感染性疾病
感染部位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寄生虫
G+
G-
根据耐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 经验性治疗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调整
一、患者有没有发热?
发热待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A、病人体温摄氏39.2度,是发热 吗?
• B 、病人体温摄氏37.2度,是发热 吗?
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
• 全面的多学科知识
如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丰富的临床经验 • 坚持临床实践第一
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症状、体征与书本理论并不完全相符 把别人的经验理论变成为自己的认识
• 只有自己多接触不同的病人,多参加临床 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增加感性认识,使思 维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才 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正确 性、敏感性。
发热待查的临床思维和处理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 , FUO)
定义:发热 病人,经常规 检查和治疗 ,体温仍不能恢 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经完整病史询问、
详细体检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周仍不能明确诊断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感染性发热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其他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多见;
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为结缔组织病。
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 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等, 根据相应特点做出诊断 。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白细胞正常
追问病史:有时视物双影;颈部可疑抵抗
腰穿:结核性脑膜炎
4、实 验 室 检 查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沉;
血、尿细菌培养及胸片、B超;
嗜异性凝集试验、肿瘤抗原、自身抗体;
CT、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诊断性治疗
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三)
7、发热伴有明显出血倾向: • (1)流行性出血热:特点为高热,头痛、腰痛、全 身痛(三痛),面红、颈红、胸部红(三红),醉酒 貌,出血倾向,肾脏损害等。 • (2)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伴有出血倾向,同时有寒 战、明显肌肉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 (3)血液系统疾病:高热伴有出血、贫血、肝脾淋 巴结肿大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 细胞增生症、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4)发热、四肢皮肤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关节痛、 腹痛、血尿考虑过敏性紫癜。
(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述如下: 1)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可引起泌尿及生殖系统 感染)。 2)衣原体:如肺原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3)立克次体:如恙虫病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 寒的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 原体)等。 (3)细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球菌:阳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肺炎球菌等。阴性球菌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2)肠道杆菌:如埃希菌族的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沙门菌族 的伤寒杆菌,克雷伯菌族的肺炎杆菌、产气杆菌 、哈夫尼亚菌,变形杆菌族的普通变形杆菌等。
发
热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 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 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发热的发生机制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 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 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 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 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 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 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 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 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 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 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 (IL-l)、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 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 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 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临床 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 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 发热。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 (四)
8、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辅: • 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肝脾肿大、血淋巴细 胞增多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全身淋巴结肿大无压痛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 • 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周期性发热考虑何杰 金病 • 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考虑局部引流区域炎 症 •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无压痛,考虑引流脏 器肿瘤
。
2.非传染性发热 (1)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 炎、风湿热、Still病。 (2)肿瘤:如肝癌、肾癌、结肠癌、肺癌。 (3)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急性溶血。 (4)无菌性炎症: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 心肌梗死。 (5)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危象、嗜 铬细胞瘤危象、急性痛风。 (6)变态反应:如药物热。 (7)中枢神经性高热:如中暑、中风。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 肾炎、疟疾、输血反应等。仅有发冷的感觉无发抖称为畏寒,多 见于病毒感染。 • 2、胸痛、咳嗽、咯痰、胸闷:提示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 肺脓肿、胸膜炎等,可有相应体征如干湿罗音、胸水征等,呼吸> 35次/分,缺氧明显警惕ARDS。 • 3、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提示消化系统感染如急 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 氏病、肠结核等,肝硬化患者发热伴有腹痛应考虑原发性腹膜炎。 应注意肺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而无咳嗽咯痰等表现。 • 4、发热伴有头痛、呕吐(尤其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提示 中枢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如伴有精神改变、颅神 经受损表现提示结核性脑膜炎。 • 5、发热伴有黄疸见于急性肝炎,如同时伴有腹痛考虑急性胆囊 炎,伴有贫血考虑急性溶、脆弱杆菌、产气荚膜 梭菌。⑧败血症:脆弱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4)真菌:常见的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真菌有: 1)酵母类真菌;如新型隐球菌。 2)酵母样真菌:如念珠菌。 3)二相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 4)霉菌类:如曲霉菌、毛霉菌。 5)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奴卡菌。 (5)螺旋体;常见的致病螺旋体有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6)寄生虫:常见的引起发热的有疟原虫、旋毛虫、溶组 织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等
发病季节对于急性传染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冬春季:易发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非典 夏秋季:易发生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
职业与生活环境:畜牧业地区的人员易患布氏杆菌病, 喂养鸟易得鹦鹉热、新型隐球菌病 高温车间易中暑
热
• • • • • •
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于39~40°C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 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 范围超过2°C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重症肺结核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 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 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 回归热:体温急骤升至39°C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 于回归热、何杰金病、周期热、鼠咬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则,常见于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 湿热等。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二)
6、发热伴有皮疹,常见于: • (1)、发疹性传染病:发热1日后出现皮疹,见于水痘, 2 日 后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后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后出 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后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后出 现皮疹,见于伤寒。 • (2)、其它内科疾病: • A、发热伴环行红斑、结节性红斑、游走性关节痛、心脏杂音、 肾脏损害等见于风湿热。 • B、发热于用药后一周左右发生,用药后感染控制体温正常,但 再次出现发热伴有对称性皮疹、瘙痒、关节肌肉酸痛应考虑药物 热,此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嗜酸性细胞数目增多。 • C、不规则热型伴有面部蝶型红斑、多型性红斑、关节肌肉痛、 多脏器损害支持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有相应免疫系统检查异常如 ANA阳性等。 • D、败血症: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皮疹特点为出血性 丘疹,顶端有脓疮,压破涂片可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3)弧菌属与弯曲菌属:①弧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②弯曲菌:如空肠弯曲菌、幽门弯曲菌。 4)棒状杆菌属:如白喉杆菌。 5)分枝杆菌属:如结核杆菌。 6)动物源性细菌:如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 7)其他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 胞菌等。 8)厌氧菌感染与疾病: ①中枢神经感染: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韦荣球菌、梭 杆菌。②呼吸系统感染:产黑素类杆菌、核梭杆菌、消化链 球菌、消化球菌、脆弱杆菌、韦荣杆菌,双歧杆菌。③心内 膜炎: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棱杆菌。④泌尿、生殖系统感 染:脆弱杆菌、产黑素类杆菌、消化链球菌。⑤腹膜炎:脆 弱杆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 ⑥肝脓肿:产黑素类杆菌、
2.非致热源性发热 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 血、炎症等;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 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 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 现发热。
发热的诊断
• 根据口表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 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温为36.3~37.2 °C, 肛温36.5~37.7°C,腋温36~37 °C。 • 低热:体温37.3~38 °C • 中等度发热:38.1~39°C • 高热:39.1~41°C • 超高热:41°C以上 • 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过38.5 °C而未 明确致病病因者,少于两周为急性发热 • 长期低烧:低烧超过1个月以上
发热的病因亦可大致分为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发热。
1.传染性发热 (1)病毒:常见的致病病毒如下: 1)呼吸道病毒: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风 疹病毒、腺病毒等。 2)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3)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4)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 胞病毒、EB病毒等。 5)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6)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人类嗜T细 胞病毒。 7)其他:如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