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ppt课件
第六章-土地整治规划PPT课件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据测算,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 总潜力为2亿亩,其中土地整理可补充约9000万 亩,复垦可补充约2300万亩,开发可补充约 8800万亩。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对农村地 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和对工矿废 弃地复垦,将是2020年前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工作的重点。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是一 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财政、规划、科技、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等多个部门的工 作,又与各级地方政府、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联。
在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过程 中,一定要建立起相关部门与地方联动的工作机 制,统筹规划,确保投入,突出重点,积极推进, 将《决定》提出的此项战略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 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这也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合理路径。 通过土地整治,统筹城乡用地,还能积极应对水 土资源不断减少而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耕地质 量不断下降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持续提高的需要。 据2005年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整治, 全国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土三
.
二是积极应对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社会要求农业持 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利用、水土流失和荒 漠化,我国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中低产 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均仅为1.8%,这些耕地产量只有高产田的40 %~60%。 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如果我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 增加1亿亩灌溉面积、改善2亿亩中低产田,就可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 因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 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是持续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共30张PPT)

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01
02
03
04
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 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尤其在城
市地区。
土地污染
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 染物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影
响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
土地退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导致土地退化,如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
土地权属问题
土地权属不明确或产权纠纷等 问题,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 致城市用地需求增加 ,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更新和改造,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实 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 置。
城市扩张和建设对生 态环境造成破坏,需 要保护和恢复土地生 态。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建设 用地总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土地节约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建筑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下空 间,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
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如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和产出效益。
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鼓励农民通过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 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成功案例一:某城市的土地资源整合
总结词:多方共赢
详细描述:某城市的土地资源整合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还实现了多方共赢。政府、企业和农民都从土地资 源整合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政府获得了更好的土地管理和税收收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投资 和发展机会,农民则获得了更好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 谐,减少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 突。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PPT(18张)

宏观控制性的,不涉及农业、工业、交通 等用地内部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如基本农田保护规 划、土地复垦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城镇土 地利用规划、自然区保护规划等等。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进行各 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又称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按规划时间期限分
<15
高肥力土种
中肥力土 种
有较重限 制的中、低
肥力土种
有严重限制的低 肥力土种
>40.0
40.0-27.5 27.5-15.0
<15.0
第二步:把各单位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得到所
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算术法:首先综合每个单项适宜性等级规定
一个分值,得分相乘,根据大小确定总的适 宜程度。
时的适宜程度.(定性分类,社会经济分析)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经济评价
“两步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据与参
评因子分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 办法,得出各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
参评 因子
海拔 (米) 坡度 (度) 耕层厚 度(厘 米)
土地类 型
(二)分析预测和规划编制阶段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评价、土 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需求量 预测、规划编制方案。
(三)成果总结与检查验收阶段
成果图、规划报告编写、数据汇总、检 查验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
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用于某种用途
第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PPT课件

33
土地保护案例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34
案例之一 破坏耕地建砖窑被治罪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0年4月26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6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7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 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 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 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 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
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
实行特殊保护。”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16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概述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三、土地评价类型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
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 ppt课件

13
PPT课件
•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各个项 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过程。
• 根据定义可知,城市土地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理配置 和使用。其中合理配置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而使用则是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具体实施过程。
14
PPT课件
• 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实质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 分配,确定土地的各种不同经济用途,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 各方效益的均衡和统一。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生产 要素之一,具有供给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同时,城市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也极易造成更改利用方向的巨大经济 损失,因此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是利用的核心和关键。城市 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城市土地的使用是指城 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根据一定 的经济目的,以及已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 经营和管理的过程。
• (一)含义 • 城市土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看,城市土地
仅指城市市区 即城市建设用地,用于非农业用途;从广义上 看,则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 总称,即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 • (下图为中国城市土地范围图)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二)特性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性。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导致土地供给的稀缺程度加剧,引起城市土地价格不 断上扬,从而使人们不得不设法高度集约利用土地,如尽 量合理安排城市布局以产生聚集效益,从而节约大量基础 设施和交通占用土地;以批租形式获得城市中心区地块使 用权的土地受让人,只有发挥土地的集中性用途,建造较 高容积率的写字楼或商用楼才能弥补巨额土地出让金。
《土地生态评价》课件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兼顾社会福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通过合理规划 和管理,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5 土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保护
01
确保土地资源的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需求。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评价方法与技术
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模 糊综合评价法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技术手段
土地生态评价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 获取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和生态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02 土地生态现状评价
02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土地资源生态修复
03
对受到破坏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
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平衡维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 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环境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 染,降低污染物排放,保 护环境质量。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价值产生直接影响。合理的土地 利用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其生态和经 济效益。
土地资源保护
保护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价值
01 02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资源现状
01
02
03
土地类型与分布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至关重要。
可持续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性评估,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首先,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超出承载能力的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评价可持续性时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对空气、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例如,农业的可持续性评价就需要考虑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灌溉水量等对水资源和土壤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其次,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需考虑社会经济效益。
土地是生产、交流和居住的重要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可持续性评价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贡献。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评价就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价格等因素的综合评估,以确定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需要考虑文化和社区影响。
土地资源的利用往往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仅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益,还要考虑其对当地文化和社区的影响。
例如,评价旅游业的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时要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社区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影响,以确保土地利用与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最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需考虑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支持。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支持。
评价可持续性时要考虑地方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例如,评价农业的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时要考虑农业政策的配套性和执行情况,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文化和社区影响,以及政策和管理措施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第06章__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一定的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 针对性原则: 地适宜性评价。 地适宜性评价。 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原则:即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 性是指土地在永续利用条件 下的适宜性。 下的适宜性。 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即土地利用所获取得的收益与其投入相比应 是有利可图的。 是有利可图的。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 件的实际进行评定。 件的实际进行评定。 综合性原则:即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综合性原则:即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 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指既要评定土地当 前的适宜性, 前的适宜性,也要对进行土地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进行 评定。 评定。 7
14
三、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按其评价对象可分为农业用地生 产潜力评价与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 产潜力评价与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 按土地利用状况划分, 按土地利用状况划分,土地潜力评价包括已利 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评定土地生产潜力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评定土地生产潜力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经验公式法 (二)理论计算法
2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 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 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要考虑规划 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 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区域的土地 质量状况, 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的互助替代 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 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 不仅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 不仅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 重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综合生产力能力) 重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综合生产力能力) 的保护。 的保护。 综上所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 综上所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从土地 供给层面来讲,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 供给层面来讲,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 同时要重视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同时要重视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土壤的自净作用
➢ 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的降解、转化及生 物固定作用; ➢ 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 ➢ 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的吸附、配位和沉淀作用; ➢ 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 土壤的机械阻留作用; ➢ 土壤的气体扩散作用。
两个基本概念
土壤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 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⑤ 根据污染物的数量、性质、环境特点、土壤性质、环境标准, 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分析污染物积累趋势、 估算土壤容量、预测土壤质量变化及规律;
⑥ 给出明确结论和污染防治措施
6-1 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 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主要特征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占据着特有的空间地位:处于大气圈、 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地带;
不均匀的水型污染土壤的田块,一般取10个以上样点; ▪ 蛇型取样和随机取样: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块,采样
点较多; ▪ 扇型采样:适宜于在工厂周围的大气型污染的田块。
(3)样品制备: 土样运回实验室,摊在塑料薄膜或搪瓷盘内,风干后,去
除杂物,用木棍在木板上碾细,过10目尼龙筛。将过筛样品 用四分法取100g左右,用玻璃研钵研磨,再过100目尼龙筛, 然后分装,备用。
占用土地资源; 采用被石油烃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挥发进入大气的
石油烃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土壤等造成土壤的污染。
END
Thank you!
6-3 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土壤退化现状评价
现状调查 1、土壤环境调查的范围 ▪ 包括水、大气等污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一般包括水、
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 益加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问题已经成为 该领域研究的焦点。
•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先决条件,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对于 实现土地、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 究进展
• 4、土地持续利用的制度、管理研究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体系
•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建立评价指 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 综合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能力 的指标集合。
• 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 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 用指标体系所涉及因子数量比较多,有的 可以量化,有的不可以量化,根据不同评 价区域采取不同的指标,所选取的指标要 能够体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及特点。
• 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是1990年2月, 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 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 际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确认 的,该会议主要讨论了不同地区的可持续 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建议建立 全球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网络。
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 确定
•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国际上召开了相关会议。
• 1991年9月在泰国举行了“发展中国家可 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
• 1993年6月又在加拿大召开了“21世纪可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研讨会”。
• 在这些国际会议的基础上,FAO于1993年颁布了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等指导性 文件, (FESLM)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项评价 标准(pillars),即:土地生产性(productivity)、土地 的安全性或稳定性(security)、水土资源保护性 (protection)、经济可行性(viability)和社会可接受 性(acceptability),该文件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框
国内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状
况
• 随着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综合国 内学者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 国内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 1、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分析
• 2、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方法探讨
• 3、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不同的指标对土地利用效果的影响方向也 不同(正向或反向)。根据评价目的、评价范 围和评价方法的不同,选取指标的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有较大的差别。
• 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指标数据的科 学性、代表性、典型性是十分重要的,否 则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三、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权重:指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影响程度的 大小。
• 反映土地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 权重值大小与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成正比。
• 每个指标权重值必须在0-1或0-100之间 变化,各指标权重值之和等于1或100。
权重确定方法
• 特尔菲测定法(Delphi) • 因素成对比较法 • 层次分析法
特尔菲测定法
• 该方法综合多数专家意见,又称专家评判法(专家 咨询法)
架,为制定各国各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 系奠定了基础。
3、确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 1997年8月在荷兰恩斯赫德召开“可持续土 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选择指标 应遵循3个原则,即数据的现成性、灵敏性 和可量化性”,各国学者基于这些原则建 立了不同区域的指标体系,同时也有学者 从其他角度完善了指标选择的原则。
4、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 架及其模型构建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于1996 年创建了由“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 大系统” 组成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按“驱 动力(Driving Force)――状态(State)――响 应(Response)” 概念模型(DFSR)设计,由 134个指标构成;
• 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 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提出土地可持续利 用的概念,二是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 价标准,三是确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 标体系的选择原则,四是构建土地可持续 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及其模型,五是土地可 持续利用实证研究。
1、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提 出
•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源于土地适宜性评 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 体现。进入90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 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伸 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的概念。
• 一些国外学者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 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 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
5、土地可持续利用实证研究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依 据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经济社会条件和土 地利用发展前景,探讨和构建了适宜评价本国土 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对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如Dumanski 对加拿大Saskatchwan地区的研究、john等对肯 尼亚Machakos地区的研究、Berroteran和Zinck 对委内瑞拉国家尺度上的研究、Gameda等对加 拿大农场水平上的研究、Lefroy等基于农户调查 对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研究等。
⑵知识丰富 ⑶人数适当 ⑷严格推荐
特尔菲测定法
• 3、专家征询和轮询信息反馈 • 第一轮:评价指标征询。 • 第二轮:指标评估。 • ⑴请专家在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表中打权重
分,然后收回。(背对背打分法) • ⑵进行数理统计计算,求出均值和方差。
• 最大特点:将定性资料定量化 • 在土地评价中该方法可解决以下问题: • 1、将定性表示评价指标优劣的资料变成定量表示
评价指标优劣的资料 • 2、确定一个地区影响土地质量的指标数目,进行
指标选择 • 3、确定土地评价中各指标的重要性顺序(权重)
特尔菲测定法
• 运用程序: • 1、确定预测问题 • 2、选择专家 • 要求:⑴权威性高,代表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