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中国文脉(三)乐府诗
中国文脉每章概括
中国文脉每章概括摘要:一、中国文脉概述1.中国文脉的定义2.中国文脉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文脉的起源与形成1.先秦时期2.汉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中国文脉的繁荣与变革1.唐宋时期2.元明清时期3.近现代四、中国文脉的主要特点1.表达方式多样2.思想内容丰富3.艺术形式独特五、中国文脉的价值与影响1.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贡献2.对世界文学的启示与影响3.当代中国文脉的创新发展正文:中国文脉,是指我国几千年文学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学形式、风格和流派的总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文脉概述中国文脉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脉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
二、中国文脉的起源与形成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观念纷呈。
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逐渐形成,为中国文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代:汉代文学以史传文为主,同时也出现了乐府诗、赋等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文学开始与政治紧密结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开始独立,诗、词、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玄学、佛教等思想传入我国,对中国文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文脉的繁荣与变革1.唐宋时期:唐诗、宋词分别代表了我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2.元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元曲、明清小说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3.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脉开始融合西方文学元素,形成了现代文学、新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四、中国文脉的主要特点1.表达方式多样:中国文脉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2022年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100附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 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 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 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种独特的新诗体。
“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2.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B. 《战国策》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属国别体。
C. 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荷花淀》等。
D. 《国语》以“国”为目,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属国别体史书。
3.下面是吟诵我国四大名楼的诗句,诗句与所咏对象对应恰当的一项是()甲: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乙:南浦湍声流夕照,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未信当年独愧卢。
丙: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丁:天河一泻浪重重,滚滚黄波九曲盈。
弯际楼媚千树碧,炎炎烈日火斑红。
A. 甲——滕王阁乙——岳阳楼丙——鹳雀楼丁——黄鹤楼B. 甲——黄鹤楼乙——鹳雀楼丙——岳阳楼丁——滕王阁C. 甲——岳阳楼乙——滕王阁丙——黄鹤楼丁——鹳雀楼D. 甲——岳阳楼乙——黄鹤楼丙——滕王阁丁——鹳雀楼4.下列对联所写人物与选项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菊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2024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部编版必修上册
2.建功报国 (1)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 (2)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表 达 对 年 华 消 逝 、 壮 志 难 酬 的 悲 叹 。 如 苏 轼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2.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阅读 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 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 《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 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 讨诗作的内涵,说说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任务二 体会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 《兵车行》。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 翁》。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5)表达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6)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家国身世之愁
我的感悟: (示例)这些诗词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在多样愁情中,忧多于悲, 作者并未因志向未就而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心怀一种深切的忧虑,这 种忧虑源于作者远大的理想,呈现出慷慨苍凉的情感,这是一种个人自 我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济苍生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平淡质朴,并非内 心虚无,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念奴娇·赤壁怀古》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篇课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唐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的美丽和壮丽。
诗中通过对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2.《雨巷》《雨巷》是唐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雨夜里孤独漫步的女子。
诗中通过对雨巷、独行女子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憧憬。
3.《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词中通过对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和对英雄事业的向往。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价值。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高中语文】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汉代乐府诗
【高中语文】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汉代乐府诗
1、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公的音乐机构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辞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后代把这些民间歌辞自然数为汉乐府民歌。
2、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它把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其中保存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有“相和歌辞”,以及“杂曲歌辞”三类,另外,“杂歌谣辞”中也有一些汉代民谣。
3、汉乐府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四十多篇,而且大多就是东汉的作品。
4、“乐府”这一机构,过去一直认为它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但近年考古发现,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
5、乐府民歌充分反映劳动人民困苦生活和受压迫、遭到逼害的作品主要存有:《东门行》《妇病行》《悲歌》等。
揭发战争和徭役领略到人民灾难和痛苦的代表作品存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叛》《小麦童谣》等。
充分反映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主要存有《有所思》《上鬼神》《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6、《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行》,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民间故事诗。
7、《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陈代徐陵编成的《玉台新咏》中,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全系列诗长超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知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8、和《诗经》《楚辞》相比较,汉乐府在体裁上最大的贡献是叙事诗的成熟和五言诗的大量出现。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12. 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是咏物诗B. 都是近体诗C. 都押5个韵D. 都是讽喻诗
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
C. 苏轼诗歌首句指出统治之道,与后文构成铺垫与对比的关系。
D. 苏轼诗歌中的“叹”字表达对“前王”太平伟业不再的感慨。
14.李白诗中有“菊花何太苦”,苏轼诗中有“辛苦骊山山下土”,请赏析这两首诗中“苦”字的妙处。(5分)
12.(1分)D
13.(2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李诗菊花之“苦”,为菊花两遭采撷之苦。(1分)表面上同情菊花,实则暗写自己屡遭不幸;表面幽默诙谐,实则悲苦感伤(1分)。苏诗山土之“苦”,前一次因兴建阿房宫,后一次因兴建华清宫(1分)。表面上同情骊山之土,实则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隐含对民众遭受横征暴敛的同情(1分)。两首诗皆以拟人笔法,表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
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
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
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
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
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
这里气温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
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
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
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
高中语文课本_乐府诗选
(一)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选(二)陌上桑(一)饮马长城窟行◎佚名题解本诗选自昭明文选,为五言乐府诗。
昭明文选,原名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
秦、汉时代,为了防备胡人入侵,在边境一带修筑长城,屯驻部队。
长城下有泉窟,征夫行役,往往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
“饮马长城窟”,遂成为征夫守边艰苦的写照。
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乐府,原为官署名,是汉代掌管音乐的衙署,职在采集民间诗歌,并整理配乐,以供朝廷典礼、娱乐之用。
后人把合乐的乐府歌辞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诗的形式自由,平仄、对仗无严格限制,字数、句数多寡不拘,押韵较宽,可以换韵。
全诗以妇人的口吻,借青翠的河边草起兴,引出对出征丈夫的思念。
全诗紧扣“思”字延伸发展、深化情意。
运用顶真手法抒发绵绵无尽之思,并以他人享有天伦之乐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末以夫婿温暖的关怀收束。
笔法细腻曲折,感情真挚蕴藉,极为动人。
作者本诗为汉代流传的乐府诗,作者已不可考。
昭明文选题为“古辞”,意指不知作者姓名。
课文‧注释一青青○1河边草,绵绵○2思远道○3。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6,忽觉○7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8不可见。
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9。
入门各自媚○10,谁肯相为言○11?三客从远方来,遗○12我双鲤鱼○13。
呼儿烹鲤鱼○14,中有尺素○15书。
长跪○16读素书,书中竟何如○17?上有加餐食○18,下有长相忆。
○1青青:形容草的颜色鲜绿。
○2绵绵:连续不绝的样子。
这里有双关义,一指青草绵延不绝,又形容相思之情绵密不断。
绵,音ㄇㄧㄢˊ。
○3远道:犹言远方,这里指远方之人。
○4不可思:指思念也是枉然。
○5夙昔:昨夜。
夙,音ㄙㄨˋ。
○6傍:音ㄆㄤˊ,通“旁”。
○7忽觉:突然从梦中惊醒。
觉,音ㄐㄩㄝˊ,醒。
○8辗转:犹言反复。
这里有双关义,一指良人在远方辗转迁徙,又指思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辗转,又作“展转”。
○9“枯桑知天风”二句:枯桑虽然无叶,仍能感受到风的吹拂;海水尽管不结冰,依旧能感受到天冷。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1】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
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专题解释】诗骚传统影响深远,联读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从体式、风格两个角度,简要梳理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通过诗歌诵读、讨论探究、诗歌改写等活动自主探究,感受诗歌体式的演变,品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初步体会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特征。
【预习任务】1.自主诵读本单元诗歌,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简要概括每首诗的思想内容(50字左右)。
【学习任务】导入:沈约认为历代诗赋“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风”,即《国风》,指《诗经》,“骚”指《离骚》。
《诗经》和《离骚》并称为“诗骚”或“风骚”,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专题主要从中国古典诗歌体式、风格两个角度,简要梳理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任务一朗读体悟,梳理诗歌体式脉络从句式、格律角度感受本单元诗歌体式的不同,大致梳理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发展的脉络。
1.活动激趣:合上书本,将本单元诗歌(打乱次序)按照年代排序。
根据前备知识完成排序:《氓》《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
2.诵读体悟:自由诵读下列诗句,感受诗歌体式(字句、押韵、对仗、平仄等)的不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垮以凯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节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余秋雨评价唐朝诗坛:“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
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
”唐朝时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那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高贵,使从此以往的中国人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剥离不去的诗情画意,或孤傲,或华贵,或清冽天真,却也都弥足珍贵。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诗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其特有的敏感记录着历史不一样的审美格式。
李白笔下对山水性灵的惊讶,他如不系之舟,奔忙追赶着充满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灵魂,构筑了中华文明中最飘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向往的盛唐气象,这样的浩荡,山川共仰。
杜甫的生命却交织在苦难与飘零的漩涡中,而他最动人的`博爱悯人也恰如其分地从这荒泽泥沼中绵绵不绝地滋生出来,面对风雨飘摇的凄楚与不堪,他报以眼泪、悲悯和随之即来的笔墨,他绵亘着荒乱时代为数不多的善良与大美。
王维则沾染着略显贵族的安静的诗意,像余秋雨所说“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他的美,是平易却也是深邃的。
而提及他们三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造诣几乎占去唐诗的大半灵气,而且他们的命运都经历了相同的拐点——安史之乱。
这场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气大损的浩劫动乱,险些断送这三个稀世大诗人的生命,因而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共同命题:政脉与文脉的重叠与交错。
余秋雨并未在书中详述政治对文化的操纵,想来是因为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处于敏感动荡期,他本人也因为政治问题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国文脉的。
但我们能清晰地感知,纵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发展的进程,就像连魏晋那样荒谬无度的乱世也出了许多风姿超群的名士,但政治权利却总是在其存在的状态中凌驾于文学领域之上,因而开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缠绕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动的欣欣向荣,而愚昧僵硬的统治下文脉大多只能委屈地苟活,这样的敏感脆弱,我想应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2023新高考60篇背诵古诗文(原文理解助记,17省市使用)
2023新高考60篇背诵古诗文(原文理解助记,17省市使用)2023高考使用60篇的地区山东、河北、重庆、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西藏。
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助记]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助记]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助记]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助记]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壅也》)[助记]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助记] 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⑦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助记]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助记] “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助记]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助记]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6《孔雀东南飞(并序)》涉及文学常识梳理
《孔雀东南飞(并序)》涉及文学常识梳理1、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战城南》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
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I卷、II卷、III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江南文脉》诗词篇16汉乐府《江南》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16汉乐府《江南》江南清如许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这一段啊,我在北方出差,尤其是在北京,天气很干燥,等来等去,等不到下雪,而眼见着南方,我的故乡江南,却迎来了一场场的暴雪。
现在真的很奇怪,南方的雪越下越大,江南的雪越下越大,而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很难见到,不知道为何会这样?江南的暴雪让我更加牵挂故乡,所以,虽然是冬天,虽然是雪后的、不是最美的江南,但因为心中的那份念想,所以今天也想跟大家聊一聊那首千古名作《江南》。
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当然,这首《江南》有时又被称为《江南曲》,是汉乐府的名作。
关于这首《江南》,太过有名,当然争议也不少。
比如,它后面的“鱼戏莲叶间”也就罢了,那么“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四个方位都重复地说一遍,是不是多此一举呢?而且他为什么要按东西南北的方式?尤其押在韵脚上的,你看偶句里的是“西”和“北”,而不是“东”和“南”。
这一下,对于诗歌而言,像《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就说它“全不押韵”,所以文人读起来,甚至觉得它有些别扭。
那么这个最后一句是押在“鱼戏莲叶北”上,看上去全不押韵的《江南》,为什么传播起来还是这么广泛呢?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就是这首《江南》到底是纯粹的言情还是言事呢?这一点上争议就更大了。
当然关于这些争议,让我们从头细细来看。
首先诗题是《江南》。
我们知道,不仅有诗叫《江南》,有很多诗歌叫《江南》,也有很多人的名字也叫“江南”,甚至还有很多音乐作品也叫“江南”。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陶渊明:出生官宦家庭,又是元勋 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 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但时代动荡、宗室 内部斗争等多重原因,使其人生取 向开始从“出仕”到“出世”,从 猛志溢四海到复得返自然。
曹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 乡”“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年过半百,一统天下的宏愿未能实现, 诗人在社会动荡与战争频仍中,转而 表达思念故乡、渴求安宁的人生祈愿。
田园
归
归去如何
“有余闲”“反自然”
“忧”之殊途同归—— 生命的“任真”与超越
辩论赛第三回合: 请双方辩手自由讨论,谈一谈你们 认为他们二人各自是如何体现魏晋 时期独有的“任真”的生命意识的?
红方
蓝方
东汉英雄群
东晋隐士群
“任真”指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率 真任情,不加修饰。无论是陶渊明还是曹操,都尽显生命的真诚。
难点:从文化人格出发思考不同人格类型背后的 人生选择、体悟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诗意表达。
4
导入激趣 因辩起意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诵诗意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
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
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jīn),
悠悠我心。但为(wèi)君故,沉吟至今。
29
25
讨论总结
“忧”,是一种生命常态,但无论是曹操还是陶渊明,都 没有沉溺其中,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超越”形式。曹操用豪 情壮志超越生命事业之忧,陶渊明用淡泊归隐超越官场仕宦 之忧。虽然他们做出的选择不同,却都用超越的方式展现了 魏晋时期生命的“任真”。
26
课堂小结
曹操和陶渊明的两种有志选择,都是由自身之忧而起,因 自我生命之真性情而发,最终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忧虽不同, 但面对忧这一常态,二者却是殊途同归的。当代中学生需要辩 证汲取的精神力量,从其诗意表达的背后追寻生命价值。
2023年中国文脉读书笔记5篇
2023年中国文脉读书笔记5篇中国文脉读书笔记1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
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
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
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
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
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研究者的点滴1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2021年上饶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饶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
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
”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这两首诗的语言特色。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众家之评:
无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诗 品》 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 自然过人矣。——谢榛《四溟诗话》
1.“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 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 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 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反复(叠词)、反 问等(任选两种);示例:对比,以织女灵巧 却织不成章,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不幸的织女的 孤独、哀怨、痛苦;夸张和 比喻:以如雨的夸 张手法,表达织女对牛郎的日夜思念,有力地 别打了作者对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反问:追问河汉并不长,为什么不能相见,通 过景物 描写来表达情绪,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 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 绪的哀怨;反复(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音 韵的协调,自然贴切地状写了物 性、传说,抒 发了不尽的情思,形成独得之神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 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 乡。
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 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 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 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 —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 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 思的心理特点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 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 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 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 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
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 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
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 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
木兰是女郎。
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 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背诵《木兰辞》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 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 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 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 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 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 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 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 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思考一: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 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 子,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 的女儿。
四、深明大义,她既爱家又爱国
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当皇上大规模 征兵时,她想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落为他人 之手,当得知皇上要父亲出征时,她考虑父亲年老体迈,根本无法上战 场,于是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 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她 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一起,做到了完美的 统一。
二、不图功名利禄
诗歌的第五节描写木兰凯旋归来,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愿接受可汗的赏赐, 而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自己的故乡。这说明木兰是用自己的行为替父亲建立功 勋,为父亲赢得美名,而不愿以英雄的身份面世。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尽早回家 见爷娘,以尽孝心,诗歌至此即将达到高潮,于是出现了第六节全家人热烈欢迎 木兰还乡以及木兰还乡后梳装打扮的铺排描写。在热烈的气氛中,在欢快的节奏 里,我们不难感受到木兰和家人团聚的愉快心情和还“我”女儿面目时的喜悦。 可见,木兰是个不慕虚荣; 不图功名利禄;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巾帼英雄。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三语文
乐府诗
—中国文脉(三)
学习目标:
1.背诵《木兰辞》《十五从军征》,落实书写。 2.结合《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一部分,认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文 的自觉。 3.分析乐府诗的重要文学成就 。
何谓“乐府”?
在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 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 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 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 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 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 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 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 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 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 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 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 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 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 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 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 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
壮士十年归。
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美的历程》p91)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2.两个“相去”分别从什么角度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 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 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 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 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 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 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翻译: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 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 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 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 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 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 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 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 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 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 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 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 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 征。
• 一、孝顺和勇敢 • 课文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为何事而叹息呢?这是她
将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所发出叹息。文中写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老体弱,根本经受不住战场的打击,而弟弟又幼小 无知,无人从军,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这里可以看出木兰 很孝顺。其实木兰辞官还乡和父母团聚,也可以看出木兰孝敬父母。第三段 用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 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几句 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及征程的遥远,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作为一个柔 弱女子,同一群男儿一起纵马奔驰,从另一角度突出了她的勇敢。第四段用 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来描写战争, 但我们完全能想像出其中的艰难和危险。这些,木兰都承受下来,而且还建 立了赫赫战功,这就更加突出了她的英勇顽强。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起始句“行行重行行”从全诗来看,有何作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 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 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 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