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个人教学设计模板:《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课以简约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播放草原风光课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
远处的小河像-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描述走进草原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金黄的麦田、丰收的果实等,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产生直观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农业环境污染,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对策。
2.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积极为家乡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周期、产量、分布特点,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思考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1.东北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平原广阔,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有什么有利影响?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发展的条件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①分布: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②地位: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①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地位: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出现问题(1)原因:人口激增以及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01(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课标分析: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2、以东北地区为例,说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由于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学生认识到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为分析农业的发展)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重难点:以东北为例,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教学资源的处理: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把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公开课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不利影响:限制作物品种: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影响作物熟制:只能一年一熟;热量不足,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最后,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阅读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东北地区包括了哪三大地形单元,各个地形区又是怎样分布的?边阅读边填在学案相应位置。等下找同学来填充讲解。
东北地区包括了高原、山地和平原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西部是内蒙古高原,四周呢分布着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而三山环绕的就我们我们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分为三小部分组成,东北部的是三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哪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中部是松嫩平原,有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最南端是辽河平原,由辽河冲击而成。
我们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那么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来说是优势还是劣势呢?大家的想法在这存在着差异,那我们就进行一个辩论,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好,现在我们把原有的四组进行两两合并,12组为正方,34组为反方。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反应,正方就论证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反方呢就论证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接下来正反双方就结合关键词进行思考及讨论。然后把观点及论据简要记录在学案上,方便一会发言。
学生能够树立因地制宜的地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培养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件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通过东北地区农业案例的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中去。
区域经济教学案例:以东北、西南为例,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践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这两个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实践。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受到了诸多制约。
但是,在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发展特色产业以辽宁省为例,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各地的资源,提升品牌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使得当地的特色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例如,华晨宝马、沈阳飞机制造等企业获得了国家支持,成为当地产业的代表。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受到了重大冲击。
但是,政府及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比如,对于污染企业,政府出资实行产业转移,帮助企业转型为资源型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一项重要途径,东北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加大投资,提高环境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等等,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优势。
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的门户地带和战略支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南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和区域合作机制的支持下,西南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
1.协调发展强调协调发展是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产业协同、产业链配套、协作共赢、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中新重庆理工学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园区、集群、平台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从多方面提升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按需发展西南地区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注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产业规划的挖潜和壮大。
例如,云南省打造旅游大环线,将整个云南省作为一个旅游整体进行推广。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j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内容详解教材先介绍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要素来确定区域农业发展大方向,再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为契子,自然地引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布局与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标题:地理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气候条件:首先介绍了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接着通过分析“图4.1东北位置图”和“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师: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师: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一、地理条件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师: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师: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生: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
课件展示: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师: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
生: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师:东北地广人稀,也使得东北农业市场狭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市场的扩大刺激东北农业的发展呢?生:东北地广人稀,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粮食作物可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商品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市场的扩大。
只要发展合理,市场前景广阔。
师:由此得出,换一种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上所述,东北发展的地理条件如下: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师:(承上启下)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
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示范教案(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四章区域经济开展本章规划区域经济开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构造的演进。
在区域性经济开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构造演进互相关联和互动。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构造调整、转换、晋级提供了经济根底,构造演进那么增强了资源配置才能,进步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根本的物质消费部门。
工农业的增长和构造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开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
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开展形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消费、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者者城等不同的聚落形态。
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根底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开展的观念。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区域经济开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开展前景。
区域经济开展包括区域农业开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场需求等一一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开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化。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开展的重要根底,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开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消费基地,不同的地区,其消费情况、面临问题和将来的开展方向不尽一样。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好,农业生态类型多样,消费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开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理解区域农业开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消费的开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对开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进步,因此从开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开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设计思想】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
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型:复习课课时:一教时【高考目标定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321教学模式、分层教学、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展农业区位试题有学生完成,然后总结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A、B、C三类学生都可回答:3-4分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Array回答1~4题。
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2.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A.气温 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3.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A.农作物A B.农作物B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4.该地区可能是()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答案:B、C、A、C、过渡语:首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评价,其次把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总结一下,然后依据学情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考点知识梳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等相关内容。
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主学习一;(要求A、B、C三类学生必须都完成导学案上的东北农业发展条件知识的梳理。
3-4分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的发展。
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⑰__________生产;(2)⑱____________生产。
探究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分小组学习讨论问题探究一,学生代表并回答展示供学生分享。
其他组也可发表不同看法,然后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评价及深化。
8—10分。
)探究1.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2)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主要原因是___。
(3)松嫩平原多沼泽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有__。
师生共享平台:总结:本题以我国某地区为背景图,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西北侧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东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合发展林果业。
根据A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出该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图示西北部地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根据图中河流可判断出该地的灌溉条件。
【展示答案】(1)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山地多,高原、平原少;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山地多地形雨;西部内陆距海远(3)中间地势较低,易积水;气候寒冷,蒸发弱;多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探究2: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A.a-①,b-②,c-③,d-④B.a-②,b-①,c-④,d-③C.a-①,b-③,c-④,d-②D.a-②,b-④,c-③,d-①(2).与江汉平原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C.消费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师生共享平台:评析:(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图中“单产高”逆向推理,可确定a 为农业科技先进;人均耕地面积大,需要高度机械化来提高生产率,进而提高商品率,可确定d为人均耕地面积大,b为机械化水平高;最后确定c为市场广阔。
选C。
(2)江汉平原人口稠密,人多地少,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两者相比,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
选B精讲点拨:(指导学生参看高三资料156页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过度语:东北农业是怎样布局、商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什么?自主学习二:(要求A、B、C三类学生必须都完成导学案上考点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3-4分考点二:东北农业发展三、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⑪______平原、⑫______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⑬____________、⑭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⑮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探究点二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分小组学习讨论问题探究并有代表回答展示供学生分享。
其他组也可发表不同看法,然后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评价及深化。
8—10分。
)探究1: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材料二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有哪些?(3)分析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B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2)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感悟高考真题】(2008·山东文综·T26(2)~(4)·19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下表是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精讲点拨:学法指导其余参看高三资料157页方法点拨总结及板书设计: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1、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2、商品粮基地的建设3、东北农业发展方向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0分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3~4题。
3.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低平,水汽易进入B.地势较高,气流受地形抬升C.地势较高,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锋面遇地形阻挡,在此停滞4.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降水少,气候干旱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机械化水平高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5~6题。
—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 33 33 31 1111 33 33 31 2231 31 31 11 1231 31 11 11 1131 11 11 11 11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08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