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柳侯祠》

合集下载

余秋雨散文欣赏_余秋雨的经典散文

余秋雨散文欣赏_余秋雨的经典散文

余秋雨散文欣赏_余秋雨的经典散文余秋雨作为我国九十年代的一位著名散文作家,他的影响力堪称一绝,余秋雨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地位。

小编精心收集了余秋雨散文欣赏,供大家欣赏学习!余秋雨精美散文欣赏:沙原隐泉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

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

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

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

纔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

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

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

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

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

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

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

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

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

它总在的,不看也在。

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

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

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

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

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文学_余秋雨散文精选

文学_余秋雨散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精选余秋雨散文精选(一)书海茫茫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

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

如何泅得出来?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

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

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

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

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__来自织梦感觉极好的__少读,感觉不对的__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

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

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

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

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

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__不读,这一点听起来不难理解,事实上不易做到,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常常处于一种失落自我的被动态势,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

柳侯公园柳侯祠作文

柳侯公园柳侯祠作文

柳侯公园柳侯祠作文
《游柳侯公园柳侯祠》
嘿,今天我去了柳侯公园,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地儿。

一进公园门,我就直奔柳侯祠啦,想去好好瞧瞧。

这柳侯祠啊,看起来就透着一股历史的韵味。

我慢慢地走进去,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过去似的。

嘿,你猜怎么着,我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

我就凑近了仔细看呀,看了半天也没太看懂,反正感觉挺有文化内涵的。

然后我在祠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每一处都不想错过。

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了关于柳宗元的介绍,原来他在这还有这么多故事呢。

感觉他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呀。

从柳侯祠出来后,我就在公园里溜达。

看到湖边的柳树,那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就好像是在跳舞一样,说不定这些柳树就是为了纪念柳宗元才种在这儿的吧。

我还坐在湖边的椅子上发了会儿呆,看着湖水波光粼粼的,特别惬意。

啊,柳侯公园的柳侯祠,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以后肯定还会再来的,下次我得带上朋友一起,好好给他们讲讲我在这里的发现和感受。

这就是我在柳侯公园柳侯祠的奇妙之旅啦!。

余秋雨柳侯祠文言文翻译

余秋雨柳侯祠文言文翻译

余秋雨,字秋水,号九歌,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一日,余秋雨游历至柳侯祠,遂作文言文一篇,以抒怀古之情。

以下是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余秋雨至柳侯祠,瞻仰柳侯之像,不胜欷歔。

祠堂巍峨,气象万千,古今圣贤,咸集于此。

瞻彼松柏,茂盛葱茏,似闻先贤之声,传颂于斯。

抚今追昔,不禁感慨系之。

余行至祠前,见有石狮一对,威严雄壮。

狮子之侧,有石碑一通,镌刻柳侯生平事迹。

余遂读碑文,心潮澎湃,欲抒怀古之情。

翻译:余秋雨来到柳侯祠,瞻仰柳侯的塑像,不禁感慨万分。

祠堂宏伟壮观,气象万千,古今圣贤,都聚集在这里。

看那松柏,茂盛葱茏,仿佛能听到先贤的声音,传颂于此。

回想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我走到祠堂前,看到一对石狮,威严雄壮。

狮子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柳侯生平事迹。

我于是阅读碑文,心情激动,想要抒发怀古之情。

原文:余观柳侯祠,犹如步入历史长河,穿越千年时空。

想当年,柳侯雄才大略,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余心向往之,愿为柳侯之徒,继承其遗志,弘扬文化,光大我国之文明。

余立于祠堂之前,仰观古柏,俯瞰碧波,思绪万千。

遥想柳侯当年,风华正茂,才子佳人,共赏美景。

余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如梦,唯有文化传承,永不磨灭。

翻译:我参观柳侯祠,就像步入历史的长河,穿越千年的时空。

回想当年,柳侯才智过人,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我向往他,愿意成为柳侯的徒弟,继承他的遗志,弘扬文化,光大我国的文明。

我站在祠堂前,仰望古柏,俯瞰碧波,思绪万千。

遥想柳侯当年,风华正茂,才子佳人,共赏美景。

我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如梦,唯有文化传承,永不磨灭。

原文:余秋雨瞻仰柳侯祠,感慨万分。

余心有所思,遂作此文,以记其事。

愿柳侯之精神,永存于世,激励后人,奋发向前。

翻译:余秋雨瞻仰柳侯祠,感慨万分。

我心有所思,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记录此事。

愿柳侯的精神,永远存在于世间,激励后人,奋发向前。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篇一:余秋雨柳侯祠赏析余秋雨《柳侯祠》赏析原文:1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祠北有衣冠墓。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声,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2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

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

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

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炎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炎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柳侯祠读后感5篇

柳侯祠读后感5篇

柳侯祠读后感5篇第一篇:柳侯祠读后感秋残十月,微风吹起阳光下树叶晃动的影。

坐在窗前,品一杯暖茶,徐徐翻动书页,淡淡的忧伤在心底流淌。

《文化苦旅》。

嗯,真的很苦,很悲。

走过柳侯祠,仿佛望见了柳宗元当年的艰苦。

政治上的失意,几度的贬谪,他却仍然不放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默默地奉献自己。

他先是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十年后的一纸诏书把他从永州贬到了柳州,柳宗元没有绝望,挖井,办学,种树,修寺庙。

一切能为百姓做的他都做了。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眼眶有点湿润,在如此的绝境中,很难想象,柳宗元是凭着怎样的一份信念坚持了下来,或许是那份爱民的热忱吧。

胸口又有点疼痛,柳宗元的所作所为看来都是小事,可当时的中国,又有几个这样的柳宗元?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怎么就这样埋没一个文人?毕竟,柳宗元是伟大的,哪怕在中华历史上他是显得多么渺小,他所遗留千年的精神永远令人映像深刻。

柳宗元是一个个体,但在中华历史上他绝不是一个“个案”。

是的,中国少一个文人算不了什么,可是,中国所缺少的,真的就是这么几个文人么?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国,太寂寞。

或许用寂寞来描述柳宗元、来描述中国过往的愚昧有点悲剧的色彩,可它着实带给人悲苦的情感。

眼泪不知怎么的又漫了上来,心口微微泛疼。

又有谁能够想网象,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独自承受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却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它——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柳侯祠的旧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续上去。

可这些传承着我们华夏文明的碑文,却没有人来破读。

我不知道中国还能这样走过多少个年轮,可是文化内涵的空虚,已成了最大的悲哀。

这么庞大的一个民族,怎么可以就因为这么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小而支离破碎?好吧,它们不细小,也不是不起眼。

已经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这些上来,不是么?那么,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呢?我的心中更多的是愤恨与忧愁。

好了,悲伤是一时的,奋斗是永远的。

余秋雨《柳侯祠》原文及赏析

余秋雨《柳侯祠》原文及赏析

余秋雨《柳侯祠》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柳侯祠》原文及赏析【导语】:《柳侯祠》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关于《柳侯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文化苦旅优美句子及赏析

文化苦旅优美句子及赏析

⽂化苦旅优美句⼦及赏析1. ⽂化苦旅中好句⼦的赏析每到⼀个地⽅,总有⼀种沉重的历史⽓压罩住我的全⾝,使我⽆端地感动,⽆端地喟叹。

常常象傻⽠⼀样⽊然伫⽴着,⼀会⼉满脑章句,⼀会⼉满脑空⽩。

我站在古⼈⼀定站过的那些⽅位上,⽤与先辈差不多的⿊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想,在我居留的⼤城市⾥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化的⼤学,⽽中国⽂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重⽔复、莽莽苍苍的⼤地上。

⼤地默默⽆⾔,只要来⼀⼆个有悟性的⽂⼈⼀站⽴,它封存久远的⽂化内涵也就能哗的⼀声奔泻⽽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瞬间,⼈、历史、⾃然浑滩地交融在⼀起了,于是有了写⽂章的冲动。

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些⽆法统⼀风格、⽆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

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的青春活⼒⽽出游,⽽⼀落笔却⽐过去写的任何⽂章都显得苍⽼。

>偌⼤的中国,竟存不下⼏卷经⽂!⽐之于被官员⼤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想狠⼼说⼀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这⾥也难,那⾥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然后⼤哭⼀场。

> ⽩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泽浓厚沉着得如同⽴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多北⽅骠壮之⼠,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窟的洞壁。

当⼯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流荡着的⽆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味,只是⼀派⼒,⼀股劲,能让⼈疯了⼀般,拔剑⽽起。

这⾥有点冷,有点野,甚⾄有点残忍。

《莫⾼窟》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

中原慈母的⽩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的夜哭。

余秋雨《柳侯祠》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柳侯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柳侯祠余秋雨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祠北有衣冠墓。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

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汩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

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汩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

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

同是汩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推荐下载】赏析柳侯祠-实用word文档 (10页)

【推荐下载】赏析柳侯祠-实用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赏析柳侯祠篇一:余秋雨柳侯祠赏析余秋雨《柳侯祠》赏析原文:1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祠北有衣冠墓。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声,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2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

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

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

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炎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炎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柳侯祠阅读理解

柳侯祠阅读理解

柳侯祠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柳侯祠阅读理解。

你知道吗,柳侯祠就像是一个藏满故事的神秘宝盒!
当我第一次走进柳侯祠,那感觉,哎呀,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我就在想啊,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事儿呢?这就好比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

咱就说,柳宗元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是不是也常常在祠里漫步,思考着他的那些文章和理想呢?那时候的人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进这里的呢?
我在柳侯祠里慢慢走着,每一处细节都让我着迷。

那雕刻精美的门窗,不就像艺术品一样吗?这不就和咱精心打扮自己去参加重要活动一个道理嘛!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真的太神奇啦!
想象一下,千百年前,人们在这儿祭祀、祈福,那场面该是多么热闹。

而现在的我们,通过阅读理解去探寻那些过去的时光,不也是一件超酷的事儿吗?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一下柳侯祠的故事,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吗?
在我看来,柳侯祠阅读理解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之门。

它让我们与历史相连,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

所以啊,大家可别错过这个了解柳侯祠的好机会呀!都赶紧去试试吧!。

余秋雨短篇散文赏析

余秋雨短篇散文赏析

余秋雨短篇散文赏析余秋雨短篇散文一:洞庭一角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 很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 摔了跤, 孤零零的, 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 这里走走, 那里看看, 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 文章有了, 诗词也有了, 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 或过了一个朝代, 事过境迁, 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 复原名誉。

于是, 人品和文品双全, 传之史册, 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 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 人因地传, 两相帮衬, 俱著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 一见岳阳楼, 心头便想;又是它了。

1046年, 范仲淹倡议变革被贬, 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挚友股子京重修岳阳楼罢, 要他写一篇楼记, 他便借楼写湖, 凭湖抒怀, 写出了那篇闻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日, 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优,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 此景此楼, 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于是, 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 上刻这两句话。

进得楼内, 巨幅木刻中堂, 即是这篇文章, 书法厚重畅丽, 洒以绿粉, 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 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好玩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 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 或许可说, 是文化和自然的相互生成罢。

在这里, 中国文学的力气倒显得特殊强大。

范仲淹的确是文章好手, 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 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 转过身来, 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 耳边的轰鸣也更加洪亮。

范仲淹趁机突进, 猛地递出一句先优后乐的哲言, 让人们在气场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地是, 浩森的洞庭湖, 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 想人生, 思荣辱, 知使命, 游历一次, 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柳侯祠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柳侯祠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读完柳侯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忠诚与坚守。

首先,柳侯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柳侯、柳氏兄妹等形象生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们的处世态度。

柳侯是一个有着仁义之心的人物,他对待家族和朋友都非常忠诚,而柳氏兄妹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她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其次,柳侯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虽然虚构,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作者通过对官场斗争、家族恩怨、民间风情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忠诚与坚守。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人物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让人们对于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柳侯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忠诚与坚守。

在小说中,柳侯祠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读完柳侯祠,让我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之,柳侯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人文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读完柳侯祠,让我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柳侯祠余秋雨读后感

柳侯祠余秋雨读后感

柳侯祠余秋⾬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可以对另⼀个⼈的伤痛感同⾝受。

你万箭穿⼼,你痛不欲⽣,也仅仅是你⼀个⼈的事,别⼈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余秋⾬ 《⽂化苦旅》之柳侯祠读后感篇⼀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的⼫,还⾃⼰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篇作呕指数很⾼的“⽂化散⽂”,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个⽂化⼈急于想做官的⼼灵告⽩,整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分露⾻的⽤“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亮。

” 这样⾁⿇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句了,并且说“从根⼦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也是个“⽂⼈”,⽽且是级别更⾼的⼤⽂⼈,那么中国若想“从根⼦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这群⼤⽂⼈、⼩⽂⼈们来做⼤官、⼩官这⼀条不⼆法门了?可以说透过此⽂,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化,⽂化⼈附势权⼒卖弄着⽂化,可笑的是余在⽂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法独⽴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把希望寄托在“⽂⼈作官”的“⼈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化苦旅》之柳侯祠读后感篇⼆ 初知柳侯祠,是⾼中时读余秋⾬先⽣的散⽂集《⽂化苦旅》。

他常站在前⼈曾伫⽴过的地⽅,观察⾃然与⼈⽂环境,从中思考前⼈的情感。

他将柳侯祠作为⾃⼰⽂化旅⾏的⼀个站点,在祠前,由⼀尊⽯像追想柳宗元的⼀⽣,悟懂⽂化历史的冷漠和严峻。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秋残十月,微风吹起阳光下树叶晃动的影。

坐在窗前,品一杯暖茶,徐徐翻动书页,淡淡的忧伤在心底流淌。

《文化苦旅》。

嗯,真的很苦,很悲。

走过柳侯祠,仿佛望见了柳宗元当年的艰苦。

政治上的失意,几度的贬谪,他却仍然不放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默默地奉献自己。

他先是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十年后的一纸诏书把他从永州贬到了柳州,柳宗元没有绝望,挖井,办学,种树,修寺庙。

一切能为百姓做的他都做了。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眼眶有点湿润,在如此的绝境中,很难想象,柳宗元是凭着怎样的一份信念坚持了下来,或许是那份爱民的热忱吧。

胸口又有点疼痛,柳宗元的所作所为看来都是小事,可当时的中国,又有几个这样的柳宗元?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怎么就这样埋没一个文人?毕竟,柳宗元是伟大的,哪怕在中华历史上他是显得多么渺小,他所遗留千年的精神永远令人映像深刻。

柳宗元是一个个体,但在中华历史上他绝不是一个“个案”。

是的,中国少一个文人算不了什么,可是,中国所缺少的,真的就是这么几个文人么?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国,太寂寞。

或许用寂寞来描述柳宗元、来描述中国过往的愚昧有点悲剧的色彩,可它着实带给人悲苦的情感。

眼泪不知怎么的又漫了上来,心口微微泛疼。

又有谁能够想网象,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独自承受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却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它——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柳侯祠的旧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续上去。

可这些传承着我们华夏文明的碑文,却没有人来破读。

我不知道中国还能这样走过多少个年轮,可是文化内涵的空虚,已成了最大的悲哀。

这么庞大的一个民族,怎么可以就因为这么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小而支离破碎?好吧,它们不细小,也不是不起眼。

已经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这些上来,不是么?那么,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呢?我的心中更多的是愤恨与忧愁。

好了,悲伤是一时的,奋斗是永远的。

要相信,总有一天,眼中的泪花会变成嘴角的微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柳侯祠》
客寓柳州,住合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

这些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不可辨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词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

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

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

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

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

他随口吟道:
南来不做楚臣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泪罗道,
莫将波浪枉明时。

《罗遇凤》
这样的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

同是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

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

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

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锡。

刘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呆在一起。

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

宗元赠别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缨。

”到柳州时,泪迹未干。

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滤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为岭外行。

”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

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

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饲,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筐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罗江回来了。

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

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

他有一个小小的贬滴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毕竟劳累,在47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