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几个难题及对策
苏州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苏州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当前苏州的城镇化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城镇化质量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够明晰、城镇规划欠缺整体性和个性特色、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及功能尚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因而,文章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城镇规划、加强农民培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职能、健全城镇功能等角度探讨了推进苏州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标签:苏州;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和人口从分散乡村向某一特定点集中的过程,这一特定点就是城市或城镇,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产业的集中,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聚。
显然,只有产业的集中才能诱导人口的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也即农村人口及非农产业不断聚集于某个区域,发育成具有城镇基本形态的社会经济单元,即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增加;城镇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文明的普及程度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不断缩小甚至消失。
近年来,苏州始终把城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
一、苏州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到2009年底,纳入苏州市统计部门统计口径的建制镇为61个(纳入市建设部门统计口径的建制镇44个,不包括城关镇和已划入城市统计范围的镇)。
其中,城镇建成区平均面积6.4平方公里,平均户籍人口2.08万,全市600多万外来人口中约有350万分布在各个城镇。
苏州城镇化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城镇布局逐步优化,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较大城市(苏州市区)为核心、中等城市(五个县级市市区)为节点、10个重点中心镇为骨干、40多个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布局体系,全市2.1万个自然村已规划调整为2 517个农村居民点。
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及其破解——以苏州为例
J u n . 2 0 1 3
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 的瓶颈及其破解
— —
以苏 州 Leabharlann 例 王 留青 , 侯 爱敏 , 一 ,陈 瑾
( 1 . 苏 州 科 技 学 院 建筑 与城 市 规 划 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1 1 ; 2 . 苏 州 城 乡 一体 化改 革 发 展 研 究 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1 1 )
设 施 城 乡一 体 化 的经 验 , 包括更新理念 、 统筹规划 、 多元筹资 、 统 一标准和完善管理机制 等 , 并 分 析 这些 经 验 的 可 推
广性 , 为 正 在努 力 打 破 城 乡 二 元结 构 、 谋 求 城 乡 发展 一 体 化 的 城 市 和地 区提 供 参 考 。 关键词 : 基础设施建设 ; 城乡一体化 ; 苏州 ; 经 验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9 8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0 6 7 9 ( 2 0 1 3 ) 0 2 — 0 0 6 2 - 0 5
比。
1 . 1 . 2 城 乡道路 客运 的对 比
城 乡道 路客 运没 有把 城市 和农 村作 为 一个 整体 , 统 筹考 虑 路 网规 划建 设 和公
[ 收稿 1 3期】 2 0 1 3 — 0 3 — 1 8 [ 基 金项 目] 苏 州城 乡一 体 化 研 究 院 重 点 资 助课 题 ( S C Y I 2 0 1 1 0 0 2 ) [ 作 者简 介] 王 留青 ( 1 9 9 0 一 ) , 女, 江苏扬州人 , 硕 士研 究生 。
一
个样 , 而是 强调 城 乡基础 设施 建设 的机会 均等 、 城 乡基 础设 施供 给 水平 大体 相 当 、 城 乡居 民平 等 地享 受 到
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的建议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以下是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一、优化土地利用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避免过度拓展城市规模,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2. 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民将闲置农地流转给有意愿发展农业的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1.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 支持农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便利农民出行。
2. 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推进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保障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1.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村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六、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2.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七、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与培养1. 推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对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 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人才的交流与互动。
八、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1. 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互联网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2. 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九、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传承1.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对策与措施。
措施一:完善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体系首先,我们应完善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体系,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方案。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互利共赢。
措施二: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推动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主体,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措施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措施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措施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农村人才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引导和支持,提高农村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措施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支持。
鼓励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立支行和服务点,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措施七: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应加大城乡人口流动的引导和支持。
建立健全城乡人口流动政策体系,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机会,吸引农民进城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措施八: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一体化率低整改措施
城乡一体化率低整改措施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率仍然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要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例如,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要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例如,可以组织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参观、学习和交流,也可以组织农村居民到城市地区参观、学习和交流,增强城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这样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要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
城乡规划和管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例如,可以制定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城乡之间的有机融合。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率仍然较低,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研究
对 当地 进行 专业 化 的规划 , 已全 面完 成 镇村 布局 规 划 和土 地利 用 总体规 划 的修 编 , 步 形成 了“ 初 四规 融 合” 的规 划体 系 ;三 个集 中 、 “ 三个 置换 ’ 步推 进 , 稳 全
的提 升 。工 业方 面 , 展瓶 颈 主 要 表现 为耕 地 人 口 发 承 载力 、 土地 生 态 承 载 力和 建 设 用 地承 载 力 已接近 甚至 超 过极 限 。 2 人 民群众 的新 期 盼 、
元, 按可 比价 计算 比上年 增长 1%。 市 实现地 方一 2 全
般预算收入 10 0亿元 , 1 比上年增长 2 . 2 %。居 民生 2
工业化 与城 市 化 的快速 推进 意味着 苏 州 正处 于
由经 济二元 结构 向经济 一元 结构过渡 阶段 , 社会二 为 元结构 向一 元结构过渡 提供 了 良好的制度 改革基础 。 2经济高速发展 , 城市支持农村 、 、 为 工业 反 哺 农业 提 供资 金基 础 。 过 3 经 0年 的改革 开放 , 州经 苏 济 快 速 发 展 , 政 实 力 不 断增 强 , 民 生 活 不 断 提 财 人 高, 已经 初 步 具 备 了城 市 支 持 农 村 、 业 反 哺 农 业 工 的经济 基础 。在 经济 总量 上 , 区 生产 总 值 由 17 地 98 年 3 .5亿 元 上升 到 了 2 1 的 1 5 0亿 元 , 19 0 1年 00 保持 了年 均 1 .%的 高速 增 长 ;在 财 力 结 构 上 , 0 1年 78 21 全 市 地 方 一般 预 算 收 入 10 0亿 元 ,镇 地 方 一 般 预 1 算收 入 占全 市 总量 的 4 %以上 , 均集 体 经 济 收 入 5 村
形 成城 乡经 济社 会 发展 一体 化 新格 局 ,是党 的 十 七大对 统 筹城 乡 发展 、构 建新 型城 乡关 系 提 出的 新 要求 。 苏州 市作 为东部 沿海 经济 比较 发达 地 区, 改
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问题短板
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㊃问题短板和路径探析高雯茜,何兵∗,黄远祥㊀(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摘要㊀构建了人口融合㊁空间融合㊁经济融合㊁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5个维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科学测度,研究了2008 2019年苏州不同时序分布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不同维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得出了苏州城乡融合发展中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能依然羸弱 ,并给出了符合苏州实际㊁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路径的政策建议㊂关键词㊀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㊀S-09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2)23-0252-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3.062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onMeasurement,ProblemsandPathsofSuzhou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GAOWen⁃xi,HEBing,HUANGYuan⁃xiang㊀(Suzhou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Suzhou,Jiangsu215011)Abstract㊀Byconstructingthefivedimensionalindexsystemofpopulationintegration,spatialintegration,economicintegration,socialintegra⁃tionandecologicalintegration,thispaperscientificallymeasuresthedevelopmentlevel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Suzhoubyusingtheentropyweightmethod,andstudiesthedifferencesof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and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ofdiffer⁃entdimensionsinSuzhoufrom2008to2019.Itisconcludedtha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Suzhou,suchas theobstaclestothefreeflowofurban⁃ruralfactorsstillexist and thekineticenergyofruralindustrialintegrationdevelop⁃mentisstillweak ,andgivespolicysuggestionsontheimplementationpathof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inlinewiththerealityofSuzhouandwithSuzhoucharacteristics.Keywords㊀Urban⁃ruralintegration;Levelmeasurement;Developmentpath作者简介㊀高雯茜(1997 ),女,江苏泰州人,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㊂∗通信作者,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1-07㊀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的基本原则㊂苏州市于2020㊁2021年分别发布的‘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20 2022年)“两大版本中,都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二级评价指标㊂对苏州不同时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不同维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存在的问题短板,给出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㊂1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1.1㊀基本背景㊀城乡融合是一个复杂系统,是 基于生产力发展对城乡社会经济㊁生态环境㊁文化生活㊁空间景观等方面进行协调统一的过程 [1],是 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农村与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 [2]㊂苏州市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㊂自2008年苏州市被江苏省委㊁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以来,紧紧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先后探索形成 三集中三置换 三大合作 三优三保 生态补偿 股权固化 等系列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㊁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3]㊁城乡生态建设协同化㊁城乡居民发展同步化,城乡融合发展初见实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㊂为更好地研究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发展现状㊁问题短板和提升路径,该研究构建了人口融合㊁空间融合㊁经济融合㊁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5个维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科学测度,研究2008 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状况㊂1.2㊀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往往需要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方式很多,指标的选取也有所差异㊂结合前人的学术研究[1,4-7],秉承着客观㊁准确㊁科学的原则,该研究构建了人口㊁空间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态等5个一级指标,人口水平㊁就业水平㊁行政规划等11个二级指标,人口城镇化率㊁非农与农业从业比重比㊁就业反差系数等20个三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表1)㊂1.2.1㊀数据来源㊂该研究用来进行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8 2019年)㊁‘苏州统计年鉴“(2008 2019年)和‘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 2019年)㊂1.2.2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㊂在利用多指标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㊁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㊂由于该研究指标包括正㊁负向指标,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由于正㊁负向指标导致意义不太明确,而因子分析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时可能会失效,因此该研究采用较为客观㊁准确㊁科学的熵值法对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融合度数值的测算[6-8]㊂熵值法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来确定不同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贡献度,进而判断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㊂计算步骤如下:㊀㊀(1)构建指标原始数据矩阵:选取m个评价对象,n项测评指标,则Xij(0ɤiɤm,0ɤjɤn)是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㊂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2,50(23):252-257表1㊀苏州市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1㊀Suzhouurban⁃ruralintegrationevaluationindexsystem目标Target一级指标First⁃levelindicator二级指标Second⁃levelindicator三级指标Third⁃levelindicator指标计算或说明Indicatorcalculationorexplanation指标性质Indicatornature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Thelevelof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inSuzhou人口融合人口水平人口城镇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正就业水平非农与农业从业比重比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正就业反差系数城镇居民就业比重-农村居民就业比重(%)负空间融合行政规划土地城镇化水平建成区面积/土地总面积(%)正城乡人口密度比城镇人口密度/农村人口密度负交通水平交通网密度公路运营里程/土地总面积(km/km2)正经济融合收支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城市家庭人均消费/农村家庭人均消费负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负产业互动第二㊁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㊁三产业产值之和/GDP(%)正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第二㊁三产业产值之和/第一产业产值正社会融合文化互动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公共图书馆藏书/总人口(册)正乡镇文化站数量单位:个正网络通信城乡宽带接入用户单位:万户负城乡交通通信支出比城市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农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负公共服务城乡医疗保健支出比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正每千人医生数城乡总医生数/人口数ˑ1000(人)正生态融合环境保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m2)正财政支出中环保占比环保支出/财政支出(%)正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万t负㊀㊀(2)所选取的指标存在度量单位上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㊂为消除负数和0的影响,同时进行数据平移:正向指标Xᶄij=xij-min{Xj}max{Xj}-min{Xj}+1逆向指标Xᶄij=max{Xj}-Xijmax{Xj}-min{Xj}+1(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指标值的比重(Pij):Pij=Xij/mi=1Xij(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即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ej):ej=- mi=1Pijln(Pij)/lnm㊂(5)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Wj=(1-ej)/ nj=1(1-ej)(6)得出不同年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得分(Si):Si= nj=1(WjˑXᶄij)㊀㊀Si值越大,表明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得分越高㊂1.3㊀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㊀如表2所示,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2008年的0.3893提升至2019年的0.6820,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㊂表2㊀2008—2019年苏州市城乡融合水平及一级指标测度情况Table2㊀Thelevel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SuzhouCityandthemeasurementoffirst⁃levelindicatorsduring2008-2019年份Year城乡融合发展水平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人口融合Populationintegration空间融合Spatialfusion经济融合Economicintegration社会融合Socialintegration生态融合Ecologicalintegration20080.38930.00090.04210.07250.20320.070620090.39370.00770.08690.07120.15080.077020100.41430.05550.08410.07350.14420.057020110.36760.06700.09340.03440.13690.035920120.51360.06480.14030.11370.14530.049520130.53170.10430.14160.16170.06780.056420140.55450.11590.14260.13100.08720.777820150.57000.12290.13290.13270.09570.085820160.58060.12880.14240.15150.10020.057820170.62740.13200.12700.17720.10790.083320180.63570.13500.11220.20640.11880.063420190.68200.14380.09980.23250.14280.063035250卷2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雯茜等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问题短板和路径探析㊀㊀从图1中不难发现,城乡一体化推进伊始曲线波动上扬,直至2016年曲率变得平坦,后在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增长呈明显加速态势㊂图1㊀2008 2019年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势Fig.1㊀Tre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inSuzhoufrom2008to2019图2显示出细分的5个维度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其中经济融合水平增长最为明显,人口融合增长速度次之,社会融合水平在2013年之后增长也较为明显,相对来说生态融合和空间融合指数值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5个一级指标总体仍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㊂与整体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势一致,5个维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均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出现了明显的加速趋势,表明城乡融合发展与政策供给高度相关,同时也存在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㊂图2㊀2008 2019年苏州市5个维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势Fig.2㊀Thetrendofthefive⁃dimensional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inSuzhouduring2008-20191.3.1㊀人口融合发展水平㊂如图2所示,人口融合指数在2008 2019年呈现出显著的上升,尤其在2008 2014年人口融合指数的增速最大,这与苏州2008年被江苏省委㊁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后大力推进 三集中 三置换 密切相关,包括空间融合㊁经济融合㊁社会融合等都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间接验证了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㊂人口融合水平数值在5个一级指标中位列最低,人口融合发展水平相比其他一级指标综合得分相对较低,但在研究时序上改善较大㊂据原始统计数据,苏州市城乡融合的三级指标中,人口城镇化率持续上升,从2008年的65.9%提升到2019年的77.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较低,表明农村居民进城仍受到政策干扰㊂同时参照苏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净流入人口大多都进入城市,苏州的城镇化率没有准确反映出或者说夸大了苏州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程度㊂非农与农业从业比重比从14.432上升到32.139,就业反差系数也从2008年的-10.3%变化为2019年的-33.8%㊂从图3可见,就业水平在2013年后增速明显放缓,一定程度说明了农民的非农化就业基本已经实现,通过提升非农化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变得艰难㊂在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背景下,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急需开辟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空间㊂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中人口融合这一维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㊂图3㊀2008 2019年苏州市人口融合走势Fig.3㊀ThetrendofpopulationintegrationinSuzhouduring2008-20191.3.2㊀空间融合发展水平㊂空间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相比其他4个一级指标的增长幅度较小,可见空间融合的速度相对较慢㊂空间融合的指标数值从2008年的0.0421上升到0.0998,尽管空间融合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但空间融合水平在5个层面指标中整体处于中等的水平㊂据原始数据反映,在具体层面看来,空间融合的三级指标中,土地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而城乡人口密度比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5.218下降到2019年的2 881㊂图4显示出行政规划的城乡融合数值上升显著,说明近年来空间层面城市化的推进加快,城乡人口密度的差距越来越小,呈现出苏州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张趋势㊂交通的便捷有利于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苏州线网的规模和密度总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苏州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也催生了对交通通达性的更高要求㊂图4㊀2008- 2019年苏州市空间融合走势Fig.4㊀ThetrendofspatialintegrationinSuzhouduring2008-20191.3.3㊀经济融合发展水平㊂经济融合发展的数值在200845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2019年呈现出显著的持续上升趋势,从0.0725上升到0.2325,在经济融合的增长速度上处于5个一级指标中的前三位,说明苏州市的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处于较好的区间㊂经济融合的三级指标中,在收支水平层面的原始数据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渐缩小,从2008年的2.025下降到2019年的1.952(2020年为1.889)㊂如图5所示,收支水平层面的融合度波动上升幅度较小且波动性较大,其原因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的缩小较为艰巨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从2008年的1.798下降到2019年的1.723,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率从1.110下降到0.984,这些均反映出苏州城乡的经济消费能力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㊂另外,从产业互动层面,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不断上升,从2008年的51.980%上升到2019年的96.793%,产业互动的城乡融合数值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工业化程度不断攀升,要素流动的拐点已经到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天花板被打开㊂图5㊀2008 2019年苏州市经济融合走势Fig.5㊀ThetrendofeconomicintegrationinSuzhouduring2008-20191.3.4㊀社会融合发展水平㊂社会融合度数值从2008年的0.2032发展到2013年的0.0678,苏州在推进社会融合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波动性,而自2013年以来一直长期保持着较高且稳定的增长率,于2019年达到0.1428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苏州长期高度关注交通㊁通讯㊁文化㊁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强化了这一倾向㊂如图6所示,文化互动㊁网络通信和公共服务的城乡融合数值表现为整体波动上升态势,说明在苏州推进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现实困难和挑战㊂具体到下设的三级指标,在文化互动层面,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从2008年的人均0.970册增长到2019年的4.696册,乡镇文化站数量的波动尽管在一定程度可以归并为乡镇撤并等原因,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教育等还有待进一步强化㊂从网络通信层面,城乡宽带接入用户从2008年的149.75万户增长到2019年的645.8万户,说明宽带接入用户数量逐年稳步上升,但城乡交通通信支出比则从1.324上升到1.588,说明农村在信息要素的聚集中需要加大力度,农民在信息资本的积累中需要加大投入㊂在公共服务层面,城乡医疗保健支出比从2008年的1.928下降到2019年的1.170,每千人医生数从2.550个上升到3.306个,表明城乡之间的医疗保健支出差距逐渐缩小,且居民所享有的医生数得到提升㊂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递增也加大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压力,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关怀㊂图6㊀2008 2019年苏州市社会融合走势Fig.6㊀ThetrendofsocialintegrationinSuzhouduring2008-20191.3.5㊀生态融合发展水平㊂生态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处于螺旋式上升,但增长速度较慢,甚至2008 2019年的部分年份有一定的下降,而2011 2017年呈现为持续稳定的上升,从0.0359增长到0.0833㊂整体而言,苏州市生态融合度处于5个一级指标中的下游水平㊂具体到原始数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人均17.10m2下降到2019年的人均13 25m2,说明近年来苏州发展相对快速,因而绿地的增长趋于饱和㊂财政支出中的环保占比从2008年的3.038%上升到2019年的4.949%,其中财政支出中的环保占比在2008 2010年略有下滑,2010年后该指标先是经历了增长率较为缓慢的攀升,从2013年起增长加速,2015年后又回归缓慢增长态势㊂从工业废水排放量看,整体处于显著的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58762万t下降到2019年的36586万t㊂图7显示出环境污染的城乡融合指数值相对环境保护的城乡融合指数值增速更大,体现出苏州的污染防治工程卓有成效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缓慢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下降㊁财政支出中环保占比的整体增长体现出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生态融合有所改善,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净流入及苏州作为制造业聚集高地,生态融合压力后续依然较大㊂图7㊀2008 2019年苏州市生态融合走势Fig.7㊀ThetrendofecologicalintegrationinSuzhoufrom2008to20192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短板城乡融合是苏州改革发展的金字招牌,自2008年苏州市被江苏省委㊁省政府确定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55250卷2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雯茜等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问题短板和路径探析革试点地区以来,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不断优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的布局不断完善,但对标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的要求还存在问题短板㊂2.1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㊀自苏州城乡一体化 三集中 三置换 等政策实施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走过了快速发展期,现代农业园区㊁特色小镇等建设也助推了技术人才下乡,但近年来促进人的融合的政策效应逐步弱化,促进农民进城㊁人才下乡的政策障碍越发显现㊂ 331 专项整治㊁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等提升农村生态宜居的同时也使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为依托的社会资本㊁农村劳动等要素更多地流向了城市[8],且没有出台有效的对冲政策工具化解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性㊂特色小镇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散状式分布并未形成发展合力,未能很好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兴趣,行政壁垒的存在也使得特色小镇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难以跨地域成为要素的聚集平台㊂社会资本在投资农业农村过程中面临市场和政策双风险,尤其是部分职能部门迫于自身问责压力而往往采用 一刀切 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要素由城入乡的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提升㊂2.2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能依然羸弱㊀城市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背后的技术优势㊁产业优势等并未有效渗透到农业,没能改善农业的低效益的困境㊂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智能制造㊁大数据等产业发展迅猛㊁规模庞大,但一方面与农业结合的应用场景还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借助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效应扩展智能制造㊁大数据等产业发展空间向农业农村延展还有待提升㊂乡村旅游㊁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零星的点状分布,且没有出现势能强劲的高能级农旅融合产品;呈遍地开花趋势的民宿㊁共享农庄也因盈利模式的单一,未能与其他农村休闲产品形成协同效应,市场化变现前景并不喜人;部分板块虽有心用片区理念整合农村项目,致力于形成农村商业综合体,但整体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激发城市群体的消费热潮㊂总体看,苏州当前城市产业扩散农村不够,城市消费渗透农村不足㊂2.3㊀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压力依然很大㊀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89,比2019年缩小0.063,低于江苏全省的2.194和上海的2.189,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区之一㊂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看,苏州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477元,与2018年的31062元相比,差距扩大了2415元,实属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高的地区之一㊂从收入差异的结构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资性收入㊁财产性收入㊁收入差距及占总差距的比重,分别为22973元㊁8365元和68.62%㊁24.99%㊂财产性收入差距一定意义上是工资性收入差距累积后的必然结果,因此收入差距的根源主要在工资性收入且占比巨大㊂工资性收入一般由劳动力用工市场决定,政策调控工具少,要改变城乡收入差距只能更多地从隐形的支出结构入手,即通过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村居民减少支出来变相增加收入㊂从统计数据,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在2016年顶峰的5614元下降到2019年的4496元,尽管可以理解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后激发了消费热情,但背后也反映出村民收入积累少的现实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艰难㊂2.4㊀基层有效治理提升的挑战依然艰巨㊀尽管在表2中 社会融合 维度相比其他4个维度而言得分较高,这得益于苏州强大财力背后支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但乡村有效治理的压力远大于城市㊂农村工作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村民自治的活跃度有待提高,农村基层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载体不多㊁方法单一, 替民做主 现象较为严重,基层群众的获得感㊁安全感和满意度与苏州经济发展形势不相匹配㊂基层干部还没有熟练掌握㊁运用法治的思维㊁方式思考问题㊁开展工作㊁处理矛盾,一些群众的法治意识还有待加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依法申诉㊁反映自己的诉求㊂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㊁渗透,部分群众不关心公共事务,价值取向紊乱,是非评判颠倒,阻碍了良好村风民风的充分彰显,压制了社会正能量的有效释放㊂一些基层党组织不善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㊁调动社会资源合力,在乡村治理方面 管不到㊁管不住㊁管不好 的问题还时有显现,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组织一体建设㊁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一体开展㊁党群共建与社会共治一体实施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㊁新途径㊁新举措还没有真正领悟和践行㊂2.5㊀农村改革协同发力的效应依然不足㊀苏州 三农 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较早地碰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同时苏州重视基层创新,一直积极通过改革来推动创新发展㊂自2011年11月苏州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0年来苏州先后承担了19项国家级(其中12项已顺利完成)㊁6项省级试验任务(第三轮2项㊁第四轮4项),为苏州 三农 发展注入新动能㊂农业农村发展是系统工程,苏州的众多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分属不同板块㊁不同领域㊁不同历史时期,聚焦各自的试验目标,满足于改革试验任务的项目验收,缺乏把改革试验任务按照整体性㊁协同性的原则进行全盘谋划的系统思维,缺乏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把不同的改革试验任务进行集聚㊁整合,放大农村改革试验区功能,提升改革协同效应的有效路径㊂3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把握规律,按照 工农互促㊁城乡互补㊁协调发展㊁共同繁荣 的要求,对照苏州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的奋进目标,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点㊁体现标杆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㊂3.1㊀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供给㊀以城带乡的外溢㊁渗透㊁辐射等自然效应尽管客观存在,但城市作为发展极的吸聚能量强大,要素由乡入城的趋势难以自发改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政策合力提供强大支撑,保证 人地钱 要素投入㊂弱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城市二㊁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切实解决现行土地管理政策难以适应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及农村涌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 用地难 等问题㊂畅通各65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类人才下乡渠道,创造各类人才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环境和平台,有组织地动员城市科研人员㊁工程师㊁规划师㊁建筑师㊁教师㊁医生下乡服务,扎根乡村㊂做强做优乡村振兴建设引导基金,吸引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乡村㊁建设乡村㊂破解现代农业园区㊁特色小镇㊁特色田园乡村等对要素沉淀农村的行政壁垒,放大市场功能和作用㊂打通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定期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做出绩效评价,不能让政策停留在制度设计文件中㊂3.2㊀深挖国家战略叠加苏州的巨大红利㊀充分发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㊁长江经济带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㊁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等国家战略在苏州交汇叠加的机遇红利,把苏州打造成各重大发展战略激发不同要素活力下沉农村㊁推动发展的高地,从苏州市域一体化㊁沪苏同城化的视角重新定义苏州农业㊁农村的功能价值㊂用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最新的理念来引领㊁最新的技术来辐射苏州农业农村发展,用长三角一体化 理念来重新定格苏州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要素和消费市场,创造条件让要素在苏州地域及长三角区域内由城流向乡[9],让苏州的农业农村的消费市场辐射到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内,让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技术㊁信息㊁商业模式渗透到苏州,把苏州农村建设成各方资源要素的汇聚地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迸发的创新地㊂3.3㊀打造城乡产业融合互促的标杆高地㊀积极探索在苏州全域范围内培育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挖掘㊁总结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引领㊁示范全市城乡产业融合互促发展[10]㊂充分利用苏州作为新兴产业聚集的制造业高地优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关联企业发挥苏州智慧农业㊁数字乡村等农村改革试验机遇,把开发与农业农村相关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线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让苏州农村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示范应用场景和示范消费市场㊂树立城市是 高容积率 产业聚集地㊁农村是 低容积率 产业聚集地的理念,抛弃农村和第一产业的绝对联系,积极探索把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开发提升㊁精准招商变为 低容积率 的 乡野硅谷 ㊂树立城市是向往 高容积率 生活方式的群体聚集空间㊁农村是向往 低容积率 生活方式的群体聚集空间的理念,大力发展基于农村 原住民 (农民)㊁ 常住人口 (乡野创客)㊁ 流动人口 (城市休闲客)大融合的符合 低容积率 生活方式理念的农村新业态㊂3.4㊀完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设计㊀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愈发严重,针对性解决背后的深层影响因子意义重大㊂创造条件让农民举家进城,让市民返乡创业,改变农村逐步成为低收入群体聚集地的趋势㊂积极开展包括职业农民培训在内的农民技能教育,用税收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主体对雇佣的本地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能力和就业机会㊂充分发挥农民群体勤劳的比较优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主体发展面向城市市民消费市场的周末经济,创造更多兼业机会给农民劳动力群体及老年农民群体,弱化能力相对较低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劣势㊂加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股权有偿退出的探索,深化政经分离改革,让农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㊂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割裂贫穷的代际传递[11]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升㊁精神文明建设,用医疗服务㊁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 隐性财富 来变现增加农民收入㊂3.5㊀发挥苏州农村改革试验的协同效应㊀苏州承担的国家级㊁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覆盖农业生产经营㊁管理服务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㊂要加大苏州农村改革试验的系统总结,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尤其是苏州在促进要素流动的改革试验中,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㊁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改革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㊁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改革㊁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的协同,充分利用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优势,既谋划单个改革的实施路径,更要设计不同改革的协同发力,进一步推动苏州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同时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苏州系统解决方案㊂参考文献[1]项松林,刘牧晨.合肥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28(5):28-34.[2]刘荣增,赵亮,陈娜,等.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的水平测度[J].区域经济评论,2020(5):94-104.[3]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㊁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4]周佳宁,秦富仓,刘佳,等.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㊁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19,29(9):166-176.[5]窦旺胜,王成新,蒋旭,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42(6):1-8.[6]张克听,莫豫佳.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21(1):30-34.[7]赵德起,陈娜.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12):1-28.[8]王向阳,谭静,申学锋.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0,41(10):61-67.[9]李爱民.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㊁问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2):35-42.[10]刘偲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2(18):31-33.[11]马斌,宋智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城乡融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22(5):76-84.75250卷2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雯茜等㊀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问题短板和路径探析。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苏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将自身区域经济融入国家战略的挑战。
本文将就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探讨。
1.经济结构转型困难苏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是轻纺、电子、化工等行业,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提出,这些传统产业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和环境要求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要想实现苏州的区域经济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
2.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大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求区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而苏州地处长江下游,环境治理难度大。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要想实现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目标,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而这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城乡发展不平衡在苏州,城市化进程较快,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这意味着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这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1.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苏州市应该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淘汰和整合力度,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实现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苏州要想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就需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要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等措施,积极改善和保护苏州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要实现与国家战略的融合,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力度,同时推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旨在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
本文将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但农民工转移就业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由于就业机会受限,大量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城市人口剧增且农民工处于较为困难的处境。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市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投入和稳定供给,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有一定的欠缺,暴露出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上,农业所占比例过大,而二三产业则发展滞后。
2.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存在障碍。
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3.乡村规划滞后。
许多乡村未完成规划编制,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4.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导致整体产业结构不优。
5.城乡发展差距大。
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才、高科技和优质服务,而农村则面临基础设施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6.制度因素。
城乡分割导致的不公平政策和措施,如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1.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
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集群。
加大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剖析
(三)深化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3.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改革 土地征用制度
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 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 求的商品自由流动、市场公 平竞争、企业依法经营、政 府科学管理的现代流通体制。
(三)、有利于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四、发展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问题 (二)社会保障问题 (三)现有城镇化水平低 (四)环境保护问题 (五)区域经济协调与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一)思想意识问题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1、个体意识加强,共建意识不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主体意识加强 ,资源共享意识、基础设施的共建意识有所淡化
(二)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户籍问题:
现行的户籍制度硬性地把 城市和农村严格地分裂开来, 造成了城乡分割,强化了中国 的二元结构。
(三)现有城镇化水平低
1、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 2、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 3、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4、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 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
(四)环境保护问题
河流污染严重 农村农业、生活垃圾
城乡结合部 三不管的“城中村”
(五)区域经济协调与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经济不发达地区
自然村落大小不等, 分散布局,浪费大量的 土地资源,肢解规整的 地块,制约农业集约化 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 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2、缺少长远打算,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干部群众把城乡一体化理解成简单的业务性工作。部分基 层干部对城乡一体化认识不够全面,缺乏一种长远的工作规划和 打算。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域分布较广,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一、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江苏省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经济发达,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3.城乡间流动问题:城乡间人口流动增加,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
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治安隐患增加。
4.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市场需求与农村产出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农民转产、转业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劳动力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二、推进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电力、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
4.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市和农村规划的协同与整合,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减少农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
5.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获得感。
6.创新金融支持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产业发展。
结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较多挑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等。
苏州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硇 对 策 与 建 议
苏州农业 职业技 术 学院 刘永德
[ 摘 要] 本文针对苏州市在城 乡一体化建设过程 中如何 实现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提 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 键 词 ] 乡经 济 协调 发 展 关 城 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试点地区, 在探索城 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和实施途径方面已有许 多创新 的做法, 并形成极富特色 的城 乡一体化发 展 的“ 苏州模式” 目 , 总体上 已进入 以工促农 、 。 前 苏州 以城带 乡的发展 阶段 , 进入着力破除城 乡二元结构 、 形成城 乡经 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新格 局 的重 要 时 期 。 为 此 , 强 对 城 乡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对 策 的研 究 , 促 进 苏 加 对 州从城乡经济分割向城 乡经济融合转化 、保 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 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增 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11拓展 城 市 发 展 空 间 , 升 城 市 综 合 功 能 。大 力 实 施 大 城 市 发 展 . 提 战略 , 提升苏州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和承载力 , 发挥苏州 中心城市在资本 聚集 、 口聚集 、 模效应 、 人 规 辐射 带 动 效 应 以 及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方 面 的 重 要作用。 强化 中心城市市域城镇体 系空间结构 , 努力构建城 乡发展 良陛 互动的“ 中心城市一县级城市一特色 ( 中心 ) 镇一新型社区( 自然村落 ) ” 四级城乡一体化 发展 体系 , 实现 中心城 市 、 中小城市 、 重点小 城镇 的联 动发展 , 促进城 乡协调发展和共 同富裕 。 1 加大产业集聚延伸 , 强经济带动能力。苏州要按 照“ . 2 增 集聚 、 提 升 、 展” 拓 引导 中 心城 市 提 升 产 业 结 构 和层 次 , 点 发 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重 和现代服务业 , 努力 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 的研发 中心 、 成果交易 中心、 生 产 基 地 和 产 品 出 口基 地 , 持 建 设 一 批 企 业 集 团 , 进 高 等 教 育 、 技 扶 促 科 研发、 现代服务机构 等集 聚 , 统筹城市商务 区规划建设 , 吸引各种现 代 服 务 企 业 进 驻 中 心 市 区 , 善 中心 城 市 的 配套 服 务 功 能 , 步形 成 建 设 完 逐 经济 和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 升中心城市 的集 聚力 、 提 承载力和辐 射带动能力 。积极引导 苏州制造 向苏州创造转 型, 整合提 升传统产业 , 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 , 过产业扩张 、 通 龙头拉动 、 贸易带动等途径 , 加快发 展产业集群 , 形成加工制造业 的制高点和 主要产业集群 的核心 , 进一步 壮大产业发展基础和实力 。 1 . 3推动城乡联盟协作 , 促进 区域产业对接 。苏州所处 的沿江发达 地 区普遍 人多地少 、 资源短 缺 ,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提高经济增长 的 质量和效益 ,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 、 、 ” 三 二 一 产业发展方针 , 从规划 、 目、 项 机制人手 , 自觉把 城市发展放在 区域性 、 国 、 全 全球背景 来审视 、 来谋划 , 加强与周边 中小城镇产业 、 基础设施 、 发展要素 的互动 合作 , 实现优势互补 、 资源共享 , 在合作 中发挥作用 ; 加强与周边 中小城 镇 的分工协作 , 加强高新技术领域 、 高成长性产业的分工协作 , 形成“ 合 理 分 工 、 势互 补 、 调 发 展 、 益共 享 ”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格 局 。 优 协 利 的 2提升 农 业 产 业 化 水 平 . 实现苏州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 , 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 、 改造农业 、 提升农业 , 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 , 推动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 , 逐步提 高土地产出率 、 资源利用率和农 业劳动生产率 , 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 全面繁荣农 村经济。 21 .实行规模化生产 , 延伸农业产业链。苏州必须引导农 业走规模 化 、 约化 、 业 化 之 路 。 快 土地 使 用 权 的 流转 , 进 土 地 适 度 规 模 经 集 产 加 推 营, 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积极 引导种养殖业 发展规模 经营 , 扩大 和规范订单农业 , 大力发展农 产品的深加工 , 提高农产 品附加值和市场 竞争力。苏州要充分发挥第一产业 发展优 势 , 以丰富的 自然资源 、 力 人
苏州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
苏州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作者:王涛来源:《唯实》2019年第09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框架结构中,一共由六个体系、一个体制组成。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其对应的是协调发展的理念。
何为协调?《辞海》给出的答案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简单说,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协调是一个结构问题,本质是力量对比关系。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所辖各个地区内部和区域周边地区外部的力量对比关系。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在谈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特别强调苏南地区要抬高发展标杆。
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既是苏南地区的核心城市,又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的交汇点,相对于和上海的区位关系,比其他城市更具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许多工作都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成绩。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苏州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既彰显优势又协调联动,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苏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产业布局、交通出行、通勤就业、人口居住、公共服务水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所辖的十个市(区)在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尤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和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密度,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克服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经济社会合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时代,对标中央、省委的要求,苏州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
1.立足苏州看苏州,主要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任重道远,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浅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浅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摘要】分析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思想观念、政府职能和政策法规、城市盲目扩张、城乡利益矛盾等障碍,提出了明确政府职责、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完善财政体系和就业体系、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对策。
【关键词】“三万”活动;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笔者有幸参加了2014年湖北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名”活动,在走访农户、宣传政策、兴办实事、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状况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来源于1954年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距,由此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
在1958年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这种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后来政府政策中优先发展城市,于是城乡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出现巨大差异,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重视不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市场体制,更加剧了这种城乡差别的扩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严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从而造成城乡关系的紧张和失衡,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迫在眉睫。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一)观念落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于长期的城乡差别发展,导致很大程度上,城乡居民的思维观念的差别,正是这种思维差异,成为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想桎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故土难离,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
他们大多认为种田生活稳定,自给自足。
进城受苦,生活节奏太快。
二是害怕进入城市后,找不到就业途径,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三是思想传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同外人交流,更习惯周围都是熟人,都是亲戚朋友的生活环境。
四是寄希望与政府扶持,希望等到土地搬迁,通过政策扶持,一夜暴富。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区域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性和互动性,是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共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协调的重要途径。
然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农民转移就业困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机会受限,未能全部吸收农民工,致使大量农民在家乡务农难以维持生计,而又向城市里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剧增,且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处于较为困难的处境中。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这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这种收入差距的增大,助长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也是不同的。
城市中的道路、桥梁、电力、通讯、供水等基本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投入和稳定供给,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有一定的欠缺,暴露出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1、经济上存在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格局城市与农村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
目前,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发展更加快速,而在分配方面,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种现象在过渡期变得更加突出。
2、农村难以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农村居民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观念和狭隘的领域,因此农村居民参与城市政治活动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
而且,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差异,也使得这一方面更加困难和复杂。
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仍有大量的农民务农,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多以小规模、家庭经济为主。
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受传统的生产方式所限,农民的收入水平过低,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困难和复杂。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参加全国城郊经济年会交流情况摘录一、江苏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的经验按照“一张图”、“三集中”、“三置换”和“四对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一张图”,即科学制定规划。
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展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将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叠合在一张图上。
通过“一张图”的规划,确定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融合、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三集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实施“三集中”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三同步”,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与就业、富民增收同步实施,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进行。
“三置换”,即以承包土地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置换商品房、集体资产置换股份,实现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三置换”,打破原有土地管理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性制约,一方面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农民脱离土地转变为城市居民、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对接”,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对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四对接”,实现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注重科学规划,在城乡空间有序融合上求突破一是确立全新的规划理念。
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确立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
摈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
突破乡镇、村庄行政界限,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形成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为载体的县(市)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苏州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
苏州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
2008 年9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苏州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2009 年8 月,苏州和重庆、成都、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澳管理项目(CAGP )“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主题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以及中澳管理项目试点城市,同年,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提出“建设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特色。
一、苏州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
一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
按照一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乡规划分隔局面被打破。
按照“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达到66.6%,全市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规划建设成一批新型社区。
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对城镇规划区地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对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地区,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对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在具体落实上,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启示和思考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启示和思考
近年来,苏州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城市化
进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在这个过
程中,苏州市的成功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
苏州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通
过提高城市综合配套能力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发展、生活。
同时,苏州市不断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推动城乡交流和融合,使
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苏州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引导农民转型升级农业、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同时,苏州市鼓励农民创业,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活动,促进农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苏州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同时,苏州
市用现代信息技术联通城乡,增强城市与农村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一方面,要加快城
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使农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
民收入;最后,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政策体系、规划布局、投资方向等方面的管理和落实,让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地、
得到深入推动,为全国实现城乡一体化作出新的贡献。
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和对策建议
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和对策建议苏州位于中国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也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外流,苏州的乡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和制约。
本文将就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和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瓶颈制约分析1. 资金匮乏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苏州的农村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补贴、银行贷款和土地流转等方式,这些资金渠道存在较大的限制和不足,造成了乡村振兴资金匮乏的现象。
2. 人才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乡村人才的流失,很多优秀的人才留在城市发展,乡村的人才储备持续下降,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乡村基础设施落后苏州市的许多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如道路、供水、供电等,这直接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苏州市的农村产业结构多年来一直以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二、对策建议1. 完善资金支持体系苏州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领域,同时提供补贴和贷款等支持措施,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力度。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苏州可以采取鼓励农村人才回乡创业的政策,提供创业支持和补贴措施,同时可以开展农村人才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苏州可以制定专门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苏州可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高端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5. 强化乡村治理和社会组织建设苏州可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增强农村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几个难题及对策1
包宗顺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锋的苏州市,一直位于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的最前沿。
苏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一体化之路,在目标定位上坚持体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在思路理念上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发展实践上坚持加强政策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构建,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开有机结合、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统筹兼顾。
苏州作为江苏的试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这对促进江苏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毕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有待突破的难题。
资金“瓶颈”
目前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先导区的运作模式主要特征,是以推进村民集中居住为抓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节约和整理出的新增非农建设用地,既为推进村民集中居住提供财力支撑,又为当地二、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当前苏州改革先导区试点政策比较明确(如:开发贷款是由市政府担保),而非先导区运作政策不明确、不接轨,起动资金获得很难。
就目前而言,部分试点单位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资金平衡也存在一定问题,整理出来的三产用地出让收益,少则每亩100万元以上,多则要达到200万以上,资金才能平衡。
关键问题是,即使试点先导区整理出来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能拍卖到100万元以上,但当农民集中居住全面推开后,面上整理出的土地全都做三产用地是否可行?届时还能拍卖到那么高的价格吗?因此,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
1本文发表于《新华日报-——思想界》2010-6-8。
的整体推进顾虑很大,困惑很多。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虽然说“三个允许”是最大的政策空间,但具体要做成什么样?靠谁做?怎样做?资金“瓶颈”仅是其中问题之一。
资金“瓶颈”其实只是问题的表象,更深层的是,在较大范围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基层政府需要更加明确和具体的宏观政策指导。
虽然今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对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已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但建议研制出台更加专门的政策文件,从概念、内含、实施路径、操作程序、配套改革、政策扶持等,全方位加强江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指导。
包括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分类指导:哪些先“一体化”,哪些后“一体化”。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不同类型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第二,针对当前社会上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简单化于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状况,根据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扩大省级试点范围和内容。
在“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等领域,全方位进行探索、试点、总结、推广。
农村产权确认及流动
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乡居民不动产产权的明晰度和市场化程度有巨大的差别。
城市居民的不动产主要是住房,土地证和房产证齐备,产权流转方便,交易顺畅。
而农村居民的不动产,包括承包土地、宅基地及住房的产权不明晰,更无法自由流转。
另一方面,虽然苏南大多数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已量化到社区内所有成员,并以社区股份合作社方式进行运作与管理,但这种量化到社区居民头上的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通常只享有分红权,不可转让,不可继承,不能变现,不可流动。
在当前打破行政界线、大规模推进集中居住的背景下,农村产权的不明晰和不可流动,将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运行安全、社员股东权益的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处于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在这社会结构的大变动时期,明晰农村产权显得极为重要。
这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通过确权、颁证,赋予了农民的财产所有权,使其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流转、继承。
农村产权明晰,也是保证农村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
当前需要明晰的农村产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农村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等。
所有这些农村产权,都应通过深入细致工作,逐一明晰,并实施确权和颁证。
今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确地、确权、确利相结合的办法,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给具备土地登记发证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具备土地登记要求的宅基地使用权证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的登记发证工作。
农村产权的确权和颁证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希望全省各级基层政府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投入充足的人、财、物力到该项工作中。
成都的改革经验表明,成功的关键,一是要广泛发动群众。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事关农民的长远利益,农民就会很配合。
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自己做主,很多看起来很棘手的问题,经过村民议事会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协调,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明晰农村产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拥有的资产资本化,能够在产权有序流动中增加资本收益,让市场在农村资产的合理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因此,使农村产权能够有序流转,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资产资本化的核心环节。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农村产权交易担保体系,则是实现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的载体,为农村产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提供专业化服务。
农村产权交易所应树立并贯彻为广大农村服务的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产权转让方的农户不收取交易服务费用,对产权受让方只收取交易服务成本费用,对农村产权的流转实行政策性扶持。
借助于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股权应逐步放开流转,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潮流,满足农村居民跨区域迁移的需求。
使得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股权不仅可以分红,也可以继承、转让、变现。
具备了流动性的股权不仅有利于持股社员,同时也分散了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风险,增加了社会对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程度,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促使其努力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群众参与及基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当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
一方面,现在苏南地区集中一户居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10多万,拆迁补贴更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完全依靠政府难度大。
另一方面,现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农村的许多社会事业建设靠村委会。
但现行的政府财政补贴,除了直补给农民,就是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其他方面,如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财政补贴则很少。
我们认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将是事倍功半。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健全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则是最好的着力点。
主要包括三层内容:一是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支出体制;二是推进乡村党政干部公推直选制度;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的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在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方面,成都的经验值得借鉴。
成都专门制订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把村级公共事务分成59项,构建了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发展要求的标准服务体系,并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按每个村年均每年不少于20万元拨付,形成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投入机制。
该意见还明确了村级事务运作方法,群众参与的议事规则,切实有效的民主理财制度,有力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
推进乡村党政干部公推直选,则是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成都在全市全面推进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权、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通过让农民在参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始料未及的良好社会效果。
(作者信息: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