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仄韵律诗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仄韵律诗的讨论。

仄韵诗的特征与辨别:

凡韵脚上的字声调是仄声字的诗,都是仄韵诗。它既包括仄韵律绝,也包括仄韵古风。本来古风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句数较多,当然也有句数较少的,如四句、六句的,八句的。许多喜欢读而诗而又未入门的人,往往一见到五言四句式的诗,就认为是五绝,一见到七言四句式的诗,就认为是七绝;或是一见到五言八句式的就以为是五律,见到七言八句的就以为是七律,这是因为这些人还分辨不出近体诗与古风的区别。不论是平韵还是仄韵,近体诗与古风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是否用律句仄,而不在于每首诗的总字数、句数及每句诗的字数是否相同。如王维的《终南别业》,全诗属五言八句五十六字平韵,不少人以为这是一首五律,实际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五言古风。

因为这一节是要讨论仄韵诗的特点,所以下面我们以仄韵诗的辨别来说明这个问题,平韵诗中的近体与古风的区别可以类推,就不专门举例来讨论了。

§1 仄韵近体诗的特征

(一)就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单句而言,句子的平仄与平韵的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有aAbB四种律句平仄句型,每首仄

韵诗由这四种平仄句型组成。但由于韵脚平仄相反,四种平仄句型排序不同了。

(二)句与句之间要求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与平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完全相同。

(三)允许邻韵通押,但韵字声调必须一致,不能在同一首诗中的韵脚上“上、去、入”混为一起,只能用一个相同的声调(上、去可偶通)。

(四)当首句脚节下字(尾字)为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也可以用韵脚声调以外的其它仄声字,这一点比平韵近体诗显得更自由一些。

在仄韵近体诗的写作方面,总的诗篇数量比平韵近体诗要少得多;而在仄韵诗范围内,仄韵的五言律诗和绝句又占大多数,而七言律诗比较少见,至于七言的绝句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以五言仄韵律诗为例,a式平仄句型为“││——│”,A式平仄句型为“│││——”,b式平仄句型为“———││”,B式平仄句型为“——││—”。由于每联的对句必须是仄尾句,因而对句只能是a式或b式句;出句除首联外,都只可能是A式句或B式句。又由于每联必须平仄相对,因此只能将A式句配b式句,B式句配a式句。这样,符合“对粘规则”的仄韵五律的仄起式为Ab(或ab),Ba,Ab,Ba。即:

│││——,———││。(Ab)

——││—,││——│。(Ba)

│││——,———││。(Ab)

——││—,││——│。(Ba)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字,首联平仄为:││——│,———││。(ab)

仄韵平起式五律的平仄为:

——││—,││——│。(Ba)

│││——,———││。(Ab)

——││—,││——│。(Ba)

│││——,———││。(Ab)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时,首联平仄就变为:———││,││——│。(ba)

至于仄韵的五绝,也就是取仄韵五律的上半截或下半截就是了。

七言仄韵律诗的平仄,平起式的也是Ab(或ab),Ba,Ab,Ba;仄起式的是Ba(或ba),Ab,Ba,Ab。只是在五律平仄句型的头节前面加上平声顶节或仄声顶节罢了。

上面的平仄格式是标准的仄韵律绝平仄格式。若换成其他任何一种配对方式,不是失粘失对便是单调。然而偏偏就那么

出乎意料之外,不知唐宋诗人们是粗心还是太随便,他们写的仄韵近体诗中,竟极难找出标准的仄韵律绝来,总是有失粘失对或单调的毛病存在。刘长卿的仄韵五绝《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是一首标准的仄韵绝句: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ba)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Ba)

(注意:首句中的“野”字处本应平声,诗中此处为乙种拗,本应用对句相救,但未救。)

另如:王维的《孟城坳》用Ba,Ab也是标准的仄韵五绝(《唐集》P175页)。

下面这首仄韵五绝,虽然也是标准的近体诗平仄句型,但由于句型配对不当,“对粘”便全弄反了:

空山不见人,——││—,(B)

但闻人语响。│——││。(b)

返影入深林,│││——。(A)

复照青苔上。││——│。(a)

(王维:鹿柴b式句型为———││,该诗首联对句头节上字“但”属仄声,可不救。)盛唐时,五律仄韵诗中的各联出句的末字都是平仄相间的,不是“平、仄、平、仄”,便是“仄、平、仄、平”。比如用“ab,Ba,ab,Ba”或“Ba,ab,Ba,ab”式的配对。但这种配对方式使全诗形成“全对平仄”式,就是上

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本应“粘”而成了“对”。由此可见,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虽然在出句末字的声调上更富于错综变化,但并不符合“粘对规则”。当然,绝句只四句,例如用“ba,Ab”、“ab,Ba”配对,是不会因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而出现粘对上的毛病的。但仍可能犯“单调”,如王维的《卒夷坞》是Ab、Ab式(《唐诗鉴赏》P181页)。

到了中唐,出句末字就渐渐全是平声了(首句除外)。如韩? 摹兑庑鳌罚?

绝代佳人何寂寞(仄)!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平),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勾蜀酒浓(平),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平),愿倚郎君永相着。

下面举几个仄韵律绝的例子来说明它与平韵近体诗的不同之处。

例1:《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鹤:入声(十药);住:去声(六御);处:去声(七遇)] 例2:《蒙池》刘禹锡

潆?s幽壁下,深静如无力。

风吹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下:去声(廿二祃);力、色、逼、侧:入声(十三职)] 例3:《江上别流人》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悟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客:入声(十一陌);者、野、下(动词);把:上声(廿一马)]

例4:《秋云岭》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黛、背、对:去声(十一队);外:去声(九泰)]

例5:《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韩??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s,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霰:去声(十七霰);汉、岸、叹:去声(十五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