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活动准备:1、视频(端午节儿歌)2、(粽子、龙舟、香囊等)3、实物:粽子、香囊活动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幼:赛龙舟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幼:屈原二、给挂图选字活动。

(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请小朋友选字贴在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三、看视频,学儿歌。

(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师:教读《端午节儿歌》五月五,端午到赛龙舟,真热闹吃粽子,带香包蚊虫不来身边闹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教学反思: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

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第【2】篇〗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

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鼓,纸棍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一、设计思考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

“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主题活动目标年龄段主要目标中班(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年龄段序号活动内容主要涉及领域组织形式中班1、屈原的故事语言集体2、童谣《拍手歌》语言分组3、观看赛龙舟社会集体4、美丽的龙舟艺术集体5、龙舟竞赛健康集体6、我爱吃粽子科学集体7、端午节亲子活动综合年级组活动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环境创设(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分 ?豆 ?肉带 ?知 ?据 ?念(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蚕豆 ?红豆 ?毛豆豇豆(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生:煮好一锅粽子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生:咬一口粽子师:临走时还生:装一小篮粽子设计意图: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依据:本课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端午粽》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本课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粽子吃以及端午节的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天真好奇、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

基于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条件,激发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

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字与运用结合。

同时我还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等方面的积累。

让学生多认中国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本课时,我努力把握好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感受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课文长句子的节奏、韵律和意味来。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表达的感情来朗读好课文。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和来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9《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9《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9《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9课《端午粽》。

2. 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通过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家庭成员一起吃粽子的温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亲情的温暖。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2.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相关词汇。

3. 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相关词汇。

2. 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2. 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2.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

3. 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文化意识:通过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 情感态度:通过感受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

5. 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a. 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相关词汇。

b. 感受到家庭成员一起度过节日的温馨氛围。

2. 难点:a. 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

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吗?(指名读一遍)(1)象形字识字。

“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端午节的故事》: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民间传说,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背景。
- 《粽子的制作方法》:详细讲解粽子的制作步骤,包括粽子的原料、包扎方法和烹饪技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粽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粽子的形状和味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学习《端午粽》,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观察和描述粽子的形状、味道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粽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 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书籍、杂志等,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开展端午节的主题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对节日的认识和体会。
七、板书设计
①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 重点知识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粽子的制作过程。
- 关键词:端午节、粽子、文化内涵、制作过程。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23-2024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9课的内容,本课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为背景,通过对粽子的形状、味道和制作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一)指导书写汉字午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午”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

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节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节”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10 端午粽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米”两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喜欢)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马老师一起去品味《端午粽》吧!
3、教师板书课题:
4、端粽(相机进行识字教学,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读。

2、学生分段汇报读课文,教师相机再正音。

三、再读课文,品文识字
1、过渡语:孩子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外婆正盼着我们
回去吃粽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出示词语:端午节总会
A、认读词语
B、出示生字:节、总
C、“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春节、妇女节、儿童节…)
D、“总”:试着组词,说一句话
(3)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2、过渡语:孩子们,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出示词语:中间“间”: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3)词语填空读课文。

A、课件出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B、出示图片理解“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提示是按从外至内的顺序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出示词语条,学生认读。

C、像这样的词,谁能试着说一说:
D、有了这样的词,让课文变得更美了,谁愿意再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E、这一段不光给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还介绍了粽子的味道呢,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如何呢?
引出:又黏又甜(出示词语条)
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又又
F、指名学生读好这一段。

3、过渡语:孩子们,外婆包的粽子不但样子好看,味道好,花样也很多哦,课文第几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呢?(第三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用横线画一画,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
出示词语: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认读“豆”和“肉”
(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从哪里看出来?(十分好吃)“分”: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八字头加刀
(3)外婆不但手艺好,还乐于和别人分享节日的快乐呢,谁来读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4)吃了这么美味的粽子,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出示词语:美滋滋(出示词语条)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词(香喷喷……)
(5)指导读好长句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我们可以用划线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感受停顿的地方。

4、小组合作:你最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味道如何?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给出填空式的提示)
5、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答案就藏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
(1)出示词语:知道据说纪念
知:通过组词,说话进行识记。

据:是个形声字,偏旁是“提手旁”
念:注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字底,根据字义识记。

(2)播放《端午节》视频,了解屈原与端午节的来历。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配乐齐读课文。

7、巩固检查随文识字效果(我爱吃粽子游戏)
四、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扩词,说话。

(2)观察字形,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5)展示评奖,再写一个。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米。

(1)扩词,说话。

(2)观察字形,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5)展示评奖,再写一个。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通过朗读“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真是收获多多呀!
2、其实“吃粽子”只是端午节众多习俗中的一个,还有很多习俗,如: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挂荷包、点雄黄酒等等,这些习俗背后也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习俗及故事,下节课我们举办一个“端午习俗故事会”,让我们提前感受端午节的氛围吧!
六、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样子味道
青青的箬竹叶又黏又甜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美滋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