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太极拳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2

合集下载

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功夫哲学

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功夫哲学

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功夫哲学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形式,已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追求内外兼修的功夫哲学。

本文将探讨太极拳的内外兼修的含义以及与功夫哲学的关联。

一、内外兼修的含义太极拳的内外兼修,意味着修炼者在外在动作的表现中同时培养内在精神以及身体的能力。

即通过太极拳的外在形态和动作,同时修炼内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1. 外在形态和动作太极拳的外在形态和动作是其独特之处。

它强调自然舒展的动作,借助整个身体的协调和合理运动方式来发挥力量。

太极拳的拳式和套路流畅,打法舒展,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感。

2. 内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除了外在形态和动作,太极拳更注重修炼者的内在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修炼,需要修正呼吸,凝神守一,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通过提高身体的灵活性、耐力和协调性,太极拳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太极拳与功夫哲学的关联太极拳是一种兼具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与功夫哲学存在紧密的联系。

功夫哲学强调个人修炼和不断追求完美,而太极拳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1. 个人修炼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要求修炼者持之以恒,不断完善自我。

这与功夫哲学中的个人修炼是一致的。

太极拳修炼者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体验,逐渐提高自身的技艺和内在境界。

2. 不断追求完美太极拳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追求的是达到身心的和谐。

而泰斗级太极大师们追求的完美更是与功夫哲学中的不断追求完美的思想相契合。

太极拳的修炼者不仅要追求外在的技术熟练,更要不断提升内在的传统文化素养,力求达到心、技、意的统一。

三、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现代生活的价值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1. 身心健康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为重要关注点。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体力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缓解压力、预防身体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太极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无论其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技术理论层面,都能找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代表着东方文化,《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阳、动静之美感,是太极拳的精致巧妙之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太极拳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太极拳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太极拳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其套路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轻重、蓄发、进退等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通过长期修炼,能使人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和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即指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可引申为外在的客体世界(天道)和内在的主体世界(人道)的和谐、圆满。

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则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的生命是在与天地万物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中所形成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支撑下,太极拳所表现的整体和谐已超越了一般体育项目所讲的协调。

如太极拳的“掩手肱捶”,只有蹬地、拧腰、转跨、含胸、松肩、出拳在一瞬间同时完成,才能将“松、活、弹、抖”的特点表现出来,真正将劲力贯达拳面。

这种协调是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协调,是“天人合一”观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体现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我国自先秦以来,认为人体主要分为有形之形和无形之神两大部分,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形神相互依存,“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养身的最终目的。

《太极拳解》中“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就是说意为神之用,意到则气到,故“意、气”是沟通“形、神”的着手处。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念造型”使意在形先,意领气,气催形为入手方法,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而成形神合一的混元整体状态。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一、本文概述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更因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文旨在探讨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分析太极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紧密关联,从而揭示太极拳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

文章将首先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随后,将重点分析太极拳与道家、儒家、易经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探讨太极拳理中蕴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揭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如何指导太极拳的实践,如何使太极拳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哲学内涵,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提供启示。

二、太极拳与道家哲学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武术和健身方式,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与道家哲学紧密相连。

道家哲学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无为而治,这些理念在太极拳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连绵不断,如同水流般自然,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习练者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摒弃杂念,顺应身体的自然运动,不强求、不刻意,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种顺应自然的运动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太极拳注重“阴阳平衡”,这也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太极拳中,阴阳平衡体现在动作的虚实转换、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等方面。

习练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动作和意念,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不仅有助于技击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这也是道家哲学中的智慧。

道家认为,柔弱可以胜刚强,这种智慧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以柔化刚,通过巧妙的动作和意念转换,化解对方的攻击,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不仅有助于技击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养生作用,太极养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影响。

太极拳理论与老子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欢迎阅读!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太极拳的创编是以中国道家辨证哲学思想为内涵的一种拳术,现代人练太极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太极拳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地方与老子哲学相吻合。

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所谓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最高境界。

阴阳交替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太极拳的标志太极图是在圆形中一对黑白相抱的阴阳鱼。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是大自然中两种相互消长的势力。

习练太极拳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太极拳是辨证统一的哲学产物,常练太极拳能提高思想境界。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动中求静,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我们练太极拳,也就是使阴阳不断变化,动静开合,轻沉飘逸,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古典拳论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薪。

”太极拳讲究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关于刚柔问题。

刚柔也是一组阴阳,但是在份量上太极拳重柔不重刚。

在行拳时刚少柔多。

认为柔能克刚。

拳论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极柔变极刚,阴阳互变,矛盾转化。

太极拳中存在很多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例如,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刚柔相济等,两者之间相辅而生,相互克制。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

”大家都知道水能覆舟和“水滴石穿”的成语,可见柔是能克刚的。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拳术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太极拳哲学思想的研究:
1. 阴阳哲学:太极拳起源于阴阳哲学,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
相互作用的阴阳二元对立体系构成的。

在太极拳中,运用阴阳思想
来调节身体和呼吸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

2. 自然观念:太极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倡导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观念在太极拳中很明显,教练也会
教导学员如何借助自然力量发力。

3. 化劣为优:太极拳的拳理是‘以柔克刚’,即使自己力量不大,也可用柔性制敌。

这是一种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略思想,体
现了太极拳的哲学精神。

4. 正念: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统一,强调‘动静之间,意
在腰间’和‘意动身动’等,这体现了正念的思想。

5. 养生观念:太极拳对于养生也有独特的理念。

太极拳拳理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奉行以养生为主,防病为辅的理念,以达到预
防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总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
富的哲学思想。

并且,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其起源已可追溯至古代。

传说起源于神农氏,神农氏留下大量关于农业和药物的技术,其中包括太极拳的动作。

因此,太极拳很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叫做“道”的概念,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概念的根源,也被称为自然之美。

太极拳动
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理论,即木、火、土、金和水,
其中木为木头之坚硬、水为江河之激流、土为大地之肥沃、金为金銮
之耀眼、火为烈火之灿烂。

太极拳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运用自然动作与自然
思想相融合,以调节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处
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太极拳的要点是精准的把握动作的要点,把握好
太极的原理,以其中的“变化”表达出古老技艺的精髓。

总而言之,太
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理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道德经》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道德经》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一、道家“以柔胜刚”的处世哲学思想,是老子根据“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原则中总结出来的。

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的武术,它给人以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这一点与老子所持观点是一致的。

1.“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老子辩证法的精髓,老子提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守柔”是《道德经》宣扬的主要观点之一。

老子认为“柔”的事物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世间万物在初生的时候都处于一种柔弱的状态,但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太极拳在运用过程中注重“柔”的体现,练习要轻松柔合,不能有僵硬的蛮劲,要在一种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进入一种自然空灵的状态。

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表现为“欲刚先柔,欲扬先抑,以柔克刚“的境界。

2.“不敢为天下先”与“不争之德”。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许多学者和武术家对此说法颇有异议,说《道德经》思想是消极的,是逃避的思想理论。

实际是这是对《道德经》思想的错误理解,对于《道德经》的思想,应该辩证的去理解,“不争”的思想中正是体现了“争”的表现。

在太极拳中表现为以慢制快、后发制人。

太极推手利用沾、粘、连、随的方法,彼进我退,随屈就伸,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太极拳论》王宗岳)就是在对方进攻的时候不与对方使用蛮力,打破常规搏击中的“先下手为强”的思维定式。

这里“走”就是将对方的来力进行引导、转移,将对方之力化于无形之中,以引进落空、触处成圆、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以达到“四两拨千斤,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后发先至”的效果。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哲学道理深厚,融合
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即能发挥最大力量的关键在于运用柔和的力量克制强烈的力量。

这种
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了运用柔和的方
式来消除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性。

另外,太极拳也注重身心合一,强调内外相合的运动状态,追求“心静身动”,不仅要注重身体锻炼,也要注重心理修养。

在太极拳中,强调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倡导人们不断地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
衡的状态,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内心宁静。

太极拳还提倡“虚实相济”的思想,即在实施太极拳动作时,要
灵活运用虚实变化,才能达到熟练自如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时同样适用,即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灵活应对复杂
的形势。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门涵盖了多种哲学思想的武术,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探析

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探析

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探析作者:谢光辉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太极拳不仅是我国武术史上的奇迹,更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观;(二)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动静结合的宇宙变化观。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古代哲学观宇宙生成观宇宙变化观太极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高范畴。

“太极”一词,从其通常被使用的意义的角度看,出自于《易传》。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的二层意思,后世用阴阳鱼图将“易”的这二层意思图解,创造了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

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建立在阴阳、五行的观念的基础之上。

如果说阴阳、五行是用以描述自然界的规则与秩序的,那么太极则是用来揭示这种规则与秩序的源泉。

太极拳是以周易为依据,以太极来命名的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了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继的高深拳术。

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

太极拳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2](一)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观《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3]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同一性,具有哲理丰富的“圆、空”特色。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

在拳技中则表现为“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等,太极拳不仅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门技艺,而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载道的方式,蕴藏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即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来应对强硬、急躁的攻击。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思想,即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极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2. 太极拳注重“内功”,即通过调整呼吸、意念、身体力量等内在因素来实现身心调和、自我修养。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修身养性”的观念相通,强调人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上的升华。

3. 太极拳重视“顺势而为”,即在与外界打交道时,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变通。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相通,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适应变化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4. 太极拳强调“以静制动”,即在面对速度快、力量大的攻击时,通过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干扰来实现对抗。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静虑动谋”的思想,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该先进行深思熟虑、全面考虑,以保证最终的行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目标。

总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涵盖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智慧,是一种融合了身心健康、个人修养和与外界协调的全面武术。

太极拳的智慧和方法

太极拳的智慧和方法

太极拳的智慧和方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自古以来,太极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运动、一种保健方法,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太极拳精妙的拳法和严谨的哲学思想,让太极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太极拳的智慧和方法。

一、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中,肢体动作的柔和与刚强并存,运用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克刚”,这种思想也反映在太极拳中。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拳技技巧中,更体现在人的生活中。

太极拳注重平衡,追求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平衡相辅相成。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思想,阴阳理念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关系,太极拳运用阴阳思想,在口诀中表现为“虚实和合”。

二、太极拳的拳技方法太极拳的拳技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呼吸,强化气力:太极拳的呼吸方式非常重要,需要注意吸气、呼气的时间和力度,力求做到“长吸短呼”。

2.身体坐直、松软:腰背要挺直,脚要放松,目光要注视前方,头颈自然放松,肩膀要下垂,呈松软状态。

3. 移动平稳:太极拳强调拳势连贯不断,要求拳势运作要平稳流畅,要注意转身时使用腰部力量从而使拳势更加圆润。

4. 腰力齐协:太极拳的核心是练习腰力,需要学习腰力的齐协。

5. 根据不同的动作进行调整: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习拳势,不是硬碰硬的技巧,要想行之有效地练习拳势,需要根据每个动作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太极拳的拳势练习太极拳中常见的“八法”包括:推手、单挑、二人合抱、金鸡独立、顺势进步、滑步、换步、转身。

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先行感知身体的状态,并且在练拳中慢慢地认知和感知。

练拳中,需要注意动作的统一性以及力度的分配。

练习时要注重精益求精,避免因动作不标准而导致的伤害。

四、太极拳的作用太极拳作为一种东方文化体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 保健:太极拳可以强化肌肉、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增加体内各种营养素,有益于身体健康。

2. 改善心理健康:太极拳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益于提高人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灿烂的文化,使习练者不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更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

对太极拳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过程。

一、太极拳与哲学综述1、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其中包含着中国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主张“取象于天”,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帮助认识事物。

太极拳以“太极”命名,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

“太极”一词,出现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样给拳术命名,就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应用于拳术领域。

中国哲学的“天行健,君子宜自强不息(《易.乾卦》)”成就了中国人坚忍不拔的个性,体现了刚的一面。

在太极拳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是要求练习者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慢慢把动作做顺做熟,以达到“一动一太极”的境界,这是需要练习者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心去坚持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五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第四十三章》)成就了中国人宽广的心胸,体现了柔的一面。

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同上)则是在练习方法上要求练习者要以柔为主,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这也是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的思想相一致的。

2、在太极拳理论中,拳师们有时为了提高其理论的可信度,采用了比附与类比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比附来论述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书籍中,就载有一篇叫做(太极合老说)的文章,它就是按照《老子》一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来论述太极拳理。

上面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太极拳将老子思想应用到实战中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个理论是说,在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的练习中,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更重要的是贯穿着丰富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会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平衡。

这一理念不仅在身体锻炼中得到体现,更是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我们应该学会在相互矛盾的事物中,寻求平衡点,达到和谐。

太极拳的打法也体现了一个人将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原则。

在太极拳中,动作要求缓慢,节奏要匀称,每一次的出拳都要紧凑有力。

这关乎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态度,我们需要在一些事情上努力,不要轻易放弃,发扬自己的悍勇精神。

太极拳也融入了“以静制动”的理念,这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原则。

这种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学会在运动中保持平静,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同样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

我们应该学会乐观面对困境,用心灵的力量克服外界的影响。

太极拳还强调“内外相合”。

太极拳的圆润、连贯和积聚力量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重个人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统一。

人际关系的和谐、身心健康,都需要我们内外相合,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成就。

总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涉及到身体的练习、思想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等许多方面,这不仅在身体上给人带来健康,更在精神上带来启示。

当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的身体和内心,都将通过艰辛的修行,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这也是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独特位置。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一、国学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儒、道、佛、武、医、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渊持久的影响。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易讲阴阳、医讲平衡,医无病之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二、“太极”的由来太极这个词,是由孔子注解《周易》时在《系辞》中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及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方面却是相同的。

作为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绵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三、和式太极拳与国学的内在联系和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种类的一种,其拳架、理论、体用不仅拥有一般太极拳圈、圆普遍规范外,同时拥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拳架、理论、体用,与中国传统国学精神内涵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1、和式太极拳与儒家儒家:思维、做事讲究“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就是不偏不倚,“和”是也,“不易”就是不改变,坚持、保持。

《和式太极拳谱》中对“中”的论述: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腰脊中正顶劲领,尾闾中正神贯顶;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用功时,身法要象太极图中的子午线垂直中正;在体用上: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在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于中,取彼也在中;在意念上,心贵静,意守中。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运动的渊源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运动的渊源

态联在一起 ,中间必须要有个像太 极图 S 线那样 的物质把 两者 分割开 , 这就叫“ 济” 或“ 渡” 。 太极拳强调动静 、 虚实 、 刚柔 、 快慢 、 开合 、 升降等阴阳法则 , 这与道家 的“ 太极 阴阳学说 ” 如出一辙。《 庄子》 认为 : “ 是此亦彼
作者简介 : 1 . 王 军( 1 9 8 2 ~ ) , 女, 硕士 , 讲师 。研 究方 向: 民族传统体 育学。
的 渊 源 进 行 了论 述 。
关键词 : 哲学思想 太极拳 道家 拳理
中 图分类 号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3 ) 0 8 —0 0 1 3 _ _ 0 3
收放 ” 等无一不是 阴阳的体现 , 可见 , 太 极拳的创编者 的构 思都 与古代哲 学思想切切相关 。
意识 的模糊性 , 对 于太极 拳就其起源 、 原理 、 技击等都 与古代哲 学 的模糊概念是相辅相成 的。
1 古代 哲学思想 与太极拳 的起源
的来源莫不是 “ 道” , 而“ 道” 又是“ 无” , “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
无” 。这种思想对 中华 武术 的影 响是多方面的 , 太极拳 的基 本拳
种包涵 对立统一法则 的拳种 , 道家提 出的“ 太极 阴阳学说 ” 正
好对应 了太极拳之思想 ,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阴阳乃是 世界万
物产生与发展 的根本动力和属性 , 提 出“ 道生一 , 一生二 ……” 其 中的 : “ 一” 即为“ 太极”, 他 认为宇 宙是个太极 , 人 体是个太 极 , 生物各 自有个太极 , 太极之广大 , 尽精微。 阴阳 , 则是这个太极 整 体 中所包涵 的主要 因素 。 太极拳中的“ 开合虚实 , 轻沉 刚柔 , 蓄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 谢 聆 听 !
的整合构成了太极拳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整体观。 它主要体现在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内 外合一”和“形神兼备”三个层面。
二、太极拳的辩证观
动静观:太极拳运动中所指的动静,一方面是指身体运动方面的 动静,通常所讲的“一动无处不动”,主要是指在太极拳运动中,全 身无处不都在运动之中,这种运动似乎是相对的静止状态,即身体处 在平稳、柔和、放松的运动,相对于速度快、力量猛的其他拳种来说 就是一种平静、徐缓的拳术;静不是思想空无一物,而恰恰要求从容 不迫地专心练拳。在技击方面,每一个人在练拳时要“心中一物无有, 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 宜,变化不测。” 在“静以待动”和动静急缓随心所欲的过程中显示 太极拳特有的运动魅力。
太极拳与“因势之变”
在太极拳的技战术当中讲究因势利导,要依 据对方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方向上避开对方进攻 较为犀利的一面,用力的方法并非以重力击重力,
而是以柔化强,以巧破拙,正如王宗岳所说: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太极拳与“形圆守柔”
孙子建立了军事兵法上的“形圆不败”观点,他 说:“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敌也,混混沌沌,形圆 而不可败也。” 他主张军队作战排阵要以圆为阵形, 有迎敌时,阵形的某一部分都是互应的,这种互应是 以循环运动为变化特征。
刚柔观:中国太极拳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我国古代 “刚柔”观的精华,充实了武术理论体系中的刚柔对比、互相生 克的思想内容,“隐”、“杳”、“虚”、“阴”为柔,“现”、
“重”、“实”、“阳”为刚。快的风格,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所主张的 反对一味强攻的贵柔思想。“刚”为出击的必要条件,“柔”为 攻防转换的过渡方法,如同陈鑫所说:“化刚为柔,练柔为刚, 刚柔相济,方见阴阳”。只有松、柔,肢体才能呈现出更大的弹
艺术性。其次,虚实运用于太极拳的技击实战。在双方的交往中
呈现出身体的重心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实轻重,通过身体重 心的变化来迷惑和诱导对方,使之落入自己的击打范围之内。正
如拳谚所说:“拳出似实,破之则虚,拳出似虚,不接是实。”
这句话真正道出来了太极拳的招式动作虚实轻重变化之妙。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中有丰富的中国传统 哲学的基本思想内容,也较多的借鉴了中国 古代兵法的思想和理念。古代兵家所言的 “因势而变”、“形圆不败”、“避实击虚” 等理论为太极拳技击的技术所应用和发展。
太极拳动静的另一方面是指心理活动上的动静。陈 鑫在《太极拳论》中讲:“临场先去其轻浮荒张之气, 清心寡欲,平心静气。”讲究精神上的安静,身体上的 运动,即“心静身正”,“静以待动”,“太和元气到 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这样的专“静”能使动作保持缓慢柔和,沉着轻灵,使 肢体舒展放松,毫不矫揉,呼吸自然舒畅,精神安逸, 丢弃了人一天的疲劳与紧张,陶冶了性情,强健了体魄。
性,更刚强,更坚实。太极拳的刚柔有时在动作快慢相间的瞬时
变化中体现出来,在力的“忽隐忽现”中显示“宽猛相济”之巧 技。
虚实观:太极拳的虚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虚实运 用于太极拳的套路演练中,在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中都包含着重心 的变化,以虚显实,虚中见实,一虚一实,相得益彰,它们是借 助于这种重心变化充分地体现出来的,并显示出了太极拳运动的
陈氏太极拳讲义之三
而虽 动 动 人 之 人 随 无 静 动 阳 静 极 太 理变 缓 急 背 走 刚 曲 过 之 之 之 之 而 极 唯化 则 则 谓 , 我 就 无 则 则 母 机 生 者 一万 缓 急 之 我 柔 伸 不 合 分 也 , , , 贯端 随 应 粘 顺 谓 。 及 。 , 。 阴 动 无 。, 。 , 。 ,
1、掌握太极拳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2、掌握太极拳与兵家主要思想的内在联系。
历来的哲学先贤和理学家对太极之理 都有不同的阐释与理解,但总的看来“阴 阳”、“太极”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 也正是古代太极、阴阳等哲学观点为太极 拳技术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太极拳的整体观
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核心还是技 术体系一直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 调统一。它所要求的人体与外界环境、人体身心内外
作战中要求攻击对方兵力较弱的位置,避
开对方强大的兵力,这样才可以制胜。孙
子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太极拳尤其注重“虚实”,拳论中有很多论虚实的语短。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言:“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 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李亦畬有《虚实图解》一篇 拳论专门论述和讲解了太极拳的虚实。太极拳也讲究避其实 击其虚,所谓引进落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太极拳要求不丢 不顶,不和对手相抵抗,而是将对方的劲力用柔劲化掉,也 就是“避实”;待对方劲力失去后,再用劲力击打,正所谓 “击虚”。由此可见,太极拳对虚实的论断其实就是兵法中 “避实击虚”的运用,太极文化与古代兵法理论的契合也体 现得淋漓尽致。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至于手足 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 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足随手运, 圆转如神。”都从不同的层面说明,太极拳的 柔是通过运功走架上形圆来体现的,没有弧圆, 就没有松柔,也就没有极柔的刚。
太极拳与“避实击虚”
在军事上,“虚”是指兵力软弱、空
虚;“实”是指兵力强盛、充实。在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