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病例用药分析范本

合集下载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
概述
本文档旨在分析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药师干预策略,并提供相关
建议。

病例描述
病人X,女性,年龄35岁,患有乳腺癌。

在接受放疗和化疗
的过程中,病人出现了发热、瘙痒和白色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医生
怀疑为念珠菌感染,并进行了真菌培养,结果显示存在念珠菌感染。

临床药师干预策略
* 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抗真菌治疗是必要的。

首选治疗药物为氟康唑,可以通过静脉滴注给予,每日剂量为200mg。

* 维护适当的饮食和生活惯:为了加强病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饮食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保持良好的卫生惯。

* 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定期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并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病人积极面对治疗过程。

* 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方案调整:根据病人的治疗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临床药师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建议
*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培养结果,及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 注意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干预。

* 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饮食建议、心理支持和教育。

结论
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对于抗真菌-念珠菌感染的病例,通过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综合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注意:本文档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和用药方案应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流感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流感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流感感染简介本文档旨在通过一个病例分析来探讨抗病毒药物在流感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病例背景患者A,年龄45岁,男性,无过敏史。

最近两天出现发热、咳嗽和流涕症状,持续时间为48小时。

体温上升至38.5摄氏度,伴有轻度头痛和全身乏力感。

患者未接种流感疫苗。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为流感感染。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和全身不适。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患有高风险并出现流感症状的患者,抗病毒药物是推荐的治疗选择。

针对流感病毒感染,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欧司他韦。

选择药物根据患者A的背景和症状,我们可以选择奥司他韦作为治疗药物。

奥司他韦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广谱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根据临床试验证据,奥司他韦在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治疗方案患者A可以按照以下治疗方案服用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口服片,每片75毫克。

- 剂量:成人,每日2次,每次1片,持续5天。

- 饭后服用,避免空腹。

预期效果通过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治疗,患者A的症状和体温应该会在数天内得到明显改善。

奥司他韦可以减轻发热、咳嗽和乏力等症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剂量和用法服药。

- 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奥司他韦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

结论奥司他韦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对于流感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患者A可以通过规定的治疗方案中使用奥司他韦,以期望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及医生的专业意见进行调整。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抗感染药物概述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疗效评价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医学中的重 要类别,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炎
症和感染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感染 药物种类日益增多,但其临床
某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
该医院抗感染药物品种繁多, 涵盖了多种类型,如抗生素、
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
用药数量
医生开出的抗感染药物数量较 多,日均处方量较大。
用药结构
该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以抗生 素为主,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
素使用最为广泛。
不同年龄段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婴儿和儿童
儿科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较 高,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 见,用药多以青霉素类和头孢
如血尿、蛋白尿等,发生率较 低,但可能对肾功能造成长期
影响。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 异,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年龄
、性别等因素有关。
药物使用不当
如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 物联用不当等,可能导致不良反 应的发生。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 量,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预防性应用
针对易感人群,在接触感染源 前或手术前应用,以降低感染
的风险。
治疗性应用
针对已确诊的感染患者,根据感 染的种类和程度,选用适当的抗 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真菌-念珠菌感染简介本文档将分析一个关于抗真菌药物在念珠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案例。

通过分析患者病情、用药方案和治疗效果,我们将探讨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案例背景患者是一名50岁的女性,被诊断为念珠菌感染。

她之前已经使用了抗真菌药物甲氧苄啶,但病情并未改善。

现在我们需要评估是否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

用药方案经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药物选择,我们决定将患者转换到强效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感染。

我们将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调整伊曲康唑的剂量,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合适的浓度。

治疗效果在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有显著改善。

她的症状减轻,真菌感染减少。

根据临床观察和相关检测结果,伊曲康唑对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非常有效。

安全性评估伊曲康唑作为强效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安全风险。

因此,在使用伊曲康唑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性评估,包括患者的肝功能和其他相关检测。

根据评估结果,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宜使用伊曲康唑,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基于以上病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伊曲康唑在念珠菌感染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 在使用伊曲康唑前,应进行详细的安全性评估,以排除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 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应作为剂量调整的考虑因素。

- 本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本文档旨在为临床药师提供抗真菌药物在念珠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案例分析,以帮助他们做出治疗决策。

请在使用药物时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指南,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慢性肾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男,80岁,因脊椎压缩性骨折入院治疗。

入院第10天,患者出现畏冷、发热、咳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t 39.7℃、wbc 17.6×109/l,n 97.5%,先后给予头孢他啶静滴3天,头孢哌酮/舒巴坦静滴4天,双腔静脉置管头孢拉定0.5g封管,效果不佳。

血培养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药敏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

临床选择万古霉素0.5g静滴,每12小时/次。

6天后患者仍有发热、咳嗽,体温37.8℃。

临床会诊需要明确:万古霉素能否替换头孢拉定与肝素钠配伍封管,患者可否继续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

药师会诊建议:①考虑双腔静脉置管是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药敏临床可用替考拉宁0.2g和肝素3ml配伍封管。

②患者慢性肾衰竭合并肺感染,选用替考拉宁相对更安全,其抗菌谱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半衰期比万古霉素长,对肾脏的影响小,其他不良反应也比万古霉素少而轻[1]。

建议停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02g静滴,每12小时/次。

3个剂量后1次/日给药。

3天后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体温在37.3℃波动。

第9天药师查房再次建议:降阶梯使用抗菌药,停止替考拉宁,参考新的检测结果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封管用头孢拉定与肝素钠配伍使用。

用药7天后患者体温正常365℃,肺部啰音吸收,wbc 72×109/l,n 675%。

继续巩固治疗3天后,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药学评价:患者高龄,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

选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较万古霉素更加安全有效。

万古霉素对肾功能及听觉功能有损害,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替考拉宁的组织穿透力有改善[2],其对耳肾损害较万古霉素轻[3]。

万古霉素ph 2.4~4.5,肝素ph 6.5。

两者配伍时有白色絮状沉淀。

替考拉宁ph 7.5,其可以与肝素钠配伍封管抗感染治疗。

小结:药师对该病例的监护重点:及时为临床提供药物面的数据,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选用对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感染控制后实行降阶梯治疗,不仅减少adr 的发生,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病例概述
这是一位患有艾滋病感染的患者的病例分析。

该患者是一名30岁的男性,最近出现了免疫系统衰弱的症状,如频繁感染和长期发热。

患者状况
患者过去曾因使用共用注射器而被感染艾滋病病毒。

他的CD4细胞计数已经降低至200个/mm³以下,达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衰竭的标准。

治疗方案
鉴于患者的病情,我们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如下:
1. 西替利嗪(Zidovudine):作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以降低病毒负荷,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加CD4细胞计数。

每日剂量为300mg,口服。

2. 拉米夫定(Lamivudine):与西替利嗪可联合使用,可增强抗病毒效果。

每日剂量为150mg,口服。

3. 三鸟西定(Efavirenz):作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病毒复制。

每日剂量为600mg,口服。

预期效果
通过抗病毒治疗,我们期望患者的病情能得到控制。

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病毒负荷,提高免疫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

总结
艾滋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对于免疫系统衰竭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鉴于患者的病情,我们建议采用西替利嗪、拉米夫定和三鸟西定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预期通过治疗能够控制疾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XX,李XX,张XX. 肿瘤治疗药物手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支原体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支原体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支原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CAP的治疗面临许多新问题,如老龄化、免疫系统受损、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在我院呼吸内科,多例CAP患者感染的是不典型细菌,其中包括一例支原体肺炎患者。

作为临床药师,我参与了该病例的抗感染治疗,对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以及更换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用药建议,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帮助。

患者XXX,女,31岁,ID号:100****701,以“咳嗽、咳痰、发热5天”为主诉于2015.7.31入院。

患者自诉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较多白粘痰,可见少量黄痰,咳痰较费力,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8.6℃,下午热为主,伴有畏寒、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热时头痛,无头晕,无寒战、皮疹,咽痛,无鼻塞、流涕,无胸痛、咯血,无盗汗、乏力,剧烈咳嗽时伴有憋喘,无喘鸣。

在当地诊所接受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天后,仍有咳嗽、咳痰、发热。

因此,患者被转入我院呼吸内科治疗。

患者既往史包括甲状腺结节1年余,未予处理,否认其他疾病史。

无乙肝、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者,无手术史,无外伤史,无血制品输入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结果显示:T37.4℃,P115次/分,R24次/分,BP114/79mmHg,身高165cm,体重57kg。

相关检查结果如下:2015.07.31胸片显示左下肺炎症可能,需要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2015.07.31血常规:XXX×10^9/L、N 71.6%、RBC 5.32×10^12/L、Hb 154g/L、PLT282×10^9/L;2015.08.2血常规:WBC5.37×10^9/L,N 68.10%,CRP9.88mg/L,血沉17.00mm/H,支原体抗体IgM阳性。

最终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抗感染病例用药分析范本

抗感染病例用药分析范本

一例哌拉西林舒巴坦引起发热、腹泻、白细胞减少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女,26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8 h”于2008.12.27入院。

患者8 h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开始位于脐周,持续性绞痛,剧烈程度中等,无放射痛,3 h后转移至右下腹,间断性绞痛,程度剧烈,无发热(最高体温37.4 ºC),伴恶心呕吐,呕吐10余次,为胃内容物,无腹泻、腹胀,经口服抗生素保守治疗后疼痛无缓解。

查体:T 37 ºC,P 90 bpm,BP 100/60 mmHg,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4次/min;辅助检查:腹部B超(12.26):右下腹盲管样回声-肿胀阑尾可能;血Rt(12.26):WBC 15.6*109/L,NE% 92.7%。

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后,于01:50~02:25急诊行“开腹探查+肠粘连松解+阑尾切除术”,术后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术后安返病房,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给予禁食水、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抗感染选择派拉西林/舒巴坦3.75 g,iv.,bid+奥硝唑0.5g,iv.,bid治疗,补液给予5% GS 500 mL,iv.,qd。

术后第1天(12.28)夜间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ºC,发热时无寒战,伴腹泻4次,黄色稀便,量约600 mL。

术后第2天(12.29),仍发热,最高体温38 ºC,考虑是否存在腹腔积液或残余腹腔感染,查腹部B超:腹部、盆腔未探及游离积液。

术后第3天(12.30),仍发热伴腹泻3次,腹部查体:伤口良好,无红肿、无渗出,腹平软,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3~4次/min。

复查血Rt:WBC 2.8*109/L↓,NE% 48.6%↓,PLT 181*109/L,查便常规正常,OB(-)。

考虑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立即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奥硝唑(12.30 8am停医嘱)。

术后第4天(12.31),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奥硝唑1天,体温恢复正常,昨日最高体温37.2 ºC,今晨36.8 ºC,腹泻也明显好转,昨日便2次,复查血Rt:WBC 3.0*109/L↓,NE% 56.2%,PLT 171*109/L。

临床抗菌药物案例分析

临床抗菌药物案例分析

1、患者,男,46岁,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化疗后肺感染、反复发热,给予抗感染治疗。

用药医嘱:0.9%NS 100ml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ivgtt q8h用药7天后,改用头孢呋辛酯片 0.25g bid 口服,患者用头孢呋辛酯口服用药后第3日出现腹泻,每日6-8次,伴高热,体温39.5℃。

大便涂片示:革兰阳性菌占优势。

请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的原因及如何处理?患者大量长期应用抗菌药后,敏感的正常厌氧菌群被抑制,而致病性难辨梭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及细胞毒素,出现较严重腹泻,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诊断为难辨梭菌感染性肠炎。

立即停用上述抗菌药物,改用口服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同时加服双歧杆菌。

2、患者,女性,20岁,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

痰培养示:大肠埃希菌。

医嘱:阿米卡星注射液 300mg ivgtt 1次/日*5日林可霉素注射液 600mg ivgtt 3次/日*5日新斯的明片 15mg 3次/日*3日维生素B1 20mg 3次/日*3日【患者用药后状况】年轻女患者在注射两种注射剂后,立即感觉全身极度无力,而后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

请分析患者使用以上药物后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原因?阿米卡星和林可霉素都有神经肌肉阻断及呼吸抑制作用,当阿米卡星和林可霉素联合使用于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神经机能障碍及以肌无力为特征的其他病症的患者,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

与两种药物协同的神经肌肉阻断毒性作用相关。

3、患者女性,年龄50岁,2013.2.18入院,入院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左卵巢浆液性囊肿、宫内环;体温正常,2.18.血常规:未见异常;于2013.2.19行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

手术为Ⅱ/甲类切口。

术后用药医嘱:头孢西丁 2.0g iv gtt bid 2.19-22奥硝唑 0.5g iv gtt bid 2.19-22分析该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预防用药抗生素品种选择不合理、预防用药时机和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

1- 一例胆囊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1- 一例胆囊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例胆囊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一、前言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症。

细菌在胆囊、胆道内繁衍,发生化脓性感染。

二、病史摘要患者杜成英,女,80岁,病历号249959。

患者3天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寒战,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绝对值4.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5.3%、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绝对值157×109/l。

生化:总胆红素23.6umol/l、尿淀粉酶402u/l;予头孢唑肟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未再发热。

今为进一步诊治,急诊以“急性胆囊炎”收入我科病区。

既往:十二指肠憩室,胃食管反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窦性心律,心界不大,心功能II-III级、2型糖尿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层。

入院查体:体温36.0℃,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54kg,身高157cm,血压130/61mmHg,神清语利,贫血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率7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肠鸣音3次/分,无压痛、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肋下未触及肝脾,无双下肢水肿。

化验检查:血常规:(2016-2-12 本院):白细胞绝对值4.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5.3%、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157×109/l、生化:总胆红素23.6umol/l、尿淀粉酶402u/l、腹部超声:低位胆道梗阻,胆总管多发结石,胆总管内支架植入,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增厚,胰管略宽。

入院诊断:1、急性胰腺炎2、胆囊多发结石3、胆总管多发结石4、胆管支架置入术后5、十二指肠憩室6、胃食管反流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8、2型糖尿病9、高血压3级极高危层治疗经过:患者发热3天,最高39℃,伴寒战,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有进食油腻饮食的诱因查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生化提示胆红素升高,结合患者10余天前曾行胆管支架植入术的病史,以及腹部超声结果,考虑此次发热为急性胆囊炎引起,根据腹部超声及既往病史,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多发结石、胆管支架术后诊断明确。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二重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二重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感染-二重感染二重感染是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

这通常是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口咽、皮肤、肠道、呼吸道及泌尿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菌,这些菌群在相互制约下处于平衡状态,一般不足为害。

但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导致菌群改变,使得耐该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引发新的感染。

新感染的细菌可能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由于菌群改变,其他能抑制该菌生长的无害菌为药物所抑制后转变为治病性菌。

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参与了一例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致二重感染的治疗,并对该病例进行了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XXX,男,101岁,ID号:1004***268.于2015.4.24因咳嗽、咳痰1周入院。

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少量白色粘痰,不易咳出,伴憋喘,无发热,未予治疗。

1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0℃,咳嗽加重,咳较多白粘痰,较黏稠,不易咳出,憋喘加重,可闻及痰鸣音,无畏寒、寒战,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腹胀,为求诊治,来我院急诊就诊,给予吸痰、吸氧治疗后,憋喘稍缓解,今日以“肺部感染”收入呼吸内科治疗。

既往史:平素身体一般,既往有“冠心病”病史30余年,具体治疗不详。

“高血压”病史半年,最高血压190/100mmHg,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详。

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者,3余年前曾因“腰部摔伤”后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具体诊断及手术方式不详,未遗留功能障碍。

40余年前曾行“左眼白内障手术”。

吸烟5支/日×30年,已戒烟30年,饮酒100g/日×10年,已戒酒10年。

查体:T36.7℃,P57次/分,R20次/分,BP133/69mmHg,身高170cm,体重45kg,双肺呼吸音低,双肺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相关检查结果:2015.4.25:真菌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2015.4.27:真菌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敏感菌株2015.5.12痰培养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15.5.5:WBC5.39×10^9/L、N61.7 %、RBC3.35×10^12/L、Hb 102g/L、PLT174×10^9/L, 11.3U/L、TP 30.8g/L。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研究结论
通过对比不同抗感染药物的临床疗效,发现某些新型抗感染药物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和较低的副作用。
为规范抗感染药物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既往药物过敏史、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与问题
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评价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
工作展望
抗感染药物是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关键药物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探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和规范
为临床医生提供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参考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抗生素滥用和规范使用等
抗感染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04
不良反应表现
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抗感染药物中的成分出现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副作用
药物滥用
抗感染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如肝损伤、肾损伤等。
xx年xx月xx日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引言抗感染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结论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引言
01Leabharlann 背景介绍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增加,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研究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和预后效果

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病例分析

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病例分析

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病例分析基地:北京积水潭医院 专业:抗感染;学员:王懿睿;带教药师:邢颖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多是在院外行抗感染治疗后疗效不佳者。

这类患者中仅少数能有病原学阳性结果,使入院后的经验治疗药物选择无法具有明确针对性。

本文记叙了一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过程。

一、 病史简介患者,女,22岁,体质量55kg。

间断发热5天,院外先后使用双黄连、头孢克洛、异帕米星疗效不佳,发热仅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暂时缓解,最高39℃。

于2013年8月5日入院治疗。

入院后经查体、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史和输血史。

二、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体温 37.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WBC 6.55×109/L,NEUT% 73.6%),CRP 81.5mg/L,ESR1 53mm。

入院胸部X光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右下肺见斑片密度增高影。

8月5日入院后使用莫西沙星(0.4g,qd静滴)联合头孢米诺(2g,bid静滴)经验抗感染,同时口服盐酸氨溴索片和乙酰半胱氨酸胶囊稀释痰液。

8月6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36.5℃),并开始咳嗽咳痰,痰量较少。

8月7日至8月8日, 患者一直保持体温正常,偶有咳嗽、咳痰。

平静时心率小于等于100次/min( P 72次∕分),平静时呼吸小于等于24次/min ( R 16次∕分),收缩压大于等于90mmHg(100∕58mmHg)。

8月9日出院,给予口服抗生素行续贯治疗:盐酸莫西沙星片(400mg×3粒×2盒)400mg/次,qd,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50mg×12片×2盒)100mg/次,tid ,口服。

8月6日痰培养结果回报:白假丝酵母菌(备注:未生长致病细菌,平板上菌落量化指标:中等+++)两性霉素B(MIC0.5)、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MIC0.06)、氟康唑(MIC1)、伊曲康唑(MIC0.125)敏感。

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例I C 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一.病例介绍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

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

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

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

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

给予呼吸机A/C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

二.抗感染治疗经过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

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

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

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

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 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

实例分析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实例分析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实例分析抗病毒药物的应用1、典型病例:患者,女24岁,妊娠21周,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酚麻美敏片1片,口服,3次/日,利巴韦林片0.1g,口服,3次/日。

2、典型病例:患者,女,46岁,诊断:支气管炎,肺炎。

急诊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头孢曲松钠3.0g,利巴韦林0.8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60.2g,静脉滴注,1次/日。

用药分析:本例为利巴韦林禁忌证,患者处于妊娠状态不宜应用本品。

药师提醒:(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说明书中“适应症”使用利巴韦林,并建议对孕龄期妇女常规询问末次月经,同时提示患者停药6个月内避免怀孕。

在治疗开始前、治疗期间和停药后至少6个月,服用本品的男性和女性均应避孕,孕龄妇女及其伴侣应采取至少两种以上避孕方式有效避孕,一旦怀孕应立即报告医生。

孕妇及其伴侣均应禁用利巴韦林。

因为药物少量经乳汁排泄,利巴韦林对乳儿有潜在的危险,不推荐哺乳期妇女服用利巴韦林。

(2)尽管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引起感冒的病毒较多,针对一次感冒的特定病毒很难确定,目前并没有对所有感冒病毒均有效的抗病毒药,服用利巴韦林的意义不大。

用药分析:(1)头孢曲松钠要求输液速度较快以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利巴韦林要求缓慢滴注,二者存在低速矛盾,不宜混合输液。

(2)头孢曲松钠说明书记载,头孢菌素类静脉输液中加入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血管活性药(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醇、维生素B 族、维生素C等时将出现浑浊。

由于本品的配伍禁忌药物混合应用,以免掩盖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而引致严重后果。

(3)利巴韦林注射液要求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成人1次0.5g,1日2次。

单次剂量过大,输液浓度过高。

(4)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维生素B6存在配伍禁忌。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xx年xx月xx日
引言抗感染药物概述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现状和问题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建议结论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1
目的和背景
2
3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医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等。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治疗疾病、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医生对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难以正确使用。
医疗环境影响
部分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过于谨慎地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过度使用。同时,部分患者对抗感染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过分追求“特效药”,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04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建议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等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按需使用。
加大研发投入
严格药品审评审批
加强药品生产和使用监管
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和管理
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要点三
加强医生培训
对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诊疗能力。
要点一
要点二
严格掌握适应症
遵医嘱用药
患者和家属应了解抗感染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了解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抗感染药物的认识和了解
05
结论
03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同时需要加强临床监测和评估。
研究成果总结
01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和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哌拉西林舒巴坦引起发热、腹泻、白细胞减少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患者,女,26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8 h”于2008.12.27入院。

患者8 h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开始位于脐周,持续性绞痛,剧烈程度中等,无放射痛,3 h后转移至右下腹,间断性绞痛,程度剧烈,无发热(最高体温37.4 ºC),伴恶心呕吐,呕吐10余次,为胃内容物,无腹泻、腹胀,经口服抗生素保守治疗后疼痛无缓解。

查体:T 37 ºC,P 90 bpm,BP 100/60 mmHg,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4次/min;
辅助检查:腹部B超(12.26):右下腹盲管样回声-肿胀阑尾可能;
血Rt(12.26):WBC 15.6*109/L,NE% 92.7%。

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
患者入院后,于01:50~02:25急诊行“开腹探查+肠粘连松解+阑尾切除术”,术后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术后安返病房,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给予禁食水、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抗感染选择派拉西林/舒巴坦3.75 g,iv.,bid+奥硝唑0.5g,iv.,bid治疗,补液给予5% GS 500 mL,iv.,qd。

术后第1天(12.28)夜间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ºC,发热时无寒战,伴腹泻4次,黄色稀便,量约600 mL。

术后第2天(12.29),仍发热,最高体温38 ºC,考虑是否存在腹腔积液或残余腹腔感染,查腹部B超:腹部、盆腔未探及游离积液。

术后第3天(12.30),仍发热伴腹泻3次,腹部查体:伤口良好,无红肿、无渗出,腹平软,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3~4次/min。

复查血Rt:WBC 2.8*109/L↓,NE% 48.6%↓,PLT 181*109/L,查便常规正常,OB(-)。

考虑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立即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奥硝唑(12.30 8am停医嘱)。

术后第4天(12.31),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奥硝唑1天,体温恢复正常,昨日最高体温37.2 ºC,今晨36.8 ºC,腹泻也明显好转,昨日便2次,复查血Rt:WBC 3.0*109/L↓,NE% 56.2%,PLT 171*109/L。

药师分析
患者术后第1天夜间开始出现发热(最高至39.2 ºC)、腹泻,其原因最有可能为术后并发症,其次考虑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阑尾炎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如下:①阑尾残株炎,由保留过长的阑尾残端引起的炎症;②粪瘘,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因组织水肿严重,缝合不满意造成的瘘,形成阑尾周围脓肿;③术中的残余脓液未清理干净,沉积于盆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④门静脉炎,细菌栓子由阑尾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导致门静脉炎[1]。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阑尾完全切除,残端仅为0.5 cm,且荷包线包埋满意,且术后第1天即发热、腹泻,考虑过程与阑尾残端炎和粪瘘不符。

残余脓液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有可能,但B超示“腹部、盆腔未探及游离积液”,并且无腹部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门静脉炎也要考虑,但无寒战、高热、黄疸、肝肿大、剑突下压痛等典型症状。

患者发热原因不明,急查血Rt,看是否存在感染加重,结果示WBC和NE%显著降低(WBC 2.8*109/L↓,NE% 48.6%↓),随即考虑发热、腹泻和白细胞减少,可能与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不良反应有关。

哌拉西林舒巴坦(百定)说明书中[2],述“腹泻、稀便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可出现”。

查询PDR[3],一种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良反应中腹泻发生率较高,一项北美的临床研究(n=1063)报道,腹泻发生率为11.3%,与热病中报道的发生率相同(11%),但未查到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不良反应相关数据。

热病[4]中报道,哌拉西林中性粒细胞减少(6%),腹泻(2%),皮疹(1%)。

其它不良反应:可见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偶见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还有恶心、呕吐、假膜性肠炎等消化道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还有因钠离子的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低血钾症的警告。

患者联合奥硝唑治疗,虽然奥硝唑也有消化道不良反应,但主要以恶心、呕吐,口腔异味为主,引起腹泻、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很罕见,因此考虑患者不明原因发热、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派拉西林/舒巴坦相关更可能。

患者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奥硝唑后,当天体温即下降至正常,腹泻亦有减轻,再观察1天后,无特殊不适出院。

综上治疗过程分析,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基本可以考虑发热、腹泻、白细胞减少为哌拉西林舒巴坦的药物不良反应。

①发热、腹泻、白细胞减少与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时间上有合理的先后关系;②哌拉西林舒巴坦具有发热、
腹泻、白细胞计数相关不良反应报道;③停药后症状好转;④未再次使用,不能判断是否再次出现;⑤发热、腹泻、白细胞减少不能用其它合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药师建议
1.患者术后不明原因发热,应先积极排除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排除一切疾病相
关因素后,再考虑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

2.患者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后,体温恢复正常,腹泻好转,但复查血Rt,WBC
仍偏低(3.0*109/L),是否考虑可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如利可君(利血生),20mg,po.,tid。

治疗2~3天,复查WBC恢复正常后,再出院。

参考文献:
1.陈孝平主编. 外科学(七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11
2.注射用派拉西林钠舒巴坦钠说明书(百定).
3.美国医生案头手册(第?版)
4.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37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