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5篇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内容:
纲领
含义
“驱除鞑虏,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民族主义 恢复中华”
_清__朝__封建统治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立资产阶级_民__主__共__和__国__
民生主义
“平__均__地__权__”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 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 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开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2.提出: (1)1905年,_中__国__同__盟__会__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_平__均__ _地__权__〞。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 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2021·沈阳高二检测)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 )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民族压迫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选D。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应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5.(2021·南京高二检测)孙中山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 以土地,资其耕作〞,“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 织,使日趋于兴旺。〞这些主张有利于 ( ) A.加速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B.促进近代前期中国农业开展 C.激发民众参加国民革命 D.推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补偿训练】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 ( )
A.民有、民治、民享
B.民族、民权、民生
C.自由、平等、博爱
D.民主、科学、法制
【解析】选B。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课件:第15课理性之光(35张ppt)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课件:第15课理性之光(35张ppt)

第15课 理性之光
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法 律而获得的结果。
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 孩。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或者他们相信是他们制定的。
…………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 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 利;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 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也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 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 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 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 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第15课 理性之光 观点:三权分立学说 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15课 理性之光
《社会契约论》书影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以来,对于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 响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书中,卢梭对于自 由和平等的推崇和追求,他为建立民主政治而作的理论探索,以及他所提出的人 民主权思想,有关代议制的论述等等,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 战争提供了理论纲领。
第15课 理性之光
回顾: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实质
背景: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但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 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核定地价” “平均地权”,希望达到什么 目的呢?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富人专制,防止贫富分化,进而实现国富民富。
3.评价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结束封建帝制,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
3.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推翻清王朝封 主义 建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 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未明确反帝 →明确反帝 ②反满→各民 族平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凡真正反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 行“耕者有其田”
依据图片结合课本,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
状况。 图材
说料
鸦片战争
李鸿章
历二
史:
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救国方 案屡屡碰壁。
康有为
林肯
材料三:The gove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people,and for the people。
……兄弟(孙中山)把它译作“民 有”、“民治”、“民享”。…… 这就是兄弟(孙中山)的“民族”、 “民权”、“民生”主义。
形成
三民主义
实践

发展
背景 内容 评价
背景 提出 内容 影响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高中历史课件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课件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陈独秀《文学革命轮》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在救亡,变政,启蒙的近代多重奏中,新文化运动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的不是变 政,也不是救亡,而是思想变化上的启蒙。他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改造国民 性),摧毁旧传统,重建崭新的华夏文化。
——冯林 《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 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 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胡适《新新潮的意义》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 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 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 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 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例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 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 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教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的觉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 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 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那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启蒙思想学说)的广泛传播 (4)组织: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思想的转化由改良转向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发展
5.评价 (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
①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反帝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 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 次实践。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 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 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成果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
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
2.准备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 主革命思想。 3.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 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 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 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内容 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共30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共30张PPT)
A.土地国有政策 B.收买地主土地
C.夺取地主土地 D.国家核定Fra bibliotek价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 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 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 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 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 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材料一: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 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 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 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 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 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一)成功的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2.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3.1912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二)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中国是走不通的。
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 主要目的是( ) A. 提倡民主自由 B. 宣传排满革命 C. 倡导个人崇拜 D. 反对帝国主义
局限性:未保障一般民众的民主权利;便利旧 官僚投机革命
材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 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国 民共享”等,是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局限性: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 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 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 出:《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15课 文化遗产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15课 文化遗产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
A.可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题目立意: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时代变迁而变化,故C 项正确。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遗迹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 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 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 提示:(1)原则:完整性、真实性。 (2)原则:故宫的修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侧重体现了真实性的保护原则; 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保护了颐和园周 围环境的完整性。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遗产公约》标志。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材料二 第4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 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 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 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的组织管理能力,已具备文明的标准——国家的形态。
体,具有明显的阶级之分,有深彻的社
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已
具备文明的标准——国家的形态。2019
年7月第 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 2019年4月15日,法 国巴黎圣母院发生 火灾,整座建筑损 毁严重。
(2)中国
①清政府:1906年《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 存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年3月第一批18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9年505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化遗产
21、辽宁高句丽王城、吉林王陵及
1、长城,
贵族墓葬。
2、甘肃敦煌莫高窟。
22、澳门历史城区。
3、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2。3、河南安阳殷墟。
4、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24、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5、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25、福建土楼。
6、西藏布达拉宫历史群建筑。
26、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
➢ 为什么是良渚?良渚如何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良渚古城发现,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 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
➢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近日接受中新利社系“统东西四问重”结专访构时的说庞,在大50都00邑年前。,而中从华大出地土上 存存在完着好发。展而水从平出相土近墓的葬众、多良文渚明古,城可规谓模“来满看天,星良斗渚”神。王良一渚体之,所具墓以有葬能明、成显为的良中阶渚华级古五之千分城多,规年有模文深明彻来的的看实社,证会,动良主员渚要能神是力因和王其高一保效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2: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2: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922《孙总统致海外同志书》
主观:②孙中山顺应潮流的精神
客观: ①十月革命鼓舞 ②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
2.提出: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广州 第一次国共合作 《宣言》: 接受中共主张 反帝反封建 确立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重解三民主义 由旧到新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孙中山就 任大元帅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 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事情 的起因是袁世凯买凶刺杀宋教仁案件的真相大白。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云南省督军蔡 锷等人组织护国军,反对复辟,维护民国。各省相应, 袁世凯于次年6月病死。
3.内容:
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 前提 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Leabharlann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 核心 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 补充
护法运动(1917、1921)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 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反对北洋军 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共14张PPT)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共14张PPT)

4、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文学革命开始的 标志是什么?新文学应该具备哪些特色(内容上、语言 形式等)?指出新文学的典范?
5、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如 何看待?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积极
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 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 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 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 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 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 万税,天下太贫”。„„ 政治: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但列强侵 略,军阀专制,中国“双半”社会性质未变。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 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态度》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 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 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硬的乐观; 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 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 书。” ——《鲁迅文集》 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示意图
抵抗派 (师夷长技
民 族 危 机 不 断 加 深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无产 阶级
以制夷)
学器物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维新派 (君主立宪)
革命派 (民主共和) 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学制度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学思想
革命者 (马克思主义)
阵地:《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基地: 北大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共23张PPT)

3、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对应的同 具体含义
评价
盟会纲领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补充和发展
暴力推翻清王朝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 的要求
实现民族独立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 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 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
解决土地问题,反映孙中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 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 锐观察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合作学习】
材料一 “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 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清政府)……”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 但未得到答复。
转变
孙中山面对时局做出了哪些努力? 前后相比,孙中山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 年 1、背景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派登
上历史舞台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思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政治派别
表现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农民鸦的危阶片中机级战国提争人出以为了来挽哪,救些先民救进族国洪的仁方案玕《提资出了政在新篇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地主阶主张级?洋结务果如派何?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第15课
三民主义
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导航: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共31张ppt)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 红黄蓝绿颜色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 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 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
“最美野长城”遭砂浆抹平,700年国宝毁了 2016-09-22,中国青年网
图1 修缮工程完成后小河口长城某段 图2 另外一段未被修缮的小河口长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 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在网上引 发热议。
文化遗产:全人类的共同财 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 学价值的文物; 从形态上分:物质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的价值
思考: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959年,埃及和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 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 坝将直接威胁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假如阿旺 斯水坝的建设者不采取行动,那么,水坝的建成之 日,便是神庙灭顶之时。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 出拯救神庙的呼吁。
①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②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 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 物保存法》。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 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公布⑤ 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意义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 护事业的发展。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 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十八蝴蝶
方岩庙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共3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共33张ppt)

(1)制定
《世界遗产公约》
行,此次大会注意到文 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是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变化中的社 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莫高窟
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 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
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 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
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 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PART
01
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
文化遗产是指祖先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艺术品、建筑、碑刻、墓葬等遗物和遗址……非物质文化遗 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 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等。
(1)制定
《世界遗产公约》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 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5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5篇一份优秀的课件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课件。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篇1】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教材简析: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原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蜕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过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生气与活力跃然纸上。

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步提高。

重点工作及措施: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变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会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1)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

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棵学习情况。

这样做到日日清。

(2)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1)复习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2)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篇2】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教学过程一、袁世凯专权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

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

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

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_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袁世凯专权1.政治:控制内阁2.军事:削弱革命军二、二次革命(1913年)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2.宋教仁案3.善后大借款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2.袁世凯独裁3.袁世凯接受日本亡中的"二十一条"4.袁世凯称帝四、护国运动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立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课件【篇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新课导入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