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中的气与血
经络气血
正常肝脏
异常肝脏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心 肺
肝
发电厂
脾
肾
在中医当中:
脾为土,载万物!!!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 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两 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 官
脱发严重
困却睡不着,睡着又常醒 正常饮水下夜尿3次以上
牙齿松动,容易脱落
肾为作强之官!!! 没劲,酸软。。。。 腰为肾之府
主藏血
将军之官
肝脏为将军之官,决胜于千里之外, 要指挥别人,受不得约束;也像警 察,指挥来往车辆,使其不能违反 交通规则。肝的特性就是主疏泄, 喜条达,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状 态下的人体,就犹如一棵挺拔舒展、 枝繁叶茂的树木
人活三个字
精 神
氣
从中医角度看衰老和疾病
肾者,作强之官
肾是先天之本 肾虚是百病之源综合症, 脑萎缩、记忆 力↓老年痴呆 肾藏精、精 化血,主生 殖发育血液 生成, 骨质疏松、关 主骨生髓 节痛、 腰腿痛, 通 脑 牙齿松动, 腰酸膝软、肢体 寒冷、小便不利 频数、女子不孕, 肾阳不足 遗尿,浮肿,腹 泻。精神不振。 舌胖有牙痕 出现浮肿 主水液、体 内脏腑浊液 排出体外 肺吸气 肾纳之 肾 精 不 足 开窍于耳 及 二 阴 耳聋、耳鸣、 尿频、尿闭 呼吸困难、 气喘
人体内的通路。只有五
经畅通,借此行气血, 营阴阳,五脏气血充盈, 使人体各部保持平衡, 身体才不会生病!
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
应天之序,四季养生
血气、经脉、经络,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血气、经脉、经络,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
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
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
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
什么是血气、经脉、经络,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血气、经脉、经络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构成经络理论的基本单元。
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联系密切。
首先,经络的功能是运行血气。
那么“血气”一词从何而来呢?该词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重都有提及。
如:《管子·水地》篇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此处表明了“血气”与“经络”的关系,认为“筋脉”是通流“血气”的通道。
句意为地面上的水流好像人体内的“血气”,地上的水应当流通,人体内的“血气”也需要流通。
《论语·季氏》篇也曾提到“血气”一词,它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是“血气既衰”,他把“血气”的变化看成是人生命的主要特征。
《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里把“精”(精气)看成是最基本的东西,且与脑髓有密切的联系。
从内到外,骨、脉、筋、肉、皮肤、毛发,构成了整个形体。
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血气,通过脉道而运行周身。
由此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时期,已形成了对人体生理系统的全面认识。
其中“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表明了脉与血气的关系。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血气运行于脉道之中,是生命运行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所化生,以通为度,是人生命特征的主要表现。
脉,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衺(斜)行体者”。
脉,原写作“脈”,又作“衇”;“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作进一步的分析。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科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名词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理念。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Qi)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于经络中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Xue)则是指循环于经脉中的液态物质,主要由骨髓、脾胃消化等产生。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阴阳阴阳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它是对人体内部和外部事物的两种相对性描述。
阴(Yin)具有向内收敛、负、暗、柔软等特性,阳(Yang)则具有向外发散、正、明、刚硬等特性。
在人体内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构成人体网络的通道系统。
经是指经络的主干,络则是指经络的分支。
经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相互联系,负责运输气血、营养和信息等重要物质。
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如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系统来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
四、寒热寒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特点的重要概念。
寒(Han)病多指疾病表现为寒冷的症状,如寒战、恶寒等。
热(Re)病则指疾病表现为发热的症状,如高热、口渴等。
中医师通常会通过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等方法来判断病人患有是寒病还是热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的称呼。
脏(Zang)指的是形态较固定、位于躯干内部的器官,如心、肺、肝、脾、肾等。
腑(Fu)则指形态较小、位置较外、功能较浅的器官,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中医师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诊断在中医学中,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言语、呼吸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身体感受等)、切诊(按摩腧穴、诊断脉象等)等。
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
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气血是身体健康与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路径,通过传递气血进行调节和平衡。
而气血则是人体内部的重要物质,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的相关知识。
一、经络的概念及作用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经过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能够连接全身各个部分,起到传递气血的作用,维系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气血的循环和调节,进而影响到健康与疾病。
经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导作用: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传输气血到全身各个部位,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2. 联结作用:经络能够连接脏腑、组织器官,使其相互关联,相互调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 调节作用:经络还能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冷热等各种生理参数,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二、气血的概念及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由气和血两部分组成。
其中,气主要指的是机体的精气、呼吸气和营养气;血主要指的是机体的血液。
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人体内部正常功能的基础。
气血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供养作用:气血能够供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 运输作用: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到全身各个部位,将新鲜的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出体外。
3. 免疫作用:气血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维持人体的免疫稳定性。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方法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中医提出了多种经络与气血调理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的重要疗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经络上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2. 草药调理:中药草药是中医经络与气血调理的重要资源。
中药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服用草药调整经络和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平衡。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其中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并探讨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形成一个连贯的网络。
经络系统是传导和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经络的分类,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深部循环系统。
经脉是指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与经脉相关的小分支血管;深部循环系统是指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一旦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气血理论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是通过经络系统运行的,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是指人体内的精气神,主要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神则是人体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气的运行通过经络,沿经脉循行。
血是指人体内的血液,主要包括血液和血液中所携带的养分、氧气等物质。
血液通过经络系统循行,对于供应身体各部位的养分和氧气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通过中医调理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其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经络调理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常用的调理经络的方法有推拿按摩、针灸等。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人体经络图是由人体的正面、后面以及测面组成的经络系统图,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分为12正经以及奇经八脉,加上12经筋、12经别、12皮部共同组成,这些系统共同承担着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责任。
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气血运行乃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根据生物学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
例如:人的呼吸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进行的。
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通道,通道则是经络。
如果经络不通即将於阻形成疾病。
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例如:血瘀滞到心脏就是心梗,肺气不通就会导致肺部的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形成肺癌。
肾主纳气,如果经络不通,无法收敛,固摄不住肾脏中的精液,精液不足,无法转化成血液,会导致肾脏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导致瘫痪。
在人体静止时,血液归于肝脏收藏,如果经络於阻,血液回不到肝脏,会导致肝血虚,血压不正常,心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脏疾病。
所以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及,会导致五脏六腑受损直至功能瘫痪,导致人体机能死亡。
所以补气补血很重要,经络畅通把气血运行起来更重要那么气血有什么关系呢?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
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
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
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经络气血的运行
经络气血的运行经络气血的运行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网络,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调节各个器官的功能。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它们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一、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中医学认为存在于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
它们是通过筋脉、络脉、孙络、泉络等组成的。
主要分为十二经脉和八腧穴。
十二经脉是分布在人体四肢、胸腹腔和头面部的主要经络,八腧穴则是分布在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二、气血的概念与作用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气体通过呼吸进入体内,血液通过心脏的泵送流动在经络中。
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们通过经络流动,为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量。
三、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经络气血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首先是阳气升发,阴气下降。
阳气包括人体内的热量和活力,它们主要存在于体表和头面部;阴气则是包括了人体的阴冷和静止部分,主要分布在体内和四肢末端。
其次是经络的畅通。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必须保持通畅,否则就会导致气滞血瘀,产生疾病。
最后是气血运行的节律。
正常的经络气血运行有一定的节律性,不同时间和身体状态下的气血运行有所差异。
四、经络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保持身体的生命活力和免疫功能。
通过气血的运行,身体可以及时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整体的内稳态。
当经络气血运行不顺畅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维护经络气血的方法为了维护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手段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此外,适当的放松和调节心理也对经络气血的运行有积极影响。
六、结语经络气血的运行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通过经络通道在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经络气血ppt课件
肾阳不 足
浮肿,腹泻。
出现浮
肿主水液、 体内脏腑 肾精浊体液外排开出窍肺气纳于吸肾之
呼吸困 难、气 喘
耳聋、耳
不 耳及
鸣、尿频、
足 二阴不 足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失眠多梦, 口干舌燥,
肾虚的症状:三条以上
早晨起床眼睛浮肿 中年男性,早晨无勃起现象 小便淋漓不尽 不提重物走到三楼就两腿无力 坐在椅子上超过2小时就开始腰酸 做饭一小时两腿发软 闭目养神,不愿思考,注意力不集中
脾为后天之本
肾虚 免疫力低
不健康
脾虚
脾健
肾健 免疫力强
健康
脾脏与肾脏相互影响
司呼吸 朝百脉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肺开窍于鼻 肺在液为涕 肺在志为悲
秋季特点
秋季是从立秋至立冬三个月,秋季的特 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秋季天高逐渐变 凉爽,秋风一起,雨水变少,气温下降,空 气变燥,人体发生一些“秋燥反应”。如口
肾——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中医认为,人的繁衍能力、生 命壮衰、智力强弱以及体内水 液的调节,均与肾脏相关。肾 主骨,藏精,开窍于耳,其固 在齿,其志为恐。
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情欲 过度以及惊恐过极,损伤肾气 (包括肾阳肾阴)出现一系列 症状,如头晕、腰酸膝软、记
忆力减退,早衰等。
肾——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肝——人体化工厂
中医认为,肝为藏血之脏, 人体血液盛衰皆由肝脏调节。 肝主筋,藏血,开窍于目, 其华在爪,其志为怒。
如果一个人情志不节,怒气 过极,肝阴受损,肝阳亢奋, 气血逆乱,血压上升,甚至 血管破裂。
肝——人体化工厂
现代医学认为,肝是人体的化工厂,进入人体 的有害化学物质的化解、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以 及糖、脂肪的调节代谢都离不开它。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人体经络图是由人体的正面、后面以及测面组成的经络系统图,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分为12正经以及奇经八脉,加上12经筋、12经别、12皮部共同组成,这些系统共同承担着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责任。
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气血运行乃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根据生物学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
例如:人的呼吸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进行的。
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通道,通道则是经络。
如果经络不通即将於阻形成疾病。
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例如:血瘀滞到心脏就是心梗,肺气不通就会导致肺部的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形成肺癌。
肾主纳气,如果经络不通,无法收敛,固摄不住肾脏中的精液,精液不足,无法转化成血液,会导致肾脏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导致瘫痪。
在人体静止时,血液归于肝脏收藏,如果经络於阻,血液回不到肝脏,会导致肝血虚,血压不正常,心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脏疾病.所以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及,会导致五脏六腑受损直至功能瘫痪,导致人体机能死亡。
所以补气补血很重要,经络畅通把气血运行起来更重要那么气血有什么关系呢?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
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一天当中各时段的经络气血运行时间表
一天当中各时段的经络气血运行时间表十二时,代计时单位。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至次日1时,丑时相当于1-3时,其余依次类推。
此外,又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人正常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
而人体有12条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会依时间游走各经络,这些经络如果出问题会导至气血循环不顺畅,引发身体各病症.子时(午夜11点~1点)子时是气血进入胆经最旺的时刻,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
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胆经的盛衰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临场的应变,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胆经出问题,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忧愁易思、神智痴呆等的症状或黄疸性造成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丑时(凌晨1点~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
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胃口不佳、口苦想吐、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因肝气郁结导致的精神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寅时(凌晨3点~5点)寅时气血是肺经的时辰,是气血由阴转而阳的关键时辰,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身体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如果有问题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卯时(早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
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它脏腑失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
如果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便便稀烂、肛门灼热、便浓血等症状,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肠肿瘤等。
经 络 气 血
1
3
7
三、推拿与按摩
推拿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 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 伤部位、不适所在、特定穴位,具体运用推、拿、 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 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 调和阴阳的疗效。
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 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从按摩的治疗上,可 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一)经络
中医对“经络”的解释是:“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 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而 言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二是通行 气血,濡养脏腑组织。通俗一点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气和血的总称,是构成人 体的基本物质,在气血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的功 能活动。
无论是针灸还是推拿,或 是刮痧和拔罐,其实都是 中医在经络、气血与穴位 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治 疗,它们都是中医文化的 精华。
12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经络气血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 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 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 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 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一、经络、气血与穴位
我国是足部按摩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 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 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 气之根”。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 点。从临床上看,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 脚轻,脚肿履艰,则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 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中医气和血的相互转换
中医气和血的相互转换气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关于气和血的概念、相互转换的机制以及保持气血平衡的方法。
一、气和血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被视为形与神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的两个重要物质。
气是指人体内的活动力量,包括了精气、营养气和防御气,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在全身运行。
血则是滋养和濡养全身组织器官的物质,包括了营养成分和氧气。
气的运动需要血液的滋养,而血的循环也依赖于气的推动。
二、气和血的相互转换机制1. 气化血:中医认为,脾胃是气化血的重要器官。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通过脾胃的作用,营养物质中的精气得以提取出来,转化为气。
这种气通过肺脏的呼吸作用,将氧气与人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结合生成气化血。
2. 血生气:血是由气化而来,而血也可以生成气。
在中医看来,心脏是血生气的主要器官。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得以循环流动,同时心脏也起到了将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因此,心脏的正常功能对于血液中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三、保持气血平衡的方法为了保持人体内气和血的平衡,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
1. 调节饮食:合理饮食对于气和血的生成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食用新鲜、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类、蔬菜、水果等,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同时,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流动。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顺畅运行,而消极情绪则会导致气滞血瘀。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维持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3. 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推荐选择适合个人体质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免疫力。
4. 中医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气血状况,可以寻求中医师进行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调理。
中医疗法通过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相互转换和平衡。
经络气血,决生死,处百病
经络⽓⾎,决⽣死,处百病⼗⼆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之所⽌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我们都知道,五脏六腑为⼈⾝之根本,能够将⾃然万物转化成⼈⾝所需的精微物质。
我们也知道,肝主筋,脾主⾁,肺主⽪⽑,⼼主脉,肾主⾻。
我们还知道,⼼开窍于⾆,肺开窍于⿐,脾开窍于⼝,肝开窍于⽬,肾开窍于⽿及⼆阴。
我们在前天的⽂章中提到了中医体⽤,为何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因为五脏为体,六腑为⽤。
所以五脏六腑配合,⼈就可以活着,反之就会死去。
那么五脏六腑是如何于筋⾁⾻⽪⽑等联系在⼀起的呢?其实就是通过经络,传输⽓⾎。
当⼀个⼈⽣病的时候,通经活络⾮常重要。
我们经常提到⼀个词,叫做虚不受补!为何不受补,因为经络不通,我们补充给五脏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到达。
黄帝⽈:⼈始⽣,先成精,精成⽽脑髓⽣,⾻为⼲,脉为营,筋为刚,⾁为墙,⽪肤坚⽽⽑发长,⾕⼊于胃,脉道以通,⾎⽓乃⾏。
所有的东西都要先⼊于胃,胃⽓运转,脉道畅通,⽓⾎才得以运⾏,才能够将五脏之⽓输⼊到筋⾻⽪⽑。
脉道畅通,五脏之⽓也因此能够相⽣,增强⼈体的⼀⽓周流,正⽓盛则邪⽓衰。
所以⼈⾝之病,总结⼀下⽆⾮两种:经络不通,⽓⾎不⾜。
⽓⾎不⾜当可以补之,然⽽经络不通,补之⽆益。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外⼒的疏通,让经络恢复畅通的状态,然后再通过药物调节,⾃然可以消除百病。
西医的治疗⽅式⼤多为对抗疗法,如果从我们中医的⾓度来看,西医治疗的⽅法是否有效,其实关键在于⼈⾝之正⽓是否充⾜。
对抗疗法能够杀灭西医所谓的危害⼈体的物质,但是这些药物并⾮⼈体所需,对⼈⾝正⽓的损耗是⾮常⼤的。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正⽓耗损过多,最终结果就是使⼈虚损过度⽽死。
⽽中医的治疗⽅式却有所不同,中医是根据⼈⾝正⽓强弱的判定,给出⼀套个性化的治疗⽅案,甚⾄关键时刻为了养⾜正⽓,邪⽓可以先置之不理,以待正⽓充⾜,则⼀⿎作⽓歼灭之。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气血则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像网状一样分布在人体内,相互交错,彼此相连。
中医经络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和推动。
当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协调、经脉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从脾胃中摄取的食物转化而来,经过五脏六腑的协调作用,最终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其次,经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同的经脉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情志、气候、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是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脏腑的协调;拔罐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叶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等作用。
除了以上疗法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经络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通过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调理可以促进血气流通,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调理对血气促进血液循环的影响。
一、经络调理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贯穿全身的一种通道网络,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在全身流通。
经络调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按摩、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相应经络,增加经络的通畅性,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二、经络调理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按摩全身的经络穴位,刺激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捏、拍打、推挤等,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经络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针灸可以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3. 拔罐拔罐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在皮肤上施加负压,使罐子贴附于皮肤,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拔罐可以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一般常用于背部或肩部,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其他穴位。
三、经络调理的好处经络调理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1. 改善气血循环经络调理可以增加经络通畅性,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气血循环。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供氧和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 缓解疼痛经络调理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炎等疼痛症状,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改善肌肤状态经络调理可以改善肌肤状态。
经络调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改善肌肤的弹性和光泽,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
四、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进行经络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择专业医师进行经络调理时需要选择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指导,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2. 避免过度刺激在进行经络调理时,避免过度刺激,保证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对皮肤和经络造成伤害。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与气血理论。
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指人体内外输送气血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
经络系统的走向与组织器官的分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通道网络。
经络理论强调了经络的畅通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诊断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经络的畅通情况。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畅通,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经络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气血理论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血为养。
气血互相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血的运行不畅或质量不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的概念在中医中非常重要,它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温度、凝聚、上升和下降等性质,贯穿于全身的经络中。
气的运行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向。
升阳降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原则。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主要由气所化生,通过经络运行,为全身各个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气血的协调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疼痛和疾病。
三、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应用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师通过切脉、望舌、询问症状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经络与气血状况,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师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调理经络和调节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节器官的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体内经络系统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气血的流动。
经络学认为,气血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因此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筋膜、血管、神经等组织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它传导着气血等生命能量。
二、气的作用与运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量,也是经络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行主要通过经络完成,不仅可以运行全身各个脏腑器官,还通过穴位与外界相互联系。
正常的气运行保证了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维持了人体的健康。
三、血的作用与运行血是人体内养分和氧气的载体,也是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物质之一。
血的运行同样依赖于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血行来补充和输送身体所需的养分和氧气,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带回肝脾等器官处理。
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
四、气血的相互关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气血的相互关系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气能推动血的流动,而血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力。
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气血充足并保持畅通,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反之,气血瘀滞,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五、经络的运行规律在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中,经络的运行规律被总结为阳调阴顺、顺则不痛、痛则不通。
这意味着经络的气血运行应该以阳气为主,阴阳相互协调,并保持经络的通畅无阻。
只有当经络通畅无阻时,气血才能正常运行,人体健康才能得以维持。
六、调理经络的方法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其中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理、按摩推拿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机、消除病邪等手段,从而达到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效果,进而维持人体健康。
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理解
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理解
阳明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经络之一,也称为手阳明经,是人体阳明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阳明经主要负责手臂上肢的气血运行,调节手臂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多气多血”是指阳明经的气血运行丰盛、充盈。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充盈与流通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功能调节:阳明经的气血丰盈可以保证手臂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当阳明经气血流通畅通时,可以使手臂肌肉得到充分的供应,保证其正常收缩和放松,从而保持手臂的力量和灵活性。
2. 疾病防治:阳明经多气多血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和抵御疾病的侵袭。
当阳明经的气血运行良好时,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外界病因的能力。
3. 心理健康:阳明经多气多血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阳明经与心神活动有关,当阳明经气血充盈时,可以稳定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人的精神活力。
总之,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理解是指阳明经的气血运行丰盛、充盈,有利于保持手臂上肢的正常功能和预防疾病,同时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这对保持人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中的气与血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如《灵枢. 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此外中医还发现了人体内经络气血多少的遗传规律。
以上内容似乎不仅仅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的,还需要有大量严谨的特殊试验方法才能得出以上结论。
如此大量而严谨的实验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为什么现代人不能复制出来以上的实验内容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
一、古人是用顶眼看到的经络气血运行状态
顶眼就是用脑屏或松果腺的视觉功能来观看普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有些像现代的X光机。
有些人还具有彩色透视功能。
说古人用肉眼看见经络的状态有如下依据:
1)古书中的直接记载
《灵枢. 骨度》说:“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另外《奇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查之”。
2)现代有透视能力人的描述
在前一个阶段的经络研究中,曾有人利用具有透视能力的人观察经络。
3)普通人用肉眼看不到经络
4)古书中的间接记载
《灵枢. 经脉》中记载的手三阴经均起于胸腹,而这种起于胸腹的经络感传是不能用现代方法诱发的,只能是用顶眼观察到的经络自然循行状况的真实记录。
《灵枢. 五十营》记载的:“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只能是观察得到的。
那么古人用顶眼到底看到了些什么?经过研究整理资料后我们发现有如下内容:
1)流动着的经络是一条亮线
如果经络处于关闭状态,即便是具有透视功能的人也看不到经络。
只有经络处于开放或流动状态,具有透视功能的人才有可能看到经络是一条亮线。
作为一条亮线的客观指标应当具有亮度和宽度两种类型。
正如《灵枢. 骨度》说:“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其中浮(明显)、坚(坚挺)、亮(明亮)是气盛的表现,反之沉(不明显)、软(疲软)、暗(灰暗)是气虚的表现;而亮线的大小反映的是循经血液流动量的多少。
亮线宽大的血多,亮线细小的血少。
上述经文的具体记述可能有误,应改为“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气多血;细而沉者少气少血”。
2)不同的经络具有不同的颜色
在经络开放时,不仅各个经络所具有的震动频率不同,它们的电磁波谱(可能是红细胞通过微循环时细胞膜电位变化所至)也会不同。
因此,有人看到的经络会具有不同的颜色。
《素问. 经络论》载:“帝曰:经之常色如何?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常色也”。
3)我个人的经历
1982年的一天,我因为左肩后部冷痛,便开始运气治疗。
首先入静,再意守左手的少泽穴,当气感充盛后,气流便循左小肠经向心性流动。
这时,我突然看见了我的左手臂上流动着的经络。
这是一条流动着的亮线,约有筷子粗细。
经络的亮度很象点燃的白炽灯灯丝,外周的上肢有淡灰色的影子。
流动的速度很慢约每秒2cm 。
当经络流到左肩后部时,冷痛感立刻消失。
二、经络气血多少的临床表现
用顶眼观看经络状态并不是常人所能看到的事。
为了普及应用经络气血的理论,古人发明了一套临床观察的方法来判断经络气血状态。
如《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 五音五味》就记载了以经络皮部和经筋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经络气血多少的内容。
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气血多少毛发皮肤经筋
气多毛长热、薄而软肥
气少毛短寒、坚而厚瘦
血多毛多且美润泽
血少毛少且恶枯涩
气血皆多毛美、浓密薄软温润肥
气血皆少毛少或无寒坚厚涩瘦
此外古人还从脉象上来判断经络气血的多少。
如《素问. 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现代也可以用经络辩证仪来判断经络的经气虚实。
三、遗传性的经络气血多少规律
古人在大量的观察了经络气血状况之后发现,在正常时各经脉气血多少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中各家的观察结果略有差异。
现对比如下:
经络名称九针论五音五味气血型志
阳明多气多血多血多气多血多气
太阳多血少气多血少气多血少气
少阳多气少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
太阴多血少气多血少气多气少血
少阴多气少血多血少气少血多气
厥阴多血少气多气少血多血少气
以上内容虽然记载了古人略有不同的实验结果。
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尚不明确的问题:
1)阴经的记载有不同的结果。
2)只述六经,不分手足似嫌分类太粗。
3)试验的结果只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4)临床使用价值不大。
四、经络气血多少的影响因素
以上只是概述了遗传上经络气血的流行病学情况,实际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差异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记述了二十五种人的经络气血多少特征,实际上还有很多。
2)年龄差异
《素问. 上古天真论》和《灵枢. 天年》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经络气血变化规律。
3)地域因素
《素问. 异法方宜论》间接的记述了不同地域人体经络气血的特点。
4)其他
还要考虑季节、药物、饮食、情志、工作、锻炼、性生活等因素对经络气血的影响。
五、常用的经络气血调整方法
1)中药
中药的归经就是很典型的调整经络理论,其中的补血药独具特点。
2)针刺
针刺补或泻经络之气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通过调整经气也可以补充局部的血液。
但是若欲在整体上补血,还是以中药为佳。
3)艾灸
艾灸对经络的作用以补气为主。
4)推拿
推拿按摩对经络的作用机理与针灸相类似,可补可泻。
5)乐音
乐音通过共振的作用促使经络开通,具有补充经络之气的作用。
虽然也可以用比某经络固有频率高一个八度的乐音来达到泻的作用,但大多还是用于补经络之气。
6)气功
气功疗法可以疏通经脉,如果是大周天功,那对经络的补气作用就更为具体。
7)食疗
实物其实也是药,可以在食疗书上查出某食物对经络的作用。
8)情志疗法
情志可以影响经络的气机,利用情志对经络的影响也可以调整经络的气血。
六、探讨经络气血的实质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这个通路与血管的明显不同就是,可以对所循行之路经具有直接的营养作用。
现代看来,具有这种作用的血管就是微循环。
解剖学的实验发现经络处的小血管特别密集,且呈循经性的管网状结构。
如此来看,经络中的气就是可以使循经微循环开放的因素如局部交感神经的抑制、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经络中的血就是血管中的血。
古人通过调整人体内经络中的气血来调整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而治疗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