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本经训(3)全文

合集下载

淮南子·主术训(上)(3)全文

淮南子·主术训(上)(3)全文

淮南子·主术训(上)(3)全文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

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

夫人之所以莫抓玉石而抓瓜瓤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

故灵王好细要,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

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

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

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

《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此之谓也。

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

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

察其所尊显,无他故焉,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而贤众口之辩也。

治国则不然。

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

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

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

群臣辐凑,莫敢专君。

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阴考以观其归,并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是以中立而遍,运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

主精明于上。

官劝力于下,奸邪灭迹,庶功日进,是以勇者尽于军。

乱国则不然,有众咸誉者无功而赏,守职者无罪而诛。

主上暗而不明,群臣党而不忠,说谈者游于辩,修行者竞于往。

主上出令,则非之以与;法令所禁,则犯之以邪。

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

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朋党周比,以弄其上,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且夫不治官职,而被甲兵,不随南亩,而有贤圣之声者,非所以都于国也。

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

驱之不前,引之不止,虽愚者不加体焉。

今治乱之机,辙迹可见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

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

昔者豫让,中行文子之臣。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

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注释译文

淮南子注释译文

淮南子注释译文1.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 注释- “四极废,九州裂”: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废,毁坏;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这里泛指大地;裂,崩裂。

- “火爁焱(làn yàn)而不灭”:爁焱,火势蔓延的样子。

- “水浩洋而不息”: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息,停止。

- “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

- “鸷(zhì)鸟”:凶猛的鸟。

- “女娲(wā)”: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她创造人类并拯救人类于灾难之中。

- “鳌(áo)”: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 “黑龙”:这里可能是指水怪之类的恶势力。

- “冀州”:古代九州之一,这里代指中原大地。

- “芦灰”:芦苇烧成的灰。

- “淫水”:泛滥的洪水。

3. 译文- 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毁坏了,大地开裂。

天不能完整地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

大火蔓延燃烧而不熄灭,洪水泛滥而不停止。

猛兽吞食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抓取老人和弱者。

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斩断海中大龟的脚来重新竖立起天的四根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堆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洪水。

苍天修补好了,天的四根柱子端正了,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害虫猛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1. 原文-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2. 注释- “廓(kuò)四方,柝(tuò)八极”:廓,扩大;柝,通“拓”,开拓;八极,八方极远之处。

- “际”:到达边际。

后羿射日原文和翻译

后羿射日原文和翻译

后羿射日原文和翻译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传说,故事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

后羿射日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标题:后羿射日作者或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译文或注释:天帝,名俊赐予后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用作扶助人间诸国。

后羿于是开始去救助地下国家的各种困境。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均为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使后羿去为民除害到南方泽地荒野去,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

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领导人(天子)。

【注释】[1]本篇三段分别选自《山海经·海内经》和《淮南子·本经训》。

羿,神名,以善射著称。

本篇讲述的就是这位英雄手持弓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故事,其中射日的情节尤其富于想象色彩,表现了上古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和战胜灾害的决心。

[2]帝俊:神话中的天帝,名俊。

相传“十日”、“十二月”均为他所生。

彤弓素矰(zèng憎):红色的弓,白色的箭。

矰,一种系着细丝的短箭。

[3]扶:扶助。

下国:人间诸国。

此从上天而言,故称“下”。

[4]是始:于是开始。

恤:救助。

下地:同“下国”。

[5]逮至:及,到。

尧:神话中的天神名,又是传说中的古帝王。

[6]猰貐(yàyú亚余):怪兽名,形状似龙首,或谓似狸,善跑,叫声似婴儿啼哭,吃人。

《淮南子·本经》

《淮南子·本经》

《淮南⼦·本经》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素朴,闲静⽽不躁,推移⽽⽆故,在内⽽合乎道,出外⽽调于义,发动⽽成于⽂,⾏快⽽便于物。

故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之所⽣。

由此观之,天地宇宙,⼀⼈之⾝也;六合之内,⼀⼈之制也。

故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通治之⾄也。

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

由此观之,礼乐不⽤也。

是故德衰然后是故⼤可睹者,可得⽽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调也;⾊可察者,可得⽽别也。

夫⾄⼤,天地弗能含也;⾄微,神明弗能领也。

有贤圣之名者,必遭乱世之患也。

今⾄⼈⽣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穷之智,钳⼝寝说,遂不⾔⽽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也。

故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著于⽵帛,镂于⾦⽯,可传于⼈者,其粗也。

五帝三王,殊事⽽同指,异路⽽同归。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知其⼀,不知其他。

帝者,体太⼀;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六律。

体太⼀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外,名声传于后世。

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并,精与⿁神总,戴圆履⽅,抱表怀绳,内能治⾝,外能得⼈,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则四时者,柔⽽不脆,刚⽽不贵,宽⽽不肆,肃⽽不悖,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容不肖,⽆所私爱。

⽤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壤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也。

凡⼈之性,⼼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

⼈之性,⼼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不静。

⼈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充,⾎充则⽓激,⽓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

古者圣⼈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君⾂辑睦,⾐⾷有余,家给⼈⾜,⽗慈⼦孝,兄良弟顺,⽣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得其愿。

淮南子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淮南子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淮南子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淮南子》简介
•中庸
•尚书
•礼记
•周礼
•仪礼
•庄子
•鬼谷子•老子·道德经•孟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列子
•淮南子•管子
•尉缭子•吴子
•伤寒论•天工开物•素书
•汉书
•文心雕龙•吕氏春秋•孝经
•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孙膑兵法•搜神记•笑林广记•楚辞
•乐府诗集
•论衡
•百战奇略
•战国策
•三国志注
•将苑
•六韬
•反经
•公孙龙子
•司马法
•逸周书
•黄帝四经
•清官贪官传•睡虎地秦墓竹简•贞观政要
•金刚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水经注
•农桑辑要
•文昌孝经
•六祖坛经
•地藏经
•徐霞客游记•弟子规
•增广贤文
•幼学琼林
•冰鉴
•容斋随笔
•智囊
•围炉夜话
•商君书
•大学
•戚继光练兵实纪
•二十四孝
•摩登伽经·小乘阿含部·乾隆大藏经•明史
•越绝书
•吴越春秋
•楹联丛话
文言文名篇
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范文一:《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内容丰富,包含了广阔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生活,可以深深地触动人的内心。

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在《淮南子》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和传承。

同时,中英对照的《淮南子》全文译注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

本书上下篇共二十一卷,篇幅庞大。

其中下篇为《人类》,主要讨论人的原始、自然状态和理想状态及规范,提倡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上篇则为《天文》,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和演化、天文地理、自然灾害等自然科学问题。

全书思想深邃,不仅包含苏、齐、楚三家的学说,更旁及先秦诸子学派之精华,打破了单纯的学派界限。

以第十四篇《天文慎言》为例,可以看出《淮南子》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这一篇是《天文》中的一部分,关于日月星辰和黄道、赤道、赤纬等的知识,内容充实严谨,美妙雅致,讲究用词准确恰当。

全文读来,其气韵清迈,奇妙诙谐,不愧为古代文化经典,堪为文学之珍羽。

此外,中英对照的《淮南子》全文译注,各章节充实而详细,添加了部分释义和注脚,方便读者理解。

同时,全书的译文语言通顺流畅,字数精炼,非常直观的传达了原文思想,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阅读体验。

总之,《淮南子》全文及译文的相关资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外学者和爱好者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指南。

重点分析:本范文紧紧扣住“以学生的口吻”,从学生的角度,生动而贴切地阐述了《淮南子》全文及译文的魅力和价值。

围绕“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奥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价值和便捷的阅读方式”这四个要点,交叉展开,分别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翻译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详实的描述,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淮南子》全文及译文,对《淮南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通顺得体,朴实明了。

紧扣主题,没有出现涣散、偏题等不良现象。

语言通俗易懂,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互交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战国时期淮南王刘安命人编写的一部哲学文集,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淮南子的全文及译文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的思想精华,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一、淮南子全文的来源与目的《淮南子》是战国时期淮南王刘安命人编写的一部哲学文集,它是古代哲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刘安拜访了众多的学者,广泛收集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淮南子》。

这部书的目的是帮助君王制定治国方略,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修身养性的问题。

二、淮南子全文的内容概述《淮南子》全文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探讨了天文地理、气象、地质和动植物等自然现象;伦理学部分则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政治学部分则着重阐述了君王的权力和义务、君臣之间的关系等政治问题。

三、淮南子全文的译文解析1. 自然科学部分的译文解析《淮南子》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主要探讨了天文地理、气象、地质和动植物等自然现象。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例如,书中提到了“昼夜相交”、“四时变化”等现象,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景观和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2. 伦理学部分的译文解析在《淮南子》的伦理学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修身养性”、“尊贤重士”等观念,这些内容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达到与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境地。

3. 政治学部分的译文解析在《淮南子》的政治学部分,主要阐述了君王的权力和义务、君臣之间的关系等政治问题。

书中提到了“仁者王”、“君臣相得益”等观念,这些内容强调了君王应具备仁德,与百姓和谐相处,同时也告诫君王要尽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四、淮南子全文对现代思想的启示《淮南子》作为一部古代的哲学经典,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淮南子·人间训(上)(3)全文

淮南子·人间训(上)(3)全文

淮南子·人间训(上)(3)全文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

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君其正之而已矣。

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

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匾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泄,事必败。

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门豹治邺,虞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人数言其过于文侯,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

文侯曰:翟磺任子治邺而大乱。

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

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亡国富库。

经典神话故事

经典神话故事

•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 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 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 • 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 • 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
• 猰貐(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 丑恶可怕的怪兽)、凿齿(野兽,有露出口外状 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九婴(有9个头的怪 兽)、大风(一种大猛禽,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 的狂风)、封豨(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 大象的长蛇)皆为民害。【还有猰貐、凿齿、九 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怪兽出现,都是危害民 众的灾害。】
• • • • • •
[6]爁炎(lànyàn烂焰):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7]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8]颛(zhuān专):纯朴厚实。 [9]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决):抓取。 [10]鼇(áo熬):同“鳌”,海里的一种大龟。 [11]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 济:救助。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 此代指九州大地。 • [12]水涸(hé禾):这里指洪水消退了。涸:干 枯。 • [13]狡虫:凶猛的禽兽。
•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 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 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 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 滋润着大地。 •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 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盘古成为了最伟大 的神。
嫦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 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 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 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后羿射日
• 【原文】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 为民害。 •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 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 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 林。 •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 ——《淮南子· 本经训》

白话淮南子本经训中

白话淮南子本经训中

白话《淮南子·本经训》(中)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来测量;星球月亮的运行,可以用历法来推算;雷霆的声音,可以用钟鼓来模仿;风雨的变化,可以按音律来了解。

因此,庞大而能看见的东西,总是能够测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东西,也总是能够观察的;声音能听到的,也总是能够调节把握的;颜色能看到的,也总是能够区别分辨的。

但是,那种大到没有极限的东西,天地也就包容不下了;细到不能再细微的东西,神明也就领略不了了。

等到制定律历、区分五色、五音清浊、辨别甘苦以后,这至大至微的纯朴之道就散逸了,也就所谓的“朴散为器”;而到提出仁义、制定礼乐以后,这“德”也被遗弃而成为虚伪了。

当虚伪产生,就有以智谋来愚弄人、以诈术来蒙骗君王的事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有人能占有天下,却未能治理好天下。

以前苍颉创造文字,上天担心从此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书文所揭发,故夜哭。

伯益发明掘井,龙担心水源干枯而登空离去,山川百神也迁移昆仑栖身。

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

所以周朝制造的鼎上铸着巧匠倕的图像,让他衔着自己的手指,以说明过分的智巧是不可取的。

所以,至人对天下的治理,心与神相依处,形与性相谐调;静处时依照“德”,行动时合附“理”;顺随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自身规律;他浑然无为,而天下却自然和顺;他恬澹无欲,而百姓纯朴无华;他不用求神祈福,百姓生命不会夭折;人们间不必怨恨纷争而给养充足;他的德泽遍及海内外,并延及后世,但人们却不知道施予恩德的是谁。

所以,这样的至人活着没有名号,sǐ后没有谥号;他不聚敛财物,也不追求名誉,施恩的人不自以为有恩德而求报答,受恩惠者也不故作姿态而谦让;美德聚集归附于他身上,却不显出盈满。

所以,德行聚集的人,说三道四是伤害不了他的;智慧所不能明了的事,能说会道也无法解释清楚的。

不说话的辩才、不能具体规定的“道”,如若有人能通达这种境界,那就叫做进入到天府,这里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法知道它产生的缘由,这就是瑶光。

『古文典籍』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典籍』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典籍』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淮南子朝代:汉朝|作者:刘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

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

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

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淮南子》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

“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

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淮南子全文阅读•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汜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要略。

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

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

甚淖而滒,甚纤而微。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

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

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

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币。

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生也。

兽胎不趃,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蝩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

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

忽兮恥兮,不可为象兮;恥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蝩,游微雾,骛恥忽,历远弥高以极往。

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

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

纵志舒节,以驰大区。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应该很少有朋友会看过文言文版本的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后羿射日文言文及其翻译,供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原文】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翻译】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

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等到了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空中。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草木,因而民众没有了吃的东西。

】猰貐(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凿齿(野兽,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

)、九婴(有9个头的怪兽)、大风(一种大猛禽,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封豨(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皆为民害。

【还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怪兽出现,都是危害民众的灾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于是尧就派后羿在畴华的野外杀死了凿齿,在凶水上打死了九婴,在青邱这一水泽地区射杀了大风,后羿还向天射下过多的太阳,并在地面猎杀了猰貐,在洞庭湖斩断了修蛇,在桑林捕获了封豨。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众百姓都非常高兴,把尧推举到天子的地位上。

】【拓展阅读】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翻译技巧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淮南子本经训》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淮南子本经训原文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卷三天文训汉·刘向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々,故曰太昭。

道始生虚{雨廓},虚{雨廓}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

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

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

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

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l uǒ)蛖(bàng)膲(jiāo)。

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

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

国学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

五星、八风、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天阿。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d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淮南子_地形训全文

淮南子_地形训全文

淮南子·地形训 (3) 全文正土之气也御乎埃天。

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于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

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偏土之气御乎清天,清天八百岁生青曾,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八百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

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

壮土之气,御于赤天。

赤天六百岁生赤丹,赤丹七百岁生赤澒,赤澒七百岁生赤金,赤金千岁生赤龙,赤龙入藏生赤泉。

赤泉之埃,上为赤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赤海。

弱土之气,御于白天。

白天九百岁生白礜,白礜九百岁生白澒,白澒九百岁生白金,白金千岁生白龙,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白海。

牧土之气,御于玄天,玄大六百岁生玄砥,玄砥六百岁生玄澒,玄澒六百岁生玄金,玄金千岁生玄龙,玄龙入藏生玄泉。

玄泉之埃,上为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玄海。

【译文】大地所承载的范围,包括六合之间、四极之内。

有太阳月亮照耀着它,星辰协调着它,四季治理着它,太岁制约着它。

天地之间,有九州八极,整个大地上有九座大山,九处要塞,九个湖泽,加上风有八类,水有六种。

那么,什么是九州?东南神州叫农土,正南次州叫沃土,西南戎州叫滔土,正西弇州叫并土,正中冀州叫中土,西北台州叫肥土,正北泲州叫成土,东北薄州叫隐土,正东阳州叫申土。

什么是九山?指的是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阳山、太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

什么是九塞?指的是太汾、渑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和居庸。

什么是九薮?指的是越国的具区、秦国的阳纡、晋国的大陆、郑国的圃田、宋国的孟诸、齐国的海隅、赵国的钜鹿、燕国的昭余。

什么是八风?东北风叫炎风、东风叫条风、东南风叫景风、南风叫巨风、西南风叫凉风、西风叫飂风、西北风叫丽风、北风叫寒风。

大禹治水淮南子本经训拼音

大禹治水淮南子本经训拼音

大禹治水淮南子本经训拼音《淮南子·本经训》出自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记录了先秦至西汉时代民间流行的神话及圣贤传说,并力图从这些传说中寻找治世安民的道理。

如善生乎君子,诱然与日月争光,天下弗能遏夺。

则是儒家思想的反映。

文中远古贤君尧舜的传说、仓颉造字、黄帝、后羿故事等,是《本经训》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

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

及至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

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

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机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

是故生无号,死夫谥,实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不让,德交归焉,而莫之充忍也。

故德之所总,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辩弗能解也。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

取焉而不损,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谓瑶光。

瑶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说,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故,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取成之迹,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诗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一,莫知其他。

”此之谓也。

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

天之精,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子·本经训(3)全文
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

有不行王道者,暴虐万民,争地侵壤,乱政犯禁,召之不至,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诲之不变,乃举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党,封其墓,类其社,卜其子孙以代之。

晚世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举不义之兵,伐无罪之国,杀不辜之民,绝先圣之后:大国出攻,小国城守;驱人之牛马,傒人之子女;毁人之宗庙,迁人之重宝;血流千里,暴骸满野,以澹贪主之欲,非兵之所为生也。

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丧者所以尽哀,非所以为伪也。

故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朝廷有容矣,而敬为上;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

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

【译文】
远古时代圣人治理天下,平和随顺事物本性、寂静无为,保持它们的质性纯真而不加雕饰;他闲静而不浮躁,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以规矩去限制;他内在精神与道体相符,外在行为与德行协调;他行为举动成顺法度,处事快捷便利事物;他的言论扼要简略而合循事理,行为洒脱简易而随顺常情;他心胸开阔愉悦而不伪作,行事朴实简约而不巧饰。

因此,那时候干任何事情都用不着选择良时吉日,不必占卦问卜,不必慎重考虑如何开头,也不必仔细计划结果如何;事物安
静不动则随之安然停止,事物激发变化则随之行动变化。

他形体和天地自然相通,精神和阴阳二气同融,中和之气和一年四季相和谐,神明和日月相辉映,整个地和自然造化相伴随,交融合和。

正因为这样,所以苍天将道德恩泽施予万物,大地将承载乐土养育众生;四时将不失其次序,风雨将不逞暴虐;日月清朗放射光芒,五星循轨不偏方向。

在这样的社会盛世下,天道光辉浩荡普照,凤凰麒麟也会翔临门庭,占蓍卜龟也显示吉兆,甘露降临,竹实饱满,流黄宝玉露显,朱草生于庭院,而机巧伪诈没法潜入人的通体透明之心体。

到了道德衰败的时代,统治者开凿山石采刻金石,雕刻金玉做饰品,挑开蚌蛤采取珍珠,熔铸铜铁制造器具,这样就使自然资源大量消耗而不得繁衍。

剖开兽胎、扼杀幼兽,吓得麒麟不敢露面遨游;掀翻鸟巢、毁坏鸟卵,使得凤凰不愿出来飞翔;钻石取火,伐木造楼;焚火树林猎死禽兽,放尽池水捕捞鱼虾;人民使用的器械工具缺乏,而统治者国库内的物资储存却聚积有余;各种物类都不能繁衍,草木萌芽、鸟雀下蛋、兽类怀胎,在新生命将诞生时却遭到扼杀,中途夭折的情况占了大半。

人们同时积土造山而住在山上高处,往田里施肥来播种谷物,往地下深处掘井取水,疏通河川以求水利,修筑城墙以求安全,捕捉野兽以求驯养成家畜,诸如此类便造成自然界阴阳错乱,四季气候失去次序,雷霆毁坏万物,雹霰降落造成灾害,大雾霜雪不散不停,万物因此枯萎夭折。

铲除丛木开扩耕种田地,割除丛草以栽种禾苗,正处萌芽、绽花和结果的草木因此被毁掉的不计其数。

以后发展到修建高楼大厦重叠耸立,门户连绵相连,屋檐、椽头处处雕琢
刻镂,绘刻着草木花纹图案,其枝条舒展修长、其枝节盘曲婉转,绘有的荷花菱角五彩争艳、绚丽斑斓;各种建筑装饰参差错落、屈伸叠曲、姿态万千、交相倚立。

就是像公输、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面对这样的绝作也会不知道如何再去加上一凿一锯。

然而这样还是不能满足统治者的贪欲。

因此原本长青不衰的松柏竹子竟在植物繁盛的夏季枯死,原本川流不息的大河大江也竟会干涸断流。

神兽夷羊出现在牧野之地,蝗虫遮天盖地,天旱地裂;凤凰不再翔临,生有勾爪、尖牙、长角、距趾的凶猛禽兽却到处肆虐,捕杀生灵。

百姓则拥挤在狭窄的茅房里,无家可归,受冻挨饿,以致饿死冻死者互相枕藉。

而后又划分山川谿谷以区别国界,计算人口多少,修建城池,设置机关险隘以作防备,整治官吏制度,制订服饰等级,分别贵贱贤愚,定出善恶,实施赏罚,于是矛盾兴起、战祸迭起,人民百姓遭受冤屈隐痛,而统治者狂杀无辜、惩治无罪之人的情况也就发生了。

天地混合之气融汇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陶冶化育万物,之所以这样,全凭这纯一之气。

因此,上位和下位如离心离德,这邪气就会上升;君臣不和,五谷也不能生长。

从立冬到冬至四十六天,天含有的阳气还未下降,地怀有的阴气还未上扬;此时阴阳二气尚未融合,各自在空间游荡徜徉,逐渐互相吸收并浸润扩散成中和之气,包裹着极大范围,准备化育生成万物,遍及芸芸众生使之各得其宜,和气抚养着酝酿着,最终将会化育众多生命。

因此,如果春天像秋天那样肃杀,秋天像春天那样繁茂,冬天响雷,夏天降霜,这些反常气候都是由阴阳之气失调之后产生出的有害邪气所造成的。

由此看来,宇
宙天地的构成原理与运动变化法则,和人体结构与生命运动变化法则是相同的;所以也可说,明白天性道体的人,不会对天地自然的变异产生恐惧感;明察天象徵兆人事符验的人,不会对天地自然的怪异产生迷惑感。

所以圣明的人能从身边的事推知遥远的事,将万物视为一、千差万别视为无差别,他正气通天地,与整个宇宙世界一起悠闲遨游。

在这样一个圣人神明治理的年代,既没有庆功奖赏的诱惑,也没有刑法惩处的威逼,更不必设置礼义廉耻,也无诽恶誉善的事情,百姓们互不侵犯欺凌残害,就像生活在混沌社会之中。

而到了社会道德衰败的时代,人多物少,人们付出的多、获得的少,于是心生怨恨,为生活而你争我夺,这时便要借助于仁这道德来制止纷争。

同时,社会中有人仁厚,有人则不仁,不仁之人还结党营私、心怀机巧奸诈,失去原纯朴天性,这时便要借助义来制止这种情况。

还有社会中男女都有情欲,且异性相吸引起情感冲动,这样男女混杂不加分隔就会引起淫乱,这时便要借助礼来限制男女交往。

以及人的性情如果过分放纵宣泄就会威胁生命,心性不得平和之时,就必须借助乐来加以调节疏通,所以这时就产生了礼。

所以,由此看来,仁、义、礼、乐这些东西,均是用来防范、制止某些方面的道德品行的衰败的,但不能说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