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第四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篇一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的第四章,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想法那叫一个多!这一章里提到的好多观点,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比如说,强调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我觉得太对了!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那么小,能自主个啥?但我觉得吧,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老觉得孩子不行,他们才真的不行了。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爸妈啥都管,我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学习也没啥动力。

现在看看这书中说的,可不是嘛,得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习的乐趣。

但又说回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我又有点担心。

万一他们跑偏了咋办?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小羊羔,找不到方向。

我就在想,这自主的度到底咋把握呢?还有啊,书里提到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这可不容易啊!创造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咋培养?难道天天让孩子瞎画画,乱捣鼓?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么简单。

不过呢,读了这一章,我也在反思自己。

也许我之前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了,总觉得成绩好就是一切。

现在想想,成绩好就能代表孩子以后过得好?这可不一定!反正这一章读完,我是又纠结又兴奋,又迷茫又充满希望。

真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把这些理念用到实际中,哎呀,走一步看一步吧!篇二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的第四章,真的是感触良多啊!这一章里讲的东西,让我觉得教育这事儿,简直就是个超级大难题!说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发展,可这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呢?我就很疑惑,难道任由孩子想干啥就干啥?那不成了无法无天啦!比如我邻居家的小孩,家长啥都不管,结果这孩子天天就知道玩手机,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这能叫自由发展吗?我觉得这可不行。

但反过来说,管得太严也不行啊。

就像把孩子关在一个小笼子里,能有啥出息?也许就把孩子的天性给扼杀了。

这可咋办呢?书里还提到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我同意。

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没啥好奇心了,怎么去激发孩子的呢?我自己都觉得迷茫。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

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第四章读后感篇一》读完马文柯林斯基教育之道的第四章,我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这一章里提到的好多教育理念,就像是一阵旋风,把我那原本对教育固化的想法吹得七零八落。

比如说,里面强调教育不能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具生产,得因材施教。

我就想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是难如上青天呢。

就像我小时候上学,班上同学那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学习节奏。

可是老师呢,就像赶鸭子上架似的,按照一个教学大纲来教。

这就好比是用同一把钥匙开不同的锁,能打开的没几个。

我记得我有个同学,他就是那种特别有创造力的孩子。

在美术课上,他能画出特别独特的画,那想象力简直要冲出地球去火星了。

可是一到数学课,他就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

老师就老是批评他数学不好,却没有看到他在美术方面的天赋。

这要是按照马文柯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老师就应该像个挖矿工一样,去挖掘他美术方面的潜能,而不是只盯着数学成绩这一个“矿脉”。

也许有人会说,学校资源有限啊,哪能做到这么细致的因材施教呢?这可能是个现实的问题。

但我觉得,这不是不作为的借口。

就像在一个大花园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时间和方式。

园丁不能因为自己忙,就要求所有的花都在同一时间开成一个模样。

这一章还提到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说真的,我觉得现在好多教育就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在运转。

老师就像个没有感情的知识传输带,把知识一股脑儿地扔给学生。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她特别冷漠,上课就像个机器人念稿子。

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填鸭的小鸭子,完全没有学习的乐趣。

而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就像阳光照耀着大地,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可是呢,我也在犹豫。

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要完全按照马文柯林斯基的这些理念来,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呢?毕竟,教育还得面对升学压力这些现实的大山。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章就像一个警钟,敲醒了我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教育可不能只是为了考试成绩,更得关注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发展。

《教育哲学引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引论》读书笔记

第二章 教育哲学研究传统的追思P47:…“人性”涵义并不一致,有的指人的自然属性, 生而具有,不学而能的本能,… 也有的是指人赖以形成生命成圣成佛的根本依据… 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会听到有人说谁谁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但是真正什么是人性呢?且不管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的修为, 我理解的人性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爱有恨。

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应当有基本的爱, 对错 误的令人不齿的行径有该有的恨。

否则人将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当然人性是从感性的 角度来看待人。

P51 :教育是培养美德,“美德即知识”… 这里把知识与美德等值,有些类似于“小智 唯谋, 中智唯才,大智为德”的说法。

这里说美德即知识,一个真正积累了大量知识的人才 会有智慧, 有了大智慧才懂得什么是美德和怎样践行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 “基础教育在于 培养人学会奉献” ,奉献是美德的一种,也许可以理解为懂得了付出与奉献的人自然也易习 得其他的美德。

柏拉图界定的四大美德有:节制、勇敢、正义、智慧。

似乎这四种美德中已 经隐约的包含了奉献。

P67:教育哲学要关怀社会,关怀人的发展。

很多教育的目的已经脱离了这个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教学、 考试而进行的教育。

未能考虑到长远目标: 为了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进行 教育。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有机械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而是有血有肉有德的人。

当下德 育很多是为了德育而讲德, 真正的德育是社会整体行为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比说周围 的人都自私而教一个人利他,能实现吗 ?只有周围人有德行才能影响下一代人具有德行。

总结( p37-p73 ): 这章首先讲到了教育哲学是什么样角度以及教育哲学研究的过程, 接着从教育哲学关注的对象来讨论其研究视域的变化, 以及教育应当进行的一些反思。

事实上,教育急需一些反思。

第一个是目的, 教育的目的应当放眼于未来, 不仅仅是思想与口号, 而是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第二是教育形式,为了教育而进行的教育是没有良好结果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它需要教育者本身应当具有这个资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上的 老师真正达到了学高和身正吗?第三是教育应当回归人类的自然属性,好好的孩子, 原本有血有肉,不应让他成为只会计算的机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可以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本身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诲应当成为教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详细到自己,并不一定都能看到本身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照旧个流动性观点,它自己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本身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基础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表示而变得富厚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能人的吸纳本领。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本身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本身,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本身。

人有无穷的潜能。

为了引发这无穷的潜能,我们必须要举行教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涵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差别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底子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底子上才是公道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底子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自己的内涵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扯破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阁下呼唤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标语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结果被排在了首位。

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准确的学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

(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

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

3.《辞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

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 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

在笛卡儿看来,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

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

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 、“洞穴假像” 、“市场假像”与“剧场假像” 。

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

教育论第四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论第四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论这一章节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原则。

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学习第四章后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论中,作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在学习本章时,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 全面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

2. 先进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3. 实用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长远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本章介绍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教育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

本章介绍了以下几种重要的教育原则: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幼儿园教育哲学观第4章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哲学观第4章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哲学观第4章心得体会
一百个教师有一百种教育智慧,只要多读书、多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在反思、对话中探寻教育背后生命的意义感,每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我认为的幼儿教育哲学观是什么呢?那么应该是热爱幼儿,扎根于幼儿教育事业,并乐意付诸百般努力,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反思、持续成长过程中,对幼儿教育有新的理解并重新审视,形成愈发科学的、开放的、成熟的教育理念,指导于幼儿教育。

当前是学前教育改革浪潮,幼儿园观摩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们面对的孩子各有特色,你优我学的工作氛围当中,教育逐步走向统一化,教育并不是一门技术,它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启智,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才能让孩子百花齐放。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笔记第一章: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哲学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章介绍了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育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引导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发扬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另外,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本章介绍了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阶段。

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

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课堂,幼儿教师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章:幼儿教育原理与方法幼儿教育原理与方法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实际工作知识。

本章介绍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幼儿教育的核心原则是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情感和体验,培养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语言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采用积木、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的设计和评估。

课程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通过故事、游戏、艺术等方式,帮助孩子积极参与学习。

评估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第四章: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

”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因而导致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这难免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悖。

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在行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

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

这是因为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只要讲授得法、训练循序,学生可以靠理解和仿效完成认识过程;而“育”的内容则属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个性发展方面,必须经历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反复实践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比如,“洗手”这两个字,几分钟就可以教会,洗手技术也不难掌握,但要学生养成每天饭前自觉洗手的卫生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如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校的办学传统、教风学风以至校容校貌、校园文化等各式“软件”,都可以而且必须作为“育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叫“全方位育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大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小至个性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的养成,教师常常要通过交流、讨论、鼓励的方式,方能使学生由入耳入脑到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从而使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觉要求。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分数≥75及格
缺课≥1/3不再参加考试
参考丛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二章:
第三章:社会理想与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价值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知识与课程
第六章:理性与教学
用该课程的内容来解释哲学的基础内容
“道家文化”是研究的稀缺点,可以从论文中看一下
观点: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不断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

2.整合多种哲学思想
3.将哲学的各个层面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
4.理性的看待哲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哲学的新定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毕业论文需写研究基础(从教育哲学中找)
研究思路是归纳演绎从开始到最后要呈现的过程技术路线是要用图画出来。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种种经历。

就拿我小时候学画画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对画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每次看到画册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图案,心里就痒痒的,特别想自己也能画出那么漂亮的东西来。

于是,我就缠着爸妈给我报了个画画班。

去上课的第一天,我满心欢喜地背着小画板,手里攥着新买的彩笔,感觉自己就像是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可是,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情况好像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老师站在前面,一本正经地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然后就让我们照着画。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这和我心里想的自由创作完全不一样啊!我小心翼翼地画着,一边画一边还偷偷瞄着旁边同学的。

结果发现,大家画的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为啥都要画得一样呢?” 但也不敢多问,就这么跟着画了下去。

过了几周,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模式,我渐渐觉得有点无趣了。

我想画我在公园里看到的小花,想画天上形状奇怪的云朵,可老师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按照我教的来。

” 那段时间,我对画画的热情都有点消退了。

现在想想,这其实不就是教育哲学里提到的一些问题吗?教育到底是要让我们都变得一模一样,还是要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呢?书中还讲到,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培养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上课可有意思啦!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让我们自己先去琢磨。

有一次,有道特别复杂的几何题,大家都被难住了。

老师呢,也不着急,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着我们抓耳挠腮的样子。

我当时心里那个急啊,就盼着老师赶紧给讲讲。

可老师就是不说,只是偶尔给点小提示。

后来,经过我们小组几个同学一起讨论、画图、计算,嘿,还真就把这道题给解出来了!那种成就感,简直没法形容。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原创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篇1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教育领域,教育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它提供了对教育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这本书由王小松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著作。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哲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以及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读者提供了对教育哲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探讨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的目的。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看法。

第三部分关注教育方法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策略以及教育的手段。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方法的不同看法。

第四部分探讨了教育评价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标准、教育的评估以及教育的效果。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评价的不同看法。

第五部分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全书的内容,并提出了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哲学不仅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还关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注重教育的评价和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总之,《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注重教育的评价和效果。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第四章读后感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第四章读后感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第四章读后感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胡华园长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一书,当初见这本书时,这个题目就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的潜意识里,儿童往往与游戏相连,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哲学却高深莫测,儿童与哲学仿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但在细读百草园故事中,我慢慢的找到了答案。

胡园长将哲学比作了最亲近生活大地的树干,和儿童一样,都有着最初的启蒙意义,同时哲学也是生活智慧的探索历程,是爱智慧的过程,如果说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那教师自然就是天然的教育哲学家了。

在这本书的第四章中,书写了许多幼儿教师的百草园教育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饱含着教育实践智慧,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幼儿教师教育观的形成,通过自发、自觉、自由三阶段,慢慢形成并且不断深化,才能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变为智慧型教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教育哲学 第四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 第四章读书笔记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本体是脱离人类思维而独立的存在,不需要人类存在的存在。这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实体。所谓实体就是不需要别的东西存在而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一个这样的存在物,即上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但它们都依赖于上帝的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的第一性。
康德认为知识、真理、认识是先天形式和后天刺激的总和。刺激感官的对象是“物自体”,物自体本身不可认识,我们认识的是物自体的现象,先验形式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黑格尔认为,主体对本质的认识就是主体通过反思的间接性和自我否定扬弃对象的直接性和外在性,通过差别、对立和矛盾,使对象达到自身联系和统一,使纯存在和纯思的潜在因素外化的过程。认识的第三个阶段是思想返回到自己本身,形成自在自为概念的阶段。概念是直接认识经过间接认识返回到直接认识,是存在与本质、直接与间接的具体统一性,是包含间接性在内的直接性,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真正的直接性”。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是最高、最后概念,是一切概念的统一,是全部真理。这样本体或实体、主体、精神(思想)的运动就是一个以预设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形式或公理,是所有有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灵魂能够作为躯体的原因是因为,灵魂是躯体运动的始点,是躯体的目的,是一切拥有灵魂的躯体的实体。”不仅如此,而且“所有的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植物的躯体,动物的躯体,人的躯体都是为其灵魂而存在”。“质料并不是和形式不同的东西,而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形式。”形式的本质就是对质料的超越,就是使存在于质料之中并受质料束缚的潜能超越出来成为现实。整个宇宙的运动就是一个由形式能动地把质料中的潜能实现出来的过程。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而《教育哲学》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窗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哲学的魅力。

它并非是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我们不能让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应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式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另外,教育哲学还关注了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翻开这本《教育哲学》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这件事儿能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深深浅浅的门道。

原本以为教育嘛,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出成绩,升学找工作。

但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了。

书里提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教育原本有些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书中谈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刘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扎着一个低马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她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有一次,刘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作业,题目是《我的梦想》。

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于是,我在作文里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还画了一幅自己驾驶飞机的图画。

作文交上去之后,我满心期待着刘老师的表扬。

可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却看到上面有很多红色的批注,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文,温和地说:“孩子,你的梦想很伟大,但是你的描述太简单啦。

你说你想当飞行员,那你为什么想当呢?当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又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呢?”我当时有点懵,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

刘老师笑了笑,递给我一本书,是关于飞行员的故事。

她说:“回去好好看看,然后重新修改你的作文。

”我拿着书回到教室,心里既有对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失落,又有被刘老师关注和指导的温暖。

我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了解了飞行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于是,我重新写了那篇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想当飞行员,是因为看到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觉得很酷,也因为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还写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每天都会早起跑步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克服自己胆小怕黑的毛病。

当我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记住,梦想不是随口说说,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宇。

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讲的课他好像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个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特别有耐心的人。

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小宇大声呵斥或者直接罚站,而是找了个时间,把小宇单独叫到了办公室。

我记得那天下午放学,我因为值日走得比较晚,路过办公室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王老师和小宇的对话。

王老师声音很温和,她问小宇:“小宇啊,你为什么在课堂上总是静不下来呢?”小宇一开始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小声嘟囔着:“我觉得上课没意思。

”王老师笑了笑,接着说:“那你觉得怎么样才有意思呢?”小宇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我喜欢踢球,要是能一边踢球一边学习就好了。

”王老师听了,点了点头说:“那咱们可以想想办法,把学习变得像踢球一样有趣,怎么样?”从那以后,王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设置一些小游戏,比如让我们分组比赛背诵课文,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数学应用题。

对于小宇,王老师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些和体育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让他计算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的进球概率。

慢慢地,小宇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通过这件事,我当时就觉得王老师真厉害,能有办法让那么调皮的小宇都爱上学习。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哲学》,我才明白,王老师的做法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教育哲学。

她没有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小宇服从,而是尊重他的兴趣和想法,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主动去学习。

书中还提到,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同桌,小林。

小林是个特别内向的女生,平时话不多,但是文笔特别好。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

教育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却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它并非是一种抽象、脱离实际的理论,而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考和指引。

教育哲学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价值,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盲目跟从,而是有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作者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等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过来,教育也具有塑造社会的力量。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批判思维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

有的认为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立足;有的则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还有的认为教育应当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让我思考,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的需求来综合确定。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社会、家庭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还包括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们应当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都能在教育中受益。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

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压力,注重成绩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深层思考的大门。

书中的观点和论述,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日常教育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教育,这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人格的塑造?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

作者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也许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没有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或者顺利进入名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创新能力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创造新的价值;而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的现状,使得这些重要的素质培养往往被忽视。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当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在现实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常常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另外,关于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

然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背景差异等原因,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未来的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本体是脱离人类思维而独立的存在,不需要人类存在的存在。这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实体。所谓实体就是不需要别的东西存在而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一个这样的存在物,即上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但它们都依赖于上帝的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的第一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既不统一于人的思维和超人的精神,也不统一于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质,而是统一于人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否认传统本体论占有绝对真理的幻想,但并不拒绝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和人类思维本性的本体论追求。
五、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
现代中国哲学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相对于精神是第一性的,但很少把物质称为本体。
思考与质疑:
创新:
人的实践都是历史的实践。在人的实践中,原因和结果、本体与本质、有与无或者无与有都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原因和结果、本体与本质、有与无或无与有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
六、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组成的教学活动,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双边活动,如果要说教育中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只有教学这个抽象的概念及其抽象的规律。
第二节教育本体论
一、本体是形成本质的终极原因,教学实践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本质既来自于教育思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当然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二、教育本体是教育本质的终极原因,教育本质是教育实践的现实结果
有人类必然有教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重要存在方式。教育本质是由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本质和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共同决定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本质形成的原因,教育本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环过程。
九、自主、外化育哲学,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哲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人的主体性和非理性、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语言是人的语言,是“我”的语言,因此,自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有可言说的世界和不可言说的世界。可言说的世界是由人言说而形成的,不可言说的世界则是神秘的。
奎因认为,任何科学理论学说都是具有某种本体论立场的,都包括肯定和否定这样和那样事物存在的某种本体论的前提,因而一个人的本体论对于他据以解释一切经验乃至最平常的概念结构来说,是最基本的。哲学家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来解释或澄清其本体论立场。
三、教育本体是多种教育原因的综合原因,教育本质是诸多教育原因统一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现实结果
人是人自己的原因或理由,人与实践互为原因和结果,互为手段和目的,但人及其所有实践的终极目的是人,不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原因,人是实践的目的和结果。人的发展有许多原因,实践是把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统一起来的根本原因,是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实践目的的关键。
四、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和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既不在于单纯地认识教育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也不在于单纯地认识人的主观需要、理想和追求,而在于真善美、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客观规律与主观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历史和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现实中的未来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追求理性是西方人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白板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七、教育本质是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变化的
否认教育规律的变化就是否认教育本质的变化,否认教育本质的变化就是否认人对教育本质的形成,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人,把教育看成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事物。然而人不是自然的,教育也不是自然的。
第三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柏拉图把“理念”看做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而对其的感觉是多样的。个别事物是相对的和偶然的,是感觉的对象。理念是永恒、普遍、绝对和必然的,是知识的对象,事物存在的依据、共相和本质、目的,是事物的本体存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其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而不可感。理念并非单纯抽象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依据的实在。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教育本体论是一切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教育理论的逻辑前提、根据,是推演教育理论的逻辑支点。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本体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受教育和发展成为人的巨大潜能,但人的潜能是什么,是善的还是恶的,抑或不善也不恶,是自然还是人为的,是永恒的还是可变的,这是人性论和教育理论不能不研究的问题。几种关于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育形成的;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自然人性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追求理性是西方人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白板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人性:互动人性论;教育本体论。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环过程;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哲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人的主体性和非理性、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育就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和理解、解释形成人的过程,或者说人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和理解、解释形成的。
康德认为知识、真理、认识是先天形式和后天刺激的总和。刺激感官的对象是“物自体”,物自体本身不可认识,我们认识的是物自体的现象,先验形式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黑格尔认为,主体对本质的认识就是主体通过反思的间接性和自我否定扬弃对象的直接性和外在性,通过差别、对立和矛盾,使对象达到自身联系和统一,使纯存在和纯思的潜在因素外化的过程。认识的第三个阶段是思想返回到自己本身,形成自在自为概念的阶段。概念是直接认识经过间接认识返回到直接认识,是存在与本质、直接与间接的具体统一性,是包含间接性在内的直接性,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真正的直接性”。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是最高、最后概念,是一切概念的统一,是全部真理。这样本体或实体、主体、精神(思想)的运动就是一个以预设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三、现当代哲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问题,并不是“是什么”的本质问题,而是关于在者追问存在怎样存在、怎样使存在显现,即这个自为存在的此在问题。
萨特认为,人来到这个世上,除了生命具有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外,一切全凭人自身改变。人只有依靠自己选择、谋划、决断和创造,才能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同时赋予外部世界以意义。人的存在是一种没有根基的永远未定的存在,是一种始终处于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的虚无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和存在作为本原本体蕴藏的无限潜能和作为终极本体追求的无限可能性的本体论。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摘录:
第三章教育本体论
第一节哲学本体论
一、古代哲学本体论
巴门尼德认为,自然哲学家们都是通过经验观察来寻找本原的,这样也只能用感觉的对象来充当万物的本原。凡存在都是能被思想和言说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然而作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感觉经验事物是不能被思想和言说的,是不能产生普遍必然知识的,因而它是非存在,只是意见的对象,不是真理的对象,不能走向真理之路。
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育形成的。
三、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自然人性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形式或公理,是所有有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灵魂能够作为躯体的原因是因为,灵魂是躯体运动的始点,是躯体的目的,是一切拥有灵魂的躯体的实体。”不仅如此,而且“所有的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植物的躯体,动物的躯体,人的躯体都是为其灵魂而存在”。“质料并不是和形式不同的东西,而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形式。”形式的本质就是对质料的超越,就是使存在于质料之中并受质料束缚的潜能超越出来成为现实。整个宇宙的运动就是一个由形式能动地把质料中的潜能实现出来的过程。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