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學習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 瞭解即景抒情詩的鑒賞要點。

2. 瞭解作者的生平,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背誦《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張九齡望月懷人的一片深情。

【學習重點】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

【學習難點】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學習過程】一、預習·導學1.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識記字音愴()然灩灩()霰()纖()塵扁()舟砧()碣()石3. 理解詞義古人、來者:愴然:竟夕:憐: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讀《即景抒情詩四首》三遍以上,背誦《登幽州臺歌》和《望月懷遠》。

二、學習·研討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簡介作者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

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託,提倡漢魏風骨。

其為詩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3(精)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3(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了解作者陈子昂、张九龄。

过程与方法: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扩展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登幽州台歌【导入语】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陈子昂年轻时到京城长安闯荡,才学出众,却籍籍无名,心情十分郁闷。

这一天,陈子昂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就凑上前去看热闹。

原来是一个卖胡琴的,开价少于一百缗(mín)钱免谈。

围观的人大都是“音乐发烧友”,他们议论纷纷,都说这把胡琴绝对是把好琴,只是价格贵得离谱,大家只能望“琴”兴叹。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陈子昂灵机一动,对卖琴人说:“我出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了!”这时,围观的人纷纷咋舌,有人问陈子昂:“公子,您怎么出这么大的价钱买琴,看样子您一定是位乐坛高手,能否为我等演奏一曲呢?”陈子昂笑道:“这儿太吵闹了,想听我演奏乐曲的,明天中午到宣阳里陈府我的住处来吧。

我在那里恭候各位大驾光临!”陈子昂说完,目不斜视地带着卖琴人走了。

第二天中午,宣阳里胡同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其中有许多长安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陈子昂这才对众人说:“我乃四川陈子昂,从小就能诗善文,在家乡颇负盛名。

然而到了京城之后,却不为人所知。

我买的这个胡琴,只不过是乐工演奏的乐器罢了,根本就不是我的兴趣!”。

说完,陈子昂在一片惊讶声中,将名贵的胡琴摔得粉碎,随即拿出自己的诗词文章,散发给客人们看。

大家看看他的诗文,才思敏捷,工整巧妙,于是争相传诵。

当天京城里所有茶馆和酒楼的客人都在议论着这件事,一夜之间,陈子昂便享誉京师,家喻户晓。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4课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2、让学生学会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分析景物描写,读懂诗歌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和寓意,品出诗歌意境,读懂诗歌情感;【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诗的尴尬:读懂文字,读不懂诗,特别是即景抒情的诗。

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论: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掌握鉴赏方法。

二、检查预习检查导学案中布置学习的鉴赏知识点。

三、高考瞭望展示全国卷一2012年、2014年、2015年诗歌鉴赏题,了解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考点、题型。

寻找规律,明确学习目标。

2012年全国卷一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14年全国卷一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015年全国卷二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难点: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2.介绍体裁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3.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二、整体感知(一)读诗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二)解词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的样子。

3.涕——眼泪。

4.前——向前看。

原创精品教案 即景抒情诗

原创精品教案 即景抒情诗

即景抒情诗高州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辛夷坞》《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经典重温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根据即景抒情诗的特点,试着鉴赏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附赏析:首句即入题。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版学习要点:(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题李凝幽居 (2)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题李凝幽居 (2) Word版含解析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

3、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

教学方法:练和讲、合作讨论第一课时一、导入复习导入:本诗歌为即景抒情,什么是即景抒情诗,鉴赏的要点是什么?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三、赏析诗歌【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2、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以下练习思考,看看你对这首诗能理解解多少?下面大家用20分钟的时间来做一点练习,主要是答题思路或要点:【出示练习】题李凝幽居〔1〕、首联属于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3〕、你认为“推〞和“敲〞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4〕、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往? 〔5〕、有人说,?题李凝幽居?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美诗共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如发现自己做的练习有不理想的地方,可以做记号〕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

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唐诗之旅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同步教学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唐诗之旅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同步教学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2、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第一、二课时春江花月夜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教学课件:第1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学课件:第1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学目的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即景抒情诗的特点和 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生 平和诗歌背景。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 情感,培养诗歌鉴赏和审 美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自 然和生活的热爱,增强人 文素养。
02 即景抒情诗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即景抒情诗是一种通过描绘自然 景物或场景来抒发诗人情感和思 想的诗歌形式。
代表诗人与作品
古代代表诗人
王之涣、杜甫、白居易等,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春 晓》等。
现代代表诗人
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等,代表作品如《再别康桥》、《雨 巷》等。
03 四首即景抒情诗解析
《望庐山瀑布》
总结词
描绘壮观的瀑布景象,抒发豪情壮志 。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豪情 壮志。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将瀑布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点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常常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 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即景抒情诗的发展
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的繁荣而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现代诗歌对即景抒情诗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兴起和发展,对即景抒情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准备下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预 习相关资料和诗歌作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静夜思》
总结词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清新自然。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皎洁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 深思念。诗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即景》教学设计

《 -即景》教学设计

《-即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和欣赏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形式和意境表达。

2. 分析、解读和表达《即景》中的情感和意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即景》这首现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与日常生活和情感的联系。

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解释自由诗的特点和韵律的运用。

2. 解读《《即景》的具体内容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意象以及通过语言和隐喻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和思考:1. 引导学生展开诗歌视角的思考。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诗中情感、意象和主题的个人理解和反思。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解读,促进交流和思考。

创作与表达:1. 鼓励学生运用《即景》所启发的情感和意象,进行个人创作。

2. 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和方法,例如写下个人的即景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和展示: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和创作。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解读,展示他们的成果。

扩展活动(可选):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更多现代诗歌的形式和主题,增加对诗歌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理解。

2. 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学讲座,拓宽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范围和视野。

注意事项:1.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诗歌实践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旨)“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

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

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

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

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

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

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

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

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

“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

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

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

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

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

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

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

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

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

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全诗写景别具特色。

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

“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

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

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

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1.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

(主旨)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

“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

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此诗写情颇具特色。

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

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

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

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

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主旨)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

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

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

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

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