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稳定性、流动性等。
3. 空气的作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污染源、危害、防治措施等。
5. 实践操作:如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改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空气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4.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质量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2. 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课堂讲解。
3. 分析空气质量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4. 探讨空气质量的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分享监测结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和体会,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组成、性质、作用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等图片和视频。
2.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如PM2.5传感器、空气净化器等。
3.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空气污染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向阳初中龚金辉一、复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本单元中的七个概念,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本单元的相关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归纳本单元相关的知识。
逐步培养知识建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单元概念及知识体系的复习,养成科学规范的化学素养。
2、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复习难重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三、复习过程(一)七个基本概念1、物质的简单分类纯净物(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混合物(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混合物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性质。
如:空气具有助燃性是因为它的组成成分中氧气具有助燃性的缘故。
2、化学反应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___________ (1)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___________剧烈氧化如: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 (2)非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如: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3、催化剂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变二不变)(二)知识脉络(一)空气组成原理(二)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物性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氧气的性质与碳化性与硫结论与铁空气氧气成分和用途氮气氧气的用途稀有气体工业制法二氧化碳氧气的制法其它气体原理污染和防治污染实验室装置检验防治(三)探究性专题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小结1.药品选择思考讨论题:已知硝酸铵加热到300ºC以上产生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为加热硝酸铵氮气+氧气+水,硝酸铵是否适合于实验室制备氧气?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生装置的选择两种典型的气体发生装置A B归纳小结:(1)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加热或高温时,选用____装置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或液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时,选用____装置(2)选择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药品要__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_____,防止_______;试管内导管要______________;铁夹要固定在试管的_____;加热时要先_____,如果该装置和排水法收集联合使用,实验结束时,要先把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问题1这位科学家叫做,他正在做的实验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的结论是
仿照这个实验的原理,你设计的方法是
①先用弹簧夹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③将燃烧的红磷迅速插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④燃烧完毕,冷却
⑴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只答四点即可)①;②;反应原理分析,它们都属于化合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等。
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且需要点燃,如碳的燃烧,铁的燃烧等。
相反的例子主要是与化合反应相反,应当属于分解反应。
⑴写出A装置中a、b仪器的名称:
a___ __、b 。
⑵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2
2、通过学生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建构观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污染与防治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加深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单元“知识树”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的建构观念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讲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用途;(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2)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的记忆;(2)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空气的组成成分、空气的性质和用途等;3. 教学资源:相关空气的案例、新闻报道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回顾(1)复习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2)回顾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3. 课堂探究(1)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槽集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的组成成分;(3)讨论空气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氮气的用途等。
4. 案例分析(1)呈现一些与空气相关的案例,如空气污染事件;(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3)教育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
5. 课堂小结(2)强调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1)复习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2)思考空气的性质和用途在生活中的应用;六、课堂活动1. 空气成分猜猜看:教师准备几个密封的瓶子,每个瓶子里装有不同比例的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猜测每个瓶子中的气体成分。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备教案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单元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并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2.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响的重要作用。
5.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响。
并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3.初步学会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测定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利用化学可以从混合物中别离提纯物质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效劳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逐步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及重点:考点常考题型重要程度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改良装置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空气中各气体的性质及用途★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识别空气污染物★★2.空气质量日报和内容及分析★★化合价与化学式1.应用化合价规律求元素化合价★★★2.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判断化学式的正误★★★3.化学式的意义★★★4.原子结构与化学式、化合价知识的交叉★★★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利用“陌生〞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生产生活、新科技知识给出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复习过程:前期:提前一天或更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考点编制、印刷、分发目标学案。
中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并给予指导性帮助。
后期:收齐学生学案批阅和记录〔疑惑点、易错点和混淆点〕,然后分发给学生。
【课件展示】探究一梳理空气的成分、用途、污染及防治1、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2、如何通过实验测出来呢?3、空气中还有哪些成分?归纳小结稳固练习适时提升探究二梳理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1.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归纳小结探究三梳理物质组成的表示归纳小结对学生的疑惑给予精当点拨。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学会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验证空气的成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和理解。
(2)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空气成分图示。
(2)实验器材:烧杯、水、澄清石灰水、木条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
(2)空气成分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1)复习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复习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空气成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 实验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成分。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锻炼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实验手册的相关练习。
2. 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空气中的现象,如树叶变色、烟雾弥漫等,思考这些现象与空气成分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空气成分的科普活动,如参观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⑴污染物: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⑵危害: 可形成酸雨; 可导致“温室效应”。
⑶防治措施:研制和开发 ;工厂的废气要 ;在汽车上安装尾气 ,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知识点五: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____色____味_______,_____于水,密度比空气略____,液态或固态时颜色变为______色。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的气体,具有氧化性。
在点燃的条件下,能跟木炭、硫、铁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知识点六:氧气的制法物质 氧气中燃烧现象 化学方程式木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 ,发出 放出 ,生成能使 的气体硫 发出明亮的 色火焰,生成有 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铁 剧烈 , ,放出 ,生成 色固体石蜡 发出 光,放出 ,集气瓶内壁有 ,有能使澄清石灰水的气体生成石蜡+氧气—— + 1.工业制法:工业上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 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这一过程为 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2.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常有以下三种方法,请结合下面的装置图完成 1、实验装置 反应原理 制取装置注意事项 发生 收集加热KMnO 4 ①加热KMnO 4管口处放 ②试管口要略 ③用排水法收集时要等到管口出现 才收集;④结束时应先 再 加热KClO 3 与MnO 2常温分解H 2O 2与MnO 2 长颈漏斗下端要 2.检验O 2方法:把 伸入集气瓶中,若 则证明是氧气。
自主完成,及时反馈不能完成的查找资料还不能独立完成的记录,为交流作准备回顾与反思 1.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主要有固—固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2.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三种,选择的依据是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即与空气的密度的大小比较)还得讲一下:光、焰、雾、烟的区别,学生对现象的记忆会更准确无误基础知识以填空形式出现,强化学生记忆教师应强调一下会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污染与防治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加深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单元“知识树”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的建构观念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讲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结合,培养热爱化学、关注环境的情感;2、通过学生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建构观念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复习课教学模式(自补——合作——展示——反馈)、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进行系统复习。
请同学们构建认识物质的框架,依据你的所知介绍一下本单元我们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老师准备的“知识树”,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为这棵树添上美丽的“叶子”,引入新课。
倾听讨论评价:只有树干,无枝叶,明确学习目的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新课一:空1、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小组讨论构建空气这一部分的知识框架以下问题由学生问其他学生答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空气的成分及含量是什么?。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各成分的存在。
给出几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哪些是氧气的用途,哪些是氮气的用途,哪些是稀有气体的用途回答: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由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判断组内交流,同伴互助便于学生灵活掌握加深印象2.复习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重点与难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型复习编者电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2.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在实验室中熟练的制取氧气。
3.加深对纯净物、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会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本单元网络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展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点拨、激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化学与我们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形成热爱化学的情感。
2.通过同学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氧气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单元知识网络的形成。
教学用品仪器……药品……其它……环节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景导入(2016•成都)下列装置都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a、b两物质的选择正确的是()A.a是铜, b是红磷B.a是铜, b是木炭C.a是汞, b是红磷D.a是汞, b是木炭学生对比两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及展示,归纳、总结测定空气成份对装置、药品等条件的要求,认识科学的实验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
A、C。
智能应用例1小华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燃烧匙内的物质应该是。
A、铁丝B、红磷C、木炭D、硫磺2.该实验中燃烧物需稍过量,目的是。
3.燃烧完毕,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4.由上述现象,可猜测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性质:①②③5.若实验过程中,发现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
①红磷用量偏少;②装置漏气;③反应后没有冷却到原来温度;④烧杯中水太少。
例2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需用的可燃物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比较充分,且只与氧气反应。
《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作者:杨华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4期(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第二中学)摘要: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前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复习。
课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通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时的复习安排突出复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空气;氧气;化学;教学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物质,教材选择从学生最熟悉的空气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开始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也是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催化剂等)的开始。
本单元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水等物质打下基础。
二、考点分析空气和氧气相关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制法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热点。
其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要考查实验的原理、现象和结论。
而氧气的性质多从描述实验现象进行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经常与其他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合并到一起考查,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结合实例进行考查。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能力薄弱,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
四、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构建第二单元知识网络图,全面归纳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2)通过例题1和练习题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等重要考点;(3)通过例题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4)通过例题3和练习题加深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解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好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五、复习重点和难点1.复习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
2.复习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六、教学方法本单元复习主要以问题导学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分析比较法、归纳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法来教学。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阅读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有所体会;2、知道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学习重点、难点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二、预习导航1、空气中占体积分数为78%是____________,占21%的是___________,其它还有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2、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
在低温下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
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3、在相同条件下:(1)分离100升空气,大约可得氧气升,可得氮气升;(2)分离升空气,可获得42升氧气;(3)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米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米3。
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瑞典化学家舍勒 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三、学习过程1、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1)氧气和氮气的发现2)氩气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氩的发现》英国著名科学家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氮气,一种方法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另一种是分解氨气获得。
他经过反复实验,总发现两者得到的氮气密度值相差大约0.001。
应该说,这个数值并不大,完全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但雷利没有放过它,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之一的氩气。
人们把氩的发现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因为它是从0.0064克的微小差别开始的。
也有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从微小的差别开始的,但也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的机会却从这种微小的差别中失去了。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1)过程:空气态空气后气先逸出剩余主要是气;降温、加升温这样既制得氧气,又得到氮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型:复习课周村区北郊中学:杨玉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
2、知道化学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求某种元素的化合价。
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3、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氧气的性质。
4、了解催化剂、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学会测定气体中某组分体积分数的方法;2、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学会制取气体和研究气体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复习,掌握有关计算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养成关注自然和爱护自然的情感。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关。
学情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突出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教法分析首先,从思维的认知规律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作用;(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空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巩固对空气成分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与应用;2. 空气中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3.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在空气中的作用;3. 空气中污染物:介绍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4.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复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计算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作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以及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空气中污染物及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 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和运用,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相关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重要性。
2.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通过PPT展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各成分的作用,让学生巩固记忆。
3. 分析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展示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讲解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介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的理解、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以及对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2空气的成分(2)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阅读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
有所体会;
2、知道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学习重点、难点
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二、预习导航
1、空气中占体积分数为78%是____________,占21%的是___________,其它还有
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2、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
在低温下
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
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3、在相同条件下:
(1)分离100升空气,大约可得氧气升,可得氮气升;
(2)分离升空气,可获得42升氧气;
(3)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米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米3。
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化学家舍勒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三、学习过程
1、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1)氧气和氮气的发现
2)氩气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氩的发现》
英国著名科学家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氮气,一种方法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另一种是分解氨气获得。
他经过反复实验,总发现两者得到的氮气密度值相差大约0.001。
应该说,这个数值并不大,完全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但雷利没有放过它,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之一的氩气。
人们把氩的发现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因为它是从0.0064克的微小差别开始的。
也有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从微小的差别开始的,但也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的机会却从这种微小的差别中失去了。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降温、加压升温
(1)过程:空气态空气后气先逸出剩余主要是气;
这样既制得氧气,又得到氮气。
(2)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不同;
(3)点评:工业制氧过程是变化。
四、课后检测
A
1、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
在低温下
加压,把空气转变为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
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2、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化学家舍勒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5、“生物固氮”是利用空气中的()
A.氧气B.惰性气体C.氨气D.氮气
6、成年人1分钟需要吸入8升氧气,则10分钟内需要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是()
A.100升B.500升C.400升D.320升
7、关于氮气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溶于水B.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高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易与许多物质反应
D.利用沸点不同可以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
8、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灯泡里填充了()
A.二氧化碳气体B.氧气C.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D.空气
B
1、氧气和氮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会变成液态,这个状态变化是()A.熔化B.凝固C.液化D.汽化
2、氮气在液化时要()A.放出热量B.吸收热量C.不吸热也不放热D.先吸热后放热
3、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和氮气是利用了它们()A.凝固点不同B.熔点不同C.沸点不同D.颜色不同
4、我们常看到盛液氧的钢瓶漆成的颜色是()A.黑色的B.红色的C.黄色的D.蓝色的
5、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的事实,我们可以推知氧气和氮气是色、味的
气体,沸点比水。
6、氧气和氮气液化后装入钢瓶,装氮气的钢瓶漆成色。
与运输气体相比,运输液氧的优点是。
7、人呼吸时,氧气是的,因此病人所吸的氧气也可以是的。
(填“纯”或“不纯”)
8、利用沸点的不同可将氧气与氮气分离开来,那么液氧与液氮的沸点各是多少摄氏度?查一查资料,并记录。
想一想,将液态空气升温,先变为气态的是氧气还是氮气?
9、医院里的病人吸氧时,氧气从钢瓶出来,要经过一个如图所示的
装置,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