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作 品中赋格运用广泛,音乐效果已不再像中 期作品那样激烈,充满了戏剧性,而创作手 法的有些方面似乎回到了巴赫时代;曲式 结构等却完全打破常规,具有强烈的浪漫 意识;在音乐内容上则是他的个性同超然 性的有机结合。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 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 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 • 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 本文题目所指的晚期作品仅指1816年以后的作品 (包括1816年)。在这10年里(1816—1827),贝多 芬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奏鸣曲: • Op.101(1816年), Op.106(1818), Op.109(1820), • Op.110(1821),Op.111(1822); • 一首钢琴变奏曲:Op.120(1823,Diabelli) • 两首交响作品(交响声乐作品):《庄严弥撒》 Op.123(1823),第九交响曲,Op.125(1824); • 六首弦乐四重奏: • Op.127(1824), Op.132(1825), Op.130(1825— 1826), Op.133(1825—1826), Op.131(1826), Op.135(1826)。
2、变奏
• 贝多芬一生写过许多变奏曲。然而,在维也纳创作阶段早期, 他很少将变奏片段掺入大作品中。到了维也纳中期,作品中 掺入变奏现象逐渐增多(Op.57,Op.61,Op.67,Op.74,Op.97 等)。但从总体说,这些变奏在作品中的地位,仍属较次的修 饰地位。在他晚期的作品里,这类性质的变奏虽然仍被保留, 但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奏,那就是音型、动机的变奏。这 • 些变奏挖掘到构成主题旋律的基本成份,从而变奏性质发生 了变化。变奏不仅是传统观念上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 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 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典型 地反映在作品Op.120中,并在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 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 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钢琴奏 鸣曲Op.109,弦乐四重奏Op.1u!
六、关于影响(讨论题) 关于影响(讨论题)
• 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给后人所带来的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而具体要说他的晚期的音乐创作所 带来的影响这似乎又有点迫人深思。 • 讨论:关于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影响问题
七、引用文献
《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浅谈》,高宗仁,《人民音 乐》1997年第11期,总第379期。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宋欣语,西安 音乐学院舞蹈系。
1、大量赋格的使用
• 贝多芬晚期创作中,赋格运用之广,规模之大,在他一生中是 前所未有的。晚期的每首大作品,无论是钢琴奏鸣曲,交响 作品,还是弦乐四重奏,都包含着相当的赋格片段,甚至是相 当规模的赋格曲。这些赋格在作品中可以是一个片段或多 个片段,如钢琴奏鸣曲Op.110的Adgio, ma nontropo;可以 是一个很大的部分,如庄严弥撒Gloria中的整个Allegro, ma non tropp e benmarcato部分;可以是奏鸣曲的发展部, 如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可以是整个乐章,如弦乐四 重奏Op.133(这首赋格原先是弦乐四重奏Op.130的最后乐章, 后这一乐章单独出版,作品号为Op.133);又可以是呈示部,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赋格音乐效果特点是密集、 均衡,和声效果同非赋格曲不同。在贝多芬后期作品中,赋 格时而被用于控制、淡化音乐戏剧效果的手段;同时,在静 止过程中又结合主T64和弦,有意避开属和弦的音乐效果。
五、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特点
• 这一时期可称作贝多芬的“冥思时期”。 如果说中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这位英雄无 比的革命热情和坚不可摧的信念,那么在 晚期,这位英雄则已经深入到自己的内心 世界,通过描述内心的思想,剖析内心的 灵魂,将他创作中期的思想经验上升到哲 学的高度。压抑、无奈的现实与贝多芬晚 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的美好理想之间形成 了异常的不协调,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又难 以找到支撑点,于是就更加倾向于抽象的 哲学思维,从内心世界的意识形态去寻找 和解决这些矛盾。
四、贝多芬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 1814年,庆祝反拿破仑战争胜利的维也纳会后, 欧洲各国的反动君主又开始瓜分欧洲。人民群众 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不但被封建势力篡夺,而且 封建主义的全面复辟又使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 的深渊之中。在维也纳,白色恐怖猖獗一时,反 动统治镇压着进步人士,一切有可能的革命运动 均被扼杀,人们的言论得不到自由,交往也受到 了严厉的监视。民族统一,人民自由和资产阶级 宪法实行等诺言已不攻自破。一向追寻资产阶级 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倒退的社会现实, 非常痛心。政治上的黑暗在精神上给予他重大的 打击,使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社会感到失望, 而且经历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他晚期的 创作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迹。
5、宗教性
• 他晚期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两首曲子是《庄严弥撒》和第九 交响曲。《庄严弥撒》是一部长达1小时20分的宗教音乐, 且贝多芬自己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虽然不 是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可在音乐内容、精神、构思安排、配 词等方面,同信仰有着一定联系。在着手写“贝九”以前, 他就准备在这首交响乐中谱写一首“以古音阶(church mode寺院音阶)为调的虔诚的歌”,并且也这么做了(第九交 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在D大调上结束后,音乐便通 过G大调转入以寺院音阶Ionian为调,听起来像格里高利圣 咏的乐段)。因而,在西方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自然信仰的 论著”。除了这两部作品外,他后期创作带有宗教色彩的笔 触还出现在弦乐四重奏作品Op.132的慢板乐章。在这乐章 的主题下贝多芬注明着“Hymn of thanks-giving to the divinity froma Convalescent in the Lydianmode”的字 样,意谓“一个康复中的病人向上帝咏颂感恩圣歌(Lydian 调)。
• 此时的贝多芬生活十分拮据,而越来越糟 糕的身体状况和悲剧性的耳聋几乎隔绝了 他与外界的交流,他不得不远离人群,孤 苦伶仃的生活着。因而晚期的性格中内向 的一面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 声成为贝多芬唯一的乐趣,这也使得他的 精神日益向自身深入。听觉的丧失也给思 维和音调体现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使 得晚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特殊性,抽 象性,甚至难以理解。这些因素直接影响 了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创作。
4、曲式
• 由于贝多芬晚期音乐所具有的强烈个性,音乐内涵上丰富、 深邃,加之在同一乐章,同一曲中创作手法多变(赋格,变奏, 宣叙,咏叹等),就导致奏鸣曲曲式、结构、形式以及乐章间 的关系、分隔,同海顿、莫扎特等传统上的奏鸣曲曲式、结 构、形式产生了差异。即便将贝多芬后期作品自行作比较, 在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很难找到明显的较大的相似点。比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它的七个乐章全部连接, 而且,七个乐章在旋律上都相关,这种相关并不带有传统上 主题再现的色彩,而是在音乐上将七个乐章紧紧连在一起。 这种情况在贝多芬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可以 看成是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某些创作手法的发展和综合。 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主题音型加以多种变型而贯 穿了四个乐章;第六交响曲,则将三、四、五乐章连在一起。 贝多芬这一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曲,李斯特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等等,都有乐章相连或各乐章主题相关的特 点。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一、贝多芬创作的分期问题
• 人们一般将贝多芬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创作时期截止于1802年左右,第二创作 时期截止于1812年左右,以后直到1827年贝 多芬离世,则为他的第三创作时期。这一划 分法最早是由一个名叫舒劳瑟(Schlosser) 的学者在1828年提出的。后来这一观点又 相继得到其他学者,如菲特斯(Fetis)、莱 兹(Lenz)等的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但西方学术界对此仍持有不同的看法。在 近代的有关学术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 贝多芬作品三时期划分法原则上成立,但不 够仔细,应作一些修改补充。
• • • • • • • •
第一时期: 1782—1789(阶段一),1790—1792(阶段二); 第二时期: 1793—1799(阶段一),1800—1802(阶段二); 第三时期 1803—1809(阶段一),1810—1812(阶段二); 第四时期 1813—1816(阶段一),1817—1827(阶段二)。
• 首先,第一创作时期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波恩时期 同维也纳早期,那就是1782—1792(波恩时期)和 1793—1802(维也纳早期)。因为贝多芬波恩时期 的创作情况为后人了解较少。同时,贝多芬接触 了维也纳音乐环境及从师海顿和约翰·齐治·埃尔 贝克斯伯格(Johann GeorgAlbrechtsberge)后的 创作情况同波恩时期的不同。 • 第二,每个创作时期又可各自分成两个阶段。因 为作品风格时期划分,不仅应同作品实际情况大 体符合,也应考虑到一种风格形成的萌芽状态同 成熟状态的区别。这就是说,同属一个创作时期 的作品,该时期早期和晚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可能 后者比前者特点更为明显,手法更为成熟老练。 因此他们将贝多芬作品创作时期进行细分:
3、旋律
• 有一种说法认为,贝多芬并不擅长谱写优美旋律, 并认为他在24岁时并不能像罗西尼那样写出《塞 尔维亚理发师》中那不朽的旋律(罗西尼24岁写 下了《塞尔维亚理发师》)。实际上贝多芬早在 波恩时期就创作过许多旋律优美的歌曲。到了19 世纪初期,他注重发展谱写那些庄严、圣咏般的 慢板旋律。这一特点,在他晚期创作中又得到了 强化、深化和精炼。同时,那些朴实的民歌和舞 蹈旋律也成了他晚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素材。因 而旋律的形式和音乐形象就表现出一种简洁、朴 实、无技巧修饰的音乐效果,以构成一种更为直 接、亲切的音乐语音和沟通方式。这方面的典型 例子是庄严弥撒中的各个主题,如《庄严弥撒》 第二乐章中的第二主题。
• 那时,社会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引起了一 场革命。 • 当人们用刀剑和枪炮送走了一个旧的世界(拿破 仑统治)之后回过来审视,却发现现实营造的所 谓的理想王国与他们理想的人性乐园竟然相去甚 远,而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大多数知识分子因为 认识的局限而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便采取了消 极的方式——回到内心世界中去,幻想美好的未 来以及发泄对阴暗现实的不满和悲伤。此时,欧 洲的浪漫主义精神运动开始了,浪漫主义新音乐 流派也迅速崛起。当唯心论哲学和浪漫主义艺术 蔚然成风时,情感论音乐美学观亦在19世纪找到 了它新的立足点——音乐更热衷于个人情感的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