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波利尼演奏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贝多芬晚期音乐风格与精神境界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悼词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1802年之前是贝多芬的早期风格,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
1802年至1803年问,贝多芬因患耳疾从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令后人钦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的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的成熟期,即贝多芬的中期。
自此至1812年的十年间,贝多芬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著名杰作。
包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
中期的贝多芬,发散出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带有强烈现代感的个人意识,正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遗产。
贝多芬经由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通过声音的特别方式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自1812年之后,贝多芬的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与表达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贝多芬的晚期风格最终在1817年至1818年间成型,并保持至去世。
他最后十年的创作,标志着崭新的艺术境界。
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自信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自省之路,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槃的智慧哲人。
一、时代状况与生活境遇1812年的贝多芬,在当时就已被公认是最伟大的在世作曲家。
此时的贝多芬正处在顶峰,事业如日中天。
但正因为他已经达到如此的高度,下一步的艺术方向反而成为问题,贝多芬不时感到困惑和不安。
当时,欧洲的政治局势与精神气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启蒙思想开始遭到怀疑乃至抵制。
与这股怀疑理性主义的反启蒙思潮相对应,在音乐艺术中,浪漫主义的观念正在聚集力量,古典主义的理想则面临瓦解。
贝多芬处在重要的风格转折十字路口,他的创作数量急剧下降,某些作品中还隐约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怀与走向,如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1816年)、以及《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816年)。
音乐教育教案: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教案: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贝多芬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
他的音乐创作承载了他的热情、激情和艺术观点。
他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被他所影响。
因此,贝多芬的音乐是一个非常适合来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题,因为它能够帮学生了解音乐历史和现代音乐的演变以及取得对音乐更深刻的认识。
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早年学习音乐,曾跟随孟德尔松的老师克里斯托夫·沃尔夫(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学习。
贝多芬曾经是一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生涯几乎是分为三个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他的音乐作品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他写的音乐作品都是基于意大利歌剧的形式,通常是轻快、欢快、有启发性的。
而在第二个时期,他的音乐开始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他开始使用更大的乐队,同时也开始写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等更为重要的乐曲。
最后在第三个时期,他的音乐更加富有情感,趋势和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最著名的作品是那首在D小调的交响曲,号称是“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对现代音乐的影响贝多芬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对音乐的改变和扩大深刻地影响了各种乐曲的创造,包括歌曲、交响曲、钢琴曲、弦乐曲等等。
贝多芬音乐不仅是先进的,而且也是独特的,他经常在他的音乐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这些元素对后来的音乐家具有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打破许多传统的规则,并引入了很多新的演奏技巧。
他的音乐也有很明显的个性,传达着他复杂的情感状态,从而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音乐爱好者。
贝多芬的音乐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创作家。
例如,勃拉姆斯在他的音乐中也引入了类似的特性,如语调性、情感表现等等。
在20世纪前期,很多作曲家也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了贝多芬的风格,如马勒、理查·斯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摘要】在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贝多芬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下属组和声的运用,通过巧妙地结合下属组和声与旋律,在音乐作品中达到了平衡。
他还创新地运用下属组和声,使其成为乐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属组和声的重视和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对整个乐曲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对音乐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贝多芬, 晚期音乐创作, 下属组和声, 地位提升, 旋律平衡, 创新应用, 乐曲结构, 影响。
1. 引言1.1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其音乐风格包含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曲风格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展现出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音乐思想。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被视为他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充满了颠覆传统的音乐元素和创新的表现手法。
在这些作品中,贝多芬开始更加注重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和声的探索,尤其是下属组和声的运用。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是一个以自由、个性和表现力为核心的时代,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他在这一时期极大地革新了音乐创作的方法和观念,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对下属组和声的运用在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他对下属组和声的运用是非常精妙的。
在他的作品中,下属组和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乐章和乐段中,起到了丰富和谐音的作用。
贝多芬善于运用不同音部之间的对位和声的技巧,使得音乐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
在他的作品中,下属组和声被赋予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音乐中的辅助配角,更是与旋律相辅相成的重要成分。
通过下属组和声的运用,贝多芬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表达深度,同时也使得乐曲更加具有韵律感和动态感。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中,自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音乐天赋。
他曾拜师于海顿和其他著名的作曲家,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是他成为巨匠的主要原因。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在早期,他主要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的影响,作品充满了轻快欢快的气息。
中期的作品则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如交响曲《英雄》、钢琴协奏曲《皇帝》和弦乐四重奏《奏鸣曲》等。
晚期的作品则更加充满深沉、神秘和宗教气息,如交响曲《第九》和钢琴奏鸣曲《月光》等。
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如《悲怆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良宵》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中最具有亲和力的部分。
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小品和室内乐,如《爵士乐风格的音乐》、《G大调三重奏》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各类才华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中期的作品则更加充满了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和声,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
交响曲《英雄》以其庞大的结构和强大的情感表达而闻名,而钢琴协奏曲《皇帝》仍然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他的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奏鸣曲》和《哈塞四重奏》等,也是中期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期的作品则更加复杂,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宗教气息。
贝多芬最后的交响曲《第九》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合唱部分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美和最有力量的音乐作品之一。
其他晚年作品还包括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和《給良宵》等。
除了作曲之外,贝多芬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他以他出色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成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演奏风格也对后来的钢琴演奏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仍然广受欢迎。
他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一个代表,也是人类艺术的杰出代表。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贝多芬: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享誉全球的音乐大师,被公认为音乐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赞美。
本文将详细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一:贝多芬的生平1.早年生活- 出生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地为波恩,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早期受父亲音乐教育,并在孩童时期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 在青少年时代,成为一名备受赞誉的钢琴演奏家2.艰难的职业生涯- 贝多芬早年开始作曲,吸收了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影响,并逐渐脱离这一传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经常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个人体验,这一风格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1802年,贝多芬开始逐渐失去听力,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作曲和演奏3.后期生活与去世- 贝多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挣扎和孤独,但他依然坚持作曲- 1827年,贝多芬因健康恶化去世,享年56岁,但他的音乐留存至今,成为世人永久的宝藏二:贝多芬的创作风格1.交响乐- 贝多芬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令人瞩目,其中的合唱乐章《欢乐颂》至今广为演唱2.钢琴曲- 贝多芬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他的钢琴奏鸣曲及独奏曲深受推崇3.室内乐与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如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等,表现出他对音乐表达力度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声乐作品也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如《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乐章《欢乐颂》三:贝多芬对音乐的影响1.音乐风格和技巧的变革- 贝多芬的创新风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摆脱了古典音乐的束缚,为后续音乐家打开了新的创作空间- 他的作品充满了惊人的和声变化、强烈的节奏感和复杂的结构2.音乐教育的改革- 贝多芬开创了音乐教育的新纪元,他曾担任过教师,为后来的音乐教育者树立了榜样3.激励后续音乐家- 贝多芬的作品和创新思想激励了无数音乐家,他的音乐被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音乐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列表- 贝多芬的简要传记- 贝多芬的作品录音或演奏集锦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发表、复制、发行等行为的专有权利2.版权期限:指对音乐作品享有著作权的时限,通常为作者去世后的一定年限。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奏鸣曲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艺术演进。
贝多芬的奏鸣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区别,反映出贝多芬作曲风格的演进和发展。
早期奏鸣曲的风格相对较为传统,受到了当时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多以钢琴为主导,主题简洁明快,结构清晰。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生命之舞》奏鸣曲,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展示了贝多芬的青年热情与豪迈。
中期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高峰时期,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开始摆脱传统结构的束缚,探索更加个性化和情感丰富的表现方式。
他的中期奏鸣曲充满了强烈的表现主义和独特的创新力。
《悲愤奏鸣曲》以其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旋律上的创新豪情,使其在当时成为了一曲轰动全欧洲的代表作品。
晚期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创作风格最为成熟的阶段。
在晚期奏鸣曲中,贝多芬展现了他对形式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超越世俗的渴望。
《命运奏鸣曲》和《Hammerklavier奏鸣曲》是晚期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以其复杂而庞大的结构、情感的深度和表现灵感的独创性而闻名于世。
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反映了贝多芬作曲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从早期的传统到中期的创新,再到晚期的成熟和超越,贝多芬通过奏鸣曲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的探索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将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后世音乐家的灵感和榜样。
初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及其哲学性
以上这些苦难 的人 生经 历 , 使贝 多芬 有 了更深 的宗 教 情节 , 感情上变得深沉 而细腻 , 思想上更加成熟 。他开始 注
、
历史环境 与生活经历对 贝多芬创 作产生的影 响
重聆 听 自己的 内心世界 , 借 由音乐抒发 自己的情感 , 成为 贝 多芬 的内心需求。这也是 贝 多芬在 后期 作 品创作 中, 打 破 传统音 乐创作的规定 , 大胆 追求 适合情 感表 达 的音 乐创 作
摘
要: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 了3 2首钢琴奏鸣 曲。它们是 贝多芬一 生的创作 中最 为重要 的作 品。这些被 称 为《 新
约全书》 的奏 鸣曲 , 不仅透 露 出古典主义音 乐向浪漫主义音 乐过渡 的印记 , 而且记 录 了贝多芬从 幼年 到晚 年的 心
路历程 。 贝多芬对钢琴 奏鸣曲的创作 , 经历 了从前期作 品具 有海顿 、 莫扎特风格 , 到 中期作 品具有朝 气蓬勃 、 情感 炽热和对 比强烈 的特 点 , 再到后期作 品追 求音 响效 果强烈反 差和不谐 和性 、 矛盾的 戏剧化 尖锐 冲 突等 , 最后到 晚 期 作品追求 内心 深处思想对心灵 的剖析 , 注重 内心体验、 情感抒发 的过 程 。研 究 贝多芬 晚期的 钢琴奏 鸣 曲, 对 于 了解 贝多芬 的心理状 态及其音 乐创作 思想的变化和原 因有着极 其重要 的 意义 。本 文试 图从 调 性和 声、 赋 格对位 手法、 音 乐结构等 方 面进行 阐述 、 分析 , 揭 示 贝多芬 晚期 奏鸣曲创作手 法的变化及相 关原因。
是 当时的历史环境 和其个 人生活境遇影 响的结果 。
一
十几岁孩 子单亲的准备 , 于是在后来 的数 十年 , 为了监护 权 的 问题 与弟 媳于法 院几 进几 出 , 耗费 了其无 数 的精 力和 金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谈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导读: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起源。
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
下面就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进行概括的叙述与分析,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诠释这位“音乐巨人”一生创作的全貌。
一、贝多芬初期的音乐创作(1792―1802年)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嗜酒成性的父亲。
在父亲近乎残暴的教导下,贝多芬曾在7岁时入波恩皇宫表演,成为当时波恩的音乐神童。
1781年,贝多芬师从卡尔・聂夫,在聂夫的指导下,贝多芬有幸接触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还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曲式等学科。
1789年,贝多芬19岁时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伦理学和希腊文学。
在此期间法国革命刚刚开始,贝多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初步形成。
1792年,贝多芬只身来到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并开始了他初期的音乐创作。
贝多芬初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八钢琴奏鸣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六首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
一般来说,这时期的作品不论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没有跳出巴赫、海顿和莫扎特传统的窠臼。
例如,26岁写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有不少恩师海顿的痕迹。
其中第一首(f 小调)的慢板不论在主题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均有海顿的投影。
但是在贝多芬的某些作品中已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的火花,这与海顿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是完全违背的。
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三重奏》首演后海顿示意他先不要发表。
海顿曾对贝多芬说过这段话:“这个乐曲使我害怕!它是煽动性的、反抗性的、粗暴的,您在那里面说的完全是个人的热情和斗争,神圣的艺术不是拿来做这种事情的!”海顿对贝多芬作品中的“个性”持反对态度,然而这恰恰是贝多芬不承袭成规、勇于创新的表现。
二、贝多芬中期的音乐创作(1803―1817年)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当时贝多芬对这场革命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1799年,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作曲风格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作曲风格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
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
作曲风格独特而多样,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
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时,他受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如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他的早
期作品充满了优雅和轻快的旋律,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古典主义风格。
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具创新意义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他开始追求个人独立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自由。
他的音乐变得更加富
有个性,情绪上更加激烈和深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命运
交响曲》(Symphony No. 5),以其饱含激情和壮丽的音乐形式而
闻名于世。
晚期是贝多芬作曲风格的最后阶段,也是他聋了的时期。
尽管
聋耳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困难,但他依然坚持创作。
他的晚期作品更
加复杂和深奥,充满了思考和对生命的思索。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
一是《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 9),以其庄严而感人的合唱部分而闻名。
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在当时被认为是突破了古典音乐的界限,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个性,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而受到赞赏。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广受欢迎,被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们珍爱和演奏。
总结起来,贝多芬的作曲风格独特而多样,从早期的古典主义风格到中期的创新个性,再到晚期的思考与深沉,他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风格探微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风格探微【摘要】从20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贝多芬的晚年作品是该作曲家最伟大的艺术结晶,其晚期风格是他最伟大的艺术创造。
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不仅达到了他个人的艺术顶峰,而且也标志着整个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至高点。
【关键词】音乐风格技术风格哲学性一、贝多芬毕生创作风格的划分对于贝多芬(1770~1827),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
贝多芬早已被公认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伟人巨匠。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明确地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而人们最熟悉、上演频率最高的贝多芬作品是他的中期创作。
音乐界已经达成共识,1802年之前的作品可被看作是贝多芬的早期创作。
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
1802年至1803年间。
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他几近崩溃,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
令后人永远感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的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的成熟期,即贝多芬的中期创作。
而标志这场精神胜利的一个物质性结晶。
就是那部极为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自此至1812年。
贝多芬在10年的时间中,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著名杰作。
在音乐会中频繁亮相的贝多芬曲目。
许多都出自这一时期。
包括《“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三首》作品59、《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上演率极高。
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强大影响。
可以推断,鉴于贝多芬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即便他在42岁中年时就此辍笔,他也完全有资格成为整个音乐史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大师之一。
但是,在1812年之后。
贝多芬的创作陷入了低潮。
随后。
其作品风格与表达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贝多芬的晚期风格”从中艰难浮现,最终在1817年至1818年间成型,并保持至去世。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
入 的 了解 。
【 关键词】 多芬 贝
晚期风 格 边缘 。但是 ,贝多芬 的内心始终燃烧着理想 主义的火焰 ,使 他继续对 ‘ 望 ,自由和人性”作 了新 的探索和追求 。因此 , 希 压抑 、无奈的现实与贝多芬 晚期越来越强烈感受 到的美 好理 想之间形成 了异常 的不协调 ,而他在 现实 生活中又难 以找到 支撑点 ,于是就更加倾 向于抽象 的哲学思维 ,从 内心世 界的 意识形态去寻找和解决这些矛盾。 作 于 1 1 的声乐套 曲 《 86年 致远方的爱人 》( 作品 9 ) 8 是 部 “ 分水岭”式 的作 品,它标志着 贝多芬 的创作从 中期 向 晚期的转换。这部 由六首歌 曲组成 的声乐套 曲是第一部德语 声 乐套曲 ,其 中首尾呼应的艺术处理手法 已经 预示 了贝多芬 晚期 风格的重要 特征。他 的代 表作 《 C 小调弦乐 四重奏 》 升 ( 品 1 1 、《 作 3 ) 大赋格 》《 品 1 3 作 3) )在结构 上都 已经运用 了 ‘ 尾呼应” 的艺术构思 。 首 最后 五首钢 琴奏 鸣曲 ( 品 1 1 0 、1 9 1 、11 作 0 、16 0 、10 1 )
和最 后 五首 弦乐 四重 奏 ( 品 1 7 3 、1 1 3 、15 可 作 2 、10 3 、12 3 ) 称得上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 中体现 , 表明贝多芬 的创作 已达 到炉火纯青 的境界 。 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巨匠 , 贝多芬的 作 品中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手法——音乐中更 多 的倾 注了他个人真实的主观 隋感 , 对理想的憧憬及对现实生 活 的感受 , 音乐更具主观性 ,思想内容的含量也急剧膨胀 。在 技法上 ,和声功能不断扩展 , 音乐织体更加复杂 ,奏鸣曲的形 式也极 自由的发挥 , 完全摆脱 了传统规则的限定 , 潇洒 自如地 表达内在的感情和思绪 。 在这些晚期的作 品里 , 套曲的乐章组 合呈现出多样的形态 。作 品 12 3 、1 1 3 、10 3 这三首弦乐 四重奏 就分别 由五个乐章 ,六个乐章与七个乐章构成 。 人们还发现 了很多新 的音乐表达手法 , 最突出的就是赋格 的运用 。晚期的每首大作品 , 无论是钢琴奏鸣曲,还是弦乐四 重奏 , 都包含着相当的赋格片断 , 甚至是相 当规模的赋格 曲。 如钢琴奏鸣 曲作品 l0的 A a ima o u p o 可以是一个很 1 dgo n n ' p , o 大的部分 ;如庄严弥撒 Gl i o a中的整个 Al r, n nro e r lgo ma o t p e o b n act e m ra o部分 。贝多芬在晚期寻求 的有关哲学思考 ,内省和 理性 的音乐表达正是这种复调音乐所擅长的, 他把赋格 当作一 种最适合表达 自己高度集中的感情 的表现手段 。 作 者创作 自由度 的进一步发展导致 贝多芬对 变奏 手法 的 重新审视 ,变奏思维成为 贝多芬 晚期创作 中另一 重要 现象 。 《 迪阿贝利变奏 曲》 品 1 0 贝多芬 晚期杰作之一 , 作 2是 在这 首 乐 曲 中,变 奏不仅是传 统音乐创 作观念上 的一种对 比手段 , 更成 了旋律要素 向外演化 、变异 、扩大 的方式 ,使音乐不但 具有强 烈个 性 ,还给原主题增添 了新 的意境 和色彩 ,这样 的 变奏 , 在他 晚期 的弦乐 四重奏 和一些钢琴奏 鸣曲中都能找到 。 不仅如此 ,贝多芬在晚期创作 中时而又将这种变奏 同赋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欣赏指南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欣赏指南浅谈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导读: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本文主要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02年)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
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
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
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
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14年)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
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他与被压迫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是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音乐艺术:名曲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音乐艺术:名曲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作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以其宏大的规模、深沉的主题和无与伦比的创新而受到广泛赞誉。
其中,第四乐章中引用了著名合唱诗《欢乐颂》,使得这部交响曲成为了有声音乐、唱诗等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1770年-1827年)是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文化史上最杰出的音乐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体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
由于他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了聋病等苦难,在创作过程中呈现了极度坚毅和矛盾对抗的性格特点。
第九交响曲结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慢板(威严而庄重)该乐章以浩大的开场乐句迅速吸引听众。
其氛围凝重、庄严,展示了贝多芬成熟的作曲风格。
第二乐章:舒缓而优雅的行板这个悠扬轻柔的行板部分为整部交响曲增添了一抹温情。
与第一乐章相比,节奏更加宽松、旋律更加抒情。
第三乐章:田园风光这个充满活力和愉悦感的乐章展现了贝多芬喜爱自然与农田景色,并通过音乐表达出生命的力量和欢愉。
第四乐章:合唱和声这是最具标志性和令人难忘的部分。
起初,交响曲中没有人声出现,但到了第四乐章,贝多芬引入了合唱团以及独奏演唱家来表达人类团结、爱与欢乐。
对朗诵《欢乐颂》的引用在第四乐章中,贝多芬插入了强烈而悲壮的合唱惯例,演唱《欢乐颂》这首原本是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舒勒(Friedrich Schiller)创作的诗歌。
这部分以“欢乐,千万物之鼓舞”的动情旋律出现,成为交响曲中最具突破性和震撼力的部分。
影响与意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被视为一部社会与政治意义上的杰作,它代表着对人类团结、自由和普世价值观的追求。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听众,都认为这部交响曲给他们带来了启发和情感深处的触动。
除音乐界外,在流行文化、电影等各个领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广泛应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
当代音乐2020年第6期MODERNMUSIC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丁㊀多[摘㊀要]众所周知ꎬ路德维西 冯 贝多芬(1770 1827)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ꎬ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ꎬ其一生创作题材广泛ꎬ尤其对古典音乐体裁的创新贡献极大ꎬ同时又发展了奏鸣曲和交响乐的曲式结构ꎬ被后人称为 交响乐之王 乐圣 ꎮ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丰富而又伟大的音乐作品ꎬ不同的时期都有其不尽相同的音乐创作风格ꎬ尤其是后期晚年的艺术作品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巅峰ꎮ因此ꎬ分析贝多芬晚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创作动机ꎬ对鉴赏其音乐作品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ꎮ[关键词]贝多芬ꎻ晚期生活ꎻ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0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86-02[收稿日期]2020-02-10[作者简介]丁㊀多(1982 ㊀)ꎬ男ꎬ杭州爱乐乐团二级演奏员ꎮ(杭州㊀310016)㊀㊀我国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ꎬ尤其是对其晚期风格作品研究较浅ꎬ国内大多学术研究成果认为其晚期给人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ꎬ甚至称其为 集古典之大成ꎬ开浪漫之先河 ꎮ其音乐创作以古典音乐为主ꎬ并随着社会变革和个人经历的增加不断丰富作品内容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ꎬ成为音乐史上浪漫主义风格的创始人ꎮ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ꎬ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实际上连接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ꎬ其创作初衷并非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音乐才华ꎬ而是完全随心而作ꎬ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典音乐的束缚ꎬ可以说是钢琴艺术史上的奇迹ꎮ一㊁贝多芬艺术创作历程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结构ꎬ采用动机型主题与动力性思维ꎬ使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和力量ꎻ同时ꎬ贝多芬还创建了功能体系上的变音节奏ꎬ使之成为其后期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ꎮ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ꎬ直到晚年时候ꎬ其音乐创作已经形成鲜明的风格ꎬ有专门人士将其作品明确地划分为早期㊁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阶段ꎮ由最初的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性到之后进入发展关键期再到创作的低潮期ꎬ整个历史过程都与其自身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ꎮ(一)早期音乐创作贝多芬早期音乐创作主要靠自学ꎬ从1792年到1802年ꎬ这十年间ꎬ是其创立自己风格的时期ꎬ主要包括钢琴奏鸣曲㊁弦乐四重奏㊁交响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等作品ꎬ其中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风格印记ꎬ反映出莫扎特㊁海顿对其的深远影响ꎬ但也已经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独特性ꎬ比如«c小调奏鸣曲»«c小调悲怆»等作品ꎬ均有一种独特的阴郁ꎬ反抗意味隐含其中ꎮ在形式上ꎬ许多奏鸣曲采用了乐章风格而非典型的古典奏鸣曲风格ꎬ部分则开始运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乐章ꎮ此外ꎬ贝多芬早期室内乐创作中ꎬ在句法上ꎬ弦乐四重奏㊁钢琴三重奏等作品都频繁出现许多非常规的转调ꎬ甚至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也都十分大胆与特别[1]ꎮ(二)中期音乐创作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是从1802年到1815年这一时期ꎬ这一时期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爆发时期ꎬ社会倡导思想自由㊁个性发展ꎬ反对封建传统㊁宗教束缚ꎮ这些思想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贝多芬ꎬ使其开始明白对真善美的呼唤与对假丑恶的抨击ꎬ世界和平成为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的主题思想ꎮ同一时期ꎬ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ꎬ当时的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ꎬ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ꎬ其音乐作品也是在这社会动荡中产生的ꎮ比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以及«第五钢琴协奏曲»等ꎬ其中弦乐四重奏的创作ꎬ在莫扎特等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ꎬ增加了许多慢板乐章的沉思性质ꎬ色彩变化更为突出ꎬ标志着其音乐创作进入关键时期ꎮ(三)晚期音乐创作贝多芬的晚期音乐创作主要是1814年到1822年之间ꎮ这一时期ꎬ贝多芬仅创作了5首作品ꎬ但是这些作品却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ꎮ比如1819年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ꎬ是其所有作品中最艰难㊁最庞大的巨作ꎬ他的晚期创作就此展开ꎬ在音乐风格上ꎬ完全脱离了传统形式的束缚ꎬ不仅坚决恢复到古典曲式的刚正严谨ꎬ而且在对音响材料的深刻挖掘和抽象提炼中ꎬ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和一意孤行的极端风格ꎮ也正是因为这首作品ꎬ奠定了贝多芬此后作品的创作方向ꎬ写出了最后剩下的几部作品ꎬ每一部都堪称经典ꎮ终于ꎬ在«第九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ꎮ这部作品基于贝多芬对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刻思考ꎬ企图在拿破仑时期政治复辟和欧洲文化衰退的不利环境中ꎬ重申人类欢乐友爱㊁平等团结的社会理想ꎮ680二㊁贝多芬晚期艺术创作特点贝多芬创作晚期正值欧洲大陆较为黑暗的时期ꎬ这一时期由于他经历了社会过多的黑暗因素ꎬ对社会和人生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ꎬ此时的他在创作作品时ꎬ已经逐渐弱化了前期的张扬和浪漫ꎬ反而讲求更为实际的理念ꎮ(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音乐家ꎬ其创作主要是在古典传统基础上ꎬ带有音乐逻辑感ꎬ强化了抒情效果ꎮ比如钢琴奏鸣曲«月光»这一作品ꎬ首先从慢乐章开始ꎬ贝多芬将三段曲式先以柔板形式展现出来ꎬ然后再用三连音和弦配好和声ꎮ正是利用这一背景ꎬ再由带附点的小动机引出乐曲的主题思想ꎬ充分体现出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秀丽㊁清雅的浪漫风格ꎬ给无数听众的心灵增添了优美高贵的浪漫体验ꎮ此外ꎬ贝多芬晚期作品中ꎬ除了英雄主义风格以外ꎬ更加注重朴实民族风ꎬ简洁大方㊁自然贴切是其晚期创作的主旨ꎬ在他的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130中ꎬ更是融入了咏叹调㊁宣叙调等形式ꎬ篇幅宏大ꎬ加之作者独有的个性及自由特点ꎬ使其作品的浪漫色彩极为浓郁[2]ꎮ(二)具有哲学思维贝多芬晚期处于思想低谷期ꎬ创作以沉闷㊁抽象为主ꎬ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ꎮ其晚期作品的伟大不仅在于音乐风格上的变化ꎬ而且还在于其作品中蕴藏着的哲学思维ꎮ晚年的贝多芬逐渐远离喧嚣ꎬ独自过着隐居生活ꎬ这时候的他开始思考人生哲理ꎮ贝多芬自己曾有一句名言: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㊁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ꎮ 在其晚期创作的作品中ꎬ浪漫㊁自由形式居多ꎬ内容上则表现为幻想㊁沉思以及联想ꎬ这些内容成为晚期贝多芬创作的主要风格ꎮ比如他在1816年发表的声乐套曲«致遥远的爱人»ꎬ是开德奥浪漫主义声乐套曲之先河的作品ꎬ也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声乐套曲ꎬ不仅表现出贝多芬纯熟的作曲技艺ꎬ而且也是首创的连环式架构创作风格ꎬ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ꎮ(三)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贝多芬从小受天主教熏陶ꎬ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带有宗教神圣庄严的气息ꎬ比如其Op 132中的一些片段中就有所体现ꎮ«庄严弥撒»中的信经乐章包含了对基督诞生㊁受难以及复活的叙述ꎬ其中 诞生 段落中ꎬ贝多芬巧妙地运用长笛演奏出神圣的歌唱声部ꎬ以明丽㊁婉转的旋律将上帝的荣耀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ꎮ此外ꎬ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ꎬ主题曲 欢乐颂 开始之前ꎬ一段较长的旋律中包含了对前三章节的回忆ꎬ整个乐章核心充满宗教主义色彩ꎬ气势庞大ꎬ是人声与交响乐合作的经典[3]ꎮ三㊁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变化(一)结构思维的变化晚期贝多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ꎬ是因为其在音乐中融入了强烈的反思意味以及强调个性㊁自由的理念ꎮ在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可以发现ꎬ其晚期作品明显不同于其他时候的作品风格ꎬ尤其在结构思维上ꎬ比如作品101ꎬ结构虽然仍然采用传统架构ꎬ但第一乐章曲式已经被大大缩减ꎬ几乎没有句读ꎮ在作品109和110中ꎬ虽然采用第三乐章架构ꎬ但是已经将各部分又细分了多重段落ꎬ标题音乐结构初步显现ꎮ随着乐曲的发展ꎬ音乐速度逐渐加快ꎬ时而轻快明亮ꎬ时而优雅娴静ꎬ推动了音乐作品结构的发展[4]ꎮ(二)形式与形态的变化晚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形式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挣扎和非凡的幻想ꎬ此时的钢琴奏鸣曲已经趋于自由化ꎬ摆脱了传统创作手法的长期束缚ꎮ浪漫㊁哲理以及即兴逐渐成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特点ꎬ在贝多芬晚期最后创作的5首作品中ꎬ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ꎮ比如作品101中的三个乐章中ꎬ前两个乐章对比尖锐ꎬ第一乐章运用了对位手法ꎬ第二乐章运用了变奏手法ꎬ但是无论哪种形态ꎬ都充分显示出贝多芬较为亲切的音乐创作风格ꎮ此外ꎬ这一时期ꎬ赋格和主题㊁变奏是贝多芬常用的乐章表现形式ꎬ在作品109中的E大调鸣曲中有所体现ꎮ(三)力度与速度的变化贝多芬晚期风格上经历了巨大变化ꎬ其中力度与速度变化最为明显ꎮ这一时期贝多芬在力度方面做了大量调整ꎬ首先是中等力度表现形式在中期时逐渐消失ꎬ而贝多芬在晚期时又将其重新运用ꎬ比如力度术语mezzavoce经常出现在Op 106和Op 109的慢板乐章中ꎬ这一力度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旋律特点得以充分发挥ꎬ从而使得整首乐曲沉稳有力ꎮ从速度角度分析ꎬ贝多芬的速度记号曾一度使他十分苦恼ꎬ比如贝多芬曾将«第九交响乐»中第一乐章的速度从112改为88ꎬ并非贝多芬自己对于音律速度缺乏准确把握ꎬ演奏家出身的贝多芬了解此处的速度能够反映作曲者内心的心理状态以及广大听众的心理效果ꎬ速度标记体现出贝多芬对超越现实的声音的追求[5]ꎮ结㊀语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的造诣代表了其内心的思想变化过程ꎬ在人类音乐史上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ꎮ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解读ꎬ可以发现在其晚年时期音乐语言经历了一次重塑ꎬ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大众重新定义了其作品风格ꎮ贝多芬这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其社会环境和生活境遇有莫大的联系ꎬ可以说是本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ꎬ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坚信真理的精神特质ꎮ注释:[1]林㊀地.哲人乐圣贝多芬[J].黑龙江粮食ꎬ2019(04):55. [2]高㊀桐.浅析贝多芬«田园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ꎬ2019(22):105.[3]邱㊀晞.永恒的回荡 欧洲古典音乐杰作中的生命意识[J].美与时代ꎬ2019(11):52 53.[4]倪晓云ꎬ陈超颖.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ꎬ2019(01):75 77.[5]姜㊀涛.浅析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及意义[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ꎬ2019(02):135 137.(责任编辑:崔晓光)780丁㊀多: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
[贝多芬,特点,风格]贝多芬后期创作风格特点
贝多芬后期创作风格特点1前言拿破仑失败后,世界暂时恢复了平静。
然而此时的贝多芬却己完全听不到了,他只能通过一块小黑板或一个白纸本与人沟通。
耳聋使贝多芬无法听到自己创作的音乐,更无法亲自指挥排练,但他似乎并不服输,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当贝多芬完全失聪后,他却进入了自己的第三个创作阶段,并且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这个创作阶段延续了10年,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在这10年里,他创作了5首伟大的奏鸣曲、33首变奏曲和最后5首弦乐四重奏,此外还创作了宏伟的《庄严弥撒》和气势磅礴的《第九交响曲》。
2贝多芬后期特点1822年,贝多芬完成了浸透着他个人钢琴奏鸣曲音乐全部乐思的第三十二首作品,这首作品在创作上的回归,好似人们形象地把它比作宏伟教堂上刺破蓝天的十字尖顶一样。
这首作品也被认为是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终点。
贝多芬在创作中,采用了许多曾经使用的音乐素材,合乎逻辑地把他们一一联系起来,使他的创作意图表现的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性。
第一乐章的c小调主题在强有力旋律线条中开始,并且音乐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这个坚定的主题不断地发展着。
与此同时,在主部主题的全面发展过后,主题材料的变化如同巨人般的步伐编织在传统对位法的创作形式中,巧妙地使独特的思想情感合理地在具有复调色彩的音乐形式中再次表现出来。
在经过调式过渡之后,副部主题出现在降A大调,与主部主题的相互渗透与交融,突出地反映出贝多芬晚期创作时所遵守写作原则的鲜明特点,乐思的发展并未像浪漫主义那样飘渺不定。
再现时,呈示部乐句中的c小调主要主题被缩减了,同时c大调上的副主题也与之进行了主题再现。
c小调和c大调是两个颇具指向意味的调性交相辉印,前者充满抗争性:后者光明原始。
在庄重、稳健的音乐动机中,清晰地体现出具有超脱理性的深刻思辨和时代所拥有的感性思维,它包含着德国古典和浪漫主义中最初形成时的特点。
再现部的两次同向进行,更加深刻地再现了主要主题的音乐动机,随后四组八度的阶梯式下行,使c大调的陈述与呈示部乐思的展开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扩大与发展,使其瞬间具有了强烈的华丽色彩。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音乐创作。
在他的创作中,晚期奏鸣曲展开部的创作特征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本文将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一、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形式特征展开部是奏鸣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常出现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二部分。
贝多芬的展开部常常具有独特的形式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他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
在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规模的发展贝多芬的展开部常常具有大规模的发展,他善于利用展开部来展现音乐的发展和变化。
展开部常常具有多样化的音乐动机和主题变奏,使得整个乐章显得丰富多彩、富有张力。
贝多芬的展开部往往不仅是简单的音乐材料重复和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音乐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
2. 对比鲜明的构思贝多芬的展开部常常具有对比鲜明的构思,他善于通过对比来展现音乐的冲突与对立,创造出音乐中的戏剧性张力。
展开部中常常出现截然不同的音乐材料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和变化来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对比鲜明的构思使得贝多芬的展开部具有强烈的音乐张力和表现力。
1. 对琴键的运用贝多芬善于利用琴键的全音音程、和弦、音阶等手法来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展开部中,他常常通过琴键的快速跳跃和连续运动来展现音乐的激烈和狂热,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演奏难度。
贝多芬对琴键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他对钢琴演奏技巧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对音乐表达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在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面。
他的展开部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特征,更具有独特的技巧特征和表现特征。
通过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对于丰富和发展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那么贝多芬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贝多芬出生于18世纪,当时正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过度的时期,本来,贝多芬是忠实的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但是后来,他却创造出了浪漫主义的新高度,并且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音乐史从此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贝多芬非常突出的影响。
其次,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除了来自于他的神奇的音乐作品,还来自于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都是坎坷的,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打到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使得他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的高度,并且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中便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后世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听到贝多芬的作品的时候,无不被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感情所征服,从而从中读懂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进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克服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
这就是音乐家贝多芬影响着后世的原因所在,从这里出发,人们会更加去探究他本人的性格,从而获得启发,产生新的动力,进入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有毅力可以战胜各种各样的磨难。
历史上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贝多芬这个名字可以千古流芳,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不容被历史忘记的人,不管时间流逝了多少年,贝多芬的名字依然在人类的光荣榜上熠熠生辉,很多人都在问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实他是一个坚韧不拔而又才华超群的人,从小就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过人的天赋优势,他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钢琴大师。
后世的人尊称他为乐圣,说明了他的成就在艺术史上非常高,他为人类的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您知道生活中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吗?虽然后人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他,但是从仅有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在晚年时经历了失聪,和胃痛关节痛的折磨,这些病痛在常人来说可能无法忍受,但是对他来说却是小菜一碟,他轻松就战胜了他们。
每个人都知道在事业工作上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了解了生活中的贝多芬的真实面貌,但这让人们更加心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作 品中赋格运用广泛,音乐效果已不再像中 期作品那样激烈,充满了戏剧性,而创作手 法的有些方面似乎回到了巴赫时代;曲式 结构等却完全打破常规,具有强烈的浪漫 意识;在音乐内容上则是他的个性同超然 性的有机结合。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 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 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 • 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 本文题目所指的晚期作品仅指1816年以后的作品 (包括1816年)。在这10年里(1816—1827),贝多 芬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奏鸣曲: • Op.101(1816年), Op.106(1818), Op.109(1820), • Op.110(1821),Op.111(1822); • 一首钢琴变奏曲:Op.120(1823,Diabelli) • 两首交响作品(交响声乐作品):《庄严弥撒》 Op.123(1823),第九交响曲,Op.125(1824); • 六首弦乐四重奏: • Op.127(1824), Op.132(1825), Op.130(1825— 1826), Op.133(1825—1826), Op.131(1826), Op.135(1826)。
2、变奏
• 贝多芬一生写过许多变奏曲。然而,在维也纳创作阶段早期, 他很少将变奏片段掺入大作品中。到了维也纳中期,作品中 掺入变奏现象逐渐增多(Op.57,Op.61,Op.67,Op.74,Op.97 等)。但从总体说,这些变奏在作品中的地位,仍属较次的修 饰地位。在他晚期的作品里,这类性质的变奏虽然仍被保留, 但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奏,那就是音型、动机的变奏。这 • 些变奏挖掘到构成主题旋律的基本成份,从而变奏性质发生 了变化。变奏不仅是传统观念上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 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 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典型 地反映在作品Op.120中,并在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 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 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钢琴奏 鸣曲Op.109,弦乐四重奏Op.1u!
六、关于影响(讨论题) 关于影响(讨论题)
• 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给后人所带来的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而具体要说他的晚期的音乐创作所 带来的影响这似乎又有点迫人深思。 • 讨论:关于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影响问题
七、引用文献
《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浅谈》,高宗仁,《人民音 乐》1997年第11期,总第379期。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宋欣语,西安 音乐学院舞蹈系。
1、大量赋格的使用
• 贝多芬晚期创作中,赋格运用之广,规模之大,在他一生中是 前所未有的。晚期的每首大作品,无论是钢琴奏鸣曲,交响 作品,还是弦乐四重奏,都包含着相当的赋格片段,甚至是相 当规模的赋格曲。这些赋格在作品中可以是一个片段或多 个片段,如钢琴奏鸣曲Op.110的Adgio, ma nontropo;可以 是一个很大的部分,如庄严弥撒Gloria中的整个Allegro, ma non tropp e benmarcato部分;可以是奏鸣曲的发展部, 如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可以是整个乐章,如弦乐四 重奏Op.133(这首赋格原先是弦乐四重奏Op.130的最后乐章, 后这一乐章单独出版,作品号为Op.133);又可以是呈示部,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赋格音乐效果特点是密集、 均衡,和声效果同非赋格曲不同。在贝多芬后期作品中,赋 格时而被用于控制、淡化音乐戏剧效果的手段;同时,在静 止过程中又结合主T64和弦,有意避开属和弦的音乐效果。
五、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特点
• 这一时期可称作贝多芬的“冥思时期”。 如果说中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这位英雄无 比的革命热情和坚不可摧的信念,那么在 晚期,这位英雄则已经深入到自己的内心 世界,通过描述内心的思想,剖析内心的 灵魂,将他创作中期的思想经验上升到哲 学的高度。压抑、无奈的现实与贝多芬晚 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的美好理想之间形成 了异常的不协调,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又难 以找到支撑点,于是就更加倾向于抽象的 哲学思维,从内心世界的意识形态去寻找 和解决这些矛盾。
四、贝多芬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 1814年,庆祝反拿破仑战争胜利的维也纳会后, 欧洲各国的反动君主又开始瓜分欧洲。人民群众 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不但被封建势力篡夺,而且 封建主义的全面复辟又使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 的深渊之中。在维也纳,白色恐怖猖獗一时,反 动统治镇压着进步人士,一切有可能的革命运动 均被扼杀,人们的言论得不到自由,交往也受到 了严厉的监视。民族统一,人民自由和资产阶级 宪法实行等诺言已不攻自破。一向追寻资产阶级 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倒退的社会现实, 非常痛心。政治上的黑暗在精神上给予他重大的 打击,使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社会感到失望, 而且经历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他晚期的 创作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迹。
5、宗教性
• 他晚期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两首曲子是《庄严弥撒》和第九 交响曲。《庄严弥撒》是一部长达1小时20分的宗教音乐, 且贝多芬自己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虽然不 是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可在音乐内容、精神、构思安排、配 词等方面,同信仰有着一定联系。在着手写“贝九”以前, 他就准备在这首交响乐中谱写一首“以古音阶(church mode寺院音阶)为调的虔诚的歌”,并且也这么做了(第九交 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在D大调上结束后,音乐便通 过G大调转入以寺院音阶Ionian为调,听起来像格里高利圣 咏的乐段)。因而,在西方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自然信仰的 论著”。除了这两部作品外,他后期创作带有宗教色彩的笔 触还出现在弦乐四重奏作品Op.132的慢板乐章。在这乐章 的主题下贝多芬注明着“Hymn of thanks-giving to the divinity froma Convalescent in the Lydianmode”的字 样,意谓“一个康复中的病人向上帝咏颂感恩圣歌(Lydian 调)。
• 此时的贝多芬生活十分拮据,而越来越糟 糕的身体状况和悲剧性的耳聋几乎隔绝了 他与外界的交流,他不得不远离人群,孤 苦伶仃的生活着。因而晚期的性格中内向 的一面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 声成为贝多芬唯一的乐趣,这也使得他的 精神日益向自身深入。听觉的丧失也给思 维和音调体现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使 得晚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特殊性,抽 象性,甚至难以理解。这些因素直接影响 了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创作。
4、曲式
• 由于贝多芬晚期音乐所具有的强烈个性,音乐内涵上丰富、 深邃,加之在同一乐章,同一曲中创作手法多变(赋格,变奏, 宣叙,咏叹等),就导致奏鸣曲曲式、结构、形式以及乐章间 的关系、分隔,同海顿、莫扎特等传统上的奏鸣曲曲式、结 构、形式产生了差异。即便将贝多芬后期作品自行作比较, 在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很难找到明显的较大的相似点。比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它的七个乐章全部连接, 而且,七个乐章在旋律上都相关,这种相关并不带有传统上 主题再现的色彩,而是在音乐上将七个乐章紧紧连在一起。 这种情况在贝多芬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可以 看成是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某些创作手法的发展和综合。 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主题音型加以多种变型而贯 穿了四个乐章;第六交响曲,则将三、四、五乐章连在一起。 贝多芬这一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曲,李斯特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等等,都有乐章相连或各乐章主题相关的特 点。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一、贝多芬创作的分期问题
• 人们一般将贝多芬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创作时期截止于1802年左右,第二创作 时期截止于1812年左右,以后直到1827年贝 多芬离世,则为他的第三创作时期。这一划 分法最早是由一个名叫舒劳瑟(Schlosser) 的学者在1828年提出的。后来这一观点又 相继得到其他学者,如菲特斯(Fetis)、莱 兹(Lenz)等的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但西方学术界对此仍持有不同的看法。在 近代的有关学术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 贝多芬作品三时期划分法原则上成立,但不 够仔细,应作一些修改补充。
• • • • • • • •
第一时期: 1782—1789(阶段一),1790—1792(阶段二); 第二时期: 1793—1799(阶段一),1800—1802(阶段二); 第三时期 1803—1809(阶段一),1810—1812(阶段二); 第四时期 1813—1816(阶段一),1817—1827(阶段二)。
• 首先,第一创作时期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波恩时期 同维也纳早期,那就是1782—1792(波恩时期)和 1793—1802(维也纳早期)。因为贝多芬波恩时期 的创作情况为后人了解较少。同时,贝多芬接触 了维也纳音乐环境及从师海顿和约翰·齐治·埃尔 贝克斯伯格(Johann GeorgAlbrechtsberge)后的 创作情况同波恩时期的不同。 • 第二,每个创作时期又可各自分成两个阶段。因 为作品风格时期划分,不仅应同作品实际情况大 体符合,也应考虑到一种风格形成的萌芽状态同 成熟状态的区别。这就是说,同属一个创作时期 的作品,该时期早期和晚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可能 后者比前者特点更为明显,手法更为成熟老练。 因此他们将贝多芬作品创作时期进行细分:
3、旋律
• 有一种说法认为,贝多芬并不擅长谱写优美旋律, 并认为他在24岁时并不能像罗西尼那样写出《塞 尔维亚理发师》中那不朽的旋律(罗西尼24岁写 下了《塞尔维亚理发师》)。实际上贝多芬早在 波恩时期就创作过许多旋律优美的歌曲。到了19 世纪初期,他注重发展谱写那些庄严、圣咏般的 慢板旋律。这一特点,在他晚期创作中又得到了 强化、深化和精炼。同时,那些朴实的民歌和舞 蹈旋律也成了他晚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素材。因 而旋律的形式和音乐形象就表现出一种简洁、朴 实、无技巧修饰的音乐效果,以构成一种更为直 接、亲切的音乐语音和沟通方式。这方面的典型 例子是庄严弥撒中的各个主题,如《庄严弥撒》 第二乐章中的第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