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论黔东南苗族村寨与自然之和谐
LI LUN YU DANG DAI
论黔东南 苗族村寨与自然之
和 谐
杨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黔东南苗族村寨依山而建,临溪而居,山中有 林,林中有寨,构成了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守 护好家园,保护好苗寨的自然生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是苗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苗族村寨 自然景观 和谐 贵州黔东南是苗族的聚居区,是苗族的大本营。资料 表明:中国大陆苗族人口接近900万人,居住在贵州黔东南 的就有180多万人。据贵州日报2007年6月15日报道:黔东 南现有苗族、侗族村寨2600多座,其中苗族村寨1500多座, 侗族村寨1100多座。在这2600多个苗、侗村寨中,保存民族 文化传统比较完整的有800余座。在对黔东南的部分苗族 村寨进行实地考察后,本文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我对苗族村 寨与自然和谐的认识。苗族村寨与自然之和谐,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山而建 一般地讲,黔东南苗族在选择居住地时非常讲究,有 “人住湾,鱼坐滩”之说。通常不建在山脊、山凹和平地上。 他们主要选择通风、向阳好,不易发生山体滑坡等自然灾 害的地方;有充足的干净卫生的水源,确保生产生活用 水;相对安全,能守、能攻、能退,防止外族和敌人侵扰,同 时还能节约土地资源;讲究风水,他们在建房造屋要看龙 脉走向,通常是寨不跨越山脊,房正门不对山尖,等等。由 于地理自然等原因,依山而建是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突出 特点。苗族吊脚楼,依山而筑、建在斜坡面上,后部与坡坎 相接,前部用木柱架空,像是吊着几根柱子。其造型从纵 剖面看,它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 均不平”,这些剖面的形成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 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所致。被人称之为“悬挂在山崖上的 村寨”的台江县拥党苗寨,村寨傍山而居,坡度均在60度 以上,地势陡险;‘村寨四面青山环抱,古树成荫。站在寨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
、
黔东 南是原 生 态 民族 文化 资源 的 富集地
动 中国传 统 村 落 名 录 工 程 以来 , 贵 州省 已有 2 9 2 个村 落列入 中国传统 村 落 名 录 , 居 全 国第 二 位 , 黔 东南 州有 2 2 5个 村 落 被 列 入 中 国 传 统 村 落 名 录 , 占到全 省 总数 的 7 7 . 1 %, 全 国 总数 的 1 4 . 4 % 。其
地、 冲 出经 济 洼 地 也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在 建设 生 态
族 文化 , 也 是黔 东南 州最 大 的财 富 。在《 贵 州 省旅 游 发展 总 体 规 划 》中 , 规划 了 1 5 0个 典 型 民族 村
寨, 并按 旅 游潜 力从 高到低 划分 为 A、 B、 C、 D 、 E个
文明、 谋 求可持 续发 展 的进 程 中 , 要 挖 掘 和利 用 各
民族 的 生 态 智 慧 , 不 断 吸 收 民族 文 化 的 “ 传 统 营 养” , 在创 造性 贯彻 落实 国 家生 态 文 明建 设政 策 的 同时, 加 强保 护和 弘扬 民族优 秀 传统 文化 。
一
等级 , 其 中黔东 南有 1 5个 A级 , 占 A级 民 族 村寨 的7 8 . 9 %; B级 2 1个 , 占 B级 民族 村寨 的 6 8 . 8 %;
Jo u r n a l o f 来自 Or i g i na l Ec o l o g i c a l Na t i o n a l Cu l t u r e
生 态 文 明视 野 下 的黔 东南 原 生 态 民族 文 化保 护
陆 桂 林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摘要: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化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生态文化公益性事业和生态文化经营性产业相结合,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民族生态文化企业,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区域生态立法与国民生态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相结合。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民族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C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114-06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o Ecological Culture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ies Area———Taking 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iesin Southeastern GuizhouFU Yu-chuan OUYANG De-jun(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of Bijie University ,Bijie ,Guizhou 551700,China)Abstract:To develop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ities area is to deeply carry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it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the affluent society and realizing social harmony.It is an inevitable selection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to satisfy the increasing material culture demand of people.It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us to transform the resources advantage of nationalities ecologic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new economical increasing point.To develop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ities area should insist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scuing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combination of non -profit undertaking and manag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the pluralism investment mechanism,making effort to develop nationalities culture enterprise of non -public system,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system of nationality feature with great effort,carrying out the differ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ities ecological culture market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legislation and national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helping the poor,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Key words:Nationalities Are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tionalities Ecological Culture ,Nationalities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收稿日期:2008-12-11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跨越发展模式与对策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07GXQ4D18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2009-6-13 12:08:13104“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黔东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融合成绚丽多姿、神秘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圈,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地区丰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祥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其搞好旅游开发,构建和谐黔东南,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建设,值得我们思考。
一、丰富多彩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黔东南州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融山、水、洞、林为一体,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和神奇峻秀的云台山、雷公山、杉木河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主要景区。
州内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丰富多彩、享誉国内外,更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州内丰富独有的一些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开展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以黔东南州剑河县为例
剑 河 县 旅 游 资 源 概 况
二、 剑 河 县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在 自然 旅 游 资源 方 面 , 剑河 山川 I 秀 丽, 旅游 资源得天独厚 。百里天然原始 阔 叶林景 区横跨久仰 、 南 哨、 太拥三个乡镇 ,
纵 观 剑 河 县 的 民族 旅 游 文 化 现 状 , 剑
贵州 的旅游 资源得天独厚 , 拥有心 旷 神怡 的 自然 景观 、 古 朴神 秘 的民族风情 、 悠 久 的历 史 文 化 和 舒 适 宜 人 的气 候 条 件 。这些 丰富 的旅游 资源 和 良好 的市场
平塘 溶 洞群 等 2 O 余处 风景 区美不 胜 收 ;
十里 长滩 、 雷 打塘 、 关 门岩 、 夫 妻岩 、 中流 砥柱 、 八仙石柱等旅游景点流光溢彩 。三
例如像台江的姊妹节西江的鼓藏节等都是利用了民族文化节庆来吸引游客现在剑河县开发的仰阿莎文化节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应进一步的加强品牌建设同时还可以考虑将县内主要的民族风情例如六月六民歌节吃姊妹饭祭桥玩龙高坝赶歌节平塘坡赶歌节过苗年吃新节祭鼓节二月二招龙节尝新节小广十月头卯稿午水鼓舞牛斗鸟斗芦笙舞踩鼓舞锡绣红绣等发掘出来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流连忘返增加回头客和延长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泉、 苗族锡绣 、 原始生态为 品牌 ” 的发展思
前景 , 决定 了旅游业必定 成为贵州最具优
路 。近几年来 , 为了打造仰 阿莎湖综 合旅 将形成 面积为 8 5 势 和 良好发 展前 景 的产业 。而 民族 文化 板溪水 电站关闸蓄水后 , 游区, 剑河 县积极 加快城镇 建设步 伐 , 抓 平 方公 里 、 回水 长 度 达 1 3 0 公 里 的库 区 历来是 吸引游 客的重要因素 , 利用少数 民 好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 闻 拱托 出“ 湖 中有 山 、 山 中有 湖” 的奇妙 族文 化 与主流文 化 的异质性 来吸 引旅游 湖 , 名 中外 的苗 族锡 绣 、 红绣 和 民族 特色 食 苗 乡 者是 近年来 少数 民族 地 区发 展旅 游的趋 美景 。其 中最 引人 注 目的就是有着“ 品、 民族 药业 的研 究与开 发 , 集 中打造 了 之 称 的剑河 温泉 , 温泉 游有 泉 眼 6 势, 而在学者们对 民族文 化旅游的概念界 圣水 ” 批独具特色的 民族旅游村寨 , 积极 扶持 流量达到 1 2 0 0吨, 昼夜 , 水温 常年保持 定、 民族文化旅游资 源开发 、 旅游产 品( 线 个 , 旅行社 、 旅游运输 和旅游饭 店等旅游 企业 6  ̄ C ~ 4 6 . 6 ℃之 间 , 并 且泉 水含 有 硫化 路) 设计 、 旅游商 品开 发研究 等方 面也做 在 3 和乡村 旅游发展 。2 0 1 2 年剑 河至镇远 高 铁、 钾、 钙、 氡 等多种元 素 , 为 国内三大 出 了 大 量 的 理 论 性 探 讨 。 剑 河 县 属 于 因 氢 、 速公路建成后 , 乘 汽车从镇远 到剑河 只需 其理化指标与法 国著名 的维稀 水利水 电工程建设 引起的生态移 民类 型 , 名 泉之一 , 2 0 分钟。在旅游 线路 开发方面 , 目前 主要 温泉相似 , 为稀有氡硫温泉 , 具有消毒 、 去 1 9 9 1 年, 国家 正式 决 定在 三 板溪 修水 电 以盘溪 白水洞 瀑布群侗 族风 情旅游 区和 健 肤之功效 , 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 温泉景 区一 E 站, 并 将 其列 为 国家 “ 十五 ” 重点 建设 项 疾 、 l游 、 仰 阿莎湖 景区两 日游为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在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的传承上,一是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人文环境及周边田园风光等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二是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严禁拆并已经列入省级、国家级名录的传统村落,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三是注重传统村落价值的完整性,充分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三、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探讨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资源,其保护、传承乃至开发利用的目的,最终要以发展为落脚点。但在“过疏化”过程中,怎样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才是合理的?这是摆在村民、社会甚至政府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引导人们回流乡村,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恢复传统村落昔日景象的一个选择。冯骥才认为:“旅游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的方式,将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去旅游;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据了解,黔东南有关方面正在每年规划建设一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示范村,并借此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道路。而如何留住这些传统村落的“美丽”,脱去村民的“贫困”,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5]。在中国乡村尤其是黔东南这样一个“少、边、穷”的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自然也是这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大选择。但当各路资本聚集于此并以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时候,当地村民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各方利益冲突加剧,故当 “资本下乡”、 实施项目、试图改造这些传统村落的时候,须慎之又慎。特别是要考虑到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以避免在保护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社会风险。比如美国印第安文化,一方面,印第安文化艺术日益成为美国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市场上的金字招牌。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不断地融入城市,不断地被主流文化同化,他们的原生态文化已经不断地湮灭在多变和趋时尚的现代化潮流中,他们的语言也在重重的主流文化压力下不断消亡。由于不断地涌向城市谋生已经成为印第安人的一种趋势,现在一代代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已经彻底地“美国化”和“麦当劳”化,印第安文化实际上已经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不断地蜕变成为一种已经与生动热烈的实际人生和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一种生死相依关系了的“死”文化。[6]因此,我们认为,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谈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生态节能建筑技术
谈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生态节能建筑技术探索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技术,能够找到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的技术手段。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选址布局和营造技术上。
一、生态节能的选址布局智慧黔东南苗族村寨共有1500多座,多分布在植被良好的山区,靠山面水,环境优雅。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生态设计理念。
1、师承自然黔东南苗族民居遵循师承自然的设计思想,运用古老的方法以及民族信仰进行选址、布局。
充分利用地形和高差,依山顺势,通过吊脚与地面进行交接,不破坏原地形,不存在挖填方,表达了一种生态节能的自然化设计思想。
借用与依附自然环境的因素较多,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黔东南苗族村寨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单体与村寨整体的景观都依附自然环境,任其发展,充分的保护原生态的美。
多数民居会在屋后种植竹子,美化环境的同时,改善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与表现形式。
2、生态选址苗寨的选址取决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特性和生活习性。
苗族,一般将村寨建在高山、山腰或丘陵地带。
择险而居、聚族而居是苗寨的两大特点。
不仅能选择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安居,同时能够妥善处理好安全防卫与耕种生活的矛盾。
在择址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相地。
一般会选择地理条件合适、据水源较近的山腰地段。
村寨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设区域的最大坡度可达30°左右。
建筑顺应等高线布置,兼顾山体的坡地形态的同时又能维护坡面生态系统的完整,使得建筑与自然山体走势的趋同与协调。
二、生态节能的建筑技术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态互生的一种构筑方法,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
1、建筑体型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体型简洁,外形多为完整的长方体,体型系数较小,从而减少传热面积。
建筑门窗洞口较小,减少热量的传递。
黔东南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点,但苗寨多分布在高寒山区,冬季较为寒冷,规整的建筑体型能有效的减少热量的散失。
黔东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寨文化浅析
暑 ,年均气温在 1 4~1 9 ℃之间 ,雨季明显 ,降水较多 ,年
降雨量在1 0 0 0~1 6 0 0 mm , 日照年 均 约 1 2 0 0 , ' J \ 时。 黔 东 南 自然 景 观 神 奇 秀丽 ,人 文景 观 绚 丽 多 彩 , 民族
三 、村寨 文化 苗族是 个历尽 苦难与沧桑的 民族 ,原居住在长江 流域
苗族 的历史可歌可泣 ,苗族 的村 寨依 山就势 ,苗族 的 吊脚楼 民居古朴 自然 ,苗族 的艺术神秘诡 异,苗 山的村 寨
文化原始古朴 ,独具特 色。 侗 族 是 个 谦 和 与 包 容 的 民族 ,其 乃 “ 百 越 ” 民族 的后 裔 ,原居住在岭南广大地 区。秦汉 以来 ,岭南地 区战祸连 绵 ,越人纷纷北移。侗族 的先民沿江而上来到黔东南 的都 柳江与清水江两岸定居。为此 ,侗族村寨大 多建在水边 。 水培育 了侗族人豁达 浪漫 的情怀与柔情细腻 的性格。 侗族村寨 的鼓楼、风雨桥 、民居 ,以及侗族人善于想
横 ,山峦延绵 ,重崖 叠峰 ,有著 名的雷公山 、佛顶 山、弄 相 山、月亮 山等原始森林 ,原 始植 被保护区与 自然保 护区
2 7 个 ,其 中 雷公 山 自然 保 护 区 为 国 家级 自然 保 护 区 。 原 始 生 态 保 存完 好 :境 内 有 三 条 主 要 河 流 , 即清 水 江 、 舞 阳 河 和 都 柳 江 ,平 行 贯 穿 中、 北 、南 部 。 黔 东 南 的 气 候 属 亚 热 带 湿 润 气 候 。冬 无严 寒 ,夏 无 酷
及 沿 海 一 带 , 历史 上 战 败 的 原 因 ,苗 族 人 翻 山越 岭 ,长 途
风情浓郁迷 人。 以舞阳河和云 台山为代 表的山水名胜风光
方特色的苗侗村 寨文化是 当今 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 少的内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他们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等,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强调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等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手段,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案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我国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概况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黔东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多彩贵州”的缩影。
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仅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还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里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
V〇1.43,N〇.3 f h丨v£讨第43卷第3期March,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3 月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在传统文化不断退化甚至消亡的严峻形势下,为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本文运用“自然环境”结合“文化生态”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生态规划,从村寨的结构布局、绿化景观、道路设计、传统文化发展保护等方面进行探究,试图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生态理念、传统村落、苗族文化、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 - 4011 (2017)03 - 0054 - 03DOI:10.3969/j.issn. 1672 -4011. 2017. 03. 029〇前言冯骥才先生说“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一共消失了 90万个村落%而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10 年前的田野调查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 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 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 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 天消亡1.6个[1^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国 家启动了对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项目。
从2012年12 月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到2016年公布的第四批传统 村落名录,被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共计4 157个,其 中贵州省有546个,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13. 13%,黔东南共 有309个村落进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同传统村落名录 的7.43%,占贵州省传统村落名录的56. 59%贵州省黑今东 南州雷山雷郎德镇郎德上寨和郎德下寨(下文简称郎德上、下寨)2012年12月镇列人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分析黔东南村寨生态旅游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是 一 种生 活 习 惯和 传 统 。 日出而 作 的 人们 身着 短 衣宽 裤 . 长 巾包 头 , 腰 上 柬 布带 . 脚 上穿 草 鞋 . 这 样 的行 头 绝 不 是 为了其 它 . 而 是劳 作 的需 要 。看得 出侗
族 的 人 民对 待农 业 劳 作生 产 是 比较认
一
为 了具 有现 代 化 的 民族 着 装 。南 花 寨
子距 离凯里 市有 l 6 公 里 .是一 个 纯粹 的 自然 风 光聚 集 地带 .这 里地 处 巴拉 河畔 , 风 景 秀美 , 南 花 寨 子 的人 们 喜 爱
个 以苗 族 与 侗 族 为 主 的 自治 州 , 该
区域 内平 均海拔 为 1 0 1 0 米. 山峦 起 伏 。
教科 文 组织评定 为“ 世界 返璞 归真 自然 文化 生态地 域” 。作 者在 文 中对 黔东 南地 区进 行 了探 究 与分析 . 以苗 侗 民族 的原 生态 民 族文 化 作为视 角 , 证 实了 黔东南 地 区的 生态旅 游文 化具有 的潜 力和 价值 。 关键 词 : 黔 东南
一
生态 旅 游
苗侗
原 生态 民族文 化
、
黔 东南 地 区 生态 旅 游 发 展 的
概况
凯 里市 现 有 的传 统 文 化传 承 较 为不 全 面 .凯 里 市的 妇 女 穿戴 中只 有 头饰 是 传 承 了 民族 文 化 ,其 他 的 配 饰 与衣 着
已经 不 再是 原 有 的 风 貌 .而 是 改变 成
异较 大。 变化较快 。 历来有 “ 十里 不 同 天” 之称 。 在 黔东 南这 个 只有 不 到 5 0平
方 公 里 的地 方 , 生 活 着多 种 民族 , 除 了 汉族, 还 有 苗族 、 侗族 、 土家 族 、 水族 、 瑶
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推动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与实践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 推动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以此来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
为此,本文围绕黔东南的情况谈谈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黔东南州以特色民族文化优势促乡村振兴的鲜活经验据统计,2018年10月1日至7日黔东南州接待旅游总人数636.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7%和20.72%。
纳入全省节假日重点监测的14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51.95万人次,其中万达小镇日均接待游客超过4.4万人次,镇远古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4万人次,西江千户苗寨日均接待游客2.9万人次。
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的景区还有4个,分别是肇兴侗寨景区、剑河温泉大景区、下司古镇和巴拉河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的景区有岜沙苗寨、施秉云台山、小黄景区、三宝侗寨、民族风情园综合体。
据了解,国庆长假7天,万达小镇日均接待游客超过4.4万人次,居全州之首;镇远古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4万人次,位居第二。
以上可以看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占据全州旅游的主要份额,并以此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乡村的发展和振兴。
以下是这方面非常成功的典型事例。
(一)丹寨万达小镇丹寨万达小镇是全新打造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其建筑采用苗侗风格,引入丹寨特有的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旅游目的地。
小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侗族文化为内核,涵盖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鸟笼邮局、精品客栈、街坊、酒坊、米店、会馆和酒吧、影院等众多文化旅游功能。
还将丹寨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部引入小镇,包括石桥古法造纸、国春苗族银饰、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非遗、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匠心精神。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 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杨艳霞 宁小彬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 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必须重视乡村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主题村寨。民族文化主题村寨主要是借助 各种影视产品及其他强势文化符号的内容表现,将主题村寨这一 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吸引游客。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内可 以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层层递进的旅游产品 模式实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产品融合。通过将原生态 的民族文化实体化,场景再现,参与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游 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吸引游 客前来旅游。如镇远县的镇远镖局主题园旅游人数每年递增, 再比如革命体验区的游客可通过“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 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的形式亲身体验红色抗战 生活,吸引游客。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1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综合性旅游人才。其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 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第三,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先进知识、创 新理念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三)突出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整合资源,重视民族村寨民 族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积极整合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 民族文化保护合二为一,形成既有民族文化价值,又有旅游效应 的融合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 求,又满足消费者旅游方面的需求。
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任何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最具本真性的体现。
随着“文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掀起了一股“民俗热”“非遗热”浪潮,传统非遗的相关问题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则是非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所谓“文化+”,绝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加减,而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观点。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部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而黔东南民族文化实验保护区中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则更是维护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不竭源泉。
新时期,我们如何把握好时代机遇,将这些极富民族魅力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展现于世人成为时代的命题。
本报告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功能,分析当前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以期探索出新时期当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科学路径,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概况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已被列入全球“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有“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之称。
2013年文化部正式同意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据2014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州有苗、侗、布依、水、瑶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黔东南州不但有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和黎平肇兴侗寨这些闻名于世的少数民族村落,还有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余音缭绕的侗族大歌,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游客。
(一)当地传统非遗资源简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我国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拥有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摘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issue. Village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carrier of tourism, prote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ethnic village pre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hnic village only hel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 ducive to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Articles from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y of design-related questionnaire, one of the largest village of Zhaoxing Dong site survey and depth interviews.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Zhaoxing, and from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lothing culture, song and dance cultur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Zhaoxing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status and issues raised on this basi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肇兴侗寨【作者】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0.3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项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1]。
简论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
统村落都能原封不动得以保存。剥去传统村落的外衣, 毕文波指出,“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
文化基因才是其维系生命力的关键,它以让人不易觉察 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
的形式使传统村落本身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基于此,本 文认为,在深入调查传统村落、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产的 基础上,找准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把握传统村落文化的
存在如语言、笑、饮食、性等受到外部社会文化因子直接 进行基因类型的抽象分析,进而提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
影响的基因,这些就是“文化基因”。换而言之,人类文 的核心文化因子,最终完成从具体的文化资源到抽象的
化基因不仅具有历史延续性,还与外部环境展开社会互 文化基因的逆向解构过程。由于传统村落文化是一个丰
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 叫做‘文化基因’。”[4] 徐杰舜把“文化基因”定义为“民 族或族群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5]。尽管中西
核心密码,廓清其类型特点、载体和表达方式,积极建构 方学界对“文化基因”的界定各有差异,但都共同将“文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方能校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 化基因”视为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文化传统的
摘要:文化基因是识别传统村落的核心密码,既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特性、遗传性等特点,同时也具备外源 性、多元性、互动性、无形性等社会文化特征。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可以划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 异基因四类。应积极构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校准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侗族;传统村落;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9-0088-04
变异和淘汰三种”。有学者研究了文化基因的繁衍机制, 传统村落作为研究个案,对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展
浅谈生态民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浅谈生态民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黔东南是现代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带,在复杂的文化历史变迁过程中,留存了大量以生态民俗为特征的文化。
这种文化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发展轨迹,折射他们对栖息地选择的文化内蕴,其价值与审美取向事关居住环境的好坏以及能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黔东南生态民俗新农村建设Abstrac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qiandongnan is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lt, in complex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leave a lot to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e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people’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 reflection of their habitat choice c 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its value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the qualit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new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Keywords: qiandongnan ecological folk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在黔东南少数民族村落里,作为乡土民俗的生态文化是在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州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进行探讨,浅析当前黔东南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黔东南州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建议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
反应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
黔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们孕育了一方生态净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黔东南州成为研究乡村生态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手段,对黔东南生态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
从中国知网上生态旅游或者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献有865篇,集中讨论村落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主题。
大多数趋向于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
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与利用1.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村落是以农村人群聚居的大聚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村落是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村落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房屋、到了、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小气候、植物、家禽家畜、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人、经济、风俗、风水、伦理、制度、秩序、禁忌、家庭等社会要素。
村落生态系统体现的文化即为村落生态文化。
村落生态文化具有范围上的局限性、文化上的独特性、及生态上的原真性等特点。
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具有更为鲜明的特征。
从村落物质生态文化上来举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依山伴水而建的吊脚楼建筑、村落农业景观、珍稀药材、植被及动植物等;从村落非物质生态文化上举例如:少数民族利用蓝靛染布、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体现于风俗、宗教及节庆等生态文化极为丰富。
1.2村落生态文化利用模式1.2.1建立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距肇兴乡的堂安村,1999年成为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村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207户,890人。
堂安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层叠,依山就势建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鼓楼、戏台、瓢井、古墓群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村民还延续着侗族的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
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称为”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稻鱼耕作系统。
目前也正在尝试旅游开发的路径,节假日每天有100游客左右慕名来到堂安村,具有接待能力和条件的农户都开始接待游客。
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堂安旅游的开发,正在建设新的堂安生态展览馆。
1.2.2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贵州是最早尝试乡村旅游开发的省份。
黔东南凯里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主体由平寨、也通、也东、羊排、东引、也薅、水寨、乌嘎等八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有1288户,6000余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乙类旅游农村旅游区;1987年被列为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八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5年11月16日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西江挂牌成立,同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实施了“民族文化”。
自2008年以来成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热点。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控拜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控拜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北隅的雷公山半坡,隶属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距西江镇14公里,距州府凯里45公里,距雷山县城55公里,距沪瑞高速公路玉屏至凯里段5公里。
控拜村保留了雷山苗族文化共同的集体记忆,如祭祀、婚嫁、丧葬、服饰、歌舞、刺绣、蜡染、纺织等等;积淀了以“寨老”管理世俗生活、“鼓藏头”执掌精神生活的传统村落治理结构,反映了雷公山地区苗族先民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最近为了开发旅游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停车场、公路、围护栏及集体娱乐场所的修缮。
1.3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SWOT分析优势: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以“和谐”为核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村落与城市相比较,原生态的元素较为浓厚,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能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突显生态文化元素,进一步深化村落的生态文化价值,增强人们的乡土情结。
劣势:山区村落生态文化开发利用困难。
在贵州,由于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的王国”之称,多数生态文化保存较好的村落都分布在山区,基础设施修建难度大,教育质量差,村民的生态文化保护意识薄弱,一旦实施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村民的利益驱动性强,不利于村落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机遇:国际重视,政府推动。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返璞归真的观念使乡土价值得以重视。
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开发的意见》后相继出现一系列措施,大力调整旅游产业,成功打造自然生态、文化遗产、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路线。
2011年11月份召开的贵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通过“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其中提出未来几年,贵州将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
2012年8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起草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2012年1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
贵州省制定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
为村落生态旅游文化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挑战:村落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尖锐。
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如果一味的以旅游开发的模式,不断迎合市场需求,会面临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商业化的挑战。
2 生态文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谐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黔东南以民族和谐、共同发展为导向,以原生态文化为切入口,通过“民族村落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主要利用模式,推动生态文化的建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在建设的路径中也存在些不足的问题。
2.1利用模式单一黔东南村落文化利用的模式中都相对比较雷同,无论是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还是建立生态博物馆都朝向旅游开发的方向,对公共场所、建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大相径庭。
没有突显鲜明的区域特色,违背了村落生态文化差异性的特点,不利于村落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黔东南雷公山区是苗族的聚居地,但各自然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俗民风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发西江旅游项目中没有注重突出差异性,重复开发。
2.3政府推动弊端,利用与破坏并存在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科学的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评估,盲目的修建筑、修公路、修停车场。
既占用农田,又带来山体滑坡的隐患。
村民自身也盲目开农家乐迎接客人,虽然经济收入提高了,但是由于接待设施跟不上,导致垃圾、环境卫生等没有具体的处理措施,恶化当地生态环境。
另外,越来越多的村民趋之若鹜地去开农家乐,为了满足更多游客要求而增建房屋,对房屋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商业化越来越严重。
2.4利益分配机制缺陷旅游开发村落的村民意识减薄,片面的认为只要有游客来就有钱赚。
利益驱动使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村民收益多,而反之则利益少,加之政府部分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社区内部之间矛盾激化。
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于旅游开发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被动性。
另外旅游开发的大部分营业收入都没有让村民受益,导致村民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认同感降低,严重打击参与的积极性。
3黔东南生态文化利用对策3.1尊重文化主人的权利社区村民才是真正的主人,村落的原生态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第一,带动村民参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相关活动。
与当地居民一起挖掘、记录、搜集、整理、宣传、诠释当地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加强村民文化认同的意识。
第二,与村民共同规划、经营及推广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主板具备自主规划与经营的能力,共同拓展自身的生态及文化产业。
第四,旅游开发的村寨旅游收入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付给村民,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规划与组织形式,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自主经营管理,共同参与社区工作,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经营活动的持久性。
第六,普及社区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和文保意识[4]。
3.2弱化政府主导作用,保护与发展并重村落作为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载体,对其保护树立整体性的保护观念与方法尤其重要,不仅仅要关注人工造就的物质形态的保护,更要关注作为背景要素与生存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要关注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社会生活体系的保护,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生态文化保护的趋势。
只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农业是农村的根本,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保护村落文化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政府干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区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于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要遵循科学规划、保护第一、入乡随俗、利益共享等原则[3]。
3.3探索市场机制不同的民族村落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探索适合其发展的市场机制极为重要。
例如:雷山县控拜村以打制银饰出售为主要生计来源,可以适时开放银饰打制体验游,在自身家庭游客承载能力范围内接待游客。
让苗族银饰文化传播开来,源远流长。
堂安生态博物馆不宜大新土木的改造,要以“保护第一”原则的前提下,对破旧的文物进行修缮,同样是在自身家庭游客承载范围内开展游客接待。
农业景观也是堂安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开展体验性的农业旅游也是可行的,可以尝试夜里捉蝗虫、白天抓鱼、除草等体验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