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皮肤病-书

合集下载

大疱性皮肤病诊治

大疱性皮肤病诊治

精选课件ppt
20
• 冲击治疗:少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自身抗体,
对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无反应,可选用糖皮质激素 冲击治疗。如用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g静滴,连用 3~5日后,改服泼尼松40mg/d。
精选课件ppt
21
• 3、免疫抑制剂 主要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联合用 药,能提高疗效,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仅介绍 其中的五种类型
寻常型、增殖型
落叶型、红斑型
疱疹样天疱疮
精选课件ppt
11
(一)寻常型天疱疮
• 是最常见的一型, • 好发年龄:中年人,儿童罕见。 • 好发部位:口腔、胸背部、头颈部,严重者可泛发 全身。约60%的患者初发损害在口腔粘膜,表现为 水疱和糜烂。4~6个月后才发生皮肤损害。
精选课件ppt
30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大疱性类天疱疮也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 中存在有抗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免疫电镜显示这 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板
精选课件ppt
31
• 在补体的参与下趋化白细胞并释放蛋白水解酶,导 致表皮下水疱形成。
精选课件ppt
32
[临床表现]
• 好发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 好发部位:躯干、四肢伸侧、腋窝和腹股沟,约 10%~35%的病例出现口腔粘膜损害。
精选课件ppt
40
• 5、支持疗法 对症状较重的病例应适当补充营养,
必要时少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注意水电解质的 平衡,加强护理,防止感染
精选课件ppt
41
• 6、外用药治疗 注意创面清洁,可用1:5000~1: 8000的高猛酸钾溶液或清热解毒中药液外洗,每 日或隔日一次
精选课件ppt

新版【人卫版第九版皮肤性病学第二十一章大疱性皮肤病】课件可修改全文

新版【人卫版第九版皮肤性病学第二十一章大疱性皮肤病】课件可修改全文
(二)发病机制 BP循环抗体的靶抗原定位于半桥粒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又称 BP230)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BPAg2,又称BP180)。 抗BP180抗体是BP的致病性抗体,BP患者体内存在针对BP180的自身反应性T细 胞,能自发识别BP180。
水疱形成可能是由于(yóuyú)基底膜带透明层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参与 下趋化白细胞并释放酶。
2.其他免疫抑制剂
(1)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2)常用药物:硫唑嘌呤(AZP)、吗替麦考酚酯(MMF)、环磷酰胺(CTX)。
(四)其他治疗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置换。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第二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五页。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二、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
60岁以上(yǐshàng)老年人。 2.好发部位
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二、临床表现
3.典型皮损
(1)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一)病因
一、病因(bìngyīn)和发病机制
1.HLA-DRB1*0402和HLA-DQB1*0503单倍体与疾病遗传易感性有关。
2.抗天疱疮抗原抗体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3.天疱疮抗原(Dsg) 表皮棘细胞间桥粒的结构蛋白。
(1)寻常型天疱疮抗原(PVA)——Dsg3

皮肤性病学(第9版)第二十一章 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性病学(第9版)第二十一章  大疱性皮肤病
抗Dsg抗体与Dsg结合后表皮细胞黏着的连接结构被水解、细胞凋亡, 引起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棘层松解和水疱形成。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一)寻常型天疱疮
(二)增殖型天疱疮
(三)落叶型天疱疮 (四)红斑型天疱疮 (五)特殊类型天疱疮
增殖型天疱疮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落叶型天疱疮
1.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2.好发部位 (1)头面及胸背上部。 (2)口腔黏膜受累少。 3.典型皮损 (1)表浅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痂和鳞屑,如落叶状。 (2)痂下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可产生臭味。
落叶型天疱疮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四)红斑型天疱疮
1.好发部位 头面、躯干上部与上肢等暴露或皮脂腺丰富部位。 2.典型皮损 (1)红斑鳞屑性损害多见,伴有角化过度。 (2)面部皮损多呈蝶形分布,躯干部皮损与脂溢性 皮炎相似。 3.预后 个别会发展为落叶型,预后大都良好。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HLA-DRB1*0402和HLA-DQB1*0503单倍体与疾病遗传易感性有关。 2.抗天疱疮抗原抗体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3.天疱疮抗原(Dsg) 表皮棘细胞间桥粒的结构蛋白。 (1)寻常型天疱疮抗原(PVA)——Dsg3 (2)落叶型天疱疮抗原(PFA)——Dsg1 (二)发病机制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寻常型天疱疮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皮深层和黏膜Dsg3补偿了Dsg1功能---表皮浅层水疱
仅有Dsg3抗体---影响Dsg3的功能---因为Dsg1的补偿---表皮不出现 水疱---黏膜低表达--- Dsg1不能补偿---黏膜出现水疱
同时有Dsg1和Dsg3时,黏膜和皮肤都出现水疱
分型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
IgG IgG IgG
Dsg3 Dsg3 Dsg1 Dsg1
130 130 160 160
副肿瘤型天疱疮
IgG
Dsg3 Dsg1 网蛋白 桥斑蛋白I 桥斑蛋白II BPAG1 包斑蛋白 周斑蛋白
Dsg3 Dsg1 DSC1
130 160 500 250 210 230 210 190
130 160 110/100
流行病学
• 男女患病情况相等 • 平均发病年龄:50-60岁
病因
–不明确 –可能因素:药物、感染、遗传等
发病机理
•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循环中存在天疱疮抗体,滴度与临床活动性相平 –表皮棘细胞间免疫球蛋白(天疱疮抗体)沉积 –寻常型天疱疮母亲产下的新生儿可出现一过性的疾病 –血液透析清除循环抗体可使病情缓解 –皮内注射天疱疮抗体可制造天疱疮动物模型 –天疱疮抗体可诱导培养人皮肤片棘细胞间松解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垂体肾上腺轴被抑制。 推荐用于严重的、顽固的PV。
麦考酚脂(骁悉) 2-2.5g/d,12例CS/AZA复发的患者, 11例出现好转, 强的松用量从2mg/kg/d减至
5mg/d,IIF滴度下降,8周开始皮损消退。
推荐用于顽固的PV,或AZA和CTX不能用剂量50mg/w,IIF滴度下降。样本量最大 的临床观察,15-44%缓解,强的松从开始的55mg降至 9mg。

大疱性皮肤病(完整版本)

大疱性皮肤病(完整版本)

10
最新课件
11
最新课件
12
最新课件
13
最新课件
14
最新课件
15
最新课件
16
最新课件
17
最新课件
18
最新课件
19
最新课件
20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水疱为单房性, 疱顶多为正常皮肤,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 胞。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病理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盐 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IgG型基底膜带 自身抗体结合表皮侧。
最新课件
21
最新课件
22
最新课件
23
最新课件
24
最新课件
25
最新课件
26
最新课件
27
最新课件
28
诊断
1 好发于中老年人。
2皮肤发生张力性大疱,疱厚壁,不易破裂, 尼氏征阴性。
2 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疱内及疱下嗜酸 性粒细胞浸润。
尼氏征阴性。
有的患者开始表现为非特异性皮疹,如风 团样,湿疹皮炎样或水肿性红斑。
最新课件
8
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全身健康 状况一般良好。
本病进展缓慢,水疱不断愈合及新生。 部分病例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若治 疗不及时,年老体弱或继发感染者可导 致死亡。
预后好于天疱疮。
最新课件
9
最新课件
3 免疫病理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间 接免疫荧光检查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基底 膜带的自身抗体。
最新课件
29
鉴别诊断
天疱疮, 皮肤发生不易愈合的松弛性水疱或大 疱,容易破裂,遗留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尼氏 征阳性。可伴有口腔粘膜损害。组织病理示表 皮内水疱及棘层松解。免疫病理可见棘细胞间 有IgG,IgA,IgM或C3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 检出血清中天疱疮抗体。

大疱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分析

大疱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分析

大疱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分析李丹栾淑贞纪云清刘昶肖翔江雅楠邓丙戌周冬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10 >通信作者:周冬梅,E-mail:****************【摘要】天疱疮和类天疱疮属于大疱性皮肤病,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搜索及整理,本类疾病中医学称为“天疱(泡)”“天 疱(泡)疮”“火赤疮”等,多由心火妄动,脾虚湿蕴,或久病后气阴两伤而致。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内外兼治,内治 法急性期治以清热除湿、解毒凉血,予解毒泻心汤、龙胆泻肝汤等;慢性期或后期治以益气养阴、健脾除湿,如清脾除湿 饮等。

外治法所用药物剂型有多种,包括水剂、散剂、药油、药膏、鲜药等,如甘草汤、石珍散、如意金黄散、百合、丝 瓜、龙葵等。

本文旨在为大疱性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疱(泡);火赤疮;天疱疮;类天疱疮;古籍整理;中医药治疗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1. 024大疱性皮肤病是指一组发生在皮肤黏膜,以水疱、大疱为基本皮肤损害的皮肤病。

天疱疮和 大疱性类天疱疮同属于大疱性皮肤病,为皮科重 症,病程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糖皮质激素 作为治疗首选药物极大改善了天疱疮及类天疱疮 的预后,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2]。

同时,临床也存在激素禁忌证患者,及激素减量过程不顺利等情况,用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

邓丙戌教授根据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通读外科经典原文,整理出相关中医病名有:天疱(泡)、天疱(泡)疮、火赤疮。

中医古籍中的天疱(泡)、天疱(泡)疮的病名包括 三大类疾病:①丹毒之类有泡者。

②杨梅疮之别名。

③独立病名。

本文只整理分析作为“独立病“饮”,“痰”和“淡”仍有互用的现象。

《千金要方》扩大了痰饮的致病范围,除了胸膈,脏、腹、脾胃亦 可见。

《外台秘要》中“淡”已无“痰”义。

至此,“痰”“痰饮”等已完成了痰字的演变过程痰”及 “痰饮”分别作为专指咳吐出的痰液、积聚体内的涎 液及其所致的病证,而成为专有名词。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是以直径大于cm水疱为基本损害的一组皮肤病以水疱、大疱为特征的皮肤病称为大疱性皮肤病,其种类繁多临床不多见但多数病程为慢性病情较重有的还可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皮肤结构完整性的原发/继发改变促进了水疱形成;不同疾病最初发生分离或裂隙的位置各异,并取决与机械稳定性破坏的部位。

大疱性皮肤病的分类:机制/ 疾病1、抗体介导/ 寻常型天疱疮2、抗体、补体和炎症细胞/ 大疱性类天疱疮,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依赖性/ 瘢痕性类天疱疮4、毒素介导/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5、内在结构脆弱、降解酶过多和机械创伤/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6、机制不明/ 多形红斑,疱疹样皮炎分类:一、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天疱疮(Pemphigus)寻常型天疱疮及其变型(Pemphigus Vulgaris)落叶型天疱疮及其变型(Pemphigus Foliaceus)药物诱导的天疱疮IgA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疱疹样天疱疮(Pemphigus Herpetiformis)2、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3、瘢痕性类天疱疮(Cicatricial Pemphigoid)4、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5、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6、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ullou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二、非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Inherited Epidermolysis Bullosa)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三、非家族性棘层松解病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Transient Acantholytic Dermatosis)持久性棘层松解性皮病(persistent Acantholytic Dermatosis)局限于外阴股部的棘层松解性皮病四、杂类水疱大疱病角层下脓疱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掌跖脓疱病(Pustulosis Palmaris Plantaris)连续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其他水疱大疱病Nikolsky征(Nikolsky's sign):指表皮完整性丧失,是区分表皮内和表皮下大疱性疾病的一个重要体征,对表皮内大疱性疾病(如天疱疮)具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下述二种情况均为Nikolsky征阳性:①压迫完整水疱顶部,水疱向侧方扩大;②摩擦或挤压水疱、糜烂附近表皮,引起表皮剥脱。

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

1997年 ,Cohen 等 将天疱 疮分 为5种 类
型: (1)寻常 型天 疱疮 及其变 型——增 殖 天疱疮 ;
(2)落叶 型天 疱疮 及其变 型——红 斑 天疱疮 ;
(3)药物 诱导 的天 疱疮; (4)IgA天 疱疮 ;
(5)副肿 瘤型 天疱 疮。
亦 有学 者将 天疱疮 分为 9种类 型: (1)寻常 (2)增殖 (3)落叶 (4)红斑 型天 型天 型天 型天 疱疮 疱疮 疱疮 疱疮 ; ; ; ;

C
B D
定义
大疱 性皮 肤病 (bullou s dermatosis )是 指一 组发 生在皮 肤粘 膜以大 疱为 基本 损害 的皮肤 病。
第 一节 天 疱 疮
天 疱疮 (pemphigus)是 一组 累及 皮 肤和 粘膜 的自 身免 疫性表 皮内 大疱 病。
共同 的特 征有 : (1)大疱 壁很 薄、松 弛、容 易破裂 (2)组织 病理 为棘 层松解 所致 的表 内水疱 ; (3)免疫 病理 显示 角质形 成细 胞间 IgG、IgA、IgM或 C3网状 沉积 。 血清 中存 在针 对桥粒 成分 的天 疱疮 抗体。
大 疱是 怎样 形成 的?
从二十世纪60年代现代免疫学取得了 重大 进展,一 位医学生Jordon在微生物学家 Bentner 指导下,于1965年发表论文指出 天疱 疮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有 抗棘细胞间物质的自 身 抗体,即 天疱疮抗体。 1967年他又首 先发现大疱性类天疱 疮患者 的血清中存在着抗基底 膜带抗体。 由此开始掀起了一 股在大疱性皮肤病探 索 免疫学异常的热潮。研究结果 表明:大疱性皮 肤病患者的血清中均存 在有自身抗体,从而确 定这一组疾病为自身免 疫性疾病。
病程 慢性 , 预后 较好 。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3/70
天疱疮(pemphigus)
是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 皮内水泡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粘膜大疱病。 病因病机 皮损棘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即天疱疮抗体存 在,主要是IgG,少数是 IgA 。 血清中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平行。 天疱疮抗原是位于桥粒的糖蛋白 寻常型是桥粒芯糖蛋白Ⅲ(分子量130Kd)和桥斑 珠蛋白(85Kd) 落叶型是桥粒芯糖蛋白Ⅰ(分子量160Kd)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26/70
皮肤及表皮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27/70
寻常型表皮内水疱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28/70
增殖型表皮内水疱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29/70
红斑型表皮内水疱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30/70
免疫病理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25/70
组织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和水疱,疱 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对诊断有价值。 棘层松解的深浅对天疱疮的分型及鉴别: 寻常型:棘层下方或基底层上方,疱顶为表皮, 疱底为基底细胞,形成绒毛。 增殖型:早期同寻常型,晚期表皮角化过度、增 殖,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 落叶型:红斑型:棘突松解部位主要在颗粒层或棘 层上部。有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颗粒层有 角化不良细胞。
天疱疮 Hailey病 BP 疱疹样皮炎
7/70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继发性
副肿瘤天疱疮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大疱性扁平苔癣 大疱性多性红斑
TEN SSSS
大疱性皮肤病的病理分类
表皮内疱病 –天疱疮 –疱疹样天疱疮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病)
表皮下疱病 –类天疱疮 –疱疹样皮炎 –瘢痕性类天疱疮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妊娠疱疹
鉴别诊断:
大疱性类天疱疮: 临床表现—老年人,厚壁张力性大疱或血 疱,疱不易破,易愈合,尼氏征(-)。 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 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
天疱疮
鉴别要点
发病 年龄
皮损 尼 氏 征
中青年 松弛性水疱、 +
大疱常有粘膜 损害
大疱性类 天疱疮
中老年
红斑上的张力 -
性水疱或血疱, 极少有粘摸损 害
组织 病理
表皮 内 水疱
表皮 下 水疱
免疫 病理
棘细胞间 IgG、IgA、 IgM和C3网 状沉积
基底膜带 IgG和C3沉 积
治疗
一、 一 般 治 疗
1.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加强护理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改善低蛋白血症
二、药 物 治 疗
1. 皮质类醇激素: 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强的松
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特异性沉积在表皮棘细胞间 大量免疫球蛋白沉积产生的直接作用 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 补体的激活
破坏细胞-细胞间结合蛋白质
临床分型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 增殖型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
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PF) 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环磷酰胺:200mg,隔日一次,静脉注射。 • 氨甲喋呤:10-25mg,iv,每周一次。 • 雷公藤多甙:20mg,每日3次。
• 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指针:
–单独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能够控制病情,增 加剂量受限 –存在长时间应用大剂量使用激素的禁忌症,如近期 感染、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等 –使用激素病情得到控制,但是需要很高的维持剂量, 减量困难。
• 头面部、腋下、肚脐窝、胸背部、外阴与腹股沟
– 皮损特点:
• 疱壁极薄,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和乳头状增生
红斑型天疱疮
• 临床特点: 好发部位:
– 头部、面部前额、两颊、耳壳,上胸部、腋窝。四 肢较少
皮损特点:
– 类似红斑狼疮,红斑上有脂性鳞屑、结痂
实验室特点:
血清中存在天疱疮抗体、抗核抗体 表皮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 面部红斑BMZ存在IgG和C3线状沉积
类天疱疮
病因与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
–皮肤基底带的类天疱疮抗原性质改变 –机体免疫细胞激活并产生抗基底带抗体 –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介质释放、细胞趋化、细胞溶酶体酶释放 等 –基底膜带中连接表皮与真皮的结构受破坏
诊断
• 临床表现
–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上大疱形成,疱壁紧张,尼氏 征(Nikolsky sign)阴性 –皮损主要分布在四肢、腋下、腰际、下腹部等屈侧 面,严重时可以泛发全身,并累及口、鼻部位粘膜 –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多发生在老年患者 –自觉皮损处瘙痒,可伴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 Adherens junction:肌动纤维(actin)等微丝附着。
• 细胞与基底膜带结合(Integrin结合部位)
– 半桥粒: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结合结构。 – Adhesion plaque:微丝结合部位
分型
•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
– 增殖型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
大疱性类天疱疮: •疱壁紧张性大疱, •尼氏征阴性 •可见血疱
• 辅助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表皮下大疱形成,真皮内嗜酸性 粒细胞浸润。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IgG或C3沿皮肤基底带沉积, 部分患者有IgM、IgA,IgE和IgD线状沉积。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部分患者循环中检测到抗基底 膜IgG抗体,少数患者为IgE或IgA。抗体滴度与病 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 其它治疗
–辅助用药:补充钙、钾等电解质,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 –病情控制后定期随诊,调整药物剂量,及 时控制合并症与并发症
• 局部治疗
–清洁治疗:1:8000高锰酸钾溶液泡浴,清 除分泌物、结痂及微生物 –使用扑粉、膏剂、油剂等保护皮肤和口腔、 眼睛、外阴等粘膜 –防治感染。
•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 症状:自觉皮损部位瘙痒、灼痛 • 全身表现:发热、不适、组织液丢失水电平衡 紊乱、消耗
•累及部位:
–全身各部位, 以头面部、躯 干与四肢近端 为突出
50%累及口、鼻、眼、外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粘膜
•尼氏征阳性
–在水疱上挤压,疱 内液体向周边渗透 –牵拉破溃之疱壁, 周围表皮进一步剥脱 –外观正常皮肤用力 摩擦可剥脱
–氨苯砜(DDS):50mg,每日2~3次。 –局部治疗与并发症的治疗:与“天疱疮” 相似
• 次选治疗
–磺胺吡啶:100mg~200mg,每日3次。 –免疫抑制药物:参见“天疱疮”节。
• 组织病理特点
水疱发生在颗粒层及其下方,形成刺细胞松解、 裂隙与大疱 陈旧皮损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 头瘤样增生 颗粒层内棘细胞松解形成角化不良的谷粒细胞 真皮内嗜酸性白细胞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
增殖型天疱疮
• 寻常型天疱疮侵犯皱摺部位皮肤的特殊表现 • 临床特点:
– 好发生胞上形成裂隙与水疱,仅 留一层基底细胞 • 水疱内见棘层松解细胞,疱底可见“绒 毛” • 真皮上部嗜酸性细胞与嗜中性白细胞浸 润
直接免疫荧光
• • • • 早期未形成水疱的皮损取材 棘细胞之间可见免疫球蛋白沉积 主要是IgG,少数为IgM和IgA 可以有补体C3沉积
• 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PF)
– 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
临床表现
—— 以寻常型天疱疮为代表
寻常型天疱疮
• • • • 在外观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 疱壁松弛,容易破溃结痂 皮损愈合后不留疤痕 尼氏征(Nikolsky sign)阳性
机制
• 自身抗体特异性沉积在表皮棘细胞间
• 大量免疫球蛋白沉积产生的直接作用 • 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 • 补体的激活
–破坏细胞-细胞间结合蛋白质
细胞间结合结构
• 细胞与细胞间结合(E-cadherin结合) – 桥粒(Desmosome):
• • • • 上皮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结合结构。 相邻的细胞膜之间形成在光镜下可见的卵圆形致密增厚处 电镜下可见深染物质 两个细胞的桥粒斑之间的距离约30-60nm。有中间丝 (Intermediate filaments)附着。
治疗
• 首选治疗
–糖皮质激素
•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剂量 • 起始剂量泼尼松1mg/公斤体重· 日 • 病情未控制按~50%幅度加量,直至控制病情 • 病情平稳2~3周后逐渐减量 • 常用药物:
–强的松与强的松龙:口服 –氢化可的松:用于急性期迅速控制病情 –甲基强的松龙:口服或静脉给药
• 并发症的治疗
流行病学
• 男女患病情况相等 • 平均发病年龄:50-60岁
病因
–不明确 –可能因素:药物、感染、遗传等
发病机理
•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皮棘细胞间免疫球蛋白(天疱疮抗体)沉积 –血循环中存在天疱疮抗体,滴度与临床活动性平行 –血液透析清除循环抗体可使病情缓解 –皮内注射天疱疮抗体可制造天疱疮动物模型 –天疱疮抗体可诱导培养人皮肤片棘细胞间松解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天疱疮的分型
– 经典分型:寻常型、落叶型、红斑型、增殖型 – 最新分型
• 寻常型天疱疮
– 增殖型天疱疮:局限型 – 药物诱导型
• 落叶型天疱疮
–红斑型天疱疮:局限型 –Fogo selvagem:局部流行型 –药物诱导型
• 副肿瘤型天疱疮 • IgA天疱疮?
鉴别诊断
• 类天疱疮 • 疱疹样皮炎 • 重症多形红斑
间接免疫荧光
• • • • 底物:兔唇、猴食道上皮 大部分活动期患者血液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 主要是IgG,个别为IgM,IgA 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诊断
• 临床表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 • 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皮内下方水疱
落叶型天疱疮
• 临床特点:
疱壁极薄,容易破溃 常见红斑和糜烂面上结痂、脱屑 尼氏征阳性 好发于头面部、躯干,逐渐扩大到全身 口腔粘膜损害较少,易累及毛发、甲
天疱疮研究的几项发现
大疱病抗原性质:中间丝相关蛋白(IFAP)
名称 BPAG1 Plakoglobin Desmoplakin I Desmoplakin I Plectin Ankyrin Filaggrin Lamin B receptor MW 230k 83k 250k 215k 300k 140k 30k 58k 位置 半桥粒 桥粒 桥粒 桥粒 皮质 皮质 胞浆 胞核 功能
–主要为使用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并发症
• 感染:肺部感染,皮肤感染 • 类固醇糖尿病 • 类固醇性高血压 • 消化性溃疡与消化到出血 • 精神症状
• 次选治疗
–主要选用的免疫抑制性药物
• 硫唑嘌呤:50mg,每日2~3次。 •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2g/日
–其它免疫抑制性药物
类天疱疮:表皮下大疱,内有嗜酸细胞浸润
• 类天疱疮:皮肤基底膜带IgG沉积
鉴别诊断
•疤痕性类天疱疮 •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妊娠疱疹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大疱性红斑狼疮等
治疗
• 首选治疗
–糖皮质激素:
•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剂量,个体差异较大, 其始剂量0.5~1mg/公斤体重· 日 • 根据病情需要递增剂量,直至控制病情 • 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剂量。
IF 连接于致密板 IF 连接于致密板 IF 连接于致密板 IF 连接于致密板 Vimentin 结合,和 MAP1,MAP2 及 spectrin 结合 通过 Vimentin 结合到细胞膜 结合角质蛋白 通过 Lamin 结合到细胞核膜内层
几种大疱病的自身抗原的性质
抗原名称 BPAG1 BPAG2 PVA PFA PNP MW 230K 180K 130K 160K 250K 210K 230K 190K 性质 基底膜抗原 基底膜抗原 Desmoglein3, Dsg1 Desmoplakin BPAG1 DesmoplakinII
Bulister Dermatoses
大疱病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王宝玺
皮肤疱病的分类
• 表皮内疱病
–天疱疮 –疱疹样天疱疮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病)
• 表皮下疱病
–类天疱疮 –疱疹样皮炎 –疤痕性类天疱疮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妊娠疱疹
天疱疮(Pemphig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