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合集下载

为政以德论——精选推荐

为政以德论——精选推荐

为政以德论为政以德论为政以德是孔⼦政治思想的核⼼内容之⼀,是孔⼦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践精神,⽽且对中国⼏千年的政治⽂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孔⼦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阐释:1.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

2.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觉。

3.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4.德主刑辅:⼀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法。

孔⼦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就是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变⾰时期。

周天⼦名存实亡,天下出现了诸侯争霸、⼤夫擅权、陪⾂执国命的混乱局⾯。

孔⼦正处于“周室微⽽礼乐废,诗书缺”“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裂变⼤冲突⼤组合的时期,是对三代以来神权政治观念、⼈⽂思想进⾏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殷周之际剧烈的社会政治变⾰产⽣了最早的德治思想萌芽,但由于它所关注所忧虑的⾸先是天命的转移及政权的丧失问题,是⼀种外在附加的东西,尚未作为⼀种内在的因素内化为⼈们的⾃觉⾃愿⾏为。

⽽春秋时期天命观念进⼀步丧失其神秘性、权威性及制约性,为这种由外在转换为内在带来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外在的东西难以得到保障,就需要把外在之“德”转换为内在之“德”,以使德治在⼈类存在的本原上及⽣命中寻找到存在的价值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思想曾经产⽣过重要⽽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政治⽂化的重要内容之⼀。

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于政治领域的⼀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种主要的治国⼿段,运⽤道德的内在约束⼒以达到社会稳定之⽬的的⼀种学说。

众所周知,道德是特定历史时期⼈们普遍认同的由⼀系列道德原则、范畴和规范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内⼼信念及⾏为⽅式。

道德以内在的潜移默化式的⽅式影响和制约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为,并赋予⼈的思想⾏为以善恶是⾮的价值依据。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一单元 2一 为政以德 Word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一单元 2一 为政以德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一、基础知识错误!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北辰(bì) 禹稷躬稼.(jià)盍.彻乎(hé) 偃.旗息鼓(yān)B.分崩.离析(bēnɡ) 聚敛.附益(liǎn)安无倾.(qīnɡ) 道.之以政(dǎo)C.千乘.之国(shènɡ) 乘.人之危(chènɡ)既庶.矣(shù)玉毁椟.中(dú)D.虎兕.出柙(sì) 前仆.后继(pú)冉有仆.(pū)举善教.不能(jiāo)解析:选B。

A。

“譬”应读pì,“偃"应读yǎn;C.“乘.人之危”应读chénɡ;D。

“前仆.后继"应读pū,“冉有仆.”应读pú.错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C.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D.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饥:饥饿解析:选D。

D项,饥:年成不好,灾荒.错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富.矣,又何加焉A.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B.于斯三者何先.C.既来之,则安.之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B。

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

错误!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富于.周公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如之何其.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解析:选C。

C项两句中“也”均表句中停顿。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举善而教不能..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D。

聚敛:重税搜刮民财。

《为政以德》练习题(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题(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答案)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4.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义:没有羞耻心。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今义:道德水平低下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1)忙,不闲;(2)有工作干;(3)忧愁或顾虑(4)惹事,出现变故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4.既来之,则安之古义:既然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容词作名词,“无道”指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指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形容词作名词,“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词作动词,“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4.草上之风(名词作动词,“上”,施加。

)5.于斯三者何先(名词作动词,“先”,把⋯⋯放在前面。

)6.齐之以刑(形容词作动词,齐”,整治、整顿。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使动用法,“富”,使⋯⋯富足。

)8.足食,足兵(使动用法,“足”,使⋯⋯充足。

)9.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来”,“安”,使⋯⋯来,使⋯⋯安定)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一)主谓倒置1.君子哉若人!2.尚德哉若人!(二)宾语前置3.既富矣,又何加焉?14.何以伐为?5.无乃尔是过与?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三)状语后置7.为政以德8.道之以政9.齐之以刑10.道之以德11.齐之以礼12.使民以时13.临之以庄14.虎兕出于柙15.龟玉毁于椟中16.季氏富于周公五、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必不得已而去
必:如果 用:用度,财政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
4、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7、使民敬、忠以劝
相:辅助盲人的人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年:收成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劝:勤勉努力
8、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道之以政 10、齐之以刑
共,通“拱”, 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 之。
练习二,(一)怎样理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参考:这是孔子治国方略中的经济思想。要注意这 句话出现时的具体环境。孔子是在回答怎样使国家 安定的问题时提出要“均贫富”的,老百姓要人人 有饭吃,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提倡 的减小贫富差距与其有相似之处。孔子的思想有积 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话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与历史上农民起 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同,那是站在穷人 的立场上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孔子也有他 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简答题资料: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以“法”来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 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是告诉人们 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德”带来社会 和谐和发展。
练习二(六)儒家历来提倡“道德至上”,时至今 日,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请结合你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解,谈谈对“以德 治国”的理解。 参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时至今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很多人却只追求经济 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品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不道德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也有失国格、人 格。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必 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较快较稳,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也是为了更好 地配合经济建设。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参与。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责任重大。即“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章和章为例;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第十二课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章,三课章,章,四课章,五课章,十三课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探究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第十三课:沂水春风P65探究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探究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探究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人物的神情风貌: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讯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另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孔子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第十四课:中庸之道P68探究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探究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探究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以_________为根本。

2. 《论语》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_的重视。

3.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应具备_________的能力和素质。

4.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指的是_________,而“比”则指的是_________。

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_________的看法。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是什么?A. 法律B. 武力C. 德行D. 金钱答案:C2.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表明君子应该:A. 只专注于一种技艺B. 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C. 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D.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答案:C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他主张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怨恨?A. 以怨报怨B. 以德报怨C. 以直报怨D. 以德报德答案:C4.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民众?A. 严厉对待B. 随意使用C.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D. 忽视他们的需求答案:C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这里的“周”和“比”分别指什么?A. 周:团结,比:分裂B. 周:分裂,比:团结C. 周:包容,比:排斥D. 周:排斥,比:包容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的含义。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是指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应以道德为根本,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引导民众,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2. 孔子如何看待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不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他们具有包容性,能够广泛地团结和影响他人,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排斥他人,缺乏包容性。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高中 为政以德第一课基础知识整理 选修 试题

高中 为政以德第一课基础知识整理 选修 试题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一、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譬.如〔〕冉.有〔〕 HY之国〔〕颛臾..〔〕〔〕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适.〔〕羿.〔〕奡.〔〕二、通假字〔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一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HY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以下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 2、足.食,足.兵3、那么修文德以来.之4、既来之,那么安.之5、如杀无道.... 6、以杀有道7、君子之德风. 8、小人之德草.9、举善.而教不能四、一词多义〔给以下加点的字词解释〕1、为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何以伐为. 3、足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缺乏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缺乏4、必 5、相必.不得已而去那么将焉用彼相.矣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6、是 7、过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五、古今异义〔划出以下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那么安之:六、特殊句式〔指出以下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译:2、道之以政:,译:3、齐之以刑:,译:4、使民以时:,译:5、临之以庄:,译: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7、百姓足,君孰与缺乏:,译:8、无乃尔是过与:,译:七、固定句式〔翻译以下固定句式的意思〕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年饥,用缺乏,如.之何.?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齐.之以刑2、有耻且格.3、子适.卫4、冉有仆.5、敬.事而信6、节用.而爱人7、使.民以时 8、是社稷..之臣也9、陈.力就列..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1、非吾徒.也 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3、年.饥,用缺乏 14、草上.之风,必偃.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九、背诵自测1、子曰:“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练习

为政以德练习

为政以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1分)24.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

(4分)23.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4.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1分)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

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

这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薄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

(3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3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故战事兵用②曰强。

”(《商君书》)[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法家:24.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23儒家:富民;法家:贫民24、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奖赏,就能为国而死。

相较之下,法家更看重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个人的功利,是片面的。

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较多人民性,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

(2分)意见:反对或让自己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

原因:(1)季氏富于周公,这已经是越礼的表现了。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参考答案:一、1.A2.C3.B4.C5.C二、1.语录2.丘、仲尼、春秋、儒3.仁4.虎兕龟玉5.为政以德三、1.把……作为2.岂不、恐怕3.通“欤”,语气词4.危:站立不稳。

颠:摔倒。

四、1.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3.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五、1.“夫子”指季氏。

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指攻打颛臾一事。

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成语:“祸起萧墙”。

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

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

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

为政以德练习三及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三及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三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圣人务法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

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用:使。

B.、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齐:整齐,一致。

C、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法:办法。

D、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

术:统治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夫圣人之.治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用人不得为.非为.汉家除残去秽C.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吾尝终日而.思矣D. 而所.治非一人也。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翻译:②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 翻译: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祥符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 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1."/" 为画线部分断句。

祥符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2.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祥符禁中火。

禁中:禁卫军在宫中B .不日皆成巨堑。

不日:没有几天C .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

诸道:各路D .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

斥弃:抛弃3.文中的"一举"和"三役"各指什么?(摘录文中的词句作答)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新《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最新《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政以德何以伐为. B.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 (何不) 彻乎?”D.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子欲善而.民善矣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如之何其.彻也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俱不得其.死然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练习试题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练习试题

《为政以德》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lùn) 仆.人(pú) 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及其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则安之。

为政以德练习

为政以德练习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 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 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 ”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 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 法相同。
7.选出下列加点共之 C.俱不得其死然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 项是 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B.民免而无耻 C.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8.“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 正确的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9.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 同的项(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20.请从《季氏将伐颛臾》中找出三 个成语并作解释。
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 断正确的一项 ①道之以政 ②则修文德以来 之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 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 同,③④同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子欲善而民善矣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13.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 B.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要使百姓严肃 认真、尽心竭力并且服从劝导,该怎么办?】 C.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是君子就得像 个人!有了高尚的道德才像个人。】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如果国家有危险却不去扶持,即将被推翻却不 去救助,那还要用宰相干什么呢?】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精选5篇)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1)《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与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2)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

”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快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陶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我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五六年级。

当时,我以为《论语》只是一部白纸黑字的古文,真的很无聊。

再看《论语》的时候,是大年初一。

我觉得《论语》不仅朴素,而且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1分)
24.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

(4分)
23.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4.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1分)
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

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

这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薄
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

(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3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故战事兵用②曰强。


《商君书》)
[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法家:
24.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23儒家:富民;法家:贫民
24、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奖赏,就能为国而死。

相较之下,法家更看重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个人的功利,是片面的。

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较多人民性,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

(2分)
意见:反对或让自己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

原因:(1)季氏富于周公,这已经是越礼的表现了。

冉有不但没有劝谏,还帮他加重赋税,搜刮民财;
(2)孔子认为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
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
德,以民为本的思想。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

(4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23.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
句回答)(1分)
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
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
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
分)
23.子欲善而民善
24.不矛盾。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
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
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
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
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
作用了。

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
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
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
肯定的。

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
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
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
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
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
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
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
他。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