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辩证运动

合集下载

认识的辨证运动

认识的辨证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

由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一般与个别、具体与抽象、真理与谬误等诸种矛盾的对立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所促成的认识发展的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

以内部矛盾为核心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是渐进和飞跃交替发展的过程。

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认识方法上的由归纳到演绎、由分析到综合的转化,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的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都不仅是单纯量的积累,也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

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曲折前进的。

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认识方法上由归纳到演绎再由演绎到归纳、由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由谬误到真理再由真理去克服新的谬误、由相对到绝对再由绝对到相对,都是通过两次否定而实现的矛盾双方的转化。

认识的辩证运动正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展开和进行的。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从认识的内容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移过程。

毛泽东说:"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3.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4.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指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它
具有以下几个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认
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

同时,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只有通过认识才能指导实践的方向和方法。

2.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
互转化的。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同时,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科学、高效。

3.实践和认识
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
深化的过程。

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不断交替、不断推进,我们可以不断提高
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

4.实践和认识是相互矛盾、
相互斗争的。

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是因为实践和认识的
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的斗
争和矛盾,才能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
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深化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才能不断提高我们
的认识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观点划清三个界限:1、他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的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既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基础的教条主义倾向,也会出现现实脱离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两种主观主义错误倾向都是应该防止和克服的。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认识运动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可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

咱就先从最开始说吧,咱对一个东西的认识那可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就跟我小时候认那些个复杂的汉字似的,一开始那是一头雾水,啥啥也不懂啊。

这就好像是认识运动的感性认识阶段,只看到表象,只知道这个东西长这样,有这些个特点,但更深层次的?一概不知啊!就比如说咱看一场篮球赛,感性认识阶段可能就是觉得哇,好热闹,球员跑得好快,球进啦真厉害!可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时候的咱啊,就跟那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看到点啥就是啥。

但慢慢地,随着咱不断地看比赛,不断地思考,嘿,这认识就开始升级啦!咱开始能看出战术了,知道为啥这个球员要这样跑位,为啥这个时候要这样传球,这就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啦!这就像拨云见日一样,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呢!可别以为到这就结束了,认识运动可没那么简单!咱还得把这理性认识用到实践中去呀,实践出真知嘛!再拿这篮球赛举例子,要是咱光知道理论,不去球场自己比划比划,那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啦!所以啊,咱得下场去打球,去实践咱的那些认识,然后在实践中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这又会促使咱去进一步认识,去完善咱的认识。

就这么一轮一轮的,这认识运动就像个螺旋一样,不断上升,不断深入。

这过程那是相当有趣呀,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那么幼稚,有时候又会为自己新的发现而兴奋不已。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从开始的懵懂无知到慢慢了解,再到深入掌握,一路走来可有意思啦!而且啊,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惊喜等着咱,说不定啥时候就突然领悟了一个新道理,那种感觉,就跟挖到宝藏似的!我觉得我们得好好享受这个认识运动的过程,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我相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 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 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 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客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改造、价值、审美关系
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这一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的运动: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它们构成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1.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个原理强调我们的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人们通过实践与外部世界互动,通过劳动、经验积累、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取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中检验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

2.从认识到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际行动。

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认识,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实现更好的实际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目标: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际行动,改变现实,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矛盾性: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的过程,包含着矛盾。

实践中可能出现各种矛盾,认识也可能在实践中受到挑战和修正。

•发展性:实践与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发展性的过程。

通过实践,认识能够不断发展、深化、丰富。

•互动性:实践和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而认识又指导实践的进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4.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既存在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虽然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们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方向。

这一辩证运动的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这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便是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

在认识运动过程中,实践起到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最后又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由此可见,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当中,面对各种科学现象,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在未发现规律之前,电磁感应定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外,科学机遇对认识客观规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

自然科学上有许多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小到英国化学家柏琴在提纯疟疾特效药过程中发现苯胺紫,由此发明了染料,美国科学家在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时发明化学除草剂,大到日本三岛教授在研究铁、镍、铝合金时发明永磁合金,伦琴发现X 射线等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认识和认识论的区别: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在哲学史形成了不同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5、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所谓认识主体的历史性,就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年代)6、人的主体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人类个体: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个人。

认识群体由个体构成,但它更具有更大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7、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8、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a、世界观的定义b、哲学的定义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a、一元论、二元论:(1)、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2)、二元论:特点、实质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a、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b、是人脑的机能c、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四)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四个要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a、普遍联系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里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所以,一种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实践与运动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运动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运动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运动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的一般规律。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首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需要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认识的发展。

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来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并把认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行为,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

其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经验等方式,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也就是从实践到知识,从知识到实践这样的反复,才能完成。

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这样永无止境地进行着,每一个循环的都相对地进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最后,这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的一般规律。

这个过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一.由实践到认识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到实践,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具体、形象;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全面;
两者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者的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4.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积极参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其次,要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由认识到实践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意义:这是由认识的目的决定的;也是由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决定的。

2.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付诸实践,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原因:从认识的对象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其要经过多次反复认识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经过多次才能克服主观
性和片面性。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从形式上看是反复循环的,但从内容上看,一次比一次更高级。

原因: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事物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3.方法论意义:反对认识中一劳永逸、思想僵化等错误思想,对于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由实践到认识
二.由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后记: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