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在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真实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助学金的发放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规范贫困生审核制度,建立监督监管机制,班主任(辅导员)增强责任心,建立贫困生动态信息档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问题对策
近年来,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公布使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远远大于往年。从资助额度上看,以前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是每人每年1500元,2007年增加到每人每年2000元;以前国家奖学金的标准是每人每年4000元,2007年翻了一倍,每人每年达到8000元。新设的每人每年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已经让3%的学生受益,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从10%左右扩大到30%以上。
在国家对大学贫困生资助力度加大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在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真实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1.公平性。界定标准单一,有失公平。由于资助力度增大,申请受助的学生争先恐后,给界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使奖助学金能尽快地发放到贫困生手中,学校一般采取比较单一而快捷的界定程序,即“本人申请—生源地证明—班委会(评议)投票—认定评议小组审核”。在这个界定环节中,生源地证明来自乡镇(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而学生所在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派人亲自到每一个学生家里调查,结果导致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都可以开到这样的贫困证明。一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上虽然盖有当地民政部门的证明公章,但据透露,有相当一部分贫困证明却是盖章后再填写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难免出现假贫困生审核合格的现象。而在“班委会评议和班级投票”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因人缘关系好但不太贫困的学生当选或因人缘关系稍差但真正贫困的学生反而落选的现象。
2.公开性。资助政策、信息透明度不够,缺乏全程动态监督机制。除了国家资助政策,有关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也积极参与高等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因此,信息透明度不够在所难免。再加上缺乏全程动态监督机制,因而很难保证资助资金真正全部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
3.公正性。班主任(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班主任(辅导员)是最基层的学生管理者,直接面对学生,他们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往往管理多个班级,几百名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审核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确实相当困难。于是,一些班主任(辅导员)为了减轻工作上的麻烦,在没有做深入细致地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便把班委会通过的名单直接上报到院系。
4.真实性。部分学生诚信缺失,使界定结果有失真实性。由于奖助学金数额增加,不菲的资助金额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诱惑,部分并不贫困的学生也拼命地和别人比穷,弄虚作假,这样既造成同学关系的紧张,又让贫困生的认定失去了真实性。
二、规范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的对策
1.规范贫困生审核制度,体现公平性原则。(1)根据不同的生源地、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界定程序。以清华大学对新入校学生的贫困界定程序为例:第一步,新生录取之后,根据其基本信息,查家庭所在地是否为贫困地区,如果该生来自城市,父母都有工作,就不会列为重点考察对象;第二步,新生来学校报到当天,班主任、辅导员要重点观察有几名家长陪同新生来报到,一般困难的学生或是自己来报到,或是只有一位家长陪同;第三步,新生报到后,上交一份《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便于班主任、辅导员查看。此外,学校还会要求各院系的班主任、辅导员和考察对象们单独谈一次话,以具体了解家庭情况。最后各院系召开集体评议会,确定困难学生名单并上报学校。(2)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界定。界定的标准越是多元化,越能让那些真正符合条件的学生得到帮助。除了要了解学生户口所在地的总体经济状况,还要了解家庭的具体经济收入、劳动力成员构成、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劳动力的身体状况等等;通过同学或同乡等掌握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单独谈话,从其言语、情感、表情等方面来分析真假;通过了解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来界定。
2.建立监督监管机制,体现公开性原则。对贫困生的监督监管是贫困生界定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必须建立学校、院系、班级联动的三级监督监管体系。要有一个由多数学生代表民主参与的评议机构,杜绝暗箱操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弄虚作假者的查处力度。此外,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随机
抽选一定比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当然,如果在监督监管过程中了解到有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享受到资助的,学校应立即采取资助措施。
3.班主任(辅导员)要增强责任心,体现公正性原则。班主任(辅导员)在整个贫困生的界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他们的意见是最终界定的重要依据,因而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心非常重要。班主任(辅导员)只有对申请助学金的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从多个渠道去了解贫困生的真实情况,才能让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帮助。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在履行贫困生界定工作的职责时,要尽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1)不可因为提出申请的学生过多,为了省事就不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而随意界定;(2)不可因为学生平时表现不好或学习成绩不好就取消其享受资助的资格;(3)不可根据自己与学生感情的深浅作为审核标准。
4.建立贫困生动态信息档案。学校应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贫困生档案,做好贫困生调查、登记、跟踪扶助工作。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认定帮困的对象,并对贫(特)困生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和动态分析。另一方面,要建立特困生信息源系统,这样做不但能够做好贫困生管理、教育、扶助的工作,还可以很好地了解在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学生曾经享受过的政策帮助,避免发生重复发放和遗漏现象。
5.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资助金额的增加和资助幅度的扩大,让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动起了“心思”。一些耳听MP3、胸挂名牌手机、身穿名牌服装的大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当起了贫困生。其实,不管是假贫困生冒充真贫困生,还是贫困生无目的、无节制地乱花奖学金、助学贷款,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但是,一味地指责并不能纠正学生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从多方面对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假贫困生现象不再出现,让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怀能真正体现在贫困生身上,让名副其实、品学兼优、急需帮助的贫困生得到国家的资助,让贫困生能真正把奖学金、助学贷款用到学业上,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GB/1026/
5747867.html,2007-05-18.
[2]刘昆.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