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腹外疝1
外科学ppt课件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外科学第七版 腹外疝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第一节概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rnia)。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人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
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1.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之一的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
另外发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
疝囊是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
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分,是疝环所在的部位,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各种疝通常以疝门部位作为命名依据,例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
疝内容物是进人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人疝囊,但较少见。
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临床类型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外科学课件:腹外疝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弓状下缘
腹内斜肌
腹横筋膜
腹横肌
层次四
腹壁下A、V
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
层次五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2、腹股沟管的解剖(长4-5cm )
•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外侧l/3部有腹 内斜肌覆盖。
•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及内侧 l/3的联 合腱。
•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 内口: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三)疝外被盖:疝囊以外 的各层组织,即皮肤皮 下筋膜等等。
临床类型
(一)按病程发展分: 1.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 2.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包括滑动疝。 3.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
包括肠管壁疝(Richeter)、 Littre疝、 逆行性嵌顿疝(Maydl) 4.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
• 在腹腔镜设备问世之后,通过更精确的后路观 察,使外科医生对腹股沟解剖有了深入的了解。
• 腹股沟管后壁存在一个薄弱的区域,仅由腹横 筋膜加强,重申了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形成及 修补中的重要性。
• 强健的腹股沟管后壁能预防成人的发生。
• 腹股沟疝可以通过修补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来 治疗。
三、发病机制
宽大的海氏三角、脐环闭锁不全、腹白线发育 不全
• 后天:外科手术、肥胖者过多的脂肪浸润、老
龄的肌肉退化萎缩、胶原代谢异常
二、腹内压增加 生理:妊娠、啼哭 病理: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 水、职业等。
病理解剖
(一)疝囊:是壁层腹膜的 憩室样的突出部,由疝 囊颈和疝囊体组成;
外科学题库与答案-腹外疝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一、概述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还包括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
1.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2.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组成。
3. 临床类型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二、腹股沟疝腹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1.解剖(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3.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检查:病人仰卧时,肿块可向腹腔内回纳而消失,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或手指紧压内环,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腹外疝演示课件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脐疝
01
02
03
定义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 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
症状
脐部出现可复性肿块,站 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时 消失。
治疗
大多数脐疝可自愈,若不 能自愈或发生嵌顿,需手 术治疗。
腰疝
定义
腰疝是指腹腔内脏经腰三 角或腰背筋膜突出形成的 腹外疝。
症状
腰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咳 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 消失。
05 白线疝
白线结构特点及功能
白线是位于腹壁正中线上的坚 韧纤维束,由腹横筋膜和腹横 肌腱膜在正中线上交织而成。
白线的宽度和强度因个体差异 而异,它对于维持腹壁的稳定 性和保护腹腔内脏器具有重要 作用。
白线作为腹壁的重要结构之一 ,能够抵抗腹腔内压力,防止 内脏器官向外突出。
白线疝临床表现及诊断
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肠管嵌顿后如不及时解 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 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 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 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腹部和腹股沟区域是否有肿 块、压痛等异常表现。同时,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以进一步确诊。
临床表现
腹外疝的典型表现为腹壁出现可复性包块,患者站立或咳嗽时包块突出,平卧 后包块可回纳。如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明 确诊断腹外疝。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进行诊断性穿刺或腹腔镜检查以确诊。
02 腹股沟疝
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ppt课件
46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ppt课件
47
第4节
其他腹外疝
ppt课件
48
一、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ppt课件
49
概念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较常见, 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染、缝合技术、缝合材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性因素。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 并以下腹部切口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起到了多重修补的作用, 同时更符合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
分布。
ppt课件
36
•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1.经腹膜前法(TAPA) • 2.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 3.经腹腔内法(IPOM) • 4.单纯疝环缝合法
ppt课件
37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 局部压痛不明 显, 也无腹部压痛
ppt课件
双侧腹股沟直疝
14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次发生的疝
手术处理的疝外,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
还有另外的疝。 术时相同或不同,
但解剖部位不同。
ppt课件
41
第3节
外科学 腹外疝
痛轻,复发率低,总复发率<0.5%,伤 口感染率0.6%
两种常见的张力性疝修补方法
疝修补术 Ferguson法:将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 Bassini法: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与腹股沟
平卧位自行消失 不进入阴囊,极少嵌顿 疝内容物常为小肠或大网膜 膀胱有时可进入疝囊——滑动性疝,手术注意
五、鉴别诊断(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儿童、青壮年 老年
突出途径
腹股沟管
直疝三角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有蒂 半球形、基宽
内环压迫试验
阳性
阴性
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 )
嵌顿的原因:(1)疝门小 (2)腹内压突然 嵌顿的结果:(1)静脉回流 (2)动脉血供正常 临床表现: (1)肿块突然增大,不能回纳
(2)局部疼痛明显 (3)肠梗阻症状
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
定义:嵌顿未及时解除,动脉血供障碍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
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适应症:
①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 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 激征者。
②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 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手法复位注意事项
➢ 复位后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膜 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如有应尽早手术探查
后壁 Bassini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 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
腹外疝1ppt课件
HY.Tsai
先天性斜疝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状突成 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斜疝及直疝
与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发育不全弓状下缘位置 偏高有关
HY.Tsai
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时肿 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还纳后 压住腹股沟深环,嘱增加腹压时肿块 不能突出
难复性斜疝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还常伴 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的腹 内斜肌 腹横筋膜和腹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HY.Tsai
斜疝 直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 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 (Hesselbach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HY.Tsai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外环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
耻骨 梳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腔隙韧带
HY.Tsai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髂腹下神经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HY.Tsai
腹股沟斜疝 脂肪瘤
肿大淋巴结 大隐V曲张结节样膨大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听完解 释就明 白了
HY.Tsai
手术治疗
❖ McVay修补法
❖ 直接缝合
将腹股沟韧带 与腔隙韧带和 耻骨肌筋膜缝 合在一起,关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除了肿块外,腹外疝患者还可 能出现腹部的紧绷感、下坠感
等症状。
腹外疝的并发症
腹外疝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 穿孔、肠坏死等。
肠穿孔和肠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通 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当腹外疝的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能导 致肠梗阻的发生,表现为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腹膜炎、腹腔脓肿 等,也可能出现于腹外疝患者。
03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外疝的诊断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腹外疝的 典型症状,如腹股沟区肿 块、疼痛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腹部和腹股沟区 的体征,如肿块、压痛等 ,以及腹部肌肉紧张度。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进一步确诊腹外疝的 存在和类型。
腹外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鉴别
《外科学腹外疝》ppt课件
目 录
• 腹外疝概述 • 腹外疝的症状与体征 •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腹外疝的治疗 • 腹外疝的预防与康复
01
腹外疝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 通过腹膜壁的薄弱点向体表突出 形成的肿块。
分类
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 切口疝、脐疝等多种类型,其中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类型。
长期慢性咳嗽可增加腹压,诱 发腹外疝,应积极治疗呼吸道
疾病。
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可增加腹压,诱发腹外疝 ,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 持排便通畅。
控制体重
肥胖者腹部压力大,更易发生 腹外疝,应适当控制体重。
避免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可增加腹部压力, 诱发腹外疝,应避免过度劳累
。
腹外疝的康复训练
外科学 腹外疝
补片放置位置有腹腔内、腹膜前聚四氟乙烯( e-PTFE ) , 聚丙 烯(prolene),聚酯( polyester )
32
平片: Lichtenstein 疝环充填式:Rutkow(Mesh-plug)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GPRVS, Stoppa 腹膜前间隙和腱膜上:UHS, PHS
2020/12/22
21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2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roin Masses
• Inguinal hernia
Hydrocele鞘膜积液
• Inguinal adenitis淋巴结炎 Varicocele精索静脉曲张
• Pelvic: Obturator,Sciatic,Perineal
• Posterior: Lumbar:Superior triangle Inferior triangle
• Diaphramatic
2020/12/22
4
2020/12/22
5
• 上腰三角(Grynfeltt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 ) :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 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 竖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鶒,由第 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 斜肌后缘。
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而无需进腹,相当于开放式Kugel手术。钉合方 法与TAPP相同
经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 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在腹腔内将补片钉合在疝缺损的腹膜上。适于切口疝、某 些腹股沟疝。为防止腹腔粘连,必须使用聚丙稀和聚四氟乙稀复合材 料(如Composix Mesh)或膨体聚四氟乙稀(e-PTFE)双面材料 (如Dual Mesh),补片价格较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 行 性 嵌 顿 疝
二、腹股沟疝
▲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 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 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 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发生在这个 区域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
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表现为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 时肿块消失,疝囊颈一般不大,但极少发生嵌顿和绞 窄。成人脐疝由于疝环狭小,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
▲ 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 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修补。
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3. 手术注意事项 (1) 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 (2)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3) 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 (4)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
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复发疝
真性复发疝
遗留疝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 I 型:疝环缺损直径≤1.5cm,腹股沟管后 壁完整。
▲ II 型:疝环缺损直径1.5~3.0cm,腹股沟 管后壁已不完整。
▲ III 型:疝环缺损直径≥3.0cm,腹股沟管 后壁缺损。
分类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
双侧腹股沟直疝
内口 外口 前壁 后壁 上壁 下壁 内容物
▲ 先天性因素:腹膜鞘突未闭 ▲ 后天性因素:腹壁薄弱缺损
先天性腹股沟疝
后天性腹股沟疝
发病机制
在增高的腹内压作用下,腹内脏器逐渐离开原来 所在的部位,通过腹壁薄弱处向体表突出,腹膜 成为疝囊。
临床表现
▲ 典型表现:腹股沟区有一可复性肿块。 ▲ 难复性斜疝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 嵌顿性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不能回纳,
▲ 治疗原则是手术修补:手术要点是切除疤痕、 显露疝环、回纳疝内容物、缝合修补。
▲ 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 或自体筋膜组织进行修补。
五、脐 疝
概念
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称脐疝 (umbilical hernia)
小儿脐疝的病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 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 增加的情况下发生。成人脐疝为后 天性疝,较为少见。
并有明显触痛。 ▲ 绞窄性疝可发生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及肠袢坏死穿孔,
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 IV 型:复发疝。
▲ 睾丸鞘膜积液 ▲ 交通性鞘膜积液 ▲ 精索鞘膜积液 ▲ 隐睾 ▲ 急性肠梗阻
(一)非手术治疗 1 岁以下婴幼儿,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
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而禁忌手
术者,可用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 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
(二)传统的疝修补术
▲ 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 结扎,切去疝囊。
▲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 : (Ferguson 法 ) : 在 精 索 前 方 将 腹 内 斜 肌 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
手术治疗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 Bassini法 临床应用最广泛 Halsted法 McVay法 Shouldice法
新发疝
在疝手术的部位 初次疝手术时, 手术后再发生的
再次发生的疝。 除 手 术 处 理 的 疝 疝,疝的类型与初
外 , 还 有 另 外 的 次手术时相同或不
疝。
同,但解剖部位不
同。
三、股 疝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 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 疝 (femoral hernia)。
▲ 股管有两口 ▲ 股管有四缘
(三)无张力疝修补术
1.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3.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四)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经腹膜前法 2. 完全经腹膜外法 3. 经腹腔内法 4. 单纯疝环缝合法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
一、概 述
▲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 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 部位,称为疝(hernia)。
▲ 腹壁强度降低 ▲ 腹内压力增高
▲ 腹外疝组成 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 被盖。
▲ 腹外疝类型 易复性、难复性、嵌顿 性、绞窄性。
▲ 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 疝内容物很 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
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2)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
未绞窄坏死者。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2. 手术治疗
(1) 不具有手法复位指征者。 (2) 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
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3)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 (4) 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然
▲ 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现一半圆 形隆起,疝块往往不大。
▲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 窄性。
▲ 腹股沟斜疝 ▲ 脂肪瘤 ▲ 肿大的淋巴结 ▲ 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
将联合肌腱和腹内斜肌下缘缝至耻骨梳韧带 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四、切口疝
▲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 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
▲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并以下腹部切口 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 腹壁切口处膨隆,有肿块出现。 ▲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 ▲ 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可与腹
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 ▲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