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东方美学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东方美学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东方美学关键信息项:1、颐和园的整体布局特点2、建筑风格的元素与特点3、东方美学的核心概念与特点4、颐和园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方式5、建筑装饰与细节所体现的东方美学6、建筑功能与东方文化内涵的关联11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111 颐和园作为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其整体布局遵循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

它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础,形成了“山环水抱”的格局,这一布局体现了东方美学中对自然景观的尊重和巧妙利用。

112 园中各个区域相互呼应,既有开阔的湖面和宏伟的宫殿,又有幽静的小径和精致的庭院。

这种布局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变化和和谐的统一。

12 建筑风格的元素与特点121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亭、台、楼、阁、廊、榭等。

这些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美的整体。

122 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

123 建筑的色彩运用也十分讲究,以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搭配金色的琉璃瓦和精美的彩画,营造出庄重、华丽的氛围。

13 东方美学的核心概念与特点131 东方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

132 东方美学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组合,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颐和园中的许多景点,如西堤、谐趣园等,都给人以诗意的美感和无尽的遐想。

133 东方美学还强调对称与均衡的美感,颐和园的建筑在布局和造型上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给人以稳定、庄重的视觉感受。

14 颐和园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方式141 颐和园巧妙地利用了昆明湖的水面,建筑沿湖而建,倒影入水,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美景。

湖中的岛屿和桥梁,不仅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也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简述颐和园的主要特点

简述颐和园的主要特点

简述颐和园的主要特点
颐和园是一座集皇家园林和古建筑于一体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园林风景优美。

颐和园占地面积较大,内部有山水湖泊、花木扶疏的园林景观,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2. 古建筑精美。

颐和园内建筑物均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如长廊、宫殿、亭台、门楼等,精美绝伦。

其中最为著名者为“万寿山庄”,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3. 人文底蕴深厚。

颐和园历史悠久,自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修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遗迹。

这里既是皇帝居所,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旅游资源丰富。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除了颐和园本身的景点,周边还有许多旅游资源,如圆明园、紫竹院等,可以一起游览,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 1 -。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案例: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由湖泊和山丘组成。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1.亭台楼阁:颐和园中有各种形式的亭台楼阁,如十七孔桥、卧佛堂、寿皇殿等。

这些亭台楼阁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造型给人一种壮观和优美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造型美”的要求。

2.山水景观:颐和园中的山水景观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风格,如山明水秀的苏州园林和平泽秀丽的北方庄园。

其中的青泥洼桥、长廊等景观以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形式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景观美”的要求。

3.协调统一:颐和园整体布局上,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统一,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无论是建筑物的布局还是景观的设计,都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整体美”的要求。

4.空间布局:颐和园中的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园林元素的巧妙安排,创造出一种开阔、深远的空间感。

无论是湖泊、山丘,还是建筑物、花坛,都给人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空间美”的要求。

5.材料环境:颐和园中广泛使用了石、木、水以及各种植物作为园林材料,通过它们的组合和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环境。

无论是石雕、木构建筑,还是花草树木,都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材料美”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颐和园的园林设计运用了园林形式美法则,使得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园林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座兼具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园林,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 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 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 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 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 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 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 作消夏游乐地。
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
在形式美规律中有主与次、 重点与一般的形状表现关系, 在园林中有主景和配景的关 系、也有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全园整体中要有主要的景区 和次要的景区,每个局部的 景区也有主景和配景。
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所在视景空间的构 图中心,体现主题,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配景起着衬托主景的作用, 在体量、位置、色彩、形 式等方面都不能超越主景。
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 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 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 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 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 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 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 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 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 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 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 寝宫。
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
山水相依,构成园林,山与水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系与山 体相互组成有机整体,山的走 势、水的脉络相互穿插、渗透、 融合,而不能是孤立的山,无 源的水。
颐和园的山与水相接
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
颐 和 园 的 昆 明 湖
3、园林艺术创作(道路艺术)
颐和园中的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 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 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 两部分。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 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 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长 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颐和园宫廷建筑精致

北京颐和园宫廷建筑精致

北京颐和园宫廷建筑精致北京颐和园是中国传统宫廷建筑的典范,以其精致的设计和布局而闻名于世。

从宏大的正阳门到精美的花海,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探讨颐和园宫廷建筑的精致之处。

宏大而庄严的正阳门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正阳门是颐和园的主要入口,也是宫廷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由三个门洞组成,其中最大的中洞通往主要景点。

正阳门的整体设计充满了对称和平衡的美感,巨大的石狮子镇守在门前,彰显着尊贵庄重。

一进入正阳门,游客就会被一幅幅精美壁画所吸引。

壁画以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

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观,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表现力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继续向前走,游客将来到颐和园的核心区域——万寿山。

山上建有许多宫殿和庭院,每一座建筑都体现了宫廷建筑的精致之处。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寿皇殿。

寿皇殿作为颐和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举行盛大庆典和重要宴会的场所。

殿内的天花板饰以精美的彩绘,画面栩栩如生,富有动感。

四周是雕刻精美的柱子和细致的栏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

在寿皇殿的旁边,是一座精美的大型宫殿——乐寿堂。

乐寿堂以其宫廷建筑的精湛细节而著称,屋顶上的琉璃瓦覆盖着整个建筑,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宫殿内部以金色和红色装饰为主,传达出富丽堂皇的氛围。

除了宫殿,颐和园还拥有许多精美的花园和湖泊。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廊,它是世界上最长的、由画廊和走廊组成的室外长廊。

长廊延伸了728米,全长椽绘有精美的彩绘,描绘了各种动物、花卉和人物故事。

每面画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髓。

在颐和园的湖泊中,有一座精致的建筑——佛香阁。

这是一座仿佛浮在水面上的宝塔,造型奇特,给人以极大的惊喜。

登上佛香阁,游客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欣赏到宫廷建筑和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总之,北京颐和园的宫廷建筑精致而独特,每一座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从华丽的寿皇殿到精美的长廊,颐和园将游客带进了一个宏大而典雅的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颐和园造景手法的应用

颐和园造景手法的应用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其造景手法独具特色。

以下是颐和园造景手法的应用:
1. 对景:颐和园中有多处对景,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2. 借景:在颐和园中,借景也是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

例如,在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3. 添景:在颐和园中,有很多景观通过添景的手法进行丰富和加强,如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4. 框景:颐和园中有很多细微处可以看到框景,如乐寿堂的花窗。

5. 抑景:在颐和园中,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使空间豁然开朗,这是典型的抑景手法。

6. 漏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

7. 障景: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综上所述,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丰富多样,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总面积达290公顷。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长廊、万寿山、三孔桥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颐和园长廊,该长廊长达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这条长廊上有数千幅壁画和绘画,其中最出名的是“十七孔桥”,这是一组十七幅画,描绘了清朝十七个重要的景点。

颐和园的建筑也是其独特之处。

颐和园内有许多建筑物,包括宫殿、亭台、楼阁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颐和园大殿——颐和堂。

这座建筑高达40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玉澜堂、清风雅阁等著名建筑,它们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峰。

颐和园的美不仅体现在其自然风景和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颐和园的美,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颐和园的形式美范文

颐和园的形式美范文

颐和园的形式美范文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细致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形式美凝聚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智慧和审美理念,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颐和园的形式美体现在建筑、景观和细节之中。

首先,颐和园的建筑占据了整个园林的核心位置,它们以雄伟壮丽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这是一座人造山,它的形状如同一只龙盘踞在水面上,为整个颐和园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灵动的气息。

另外,还有“十七孔桥”、“长廊”等建筑,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巧妙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颐和园的景观以其自然、唯美的风景而为人称道。

整个园林依山傍水,湖泊和山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画卷。

园内的湖泊被错落有致的建筑环绕着,形成了独特的水景,像是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反射着周围的景色。

另外,在园内还有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的花园和假山等景观,它们以其细腻的表现和和谐的布局吸引了无数游客。

最后,颐和园的形式美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之中。

园内到处可以见到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如门楼上的彩绘、栏杆上的雕花等,它们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瑰丽的色彩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此外,颐和园还利用过错工程使其水域更加湖光山色,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总之,颐和园的形式美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它以其宏伟壮丽、自然唯美的建筑和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智慧和审美理念。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颐和园中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形式美法则在颐和园中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在颐和园中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在颐和园中的体现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而形式美法则又依据不同原理而细分,以秩序为原理的构成法则主要包括:对称、等级、基准、韵律、均衡、比例、对比和多样统一。

当然,形式美法则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将以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例,看看形式美法则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

颐和园中的对称的体现:对称给人的感觉是稳定,神圣而不可侵犯。

中国古典建筑都有明显的中轴线,该线上的建筑最为重要,最为醒目,颐和园也不例外。

园内每一个小范围的景区内几乎都有自己的中轴线。

从东宫门进入首先呈现在眼前的,即是古时皇帝办公的仁寿殿。

为了表现皇家的尊严和气势,空间依然采用中轴线的处理,方正严谨的庭院引导出对称的建筑布局。

不仅在门和窗以对称的方式设置,连室外的植物和地面铺地都有严格的控制。

例如仁寿殿前面的对称布置神兽和器皿,使得整个院子显得更严肃而有气势。

图1颐和园中的等级的体现:要表明组合中某个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和特别意义,必须使这个形式和空间在视觉上与众不同。

形式和空间以及其明显的形状差别可以是人一望而知它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这么看来,颐和园中只得一提的,便是佛香阁了。

佛香阁主体体积大,若独立于山中则会显得呆直孤立,而将诸多体积小于它本身的亭子,层次打散的建于山中,使得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图2颐和园中的基准的体现:基准是指在构图中与其他要素有关的一条参考线,参考面或体。

基准通过它的规则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多种要素的一个自由图案组合起来。

颐和园中基准的体现最为明显的自然是万寿山下,依昆明湖而建的长廊。

长廊作为一条基准线将本身独立的湖水和山石完美的组合起来。

更一长廊独特的规则连续性将湖水的柔美和山石的硬朗融为一体。

图3颐和园中的韵律的体现:韵律指的是整体的气势和感觉,高山、流水各有其韵律,书法的行笔布局也讲究韵味。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引言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
设计的造景而闻名。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
独特之处。

主体
1. 疏密有致的布局
颐和园的布局疏密有致,通过合理安排建筑和景观元素的位置,形成了层次感和动感。

例如,长廊与开阔的湖面相结合,形成了水
陆相映的景观效果。

2. 融合人工与自然
颐和园利用人工手法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园内的建筑和植物
相互呼应。

例如,苏州街一带模拟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给人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受。

3. 变化多样的景观形式
颐和园充分运用各种景观形式,如山石、湖泊、亭台、廊舍等,使整个园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4. 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寓教于乐,通过巧妙的设计理念,传递历史
文化知识。

比如,长廊内的壁画讲述着中国历史上的故事,使游客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

结论
通过分析颐和园的造景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而巧妙的设计。

颐和园以其疏密有致的布局、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多样的景观
形式和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些手法不仅增加了颐和园的美感,也给游客带来了愉悦和启发。

游览颐和园领略皇家园林的恬静与美丽

游览颐和园领略皇家园林的恬静与美丽

游览颐和园领略皇家园林的恬静与美丽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面积达到了293公顷。

游览颐和园,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园林设计和建筑风格,更能感受到皇家园林所散发出的恬静与美丽。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颐和园的魅力,带您领略其中的奇妙。

一、园林设计的独特之处颐和园以山水为基调,巧妙地将自然风景与人工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整个园林分为前半部的“长廊画廊”和后半部的“假山池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先,长廊画廊是颐和园的一大亮点,它是一条长达700多米的廊道,覆盖了大片的廊柱和壁画。

途经此处,您会被壮丽的景色所吸引,仿佛走进了花园中的画卷。

其次,“假山池塘”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瑰丽之美。

在颐和园的后半部,可以看到精心雕刻的假山,巧妙融合了山石和水景,呈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园林画卷。

二、建筑风格的魅力所在颐和园不仅有出色的园林设计,还有许多独特的古代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万寿山主体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包括了许多宫殿和庙宇,每一个建筑都展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首先,主体建筑群的建筑多以黄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庄严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是“寿康宫”,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无论是宫殿的门楼、宫墙,还是室内的装饰,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华丽和精细。

其次,颐和园中还有一些寺庙和佛塔,如“佛香阁”和“法华寺”。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信仰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内心宁静的场所。

三、颐和园的历史意义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演变历程,更体现了封建王朝对自然景观的崇尚和追求。

首先,颐和园曾是清代皇室的避暑胜地,代表了皇家园林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在这里,皇帝和皇后可以享受到清凉的山水和宽敞的宫殿,远离尘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其次,颐和园还承载了一些历史事件和故事。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极致之美。

本文将从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等方面来探讨颐和园在皇家园林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颐和园的布局规划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

整个园林以人工湖泊为核心,将山水景观、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总面积达290公顷的颐和园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景致。

园内的湖泊和桥梁错落有致,山峦起伏,营造出一种自然、神秘的氛围。

此外,颐和园内还遍布着众多的亭台楼阁,为游客提供了观赏风景和休闲的场所。

整个园林的布局规划既注重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又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韵味。

其次,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

园内的建筑以古代中国建筑的典型特点为基础,注重对称、谐调和精雕细琢。

例如,园中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乐寿堂,以其优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乐寿堂坐落于长廊之上,以特殊的建筑形式独具特色。

其屋顶采用黄琉璃琉璃瓦,居高临下,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而建筑内部的木雕、石刻等精美细致的装饰更是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颐和园的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殿宇、长廊和廊洞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

最后,颐和园的景观特色也是其极致之美的体现。

颐和园以其多变的景色和多样的植物种类而闻名。

其中,昆明湖是整个园林的核心景点,其湖泊和岛屿层次分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湖畔景观以沙滩、花草树木为主,形成一幅自然、宜人的田园风光。

此外,颐和园内的众多山峦和石洞也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之一。

例如,万寿山上的长廊和苏州街等景点,以其曲径通幽和错落有致的布局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些景观特色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有益身心的艺术画卷。

综上所述,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极致之作,以其独特的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而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颐和园的形式美

颐和园的形式美

颐和kl的形式美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颐和园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巧妙的整合为一体,天人合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涵着形式美的特性。

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入园后,看不到一点园林的景致,只见一座座华丽的宫殿衣序排列,均衡对称。

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绕过封闭对称的仁寿殿后,峰回路转,两三步间,一幅高阁、平湖、远山的壮丽图景呈现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产生强烈对比。

颐和园的设计就处处体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匠心。

其中每一亭殿,下部都由挺拔、坚实的立柱支撐,以直线为主;而上部的房顶则由犬牙交错的飞檐组成,以曲线为主;殿宇轮廓多呈长方形,而中央顶部的穹窿藻井则为圆形,直曲、方圆巧妙统一。

就全园布局去观来看,颐和园里的宫殿区中,用来朝见的"仁寿殿”是以东西向轴线为中心,而用来寝居的"乐寿堂”、"玉澜堂”等则改为南北向轴线布局,并紧贴湖面。

这同故宫所有宫殿一律南北向为轴的格局就有所不同,表现出统一中的变化,更能适应帝后休养避暑的需要。

再拿颐和园最精彩的前山来说,从排云殿乳佛香阁,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

《颐和园》中的美

《颐和园》中的美

《颐和园》中的美
一、结构美
《颐和园》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画的特点介绍,最后写长廊两旁的风景和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写起,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二、风景美
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两旁栽满了花木,微风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黄、绿、朱红”等颜色,让人感受到古色古香的美。

昆明湖的静、绿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

十七孔桥的柱子上雕刻着姿态不一小狮子,更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三、语言美
课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

如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

又如,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了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让人回味无穷。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说到颐和园,大家脑海里是不是马上浮现出那一池碧水,摇曳的柳枝,还有那壮观的万寿山?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简直就像一幅动人的画卷,随时随地都能让你陶醉其中。

这个地方可不仅仅是个公园,它可是古代皇家花园的代表,背后藏着许多故事和智慧呢。

颐和园的布局真的是一绝。

你看啊,湖水环绕着山丘,山水相依,仿佛在说:“我们是天生一对。

”设计师可真是下了苦功,想象一下,站在昆明湖边,微风拂面,水面波光粼粼,那种惬意,简直就像是掉进了仙境。

湖边的长廊,曲曲折折,走在上面,你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等待着你,真的是让人心痒痒。

再说说那些建筑,别看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其实每一座都有故事呢。

像那座佛香阁,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气势吧?这座阁楼高耸入云,登上去的瞬间,俯瞰四周,简直让人感觉自己是“人间仙子”,满眼尽是山河壮丽。

还有那雕梁画栋,精美的花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过去的风华,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再往里走,你会发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那些曲折的小桥,映衬在水中,宛如画中游。

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这里的水真是温柔得很,轻轻一荡,像是在轻声细语。

你瞧,湖中的白天鹅,优雅地游来游去,仿佛是在为这美丽的景色增添一丝灵动,真的让人忍不住想拍照留念。

说到植物,颐和园里的树木花草,那也是一绝。

春天的时候,樱花盛开,白的、粉的,真是美不胜收,宛如人间仙境。

到了夏天,绿树成荫,走在小路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斑驳,感觉就像在天然的空调里一样,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而秋冬季节,虽然没有那么多花,但那层层叠叠的红叶和雪景,依然让人感受到不同的美。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特色,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常来转转。

颐和园的设计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简直就是个文化大杂烩。

无论是建筑上的传统风格,还是园中的诗情画意,处处都流露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你在长廊上走一走,看看那些精美的壁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历史的回声在耳边响起。

颐和园的美学理念

颐和园的美学理念

颐和园的美学理念颐和园的美学理念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它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色彩,同时在造景上既表现了自然风光,又融人工建筑于其中,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

在造园上充分体现了形式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同时又寄托了封建帝王希望“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颐和园;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颐和园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1)。

园中山石巍峨,碧池清流,花树掩映,亭台楼榭,堂殿塔轩千姿百态,散落于花树之间。

景物虽多,但无杂乱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布局得体,错落有致。

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手法著称于世。

它集中表现了儒家、道教、佛教的宗教文化色彩,充分体现了“一统天下”的皇权思想,融行式美、自然美、社会美于一体。

一、颐和园的形式美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在颐和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建筑都有明显的中轴线,该线上的建筑最为重要,最为醒目。

颐和园也不例外,园内每一个小范围的景区内几乎都有自己的中轴线。

万寿山阳坡的中轴线自临湖的码头起,直到山顶的智慧海,两侧建筑与中轴线的景物互为对景,相辅相成。

万寿山后山的佛教建筑群则为中轴对称。

给人以对称与均衡之美。

颐和园融会亭、台、楼、阁、水榭、桥梁、城关、寺城于一园,既有南方园林的秀美,又有北方园林的粗犷。

园林风格迥异,景观丰富,虽为人造,宛若天开。

园中建筑依山傍水,浑然一体,建筑虽多但不杂乱,给人以雄伟而和谐之美。

形式美经常成为一种象征的标志,颐和园就大量的运用它作为标志。

仁寿门外两旁各有一块青石陈列,一块像猴,一块像猪,人称猪猴石,象征孙悟空与猪八戒守卫着皇家大门。

乐寿堂庭院陈列的铜鹿、铜鹤、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石舫意为船开不走,也沉不了,象征着江山永固。

总之,颐和园的这些象征都寄托了皇帝美好的理想,即“皇权永固、四海承平、国泰民安”的理想。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颐和园的园林特色一、园区简介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约10 km。

其中,以昆明湖为主的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以万寿山为主的陆地占全园总面积的1/ 4。

全园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3000余间,各种乔灌木10万多株。

园内有清如明镜的湖水,葱郁秀丽的山峦,金碧辉煌的宫殿,精巧别致的亭阁;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景色怡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也是举世罕见的古典园林珍品。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高的一所大型古典皇家园林。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像颐和园这种大园当然更不例外,不使用写意的手法凿山造水,完全是用自然之山水。

1.具有皇家园林特色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权势, 北方宫苑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对称的布局, 宫苑内建筑群的安排有一定的主轴线, 具有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受皇家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思想影响, 颐和园的某些部分是轴线布局。

此外, 颐和园还具有皇家园林的两大特色: 巨, 丽。

北方宫苑风格之巨, 表现为园里山大, 水大, 建筑物数量多、体量大。

颐和园囊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 拥有 3 000 余间的宫殿园林建筑, 可见其规模之巨。

北方宫苑之丽, 集中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以及内部的敷彩、陈设上, 给人一种金铺交映、雕龙画凤、富丽堂皇之感。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群堪称富丽美的典范之作。

例如沿湖长廊, 长700 多米, 共273 间, 碧柱朱栏, 绚丽夺目, 宛如一道彩虹。

长廊梁、枋上共绘有8 000 多幅山水人物、花鸟苏式彩画, 体现了皇家的气派, 是北方宫苑中少见的宏构。

2.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 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 既有符合目的性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 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又是艺术史的成果。

颐和园现存的著名建筑宝云阁, 又称铜亭。

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 其全部构件均以生铁铸成, 重207 吨; 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 稳重坚固, 令人不但赞叹其外观的轮廓及材料效果之美, 而且惊异于其内在结构形式的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的形式美。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颐和园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巧妙的整合为一体,天人合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涵着形式美的特性。

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入园后,看不到一点园林的景致,只见一座座华丽的宫殿有序排列,均衡对称。

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绕过封闭对称的仁寿殿后,峰回路转,两三步间,一幅高阁、平湖、远山的壮丽图景呈现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产生强烈对比。

颐和园的设计就处处体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匠心。

其中每一亭殿,下部都由挺拔、坚实的立柱支撑,以直线为主;而上部的房顶则由犬牙交错的飞檐组成,以曲线为主;殿宇轮廓多呈长方形,而中央顶部的穹窿藻井则为圆形,直曲、方圆巧妙统一。

就全园布局宏观来看,颐和园里的宫殿区中,用来朝见的“仁寿殿”是以东西向轴线为中心,而用来寝居的“乐寿堂”、“玉澜堂”等则改为南北向轴线布局,并紧贴湖面。

这同故宫所有宫殿一律南北向为轴的格局就有所不同,表现出统一中的变化,更能适应帝后休养避暑的需要。

再拿颐和园最精彩的前山来说,从排云殿到佛香阁,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

但游人从下往上走时,路线却十分曲折,或登石级迎面而上,或穿回廊迂回转折,或入山洞穿梭而下,直中包曲,曲中藏幽,变幻无穷。

登山眺望,统观全局,昆明湖东岸风光旖旎的知春亭,同西岸幽静如画的玉带桥遥相呼应;一座十七孔桥又如长虹卧波,把北面万寿山主体同南湖小岛相连,东南西北景观的分量、特色和风趣各有不同,却能互为映衬,真是疏中有密、浓淡相间、动静交错,远近对比,使整座园林处处有新意,处处不雷同,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巨幅画卷。

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联:“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空。

”这里地势平坦,所有的河湖由人工开凿堆叠而成,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有辽阔的大型水面福海和若干中型水面,它们之间以曲折的河道连贯,结合堆山,积岛,修堤,营造江南水乡风情。

十七孔桥是其中最为显眼的建筑物,犹如书法中“撇与捺”,在大片空白的水面空间中,增添的一笔,构成一个“宛自天成”的自然环境。

有力地强化景观的空白效果,突出桥线所占空间与空白空间的对比。

多字类形式空间,对每行字的走势、长短、字数的多少、行与行之间的空间留白作了符合全局形式的整体安排,在继承传统的用笔与章法的前提下,拓展书法空间领域,积极吸收姐妹艺术的形式美感。

植物景观易于产生空间层次与空间意境。

长廊是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

它东起邀月门,西迄石太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点景作用,又在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着长廊。

长廊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道,它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在山水之间蜿蜒而行,起着携领湖山的作用。

沿廊而行,廊外景物随步而移,令人目不暇接。

廊内每根梁坊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14000多幅,绚丽斑斓,内容丰富,因而长廊又有画廊的美称。

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

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

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

如今长廊自邀月门内第一幅彩画"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横梁上前后皆绘有不同的西湖风景。

廊内外枋上千余幅半圆形画面则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远古三皇五帝,下及清朝王公大臣,跨五千年之久。

欣赏这些彩画,就如同翻阅一部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巨著,一幅包罗万象的风情画卷。

谐趣园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

园中之湖并非天作,乃是人工开凿而成,是人力征服自然的见证,浩淼湖波,蕴涵着挖掘者的力量。

绕湖四周的亭台水榭、曲折游廊,既是精致的建筑艺术佳品;又因其有节奏韵律、有调和对比,是多样统一的,是形式美的体现,其实整个颐和园就是崇尚天人合一,美在和谐,而颐和园长廊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范例。

园中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临湖垂柳枝条柔长,抚临水面,婀娜多姿;远处松柏,层峦叠翠,掩映山间,玉立峰上,与柳树的婀娜全然不同,尽显北方气概。

湖中莲荷,铺于水面,既有大叶荷叶,又有小叶睡莲,更难得秋冬之际,一湖荷叶尽枯,却得“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意,却是自然之美尽显。

然而,花草树木之间却不尽是自然之美;园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全是人力所植,有着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是造园者智慧的结晶;花草树木的层峦叠翠,错落有致,不正体现了形式美的多样统一、调和对比的法则吗?谐趣园中有一小桥,名曰知鱼桥,取自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是颐和园中最低的桥,此桥一处,避免了仅有游廊的单调,顿使整组建筑活泼起来,恰似一个跳跃的音符,使之有韵律节奏之美感,正是形式美的韵律节奏之法则。

湖边尚有两三座宫殿用以休憩,自然是雕梁画栋,然而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宫殿前的匾题和对联,匾题和对联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从而达到多种艺术形态的整合,从而表现园林“诗情”之美,“诗情”之美既是诗歌艺术之美,也是诗人人文精神之美。

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点出了景观的精粹所在。

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励他们浮想联翩。

还有苏州街,地处颐和园的后湖。

它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水中、水边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

苏州街,也称买卖街,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

颐和园万寿山前高阁凌空,殿宇壮观,气势非凡,结构严谨对称,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其后山却是小径盘旋,山脚下小河迂回曲折,河边苏州街沿街一系列建筑与整个环境吻合,反映了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可见根据需要而表现了设计者两种不同主题的形式美,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是集游玩、休憩、办公、敬神礼佛的综合性场所,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有雕梁画栋的宫殿佛堂,这些景观的布置错落有致,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21753-1-1.html)、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简介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

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构成因素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

色彩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人的视觉器官可感知的光是波长在390—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

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的电磁波程度不同,而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分复杂的色彩现象。

色彩既有色相、明度、纯度属性,又有色性差异。

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

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

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

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

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

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

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

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