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四章劳动时间

合集下载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件第四章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件第四章

“库兹涅茨之谜”:美国在经济增长同时,净资本
形成却在减少,即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 出来的。
16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对“经济之谜”的一些解释: 经济之谜”的一些解释:
贝克尔 贝克尔指出,解决这两个谜的最大进步是认识到劳动
并不能用人时衡量,因为与其他人相比,经过训练的 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由于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并非 同较高质量的劳动力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生 产效率,而较高质量劳动力需要教育和培训,这种投 入也就成为真正的投资。 丹尼森 丹尼森的研究表明,在1929年-1957年期间,美国的 经济增长中有五分之一是来自教育,由于工人受教育 水平提高,使劳动力的平均质量提高0.97个百分点, 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0.67个百分点,占实 际国民收入增长的23%。
11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与内容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
“ 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 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 这种活动 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贝克尔 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贝克尔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各级正规教育; 各级正规教育; 在职培训活动; 在职培训活动; 健康水平的提高; 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孩子的培养; 对孩子的培养; 寻找工作的活动; 寻找工作的活动; 劳动力迁移。 劳动力迁移。
13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
加里 贝克尔 他将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力资 加里贝克尔
本投资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其代 表作为《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 观点如下: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既要考虑到将来的收益,也要考虑
到现在的收益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 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 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 间的收益率差别。 信息的收集也是人力资本的内容,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03323《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03323《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3、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4、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5、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6、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7、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

P1438、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9、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年龄,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10、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1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演变规律。

12、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3、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14、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5、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16、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1)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2)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4)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2.贝克尔:《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3. 明塞尔4. 爱德华·丹尼森罗默卢卡斯詹姆士·海克曼等二、人力资本的含义及特点(一)人力资本的定义与物质资本相对,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1.人的生产能力2.不能转让和继承3.无法以静态的货币计量4.可以动态的绩效考评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收益特点(一)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2.职业技术培训3.健康保健4.地区间流动和迁移(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特点1.间接性2.迟效性3.长期性4.多方面性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一、人力资本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所包含的诸多内容体现了人的发展。

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晰。

要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需要从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机制着眼。

二、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三、人力资本能够帮助摆脱贫困一、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1.教育和培训费用越来越高2.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3.教育投资对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二、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投资成本——收益分析1.净现值法就是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为非负值,就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如果为负值,则投资中止。

2. 公式(一)教育成本;教育收益(二)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W 工资率128><#004699'>0<#004699'>014<#004699'>0<#004699'>015<#004699'>0<#004699'>0121314受教育年限(二)个人教育投资评估国家类型2<#004699'>0世纪6<#004699'>0年代2<#004699'>0世纪7<#004699'>0年代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发展中国家2<#004699'>0151513发达国家81<#004699'>0911不同发展水平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回报(%)在评估教育的收益时,一些因素可能会使得收益被高估或低估。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受技术经济、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提高产品价格将会带来产品需求的减少;近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的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深入理解需把握的几个要点:1个体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的..2个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2、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该假设变为劳动者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2市场环境的假设..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哪些答: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4、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5、劳动力参与率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6、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关系: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总效用曲线:总效用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总效用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边际效用曲线: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它表明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带给主体的效用都一样;均使它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选择顺序在前..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它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局部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拉尔..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大;无法恢复均衡..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当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和就业量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来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合;形成一个循环..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实现充分就业..5、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6、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1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着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这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力者失业的现象..2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答: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凝聚力有稳定的作用..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2、制度劳动时间企业的工作;或多或少需要共同工作..所以企业不可能任由每个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安排劳动时间;劳动者应该根据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进行工作..3、超时工作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超时工作与制度劳动时间内的工作相比;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4、兼职工作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二者区别在于;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2、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人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第八章就业与失业1、就业的含义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2、充分就业的内涵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始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1、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我国的失业调查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2_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而应该对失业率进行抽样调查..5、自然失业率的界定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6、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答:与以下因素有关: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7、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8、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对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4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就业行为..9、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着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着名的“市场法则概论”..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10、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11、凯恩斯的解决对策: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12、、菲利浦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在失业率高时;相应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较大..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1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14、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特点: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受到许多非客观因素的调整;不意识地调整就业结构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能动力量..。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013年6月委考课程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2013年6月委考课程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2013年6月《劳动经济学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164)一、识记=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增加1%。

1、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D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3、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假设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4、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存量和流量。

5、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6、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

7、根据奥肯法则,则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失业率会升高1%。

8、把人力资源本理论引入家庭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是贝克尔。

9、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投资形式是各级正规教育。

10、有一种歧视理论认为: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这种歧视理论是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1、向企业开征社会保障税,会降低工人的工资所得,减少就业。

12、企业产品替代的可能性小因素可导致雇主谈判能力增加。

13、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14、中国育龄妇女的初婚与生育年龄有一种趋势是逐渐后推。

15、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开始承认存在失业是在1994年。

16、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需求时的失业率是指自然失业率。

17、我国在1995年5月1日起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作时间制度。

18、我国男子的法定劳动年龄的上限是60。

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迟效性。

20、很多单位招聘部门经理时,都要求在35岁以下。

这是年龄歧视。

21、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劳动经济学》(作者Borjas)第四章习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者Borjas)第四章习题答案

CHAPTER 44-1. Suppose there are two inputs i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labor and capital, and these two inputs are perfect substitutes.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permits 1 machine to do the work of 3 persons. The firm wants to produce 100 units of output. Suppose the price of capital is $750 per machine per week. What combination of inputs will the firm use if the weekly salary of each worker is $300? What combination of inputs will the firm use if the weekly salary of each worker is $225? What is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as the wage falls from $300 to $225?Because labor and capital are perfect substitutes, the isoquants (in bold) are linear and the firm will use only labor or only capital, depending on which is cheaper in producing 100 units of output.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lope of the isoquant (MP E / MP K ) is 1/3 because 1 machine does the work of 3 men. When the wage is $900 (left panel), the slope of the isocost is 300/750. The isocost curve,therefore, is steeper than the isoquant, and the firm only hires capital (at point A ). When the weekly wage is $225 (right panel), the isoquant is steeper than the isocost and the firm hires only labor (at point B ).Weekly Salary = $300 Weekly Salary = $225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is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labor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wage. Because the demand for labor goes from 0 to a positive quantity when the wagedropped to $225,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is infinity.LaborCapitalLaborCapital4-2. (a) What happens to the long-run demand curve for labor if the demand for the firm’s output increases?The labor demand curve is given by VMP E = MR x MP E. As demand for the firm’s output increases, its marginal revenue also increases. Thus, an increase in demand for the firm’s output shifts the labor demand curve to the right.(b) What happens to the long-run demand curve for labor if the price of capital increases?To determine how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apital changes the demand for labor, suppose initially that the firm is producing 200 units of output at point P in the figure. The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apital (assuming capital is a normal input) increases the marginal costs of the firm and will reduce the profit-maximizing level of output to say 100 units. The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apital also flattens the isocost curve, moving the firm to point R. The move from point P to point R can be decomposed into a substitution effect (P to Q) which reduces the demand for capital, but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a scale effect (Q to R) which reduces the demand for both labor and capital. The direction of the shift in the demand curve for labor, therefore, will depend on which effect is stronger: the scale effect or the substitution effect.4-3. Union A wants to represent workers in a firm that hires 20,000 person workers when the wage rate is $4 and hires 10,000 workers when the wage rate is $5. Union B wants to represent workers in a firm that hires 30,000 workers when the wage is $6 and hires 33,000 workers when the wage is $5. Which union would be more successful in an organizing drive?The union will be more likely to attract the workers’ support when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in absolute value) is small.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facing union A is given by:η = percent ∆L / percent ∆w = (20,000–10,000)/20,000 ÷ (4–5)/4 = –2.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facing union B equals (33,000–30,000)/33,000 ÷ (5–6)/5 = –5/11 ≈ –.45. Union B, therefore, is likely to have a more successful organizing drive as 0.45 < 2.4-4. Consider a firm for which production depends on two normal inputs, labor and capital, with prices w and r, respectively. Initially the firm faces market prices of w = 6 and r = 4. These prices then shift to w = 4 and r = 2.(a) In which direction will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change the firm’s employment and capital stock?Prior to the price shift,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lope of the isocost line (w/r) was 1.5. After the price shift, the slope is 2. In other words, labor has become relatively more expensive than capital. As a result, there will be a substitution away from labor and towards capital (the substitution effect).(b) In which direction will the scale effect change the firm’s employment and capital stock?Because both prices fall, the marginal cost of production falls, and the firm will want to expand. The scale effect, therefore,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both labor and capital (as both are normal inputs).(c) Can we say conclusively whether the firm will use more or less labor? More or less capital?The firm will certainly use more capital as the substitution and scale effects reinforce each other in that direction, but the change in labor employed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e substitution or the scale effect for labor dominates.4-5. What happens to employment in a competitive firm that experiences a technology shock such that at every level of employment its output is 200 units/hour greater than before?Because output increases by the same amount at every level of employment,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and hence the 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does not change. Therefore, as the 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will equal the wage rate at the same level of employment as befor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will not change.4-6. Suppose the market for labor is competitive and the supply curve for labor is backwardbending over part of its range. The government now imposes a minimum wage in this labor market.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e minimum wage on employment? Does the answer depend on which of the two curves (supply or demand) is steeper? Why?Equilibrium is attained where the supply curve intersects the demand curve, and the equilibriumemployment and wage levels are E* and w*, respectively . When the minimum wage is set at w MIN , the firm wants to hire E D workers but E S workers are looking for work. As long as the downward-sloping portion of the supply curve is to the right of the demand curve, the fact that the supply curve is downward sloping creates no problems beyond those encountered in the typical competitive model. An interesting extension of the problem would consider the case where the downward-sloping portion of the supply curve recrosses the demand curve at some point above w * and the minimum wage is set above that point.4-7. Suppose a firm purchases labor in a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 and sells its product in a competitive product market. The firm’s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labor is −0.4. Suppose the wage increases by 5 percent.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number of workers hired by the firm?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the last worker hired by the firm?Given the estimates of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and the change in the wage, we have that4.0%%−=∆∆=w E η => 4.0%5%−=∆E=> %2%−=∆E .Thus, the firm hires 2 percent fewer workers. Furthermore, because the labor market is competitive, the marginal worker is paid the value of his marginal product. As the product market is also competitive, therefore, we know that the output price does not change so that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the marginal worker increases by 5 percent.Employment W agesw M INS D4-8. A firm’s technology requires it to combine 5 person-hours of labor with 3 machine-hours to produce 1 unit of output. The firm has 15 machines in place and the wage rate rises from $10 per hour to $20 per hour. What is the firm’s short-run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Unless the firm goes out of business, it will combine 25 persons with the 15 machines it has in place regardless of the wage rate. Therefore, employment will not change in response to the movement of the wage rate, and the short-run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is zero.4-9. In a particular industry, labor supply is E S = 10 + w while labor demand is E D = 40 − 4w, where E is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w is the hourly wage.(a) What is the equilibrium wage and employment if the labor market is competitive? What is the unemployment rate?In equilibrium, the quantity of labor supplied equals the quantity of labor demanded, so that E S = E D. This implies that 10 + w = 40 – 4w. The wage rate that equates supply and demand is $6. When the wage is $6, 16 persons are employed. There is no unemployment because the number of persons looking for work equals the number of persons employers are willing to hire.(b) Suppose the government sets a minimum hourly wage of $8. How many workers would lose their jobs? How many additional workers would want a job at the minimum wage? What is the unemployment rate?If employers must pay a wage of $8, employers would only want to hire E D = 40 – 4(8) = 8 workers, while E S = 10 + 8 = 18 persons would like to work. Thus, 8 workers lose their job following the minimum wage and 2 additional people enter the labor force. Under the minimum wage, the unemployment rate would be 10/18, or 55.6 percent.4-10. Suppose the hourly wage is $10 and the price of each unit of capital is $25. The price of output is constant at $50 per unit.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f(E,K) = E½K ½,so that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isMP E = (½)(K/E) ½ .If the current capital stock is fixed at 1,600 units, how much labor should the firm employ in the short run? How much profit will the firm earn?The firm’s labor demand curve is it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of labor curve, VMP E, which equals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 MP E, times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the firm’s product. But as price is fixed at $50, MR = 50. Thus, we have thatVMP E = MP E× MR = (½)(1,600/E)½(50) = 1,000 / E½ .Now, by setting VMP E = w and solving for E,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number of workers for the firm to hire is 10,000 workers. The firm then makes (1600)½(10000)½ = 4,000 units of output and earns a profit of 4,000($50) – 1,600($25) – 10,000 ($10) = $60,000.4-11. Table 616 of the 2002 U.S. Statistical Abstract reports data on the nominal and real hourly minimum wage from 1960 through 2000. Under which president did the nominal minimum wage increase by the greatest dollar amount? Under what president did the real minimum wage increase by the greatest percentage?The data are:AdministrationsYear CurrentReal(2000)percentChangeNominalChange President1960 $1.00 $5.821961 $1.15 $6.621962 $1.15 $6.561963 $1.25 $7.03 20.79percent $0.25 Kennedy 1964 $1.25 $6.941965 $1.25 $6.831966 $1.25 $6.641967 $1.40 $7.221968 $1.60 $7.92 14.12percent $0.35 Johnson 1969 $1.60 $7.511970 $1.60 $7.101971 $1.60 $6.801972 $1.60 $6.591973 $1.60 $6.211974 $2.00 $6.99 -6.92percent $0.40 Nixon 1975 $2.10 $6.721976 $2.30 $6.96 3.57percent $0.20 Ford 1977 $2.30 $6.541978 $2.65 $7.001979 $2.90 $6.881980 $3.10 $6.48 -0.92percent $0.80 Carter 1981 $3.35 $6.351982 $3.35 $5.981983 $3.35 $5.791984 $3.35 $5.551985 $3.35 $5.361986 $3.35 $5.261987 $3.35 $5.081988 $3.35 $4.88 -23.15percent $0.00 Reagan 1989 $3.35 $4.651990 $3.80 $5.011991 $4.25 $5.371992 $4.25 $5.22 12.26percent $0.90 Bush 1993 $4.25 $5.061994 $4.25 $4.941995 $4.25 $4.801996 $4.75 $5.211997 $5.15 $5.531998 $5.15 $5.441999 $5.15 $5.322000 $5.15 $5.15 1.78percent $0.90 ClintonThe nominal minimum wage increased by the greatest dollar amount ($0.90) under both President Bush and President Clinton. In percentage terms, however, the real minimum wage increased by 12.26 percent during the Bush presidency, but only by 1.78 percent during the Clinton presidency. The greatest percent increase, however, came during the Kennedy presidency, when the minimum wage increased by over 20 percent.。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二章)派生需求: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

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

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

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学生-劳动经济学 (总复习2014)

学生-劳动经济学 (总复习2014)

第0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或劳动能力3、劳动经济学二、填空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劳动资源的利用问题B.劳动资源的配置问题C.劳动资源的产生问题D.劳动资源的稀缺问题2、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A.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B.劳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C.劳动资源的绝对稀缺性D.劳动资源的普遍稀缺性3、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三、判断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价值尺度:互惠原则。

()6、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四、简答1、劳动经济学研究特点是什么?2、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五、论述1、联系实际分析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2.劳动力需求3.短期劳动力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二.单项选择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阶段。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2.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A需求效应B派生效应C收入效应D规模效应3.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

A.希克斯技术进步B.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C.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D.要素密集型技术进步4.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

⒉人力资源的特征
时限性 两重性
人力资源的特征
能动性
核心性
再生性
智力性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1.人力资源的数量
(1)人力资源的总量 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 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人力资源的相对量 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主要由人力资源率和劳动参 与率来算。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2.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 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
在劳动经济学的孕育阶段,尽管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的劳动经济观 点,但是,他们的论述还是质朴的、 零散的、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二)形成阶段
17世纪——20世纪20年代,劳动经济学进入 了形成阶段,成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形成主要表现在: 1.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2.历史和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 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3.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 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 4.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 经济学的形成
(三)劳动的意义

创造了人类自身 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创造了社会财富 推动了社会发展 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二、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⒈人力资源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 徳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第一次提出。
理论界对人力资源概念的表述有三种: ①指在业的人力,即指以合法劳动创造社会财 富和提供劳务的人; ②指劳动力资源,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的总称; ③指全体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蕴藏的 劳动能力总和(现实的和潜在的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法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劳动时间
按经济学的说法,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 投入量,并不是指雇佣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 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 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一、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 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工日是指一 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 一个小时的时间。
•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 要因素
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的替代程度 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给工资带 来什么样的影响? 缩短劳动时间对单个劳动者的收入和对整体受 雇者的收入的影响 缩短劳动时间是否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 劳动力成本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 投资如何影响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供给者根据既定的工资率,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最 佳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的变化仅仅由工资率的变化和人们对收入 及余暇的偏好的改变引起。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有下限和上限。 下限取决于准固定成本 上限可以从劳动供给者的生理要求进行解释。
三、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企业会特别关心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 这是因为生产函数中人数的增加和劳动时间的增 加会对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成本函数中 两者的增加对总成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短期性经济复苏会使企业为适应产品需求的 增加而延长加班时间,而长期性经济增长则会使 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为确保一定人 数的劳动力,主动缩短以制度劳动时间为中心的 劳动时间,并积极发展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六、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一)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
课堂讨论:
延长劳动时间与增加劳动者人数所需的成本 哪个更低。成本各自是什么?
四、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 劳动时间供给
• (一)制度劳动时间 如果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 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变化, 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 性增强。可以认定增加零工的雇佣机会对于提高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劳动时间的特征
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 的时间 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的时间的 总和
• 劳动时间的功能
计量功能 指示功能 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人际交往功能
二、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 起主导性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 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 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 (五)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生理方面:需要支付大量脑力、体力的生产作 业或活动的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对高强度脑体力支付的工 种或活动给付较高的工资。 道德风险方面: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完善 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一方面表现为工作周和工作日的缩短,另一 方面表现为因一年中带薪休假日、带薪节假日和 休息时间的增加,而使工人年度平均工时缩短。 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 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 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 (二)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 极影响
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使劳动产品增多 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有利于扩大就业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二)超时工作 人们对超时工作往往是欣然接受。当超时 工作并不经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 效应几乎等于零,替代效应发挥着绝对的支配 作用。
• (三)兼职工作
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从事第二职业的 工资率越低、第一职业的工资率越高——劳动 收入越高,则人们乐于提供的劳动力供给数量 就越少。
• (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